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沧州 >> 南皮县 >> 刘八里乡 >> 高八里村

高八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高八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八里村简介

  高八里村概况
  明朝永乐年间,高、李二姓迁居此地占产立村,因距离泊镇八华里,故取名“高李八里”。1964年简称“高八里”。高八里地势低洼,以盐碱地为主。高八里村目前共有183户村民,人口数为646人,其中党员人数为28人。耕地面积为1870亩。为保证用水,高八里村共打深井4眼,建设浇地管道10000米。
  目前高八里村以农业发展为主,努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注重改善村容村貌。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高八里村建起了4间村办公室,硬化了2800米道路。目前高八里村全体成员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经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让日子越过越好。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30927201 061000 -- 查看 高八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八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高八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王桥村

  王桥村位于南皮县城南4公里,明朝永乐年间,王氏应召由洪洞县迁居此地,因村边有一座桥,故名王桥。王桥村共有人口248人,其中党员人数为13人。土地面积为731亩。王桥村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井多眼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问题。   近年来,王桥村也十分注重发展王桥村经济,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成员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努力,2家企业拔地而起,解决了数名农民的就业问题。王桥村十分重视村民的精神生活,重视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现如今整个村里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刘八里村

  刘八里村概况   刘八里乡刘八里村位于南皮县城西9公里,为乡政府驻地,距泊头车站3公里。全村共312户,1296人,其中党员人数为52人。刘八里村耕地2655亩,地势平坦。据传,刘八里村建于明朝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刁氏奉召迁居此地立村,因距离泊镇八华里,故取名“刁家八里”。后因刁氏无嗣,刘氏人丁兴旺,人多势大,将村名改为“刘八里”。如今,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修建村卫生室、幼儿园,使孩子上学、村民就医方便有序。刘八里村街道整齐,路路相通,并且刘八里村于2012年新建新民居小区一个,占地50亩,现已建成的居民住宅楼已有五栋,解决了近200户村民的住房问题,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近年来,刘八里村从一个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村,逐渐发展为以五金冲压为主的工业村。全村现有工厂20多家,其中有粉末、健身器材等企业,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使得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大的提高。村两委班子,真抓实干,编制村庄规划,建立起文化娱乐广场,新建办公室5间,修建了垃圾池,卫生公厕,幼儿园等设施一应俱全。打造了集体深井3眼,使得全村农田全部得到灌溉。新增变压器4台,保障全村的供电。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刘八里村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刘显吾村

  刘显吾村位于南皮县城南2公里处,相传明朝燕王扫北后,刘氏三兄弟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立村,以长兄“刘显吾”的名字取为村名。刘显吾村地势平坦,紧邻南吴路,交通十分便利。刘显吾村目前共有269户,总人口701人,其中党员人数为19人。刘显吾村土地广阔,共有1656亩,尤其适合农业的发展。同时,刘显吾村为保证供水充足修建了五口大井。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刘显吾村在发展经济之余,不忘提升刘显吾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村民也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刘显吾村人民携手共进,整个村庄面貌风气已焕然一新。  

南邢庄村

  南邢庄位于刘八里乡政府东偏南2.7公里,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原名“李朝凤”,后有邢氏迁入,人丁兴旺故将村名改为“邢庄”。解放后为区别于“北邢庄”而改称南邢庄。   南邢庄村现有人口929人,其中党员人数36人。土地1965亩,耕地1665亩。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南邢庄村从一个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村逐渐发展成为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农村。实现道路硬化2000米,便利了村民外出,建成了娱乐广场、卫生室,丰富了村民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现有5眼深井、7套变压器,保证了农用水利灌溉的实现。  

八里台村

  八里台位于刘八里乡东南部,历史悠久。相传明朝初期,王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占产立村,故取名“王庄”,后因距南皮县八华里,故更名八里台。八里台地势平坦,沙壤土质,肖圈干渠由西向东流经村北。八里台村共有村民901人,其中党员人数为25人。   近年来,八里台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由一个传统农业村发展为一个工业村。目前八里台村共有小企业5家,解决了5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八里台村也十分重视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八里台村共有养殖场5家。八里台村村民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大力发展经济,整个村已经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尹官屯村

  尹官屯村临近南皮县城,明朝永乐年间,尹氏由山东即墨县迁居此地占产立村,后有一尹氏官人在朝居官,为光宗耀祖取名“尹官屯”,沿用至今。   尹官屯村现有户籍人口1526人,其中党员人数为47人,户数420户,耕地面积2900亩。近几年,尹官屯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实现了公路硬化2000米,便利了村民外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如今尹官屯村有深井5眼、变压器11台,保证了农业的基本水利灌溉,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  

邱庄村

  邱庄村概况   刘八里乡邱庄村位于刘八里乡政府东偏南,现有农户401户,人口1215人,其中党员人数为45人。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邱庄应诏由洪洞县迁居此地,占产为村,取名邱庄,因县内有重名,故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西邱庄”。邱庄村现有耕地3399亩,地势低洼,土质盐碱。最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邱庄村现有五金机电6家,从业人员达200余人,企业的主要产品有五金配件、汽车配件、钣金件等。邱庄村把握机遇,真抓实干,编制村庄规划,新建学校,加宽公路,安装路灯,修建垃圾池、卫生公厕,村风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双庙村

  双庙村概况   刘八里乡双庙村位于南皮县城南部3公里处,双庙村现有住户145户,总人口540人,其中党员人数26人。总耕地875亩。地势较高,红壤土质。相传,双庙村建于明朝初期(大约公元1400年左右),张氏迁居此地立村,因村东有两座庙,故取名为“双庙”。清末曾做两广总督、太子太保、军机大臣的张之洞为双庙村人,死后葬于村后,现建有张之洞墓。南皮县第一中学坐落于双庙村村西,建校于1952年,其前身为清末军机大臣张之洞1904年所建的“慈恩学堂”。现发展为南皮县专门为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培养新生的摇篮,输送优秀人才的基地。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双庙村建起五金厂2个,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村里还建造深机井3眼,使全村农田得到了灌溉;增设变压器3台,供应了全村用电。双庙村修建了垃圾池,建造村办公室4间,硬化了村内街道、巷道。整个村庄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高八里村

  高八里村概况   明朝永乐年间,高、李二姓迁居此地占产立村,因距离泊镇八华里,故取名“高李八里”。1964年简称“高八里”。高八里地势低洼,以盐碱地为主。高八里村目前共有183户村民,人口数为646人,其中党员人数为28人。耕地面积为1870亩。为保证用水,高八里村共打深井4眼,建设浇地管道10000米。   目前高八里村以农业发展为主,努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注重改善村容村貌。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高八里村建起了4间村办公室,硬化了2800米道路。目前高八里村全体成员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经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让日子越过越好。  

李家安村

  李家安村概况   刘八里乡李家庵村现有人口560人,其中党员人数30人,总户数172户。李家安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李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立村。因当地有一尼姑庵,故取名“李家庵”。李家安村现有耕地1200亩,地势东高西低,红壤土质,在村干部的带领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李家安村以农业为主,以工业为辅发展经济。现李家安村有五金厂13个,养殖户4家,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为提升村容村貌,李家安村硬化道路2500米,修建垃圾池、卫生公厕,新建了办公室,使整个村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后七里村

  后七里村位于南皮县刘八里乡西5公里处,北至泊头市约2.5公里,西邻运河一公里。明朝永乐七年,后七里口部分居民迁移到村北另一新村,取名“后七里”,沿用至今。后七里村户籍人口389人,其中党员人数为19人,人均土地1.2亩,由于村里人口少,没有工业企业,村集体也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后七里村属于典型贫困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后七里村共建深井一眼,浅机井七眼,基本农田得到了灌溉,村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汤老家村

  汤老家村距县城5公里,交通便利。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汤福春父子二人由湖北黄同岗迁居此地,取名“汤老家”。   汤老家村现有人口976人,其中党员人数为40人。耕地面积为1200亩。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汤老家从一个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村,逐渐发展为多种产业相结合的现代村庄。全村目前共有企业6家,主要以五金,注塑为主,固定资产1200万余元,解决就业人员136人。除此之外,还有养猪专业户20余家,养鸡专业户4家,苹果园22亩,葡萄园5亩。为了提高全村的整体水平,改变“脏、乱、差”的现象,全村改建土路,重修路灯,使整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  

十二里村

  十二里村坐落于南皮县刘八里乡西部。据考,明朝永乐八年建村,因距离泊镇十二里,又因十二里村坐落于战国时遗留的古长城大堤道口上,故取名“十二里口”,现简称“十二里”。   十二里村共有住户289户,村民1080人,其中党员有32人。村里耕地1800亩。目前,十二里村共有五金、压瓦机械等企业5家,从业人员达200余人,年产值千万元。十二里村有深井2眼,灌溉管道3000米,这些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十二里村实现水泥道路硬化1750米,十二里村各方面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周八里村

  周八里村位于刘八里乡政府南偏西1.7公里。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周、黄两家迁居此地,因距泊镇八里,故取名“周家八里”,后简称“周八里”。   周八里村共有150户,户籍人口575人,其中党员人数为19人。共有耕地1540亩。4眼深井和5000米浇地管道便利了农田的水利灌溉。周八里村村民多以种植农田或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周八里村实现道路硬化3500米,便利了村民进出村庄,改善了村容村貌。目前,周八里村村民正携手并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毕剪子村

  毕剪子村全村人口470人,其中党员人数25人。共120户,现有耕地880亩。毕剪子村现有养殖厂3家,村有企业有三家,从业人员300人。这几家企业主要从事五金对外加工,有一家五金企业规模较大,从业人员有30人,减少了家庭妇女出外打工,给毕剪子村减少了不少负担。运输车辆有4辆,从业人员近10人。有变压器5台,深井3口,对农田灌溉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毕剪子村大部分从业人员都已出去打工,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目前毕剪子村经济形势越来越好,他们坚信自己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前七里村

  前七里村建于明朝永乐七年,前七里村落位于泊镇以南七华里处,又住在堤口上,故取名“七里口”。后前七里村以北建新村称为后七里。故前七里村又改称为前七里。   前七里村现有人口829人,其中党员人数33人,土地1300亩。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经过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前七里村从一个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村逐渐发展成为以铸造为主的工业村。前七里村把握机遇,真抓实干,编制村庄规划,建起文娱活动广场,硬化村内道路。如今整个村庄面貌已焕然一新。  

义和庄村

  义和庄村位于刘八里乡东偏南1.5公里,现有人口数530人,其中党员人数22人。义和庄地势平坦,肖圈干渠流经村南,一号干沟流经村东。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据查义和庄村原属张盘古村,1929年因家族纠纷分为两个自然村,为保持团结取名“义和庄”。近几年来,义和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农业发展为主,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现义和庄村耕地面积为1170亩,深井4眼,变压器5台。义和庄村目前共有私营企业4家,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作为面貌提升村,义和庄2014年新修建了柏油路1500米,水泥路400米,粉刷了墙壁,整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   

付庄村

  付庄村概况   刘八里乡付庄村位于刘八里乡政府西南偏南,紧邻104国道,京沪铁路穿村而过。据传,村西有一条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大堤,今依稀可见。明朝永乐七年(公元1401年)付氏迁居此地,占产立庄,因居住在大堤口上,故取名“堤口村”,后至1930年简称“付庄”。付庄村现有人口800人,其中党员人数为33人,共计200户。拥有耕地1287亩,地势低洼,土质盐碱,肖圈干渠经村北东穿过。   近几年,付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从一个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村逐渐发展为工业聚集区。该聚集区1992年更名为付庄工贸园区,其位于刘八里乡付庄村104国道东侧,规划占地1500亩(已建1000亩左右),到2013年底,入驻小区的各类工商企业150多家,2013年总产值24.5亿元,年纳税额超过2300万元。形成了以铸造、电子五金、酿酒、汽车模具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入驻企业中60-70%来自外县。该工贸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强劲,工业发展给付庄村村民和附近村庄的村民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现付庄村已打造深井6眼,安装变压器7台,修建水泥路2500米。付庄村把握机会,真抓实干,建立了文化娱乐广场,硬化村内街道,修建了垃圾池,卫生公厕,使整个村面貌焕然一新!  

许庄村

  许庄村概况   许庄村历史悠久,明初燕王扫北,肖氏由山东即墨县迁居此地,原名肖家楼。后许氏迁入,肖氏无嗣故更名许庄。许庄位于南皮县城南4公里处,地势平坦。教育资源丰富,临近南皮一中、南皮四中。交通也十分便利,为许庄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许庄村目前共有人口580人,其中党员人数为21人,耕地面积1200亩。   许庄村农业生产发达,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借助南皮经济发展的优势,许庄村五金企业有了明显发展,是附近有名的文明村庄,近几年更是重视村风村貌的提升。许庄村希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现在整个村庄面貌已焕然一新。  

张盘古村

  张盘古村概况   张盘古村位于刘八里乡政府东偏南1.5公里处。据考,很早以前,此地就有村落。明初燕王扫北,此地百姓惨遭-,村落毁为废墟。至永乐年间,张氏应诏迁至此地,故取名张盘古。张盘古村现有人口320人,其中党员人数为17人,耕地面积510亩.劳动力相对较少,张盘古村有私营企业3家,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张盘古村重铺柏油路500米,砖路500米,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促进了村里私营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提升。  

刘合木村

  刘合木村概况   刘八里乡刘合木村位于刘八里乡政府东南方向,相传,明初燕王扫北后,刘氏三兄弟应诏一同迁居此地,为求和睦相传,故取名为“刘和睦”。刘合木村共有人口820人,其中党员26人。共有耕地面积1400亩。3眼深井保障了刘合木村的用水。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刘合木村原本主要以养殖、种植业为发展方向,但现在刘合木村已有小企业2家,解决了村内数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刘合木村把握时机,真抓实干,新建了村办公室,硬化了路面,安装了路灯。村里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王三家村

  王三家村概况   王三家村历史悠久,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王、白、翟三姓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占产立村,因王氏为首户,故取名“王三家”。王三家村共有人口780人,其中党员人数为36人。一千多亩土地养育着王三家村的子子孙孙,五眼深井为王三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现在王三家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十一家小企业已经建起,解决了3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王三家村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解决就业的同时也发展了经济。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关怀弱势村民,村里的低保户和五保户的生活得到了保障。王三家村村民携手共进,真抓实干,正朝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进。  

代庄村

  代庄村概况   代庄村位于南皮县城东环。相传代庄村建于明朝初期,代氏由洪洞县召迁此地,取名“代庄”。大清同治年间,石氏、张氏迁入,代氏无嗣,仍沿用其名。   代庄村现有人口500余人,其中党员人数28人。共有耕地500亩。近几年,代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代庄从一个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村逐渐发展成为多项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农村。如今代庄村拥有五金、手工业加工、纸箱等大小企业十余家,拓宽了农民就业之路,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为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代庄铺设柏油路3000多米。此外,村里还设有图书室一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杨庄村

  杨庄村概况   刘八里乡杨庄村位于刘八里乡政府东偏北4公里处,-公路从村东穿过。杨庄村现有人口800人,其中党员人数为32人,共计200户。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杨氏奉召迁居此地,占立为村,古取名“杨庄”。杨庄村现有耕地1287亩,地势低洼,土质盐碱。   近几年,杨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的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从原来的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发展为企业、养殖业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全村目前有企业4家,依托-公路南皮站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体育器材、电器设备为主的杨庄工业小区,从业人口由原先的不足50人发展为如今的200余人。2010年以来新建养殖厂3家,增加运输车辆6辆。2013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农村面貌提升改造村后,杨庄村把握机会,真抓实干,编制村庄规划,建立起文化娱乐广场,新建办公室5间,修建了垃圾池,卫生公厕,幼儿园等设施一应俱全。打造了集体深井5眼,使得全村农田全部得到灌溉。变压器5台,保障全村的供电。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杨庄村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赵庄村

  赵庄村概况   刘八里乡赵庄村位于南皮县城南环,现有人口821人,其中党员人数为36人,农户210户,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20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相传,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赵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占产立庄。因村前有一片林子,故取名“千松赵庄”,后简称“赵庄”。最近几年,赵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从传统的农业村发展为以五金机电为主的工业村。全村目前有个体企业12家,从业人员300余人,企业产值超千万元。主要以生产五金,弹簧、塑料、印刷等。村现有深井5眼,农田全部得到了灌溉,村固定资产379.2万元。如今村里建起了办公楼,新设了集体公厕、垃圾池,修建了宽敞的公路,安装了路灯,人们也有了健身场所。现在整个村庄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向阳村

  向阳村概况   刘八里乡向阳村坐落于南皮县城南4公里处,全村人口数638人,其中党员人数19人,向阳村共有180户,耕地2015亩,地势低洼,土质为红壤土,三号干沟流经村北。据传,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毕氏由山东即墨县迁居此地立庄,故取名为“毕庄”,1966年秋更名为“向阳”,沿用至今。向阳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农业发展为主,企业发展为辅的发展模式,现向阳村有3家企业,养殖厂3家,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向阳村硬化了村内街道,安装了路灯,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刘秀才村

  刘秀才村概况   刘秀才村位于刘八里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约7公里.与东光县交界,-公路从村西穿过,刘秀才村共有530户,户籍人口为1630人,劳动力1200人,其中党员人数为54人。刘秀才村村庄面积950亩,村域面积3595亩。近几年来,刘秀才村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经村支部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从一个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村逐步发展成为以五金机电为主的工业村。刘秀才村现拥有企业80个,产品主要以五金冲压件为主,为9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年产值8千万元。2013年被确定为河北省新农村面貌提升村之后,刘秀才村把握机遇,携手并进,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并建起了文娱广场。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吕家村

  吕家村概况   刘八里乡吕家村位于刘八里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约6公里。与东光县交界,-公路、-铁路从村西穿过。吕家村户籍人口1386人,户数382户,劳动力人数1100人。吕家村村庄面积900亩,村域面积3376亩。近几年,吕家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从一个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村,逐渐发展成为以五金机电为主的工业村。全村目前共有企业20多家,产品主要以五金冲压件为主,从业人员达300余人,年产总值3000万元,特别是2013年吕家村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农村面貌提升改造村之后,吕家村把握机遇,真抓实干,编制村庄规划,建起文娱活动广场,硬化村内街道、巷道,粉刷沿街房屋,修建垃圾池、卫生公厕,使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张庄村

  张庄村概况   张庄村位于南皮县城南3公里处,张庄村建于明初燕王扫北后,张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故取名张庄。张庄地势平坦,南吴路由村东穿过,交通便利。张庄村现有人口494人,其中党员人数为28人。耕地面积为900亩。   近年来,张庄村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从一个传统农业村逐步转型。目前张庄村已有两个企业,年产值达100多万。企业发展带动就业,已为村里50多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张庄村村民携手共进,埋头苦干,正在为更好地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庄村

  林庄村概况   林庄村历史悠久,在明末清初,因林氏始居林庄村得名“林庄”。林庄地势平坦,多为红壤土质,适宜苹果的生长。林庄村重视发展农业,修建了3眼深井,使得林庄村千亩土地得到有效灌溉。全村人口340人,其中党员人数为18人。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村民和村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林庄村全力发展特色经济。目前,林庄村已有小企业5家,解决了3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让更多的农民增加收入改善了生活。同时,村民因地制宜,利用林庄村优势,修建了养殖场一个。现在全体村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林庄村发展也将会更上一层楼。  

东三里村

  东三里村概况   刘八里乡东三里村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赵、王、崔三姓迁居此地立村,因距南皮县城三华里,故取名“东三里”。东三里村现有人口1248人,其中党员人数为28人。土地920亩,企业10家,这些企业主要以五金冲压、塑料制品为主,从业人员200余人。现村里有深井四眼,已完成配套三眼,这些井使得东三里村实现了灌溉全覆盖。完备的农田基础建设促使农作物生长,玉米小麦成为东三里村主要粮食种植品种,棉花也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作物。东三里村农业稳步发展,同时工业前景也十分乐观。东三里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其他村合办的东升小学也越办越好,便利了村民。  

南王庄村

  南王庄村概况   南王庄位于南皮县城以南3公里处。南王庄村由来已久,相传王氏在明初奉诏由山东即墨县迁居此地,取名王庄。又因南王庄村位于南皮县城以南,故改名为“南王庄”。南王庄村目前共有人口455人,其中党员人数为24人。南王庄村土地面积广阔,共有土地1020亩。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南王庄村除了发展农业之外,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南王庄村共有五金机电企业20余家,提升了南王庄村经济的同时也为南王庄村近300多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南王庄村把握机遇,埋头苦干,关注民生,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整个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小吴家村

  小吴家村概况   刘八里乡小吴家村位于刘八里乡东南部,与东光县交界,小吴家村地势低洼,土质盐碱,宣惠河由西向东流经村南,以农为主。相传小吴家村建于明朝末年,因东光县吴集吴氏打官司去官衙告状,途经此地后迁居此地,取名“吴难岗”,后演变为吴南岗。又因村南有大吴家,故此小吴家村改名“小吴家”,小吴家村户籍人口630人,其中党员人数为21人。土地1690亩,近几年,小吴家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这个原先主要以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村已逐步开始发展工业。村集体拥有办公室、学校房屋10间,变压器3台,深井3眼,小型企业2家,从业人员20人,小吴家村争取农业工业齐努力,早日奔小康。   

侯庄村

  侯庄村概况   刘八里乡侯庄村位于刘八里乡政府东偏南。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李氏奉召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占产为庄,取名“李要包”,后侯氏迁入,改名“侯庄”,沿用至今。侯庄村现有人口700人,其中党员人数为25人,村固定资产72万,耕地面积1500亩。个体企业3家,从业人员20人,企业产值50万元,主要生产五金冲压,汽车配件等。现有深井6眼,农田已全部得到了灌溉。2013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农村面貌提升改造村后,侯庄村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建起了文娱活动场所,硬化村内街道,粉刷沿街房屋等,使得整个村庄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赵监生村

  赵监生村概况   清朝前叶,赵监生村原名叫“双桥赵”。约在公元1780年左右赵监生村0了一个姓赵的监生,后来逐渐便以此人的学候代替了村名,称之为“赵监生”。赵监生村位于南皮县西南部,和东光县交界,赵监生村共有890人,党员人数为36人,其中劳动力510人,共有耕地1740亩。村里有深井4眼,变压器4台,深井已安装管道,施行管道浇地。村内有健身广场2个,供全村百姓健身所用。村有私营企业4家,其中2家油泵厂,2家五金厂,共吸收赵监生村打工人员50余名,油泵厂年产值300万元,五金厂150万元,赵监生村的农业工业齐努力,争取早日奔小康。  

李八里村

  李八里村概况   刘八里乡李八里村位于南皮县西部,距离泊头车站4公里。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李氏一个胖子迁居此地立村,因距泊镇八华里,故取名“李肥子八里”,后简称“李八里”。   李八里村现有户数197户,户籍人口567人,其中党员人数为30人。共有耕地面积2117亩。广阔的土地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李八里村农业发达,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充足的粮食使得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李八里在村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成为了“双文明”村。  


高八里村特产大全




高八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