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林乡位于献县县城北15公里,北与河间接壤,面积48平方公里,设22个行政村,人口2.4万人,耕地面积4.3万亩,106国道和冀中运河穿腹而过,国道两侧通道绿化200米,西距京九铁路肃宁站12公里,距307国道、石黄高速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本乡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盛产棉花、辣椒、花生等农作物,有丰富的林木、地热及劳务资源,民间有传统的刺绣,柳编工艺,全乡人民淳朴、诚实。项目有商林工艺绣品厂远近闻名,双杰棉花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县优秀农业产业化企业,我乡商业氛围浓厚,粮食、棉花、辣椒市场初具规模,商林粮油市场是华北最大的粮油集散地。
该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廉洁高效,以“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为己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特色立乡、市场兴乡、工业强乡”,瞄准小康目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布局优化,近年来,使全乡各项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4万人 | 48平方公里 | 130929206 | 061000 | 0317 | 查看 商林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乐寿镇 |
乐寿镇位于献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总人口4.5万人,辖61个行政村,其中天主教徒聚集村10个,涉及信教户955户,人口3433人。全镇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团结、协作,共同创造和实现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2003年人均纯收入2380元。乐寿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106国道穿境而过,东距石黄高速公路5公里,北距沧保公路30公里,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 特殊的区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城市新格局。 近年来,乐寿镇实施了“工业富镇、特色活镇、开放兴镇”的发展战略,使全镇经济实现了扩量增质。乐寿镇项目不断实现新突破。2003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23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108万元,实现利税9900万元,出口创汇320万美元,截止年底固定总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企业项目达到85个,其中乐寿绣品有限公司、河北渤海机电有限公司、河北北方建筑仪器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的产品已作为补花、电焊机、建仪建材等行业的龙头,远销韩国、南非、西班牙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县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 乐寿镇特色农业发展快。红枣、速生林、畜禽是我镇的三大主导产业,全镇红枣面积达到了17125亩,冬枣面积2000余亩,建成了八里庄2000亩绿色无公害红枣生产基地:“乐寿”牌冬枣在“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同时积极落实退耕还林计划。速生林种植面积达到7000余亩,建成了占地140亩投资300万元的北紫塔奶牛养殖区和投资300万元的集孵化、养殖、加工一条龙的建瑞鹅业有限公司,在畜禽养殖方面较好的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
淮镇镇 |
淮镇位于献县东部,距县城50华里,307国道、石黄高速横穿中部,交通便利,是全县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淮镇下辖31个行政村,人口36234人,其中天主教徒聚集村4个,涉及198户,750人。全镇人民纯朴、善良、勤劳、苦干,共同创造了淮镇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近年来,淮镇党委、政府以特色产业富镇、工业强镇,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财政收入707.8万元,实现利税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318元。 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淮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乡镇企业做为重头戏来抓,抓大项目、立镇项目,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004年以来,全镇新上100万元以上大项目6个,技改4个,谋划4个,在全镇兴起了大上项目的热潮。200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345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5060万元,营业收入49050万元,实交税金698万元,淮镇党委、政府因乡镇企业工作突出,名列全县纳税第一位,县委、县政府在年终经济社会发展大会上,奖励镇政府“帕萨特”轿车一辆,沧顺实业有限公司是全县纳税第一名,奖励“现代”轿车一辆。 淮镇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红枣产业是我镇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加快奔小康步伐,采取优惠措施,支持农民高枝换头、改良品种,全镇嫁接冬枣2万余亩。2003年仅冬枣一项,就给枣农带来440万元的收入。2004年计划在冬枣示范村圈头建立冬枣批发市场,已通过省级批准。同时积极落实退耕还林计划,全镇速生林达到9300亩。养殖业方面在做好中街肉牛养殖小区建设基础上,成立了肉牛养殖协会,使中街养牛户达到32家,牛存栏3000余头。. |
郭庄镇 |
郭庄镇位于献县东部,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偏北20公里处的大郭庄村。东连淮镇,西接河城街乡,南与泊头市为邻,北与垒头乡搭界。辖21个自然村,总面积47.8平方公里,人口2.9万,均为汉族。石黄高速公路、307国道和东固路在镇内交叉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我镇地势平坦。滹沱河故道流经东南部,黑龙港西支穿过北部,北排河和子牙新河穿过西北部,水利条件较好。总耕地面积4.6万亩。2003年有深机井146眼,农田基本实现水利化。 我镇为献县金丝小枣的产地之一,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03年金丝小枣总产量为6108吨,粮食总产量14970吨;乡镇企业涉及铸造、建仪建材、红枣加工、木器加工等行业共179家,2003年社会总产值达到7.8亿元人民币,农民人均纯收入2790元。 2003年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15所,在校学生4180人,教职工273人。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8名,病床8张,乡村医生78人,诊所78个。. |
河城街镇 |
献县河城街镇位于献县城东7.5公里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献王陵、云台山、万春山、九连山位于河街镇境内。东连郭庄镇,西临乐寿镇,南接泊头市,北邻十五级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307国道、石黄高速、河街支路、连接线穿境而过。辖52个行政村,总面积81.7平方公里,耕地80843亩,总人口40210人。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1210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为120790万元,财政收入8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7元,。 河街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在农业上,基本实现了水、电、路配套工程。全镇52个行政村,共有耕地80843亩,其中林地面积10031亩,菜地面积386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种植面积92217亩,总产量19645吨;菜地面积3860亩,产量11656吨;枣粮间作面积8100亩,速生林面积10000亩;蛋鸡存栏13万只,猪存栏13031只,羊存栏16013只,大牲畜7052头。在工业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建材建仪、生物农药、球墨铸铁、电焊机等四大行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群体,现有企业538家,其中玛钢扣件企业116家,建筑仪器企业93家,丝杠、钢模板、安全网等企业329家,主要生产扣件、试模、钢模板、养护箱、压力机、球墨铸件等八大系列120余种产品,其中近30余种产品被评为省优、部优,吸纳全镇从业人员15000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已发展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工贸发达的小城镇雏形,交通通讯都有了快速发展,全镇公路总里程10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通柏油路,石黄高速、307国道、河街支路、万村支路、连接线、十五级支路纵横交错,程控电话总装机3万余部。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52个村建起了卫生所,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县前列,我镇小屯村被命名为国家级文明村。镇党委政府连续五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实绩突出单位”。. |
陌南乡 |
|
陈庄乡 |
范县陈庄乡位于范县东南约18公里处,与山东鄄城隔河相望,总面积约4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445亩(其中滩地8000亩)。现辖67个行政村(其中21个半滩区村),213个村民小组,8016户,3.4万人。乡人民政府驻陈庄村。 陈庄乡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生产先进单位、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先进党委、信访工作先进乡、党风廉政设先进乡、“四强”乡镇、计划生育行进乡、发展农村经济先进乡。 陈庄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两种。夏季种植小麦,秋季种植水稻。全乡是“一麦一稻、藕鱼双收”,的高效农业种植模式,是濮阳市唯一的纯水稻种植乡,单产稻谷1000万公斤,是濮阳市有名的鱼米乡,素有“小江南”之称。 - 下辖村庄 陈庄乡下辖东陈庄村、群坊村、顾庄村、韩徐庄村、西朱庄村、胡屯村、程朱庄村、李庄村、刘楼村、杨楼村、郭庄村、郝庄村、刘张枣坡村、朱张东枣坡村、朱张西枣坡村、王张枣坡村、后张枣坡村、亚固堆枣坡村、韩庄村、大辛村、高侣庄村、潘庄村、胡庄村、吴庄村、顾屯村、邢庙村、刘烟墩村、廖庄村、北羊庄村、黄营村、东宋楼村、贾刘石村、后张庄村、西许楼村、程庄村、南曹楼村、张康楼村、谢楼村、肖庄村、荣庄村、前张枣坡村、狄庄村、西宋楼村、安兴寺村、赵庄村、罗庄集村、高庄村、史楼村、廖桥村、王庄村、后双庙村、前双庙村、姚庄村、胡家庄村、后油坊村、前油坊村、仁和庄村、崔胡同村、陆庄村、刘桥村、杨庄村、张屯村、李烟墩村、南羊庄村、小辛庄村、刑庄村、孙庄村等67个行政村。 - 交通便利 陈庄乡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X013线横穿东西境内,与国道208线相连;汤台铁路和濮台公路距陈庄乡仅2公里;即将动工的德商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与鹤濮高速公路延伸段相接;村村通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的高标准黄河恒通浮桥已架通,开通了范县至菏泽、济宁的第二个通道,全乡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能网络,为陈庄乡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便利条件。 |
徐留高乡 |
乡政府驻徐留高村。面积48.7平方千米,人口2.72万。辖21个村委会:徐留高、陈高官、西高官、柳高官、齐高官、郝高官、蒋高官、唐庄子、刘庄子、崔尚庄、李尚庄、刘尚庄、郭尚庄、支家坞、大许村、前孟村、后孟村、南韩村、学礼村、徐村、卢屯。 1958年属淮镇公社,1961年析建陈高官公社,1981年改称徐留高公社,1984年改徐留高乡。1997年,徐留高乡(Xuliugao Xiang)面积45.3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辖徐留高、郭尚庄、刘尚庄、李尚庄、学礼村、崔尚庄、支家坞、卢屯、唐庄子、刘庄子、前孟村、后孟村、柳高官、齐高官、大许村、徐村、西高官、陈高官、蒋高官、郝高官、南韩村21个行政村,后更名为高官乡,目前随着以刘尚庄为基础的经济腾飞,并且合乡并镇的规划,先逐步用尚庄镇来代替高官乡。 |
商林乡 |
商林乡位于献县县城北15公里,北与河间接壤,面积48平方公里,设22个行政村,人口2.4万人,耕地面积4.3万亩,106国道和冀中运河穿腹而过,国道两侧通道绿化200米,西距京九铁路肃宁站12公里,距307国道、石黄高速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本乡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盛产棉花、辣椒、花生等农作物,有丰富的林木、地热及劳务资源,民间有传统的刺绣,柳编工艺,全乡人民淳朴、诚实。项目有商林工艺绣品厂远近闻名,双杰棉花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县优秀农业产业化企业,我乡商业氛围浓厚,粮食、棉花、辣椒市场初具规模,商林粮油市场是华北最大的粮油集散地。 该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廉洁高效,以“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为己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特色立乡、市场兴乡、工业强乡”,瞄准小康目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布局优化,近年来,使全乡各项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
段村乡 |
段村乡位于献县系境内西部,东与国道106相接、南以滹沱河北大堤为界,西与陌南镇为邻、北至河间市,是献县境域内主要的石油产区、石油储藏十分丰富、交通便捷、电网纵横交错、通讯建设起步早,全乡共辖18个行政村,民风纯朴,全乡占有耕地64965亩,总人口26268人,其中农业人口25439人,18至35岁年龄段总人口为7045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是献县典型的农业大乡,乡镇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生产以棉花、红枣、小麦、玉米及油料种植为主,是投资兴企的好埸所。乡镇内有两个农业开发区,占地18000亩,区内绿树成荫,模式种植,成熟季节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阳兴奶牛场是沧州市的龙头企业,曾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观光考察,受到市、县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有较好的土地开发资源。 段村乡人杰地灵、社会稳定、百姓富裕,是献县西部的一个明珠乡镇。. |
张村乡 |
张村乡位于献县西部,东与乐寿镇相望,西与临河乡为邻,南隔滹沱河引洪道与-王乡搭界,北与段村乡连境。全乡总面积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730亩,总人口24505人,辖19个行政村。 全乡人民勤劳、纯朴、善良、团结、协作,共同创造和实现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2003年人均收入1850元。 近年来,张村乡实施了“特色活乡、工业兴乡”战略,使全乡经济实现了扩量增质,2003年全乡工业总产值3022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实现利税251万元。乡镇企业共120个,其中献县玛钢厂、万家寨冲压件厂、古庄抽纱织物厂、大章补花厂等企业的产品已做为乡龙头企业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张村乡特色农业发展快。红枣、速生林、畜禽是我乡的三大主导产业。全乡红枣面积达到15300亩。有15000亩正在申报无公害生产基地。2003年积极落实退耕还林计划,速生林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建成了占地80亩的河堤、古庄养殖小区两个,全乡发展蛋鸡饲养,肉牛饲养,建起了养狐场和养兔场,促进了全乡农村经济的发展。 张村乡有中学2所,中心校4所,小学7所,乡医院1所,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普九、普实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
临河乡 |
临河乡(Linhe Xiang)地处献县西部20公里处,历史上属于钦定泛区,与饶阳、武强接壤。把守献县的西南门。辖19个行政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723亩,全乡人口2.8万人。乡政府驻地临河村是该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乡卫生院、粮站、信用社、供电所、敬老院等机构,还有较大的集贸市场、商业门店云集,临河车站有每天8次往返县城的公交车和直达沧州、天津、泊头、济南的公共汽车。该乡具素来有的农业、林果业、养殖业种养传统,具有丰富的劳动力及石油资源,发展前景广阔。交通便利,有总长50 余公里的柏油路贯穿19个村,通讯发达,电力充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农业大乡,以小麦、棉花、辣椒为主。乡镇企业主要有纺织、铸造、手工艺品制作等。 - 代码 代码130929210:~201 路庄村 ~202 张支根村 ~203 东三角村 ~204 陈三角村 ~205 李三角村 ~206 赵三角村 ~207 冉三角村 ~208 西镇上村 ~209 东镇上村 ~210 南镇上村 ~211 富庄村 ~212 尹堡寨村 ~213 李疃村 ~214 临河村 ~215 石疃村 ~216 梁庄村 ~217 西尹官村 ~218 东尹官村 ~219 横头村 - 沿革 临河乡始建于1961年,原称临河公社,由张村高级社划分而建,1983年改称临河乡。 - 经济 近两年,临河乡农业结构调整,制定了“保粮、扩枣、林棉椒间作、兴养殖、上企业 ”的发展思路,并积极加以引导,收到了良好效果。到2004年春,全乡小麦播种面积12000亩,红枣1.8万亩,速生杨1.3万余亩。另外,以冉三角、南镇、路庄为主的中草药种植基地,也成为该乡的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在5000亩左右。养殖业以富庄村生猪繁养基地最具规模,该村500余户中,就有400多户从事养殖生猪或繁育子猪,养猪最多的户存栏达400多头,生猪远销天津、保定、青县、北京等地。特色养殖为赵三角村的蓝狐养殖业,目前已发展到2000只,深受裘皮客商青睐。 乡镇企业方面大力推行品牌战略,从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入手,引导企业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东三角生产的液压齿轮泵和高压喷雾器,以其质量高、信誉好销往全国各地,并获得了省质量认证。石疃兴奥棉织厂的产品获国家专利,填补了历史空白,是空调居室必备佳品,该厂还获得河北省信用良好企业证书。品牌使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小平王乡 |
-王乡位于献县西南部,地处泛区腹地,西与饶阳接壤,南与武强毗邻,处于两区三县交汇处。该乡辖15个行政村,总占地面积 平方公里,东西长 ,南北长 ,一条城乡公路贯穿东西,80%的村已修通柏油路,仅有四个未通公路的村有望通过今年的村村通工程全部畅通,该乡现有程控电话约 部,人口17000人,耕地39439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1000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该乡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群众世代以农业为生,并把“两红一白”(红小枣、红辣椒、棉花)作为本乡农业的支柱产业,并曾因此闻名一时,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死死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农业上提出的“家养牛羊猪,地种苜蓿树”号召,立足本乡实际,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目前该乡现有枣粮间作面积12390亩,其中冬枣面积4300亩,无公害小枣面积3000亩,现有速生杨8830亩。全乡肉牛年约存栏2000头,出栏715头,肉羊年存栏约13120只,出栏918只,猪年存栏约7256头,出栏9080头,蛋鸡年存栏约9万只,出栏9万只。工业上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 关键抓项目”的发展思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克服地处泛区的不利因素,逐步改善软硬环境,目前围绕农机配件、编织、建材三大产业,新建各类小型企业126家,较好的带动了本乡经济的发展。. |
十五级乡 |
十五级乡(Shiwuji Xiang)位于河北省献县县境东北部,献县县城东15公里处的子牙河畔,东临垒头乡,西临乐寿镇,距离106国道12公里,南临河城街镇,距离石黄高速15公里,北临本斋回族乡。 十五级乡总面积52平方公里,所辖19个行政村。2007年总人口26565人,耕地53985亩。乡政府驻十五级村。古迹有汉贯公冢。[1][2] - 村庄代码 代码130929212:~201 张大马村 ~202 孙大马村 ~203 边马村 ~204 北后庄村 ~205 十五级村 ~206 大董庄村 ~207 小董庄村 ~208 -庄村 ~209 北刘庄村 ~210 八章村 ~211 东付庄村 ~212 西韦庄村 ~213 尹店一村 ~214 尹店二村 ~215 尹店三村 ~216 小营村 ~217 东韦庄村 ~218 东杨庄村 ~219 西杨庄村[2] - 区划沿革 1958年属城关公社,1961年析置八章公社,1962年公社驻地迁至十五级,1981年更名十五级公社,1984年改十五级乡。 1997年,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十五级、张大马、孙大马、边马、北后庄、大董庄、小董庄、西杨庄、东杨庄、西韦村、北刘庄、-村、八章、东韦村、东付庄、小营、尹店一、尹店二、尹店三19个行政村。[2] - 经济发展 十五级乡认真贯彻上级的各项富民政策,确定了“农业结构抓调整,工业企业上项目,工农互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干部群众团结务实,大力发展经济。农业上,按照“地种苜蓿树,家养牛羊猪”的号召,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共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养殖小区4个,发展苜蓿速生杨2000亩,优质葡萄1500亩,种植养殖业向着多元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快速发展。 十五级乡素有往商办厂的传统,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开始蓬勃兴起。以玛钢扣件为主的建仪建材业迅速成熟壮大,成为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以企诚玛钢厂,十五级玛钢厂,后庄恒杰绳网厂为代表的众多厂家以质量过硬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其中企诚玛钢厂、后庄恒杰绳网厂等13家企业顺利取得了国家经营许可证。付庄村旧板材交易市场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旧包装板材集散地。个体私营企业170多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22个,店铺160多家,集贸市场3个。[1] |
垒头乡 |
垒头乡辖22个行政村,总面积43.2平方公里,耕地47355亩,人口1950。位于献县县城东北20公里处。乡政府驻地苑垒头村,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子牙新河、北排大河、黑龙港西支河由城内自西南向东北穿过。乡内设有工业园区、邮电支局、集贸市场、教学楼、各类综合商店38个,有乡卫生院1个,村级诊所22个、中小学9座。东固路自境内通过,与石黄高速公路、307国道相连,交通便利、通迅方便、电力充足。 据载,北宋时,此地为宋、辽两国对垒战场,故有垒头之称。所辖各村均属明永乐年间诏迁所立。村民勤劳淳朴、崇尚文化,古有梆子、黄科班、高跷、秧歌、武术、哈哈腔村戏。保留至今的有铜锣会、秧歌队等。 近年来,全乡投资兴建了高标准用电线路,乡村柏油路、汽车平衡块厂、沧州锦绣抽纱有限公司、规模养殖厂、轧花厂等。打了深、浅机井,修建了扬水站、蓄排水干渠、屯粮田方、枣粮间作方,蔬菜大棚方等一系列工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工农业生产环境优越,为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基础。 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大豆、红枣为主,优质高产,年均向国家交售粮食180万公斤。年农业总产值7341万元。工业以农产品加工、电工器材、建筑材料为主,其中电线电缆为拳头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补花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全乡工副业摊数已达 个。年总产值 万元。该乡多次被评为省、市、县文明乡和先进村,各项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
南河头乡 |
南河头乡(Nanhetou Xiang)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城南部,距县城5.5千米。乡政府驻南河头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35000亩,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22300人。该乡北接县城,南接石黄高速公路出入口,106国道、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纵横交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距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黄华港等周边大城市及港口,车程均在2小时以内。该乡投资兴建了一系列公益设施,辖区内道路宽畅,通讯、水电设施齐全,社会治安良好。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单桥石桥。 代码 130929214:~201 南河头村 ~202 南韩庄村 ~203 谭庄村 ~204 范庄村 ~205 南刘庄村 ~206 郭尖庄村 ~207 于庄村 ~208 南单桥村 ~209 北单桥村 ~210 东单桥村 ~211 郑唐庄村 ~212 南邱庄村 ~213 胡屯村 ~214 史庄村 ~215 石槽张庄村 ~216 北邱庄村 ~217 曹庄村 ~218 东方屯村 ~219 中方屯村 ~220 西方屯村 ~221 马庄村 ~222 东丁楼村 ~223 中丁楼村 ~224 丁楼北村 ~225 丁楼西村 ~226 抛庄村 ~227 东樊屯村[1] - 历史沿革 1953年属南河头公社,1961年双岭、万村两公社从南河头公社析出,1965年南三堤口公社又析出,成为现在规模的南河头公社,1984年改南河头乡。 1997年,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南单桥、南河头、曹庄、西丁楼、西丁北、中丁北、东丁楼、马庄、西方屯、中方屯、石槽张庄、北邱庄、史庄、东樊庄、抛庄、于庄、谭庄、南韩庄、范庄、胡屯、北单桥、东单、郑唐庄、南邱庄、南刘庄、郭尖庄、东尖庄、东方屯27个行政村。[1] - 农业发展 南河头乡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林果业发展迅速,无公害小枣基地及冬枣园区8000余亩,速生丰产林11000余亩。通过协调畜牧局、信用社对东单桥、胡屯、中丁、石张、尖庄等村畜牧养殖业加大扶持力度,畜牧养殖专业村已发展到11个,2007年该乡猪存栏17300头,羊存栏11800只,牛存栏2100头,鸡存栏10万只。全年完成粮食生产12500吨,棉花生产400吨,油料生产650吨,蔬菜生产1742吨,蛋类生产1000吨,奶类生产27吨,水产类生产64吨。[2] - 工业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初步形成了以矿山配件、机电产品为龙头,汽车工具、铸造、建材、农机配件、变压器配件、塑料、印刷、保险柜、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铁狮牌保险柜、凌云牌电焊机已走出国门,远销欧美、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2007年,南河头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社会总产值18.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039万元,分别占任务的150.7%,120.3%,111.4%,其中财政收入完成位居全县前三名。[2] - 历史人文 位于境内滹沱河故道上的单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9年),该桥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全部由民间捐资兴建;二是建筑时间跨度达到了17年;三是桥梁结构为不对称结构;四是历经近400年原汁原味;五是极具开发价值。该桥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这里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刘汝明的家乡。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全国第三、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0第九届代表大会代表张本林即南河头村人。[2] |
西城乡 |
西城乡西屯村,农户164户,656人,耕地2009亩,其中水浇地1600亩。这里政通人和,民风淳朴,交通便利。紧邻沧保公路、沧保高速公路和献肃路,西通106国道。本村特色农产品为优质棉花和辣椒。种植棉花1000亩,年产量250吨,种植天鹰辣椒1000亩,年产量200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为发展农村经济,投资1200万元,建起轧花厂2个,年产值1800万元,投资200万元,建起脱绒厂2个,年产值600万元,其产品广泛用于造纸、火柴及0的生产。产品质量上乘,畅销全国各地。西屯村人诚邀全国各地客商前来洽谈业务。. |
本斋回族乡 |
本斋回族乡是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乡,是献县唯一的民族乡。该乡位于县城东北部约25公里,西距106国道约10公里,北距沧保路约6公里,南通石黄高速和307国道约20公里,北与河间市接壤。全乡总面积24.3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3502亩,农户3323户,总人口13839人,其中回族人口381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7.5%,主要聚居在本斋东、本斋西、前营、中营四个村,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80%。乡政府所在地本斋东村(原东辛庄)。2003年全乡人均纯收入2290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斋回族乡政治稳定,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1、基础设施日臻完备。肃县路、东固路纵横境内,全乡11个行政村,27.5公里长的村间公路把各村连成一体。本斋东、本斋西村内主要街道都已硬化,04年我们将继续推进我乡的村村通工程。九五年献县邮电局本斋支局二层办公楼、交换机房的落成,使通信、通讯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乡已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三千余部。这些硬件设施的成功建设无疑给本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本斋回族乡走出河北、走向全国架起了桥梁。 2、具有民族特色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本斋村有着传统的屠宰基础,回族自古有经商的特长。改革开放以来,80%的户从事屠宰业,从而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相继建成本斋清真冷冻厂、伊杰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等30余座大小冷库,皮革厂、骨粉厂、油脂加工厂等龙头企业,以京、津、石、保定、沧州等十几座城市为市场的龙型经济链。另外,电线、电缆厂、绣品厂、食品加工厂的建成和发展形成了本斋乡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目前,我们的主要发展思路是上大项目,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乡农业形成了四个特色产业基地:(一)依托沙洼的大棚蔬菜基地;(二)依托后营的冬枣基地;(三)依托小汪的哈密瓜基地;(四)依托孟各庄的红薯基地。这些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很好的拉动了全乡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在继续努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鼓励广大农民尝试种植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适合本地的经济作物,如:棉花、辣椒、花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