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头村简介
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村,村边有一庵庙,故名为庵头,以后改为安头。1949年属任丘三区管辖,是安头村。1953年属汜水乡3区管辖,是安头村。1960年为汜水人民公社安头村。1983年为汜水乡安头村。1996年并入石门桥镇为石门桥镇安头村。位于石门桥镇政府西偏北,距镇政府所在地6.2公里,东距西辛庄0.75公里、西北邻尹家佐村、西南距大王果庄0.65公里、北距出岸镇东古贤0.7公里,现支部3人、党员25人、村民代表17人、村庄占地面积120亩、耕地495亩、人口512人、地势平坦、土壤以壤土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有芝麻花生另有大豆、红薯、山药种植,经济作物有棉花等,无学校,卫生室。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30982101 | 061000 | -- | 查看 安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安头村 |
安头村简介 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村,村边有一庵庙,故名为庵头,以后改为安头。1949年属任丘三区管辖,是安头村。1953年属汜水乡3区管辖,是安头村。1960年为汜水人民公社安头村。1983年为汜水乡安头村。1996年并入石门桥镇为石门桥镇安头村。位于石门桥镇政府西偏北,距镇政府所在地6.2公里,东距西辛庄0.75公里、西北邻尹家佐村、西南距大王果庄0.65公里、北距出岸镇东古贤0.7公里,现支部3人、党员25人、村民代表17人、村庄占地面积120亩、耕地495亩、人口512人、地势平坦、土壤以壤土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有芝麻花生另有大豆、红薯、山药种植,经济作物有棉花等,无学校,卫生室。 |
军营村 |
军营村历史悠远,早在明朝时,明朝与元朝残余势力交战频繁,加之中原地区灾害不断,又逢“靖难之役”,北方民众死亡众多,人口剧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故为充实冀州空旷之野、发展生产、提高财力,明政府组织移民。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伏姓老祖先率全家从洪洞县大槐树下出发,移民至冀州。当他们长途跋涉到一军队营房边,见此地土壤肥沃、荒无人烟,就伙同任姓几户定居下来,开荒种田、繁衍生息。后此地被命名为“军营”,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村内有刑场、军队练马场,分别称为“杀人台”、“跑马道沟”。一些蒙古鞑子觊觎此地肥沃的土壤,便强占耕地居住于此,汉人称为“鞑子洼”。现在“跑马道沟”已被填平建民房,“鞑子洼”、“杀人台”已经演变为军营村村南的耕地,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军营村位于106国道西,大石路以北,交通便利。军营村于1940年建立军营村党支部,1943年建立村政权。现全村有370户,1750人,占地面积2200亩,期中耕地面积1800亩。村内班子健全,支部有5人,党员52人,村民代表38人,村内有小学、卫生室、幼儿园配套设施齐备。全村以链轮加工为主导行业,有企业43家,个体加工户100余户,经济实力较强。 |
檀庄村 |
檀家庄建于1404年即为明朝永乐年间二年,,位置地处河北平原106国道西4公里,东边是胜利渠,西是青惠路,南边是高李庄于北,西辛庄,因檀姓居多,故名檀家庄村。 檀庄村现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吕占成共有党员36名,预备党员2名,村民代表25名。 全村占地面积2330亩,其中耕地1980亩,水浇地1000亩,人口1100人,310户。 主要产业以农业种植为主,特色产业系草莓种植,每到4月下旬至5月下旬,采摘购买草莓人流如梭非常热闹。 村集体无工厂、企业,村民个人工副业以床加工机械配件为主要工副业,也是全年村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全村街道部分还没有硬化,现有公办幼儿园一座,村卫生室一个,文化广场于2015年建成,现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娱乐中心,很受村民欢迎。 当前工作在镇党委领导下,抓的很紧,春节过后党支部、村委会抓紧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部署新一年工作。现已完成管道维修600米、开挖排水沟400米,黑夜白天抓紧冬小麦浇水,同时还争取找电力部门要安装三线电路400米,争取2016年在各方面有一个新的台阶。 |
崔家庄村 |
崔家庄,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移至此,据说当时是和姓王的家族同时落脚东汜,后因在东汜党受王氏家族的欺负故又迁出至此,因此取名为崔家庄,其意是崔氏家族自己的家。 崔家庄所处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北邻胜利渠,一条自南向北的小河流淌着穿村而过,在村东的东北角处与东西走向的胜利渠交汇,使村庄依水而立,十分优美。村中间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由东向西穿村而过,东连106国道,西通南阳庞口镇,交通十分发达。 现村党支部有3人,全村共有党员32人,村民代表27人,占地面积为360亩,耕地面积2200亩,人口1758人。现经济状况是一般向上,就发展情况看是稳中向好的。当前的工作是要努力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的提升。 解放前,全村以农耕为主,农闲时,家家纺线,把纺成的线再用织布机织成布卖出去,用以补贴家用,当时织的布一直销往口外,以此维持生计。现在村里有恒大等几家大的公司企业为主,辐射到全村。目前全村有70%以上的户都搞起了车床加工业,搞得有声有色,这样既带动了就业又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使大家生活富裕起来了。特色的产品要数油箱盖,这产业多年来越做越大,现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直到东南亚各国,享有很好的声誉。 此前村里有一个良好的风俗习惯,就是每到农闲时,村里的一些民众就自发组织起来,排练一些喜闻乐见的节目,到过年就表演给大家看,这样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活动,又活跃了村里的欢乐气氛。最具有特色的一项活动是崔家庄大鼓了,这大鼓在崔家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时是人们自己动手,亲自宰牛剥皮张鼓,然后在闲时就组织起来敲大鼓,这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远近闻名,声誉远播。现在村里成立了大鼓队,每到节日或有活动时都来敲大鼓。 大鼓这项活动,不仅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还培养了人们的集体互助观念,不仅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人们的喜欢,值得发扬光大。 崔家庄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令人向往的美丽村庄。 |
西辛庄村 |
西辛庄村总人口615人,168户,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村委会各3人,党员36人,村民代表24人,党支部书记张永桥。耕地面积1562亩,村主导产业为传统农业,少量车床加工业,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20元。村务工作基本能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理财、民主议事,能按“三议四办”的程序处理村务。 存在问题:一是村内道路年久失修,群众出行不便;二是部分电力设施急需扩容改造,制约村内工副业的发展;三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需打深机井1眼;四是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有钱办事的能力。 采取措施:2013年成立的以张永桥同志为新一任党支部书记的新班子,领导有力,工作有序,集中精力完善村内基础设施。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硬化村内道路400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有所改善。 二是加大电力设施改造力度,保证和促进村内工副业发展;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在村东打深机井一眼。 三是在村南修建一处面积200平方米的健身活动广场,为村民开展业余活动提供场所;购置大鼓两个,铜锣六个,音响一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15年,张永桥带领的“两委”班子计划投资11.24万元硬化道路4*400平米,进一步优化交通网;投资1.5万元安装路灯52盏,基本实现村内亮化。 |
东辛庄村 |
东辛庄毗邻史村、张村,胜利路贯穿村内南北。原为史村管辖。建国前名叫史村辛庄,建国后成一行政村,名为东辛庄。总人口1490人,380户,拥有耕地2325亩。村内以农业种植和链轮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链轮生产加工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聚集在胜利路两侧,形成特色企业一条街,产品远销国内外。 以前的东辛庄,村内道路年久失修,70%路面不能正常正常使用;部分电力设施急需扩容改造,有用设备利用率不足80%,制约村内工副业的发展;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村办企业,每年4000元左右的集体收入。2014年村“两委”换届后,新班子勠力同心,兢兢业业,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打造精品村的工作,先后经历了万亩森林公园全村317户迁坟的重大动作,城乡环卫一体化卫生清理工作和企业文化一条街的打造工作。工业企业发展更是如火如荼。全村大小企业共73家,其中注册资本达5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有13家,工业经济的壮大给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今日东辛庄沐浴着十八大的春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
东王庄村 |
东王庄村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石门桥镇,位于胜利路以西,毗邻小白河,水利资源丰富。全村总户数530户,总人口2218人,总面积4500余亩,耕地3500余亩。党员30名,其中女党员1名,35岁以下党员4名,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2名。党支部3人,村委会5人,交叉任职1人。东王庄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村内有一个农业合作社。近年来,村内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村里共有个体经营户达20余户,主要经营车床加工、链轮加工、卫生洁具加工、汽车配件、缸垫生产、活塞环生产等项目。电话、电脑、手机、太阳能已经进入普通百姓家中。三分之一的村民开上了家用汽车,还有部分村民盖上了二层小楼,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两委”对村内道路逐步铺设混凝土路面,主要道路两侧种植树木、安装路灯和监控设备,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东王庄由来:明代中期建村,有一王氏从边关村东菜园处搬迁到此居住,村内以王姓人居多,故称东王庄。 |
翟城村 |
据明朝遗留碑文记载,翟城村监狱汉朝。原名为翟城社,社甲村,明初改名为翟城村。 石门桥镇翟城村现有人口1420人,367户,耕地1435亩,村两委成员8人,其中党支部4人,村委3人,村官1人,党支部书记杨广月,村主任伏木申,现有党员36人,村民代表26人,村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农民人均收入7633元。 经济发展方面:大部分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副业少,经济发展薄弱。 惠民工程方面:1、2015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全体人员组织村民和动用机械设备,对全村房前屋后、道理、进行清理卫生。村自费购买垃圾桶供村民使用。2、绿化方面,村两委干部发动群众植树1万余棵。 村务运行方面:坚持通过双向承诺工作台账和三议四办村务运行机制,推进村内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2016年科学谋划了以下几项重点工程: 1.村内安装变压器2台已经完成。 2.硬化街道1000米。 3.铺设防水管道400米。 |
庞许庄村 |
庞许庄(原名庞果庄),建于清朝年间,建村时姓庞的在此建起来的村,起名叫“庞果庄”。的地址在赵王河西岸,原属于高阳县管辖,原来高阳县有两个庞果庄,名字相同在开水是让我们这两个村,有一村改一下名字,改一下名字,原干部许德瑞在会上改名为“庞许庄”。 现占地面积1000多亩,全村总人口共1476人。356户,共有耕地2483亩,共有党员47人,其中预备党员2名,群众代表21人,党支部一共3人,村委会一共3人,以农业为主,的主导产业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没有什么副业。的特色产业就是以卖切糕为主,基本上家家回蒸切糕。另一个是一搞建筑为产业,有的成建筑队,有的打工。 |
辛仓村 |
元末至正年间,官府在此地修建一大型粮仓,因竣工辛卯年,粮仓故名辛仓。 辛仓村隶属于河北省任丘市石门桥镇,位于任丘市西南15公里,共113户,人口512人,党员25人,村民代表16人,耕地792亩,党支部3人,村民委员3人。 辛仓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兼车床加工业,属于农展型,村两委班子团结,发展意识较强,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
拨子村 |
拨子村是明朝时“十里一铺,五里一拨”的一拨驻守国道处,由此而得名。1987年由史村的一个生产队改为行政村。拨子村紧邻106国道,五号路穿村而过。全村占地面积36400㎡,现有人口235人,耕地面积287亩;现有党员10人,村民代表20人,支部成员3人。特色产业:链轮、齿轮加工。 |
张家场村 |
明朝末年,潘家村居民逐渐移居村北部张家的一个场里居住,逐渐成立村庄,起名张家场。 张家场村隶属于河北省任丘市石门桥镇,东临106国道,西临胜利路,南临五号路,北和付家村相邻。张家场第一届党支部成立于1961年,村两委共4人,村庄占地面积165亩,共有147户642人,其中党员22人,村民代表15人,拥有耕地569亩,主要农作物为冬小麦和玉米,年人均收入为6500元。张家场村以摩托车链轮和工业齿轮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共有大小企业摊点30余家。属于发展型村庄。 |
北石门村 |
北石门桥村简介 南北石门桥原名石门古镇,六十年代初分成南北石两村,北石门桥村位于任丘市以南10公里处,北邻付家村工业区,南邻南石门桥村,东经106国道邻华北石油水电小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106国道横穿其中,国道东边是耕地,国道西边是村民住房。有常住人口1836人,422户,耕地有2158亩。现在党支部有3名成员,村委会有3名成员,共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有党员45名,村民代表21名。北石门桥村链轮产业突出,有链轮加工企业100多户。 |
南石门村 |
南石门桥村概况 建于汉朝,原叫安乐城。明朝万历42年(1615年),该处修石门藁及桥洞,因此改名石门桥,分为两个大队,后因人口增多,改为南石门桥和北石门桥。 东靠106国道,是石门桥镇政府的驻地,共有470户,常住人口2053人,党员47人,村民代表26人,耕地2096亩。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 以农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小麦,主导产业为链轮加工。村中建有便民服务站、卫生室、文化广场等,为村民办事、就医提供便利。 |
东关张村 |
东关张村建于汉朝,村北有一桃源,刘备,关羽,张飞从此路过,在桃园结义,取名为结义村,又叫关张铺。1949年因村大人多,分为两村,东边为东关张村。 位于任丘市城南5公里,沿106国道西侧。党支部人员5人,党员69人,村民代表42人,村占地面积2583亩,耕地面积2352亩,人口3600人,村新建达标小学、标准幼儿园、卫生室各一所,村主导产业以建筑业为主。为提高农民增收,鼓励农民发展种植和养殖业。 东关张有古井一处,名为龙王井,传说刘备、关羽、张飞曾在此饮酒、结拜成异性兄弟;有关帝庙及传说,有石龟碑文遗址一处,上有明朝万历年间兵部尚书李次溪认祖镇妖碑碑文及传说;重点企业有,立华建筑公司、裕华公司、永兴建筑公司。 |
磨盘村 |
元末明初,始有崔姓人居住,清嘉庆年间,王姓家族于王家务迁居来此,遂逐渐发展成自然村落。 为何取名磨盘街?因村内街道混乱,路面坑洼不平,最长直道不过几十米,由于地理位置又处于四个村的包围之中,整个村成圆形,状如磨盘,顾名思义,古人取名磨盘街。 现潘家村、张场村和磨盘街村原统称潘三村。1961年潘三村划分为上述三个行政村。磨盘街村分为三个生产队,姓氏有王、崔、闫、曾、张五个,共142户,676人。 改革开放后,磨盘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村内道路千沟万壑,崎岖不平,村民出行困难,居住条件非常差;又因处于四村包围之中,没有多余发展空间,种种困难严重制约磨盘村的各项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两委班子成员、党员、部分社员等开会研究村内怎样发展、如何发展。经过不分昼夜的讨论,实际勘测,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村庄整体搬迁。 在当时这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如何解决?群众工作如何做?但以王福英同志为首的村两委成员信心坚定,迎难而上,共同努力,克服千难万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性,并在群策群力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充分尊重村民意见,整体搬村计划于1992年秋季实施。第一批搬迁42户,第二批35户,在村两委成员10余年始终如一的坚持下,磨盘街村搬迁改造工程最终于2002年基本完成,提前落实了新民居建设。 搬迁后新村面积共约92000平方米,全村布局规整,由一条400米长主街以及八条230米长南北街道组成,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极大改善了磨盘村生产和生存的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
郭村村 |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桐县郭氏迁到此处建村,得名郭家村。郭家村位于任丘市西南,距106国道5.3公里。支部3人,党员32名,村民代表16人,占地面积1230亩,耕地面积855亩,人口575人,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动下,郭村村经济发展较快,郭村村小学已迁至石门桥镇第二中心小学,村内建有卫生室,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和链轮加工为主。当前,郭村村把街道硬化作为主要工作为抓,多年来通过筹措资金,村内街道已全部硬化,方便了村民出行。2013年,郭村村支部书记郭新民获得任丘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
东汜水村 |
东汜水位于任丘市西南方,东邻崔庄村,西接北汜水、高李庄,南邻西汜水村,北与檀庄相接。 东汜水村现有人口800余人,210户,耕地1190亩,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农业村。全村现有小企业及加工户若干,企业户以链轮、车床为主。 东汜水村现有体育活动中心一处,各种器材完备。图书室一间、图书种类全面。活动中心和图书室的建设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体育文化生活。 东汜水村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村“两委”班子团结合作,使村内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全村共有党员33人,村民代表25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
北汜水村 |
北汜水村原属于高阳县,1940年划为任丘县汜水辖区。现属石门桥管辖。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亩,村民代表26人,党员46名,人口1680人。座落在古赵王河西案,距石门桥镇政府6公里,东邻东汜水、西邻田村、南邻西汜水、北邻高李庄,村内公路与青惠公路想通(融)。 拒载:北汜水村与西汜水村原为同一村,同属汜水古镇,村内两委会后院为兴化寺原址,明代御史孙承宗所做兴化寺文记载:兴化寺创于金大定元年,修寺明洪武武庚子,再修寺万历癸巳,其修者为民谢,清光绪十八年重修殿内释迦牟尼坐式塑像,壁画有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山门外有古槐两株,四人合围,并有大铁钟一口,高一人有余,村东有桥名曰仙人桥,原桥条石砌成,现仍存有条石,先桥西有一超市,名曰仙人桥超市。 民间花会有同乐会,保留至今的大鼓舞狮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远近闻名。 今年来,村内投资硬化了主要街道,修缮了两委办公室,增设了路灯,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工副业以链轮加工、数控机床改造为主,农村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
西汜水村 |
西汜水村原属高阳县,1940年划为任丘县汜水辖区,现属石门桥镇所辖,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2501亩,1750口人,村两委干部7人(支部5人、村委会3人)党员共计55人,村民代表25人,经济以农为主,种植一般的大田作物,无突出特色,商业较发达,村东由于是原汜水乡政府所在地,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商业街,附近村民皆来此采购,汜水集也处在此路段,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村内没有较大的工业企业,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西汜坐落在原古赵王河西岸,距镇六公里,村内公路东,接106国道,南接青惠公路,西通庞口,交通方便。据载:西汜水村原名汜头,古称汜头古镇,因坐落于东赵王河岸,当时支流纵横曲流交接,以地形位置称汜头据《高阳县志》记载,“汜水之汜,请日水别,而复会为汜,”所以称汜水古镇,因是水路码头,交通方便市场繁荣,街上摊点密布,门市相连,庙会每年两届,商贾云集,称得上是远近闻名的繁华之地。 近年来,村里投资硬化了主要街道,修建了办公室,打了吃水井,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工副业以维修,加工电气焊为主,有摊点近50个,农村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
张村村 |
石门桥镇张村位于任丘市南部,距离市区9公里,106国道西侧,耕地面积2828亩,人口2333人,763户。张村以第一户迁入张村的人家姓氏起名为张村,并于1937年9月建立党支部,1939年2月建立村政权。村“两委”成员5人,其中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交叉任职1人,党支部书记孔祥兰。村内有党员61人,村民代表27人。 “双基建设”情况。张村“两委”班子决定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坚持通过“双向承诺”制度和“三议四办”村务运行机制,推进村内各项工程扎实有序开展。坚持将学习提高与村内发展紧密联系,将所学到的知识积极运用到村庄规划和建设中去。 经济发展情况。以农业为主,个体、链轮加工业为辅。现有耕地面积2828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36元。有规模以上(年产值2000万元)企业一家:龙德机动车配件有限公司。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渐向集约型转变。 社会事业情况。已建成硬件完备的张村小学,解决了孩子上学远、家长不放心的问题;建成设施齐全的村民文化广场,为村民娱乐身心提供了场所;道路硬化逐步达到全覆盖,道路两侧栽种了绿化树,方便了村民出行,改善了村容村貌;建成新民居楼房4栋,解决了多户村民的住房问题;村内共有机井11眼,解决了农村的灌溉用水问题。 |
史村村 |
石门桥镇史村位于任丘市南部,106国道西侧,地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2980亩,人口2600人,全村集体收入30万元。史村是连续多年的文明村,村党支部多次获得“红旗党支部”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中,获得任丘市“先进村”和“明星村庄”的荣誉称号,并荣获任丘市“市长特别奖”,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4年被评为河北省“美丽乡村”。2016年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
尹家佐村 |
尹家佐村位于任丘市西南13千米处,东距106国道6千米,北距津保路4千米,耕地面积936亩,人口554人,拥有党员21人,党支部3人,村民代表23人。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工副业以劳动输出和商品零售为主。据尹氏家谱记载:明朝初年,尹家老祖爷兄弟二人率家属由洪洞县迁至此地定居,因地处赵王河左岸,故取名尹家佐,并沿用至今,尹姓人口占七成左右。尹家佐村历来文风较盛。有大校军官四名,一般军官五十余名,地市委以上干部三名,县级干部十五名,一般干部三十余名,工程师三名,中小学教师三十二名。 |
傅家村 |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从洪洞市迁来傅、周两姓在此落户,由于傅姓人口较多,故村名为傅家村。 傅家村1940年确立了政权,1942年成立傅家村党支部。傅家村位于任丘市南部106国道160公里处,东临10国道,西临胜利路,交通便利。村庄占地面积700余亩,耕地面积3000余亩,总人口3100人,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人数5人,共有党员64名,村民代表31人。2015年8月付家村小学新的教学楼建成,可容纳700余人就学,师资力量强大,配套设施齐全。傅家村以摩托车链轮为主导产业,共有大小企业摊点600余家,其产品主要销往非洲等地,挣取了大量外汇。年人均收入达7000元左右, |
西关张村 |
西关张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代。清李红若所著《都市从载》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任丘县,十三里关张村,汉刘关张结义处。”至今在村民家中包村有半截青石碑,上刻“万古流芳古刘关张桃园”几字。 西关张地处任丘城区西南,东邻东关张村,西邻胜利路,北邻思贤村,任丘南绕城在村北经过。 西关张村现有支部4人,党员47人,村委2人,村民代表26人,占地900度亩,耕地面积2418亩,人口2085。经济状况中等偏下,村有幼儿园一处,教职工10人,学生76人,小学没有,全部去邻村就学。现村卫生室已落成占地400平米。西关张村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小麦。无经济来源,村经济落后。当前工作遗留问题比较多,信访案件层出不穷,导致许多正常工作无法开展。 村风格习惯无。 村民俗故事、民间传说,刘关张桃园结义所在地。 村土特产,花生、麻山药。 村特色产业、重点企业、特色产品(无) 村没有获荣誉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建国前老党员2个。 |
崔家村 |
崔家村建村于明朝,当时此街道呈“L”型,故名为“旮旯”清光绪年间,一知士以“旮旯”难认,遂以姓氏命名为崔家村。 崔家村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石门桥镇,位于任丘市西南方向,全村86户,327人,党员20人,村民代表16人,耕地430亩,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 崔家村崔家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情况: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工业情况:以链轮加工为主导 |
潘村村 |
明朝洪武年间以前就有姓潘的大户在此村居住,村东有一口水井,据传是潘家花园浇水所用,村西有潘家坟。明朝燕王扫北村,此村没有人烟。明朝永乐年间,王氏家族从洪洞县大槐树林迁此建村袭用原名潘家村。举村有耕地420亩,人口510人,村址位于石门桥真西南部东靠106国道,南有华北石油南站,水泥路直接通村。党支部3人,党员人数19人,村民代表人数17人。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工副业以加工摩托车轮为主,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
田村村 |
田村因土地多而得名,明洪武年间(1368年)李、张、刘姓应诏从山西洪桐大槐树迁来,郭姓从承德滦平小兴洲迁来。当时田村只有闫、鲍、周、苏四姓。田村位于石门桥西约10公里共计407户,1556人,党员43人,村民代表20人,耕地3770亩,党支部5人,村委会2人。主要以农业为主,运输业有6家,加工业近20家,主要特色是村班子团结,发展意识较强,土地流转已做试点。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
大王果庄村 |
据传说,大王果庄村建于唐贞观年间,兴王姓命名村名,又因是大集市,又名王家集,抗日战争时期,吕正操司令来到大王果庄村,曾提名为野林镇,解放后,改名为大王果庄村至今。 大王果庄村位于任丘市西南15公里处,石门桥镇管辖,位于石门桥镇正西偏北6公里处,比邻大广高速。共有770户人家,共计人口2200人,党员57名,拥有耕地4144亩,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花生、谷子为主,现有做公有制小微企业6家,年产值600万元,大王果庄村以农业为主主兼手工业,属于发展型中等村。存于建有便民服务站、卫生室、学校、幼儿园、超市等。村党支部成员现有5人,村委会成员现有3人,两委班子真诚团结,发展意识较强正逐步大力改变村风、村貌、扶持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和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 |
高李庄村 |
据传明末清初,李氏迁此建庄,故名李庄,后他姓迁入,村名沿用至今。 高李庄村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石门桥镇,位于镇西4公里,全村总户数334户,人口1108人,党员45人,村民代表21人,耕地1640亩。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 高李庄已农业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等,特色农业产业为貂养殖。工业主要以伸缩门配件、工业齿轮、链轮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8125元。 村两委班子团结稳定、思想解放、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战斗力强。 |
南于庄村 |
明朝末年,于、朱两户人家在此建庄,因于姓是大户,故取名南于庄并沿用至今。 南于庄村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石门桥镇,位于石门桥镇北偏东2公里处,东临华北油田水电厂,西靠106国道,全村总户数239户,人口1042人,党员35人,村民代表21人,耕地1191亩,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村民主要副业是以链轮加工业为主。 |
马村村 |
石门桥镇马村位于任丘市偏南方向,距离石门桥镇政府1公里,紧临106国道,主导产业为铝合金加工与链轮加工。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由洪洞县迁来马、许、张等十几户人家在此建村,因马姓较多,故起名马家村。村内现有人口约2134人,514户。目前共产党员84人,村民代表29人。两委成员7人。耕地2708亩,人均收入7500多元。 农业情况: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农作物。 经济发展方面,马村有中国北方最大的铝型材市场,以铝型材生产和摩托车链轮加工为主,依托产业,村内大部分村民都参与链轮加工、铝合金加工产业。村民收入步步高升。 惠民工程方面,村内主干路全硬化,形成四纵一横遍布全村的交通网,并对主干路全部亮化、绿化,并配有排水系统。村内天然气入户达到96%以上,进一步提升了马村的清洁能源的使用。马村新建的新民居工程已入住村民250余户,解决了村民的住房问题。 历史文化方面,马村在抗战时期发生了“马村惨案”,32名马村村民被日本杀害,现于马村小学内保存有惨案纪念碑。2015年8月被授予“沧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