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沧州 >> 任丘市 >> 辛中驿镇 >> 南张庄村

南张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张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张庄村简介

  南张庄村位于辛中驿镇东北1.7公里处,京九铁路在村南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西距106国道1公里,村北是石大路(石门桥至大城公路,省级公路)。现有3860人,人均收入8460元,耕地7555亩,是辛中驿镇人口大村和经济强村。村支部5人,党员92人,村民代表45人。
  地处华北油田腹地,仅靠市区和国道,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发达。商业和铝型材制造、加工是的主导产业。远近闻名的任丘市铝型材市场部分在境内,村内大多数人从事铝型材制造、加工和销售及相关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南张庄村容村貌整洁,多数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砖房,部分居民还住上了楼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电、冰箱、摩托车已经普及,私家车、电脑已开始进入普通人家。柏油路穿越全村,主要街道全部硬化,还建有教学楼,村里进行了低压电网改造。全村居民生活幸福安康,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南张庄原名张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任丘市陵城乡的张家庄同名而更名为南张庄。据传,南张庄建村为明朝永乐年间,是从山西移民张氏在此定居,后发展成村落。乾隆二十七年,任丘县地图,南张庄村就属于任丘县管辖,人民公社后,南张庄属于北汉公社管理。1961年辛中驿成立人民公社,南张庄划归辛中驿公社管辖。1982年辛中驿公社撤社建乡,1995年辛中驿乡与惠伯口乡合并,建辛中驿镇,南张庄就一直属于辛中驿镇管辖至今。南张庄村人杰地灵,文风昌盛,全国解放后,任丘市第一中学就在建立,任丘市第一中学创始人之一,首任教导主任吕吟秋先生即是南张庄村人,他为人师表,品德高尚,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后来,吕吟秋先生还担任过任丘市政协副主席,1980年吕先生去世,但是任丘县委还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吕先生家还被授予教育世家。
  南张庄村过去是个农业大村,村民以农为主,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温饱得到了解决,但随后出现了种植结构单一,粮食过剩,农民收益下降,对此,南张庄村人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村民收益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和铝型材制造业,内引外联办厂办店,经过多年发展,南张庄村大部分劳动力已转移到工商业中来,办厂办店100多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产值上亿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30982107 061000 -- 查看 南张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张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张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刘家庄村

  刘家庄村位于辛中驿镇正东偏北2.5公里处,北距任丘市区10公里,西距106国道2.7公里,京九铁路在村西自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市区会战道南端与石大路(石门桥镇至大城县公路,省级公路)在村北丁字相交。现有人口4335人,人均收入8490元,耕地7935亩,是辛中驿镇的人口大村和经济大村。支部6人,党员90,村民代表31人。   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地处华北油田腹地,紧靠市区和国道,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商业和铝型材制造业发达,村北石大公路两侧是远近闻名的任丘市铝型材专业市场,村内三分之二的人口从事铝型材经销和制造以及相关的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80%以上。柏油公路环村而行,主要街道全部硬化,低压电网改造完成。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电、冰箱、摩托车已经普及,私家车已进入普通人家。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团结向上,生活富足。   据1993年出版的《任丘县志》,任丘城建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遗址在今辛中驿镇刘庄村北。北齐年间(550-577)置任丘县,所置在此。该城为方形,占地千亩左右。城墙皆素土夯筑。墙基宽约30米,高6米多。城设南门和北门,北门东侧筑钓鱼台,台上建有庙宇。城周有护城河。隋开皇5年(585)被大水淹没。1987年北城墙部分保存,东城墙稍见痕迹,南城墙已荡然无存,北护城河尚可辨认(任丘县志第四章第一节第62页)。到明朝永乐初年,由洪洞县迁来刘氏移民在任丘古城南面定居,遂起名刘家庄村。从乾隆二十七年任丘县地图,刘家庄村就属于任丘县管辖,人民公社化后,刘家庄属于任丘县北汉公社管辖。1961年,辛中驿成立人民公社,刘家庄村归辛中驿公社管辖。1982年辛中驿公社撤社建乡,1995年辛中驿乡和惠伯口乡合并建立辛中驿镇,刘家庄就一直属于辛中驿乡管辖至今。   刘家庄村历史上被称为“小炉匠”村。由于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土地多为盐碱地,种地不能糊口,因此,土地多由妇女耕种,男人们则挑上锔碗补锅的挑子,进京下卫(天津)闯关东(东北)靠锔碗补锅为生。刘家庄村人由于祖祖辈辈在外闯荡,历练出一种头脑灵活,思想开放,肯于吃苦,敢冒风险的性格。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刘家庄村人的这种性格得以充分发挥,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刘家庄村的一些人便闯进北京这个大市场搞起铝型材加工的生意,苦心经营二十年,现在,北京市的铝型材加工业,刘家庄人撑起了半壁江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刘家庄人的经营意识、市场观念不断增强,在稳住北京大市场的前提下,他们利用资金,人力、交通优势,内引外联,走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之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石大路”两侧建起了大型铝型材专业市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铝型材集散地。刘家庄村家家户户务工、经商、办企业,仅在北京的规模企业就达数十家,每年刘家庄人仅在北京赚回的钱就达近千万元。   目前,全村民营企业108家,从业人员1600人,年产值2.8亿元,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该市场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辛中驿镇政府因势利导,在市场的黄金地段征地850亩,投资4.8亿元,建起现代化工业园区,现园区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水,电,路等一些配套设施已交付使用,已有25家企业入住园区。  

安里店村

  安里店村位于辛中驿镇西南7.5公里处。现有人口1221人,耕地3165亩,人均收入7320元。支部3人,党员59人,村民代表21人。据传,明朝时期,由山东迁来一户南姓居民,在赵王河南岸开了一家小店,招待过往客商,后逐渐发展成村落,起名南店,又有李姓人家在南店村南落户取名李庄,接着又有居民在两村落户定居,名叫大型庄。解放后,三村合并起名南里店,后改为安里店。安里店原属何地所辖无史可查,解放后,曾先后属于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并镇,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刘保店村

  刘保店村位于辛中驿镇西南7公里处。支部3人,党员58人,村民代表30人。耕地3626亩,1526口人,人均收入7360元。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电力充足,交通便利,各种生产设施完备。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林果业和牧业发展较大,工业以电料生产经营为主,果品加工储藏发展较快。目前各种公益事业齐全,村内主要街道都铺上了柏油路,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冰箱、彩电、摩托车普及到家家户户,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人家。   相传,明朝,山东一户姓刘的家庭举家迁到赵王河北岸开了家小店,招待过往客商。后逐渐发展成村落,村名刘保店,沿用至今。刘保店村原属何地所辖无史可查,解放以后,曾先后属于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和乡并镇,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刘保店村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2.28亩,全村主要耕地集中在大岗洼,大岗洼是任丘市最大的大洼之一,刘保村占大岗洼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过去由于没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大岗洼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简单,经济效益低下。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加大了农业投入,帮助刘保店村对大岗洼进行了开发,实行了田、林、路、渠、水综合治理,农业设施,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刘保店村人以此为契机,打破单一的种植结构,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几年来,种植果树350亩,发展苗圃150亩,棉花1300亩,昔日荒凉的大岗洼如今焕发了生机,不但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全村农业收入增加了292万元。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生产收入的同时,刘保店村人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发展商业、工业和加工业,目前拥有电料生产企业30多家,果品加工储藏企业52家,从事商业批发零售的摊点15个,年总收入1200万元。  

边渡口村

  边渡口村辛中驿镇西南5.5公里处。辛惠公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县级公路)从村中经过。现有人口1578人,耕地2265亩,村党支部3人,党员54人,村民代表27人。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电料生产经营是的主业,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边渡口段两侧成为经营生产电料产品的市场,全村大多数人从事这一行业,年总收入900万元。   边渡口村民生活富足,生活环境优雅,全村多数人居住条件优越,有的还住上了新楼房,村内主要街道都进行了硬化,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完备。   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4年),洪洞县刘张表兄弟俩扶老携幼来到赵王河西岸,发现河边有渡口,岸上有房屋居住痕迹,并有一眼水井,井壁上一竖砖刻有边氏三人打井姓名,井水清澈透明,尝之甘甜可口,张刘氏家族便在此居住下来,渐渐形成村落,因水井是边氏所挖,故取名边渡口,沿用至今。边渡口村原属何处无史可查,解放后,曾属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乡建镇,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边渡口村人自古勤劳善良,思想开放,经商有道。改革开放前,就不顾禁令,办了许多企业,为日后发展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边渡口村人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解放,大批贤能之士抓住全国基础建设发展快的大环境,把发展前景广阔的电料作为主导产业,内引外联,兴资发展,经多年的滚动发展,电料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产品原销全国大部分城市和建设工地,电料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使全村的经济迅速壮大起来,现在边渡口民营、私营企业上百家,农村经济总收入1212万元,人均收入7680元。  

惠伯口村

  惠伯口村位于辛中驿镇正西偏南6公里处。是原惠伯口乡政府驻地。坐落于辛惠公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县级公路)西端,辛中驿工商所、国税所、地税所设于此地,任丘邮政局、电信局惠伯口分局通讯大楼坐落村东。支部3人,党员52人,村民代表26人。全村现有人口1285人,耕地2145亩,人均收入8125元。惠伯口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各种生产设施完备。商业、运输业、集市贸易、电料经销是的主导产业,收入占工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   相传,建于明朝。原赵王河(古河道,又名运粮河,明朝淤平)在此拐了个大弯,慢慢地在河西岸形成了一个泊,来往船只遇到风雨就在泊内避风停留。有一惠姓在泊的两岸建屋,卖茶卖饭养家糊口。后人越来越多,便在泊的西岸建起了一排房子,被过往的商客称为西派,因一个在此建房的是一惠姓大伯,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惠伯。又因过往船只汇集泊内,故又称为汇伯口,演化为惠泊口。惠泊口最早属于何处管辖,无史可查,据任丘县志(1992年版)记载,民国29年(1940年)8月任丘改为7个区,七区是惠伯口一带。民国37年(1948年)6月任丘县设13个区和一个区级市,惠伯口是其中的一个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丘全县改为10个区,惠伯口是其中的一个区,1953年全县设8个区,惠伯口为三区,辖15个乡,49个村。1957年7月撤区并乡,全县合并为25个乡(镇)惠伯口也撤区建乡,1961年6月,缩小公社规模,惠伯口成立人民公社,1982年,恢复乡建制,惠伯口改社为乡,1995年撤乡并镇,取消惠伯口乡,惠伯口村并入辛中驿至今。   历史上,惠伯口村处任丘、河间、高阳三县交界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国共达成统一战线,1939年1月25日,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120师主力到达惠伯口村,当年的2月2日指挥八路军收复了任丘县城,并于2月20日以贺龙为书记的八路军冀中区军政委员会在惠伯口宣告成立。抗日战争的年代里,惠伯口村民同以贺龙为首的八路军一道,抗击日寇,保卫家园,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出了力量。   惠伯口村自古就是南北客商通商交易的渡口,又是三县交界处,受其影响,惠伯口村人养成了思想开放,善于经商的良好习惯,逐渐发展起来了惠伯口大集,据惠伯口年长80多岁的老人讲,惠伯口大集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他们故去的老人都记不清了,而来惠伯口集做买卖的人不仅仅是十里八乡的,就连河间、肃宁、高阳的客商都来赶惠伯口集。  

郭家口村

  郭家口村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辛中驿镇西南6.5公里处,东1.5公里与河间市太平庄村相邻,南3公里与河间市西王口村接壤,西1公里与刘保店村相邻(距高阳地区6公里),北距辛惠公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县级公路)1公里,现有人口1620人,耕地2294亩,人均收入7620元。支部4人,党员52人,村民代表28人。   郭家口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各种生产设施完备。郭家口村在解放前是个贫困村庄。解放后,村民生后有了很大改善,但生活并不富足。改革开放以后,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村民意识不断增强,办企业,作买卖成为时尚,经过多年的发展,电料生产经营成为的主业,其产品销往全国南方各大中城市和全国重点建设工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本地区最早经营生产电料的村庄之一,全村生产经营电料的企业有50余家,从业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50%,总收入占工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农业生产突破了单一的种植结构,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使农业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目前,各种公益事业齐全,村内主要街道都铺上了柏油路,低压电网改造完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电、冰箱、摩托车已经普及到每个村民家庭,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人家,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团结向上,生活富足。   相传,建于明朝,洪洞县三户郭姓居民在赵王河西岸安家落户,并沿渡口运送过往行人,此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来此落户者日渐增多,渐成村落。因郭姓最早定居,虽取名郭家口,沿用至今。郭家口村原属何地所辖,无史可查,解放以后,曾属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和乡并镇,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李家边村

  李家边村位于辛中驿镇西南2.5公里处。南与河间市交界。京九铁路在东铁村而过。李家边全村现有人口871人,耕地1648亩。支部3人,党员33人,村民代表21人。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地处华北油田,交通便利,生产生活设施完备,通讯发达,电力充足,农业发达,各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足,彩电、冰箱、固定或移动电话、摩托车已经普及,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全村主要街道都铺成了柏油路,农村电网也已进行了更新改造。全村居民生活幸福,社会稳定,经济发达。   史料记载,明永乐初年,由洪洞县迁来李氏再此定居,因地处河间、任丘、高阳三县边界,故町村名李家边村。历史上李家边村属何处管辖无史料记载,解放后,曾属汜水公社管辖,1961年辛中驿成立人民公社,李家边村划归辛中驿公社管辖,1982年辛中驿撤社建乡,1995年辛中驿乡与惠伯口乡合并,建辛中驿镇,被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李家边村历史上多种田能手,是任丘著名的棉乡。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在棉花种植管理上摸索出了一套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经验,当时沧州地区行署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和取经者。改革开放以来,李家边村人继承和发展传统技术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新栽种了500亩优质果园,是农业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生产上发展了扁铁、大小槽钢、冷轧和铝型材加工、电料、拔丝等企业十几家工业收入占到了工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人均收入达到了7560元。  

陈家边村

  陈家边村位于辛中驿镇西偏南2.5公里处。村北有辛惠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县(市)级公路)东西穿过,胜利路(津保路至辛惠路)在村西纵贯南北,京九铁路在村南蜿蜒而去。陈家边村现有人口2282人,耕地2666亩,人均收入8960元,村党支部5人,党员73人,村民代表35人。   陈家边村地处华北油田腹地,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境内方田如网,沟渠纵横,底下输油、输水管道纵横交错。田野之上布满了高高的钻油塔、飞转的采油机。作为市(县)乡经济强村,陈家边村把发展经济,创办企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集体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现在陈家边村形成了造纸、电料、建材、玻璃拔丝和木材加工等主导产业,特别是有多种所有制性质的造纸行业正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工业总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全村主要劳动力已转移到工业生产上。全村集体年纯收入达280万元。经济发展也促进各项公共建设和公益事业,现在陈家边村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文化、教育、卫生、交通设施完善,村民大都拥有了彩电、冰箱、电话、摩托车,不少村民还购买了私家车。全村村民生活幸福,社会团结向上。   据史料记载,陈家边村建于北宋时期,因地处河弯,居民魏氏多,故名魏家湾。元朝瘟疫,居民多亡,仅剩赵氏一家,故改名赵家湾。明朝永乐年间,由洪洞县迁来陈氏在此定居,又因地处河间、任丘、高阳三县边界,故改名陈家边村,历史陈家边村属何处管辖无史料记载,解放后,曾属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管辖,1961年辛中驿成立人民公社,陈家边村划归辛中驿公社管辖,1982年辛中驿撤社改乡,1995年辛中驿与惠伯口乡合并建辛中驿镇,被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陈家边村过去是个贫困之村,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华北油田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把有发展前途的造纸、电料、玻璃拔丝和木材加工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兴办集体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现有各种类型企业50家,年总收入在2799万元以上。农业调整了产业结构,裁种冬枣500亩,肉鸡养殖发展到了12家。陈家边村在党建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上级党委评为文明村、红旗村,作为辛中驿镇的一面旗帜,正吸引着外界人们的目光。  

边关村

  边关村位于辛中驿镇西8公里处。任丘市与高阳县交界处,全村3160人,8229亩耕地是辛中驿镇人口大村之一。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是全乡农业发达村之一。支部6人,党员121人,村民代表32人。   农、林、牧多种经营,工商贸全面发展,经济增长快,村民生活水平高,全村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农村电网进行了更新改造,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冰箱、彩电、摩托车已经普及,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人家。   据传,边关建村于周朝,因地属周朝故起名边关。边关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宋家大店男女老幼支持抗日的事迹闻名当时的十里八乡。有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后,边关村宋家大店男女老少都为抗日奔忙,他(她)们接待抗日战士,掩护伤员,就连十多岁的小姑娘也担起站岗送信的重任。军区司令员曾长期在这里工作指挥战斗,乡亲们为保护军区领导的安全不分昼夜,站岗放哨,从未出过差错。一次,日本兵突然闯进宋家,他(她)们勇敢机智的与敌人周旋,隐藏好抗日将士和文件,使敌人的阴谋落空。边关村原属何处管辖无史可查,解放以后,曾先后属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并镇,边关村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边关村人解放思想,开放搞活,大力发展经济,工业生产发展了电料、制砖、建筑、建材、运输等产业,尤其是近年来车床加工业一支独秀,迅速搞活了非公经济的市场。农业生产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村年工农业总收入2400万元,人均收入7590元。  

后台基村

  后台基村位于辛中驿镇镇西南1.5公里处。东临京九铁路、106国道、南临辛惠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县(市)级公路],地处华北油田采油区,境内有高耸的钻塔,飞转的采油机,地下铺满了从横交错的输油、输水管道,后台基村民为国家油田建设做出了贡献。现有人口1020人,耕地2058亩,年工农业总收入832万元,人均收入8150元。支部3人,党员55人,村民代表21人。   后台基寺村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各种农田设施完备,农业生产发达。近年来,后台基寺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公共建设也有了很大进步,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规划,铺上了柏油路,农村电网进行了更新改造,文化卫生、教育设施完备。村民生活富足,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早已普及,私家车也开始进入百姓之家。   据记载,后台基寺建村于南朝初年,南朝李后主之公主在此修筑一台基大寺,居民日增,渐成村落,因村址位于大寺之后,以寺名定村名为后台基寺村。台基大寺建筑规模宏伟,占地数十亩,寺内有众多僧人,每日钟声敲起,香火不断,大寺文革中被毁。早在乾隆年间就属于任丘县管辖(任丘县志九二年版,乾隆二十七年任丘县地图载),土改时属汜水管区管辖,后属汜水公社,1961年辛中驿成立人民公社,被划入该公社,1982年辛中驿撤社建乡,1995年辛中驿与惠伯口乡合并,建立辛中驿镇,后台基寺村被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后台基寺村在过去是农业村,经济一直不发达,改革开放后,村民思想得到了解放,他们依托华北油田的优势,利用便利的交通,发达的信号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业上加大了投入,更新改造了电网和电力设施,基本农田全部铺设了地下输水管道,农作物种植进行了调整,克服了单一的种粮的种植习惯,扩大了棉花、油料种植面积,使农业效益显著增加,收入达到了216万元。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后台基寺村的工商业也迅速得到了发展,商业批发零售、废品回收、电料等行业也兴旺起来,辛惠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北侧,现已开办起商店,建材等厂店十几家,生意红火,前景良好。  

前台基寺村

  前台基寺村位于辛中驿镇西南1.5公里处。106国道在村东、辛惠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县(市)级公路]在村北,京九铁路贴村东斜穿而过,村内修建的十字公路与之相连。前台基寺村现有1091亩地,886人,工农业总收入723万元,人均收入8160元。村党支部3人,党员32人,村民代表21人。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前台基寺村克服人多地少的矛盾,兴商办厂,大力发展企业,使村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前台基寺村普遍家庭都基本上拥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摩托车,汽车也开始成为寻常百姓平常用品。   据传,元朝时,前台基寺村原址在台基寺东,村名小东村,元朝末年,大雨成灾,小东村被大水冲淹,村民迁居台基大寺前建村,故名前台基寺村。前台基寺村原属何地管辖无史可查,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汜水公社管辖,1961年成立辛中驿公社,划归辛中驿公社管辖,1982年辛中驿撤社建乡,1995年辛中驿与惠伯口乡合乡并镇,成立辛中驿镇,前台基寺村被管辖至今。   前台基寺村人均耕地少,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出行便利,使得前台基寺村人养成了经商做买卖的传统习惯,如今这个村的人们更是跳出农门,天南海北闯市场,他们在北京、天津、华北油田等地方,开商店、办工厂,在外人员达百余人,企业店铺20多家。村里的人们也利用区位优势办厂办店做买卖,在106国道西侧开办的造纸厂、加油站及其他企业也达到了20多家。农业也在结构调整中更趋合理,种养加工全面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培里村

  培里村位于辛中驿镇镇西南9公里处。南与河间市交界,西与高阳县交界。现有人口1050人,耕地2122亩,人均收入7260元。支部3人,党员51人,村民代表21人。土地资源丰富,地下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电力供应正常,生产生活条件优越,农机化程度高,经济比较发达。农、牧、副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工业有电料和棉花加工企业,生产技术先进,经营效益良好。全村各种公益事业齐全,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电网进行了低压改造,通讯发达,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高,国内外电话直拨,冰箱、彩电、摩托车普及到家家户户,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据载培里村建于1350年(元朝),原属河间县所辖。相传,河间知县与高阳知县打赌,以为赌注,结果河间县官输与高阳县官,便割让给高阳,故取名为培里(赔礼)。培里村解放以后,曾先后属于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乡并镇,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以前培里农业生产条件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加上政策不对头,人民生活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培里人不断解放思想,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加大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吸收科学技术,农业连年丰收。出现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业效益下滑后,又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积极扩大蔬菜、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经济效益迅速增长,为了使农产品增值、增效,提高竞争力,又先后发展了棉花轧花厂、油料加工厂,不但使的农产品加工增值,而且还带动了周边村的的农产品增值增效。培里村的农业开发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以电料生产经营为主业的发展势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村有电料企业40多家,从业人员占劳动力的50%,年收入在712万元以上。  

西陈庄村

  西陈庄村位于辛中驿镇西偏北3.5公里处。现有耕地870亩,598口人,人均收入7150元。村党支部3人,党员31人,村民代表21人。东距胜利路(津保路至辛惠路)1公里,柏油路直接通村,村内主要街道都铺上了柏油路,公益事业齐全完备,电网进行了低压改造,通讯发达,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高,国内外电话直拨,冰箱、彩电、摩托车普及到大部分家庭户,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人家。西陈庄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生产条件优越,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工业生产发展快,村民生活富足安康。   据传,明朝永乐初年,由洪洞县迁来三户姓陈在此居住,取名陈家庄。1981年任丘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西陈庄。西陈庄从乾隆二十七年就属于任丘县管辖。解放后,曾先后属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乡建镇,西陈庄村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西陈庄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农业生产打破了单一的种粮结构,调整了作物布局,农业牧全面发展,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电料、拔丝、车床开始成为村民主业,从业人员占整个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  

张施村

  张施村位于辛中驿镇西偏北9公里处,西与高阳县交界,北与任丘市石门桥镇相领。张施村现有耕地1616亩,是任丘市经济强村。支部共有5人,党员61人,村民代表21人。   张施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条件优越。张施村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电利充足。造纸、印刷、礼花、化工等工业发达,远近闻名的张施星火集团公司工业园区就坐落在张施村西,村内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参与集团公司的管理、生产和销售,年工业总收入达到了15687万元以上。不仅村内大街小巷都铺上了柏油路,栽上了花草,就连田间都修上了公路,载上了树木,每条街道安上了路灯,村里还建起了卫星接收站,文化、教育、卫生、商业设施齐全。村里实行了养老制度,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养老金。张施村通讯发达,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已曾及,国内外电话直拔,私家车开始进入曾通家庭。张施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团结向上,生活富足。   据载,张施村建于唐朝,村中有一姓张富翁,经常施舍粥饭于周围乡亲,因张老汉施舍久了,百姓称其为张施老人,称张施村为张施。张施村原属何处管辖无史可查,解放以后,曾先后属于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并镇,张施村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张施历史上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十年九不收,“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张施人靠制砖起家,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发展成为拥有冶金、造纸、化工、印刷、礼花等6个工厂  

南张庄村

  南张庄村位于辛中驿镇东北1.7公里处,京九铁路在村南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西距106国道1公里,村北是石大路(石门桥至大城公路,省级公路)。现有3860人,人均收入8460元,耕地7555亩,是辛中驿镇人口大村和经济强村。村支部5人,党员92人,村民代表45人。   地处华北油田腹地,仅靠市区和国道,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发达。商业和铝型材制造、加工是的主导产业。远近闻名的任丘市铝型材市场部分在境内,村内大多数人从事铝型材制造、加工和销售及相关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南张庄村容村貌整洁,多数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砖房,部分居民还住上了楼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电、冰箱、摩托车已经普及,私家车、电脑已开始进入普通人家。柏油路穿越全村,主要街道全部硬化,还建有教学楼,村里进行了低压电网改造。全村居民生活幸福安康,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南张庄原名张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任丘市陵城乡的张家庄同名而更名为南张庄。据传,南张庄建村为明朝永乐年间,是从山西移民张氏在此定居,后发展成村落。乾隆二十七年,任丘县地图,南张庄村就属于任丘县管辖,人民公社后,南张庄属于北汉公社管理。1961年辛中驿成立人民公社,南张庄划归辛中驿公社管辖。1982年辛中驿公社撤社建乡,1995年辛中驿乡与惠伯口乡合并,建辛中驿镇,南张庄就一直属于辛中驿镇管辖至今。南张庄村人杰地灵,文风昌盛,全国解放后,任丘市第一中学就在建立,任丘市第一中学创始人之一,首任教导主任吕吟秋先生即是南张庄村人,他为人师表,品德高尚,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后来,吕吟秋先生还担任过任丘市政协副主席,1980年吕先生去世,但是任丘县委还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吕先生家还被授予教育世家。   南张庄村过去是个农业大村,村民以农为主,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温饱得到了解决,但随后出现了种植结构单一,粮食过剩,农民收益下降,对此,南张庄村人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村民收益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和铝型材制造业,内引外联办厂办店,经过多年发展,南张庄村大部分劳动力已转移到工商业中来,办厂办店100多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产值上亿元。  

谢家庄村

  谢家庄村位于辛中驿镇,镇西南9公里处。西与高阳县交界,西南与肃宁县交界。人口325人,耕地995亩,人均收入7120元。支部4人,党员22人,村民代表16人。   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电力充足,交通便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谢家庄是一个传统农业村,靠种粮为主,经济不发达,生活很贫困。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谢家庄村积极发展农业,打破传统的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植,农民收益显著增加。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副业,工业以电料为主,内引外联,兴资办厂,工业收入较农业收入多三成以上,工业总收入达到了200万元。   谢家庄村文教、卫生事业都有很大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内公益事业齐全,主要街道铺上了柏油路,电网进行了低压改造,通讯发达,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国内外电话直拨,家电摩托车普及到户,一些家庭开始购进私家车。   据传,建于宋朝时代,原属河间所辖。村名来历有两种传说,一是谢姓人多,故名谢家庄。二是河间知县与高阳知县打赌输了,割地赔礼,遂取名谢家庄(有谢罪之意)。谢家庄原属何地管辖,无史可查。解放后,曾先后属于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和乡并镇,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铁匠庄村

  铁匠庄村位于辛中驿镇西偏北4公里处。东距胜利路(津保路至辛惠路)1.5公里,西距青惠路(青塔至惠伯口)1公里,耕地984亩,599口人,人均收入7180元。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电力供应充足,交通便利,生产条件优越,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支部3人,党员38人,村民代表21人。铁匠庄村近年来工农业发展,人民生活富足,各种公益事业齐全,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电网进行了低压改造,通讯发达,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变普及到家家户户,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据传,明朝有两户铁匠从山东济南迁来此地居住,以打铁为业,后成为村落,遂起名铁匠庄。铁匠庄从乾隆二十七年属于任丘县管辖。解放后,1953年属惠伯口区(三区,当时任丘为8个区,104个乡,349个村)管辖,当时铁匠庄为乡,下辖5个村。1958年9月,铁匠庄村划归汜水公社,1961年划归回伯口乡管辖,1982年撤消人民公社,恢复乡建制,铁匠庄为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乡并镇,铁匠庄村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铁匠庄有史以来,贫穷落后,生活困苦,改革开放以后,铁匠庄人的思想才得到了解放,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新思想,激活了他们发奋致富的热情。加大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方式,实行科学种田,使铁匠庄解决了温饱问题,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化道路,使农业生产增产增收。兴商办厂,开放搞活,铁匠庄人近年来思想又有了新的飞跃,近年来,先后办起了电料厂、冶炼厂、农用机具制造厂和许多副产品加工企业,工业收入达到了400万元,是村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南马辛庄村

  南马辛庄村位于辛中驿镇正西3公里处。南马辛庄南为辛惠公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县级公路),东临胜利路(津保路至辛惠路),北靠华北油田南大站,村东是华北油田第一口产油井(任四井),整个村庄四周是高高的钻油塔,飞转的采油机,处于华北油田腹地。   南马辛庄现有人口715人,耕地1047亩。村党支部3人,党员23人,村民代表21人。南马辛庄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电力充足,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各种生产设施完备。依托油田优势,南马辛庄新兴起了电料、拔丝、造纸、建筑材料和劳动务等行业,农业生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全村工农业总收入达到了527万元,人均收入7360元。目前,南马辛庄各种公益事业齐全,村内主要街道都铺上了柏油路,农网进行了低压改造,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冰箱、彩电、摩托车普及到家家户户,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人家。   据传,南马辛庄建于明朝末年,因水灾由南马村迁出一小部分人东移一里建村,取名南马辛庄。南马庄辛庄原属何处管辖无史可查,解放后,曾先后属于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乡并镇,南马辛庄村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在华北油田会战期间,油田征占了不少南马辛庄耕地,耕地不足,剩余劳力增加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南马辛庄人因势利导至,利用地处油田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高附加值农业产品,大棚蔬菜,绿色食品,供应油区居民市场,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大批剩余劳动力,积极参加油田建设,承包工程,这样既支持了国家建设,又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等问题。近年来,南马辛庄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搞活,先后办起了造纸厂、水泥制品厂、电料厂、化工厂等工业企业,使全村的经济迅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南马村

  南马村与华北油田南大站相领,南距辛惠公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县级公路)0.5公里。现有耕地2953亩,2152口人,人均收入7560元。村党支部5人,党员55人,村民代表41人。南马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各种生产设施完备,南马村农业结构种植合理,粮、棉、油、林、果综合发展,工商业主要有集贸市场、商品批发零售、电料生产经营。目前南马村各种公益事业齐全,村内主要街道都铺上了柏油路,电网进行了低压改造,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冰箱、彩电、摩托车曾及到家家户户,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相传,南马村建于明朝,坐落在赵王河南岸,并设0头,故称南马头。清朝时期,赵王河淤平,南码头改为南马村。   清康熙年间,有一诰封武德将军,名叫刘梓,字美廷,生五子,因教子有方,次子刘日斌(字用候)于康熙辛卯年科考中武举。三子刘日数于康熙癸巳年科考中武举。为此,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为武举人刘日斌、刘日数兄弟赠一巨匾“兄弟联芳”(匾现挂于南马村刘香阁门首)。刘日斌被封为武德将军,任西凉州府古浪卫守备。刘日斌在任期间,边廷不靖,皇上派兵征讨俱败,后封刘日斌为征讨将军,带兵西征,终于利用计谋火攻大败敌兵,龙颜大悦,降旨加封,并封其夫人为一品诰命。南马村原属何处管辖无史可查,解放后,曾先后属于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并镇,南马村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南马村过去一直很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南马村人解放思想,发奋图强,农业生产打破单一的种粮为主的产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行产业化经营兴商办厂,开设集贸市场,电料生产经营成为主导产业。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现在的南马村,社会安定团结,村民富足安康,事业兴旺发达。  

北马村

     辛中驿镇北马村位于辛中驿镇西北2.5公里处北与石门桥镇汜水村交界。现有人口465人,耕地630亩,人均收入7230元。支部4人,党员32人,村民代表21人。   北马村建于明代,因位于赵王河沿岸,又0头,故称之为北码头。后经多年风雨,赵王河被淤平,又因与河南岸南马村相对,改村名北马。北马村原属何处无史记载,解放后,曾先后属于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乡并镇,北马村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西王团村

  西王团村位辛中驿镇西偏北9公里处,北与石门桥镇交界。全村430人,耕地727亩,人均收入7280元。西王团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电力充足,交通便利,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支部3人,党员27人,村民代表17人。   西王团村经商意识浓厚,全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天津、北京等主要的北方城市从事餐饮业或做农民工。另有部分营销人员在南方做电料生意。外地从业人员的经营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西王团村的各项公益事业日趋完备,文教、卫生、商业设施健全,村内街道都铺上了柏油路,低压电网进行了改造,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冰箱、彩电、摩托车已经普及,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人家。   据传,清朝初年,由山东迁来王氏建村。后遇灾荒,兄弟分散各自谋生。几年后,外出谋生的纷纷返回故里,重新团聚,遂取名王团,以表示团圆之意。又分为两村,西王团村据方位称西王团。西王团村原属何处管辖无史可查,解放以后,曾先后属于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乡并镇,西王团村划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西王团村人人有一个好手艺,大小老少都会做粘糕(又称切糕),过去西王团村人因为贫穷,逢农闲季节,群众们挑着粘糕担,走街串巷卖粘糕,以此养家糊口,挣钱谋生。解放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这一特色小吃,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改革开放以后,西王团村人重操旧业,不但走村串户,他们还把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送到了天津、北京等大城市,送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这种风味食品在得到城里人青睐的同时,也让西王团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据统计,西王团村常年在外卖粘糕的就达上百人,占村民总数的四分之一,仅此一项收入每年就达上百万元。  

东王团村

  东王团村位于辛中驿镇西偏北9公里处。北与石门桥镇汜水接壤,村东是青惠公路(青塔至惠伯口公路,县级公路)。支部3人,党员41人,村民代表29人。现有人口1410人,耕地2199亩,人均收入7690元。东王团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村民经商者居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在天津、北京等主要北方城市从事零售业、餐饮业或劳务。村民仅此项收入就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村内街道、住宅整齐划一,并铺设了柏油路,低压电网改造完成,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冰箱、彩电、摩托车已经普及,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政通人和,团结向上,生活富足。   据传,山东王氏于清朝初年在此建村。后遇灾荒,兄弟分散各自谋生。几年后,外出谋生的纷纷返回故里,重新团聚,遂取名王团,以表示团圆之意。又分为两村,据方位称东王团,沿用至今。东王团村原属何处管辖无史可查,解放后,曾属惠伯口区、汜水公社,惠伯口公社,惠伯口乡管辖,1995年合乡建镇,归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东王团村过去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村民们农忙耕作,农闲多出门挣钱谋生,而走街串巷卖粘糕成为村民养家糊口的谋生之路。解放以后,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并不富足,改革开放以来,卖起了粘糕,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在博得了城里人的青睐后,使东王团村人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祖祖辈辈在外闯荡的东王团村人,历练出一种头脑灵活,思想解放,肯吃苦,敢冒险的内在性格。常年在各大城市卖年糕的东王团人,在牢牢把握住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他们相继发展了电料,农业特色产品等新的行业,这为东王团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在,东王团人正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向更高目标迈进。  

南辛中驿村

  南辛中驿村,距任丘市15公里,是任丘市南大门,106国道、京九铁路在村东南交汇,南临辛惠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县(市)级公路]。全村有耕地3840亩,2115人,人均收入8175元。支部6人,党员63人,村民代表43人。   南辛中驿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做为乡政府所在地的南辛中驿村,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电力充足,集贸市场、造纸、建材、运输、石油销售、铝型材加工等行业各具特色,兴旺发达,工商业总收入占工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村庄内外柏油路环行,村内投资兴建了学校、中心幼儿园,电力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商店、诊所、文化活动场所等设施俱全,居民生活富足美好。   据传,南辛中驿村建于元朝初年,原为初设的驿站,是位于任丘河间之间,故名新中驿,后演化为辛中驿,解放后划分为两村,南辛中驿据方位称南辛中驿,并沿用至今,南辛中驿早在乾隆年间就属任丘县管辖(任丘县志九二年版,乾隆二十七年任丘县地图载),土改时属汜水管区,1958年属汜水公社,1961年成立辛中驿公社,南辛中驿划归辛中驿公社管辖1082年辛中驿撤社建乡,1995年辛中驿与惠伯口乡合并建立辛中驿镇,南辛中驿村就被辛中驿镇管辖至今。   日本侵华期间,日军在南辛中驿修了据点,筑了炮楼,派驻了日伪军,南辛中驿及周围村民深受其害,辛中驿村及周围村的人民群众同日伪军展开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并与1945年4月19日同我抗日部队一起端掉了炮楼,消灭了日伪军,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辛中驿村人把发展经济做为头等大事,农业增加投放,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工商业在立足本地优势的基础上,兴办了辛中驿集贸市场,发展了建材、运输、铝型材加工,造纸等主导产业,全村工农业总收入达到了1750万元。  

北辛中驿村

  北辛中驿村,位于任丘河间之间,106国道、京九铁路从村东经过,村内主要街道都已经硬化,交通发达,出行便利。北辛中驿村现有人口1652人,耕地2734亩,人均收入8130元。支部4人,党员48人,村民代表30人。作为乡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电力充足,商业和铝型材加工工业是北辛中驿村的支柱产业,全村主要劳动力都从事该行业,收入占工农业收入的80%以上。几年来,村里投资兴建了许多公益事业。2003年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电、通讯、交通工具早已进入普通家庭,人居环境更加舒适高雅。   北辛中驿村建于元朝初年,原和南辛中驿为一村,解放后分村而治。北辛中驿村历史上曾建有著名的奶奶山(何时所建无从考证),与鄚州的药王庙齐名,毁于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北辛中驿村早在乾隆年间就属任丘管辖(任丘县志九二年版,乾隆二十七年任丘县地图载),土改时属于汜水管区,1958年属汜水公社,1961年辛中驿成立人民公社,北辛中驿村划归辛中驿公社管辖,1982年辛中驿撤社建乡,1995年辛中驿与惠伯口乡合并建立辛中驿镇,北辛中驿村被辛中驿乡管辖至今。   过去,北辛中驿村以农业为主,种植结构单一,生产效益差,群众生活一直很贫困。改革开放后,北辛中驿村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他们利用交通、信息、区位优势,内引外联经商办厂,使全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村大部分村民主要从事铝型材加工、防护网、卷闸门制造,许多创业者开始走出家门,到大中城市投资办厂,北辛中驿村现有民营企业30多家,106国道北辛中驿段两侧已形成设施完备的工业区,产供销形成了一条龙。全村年工业总收入1020万元。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北辛中驿村的耕地开始向大户集中,种植结构更趋合理,农业效益稳步提高。  

陶家庄村

  陶家庄村是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辛中驿镇下辖村,现有人口1776人,耕地2248亩。支部5人,党员51人,村民代表27人。   村东是106国道、京九铁路,村西是华北油田南大站,村北是石门桥镇。地处华北油田腹地,紧靠国道,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电力充足,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各业兴旺,经济发达。陶家庄村人在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利用区位优势,先后发展起了造纸、建筑、建材、餐饮、铝合金门窗制造、养殖和商业批发零售等行业,全村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冰箱、彩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摩托车已经普及,私家车、电脑开始进入普通人家。村内主要街道铺上了柏油路,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生产生活设施比较完善,村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团结。   据传,陶家庄村建村于战国时期,陶氏首居,以姓氏取村名。陶家庄大街是南京通北京的古宫道,乾隆下江南经过此村。日军侵华期间,为躲避我抗日军民伏击,将古道改修在村东,现在陶家庄村北依然有古宫道的旧貌,已弃道种田。古宫道是历史上南北客商的必经之路,村民耳濡目染,经商之风甚浓。任丘县志(九二年版)上乾隆二十七年任丘县地图,陶家庄就属于任丘县管辖,解放后曾属汜水公社管辖1961年辛中驿成立人民公社,划归辛中驿公社管辖1982年辛中驿撤社建乡,1995年辛中驿与惠伯口乡合并,建辛中驿镇,陶家庄村仍属辛中驿乡管辖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陶家庄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贸易、工商业和养殖业等多种经营,从经营鞋袜业开始入手,逐步扩展到造纸、建筑、建材、铝合金加工和肉鸡养殖等多种行业。经过多年的建设,集餐饮、铝合金加工、商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106国道一条街市场已初具规模,经营效益稳步攀升。另外,陶家庄村在农业生产上进行了结构调整,由单一以种粮为主,发展为粮棉油综合种植、农业生产效益稳中有升,养殖业也得到了发展。现有肉鸡养殖户7家,年出栏10万只,总收入近百万元。年工农业总收入已达到1450万元,人均收入8090元。  


南张庄村特产大全




南张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