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市于村乡东黄里村位于任丘市城区北15公里处,西临106国道,距白洋淀10公里,鄚州古镇北大庙4公里,相传界内因有邢赞古墓群而得名黄垒。
全村总人口2180人,耕地面积4350亩,村占地面积1216亩。东黄里村党支部3人,党员80名,村民代表45名。村主要街道8条,门市4处,饭店3处,人员25人,有垂钓园、卫生室3所。村年人均收入8200元。主导产业暖气炉,形成了暖气炉具生产产业链,生产厂家45个。
全村上下团结一致,工业、农业平稳发展,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30982208 | 061000 | -- | 查看 黄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八方村 |
东八方村始于汉朝,位于任丘市于村乡东北部,与文安交界,村庄占地面积487亩,人口1464人,耕地2726亩,党员52人,村民代表31人,村两委共6人,其中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村委会八间房屋,会议室四间,幼儿园四间,图书阅览室两间,便民服务站一间,标准化卫生室一座,文化广场一座,均位于村中心,村民以农业为主,是传统的农业村。 一、村中街道情况:东西主街道六条,南北大小街道十六条,全村街道共长10918.5米,已全部硬化,其中四条东西主街道,三条南北主街道,已安装路灯。 二、村中企业情况:村中大小企业共32家,以电脑桌、采暖炉、办公家具、卫星天线、机械加工为主,于2007年在村东建一座工业区,截至目前已有十一家企业入驻。 三、养殖小区情况:2014年在村东建成养殖小区,截至目前共有八户入驻,有牛存栏200头,羊存栏160只,猪存栏630头。 四、村容村貌:东西两条主街道,南北两条主街道已全部绿化,建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成立卫生清理组织,每日对村内街道进行清扫。 五、农田水利建设:地里有深井10眼,浅井10眼,变压器10台,基本保障农田旱涝保收。 村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群众环境意识强,欢迎领导前来指导,把东八方村建设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西于村 |
西于村建村于宋朝。因建村初,村的形状似鱼故起名为鱼村,后来把鱼字写为于字,1937年分成两个村,因在西边,故名西于村。 西于村是于村乡政府驻地村,位于位于任丘市北20公里,京九铁路人口4250人,耕地7800亩。村党支部班子6人,党员73人,村民代表39人;村有卫生室1所,幼儿园、小学1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企业以加工民用采暖炉为主,有300多家企业,其中,河北欧派克蓝公司是一家规模企业,现已上市。村民人均纯收入7406元。 村村内有水泥路5条、里巷58条。有集市一个,有各类门市50多家,从事商品零售、饮食、服务等行业人员200多人。 2016年西于村将继续谋划推进新民居工程,修路、植树等惠及村内发展的事项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未来的西于村将是一个蓬勃、奋进、整洁、宜居的新农村。 |
黄里村 |
任丘市于村乡东黄里村位于任丘市城区北15公里处,西临106国道,距白洋淀10公里,鄚州古镇北大庙4公里,相传界内因有邢赞古墓群而得名黄垒。 全村总人口2180人,耕地面积4350亩,村占地面积1216亩。东黄里村党支部3人,党员80名,村民代表45名。村主要街道8条,门市4处,饭店3处,人员25人,有垂钓园、卫生室3所。村年人均收入8200元。主导产业暖气炉,形成了暖气炉具生产产业链,生产厂家45个。 全村上下团结一致,工业、农业平稳发展,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
西黄里村 |
西黄里村过去的名称市西黄垒村,里、垒有文字上的区别,这个村位于白洋淀东侧七公里,党支部3人,党员人数58人,村民代表23人,村庄占地面积450亩,6个生产队,人口1780人,耕地面积2032亩,村集体有机动地150亩。中学教育村镇统筹安排,小学教育村集体办,卫生全村统一管理。 目前这个村的主导产业是民用采暖炉,也是村里重点企业,村管理是以个人发展为主,村帮忙为辅的政策,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村里的民间活动:过年过节(指除夕、清明、中元节、国庆节)祭祖上坟烧纸,纪念已故的老人给家庭建功立业和善待老人孩子的伟绩。 另外,村南有棵老槐树,树中已经空了,全靠树皮传递生命,听说有700年的历史,经常在除夕、正月十五晚上有人许愿,在树上挂袍,对自家的小孩身体好,不爱得病,或者是有病的小孩马上好起来,这种活动从古至今,延续几百年的历史了 |
前王约村 |
前王约村位于任丘市北部,106国道东侧大约1.5公里处,支部4人,村民代表27人,党员83名,耕地3992亩,人口2300人,全村9个村民小组,主导产业炉具制造。 前王约村自古以来村风民风淳朴,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主要农作物玉米和小麦都实现了机器收割,使人们从烦忙的农业生产中腾出手打工,创业。 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村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当中,并且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致富路,现在全村以炉具制造产业为依托,大大小小炉具生产厂家多达100余家,极大的改善了的经济面貌。 同时前王约村2015年成立了前王约感恩爱心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成员已达三百多人,截至目前举行了一次募捐活动,成功帮助走失老人回到家一次,基金会会长和理事都是村内年轻的企业家,他们在富了之后没有忘记生长他们的这片热土之上的贫困百姓。 前王约村每年举办一次春节文艺节目,节目质量每年都在提高,丰富了人们的文华生活。 前王约村的村民团结、奋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
后王约村 |
后王约村原名北旗村。电影《小兵张嘎子》中张嘎子的家乡。后王约是嘎子的家乡,是抗日堡垒村,八路军、游击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鬼子和伪军把这里作为围剿的重点。 后王约村位于任丘市北20公里,全村人口2325人,耕地面积4773亩,村庄占地面积840亩。村两委班子7人,党员59人,村民代表26人;村有卫生室1所,东黄里、西黄里、前王约、后王约四村联建教学楼一座,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诗坞基村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企业以加工民用采暖炉、民用锅炉、洁净炉为主,村共有企业130多家。 2016年后王约将继续谋划推进各项工作,修路、植树等惠及村内发展的事项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未来的后王约将是一个蓬勃、奋进、整洁宜居的新农村。 |
苏庄村 |
建村于明代。束氏自任丘搬至此地建庄,故名束家庄,后以谐音改为苏庄。苏庄西靠古洋河,风景秀丽,人勤物丰,友好好客,村占地面积约1000亩左右,现有人口1126人,356户,党员50名,村民代表18名。村两委班子5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其中有一人支部委员兼村主任,会计一名。苏庄共有50家企业,主导产品为电视机吊架,人均收入6770元。村内有一所小学,有卫生室。苏庄内所有道路已经基本全部硬化,现正在硬化田间路,并新建维修排水设施5处,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苏庄修建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 |
张家庄村 |
张家庄村建村于明永乐年间,由河南开封张宜(官居守备)在此建庄,故称张庄。1981年12月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张家庄。东靠古洋河,西至议苟路,南至长七路北1公里,北至金马店渠,地处大洼,距今610年。 占地6300亩,耕地5300亩,居住人口2500人,人均收入约6000元/年。现有支部人数3人,党员57人,村民代表35人,环保工作人员12人。 响应党的号召的综合服务中心设施在逐步完善,经两委研究决定于2014年改造学校建设,修桥铺路,安装浇地专用管道35000米;并成立卫生室,建设村民活动中心,拥有图书室(藏书约3000册)、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中心、警务室、健身广场、为村民安装健身器械,村民们跳起了广场舞,扭起了大秧歌,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近年来村民以建筑,炉具,织布为经济来源,平稳发展;农民以耕地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小麦、玉米。 党心连民心,干群一条心,帮助-,抓好党建促发展,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起跑线,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建立幸福、文明、和谐的村庄。 |
史家庄村 |
史家庄建村于明朝。原是土圪垯,四面环水,有姓史的在此安家,以捕鱼为生,起名史家庄。 史家庄位于任丘市东北部,于村乡政府所在地西于村的东南部,京九铁路西侧。原址在长七路南侧,从1976年起逐渐迁入长七路以北现址。村庄占地450亩,现有人口1796人。村党支部班子3人,党员52人,村民代表27人;村有卫生室2所,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有教堂一座,教徒人口占总人口近一半;村外建有骨灰堂一处,火化率100%。主导产业为农业,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285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状况一般,人均收入6367元。 史家庄村依托村南开发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主要有采暖炉、拔管、电缆轴加工、铝型材加工等企业30余家。其中,中国河北泽翼铝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企业,注册资本5350万元、固定投资10000万元、占地67.5亩、职工人数200人。 2016年是史家庄村美丽乡村建设之年。新民居工程、公园建设已经开工;大洼开发、及整个美丽村庄规划也以完成,即将开工。未来的史家庄将是一个美化、绿化、整洁、易居的新农村。 |
东于村 |
据传说,东于村在明朝建村,至今已有400年。始建时,村坐落形状似鱼,所以叫鱼村,以后改名于村。在任丘县城正北偏东相距40里,东临晋王公堤和古洋河。解放前20世纪初,东于西十户人家,以周、杨两姓为主十几姓的村民聚集一村。街长不到200米,东西两头各有一颗大槐树,两人合抱粗。村东头是烧烘庙,是村里死人后报庙烧纸货送亡者上路的地方,西头是关公庙,老百姓叫关老爷庙。 原本和西于村一派行事,在1948年两村分开,各自为政,自建党支部。以周发起、白树森为领导的党组织十几名党员,400名群众。 解放前居住条件极差,除几家富裕户是砖房外,其余土坯房占大多数。耕地因地势低洼,千数亩土地十年九涝,盐碱贫瘠,靠天吃饭,收成薄弱,大多数村民靠扛长活、打短工维持着汤菜半年粮的生活。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八年中,日寇到处烧杀抢掠,老百姓们受尽苦难。 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解放了全中国,使全国人民脱离苦海。东于在1953年互助组,1954年成立了联盟和荣裕两个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在上级党的领导关怀下,村支部已经发展到50名党员,带领全村群众努力奋斗。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东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都住进宽敞明亮的大砖房,有四户盖起了三层小楼。由于机械化的发展,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从而带动了工农业的发展工农业的发展,开办了以暖气炉为主,大小几十家企业,打工人数达到几百人。农业大发展,产量由原来百十斤达到千斤以上,种地有补贴,衣食住行今非昔比,个人汽车达到百辆,大队建立文化广场,每天有200多人唱歌跳舞,并安装了十几种健身器材,空闲时间进行锻炼健身。街道和地里铺设了水泥路,并在两旁栽上了树,合作医疗使老百姓受到实惠,特别是大病患者,解决了困难。老人有养老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到处呈现欣欣向荣景象,幸福生活越来越好。 |
西八方村 |
任丘市于村乡西八方村位于于村乡政府东北4公里处,西临议苟路,因晚于东八方村建立而得名。西八方村总人口4000人,党员总数105人,村民代表30人,耕地面积7920亩,村庄占地面积1500亩。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各5人,其中党员5人。 村主导企业是卫星天线及暖气炉,卫星天线主要销往东南亚、非洲等各个国家。 西八方村主要有两个两个秧歌队,带动了全村的文化发展。2015年初西八方村建成了高标准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及景色优美的文化活动广场。 全村上下团结一致,工业、农业平稳发展,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诗坞基村 |
诗坞基共有751户,人口2600人,耕地面积4611亩,党员69名,村名代表26名,村两委干部6人。2011年换届以来,支部书记金小水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首先进行了水改,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随后展开了街道硬化,把这个全乡街道最差的村打造成了一个示范村,安装好了路灯,铺设排水管线,建成了5处村文化活动广场,进行了村庄绿化,主要路口安装了摄像头,并成立了巡防队,改善了村庄治安环境。成立了村监会,村务公开完善透明。成立了民调会,及时解决群众矛盾。多年来坚持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
东王各庄村 |
于村乡东王各庄村位于任丘市北部,议苟路东侧与西八方村相邻,村庄占地面积380亩,全村226户,751人,全村有党员30人,村民代表17人,3个生产队,企业以碳刷、卫星天线、办公家具为主。耕地面积1997亩,通村道路2条。村内街道全部硬化,并全部绿化。村内有文化广场一个,标准卫生室一个。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村内所有耕地均实行管道浇灌。 |
北芦庄村 |
北芦庄位于任丘市于村乡东北部,距任丘市区20公里,距白洋淀20公里,四季分明,风景秀丽。据记载,明永乐初年,由洪洞市迁来姓王的到此落户,当时此处芦苇丛生,因而得名芦庄,因当时有两个芦庄,该庄居北,故名北芦庄。 北芦庄共有608户,1775人,耕地320公顷,党员50名,村民代表25名,村两委班子6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北芦庄主导产业为农业,人均收入6258元。以王姓、刘姓为主,北芦庄村民忠厚老实,世代和谐。 北芦庄两委班子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修水泥路18000平米,建文化广场一个,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架变压器3台,解决了村民用电难的问题。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北芦庄村容、村貌正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北芦庄会步入先进村的行列。 |
军庄村 |
军庄村建于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由陕西洪桐县移民至此,先到的主要是高、李、-,因此地养过兵,故名军庄。 军庄村位于任丘市东北30公里,全村人口3389人,耕地面积8271亩,村庄占地面积785亩。村支部成员5人,党员75人,村民代表36人。村有卫生室3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军庄村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企业以刀具加工制造业为主,村内共有企业25家。 2016年军庄村继续谋划推进各项工作,修路植树等惠及村内发展的事项正在积极进行中。 |
东陵村 |
据史书记载,陵城建于西汉,为阿陵市,属幽州东汉建武元年,有大将军任光封为侯,北魏废市属鄚州市。后被大水淹没无人,至今在村南天地间挖下地表几十公分,可以挖到砖瓦和骨骼,特别是在村南偏西可挖到好多砖井和瓦片,大量动物的骨头。明朝中期,有朱、刘两户,在旧城北建村,后有陈家,仍称陵城。 东陵北靠长七路,古洋河流经村中心,由村中心穿村而过。六十年代初期,形成一个自然村,六十年代后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分成东陵城、西陵城、南陵城、北陵城四个行政村至今。陵城有很多古老的传说,七十年代前陵城古城墙依旧有城墙的根基,东陵民叫做南城、东城、西城,有村民曾在城墙上玩耍,后因村民古迹保护意识淡薄,将城墙用于房基地或是平时生活用土,将城墙改为平地。 在村城东东城壕,在70年代,由于村内打水井,需要碎砖,村民在东城壕地下80厘米处可挖到碎砖瓦,其中可挖到砖马头和砖做的佛像、瓦罐。 在南城以南约200米处,有个大圪垯、小疙瘩,据传说是任光和任伟之墓。南陵村曾在70年代中期,由于挖河施工中,挖出一个用青砖砌成的隧洞,洞上为半圆拱形,高约2米,有一个圆井分四个洞,当时有人下去探过一段路,洞里面有齐腰深的水,水颜色是绿色的,由于比较恐怖,试者并没有深入,至今洞内情况是一个谜。 在西城与南城城角处,现在的地名叫皇城,据说是过去皇上居住的地方,据说有村民用土时在哪里挖到过石桌、石凳和瓷碗。在西城墙处,修砖路时,有挖到过古代的瓷碗和铜制古币、箭头等,多种证据证明陵城是一个古城。 现在的东陵于1970年分成六个生产队,耕地计税面积2014亩,全村有1210人,村庄占地面积150亩。原东陵小学与北陵小学合并到北陵中心小学。村内有卫生所一个,超市两个,暖气炉厂两个,车床加工厂两个。村内已修水泥路街道四条,村两室建设基本完整,目前村委会正在抓农田水利基本工程,村内街道正在整理路肩。 |
西陵村 |
据史书载,陵城建于西汉,为阿陵市,属幽州。东汉建武元年(25年)有任光将军封为阿陵侯。北魏废市为陵城属鄚市,后被水淹无人。明朝中期,有朱、刘两户在旧城北面建村,仍称陵城。西陵北靠七陵公路,古洋可流经此村中心。共分4个大队,后分为现在的东陵城、南陵城、西陵城、北陵城。 西陵城村占地面积约230亩,耕地1710亩。现有人口595人,172户,党员31名,村民代表16名。村两委班子6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西陵主导产业为农业,人均收入6110元。村内无小学,适龄儿童都到北陵城村第二中心小学上学。村内无卫生室,村民到北陵城村的陵城卫生院就医看病。 当前西陵正多方筹集资金,争取项目,积极跑办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将村内一条南北大街和一条东西大街硬化为水泥路,更方便村民出行;二是修建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花园式广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南陵村 |
据史书载,陵城建于西汉,为阿陵市,属幽州。东汉建武元年(25年)有任光将军封为阿陵侯。北魏废市为陵城属鄚市,后被水淹无人。明朝中期,有朱、刘两户在旧城北面建村,仍称陵城。南陵北靠七陵公路,古洋可流经此村中心。共分4个大队,后分为现在的东陵城、南陵城、西陵城、北陵城。 南陵城村占地面积约49万平方米,耕地3408亩。现有人口1831人,373户,党员52名,村民代表34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支部5人,村委3人,其中有一人支部委员兼村主任。南陵主导产业为农业,人均收入7473元。村内无小学,适龄儿童都到北陵城村第二中心小学上学。村内有卫生室。 当前南陵正在硬化老大街,其余街道去年已经硬化为水泥路。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南陵修建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花园式广场。 |
北陵村 |
陵城据史书载,建于西汉,为阿陵市,属幽州。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有任光将军封为阿陵侯。北魏废市为陵城属鄚市,后被水淹无人。明朝中期,有朱、刘两户在旧城北面建村,仍称陵城。北陵北靠七陵公路,古洋可流经此村中心。共分4个大队,分别为东陵、西陵、南陵和北陵。 北陵村位于任丘市城北15公里,106国道东7公里,长七路南边,古洋河畔。现有人口1700多人,村庄占地面积700多亩,耕地面积3038亩。现党支部共有5人,共有党员70名,村民代表26人。近年来在村域内建成高标准初中和小学各一所,幼儿园3所(其中包括2个私利幼儿园)。村内卫生条件逐年改善,村域内有1所卫生院和4个卫生所。 目前,村内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体,以建筑和装修为主导。当前村内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北陵农民怎样规模化种植和特色化种植,逐渐完善农业的水利和电力等农业配套设施建设。 |
候圪垯村 |
候圪垯位于冀中大平原腹地,任丘市区北侧20公里。名胜古迹鄚州大庙东南九公里处,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建村贰百多年的历史。居住村民朱、刘、程、麻四个姓氏,世代和谐,人才辈出。现有人口825人,共产党员32名,村民代表20名,新发展预备党员3名。有一个坚强的支部班子,成员五人。全村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耕地1694.4亩,小学一所,卫生保健室两所。 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当前候圪垯正着力:村东污水沟治理改造,村西水泥路筹集资金,村委办公房危房改造,文化广场建设等工作。 |
便家铺村 |
便家铺明朝建村。有任丘姓边的一户在这里种地某生,因搭铺居住,故起名边家铺,以后把边字写成便,故名为便家铺。 便家铺位于任丘市于村乡东北部,京九铁路西侧,村庄占地280亩,现有人口1604人,村党支部班子3人,党员51人,村民代表27人;村有卫生室3所,与邻村北芦庄合建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主导产业为农业,传统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状况一般。 全村现有耕地290公顷,土地资源丰富。近年来,便家铺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重点扶持炉具产业发展,先后新建采暖设备及配套厂20余家,带动劳动力转移200多人,有效提高了群众收入水平,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6124元。 |
新庄村 |
新庄村始建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38年,在西八方村东方向离半里路有一块高岗地,由此搬入贾氏、姚氏两家人到来居住,不久又迁入邢氏一家,在清朝初期约1648年又迁入王氏一家,村名为西八方东庄,后改为西八方辛庄。与西八方村一派行事,后来陆续搬迁来的有远、李、耿、季、宋等家,此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村庄。 解放后,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1956年辛庄成立了农村互助合作社。光利、互利两个组织1958年编入西八方高级农业社,辛庄排为20、21生产队。1961年西八方分割为三个生产大队,1、2、3大队,辛庄为西八方四大队。1966年西八方村三个大队合并,辛庄改为辛庄村生产大队。1969年文革期间,改辛字为新,改为新庄大队,成立新庄革命委员会。1976年改为新庄管理委员会。1988年更变为新庄村村民委员会。 新庄村位于西八方村东0.5公里,新庄党支部由3人组成,组成共产党与31名,村民代表27名。村庄占地面积450亩,集体耕地计税面积1712亩,全村有1026人。教育卫生情况,小学与西八方村合并,村内有卫生所一个。村的主导产业有大面积的种植农业产区,村里有深机井6眼,电网配套变压器6台。村南有养殖产业区,全村有卫星天线厂2个,采暖炉厂16个,当前产业平稳发展。村内街道已修水泥路七条,两室建设基本完整。目前村委会正在抓农田水利基本项目工程,街道的卫生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