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市辖乡。1958年属诗经村公社,1961年建刘庄公社,1968年更名郭家村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府11.8公里。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2.7万。乡间公路纵横交错。辖冯村、南辛河口、南庄、东辛河口、西辛河口、孟家庙、西高庄、义和庄、永安村、郭家村、民台头、刘庄、东王口、西王口、北太平庄、边边村、孙边村、三关庙、北三十里铺、南三十里铺2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对焊机厂、皮革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7万人 | 47.5平方公里 | 130984208 | 061000 | 0317 | 查看 郭家村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瀛州镇 |
瀛州镇是河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政府所在地。全镇辖52个行政村,人口42100人,总面积57.7平方公里,耕地5.67万亩。京九与朔黄铁路交叉过境,京开,沧保公路从镇域穿过,2个汽车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投资兴建了一系列与生产生活,商贸流通相配套的高档次公益设施,给排水,供电,电信,供暖等设备齐全,环境优美,城市标准初具规模,经济环境甚佳。 该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牢牢抓住“两环”优势,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为保证,使全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二○○二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2.3亿元,财政收入18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0元。多次被沧州,河间两级党委,政府评为“文明乡镇”和“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 |
米各庄镇 |
米各庄位于京津石大三角中心的河间市辖区腹地,是历史上有名的商品集散地。1984年建镇,现辖31个行政村,总面积77平方公里,总耕地96681亩,总人口56000人,全镇交通,通讯十分发达,村村通公路,户户有电话,朔黄铁路横贯辖区。11万伏变电站2001年建成使用,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连续五年超十亿元,财政税收1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余元,是河北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先进单位,沧州、河间两市发展乡镇企业名星乡镇。 近年来,全镇已形成汽车配件、保温材料、化工产品三大支柱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00万-3000万元的规模企业已达到20多家,河北富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百吉”刹车片,米轴套管获河北省知名品牌,1993年建成的汽车套件市场总投资近亿元,占地200余亩,是全国闻名的汽车配件产销基地,辐射全国近三十个省市区、年交易额5亿元左右,通过不断地治理优化内外部环境,市场在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随着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全镇第三产业迅速壮大,已形成了以亚太大酒店为中心呈十字形,总面积250000平方米的商贸城。. |
景和镇 |
景和镇位于河间市东35公里处,下辖29个行政村,总人口26352人,总面积65.2平方公里。省道沧保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快捷,为景和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景和镇不仅供电、通信、交通等设施齐全完备,还拥有学校、医院、商店、超市等群众性公益设施,一个现代化城镇已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景和镇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景和镇积极落实河间市委政府提出的“林草牧”发展战略,以金丝小枣为主导,种植面积达45000亩,形成了特色产业。苜蓿的种植初具规模,达4000余亩,同时瓜菜、棉花、花生类商品性强、收益大的作物有较快发展,养殖业形成了一定规模。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景和镇工业以建筑建材、运输储藏、电线电缆、玻璃制品、精密铸造为主,其中宝丰线缆集团为省百强企业,固定资产5亿元,流动资产3亿元,总产值3.6亿元;产品行销全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近年来,景和镇本着招大商、引大资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上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坚持开放改革、特惠特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 景和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执政为民,大上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加快镇城经济发展,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议,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为保证,使全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1999年被沧州市委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一级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乡镇。 2000年被沧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信访优秀乡镇。 2001年被沧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重视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被沧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 1999年被河间市委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一级乡镇。 2000年被河间市委政府评为督查工作先进单位。 2001年被河间市委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一级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2000-2001年被河间市委政府评为文明乡镇。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景和镇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乘着“-”东风,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
卧佛堂镇 |
卧佛堂镇位于河间市东北部,与任丘市和廊坊市大城县交界,是河间市的经济重镇之一,总面积81.5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人口4.6万人,耕地8.05万亩。镇域内交通便利,有燕赵大地自古以来重义守信的纯朴民风。建镇近十年来,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卧镇精神,抒豪情壮志,展强镇宏图,朝着建设“经济强镇”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第一产业坚持以“调结构,促增收”为目的,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速生林绿色走廊、片林、农田林网,造林面积1.5万亩,其中100亩以上大方18个,300亩以上大方3个。同时,抓好小章村、河西村、北店村、张候村肉羊养殖示范基地,中罗村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五分村波尔山羊示范基地建设,走规模饲养和分散舍相结合的路子,辐射带动全镇养殖业发展。全镇肉羊存栏1000余只、牛存栏100余头,大朱村、店南村等肉鸡示范村共存栏8万余只。鼓励发展棉花、花生产业。通过优化区域结构、优化品种质量、优化种植模式等方式,发展上下其武庄村、东告村等重点村的棉花、花生经济作物种植。今年共发展棉花种植达1万亩,花生种植7000亩,农民农业收入显著提高。为我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开辟了新路子,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荣获河间市委、市政府农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工业企业蓬勃发展 卧佛堂镇的第二产业以汽车配件、橡胶塑料、化工化纤三大主导产业并扶持发展石油勘探钻头、通讯器材、保温材料等新兴产业,全镇有个体私营经济摊点2000多家,有占地150多亩的汽车配件交易1市场个,固定销售门店近200家。其稳定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企业信誉,畅销国内外。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促使全镇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03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680万元,乡镇企业上缴税金421万元,地方固定资产投入36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2922元,银行存款额超过亿元,位居全市20个乡镇之首。2003年荣获市委、市政府发展民营经济升级乡镇荣誉称号。 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 全镇涌现出商贸餐饮、交通运输、文化娱乐、工业品批发、汽配交易等五大行业,200多个经营项目,从业人员达到 1万余人。全镇呈现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共兴共荣的良好局面。多年来被省、市、县(市)三级评为发展企业明星乡镇。. |
束城镇 |
束城镇地处河间市区东北30公里处,居京津石三角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电力充足,经济繁荣,全镇下辖41个行政村,人口47285人,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2.15亩。 束城镇是我市的重点工业生产区特别是保温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不仅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而且形成我国北方重要的保温材料生产销售市场。品种全、生产厂家多,市场覆盖面广,已形成范九至徘徊8公里长的工业走廊,全镇现有企业摊点740摊,从业人员9300人,2002年实现总冰值10.9亿元,营业收入9.9亿元,利税务3600万元。形成以保温材料为主,砂轮磨具、化工、建材家具业全面发展的工业格局,其中保温材料独具特色,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665摊,从业人员7100人的支柱产业,产值、收入,利税均占全镇企业的65%以上,主要产品有石棉橡胶板、工业橡胶板、岩棉树脂棉、泡沫石棉、硅酸铝棉、超细玻璃棉、聚-泡沫、聚氨脂、橡塑材料和石棉,玻璃纤维纺织品等十大种类,88种系列几百种规格,有20多种拳头产品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河北省科技星火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亨达公司和裕华公司生产的高档石棉橡胶板和多色工业胶板,自99年以来打入日本、俄罗斯、韩国、外蒙、印尼、泰国、香港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
留古寺镇 |
我镇是河北省河间市经济、文化重镇。位于河间市东北部,北依任丘,东临沧州,南接沧保路和朔黄铁路,西接106国道,省道河大路贯穿全镇,距北京、天津、石家庄各200公里,交通便捷。全镇辖18个行政村,人口3.13万,面积56.5平方公里,耕地5.82万亩。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新型小城镇格局初步形成。全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效明显,主要发展经济林种植和畜牧养殖,现有一批特色种养基地和种养大户,农业效益好、附加值高,农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民营企业独具特色,拥有通讯器材、拉丝模具、化工产品、保温材料、厨具、柔性石墨等六大支柱产业。乡镇企业总产值69200万元,现有企业465个。镇内有2个工业区,水、电、路配套齐全。做为华北最大的通讯器材生产基地,河北省境内通讯设施80%来自该镇,产品共29类200多个品种,总销量占全国同行的15%以上,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厂家已成为陕西、山东、黑龙江、内蒙、上海等邮电器材公司的定点厂。为农民思想活跃,综合素质高。 近年来,镇党委努力实践“-”重要思想,以-精神为指导,适应形势,开拓创新,促进了全镇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
沙河桥镇 |
河间市沙河桥镇地处子牙河畔,沧保公路沿镇区穿过,交通便利,总面积80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人口4.1万,耕地6.2万亩。沙河桥镇曾是“古镇码头”,文化悠久,名人辈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电缆之乡”的美称。 近年来,沙河桥镇围绕“立足镇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搞好两个依托(京、津)、三个带动(农、工、三产),强龙身、壮龙尾,乡镇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实现了“强镇富民”的总体目标。农业上形成了大葱、小辣椒两个生产基地,波尔山羊养殖和黄牛改良两大项目。工业形成了电线电缆、模具、制酒三大骨干行业。模具产业以华鑫、北方为龙头,借北京办奥这一历史机遇,生产绿色包装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制酒业为新兴产业,现已有国宴、喜来乐、相聚缘三家酒厂,年可自酿酒1.5万吨,成为本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电线电缆业作为支柱产业,相继建起了国内知名的亚龙、裕桥、康利、华瑞、津桥等40家线缆企业,“大桥”、“至尊”等成为电缆知名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其中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4家,超千万元的5家,超百万元的16家,从业人员达7300多人,总产值达9亿元,实现利税4500万元。 沙河桥镇在经济发展上不断优化软硬件环境。医院、商场、学校、宾馆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综合治理工作长抓不懈,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意见>>、<<投资中介组织奖励政策>>等一系列专件,进一步发挥政策优势,努力营造环境洼地。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小康建设示范镇”、“河北省乡镇工贸示范区”、“河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示范镇”、“河北省农村现代化试点镇”2002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沙河桥镇人民信心百倍,将以更加宽阔的胸怀,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扎实的工作,迎接新的挑战,谋求新的跨越。同时,热情欢迎中外有识之士前来参观考察、投资兴业,携手共创沙河桥镇美好明天。. |
故仙乡 |
故仙乡地处河间市东部,辖36个行政村,人口3.5万,区域面积71.8平方公里,沧保公路、朔黄铁路从境内经过。早在93年被国家命名为“亿元乡镇”,95年后连年被沧州市命名为“明星乡镇”。2002年,全乡完成财政收入123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 |
黎民居乡 |
黎民居乡是河间的东大门,省道沧保公路、廊崔公路交汇境内,国家重点工程——朔黄铁路横跨全境,该乡是呼南应北,承东接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该乡共辖42个行政村,行政区域10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3417(其中非农业人口825人)人,10820户,耕地面积97700亩。全乡共有各类企业摊点692摊,从事工业生产人员3187人。 黎民居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电力充足,经济条件十分优越。黎民居乡始建于北宋年间,取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之意,这里钟灵毓秀,物阜民安。改革开放以来的黎民居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新的小城镇发展格局。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65亿元,年为国家纳税643万元,人均纯收入2626元。 农业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初步形成了“两红、两白、一绿、一养”(两红:金丝小枣、三樱椒;两白:优质棉、大棚菜;一绿:绿化苗木;一养:养殖)的农业产业结构,并实现规模效益。目前,小枣面积达到4.5万亩,年产干枣600万公斤,年效益3600万元;三樱椒面积3000亩,年产干椒80万公斤,年效益达450万元;优质抗虫棉15000亩,年效益超过800万元;大棚菜300亩,发展绿化苗木科技园区200亩。养殖业出现了以养鸡、养牛为龙头,链式拉动养羊、养猪等养殖业的综合发展格局。 全乡养殖专业村16个,养殖专业户400多个,蛋鸡年存栏30万只,肉、奶牛存栏3200头,羊存栏1.2万只,猪存栏1.5万头。特产金丝小枣销往全国各地,享有盛誉。依据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的思路,在省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现正努力筹建两个500亩的“绿色枣园”科技示范园区,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区域。 乡镇企业欣欣向荣。涌现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企业8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村7个,形成了以电线电缆、工艺玻璃、汽车配件、螺杆螺母、电工电料等为龙头的企业群体。电线电缆涌现出以“沧海”、“利兴”为龙头带动“华通”等中小型企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凯达”公司是全国仅控的13家之一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产品定点生产厂家,产品已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主要供应沈阳、郑州、昆明、成都、兰州等铁路局和哈大、朔黄、内昆、京秦等线路及秦沈高速客运专线。年产值7000万元,利税超过1000万元。. |
兴村乡 |
兴村乡共有4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1488人,共13426户。区域面积8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398亩。全乡从事农业(农林)的劳动力为19849人,从事工商业的人员为7307人,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2885元。 2003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4.8亿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13.5亿元,农业产值1.3亿元。农业方面,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现已形成八里庄养鸭、西北三、大-庄蔬菜种植、龙关的养猪、沧保路沿线速生林等四大种养殖基地。目前,全乡共种植速生林20000亩。乡镇企业方面,2003年完成增加值3亿元,国地税完成1409万元,成为沧州市的明星乡镇。现已形成“餐具加工业一枝独秀,棉花加工紧随其后,其它行业如印刷业、化工印染业、车床加工业、果袋加工业、养殖业等百花齐放”的新格局。北李子口的果袋行销全国所有的苹果产区。全乡共有企业摊点640余家,从业人员达7000多人。 兴村乡的主导产业是餐具加工业、棉花加工业和果袋业、填鸭养殖业。餐具加工业是兴村乡的支柱产业,兴村乡现有餐具加工企业10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4家(兴峰公司、利得瀛公司、东义公司、恒坤公司),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6家。全行业总资产2亿元。生产设备先进齐全,共有冲压设备,线切割机、车床、刨床,磨床2000多台套,部分引进了先进的全自动机抛生产线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生波及电解设备,使餐具制作工艺更加精美。全行业现有职工3000多人,中高级技术人员110人,聘请韩国工程师3人,技术力量雄厚。年生产100多个花色品种的低、中、高档不锈钢餐具及镀金、喷砂餐具800万打,产品质量居于同行业前列,并且全部出口,远销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亿元,出口沧汇2500万美元,占河间市出口沧汇总额的90%。 棉花加工业是兴村乡的第二支柱产业,全乡现有棉花加工企业43家,主要分布在赵庄、石村。随着国家政策对棉花市场的放开,我们经过打假整顿、立项、-,因势力导,强化管理,经过市和省里的层层验收,现有43家企业拿到了省计委颁发的<<收购加工资格认定书>>。全行业因定资产投资完成4000万元,流动资金1亿元。每家棉花加工厂固定资产投资80万元左右,安装80片以上轧花机2台,流动资金200万元左右。每年9月至12月份为生产销售旺季,全行业日可收购籽棉400吨。. |
沙洼乡 |
河间市沙洼乡地处沧保路沿线,西与河间市区接壤,行政区域55平方公里,所辖29个自然村,人口3. 6万,耕地60135亩,其中水浇地面积47850亩,现有配套机井197眼,加上古阳河支渠流经本乡12个村,水渠充足,土地肥沃,已连续7年获得农业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650公斤以上。全乡现有农机具2600台件,大牲畜85197头;乡有公路40公里,加上沧保、河卧公路经过本乡10个村庄,公路里程约20公里,交通便利;乡办企业4家,村办企业22家,个体企业452家,全乡从事非农业的人员已达3580人;29个村全部完成低压线路的改造,其中乡有10千伏高压线路一条,长度2.5公里;村村安装了程控电话;29个村全部饮用自来水;村办小学9所,其中村建教学楼4座,乡办中学3所;高标准的乡卫生院1个,村有卫生所29个。另外全乡已经结果的果园面积4000余亩,温室大棚900栋,特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也有一定规模。是个“以农业为基础,多种经营并存”的综合性乡镇。到2002年底,全乡已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2000万元;农业总产值7830万元;人均纯收入2710元。 近年来,沙洼乡党委、政府,在0河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立足乡情,审时度势,积极组织和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勤奋敬业、求实创新,各项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 |
西九吉乡 |
西九吉乡位于河间市区东南10公里处,总面积49.5平方公里,东西横距7.5公里。全乡3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7323万亩(水浇地面积4.7560万亩),南与献县搭界,北倚沧保路,西通106国道,古洋河从西南向东北流经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电力充足。距市政府7.3千米,乡政府驻地西九吉东村。 1958年成立先锋公社,1961年更名西九吉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49.5平方千米,人口3.1万,辖沈村、哺子村、朱村、北张村、孝子墓、五行村、东侯村铺、西侯村铺、南郭村、南赵庄、河沟、高家务、刘村、卢村、娄堤村、南张村、王马庄、黄村、西石槽、刘石槽、东郭屯、西郭屯、前刘守、中刘守、后刘守、前北汪、后北汪、前巩村、狄庄、东九吉东、东九吉西、西九吉东、西九吉西等34个行政村。 - 代码 代码 130984204:~201 沈家村 ~202 哺子村 ~203 朱家村 ~204 北张村 ~205 孝子墓村 ~206 五行村 ~207 东候村铺村 ~208 西候村铺村 ~209 南郭村 ~210 南赵庄村 ~211 河沟村 ~212 高家务村 ~213 刘家村 ~214 卢村 ~215 娄堤屯村 ~216 南张村 ~217 王马庄村 ~218 黄家村 ~219 西石槽村 ~220 宋石槽村 ~221 刘石槽村 ~222 东郭屯村 ~223 西郭屯村 ~224 前刘守村 ~225 中刘守村 ~226 后刘守村 ~227 前北汪村 ~228 后北汪村 ~229 前巩村 ~230 狄庄村 ~231 东九吉东村 ~232 东九吉西村 ~233 西九吉东村 ~234 西九吉西村 - 经济建设 西九吉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乡经济得到长足发发展。 农业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棉花种植已成为该乡农业主导特色产业之一,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天津、北京、文安、保定、霸州等地。2007年,全乡外出包地种植棉花面积达30万亩,涉及农户2300余户,从业人员6000余人,棉农预计收入近1亿元。养殖业方面,形成了孝子墓村是西九吉乡蛋鸡养殖专业村;积极引导樱桃谷鸭种鸭养殖,形成了后刘守养殖场、东九吉养殖场和沈村养殖场。 西九吉乡主导工业产业为渔网丝制造和棉花加工。渔网丝生产为该乡传统产业,河间市华表锦纶综丝厂是西九吉乡生产渔网丝的主要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产品间接出口越南、南韩、泰国等多个国家,年产值较往年相比增加一倍。以娄堤屯为中心的棉花加工市场初步形成,目前全乡棉花加工摊点18家,总投资达3500万元。经过多年发展,棉花种植和加工已成为我乡支柱产业,以我乡卢村卢国欣为代表的棉花育种及棉被加工迅猛发展。目前,投资300万元的“国欣”棉被厂及投资200万元的鹤明絮棉棉被厂已初显其带动作用。 |
北石槽乡 |
北石槽乡共辖15个行政村,现有耕地面积42850亩(农业税计税面积),5057户,总人口21857人,2003年共完成社会总产值6.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6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 一、农业 在种植方面,北石槽乡在历史上便一直是一个农业乡,种植结构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近年来,随着乡党委、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比重逐渐增加,芦笋,仙人掌的种植已成为种植业的亮点。目前,全乡共发展芦笋400余亩,建立起仙人掌大棚23个,2003年全乡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3000亩,花生种植面积达到4200亩,面包麦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700亩,速生林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在养殖方面,自2000年在我乡苗庄村建立起第一个养鸡大棚以来,我乡养殖业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全乡共建有养鸡大棚54个,养鸭大棚27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厂3个,2003年全乡的波尔山羊出栏达到800只,肉牛年出栏达到400头。另外,奶牛,肉驴的养殖也崭露头角,形成了养殖业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我乡共有深浅机井352眼,全乡有37000亩的土地实现了有效灌溉。2003年以来,我乡加大了地上水引用力度,去年春共清淤,开挖河渠20余条,共计长度23000米,共动用土方25万方,形成全乡沟渠的网络化。在去年古洋河来水的情况下,我乡共3万余亩土地用上了地上水,共节约资金500多万元。 二、乡镇企业 我乡主导产业以通讯器材,台布,拉丝模具为主。目前全乡共有企业摊点500多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5013人。2003年共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47150万元,实现利税52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0万元,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8600万元,营业收入达到30900万元。 近年来,我乡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更新改造传统技术装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档次,拓展生存空间,提高经营效益,生产市场不可缺少的如钢铰线,各种串线管,护套,卡子钩,固定件等通讯器材,已打入奥运工程,目前我们正积极努力,争取联姻西部大开发工程,使我乡通讯器材业再发生一次质的飞跃。目前我乡通讯器材企业共有摊点120个,企业从业人员2140人,2003年实现总产值22153万元,实现利税2570万元。. |
诗经村乡 |
诗经村乡(ShijingcunXiang)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政府11.4千米。京(北)开(封)公路过境。古洋河由南向北蜿蜒流经东部。乡政府驻西诗经村。面积57.9平方千米,人口2.93万人(2002年)。辖18个行政村。西诗经村是民国初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故里。 - 沿革 1958年成立东风公社,1961年改称西诗经村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56.5平方千米,人口2.9万,辖西诗经村、北辛庄、后柏桐、前柏桐、赤塔、左家庄、东半截河、君子馆、东诗经村、西半截河、河沿、学堤、西辛庄、蒲禾屯、孟家庄、王张村、二十里铺、柳张村18个行政村。 - 代码 130984207:~201 西诗经村 ~202 东诗经村 ~203 西半截河村 ~204 学堤村 ~205 东半截河村 ~206 左家庄村 ~207 前柏桐村 ~208 赤塔村 ~209 北辛庄村 ~210 君子馆村 ~211 南蒲禾屯村 ~212 北蒲禾屯村 ~213 孟家庄村 ~214 南二十里铺村 ~215 中二十里铺村 ~216 北二十里铺村 ~217 西辛庄村 ~218 柳张村 - 经济 诗经村乡是农业发达地区,拥有瓜菜专业村3各,优质西瓜、芹菜、甘蓝产品经销河间及周边8个县市,并畅销京津市场。棉花专业村4个,花生专业村2个,优质棉和优质花生两大生产基地,成为周边地区和企业的重要供应源。全乡耕地面积5.5万亩,经济作物达到4万亩。小磨香油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创出“诗歌”等知名品牌。 工业是诗经村乡新兴产业,拥有以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为一体的天通企业集团,以生产加工石油钻采机械为主的冀中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省内一级的广科驾驶员培训学校;拥有35家海产品加工经销企业,初步形成西村海产品加工集散地。同时,诗经村乡还有广泛的拉丝模具、化工材料、不锈钢等加工行业基础,君子馆钻采配件市场汇集42家钻采配件营销企业,全乡工业产业呈现出一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态势。2007年全乡社会总产值达到6.5亿元,财政收入563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
郭家村乡 |
河间市辖乡。1958年属诗经村公社,1961年建刘庄公社,1968年更名郭家村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府11.8公里。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2.7万。乡间公路纵横交错。辖冯村、南辛河口、南庄、东辛河口、西辛河口、孟家庙、西高庄、义和庄、永安村、郭家村、民台头、刘庄、东王口、西王口、北太平庄、边边村、孙边村、三关庙、北三十里铺、南三十里铺2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对焊机厂、皮革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
时村乡 |
时村乡位于河间市城东北,共辖25个行政村,总人口26718人,总耕地面积63786亩,现有机井378眼,地下防渗管道82600米,水浇地面积46000亩。 该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牧及农产品加工。近年发展规划是: 一是农业开发项目建设,2005年至2009年计划新打机井12眼,配套12眼,新增变压器10台,新增输电线路5000米,铺设地下防渗管道6000米,清淤排水沟1000米,改善扩大水浇地面积3000亩。 二是种植业,引进优质品种,大力推广科学种田,增加间作套种面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面积,建两个蔬菜专业村,永乐村和李万村。 三是养殖业,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养殖户的扶持力度,通过为养殖户提供小额贷款、技术服务等措施,争取到年底规模养殖户增加到130户,其中养牛户25个,养猪户26个,养羊户58个,养鸡户21个。 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
行别营乡 |
行别营乡位于河间市东部,全乡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3.85万人,总面积58.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94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15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已形成肉牛、肉鸡、蛋鸡、肉鸭、肉猪、大棚菜、速生杨为主的六大产业链条。目前,全乡发展蛋鸡基地两个:位于行别经济开发区,投资394万元,占地13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小史蛋鸡养殖基地,有高标准鸡舍65个,饲料加工厂2个,存栏13万只,年创利润170万元。位于行别营乡西南部,行米路西侧,投资660万元,占地110亩的后小汉蛋鸡养殖基地,有高标准鸡舍78个,育雏鸡舍2个,饲料加工车间1个,存栏25万只,年创利润300万元;肉鸡大棚88个,年出栏85万只;肉鸭养殖户125户,年出栏70万只;养猪场6个,存栏2200头;养牛场3个,存栏124头;养羊户347户,存栏1543只。绿化苗木800亩,速生林10500亩,蔬菜大棚384个,种植面积425亩,2002年农业总产值为7577万元,作为主导产业的畜牧养殖业和棚菜种植业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54.3%。. |
尊祖庄乡 |
尊祖庄乡位于河间东北部,毗邻大城,总面积76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人口3.5万。其中耕地面积7.5万亩,水浇地面积6.8万亩。 2002年全乡实现财政收入502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5%,乡镇企业产值58015万元,农民纯收入2500元。 尊祖庄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践行“-”重要思想,带领全乡群众积极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 以“林草牧”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现全乡速生杨种植面积已达8000多亩,种植苜蓿1000亩,其它经济林580亩,共培植蛋鸡专业村6个,蛋鸡存栏16万只,鲜花种植基地1个,花卉大棚种植面积已达300亩。 二、 乡镇企业上新台阶。多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产业实际,以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培育造就特色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现全乡共有尊祖庄、北司徒两个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电线、电缆、保温材料、化工胶管四大产业格局。其中会友集团、飞燕线缆有限公司、红日硅酸铝有限公司是全市知名企业。产品行销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 |
龙华店乡 |
龙华店乡为河北省河间市辖乡,2005年设立龙华店乡,位于河间市城南4公里处,2.9万人,共辖27个行政村,与献县、肃宁交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所辖村位于106国道两侧,南临石黄高速,西临京九铁路,被誉为河间市的南大门。 - 辖区代码 130984212:~201 东周村 ~202 西周村 ~203 福海庄村 ~204 南太平庄村 ~205 兴隆店村 ~206 南八里铺村 ~207 南辛庄村 ~208 龙华店村 ~209 阎辛庄村 ~210 南王庄村 ~211 邵洪店二分村 ~212 邵洪店一分村 ~213 北皇亲庄一分村 ~214 北皇亲庄二分村 ~215 北皇亲庄三分村 ~216 北皇亲庄四分村 ~217 西张村 ~218 南石家村 ~219 尹洼村 ~220 林村 ~221 小柴村 ~222 孙常村 ~223 黄屯村 ~224 小集村 ~225 徐杨屯村 ~226 宋村 ~227 时庄村 - 经济发展 龙华店乡是传统的农业乡,初步形成了以优质棉花、蔬菜、瓜果、辣椒、速生杨、肥牛、肉鸡、肉鸭为主的种植、养植格局。龙华店乡的酱菜腌制远近闻名,已形成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支柱产业,腌制的大蒜、辣椒、黄瓜等酱菜,畅销北京、天津、济南等2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年销售量4.5万吨。中鸿农产品公司的产品现已能分级包装并远销西欧。 龙华店乡的工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省级重点企业三利家具有限公司生产的各式质优价廉、美观大方的家具,供不应求。给天津天马缝纫机制造厂生产配套产品的津华五金制造厂等一批企业也正在发展壮大。工业初步形成以家具、五金、锅炉、棉花加工、面粉加工、建材等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目前,全乡共有乡镇企业摊点164个,从业人员3400人,乡镇企业产值2.5亿元。 |
果子洼回族乡 |
果子洼回族乡是河间市唯一的回族乡,东临河间市区,西连肃宁县,总面积26平方公里。果子洼回族乡始建于1953年3月,1957年建联村社,回族乡遂被撤消。1984年建立果子洼回族乡。 该乡农业资源丰富,有耕地30001亩,77%为水浇地,机井454眼。这里地势平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78毫米。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水果、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