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辖乡。1958年置尉庄公社,1959年划 7 稷山县管辖,1961年重归本县,1984年建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140.3平方公里,人口0.6万。台运公路贯通全境。辖尉庄、天池、东沟村、曲子、山水、蒿圪塔、桐上、张家塔、会节头9个村委会。有煤、铁、铜、石灰石等矿藏。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古迹有“玉天洞”。.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40.3平方公里 | 141029202 | 041000 | 0357 | 查看 尉庄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昌宁镇 |
昌宁镇于2001年4月由原城关镇和原张马乡撤并合成,在春秋时属晋,西汉时属骐县,北魏时归昌宁县所管辖,建国初归乡宁县管辖。位于吕梁山南端,东连管头镇,西达枣岭乡,南邻尉庄乡,北与吉县接壤,是乡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7919人,共辖24个行政村、1个城市居委会,是全县的人口大镇。 位于县境北部,治所历驻县城,东与管头乡相连,南与尉庄乡毗邻,西接枣岭乡,北连吉县境,总面积119.08平方公里。属黄土残塬区,地势概貌为南北两座山,东西一条川;最高处为云泰山,海拔1629.5米,最低处为大石头河滩,海拔390米,相对高差739.5米。年平均气温10摄氏度一15摄氏度,无霜期125-190天,年降雨量为550毫米,冬春干燥,秋季多雨。地下资源主要有煤、紫砂、陶土等。鄂河、罗河流经境内。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年均蒸发量1749.4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400小时,无霜期180天。全镇概貌为“两山一川”,境内沟壑纵横,多坡地,少平垣,但土壤比较肥沃。全镇海拔700—980米。境内河流主要有鄂河、罗河、西廒沟河、龙皮河、李家塔河、留太河、石涧沟河、南有曹家河、大南沟河、曹涧河等10余条。其中鄂河主干流河,常年不断。 历史沿革 清朝以前设城厢,民国时设区、镇。民国36年(1947)解放后亦设区、镇。1949年二区(了家湾)并入。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镇。 城镇建设 境内有四条干线公路,没有供销社、初级小小学校、电影放映队、中心医院及城镇卫生所等。 景观介绍 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隋唐创建的“千佛洞”,明代建筑结义庙等名胜。占鄂八景“夕阳晚照”、“寿圣晨钟”、“昭远清泉”、“石洞生云”、“悬崖滴水”“岱庙层峦”以及明、清兴建的“文笔峰”、“状元峰”均在境内。 历史遗迹 解放前阎锡山曾在此居住,并设——军火工厂(西北制造厂)。解放后贺龙元帅曾到此视察。 民间庙会 民间有“四月八”(农历叫月初八)和“十月”传统庙会。农历每月逢一、六为集口,每集约2万余人,商品成交额25万元左右。 |
光华镇 |
乡宁县辖镇。1961年改光华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144.5平方公里,人口1.8万。309国道、襄光公路交叉通过。辖光华、铺头、湾里、苗峪、北家、七郎庙、柴汾、陡坡、坪坡、土霍、上窑、后峪、岭上、沈家、高庄、板头、西坡、土窑18个村委会。主要矿藏资源有煤、铁、石膏、石灰石、羊油甘、铝土等。乡镇企业以煤炭加工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古称金城岭,又名牛王庙,1946年为纪念中国0区委-董光华烈士,更名为光华。. |
台头镇 |
乡宁县辖镇。1961年改台头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3公里。面积105.2平方公里,人口0.7万。309国道过境。辖台头、高家河、东庄、桃花山、西圪塔、李子坪、神角、桥上、峰岭、孔家10个村委会。煤、铁、石灰石、石膏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县煤炭主要开采区,现有国营台头煤矿,吉县沙坪煤矿、大宁县煤矿、襄汾县贾罕煤矿以及台头、光华等乡镇煤矿33座。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管头镇 |
乡宁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58年设管头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136.6平方公里,人口0.8万。台运公路过境。辖石窑、袁家、燕家河、管头、长镇、东团、胡村、井上、樊家坪、宋家沟、跃进庄11个村委会。矿藏有煤、石灰石等。有县属七一煤矿、建材厂。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有柏山寺古建筑,县古八景之一的“荀山堆翠”现保存古柏500余株,山顶有晋大夫荀息墓。. |
西坡镇 |
乡宁县辖镇。1958年设西坡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83.9平方公里,人口1.1万。209国道过境。辖西坡、藏岭、韩咀、罗毕、井湾、于家河、胡家岭、赵垛等9个村委会。矿藏资源有煤、铁、粘土、紫砂陶土、铝土等。乡镇企业以煤炭开采、加工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毛则渠煤矿位于境内。. |
双鹤乡 |
双鹤乡,成立于2001年3月23日,由原崖下乡和双风淹乡合并而成,取双风淹的双字及崖下乡鹤坡村的鹤字而成现名。位于乡宁县东南,北纬35 °55′——36°04′,东经111°06′—111°14′。辖23个村委,124个自然村,25000余人,总面积18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76米,属石山丘陵沟壑地区,耕地面积63500余亩。境内煤铁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0℃左右,无霜期在130—180天左右,年降雨量350—650毫米左右,属大陆性气候。 双鹤乡历史源远流长,据马村古炼铁炉出土文物记载,宋朝时为全国重点冶炼铸造点之一,现发现有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出土,这是早期人类文化遗物。该地区距尧都50余公里,历辖属于平阳府,往来方便,受尧文化的影响颇深,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属于临汾、襄汾、乡宁三角地带,古有兵家必争要地之说。是乡宁县书画爱好者、书法名人最多的乡镇之一,是历史上地下党组织建立最早、发展党员最多的乡镇之一,是乡宁县第一届县委所在地,可谓革命圣地,文化名乡,俗有晋南西山“小延安”之称。 - 乡镇改造 双鹤乡投资专项基金建设双风淹、崖下、章冠三条大街,现已完善。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带起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 教育工作 双鹤乡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整合教育资源,高标准建校,高质量办学,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实施“1+6”规模办学模式,即:在全乡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十轨制中学,六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小学。 近年来,双鹤乡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1所中学和4所小学的建设任务。2007年8月,又实施了2座学校的建设工程。 投资200余万元,修建了蝉峪河中心小学,完善了蝉峪河中心小学围墙、院落硬化、锅炉暖气安装等配套工程。 投资800余万元,新建了双鹤寄宿制中心小学。该小学,属于双鹤乡6所中心小学中的最后一所,占地面积达15000余平米,建筑面积达8000余平米。可容纳800余名师生上学、就餐和住宿。目前,各项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整个工程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 随着“1+6”规模办学模式的稳步推进,全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2007年—2007年,双鹤中学达市级重点高中分数线人数到70余名,中考录取人数在全县乡镇中学位居第一。 |
关王庙乡 |
乡宁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58年设关王庙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184.1平方公里,人口1.3万。襄乡公路过境。辖太儿凹、贾庄、北村、腰站、燕间、白燕、后野头、下川、赵庄、寺下、畜家凹、小碑、后庄13个村委会。矿藏有煤、铁、石灰石、硫磺、粘土等。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还有野猪、山羊、金钱豹等。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豆类为主。境内建有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与薛长江烈士陵园。. |
尉庄乡 |
乡宁县辖乡。1958年置尉庄公社,1959年划 7 稷山县管辖,1961年重归本县,1984年建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140.3平方公里,人口0.6万。台运公路贯通全境。辖尉庄、天池、东沟村、曲子、山水、蒿圪塔、桐上、张家塔、会节头9个村委会。有煤、铁、铜、石灰石等矿藏。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古迹有“玉天洞”。. |
西交口乡 |
乡宁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61年设西交口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246.9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仁义湾、西坡头、原头、大咀、见子沟、土门塔、熬顶、南塔、屯子窑、桑坪、黄华、北营、南营、支家庄13个村委会。矿藏有铁矿、粘土、云母、石英、石灰石等。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枣岭乡 |
乡宁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61年设枣岭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端的黄河岸边,距县城35公里。面积129.8平方公里,人口1.4万。通公路。辖岭上、桥头、桥南湾、孟庄、吉庄、樊垣、师家滩、刺岭、刘岭、可涧、桃子院、史家沟、西掌坡14个村委会。矿藏有煤、铁、铜、石灰石等。乡镇企业以采煤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盛产柿子。西部沿黄河岸有清代长城、堡城、峰火台等古遗址和石鼻子村清代民宅建筑群。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鹳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