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镇位于山西临汾市隰县,是2001年4月乡镇撤并工作中,由原来的隰县城关镇和北庄乡合并组建的。位于隰县中部和紫川谷地,东经110°54′44″,北纬36°41′30″,城区东依堆金山,西屏凤凰山,北进五里后村,南出接官坪。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4.5公里。紫川河与古城河交汇流经其境,全部境域分为城区和城以东恒面地区。由两川(紫川和古城川),六垣(东恒、西恒、古城恒、北庄垣、乐安恒、益其垣),四沟(陈家河沟、路家沟、汪家沟、刘家庄)组成。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
镇区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自然分区为基础,分设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居民委员会,50余个居民小组。全镇有1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城区分布3个村民委员会,城区以东垣面地区分布有7个村民委员会。龙泉镇人民政府设在北大街红星巷内。全镇共有居民9636户,总人口302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88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总耕地面积为32655亩。
龙泉镇是2001年4月乡镇撤并工作中,由原来的隰县城关镇和北庄乡合并组建的。位于隰县中部和紫川谷地,东经110°54′44″,北纬36°41′30″,城区东依堆金山,西屏凤凰山,北进五里后村,南出接官坪。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4.5公里。紫川河与古城河交汇流径其境,全部境域分为城区和城以东恒面地区。由两川(紫川和古城川),六垣(东恒、西恒、古城恒、北庄垣、乐安恒、益其垣),四沟(陈家河沟、路家沟、汪家沟、刘家庄)组成。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
龙泉镇为千年古镇,距今已有1377年历史。旧城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向为州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临汾市西山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清时称为里,民国后改为街公所。1946年11月28日隰县解放,人民当家作主,首建隰县市。1949年后改建城关管理区,1956年建城关乡,1958年称城关公社,1966年改建城关镇,1985设城关镇人民政府,2001年4月和北庄乡合并称为隰县龙泉镇。由于龙泉镇坐落于紫川河与古城河交汇环绕的开阔地,北西南三机临水。古有“水包莲花城”之称。城中心有古建筑“大观楼”俗称“古楼”。登高而望,崇岗四周,清溪中贯。山地与河谷相对高差达到213.6米。城区建筑青陶瓦舍,鳞次栉比。街市楼厦相间,排列有序,大街十字交叉四向展开,呈古典棋盘式风格。城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坡度约为33﹪,11条主要巷道坐标式排列有序,虽然是一个山区小镇,但街道总长达到3公里,城郊沿河筑在防洪大坝1300余米,209国道而过,孝午线、隰永线贯通内外。北至省城太原,南至临汾大宁,西到永和过关即步入陕西境内,交通十分便利,给龙泉镇运输业和发展添上了翅膀。西郊小西天精妙悬雕艺术,堪称中华奇宝,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独有的魅力吸引着络绎不绝和中外游客,给这个地处黄土高坡的山区小镇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02万人 | 108.8平方公里 | 141031100 | 041000 | -- | 查看 龙泉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龙泉镇 |
龙泉镇位于山西临汾市隰县,是2001年4月乡镇撤并工作中,由原来的隰县城关镇和北庄乡合并组建的。位于隰县中部和紫川谷地,东经110°54′44″,北纬36°41′30″,城区东依堆金山,西屏凤凰山,北进五里后村,南出接官坪。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4.5公里。紫川河与古城河交汇流经其境,全部境域分为城区和城以东恒面地区。由两川(紫川和古城川),六垣(东恒、西恒、古城恒、北庄垣、乐安恒、益其垣),四沟(陈家河沟、路家沟、汪家沟、刘家庄)组成。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 镇区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自然分区为基础,分设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居民委员会,50余个居民小组。全镇有1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城区分布3个村民委员会,城区以东垣面地区分布有7个村民委员会。龙泉镇人民政府设在北大街红星巷内。全镇共有居民9636户,总人口302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88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总耕地面积为32655亩。 龙泉镇是2001年4月乡镇撤并工作中,由原来的隰县城关镇和北庄乡合并组建的。位于隰县中部和紫川谷地,东经110°54′44″,北纬36°41′30″,城区东依堆金山,西屏凤凰山,北进五里后村,南出接官坪。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4.5公里。紫川河与古城河交汇流径其境,全部境域分为城区和城以东恒面地区。由两川(紫川和古城川),六垣(东恒、西恒、古城恒、北庄垣、乐安恒、益其垣),四沟(陈家河沟、路家沟、汪家沟、刘家庄)组成。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 龙泉镇为千年古镇,距今已有1377年历史。旧城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向为州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临汾市西山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清时称为里,民国后改为街公所。1946年11月28日隰县解放,人民当家作主,首建隰县市。1949年后改建城关管理区,1956年建城关乡,1958年称城关公社,1966年改建城关镇,1985设城关镇人民政府,2001年4月和北庄乡合并称为隰县龙泉镇。由于龙泉镇坐落于紫川河与古城河交汇环绕的开阔地,北西南三机临水。古有“水包莲花城”之称。城中心有古建筑“大观楼”俗称“古楼”。登高而望,崇岗四周,清溪中贯。山地与河谷相对高差达到213.6米。城区建筑青陶瓦舍,鳞次栉比。街市楼厦相间,排列有序,大街十字交叉四向展开,呈古典棋盘式风格。城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坡度约为33﹪,11条主要巷道坐标式排列有序,虽然是一个山区小镇,但街道总长达到3公里,城郊沿河筑在防洪大坝1300余米,209国道而过,孝午线、隰永线贯通内外。北至省城太原,南至临汾大宁,西到永和过关即步入陕西境内,交通十分便利,给龙泉镇运输业和发展添上了翅膀。西郊小西天精妙悬雕艺术,堪称中华奇宝,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独有的魅力吸引着络绎不绝和中外游客,给这个地处黄土高坡的山区小镇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
午城镇 |
隰县辖镇。解放初属第一区,1956年改午城乡,1958年改午城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72.6平方公里,人口0.7万。临(汾)大(宁)公路与209国道相连。辖太平庄、寺坡、龙化、午城、王家庄、川口、高家庄、辛庄8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农产品有玉米、谷子、小麦、高粱、豆类、花生、棉花、葫麻等。乡镇企业主要有玻璃厂、酒厂、纸制品厂等。. |
黄土镇 |
隰县辖镇。解放初属第六区,1962年改黄土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225.3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谙正、上庄、岭上、石坡、染界、元鲁、梁家、黄土、古县、义泉、大坪、赵家、回珠、下庄14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农产品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麦、豆类、油料、药材等,盛产苹果。. |
阳头升乡 |
阳头升乡位于隰县西南部,距县城二十五公里,乡政府设在阳头升村,东接午城镇,西临永和桑壁镇,南通大宁太德乡,北连石楼、永和县,总面积为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17公顷,全乡共辖阳头升、贺家峪、刁家峪、宋家河、千通、西古乡、吾子金、后堰、竹干、居子、下崖底、王家沟、罗正堡、岢岚金14个村民委员会,58个自然村,总户数2396户,9839口人。 全乡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大体可分为旱川地、垣地、坡地三种类型。全乡属较寒带半干旱气候区,无霜期为158天。 阳头升乡通有到县城两条共三十四公里的柏油公路,其余各村也都有通车公路,交通比较便利,全乡村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电话,移动网络信号覆盖全乡,有乡办中学一座,文化办公大楼一座。 |
寨子乡 |
隰县辖乡。解放初属第六区,1956年改水堤公社,1961年改寨子公社,1984年置寨子乡。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0.7万。辖寨子、坪城、牧垣、前峪里、马家、定国、下桑峨、中桑峨、上桑峨、乔村、上千、去延、普干、但头、无愚15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油料等。盛产核桃和黄梨。. |
陡坡乡 |
隰县辖乡。解放初属第六区,1956年改陡坡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103.3平方公里,人口0.4万。通公路。辖三交、环珠、习美、解家河、黑桑、班家庄、石村、陡坡、曲池垣、王家山、辛庄、白耳12个村委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产品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麦、油料、药材等。盛产苹果、梨。特产人参、鹿茸。. |
下李乡 |
隰县辖乡。解放初属第二区,1956年改下李乡,1961年改下李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198平方公里,人口0.6万。209国道纵贯全乡。辖佃儿坪、鱼家、杨家腰、后峪、均庄、桑湾、大坡、下李、张村、长寿、太平11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麦、豆类、油料等。盛产苹果、药材等。. |
城南乡 |
v隰县辖乡。解放初属第一区,1958年设城南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1.1万。孝午公路、隰永公路穿越乡境。辖五里后、千里庄、七里街、东家坡、石家庄、曹城、留城、李城、员家庄、柴家、上友村、庞沟12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玉米、谷子、小麦、豆类、油料等。盛产苹果、梨。特产庞村大金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