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临汾 >> 蒲县 >> 红道乡

红道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红道乡谷歌卫星地图)


红道乡简介

  蒲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59年置红道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红道、柏店、韩店、太夫、蒙古、古坡6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油料为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96平方公里 141033202 041000 0357 查看 红道乡谷歌卫星地图

红道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红道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蒲城镇

  蒲城镇所辖13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1个城镇居民委员会,22个党支部,56个党小组,424名党员,其中农民党员264人,总人口20960人,其中农业人口9068人,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838万元,农民人均经济收入达到2428元。    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    在农牧业方面,发展蔬菜大棚60余座,种植中药材600余亩,优质土豆3000余亩,义务植树9万余株,桃湾小尾寒羊种羊场、天家庄奶牛场、荆西千头猪场、古坡养鸡场、曹家庄养鹿场6座,新开通有线电视、电话500余户,编制刁口、南两村委小城镇建设十年规划;在工企业方面,祥瑞、海姿、酒钢、广秀四大企业分别入驻刁口工业园区,进行煤田开发,新建了四通金属镁厂和窑店新型建材厂;在项目建设方面,实施县城南大街、荆河公路拓宽改造,蒲城、蒲东市场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文化、教育、民政、经管、统计、武装、抗灾救灾等社会各项事业都履行职能,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薛关镇

  " 薛关镇地处蒲县城西10公里处,面积139.3平方公里,耕地1.5万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辖13个村委,52个自然村,人口8185人,党员340名,其中农村党员298名。    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    该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养殖业上,投资300万元,建起西山最大的龙泉千头猪厂,并在古驿、井沟、劝学等村按“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猪,年均出栏3000头。依托绿源牛业公司在刁坪、梁家庄、布珠发展肉牛800余头。种植业上,投资45万元建成香紫苏加工厂,并种植香紫苏1500亩。全面实施林粮间作,在地垅、地埂上栽植优质枣树10万株。投资100万元建成百亩科技示范园区,以此辐射、带动大棚业发展到150亩。项目建设上,建成了千吨气调冷库,修建了两个二硫化碳工厂,目前,正在筹建草粉加工厂。此外,文教、卫生、计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综合治理在全市名列前茅。    发展前景    今后,该镇将继续把小城镇建设和蔬菜基地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在城镇建设上,力争用5年时间,把薛关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中心集镇,并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下,把薛关镇建设为西山大型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在大棚业上,通过3—5年时间,把沿川有条件的土地全部建成大棚,形成自己的品牌,并大力发展大棚菜,建成全县乃至西山的蔬菜基地。".  

黑龙关镇

  " 黑龙关镇地处蒲县东南部,素有蒲县“东大门”之称,全镇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0公顷,辖15个村委、86个村民小组、18600口人。地上资源有森林、牧坡,地下资源有煤、铁矿、石膏、石灰石、耐火材料等。    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    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3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基础设施建设上,全镇15个村委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70%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开通了5个移动通讯中基站。投资135万元,完成了街道硬化、修桥、建市场等七处工程。产业结构调整上,建成了10个年产15万吨的煤矿,新上了4个年产45万吨的机焦项目,与此同时,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民政低保等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克城镇

  " 克城镇位于蒲县的东北角,与汾西县、洪洞县、隰县三县接壤,素有鸡鸣闻四县的旱码头之称。全镇辖13个行政府、84个自然村,总人口1.5万,总面积19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520亩。境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煤炭资源,具有煤质好、煤层高、易开采等特点,煤炭产业更成为支撑克城镇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3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3.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800元,粮食总产量达6880吨,全镇经济总量取得突破性发展。同时,镇党委、镇政府各方筹资加大基础投入,仅2003年一年时间,就修路、硬化街道达20公里。大力整顿镇容、镇貌,脏、乱、差的现象大为改观,实现了主要干道“净化、绿化、亮化”的目标。    今后,克城镇党委政府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建工作为龙头,组织建设为基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出一条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特色种植、养殖为特点的新型农业化道路。克城镇必将成为一颗璀璨的山区明珠。".  

山中乡

  " 山中乡地处蒲县西南50华里,分别于吉县、大宁、隰县相毗邻,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40亩,辖9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人口4750人,1018户。    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    近年来,该乡咬定核桃这项主导产业不放松,经过几年的努力,共栽植核桃50余万株,并扶持“正茂核桃加工厂”,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提高了其深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年加工销售能力达到100万公斤,成为农民与市场接轨的桥梁。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目前羊存栏达3000余只,农家鸡已发展到9000余只。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烟叶、药材、土豆、西瓜等经济作物,全乡粮经比例3:5,农民人均收入达2100元。完成了山中——席盖、金定——枣家河、金定——山口、南沟——枣家河、军地——丰台等道路辅设,完成了引水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架设光缆60余华里,开通电话180多部,修建了两个移动通讯基站,覆盖全乡。".  

古县乡

  " 古县乡位于县城西北部,五鹿山西南的古县垣面,总面积9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13公顷。辖8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42个自然村,1146户,5024人。乡政府驻古县村,距县城25公里。共有11上党支部,党员213名。    2003年,粮食产量3525吨,居全县第一位。生产烤烟28万斤,是该县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几年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投资100万余元完成了人畜解困引水工程;投资100余万元新修了中学教学楼、盘地小学、文城小学;开通了程控电话;修建了两座移动电话通讯塔,覆盖全乡。    今后,该乡将立足土地广阔,气候温和,人口较少,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品牌产品,建好高效养殖区、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区三大区域,实现烟叶名乡、土豆大乡、畜牧强乡的目标。".  

红道乡

  蒲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59年置红道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红道、柏店、韩店、太夫、蒙古、古坡6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油料为主。.  

乔家湾乡

  蒲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58年设乔家湾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0.6万。罗南公路横穿全境。辖乔家湾、井上、马如河、南峪、前堡、后堡、和尚、冯南庄8个村委会。煤炭、铁矿、铝钒土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种植玉米、谷子、马铃薯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  

太林乡

  " 太林乡位于蒲县东北20华里处,东与洪洞接壤,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1.2万亩,平均海拔1480米,罗克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县境内矿产资源贮量丰富,富含2#、9#、11#优质煤种及铁矿等。地表植被覆盖良好。全乡共有217名党员,其中农民党员176人。    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    近年来,太林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群众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全乡建有40万吨以上机焦炉4座,年洗煤30万吨以上的大型洗煤厂3座,原煤年生产能力180万吨。2003年,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0.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300元。社会发展方面,成绩喜人。2002年,投资120余万元,对太林乡的主街道进行了翻修,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局面。投资230万元完善人畜引水工程;投资80余万元完成了全乡农网改造;投资150万元,对全乡境内主要矿区公路进行了翻修改扩,引资350万元新建三座移动电话通讯塔,9个村委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    发展前景    今后,该乡计划以四大机焦项目为核心,以规模化洗煤厂为依托,组建四大集团公司,实现原煤、精煤、机焦、发电一体化经营。农业上,以河底村为中心建立种草养畜基地,以太林村为中心建设蔬菜大棚,以村委为单位,建立十个规模养猪厂,以碾沟村为中心,建设小杂粮种植基地。   ".  


红道乡特产大全




红道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