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哈尔滨 >> 巴彦县 >> 龙泉镇

龙泉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泉镇谷歌卫星地图)


龙泉镇简介

  龙泉镇原名“天增泉”又称“烧锅街”。一九八四年建镇。该镇位于巴彦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东隔小兴安岭的余脉骆驼山脉与木兰为界,南、西与巴彦港镇、巴彦镇接壤,北隔少陵河与镇东乡、华山乡相望。全镇地形略呈长方形,东高西低,东部为浅山丘陵区,西部为平原区,全镇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450亩,山林面积29000亩, 河流水面积15100亩,其它占地面积52202。全镇辖5个行政村,43个自然屯,设两个居民社区。总户数为7682户,总人口29442人,其中农业人口27975人。 龙泉镇依山傍水,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青石矿,总蓄量1.5亿立方米,年开采量可达到3万立方米,山沙年开采量1.6万立方米;河流丰富,还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有待开发;林木总蓄量40万立方米,树种以松、杨、榆为主,还有珍贵木材黄波萝、水曲柳、柞树、白桦等原始林木。在茂密的森林里,有黑熊、野猪、狐狸、狍子、飞龙、山鸡等80余种珍贵的野生动物,有人参、党参、地龙、五味子、刺五加等珍贵药材百余种。龙泉镇东部骆驼峰的“雷壁古洞”、“驼峰夕照”是巴彦县“十大景观”的其中两个景观,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是我县的主要旅游景区,可修建大型的滑雪场,期盼有识人士来投资兴业。 龙泉镇农业生产多年来始终坚持科学兴农之路,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产量稳步增加,多年来给国家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畜牧业生产不断壮大,全镇建起黄牛繁育基地6个,养猪专业屯4个,养蜂屯3个,养羊专业屯3个,养肉鸡基地1个。教育、有线电视、通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现有2处中学,1个标准化幼儿园,11处小学,有线电视入户1544户,固定电话总数3400部。中心卫生院设备齐全,保证了全镇广大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镇内主街白色路面和地下排水工程已建成使用,巴洼线白色水泥路全境通过,镇、村、屯交通十分便利。商服、居民住宅楼已达到40万平方米。农机修理、门窗加工、食品加工、商饮服务、木材加工等个体工商户124家。全镇城乡经济活跃,市场繁荣、物流、人流畅通,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农村小城镇规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94万人 147.8平方公里 230126104 150000 0451 查看 龙泉镇谷歌卫星地图

龙泉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泉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巴彦镇

兴隆镇

  兴隆镇位于巴彦县北部,滨北铁路与哈绥高速公路附线交汇处,南距哈市62公里,北邻绥化26公里,是巴彦县北部经济、文化、交通、信息、金融、服务、物资集散中心。 2001年3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将原长春乡并入兴隆镇。兴隆镇全镇幅员面积201.3平方公里,辖10个居民委,8个行政村,106个自然屯,总人口14万人。有耕地面积12659公顷。以滨北铁路为轴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和兴隆林业局三个部分。兴隆镇沃野平畴,物阜粮丰,尤以粮食、林木加工、水泥、畜牧产品见长,人均收入已达2550元,2005年为哈尔滨市小康级示范镇之一。 兴隆镇认真实施“工业强镇,调整富镇,商贸活镇,科教兴镇”战略,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更新观念,大胆改革,硬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镇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 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2004年,全镇经济工作坚持多业并举,多轮驱动,速效同步的原则,形成了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18亿元,同比增长13.12%。农业总产值实现4.1亿元,同比增长14.4%;财政收入实现4460万元,同比增长17.8%;农村人均收入实现3081元,同比增长18.6%。全镇以加工业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新增加36户,商贸餐饮业新增加115户,其它产业新增加96户,累计实现产值2100万元,实现税收126万元,同比增长25%、43%。 2004年,全镇修建白色路面14条15万平方米,铺设地下排水管7条11000延长米,初步形成了白色路面网络和地下排水网络。乡村道路达到砂石化标准,开通城乡交通运营线路。国际互联网可提供优良的通讯和信息服务。市场发育良好,拥用1万平方米商贸城和4000平方米的蔬菜市场,形成了生资、粮油、燃料、轻工、化工、服装、建材、劳务等各类专业市场。拥有30处服务功能齐全的宾馆及餐饮、娱乐服务设施,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巴彦县兴隆工业园区座落在该镇西北哈绥高速公路附线上,工业投资超亿元的企业有年屠宰生猪100万头的金锣集团兴隆分公司、年生产50万吨水泥的哈尔滨兴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昌隆仓储贸易公司、哈尔滨巴彦纺纱有限公司等企业。2004年末园区企业产值突破9亿元。已形成了建材、纺织、粮油、酿造、木材、饮料、矿石、化工8大产业门类,其中,七贵补酒、50#细纱、仙力水泥、食用油、水暖器材、木材制品等30余种主导产品先后在国内外获奖,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第三产业向整体优化转移的新格局。 200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3081元,比2003年增长18.6%;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占66%;居民住宅电话18940门,入户率占85%;有线电视入户率95%;城镇自来水入户率97%。 现有学校27所,其中,镇属中小学22所,2004年在校生总数11548人。2004年小学生入学率达100%,中学生入学率99%。全镇现有在岗中小学教师913名。全镇中小学生校舍全部达到砖瓦化。得权小学为省级标准化小学,是巴彦县北部乃至全县教育教学、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的示范性窗口学校。 镇内现有县级医院3处、镇级卫生院1处。医院设有门诊和住院处,200个床位,全镇有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处,计划生育服务室8处。2004年全镇计划生育率达93.82%,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6‰以内。.  

西集镇

  西集镇是巴彦县西南部的中心城镇,距哈尔滨市区75公里,处于哈市百公里辐射经济圈内,境内哈肇公路东西横穿10公里,西兴公路纵贯11公里,是巴彦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155平方公里,辖六个行政村,67个自然屯,1个社区,4个居民委,总人口4.6万。现在耕地15万亩。境内驿马山、小陵河两山对峙,少陵河、猪蹄河、漂河三水环绕,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 下设常兴、兴旺、春发、荣誉、繁荣、共同6个行政村。其中常兴村有8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5000亩,是原山前村和常兴村合并而成。春发村有10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4000亩,是原春发村、中山村、凌河村合并而成。兴旺村有11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4000亩,是原兴旺村、新宏村、奋斗村合并而成。荣誉村有16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9000亩,是原荣誉村、春裕村、文明村合并而成。繁荣村用13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3000亩,由原繁荣村、前卫村、玉民村合并而成。共同村有9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5000亩,由原共同村、长丰村合并而成。 2004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5.2亿元,镇内生产总值8.4亿元,财政收入17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9元。 2004年,西集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总产值实现3.4亿元,增长8.6%,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上采取“抓大带小促中间”的办法,大抓牛、小抓禽、中间抓生猪。在措施上采取大户牵动,典型带动,全民齐动,通过抓防疫、抓规模、抓科技、抓服务、全镇畜禽饲养量达105万头(只),其中黄牛饲养量达2.2万头,生猪饲养量达16.4万头,羊饲养量达1.2万只,家禽饲养量达85万只。全镇发展养牛专业户90户,养猪专业户121户,养羊专业户15户,养禽专业户7户,畜牧产值实现2.1亿元。 把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公共设施建设、城区和园林绿化等做为城镇建设的重点,完善了配套设施,强化了地下排水设施功能和镇村屯道路的整修。同时还加强了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城镇环境和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全年城镇建设总投资1700万元,建镇医院住院处2500平方米,铺设地下给水管线5000延长米。新建了78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和3000平方米的露天市场。城区的工贸、农贸、乡企产品批发、蔬菜批发、大牲畜交易5大市场交易活跃,买卖红火,年交易额达2亿元以上。完成了北效公园的规划、设计和一期工程建设,既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需求,又丰富了全镇人民的生产生活,进而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两基”、“减负”成果得以巩固,小学生的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中学生在3%以下。成年、职业、幼儿教育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已向学前2年延伸。成人教育被评为 2001年县级先进单位。。有线电视新入网户146户,全镇入网率已达40%。在医疗卫生事业上,镇卫生医疗条件进步改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科技队伍日益壮大。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的原则,计划生育率94.3%,长效节育率98%。.  

洼兴镇

  洼兴镇位于巴彦县东北部,少陵河北岸,距县城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94.3平方公里,2001年3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与原双山乡合并,洼兴镇现辖8个行政村,91个自然屯。现有耕地面积12035公顷,全镇总户数6642户,总人口3.2万人。洼兴镇东与黑山镇相连,西与兴隆、龙庙两镇为邻,南与镇东乡隔少陵河相望,北与德祥象毗邻。洼兴镇地处小兴安岭南坡余坡,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处于巴彦县低山丘陵区域之口,境内有大小河流五条,其中松花江一支流以境内由东向西穿过。洼兴镇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年平均日照为2600小时,年降水574mm,年结冻期145天左右,无霜期一般在122-130天之间,≥10℃活动和温为2400-2500℃,平均蒸发量1388 mm,冬季多偏西风,夏季多偏东风,年平均3.8半/秒。 洼兴镇发展黄牛养殖专业屯13个,专业户186户,全镇饲养10头以上黄牛的农户达到337户,占养牛户总数的20分之1,全镇黄牛饲养量达到12000头。 洼兴镇充分利用庭院饲养条件,发挥区域饲养优势,使1000只以上的鸡、鸭、鹅养殖大户达到360户以上,全镇养殖总量达到22万只。 洼兴镇共划分8个行政区,91个自然屯,现有耕地面积180525亩,全镇总户数6642户,总人口30330口人。(农业人口).  

龙泉镇

  龙泉镇原名“天增泉”又称“烧锅街”。一九八四年建镇。该镇位于巴彦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东隔小兴安岭的余脉骆驼山脉与木兰为界,南、西与巴彦港镇、巴彦镇接壤,北隔少陵河与镇东乡、华山乡相望。全镇地形略呈长方形,东高西低,东部为浅山丘陵区,西部为平原区,全镇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450亩,山林面积29000亩, 河流水面积15100亩,其它占地面积52202。全镇辖5个行政村,43个自然屯,设两个居民社区。总户数为7682户,总人口29442人,其中农业人口27975人。 龙泉镇依山傍水,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青石矿,总蓄量1.5亿立方米,年开采量可达到3万立方米,山沙年开采量1.6万立方米;河流丰富,还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有待开发;林木总蓄量40万立方米,树种以松、杨、榆为主,还有珍贵木材黄波萝、水曲柳、柞树、白桦等原始林木。在茂密的森林里,有黑熊、野猪、狐狸、狍子、飞龙、山鸡等80余种珍贵的野生动物,有人参、党参、地龙、五味子、刺五加等珍贵药材百余种。龙泉镇东部骆驼峰的“雷壁古洞”、“驼峰夕照”是巴彦县“十大景观”的其中两个景观,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是我县的主要旅游景区,可修建大型的滑雪场,期盼有识人士来投资兴业。 龙泉镇农业生产多年来始终坚持科学兴农之路,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产量稳步增加,多年来给国家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畜牧业生产不断壮大,全镇建起黄牛繁育基地6个,养猪专业屯4个,养蜂屯3个,养羊专业屯3个,养肉鸡基地1个。教育、有线电视、通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现有2处中学,1个标准化幼儿园,11处小学,有线电视入户1544户,固定电话总数3400部。中心卫生院设备齐全,保证了全镇广大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镇内主街白色路面和地下排水工程已建成使用,巴洼线白色水泥路全境通过,镇、村、屯交通十分便利。商服、居民住宅楼已达到40万平方米。农机修理、门窗加工、食品加工、商饮服务、木材加工等个体工商户124家。全镇城乡经济活跃,市场繁荣、物流、人流畅通,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农村小城镇规模。.  

巴彦港镇

  巴彦港镇地处巴彦县东南部,松花江中游北岸,东与木兰县石河乡隔黄泥河相望,南面是滚滚东去松花江,西北与富江乡、巴彦镇、龙泉镇为邻。巴彦港是巴彦县唯一的水陆货运码头,也是巴彦县三大中心建制镇之一。 巴彦港镇幅员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19公顷,辖4个行政村,其中两个满族村(金星村、太安村),32个自然屯,总人口21417人,总户数5565户,其中,农业人口19924人,农业户数5064户,总劳力6221人。,有十所小学,一所中学,一处镇级卫生院,驻镇企事业单位7个。 巴彦港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镇有一江、二河、一渠、一库、一山。一江:松花江;二河:五岳河、黄泥河;一渠:三八干渠;一山:一台山。全乡有天然牧场1200亩,可养上千头牛,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砂资源,每年可采上等江砂10万立方米。五岳河、黄泥河流经我镇灌溉着万亩良田,一台山风光秀丽,发展旅游业大有潜能。 全镇建成高蛋白大豆种植专业屯一个;饲料玉米专业屯一个;大蒜专业屯一个;亚麻专业屯一个;生猪专业屯4个;黄牛专业屯一个;养鹅专业屯一个;运输专业村一个。畜牧业已经成为巴彦港镇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全镇商品猪销售量达4.5万头,创产值2240万元;黄牛销售量4000头,创产值975万元;禽类销售量30万只,创产值145万元。畜牧业产值实现19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全镇各项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龙庙镇

  龙庙镇位于巴彦县中部,地处松嫩平原,松花江中游北部,双鸭山余脉西部的重镇,镇政府所在地位于绥巴公路和康龙路的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要冲。东与洼兴镇以双鸭山为界,南隔大猪蹄河与华山乡相望,西与西集镇接壤,北同兴隆镇相毗邻。龙庙镇1946年获得解放,建国初期,沿用解放战争后期的区划,设置龙庙区政府,1958年龙庙区政府改为为民公社,1980年又改称为为民乡政府,1987再次改为龙庙镇政府,2001年3月乡镇区划调整时与原安宁乡合并,成立了现在的龙庙镇。龙庙镇现辖彦龙村、为民村、冬青村、向阳村、德安村、双兴村、得利村、和平村等8个行政村,共144个自然屯。境内生活着汉、满、蒙古等多个民族,现有总人口34.445人。龙庙镇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节 气候,处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四季温差比较大,年平均气温为2.7C,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1.5C,最低为?21.2C。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无霜期130天左右。 龙庙镇幅员总面积23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93公顷,耕地以旱田为主,占总耕地面积的98.7%,水田占1.3%,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大豆、水稻等。矿产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有石灰岩、石英矿等。同时,境内还有两条著名的大、小猪蹄河穿境而过,流域面积达21平方公里。另外,龙庙镇交通便道,四通八达,境内有新建成的巴绥白色公路纵贯南北,连接中、西线公路的康龙公路横川东西,通向省内各大城市的汽车穿越其间,交通运输能力大为提高,现已有85%以上的村屯了汽车。 经济总量有所增强。到2005年末全镇镇内生产总值实现.2.5亿元,比2004年增长8%,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5亿元,同比增长13%,人均达到了3269元。.  

万发镇

  万发镇位于巴彦县最北部,泥河南岸,北靠绥化市,南毗兴隆镇,东邻天增镇,西接红光乡。地形呈长方形,南高北低。全镇幅员总面积147.8平方公里。全镇辖6个行政村,50个自然屯,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现有耕地10568公顷。境内有东风中型水库一座,泥河、拉三太河流经境内26公里,水域面积4600公顷,养鱼水面350公顷,水利灌溉控制面积550公顷,占总耕地的 5.2 %。被誉为“鱼米之乡”的万发镇,滨北铁路横穿境内,绥巴公路贯穿南北。有万发屯、泥河两个火车站,有国家粮食储备库,并设有铁路专用线。境内有泥河、拉三太河和中型东风水库,现种植水稻8000亩,依据灌溉能力,水稻种植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盛产大豆、玉米、甜菜,是我县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近期,万发镇将大力推进市级泥河小区开发,突出发展经济林果、奶牛、肉牛、大鹅和反季节蔬菜,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发展深加工。 万发镇综合经济实力较好。200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6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4.2亿元,农林畜渔业总产值实现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782元,成为巴彦县内经济较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农业生产是万发镇重要的支柱产业。2004年大力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粮、经、饲种植结构比重由上年的40:25:35调整为57:30:13,重点发展特色作物种植。胡罗卜、中白云豆、红绿小豆、饲料玉米等12个特色品种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 全镇生猪存栏3.7万头,出栏6.7万头,奶牛存栏380头,禽存栏74万只,出栏40万只,獭免存栏3000只,出栏2000只。养殖专业户达2250户,专业大户78户,畜牧业年产值实现4000万元。 2004年,万发镇居民投资300万元,完成康居工程8270平方米。积极推广了玉米巴字号、大豆垦字号等新品,推广同胜村“2+1”栽培模式等新技术15项。全镇“普九”率达100%,扫除青壮年文盲率达0.1%。加强了医疗医药市场的管理,改善了人民群众就医条件,医院新楼正在建设。开展了乡村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多次进行篮球和秧歌的比赛。全镇整修道路12公里。程控电话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500门,有线电视入户350户。.  

天增镇

  天增镇是巴彦最北部的一个乡镇,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5公里。俗称狗咬听三县,鸡鸣闻两市的天增镇与绥化市隔泥河相望,为我县北部重要集镇。2001年3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将原爱民睁并入天增镇。全镇有9个行政村,97个自然屯,幅员面积229.8平方公里,耕地21.79万亩,总户数9023户, 总人口38962人。 2004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3.1亿元,比去年增长8%;财政收入比去年增长33%;牧业产值实现9765万元,比去年增18%;农民人均收入实现2820元,比去年增长12%;黄牛饲养量4200头,生猪4.8万头,家禽28万只。井田酿酒公司生产的“天福宴”白酒和恒通骨粉厂生产的骨粉、骨油产品十分热销。天增镇可供开发的资源潜力很大,花岗岩储量约1.3亿立米。山产品蕨菜、刺老牙、榛蘑,可进行批量采集和加工。烤烟、亚麻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 投资12万元完成了镇内居民自来水改造工程。投资4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条件。积极增加教育投入用于修建标准化希望小学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黑山镇

  黑山镇位于巴彦县东北部,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老黑山林区,距县城45公里,2001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时,原东胜乡并入。全镇辖6个行政村,74个自然屯,84个行政屯,全镇人口19233人。总面积277.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8264公顷。2005年全镇人均收入3100元。国营黑山林场、黑山石灰矿建于本镇内,自然景观有“黑山云海”、“神龟山”、“老爷岭”等。土特产品主有山野菜和山药菜两类。山野菜有“蘑菇、刺老芽、蕨菜等;山药材有:刺五加、地龙、山豆根等达百种。.  

松花江乡

  富饶美丽的松花江乡,紧依巴彦县城,南临松花江与宾县隔江相望,西依少陵河与呼兰接壤,北靠哈肇公路。是“永常大豆模式”的发源地,是全县重要的粮食、畜牧生产基地,是省“农业生产先进乡”,哈尔滨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乡幅员面积175.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0700人,土地面积为9695公顷,绿色种植面积1540公顷,粮食、糖麻、畜禽、瓜菜是松花江乡发展经济的主导产业,玉米、大豆、水稻、小杂粮、林果、亚麻、甜菜、生猪、黄牛、奶牛、羊、家禽是重点发展的产品,全乡黄牛饲养量已达0.4万头、生猪达2万头、羊0.98万只、家禽30万只,并且以每年10%的数量递增,是饲养、贩卖、加工的重要基地。.  

富江乡

  富江乡地处巴彦县最南端,松花江中游北岸。西与松花江乡为邻,东与巴彦港镇接壤,北和县城巴彦镇相连,南靠松花江与宾县隔江相望。全乡现有4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总人口21815人,4463户,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满、鲜两个民族只占人品的2%。全乡南北狭长约18公里,东西界约8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2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6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1531公顷;森林面积236公顷;草原347公顷;滩涂287公顷;其它面积959公顷;富江乡95%以上的耕地为平地,适宜各种作物的生长,具有发展商品粮的自然优势。 富江乡境内有五岳河,双临河两条。其中双临河属季节河,旱季无水,涝年长流水。全乡平均海拔高度在141.5米左右。地势呈北低、中高、南更低的形状。乡政府坐落在桥头吴家屯。富江乡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660毫米左右。丰水年分可达800余毫米,干旱年份只有4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135天,年结冻期147天左右。 闻名全省的由原国务委员陈俊生题词“巴彦县沿江排灌站”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我乡境内,它引松花江水灌溉万亩绿色稻田,生产的“天鑫”牌大米,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成功的招商引资使富江乡拥有了四大企业,即:富江乡酒精厂,年加工玉米3000吨,生产酒精10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利税30万元。天鑫米业,日加工大米100吨,年创产值4000万元,利税50万元。草炭厂年加工草炭3000吨,生产营养钵1亿块,实现产值1500万元,利税40万元。2004年引来深圳思特博乳胶制品有限公司在巴彦安家落户,投资1600万元,年产700吨乳胶制品,创产值2000万元,利税达200万元,可安排200人就业,直接拉动劳动力市场,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社会难题,增加社会稳定,改善县域经济环境。创下了当年引资,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的巴彦历史新高。 富江乡所处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有肥沃的土地,广茂的草原,南端靠松花江的滋润,境内湖湖、泡、沟、叉有水就有鱼。鱼的种类多达30余种。肥沃的土地盛产玉米、大豆、高粱、谷子、水稻等。是本县商品粮主产乡。 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作物面积已达94%以上。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的丰产与丰收。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多,养猪、羊、牛、禽专业户好雨春笋,人工渔池和沟、河、湖、泡的渔业养殖更是前景喜人;此项年人均可增加1000余元。交通、邮电焕然一新,乡、村、屯路均已沙、石化,通了内外联系,给广大群众带来了交通的方便。90年代中期,电讯业务已变成微机控制台,程控电话遍而全乡。手机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内外联系。 全乡基本建设日新月异。结止2004年底,全乡新建高标准的住房已达三千多间,达4万余平米。全乡10处小学1处中学,都建成了砖瓦结构的校舍。农户建房标准也越来越高。.  

华山乡

  华山乡位于巴彦县腹地,南邻少陵河,北依青顶山,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乡镇。全乡幅员面积14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69公顷,辖6个行政村,88个自然屯,5913户,人口23963人。 华山乡以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为中心,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实施“工业强乡、商贸活乡、牧业兴乡、绿色产品立乡”的发展战略,积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增加农民和财政收入。2004年,全乡生产总值达到1.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659元。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按照全乡南部平原,中北部丘陵和半山区的特点,因地制宜的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南部平原区以大豆、水稻、亚麻种植为主,北部丘陵地带和半山区以种植玉米、杂粮、薯类、甜菜为主,2004年,粮豆薯总产实现12400万斤。畜牧业以牛、羊、猪、禽等传统养殖为主,几年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畜产品逐年攀升,年出栏生猪3.7万头,黄牛1.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400万元。 全乡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余次,各村屯利用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各种体育活动20余场。全乡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砖瓦化率达到35%。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水平得到提高,乡卫生院购置了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条件,到2005年全乡拥有一个卫生院和10个村级卫生所,有病床12张,医生5人。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4‰。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2005年全乡有中学2所、小学14所,有教师195人,在校学生2000人,入学率100%。.  

丰乐乡

  丰乐乡位于巴彦县中西部,距县城26公里,巴西线公路穿境而过,东与龙庙镇接壤,南与西集毗邻,北与兴隆镇相连,西隔漂河与呼兰区相望。2001年3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与原康庄乡合并,全乡幅员面积210.6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07个自然屯,全乡总人口39245人,8363户,耕地面积19.9万亩,2005年全乡人均收入2646元,是巴彦县主要的商品粮、商品猪和商品鱼基地之一,盛产玉米、大豆、水稻、亚麻、甜菜及各种杂粮。.  

德祥乡

  德祥乡位于巴彦县东北部,距县城59公里,与兴隆镇、天增镇、万发镇毗邻,兴庆线、兴洼线公路横穿境内,有大小两条铁路在境内穿过,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森铁纵横交错。拉三太河流经境内。全乡总面积208.2平方公里。2001年3月乡镇区划调整,原人和乡并入德祥乡,全乡辖8个行政村,103个自然屯,总人口4.1万人。德祥乡自然资源丰富,其中耕地面积15722公顷,森林覆盖率10%,盛产大豆、玉米等农产品。 2004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近2亿元,比2000年增长 %,其中乡镇企业产值1.4亿元,农林牧渔收入实现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240元。 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该乡是巴彦县较大的粮食主产区。由于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标准化作业,增加生产投入,农业生产登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以绿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确定“打特色经济牌、走结构调整路”的乡域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绿色有机工程,使全乡的农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招商引资上项目,在优惠政策宽松环境指引下,德祥乡加快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生产步伐,发挥本地资源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通过扶优扶强、发展龙头、使其超常规发展,基本形成了制砖、木制品加工和豆油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新组建了德祥油脂有限公司,年生产加工大豆6万吨,产值1亿多元,“德利宝”豆油为国家A-绿色品牌,远销国内外;水泥管厂、涵管厂等也是业内人士的良好合作伙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比例达60%,而且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2004年全乡已有2000多名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 非国有经济发展势头旺盛。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市场繁荣活跃,购销两旺。市场载体建设迅速,商饮服务网点大幅度增加,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零售市场体系。非国有经济呈现出投资少、效益好、发展快、生命力旺盛的特点,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方便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 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 100% ;乡卫生院X光、B超等医疗设施完善,内、外、儿、妇、牙、中医等各科室齐全,医院床位20张,医疗防疫人员10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村卫生所,乡敬老院都达到规范化标准.  

红光乡

  红光乡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西北部,东与兴隆镇相交,西与呼兰县莲花镇相邻,南与呼兰白奎镇相连,北与绥化市隔泥河相望。全乡幅园面积188.1平方公里,8个行政村,61个自然屯,9294户,人口40928人,17.57万亩耕地,其中水田1.2万亩。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干旱,夏季淡热多雨,秋季凉爽温润,冬季寒冷少雪。全年日照时间长,无霜短,土质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有500万平方米水面,千亩鱼池,万亩草原,2处原始芦苇荡,面积10万平方米,适于旅游开发。哈绥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兴隆支线横穿东西,交通四通八达,适于招商引资,客商投资办厂。 近年来,全乡充分发挥交通、水面、草原、能源、城郊五大优势;紧紧抓住粮多企四大主业;培育生猪生产,黄牛生产,绿色食品生产三个基地建设;强化工业和商服两个小区建设,建设一条高科技展示带。全乡龙头企业有黑龙江省红光乡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榆树菌类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龙业木业公司,哈尔滨东升锅炉厂,红光种猪场,万宝肉鸡养殖场,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3.9亿元,粮豆薯总产量达6.6万吨,农民收入人均收入3400元种植业以玉米、大豆为主导,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5年,我乡种植业走稳玉米、增大豆、改水稻、扩薯类、上杂粮、打绿牌的路子,种植玉米7万亩;大豆6万亩,其中高油大豆1.5万亩,高蛋白大豆1.5万亩;水稻3万亩;脱毒马铃薯1万亩;绿色谷子3000亩。 大力推进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的发展步伐,继续抓好畜禽,“种、料、管、防、训、售、销”七大体系建设,全年完成生猪存栏11.7万头;大牲畜存栏6500头(匹);绵羊存栏5200只;山羊存栏7400只;家禽存栏13.3万只。出栏肥猪5.2万头;出栏绵羊3500只;出栏山羊5500只;出栏家禽12万只。加强做好高致病性-和动物防疫灭病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发展,春、秋防疫密度达100%。 以丰农食用菌厂为龙头,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2005年,丰农村党支部以食用菌厂为基地,组建了红光乡食用菌生产协会,吸收会员120户名,形成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链条,每户种植木耳2万袋,年实现收入8000元。同时协会在生产木耳、巴西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草莓、葡萄等品种,为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又与哈市美康责任有限公司签定300亩脱毒马铃薯定单,每亩实现收入800元。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服务,2005年全乡转移外出共工程队21个,转移人数4570人,实现劳务收入1828万元。 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显著,2005年,我乡充分发挥交通、水面、草原资源、城郊五大优势,从哈市鑫地公司引资1736万元,已到位1326万元,在红光工业小区内建成红光钢管厂,现已投产。从哈市美康责任有限公司引资190万元,建成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巴彦博大粮食收售加工有限公司为龙头,从金锣集团引资1000万元,全乡11家粮食收售企业联合组建红光乡批发大市场。吸引南方客户到我乡收购大豆、玉米,年可收购大豆10万吨,玉米15万吨。同时,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全乡农用运输车达518台,年实现收入600万元。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教育力学力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从市教委争取资金54万元,新建丰望小学。投资4万元,维修了福利小学。从市扶贫办争取资金5万元,维修了榆树中学食堂和锅炉。严格控制中小学收费标准,达到家长满意、社会满意。计划生育率达90.4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下,配置微机一台,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三为主”方针和“三结合”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计生工作水平整体提高,投资15万元,更新了乡政府所在地路两侧路灯,组织农民秧歌队,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 交通环境全面提高。2005年“一事一议”筹资25万元,维修了南窑至金山、洪广村南环路,金山至罗庆井,白河至何家洼子等道路,共计20.5公里;协助修建建成至新富村5.6公里四级白色路面,10月1日正式通车;从市交通局争取资金26万元,维修了丰农水库大桥和修建后宝龙大桥;投资10万元,建设洪广村三门孙家大桥。.  

山后乡

  山后乡位于巴彦县东北部,距县城70公里。南依黑山,北傍泥河。西、南与天增镇毗邻,东与庆安县接壤,北与绥化市隔河相望。全乡幅员面积15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61公顷。辖5个行政村,76个自然屯,3.1万人。境内居住着汉、满、壮、朝鲜、达斡尔等5个民族。兴庆、绥庆两条公路交汇穿过腹地。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多丘陵,北部低洼易涝,中部地势平坦,有8条溪流汇集的5条季节河纵贯全境,流入泥河。有丰收、靠林两座水库,黑山“胡仙堂”有着上百年神奇的传说。有树木、蘑菇、蕨菜、刺老芽、五味子、刺五加、飞龙、刺猬、田鸡、林蛙等动植物资源。全年有效活动积温2200-2400度,无霜期120-125天,降雨量500毫米左右。 2004年,全乡粮豆薯总产56080吨,比上年增长2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174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着力实施了生猪、肉牛“贷、保、防”三位一体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农户大养其猪、特养其牛。全乡生猪饲养量达到3万头,黄牛饲养量达1.2万头。.  

镇东乡

  镇东乡位于巴彦县中部偏东浅山区地带,距县城25公里。南与龙泉镇接壤,北与洼兴、黑山两镇相连,西与华山乡毗邻,东与木兰县相通。地势为东西高、中间低,少凌河从境内由东北向西南流经3个村、22个自然屯,形成土质肥沃的冲击-原。年活动积温2240摄氏度左右,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 全乡幅员面积132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44个自然屯、18189口人、7046个劳动力。总耕地面积110789亩,水面面积500亩,森林覆盖率22%。居民主要以汉族为主,兼有少数满族、回族和蒙古族。农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栽品种,经济作物以瓜菜、中药材为主。 2004年,全乡社会总产值实现1.73亿元 ;粮豆薯总产实现37632吨;农业总产值实现5530万元 ,其中畜牧业产值实现2400万元 ,多种经营总收入实现560万元;乡镇企业年产值5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220元 。为增加农民收入,镇东乡依据本地资源优势,确定了“猪打江山、牛座殿,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发展思路。在“猪”经济上,全乡共组建养殖协会3个,扶植养猪专业屯15个,发展养猪专业户500户,新建标准化猪舍352栋,建筑面积达16217平方米,生猪饲养量突破70000头。2005年,预计全乡生猪年饲养量达到10万头,使全乡经济总量比2002年翻一番,实现三年再造一个镇东乡的发展目标。 石棚山在镇东的东南部,系蒙古山的余脉,富大山的原身;西面猴石山矗立在巴兴(巴彦至兴隆镇)东线公路两侧,与石棚山形成犄角之势。特别的环境赋予特殊的资源,这里盛产老蕨菜、串地龙、刺五加和五味子等很多山野菜和山产品。 镇东乡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拥有宝贵的人文资源。这里是抗日英雄张甲洲的故乡。几十年来全乡人民弘扬先烈精神,勤奋敬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乡中小学校舍全部实现了砖瓦化,教育的资源配置和内部结构更加优化。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全乡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根本转变,计划生育率达到9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村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村容村貌有了新的改观。乡村屯道路经过不断整修,现已全部达标,并形成了循环网,达到了村村相通,屯屯相通。各种公益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全乡共安装程控电话162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新打自来水井16眼,使全乡群众饮上了纯洁的水。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逐年改善,随着多种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村民的道德水准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乡社会稳定、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龙泉镇特产大全




龙泉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