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齐齐哈尔 >> 依安县

依安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依安县谷歌卫星地图)


依安县简介

  依安县面积3780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依安镇。邮编:161500。代码:230223。区号:0452。拼音:Yi"an Xian。
  行政区划
  
  依安县辖5个镇、10个乡:依安镇、依龙镇、双阳镇、三兴镇、中心镇、富饶乡、解放乡、阳春乡、新发乡、太东乡、上游乡、红星乡、先锋乡、新屯乡、新兴乡;依安农场。
  历史沿革
  
  依安一带,原系依克明安旗故地,并以此命名。设治前为拜泉、林甸、龙江、依克明安 4县(旗)的接合部。1923年10月20日,黑龙江省长公署发出训令,设置依安设治局,将拜泉、林甸、龙江3县和依克明安旗各一部分地方划出为依安设治局管辖区域。设治局驻龙泉镇(今依龙镇)。同年12月27日,成立设治局。1929年1月,依安设治局晋升为三等县,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 1941年10月,伪县公署由龙泉村迁至泰安街(今依安镇)。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归黑龙江省管辖。1947年10月,因县政府驻泰安镇,且为火车站名,经东北政委会批准,将依安县改为泰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5月,因与山东省泰安县重名,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复,恢复原名,仍称依安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划归新设立的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85年1月1日,嫩江地区正式撤销,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依安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全境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55公里,总面积3760平方公里。东与拜泉县分界,南与明水、林甸县为邻,西与富裕县接壤,北与讷河市、克山县毗连。全县共辖18个乡、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达斡尔、锡伯等14个民族,总人口 4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17.4%,少数民族人口占1.3%。县政府驻地依安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名龙泉镇。依安之名来源于依克明安部。该部原属额鲁特蒙古,亦称阿尔泰蒙古。最早游牧于新疆准噶尔草原一带。清雍正、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之后,便由新疆移牧于乌裕尔河流域,以依克明安为首领,编为一旗,称依克明安旗。建置县治时,取其“依安”二字为县名。
  此地早在唐虞三代为肃慎地;周以后为秽貊地;汉属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普同之;隋唐为靺鞨黑水部(唐称黑水靺鞨);辽代为乌延突厥部;金时属蒲与路;元为斡赤斤分地;明属奴儿干都司统辖;清初为依克明安旗的属地。至清末民初曾为林甸县的辖地。此地一直是未垦的荒地。至民国四年(1915年)才开始创立垦牧公司,出放屯垦,游民开始逐渐增多。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林甸县析置依安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与此同时,依安没治局改为依安县。隶属黑龙江省,为三等县。伪满洲国初期仍为黑龙江省所辖,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了龙江省公署,依安县归属龙江省所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又增设东安、北安两省,又将依安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北安、黑河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依安县隶属黑龙江省。
  
  2000年,依安县辖5个镇、13个乡:依安镇、依龙镇、双阳镇、三兴镇、中心镇、富饶乡、解放乡、阳春乡、新发乡、太东乡、上游乡、红星乡、先锋乡、新屯乡、向前乡、新兴乡、庆丰乡、向阳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477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依安镇 74233 依龙镇 31080 双阳镇 21804 三兴镇 22823 中心镇 22877 太东乡 19212 上游乡 20887 红星乡 21097 先锋乡 25541 新屯乡 23366 向前乡 14773 新兴乡 24878 庆丰乡 19793 富饶乡 24594 解放乡 18092 阳春乡 21842 新发乡 18931 向阳乡 18148 依安农场虚拟乡 3735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9万人 3780平方公里 230223 161000 0452 查看 依安县谷歌卫星地图

依安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依安镇 0 8.25平方公里

----

查看 依安镇谷歌卫星地图
依龙镇 约5.3万人 507.7平方公里

----

查看 依龙镇谷歌卫星地图
双阳镇 约2.41万人 174.3平方公里

----

查看 双阳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兴镇 约2.5万人 225平方公里

----

查看 三兴镇谷歌卫星地图
中心镇 约4.52万人 245平方公里

----

查看 中心镇谷歌卫星地图
富饶乡 0 330.59平方公里

----

查看 富饶乡谷歌卫星地图
解放乡 0 0

----

查看 解放乡谷歌卫星地图
阳春乡 约2.53万人 160平方公里

----

查看 阳春乡谷歌卫星地图
新发乡 0 0

----

查看 新发乡谷歌卫星地图
太东乡 0 170.3平方公里

----

查看 太东乡谷歌卫星地图
上游乡 约2.14万人 162平方公里

----

查看 上游乡谷歌卫星地图
红星乡 约2.28万人 153.1平方公里

----

查看 红星乡谷歌卫星地图
先锋乡 约2.87万人 205.53平方公里

----

查看 先锋乡谷歌卫星地图
新屯乡 约2.35万人 182.66平方公里

----

查看 新屯乡谷歌卫星地图
新兴乡 约22.63万人 220平方公里

----

查看 新兴乡谷歌卫星地图
依安农场 0 0

----

查看 依安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红旗马场 0 0

----

查看 红旗马场谷歌卫星地图

依安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龙沙区

  龙沙区面积283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2004年)。   邮编:161000。代码:230201。拼音:Longsha Qu。   行政区划      龙沙区辖6个街道:五龙街道、湖滨街道、江安街道、正阳街道、彩虹街道、南航街道。   历史沿革      “龙沙”一词,来源于《后汉书·班超传》“赞”,即“坦步葱雪,咫尺龙沙”句;李白亦有“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之句。“龙沙”,初指西北白龙堆沙漠而言。清初,流入方式济随父流放卜魁(今齐齐哈尔),在“游览询访”中,著有《龙沙纪略》,意指黑龙江省地区。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黑龙江将军因感“边塞无佳境”,遂于屯兵仓库之地,堆土为台,掘池其下,辟为公园,相继修建万寿亭和望江楼,规模逐渐扩大,始称“仓西公园”,1916年改称“龙沙公园”。设治时,因其境内有龙沙公园,故名龙沙区。   龙沙区为齐齐哈尔市老城区之一。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将全市原伪满时期的11个区划为6个区,今龙沙区城区分属二区和三区。1954年12月 1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市内6个区调整为4个区。以原四区的全部区域和一区、三区、五区各一部分区域,设立龙沙区。1958年1月30日,撤销永定区,将其一部分区域并入龙沙区。同年12月,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将原6个区改建为龙沙等10个人民公社(区)。1961年8月30日,将新华、龙沙公社合并为龙沙区。同时,将光荣管理区和龙沙园艺农场合并为龙沙农业分社。1972年将郊区所属的大民公社,划归龙沙区管辖。   1992年,龙沙区 齐齐哈尔市所属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中部,东与铁锋区接壤,南邻昂昂溪区,西濒嫩江,北与建华区毗连。全区总面积2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全区共辖五龙、湖滨、江岸、正阳、安顺、彩虹、民航、铁南等8个街道办事处和两个乡、镇。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 28.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1万人;满、回、蒙古、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6%。区政府驻地龙华路中段南侧。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龙沙区辖8个街道、1个镇、1个乡:彩虹街道、铁南街道、民航街道、安顺街道、江岸街道、湖滨街道、五龙街道、正阳街道、大民镇、龙沙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4251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民航街道 33037 彩虹街道 27279 正阳街道 36798 五龙街道 46003 安顺街道 51100 铁南街道 37176 湖滨街道 36808 江岸街道 44108 大民镇 13549 龙沙乡 16653    龙沙区辖6个街道、1个镇:五龙街道、湖滨街道、江安街道、正阳街道、彩虹街道、南航街道、大民镇。   2005年7月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齐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撤销大民镇并入城市街道办事处。(黑民区[2005]80号)www  

建华区

  建华区面积81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   邮编:161006。代码:230203。拼音:Jianhua Qu。   行政区划      建华区辖5个街道:中华街道、西大桥街道、卜奎街道、建设街道、文化街道。   历史沿革      建华区,原称北关区,后以建华机械厂更名建华区。其地原名“卜奎”(卜魁)。1685 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黑龙江将军设置茂兴(今肇源县茂兴镇)至黑龙江城(今黑河市爱辉镇)驿站,于此设卜奎站。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于卜奎修筑齐齐哈尔城,别名“ 卜奎”。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将全市原伪满时期的 11个区调整划分为6个区,今建华区城区分属一区、五区。1954年12月1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原一区北部和五区的一部分及四区的四合村合并,设立北关区。1958年12月,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将原6个区改建为铁锋、龙沙、建华等10个人民公社。1961年8月30 日,将11个城市公社调整为7个区,将建华公社改为建华区。   1992年,建华区齐齐哈尔市所属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中部,嫩江东岸。北与富裕县为邻,东与铁锋区接壤,南与龙沙区毗连。全区总面积8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全区共辖东市场、东五、中华、西大桥、卜奎、建设、文化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建华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1万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区政府驻地卜奎大街北端东侧。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建华区辖7个街道、1个乡:东五街道、中华街街道、东市场街道、建设街道、卜奎街道、文化街道、西大桥街道、建华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3602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西大桥街道 21476 文化街道 73978 东五街道 30537 东市场街道 27178 卜奎街道 19935 中华街道 20417 建设街道 23745 建华乡 18762    建华区辖5个街道、1个乡:中华街道、西大桥街道、卜奎街道、建设街道、文化街道、建华乡。   2005年7月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齐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撤销建华乡并入城市街道办事处。(黑民区[2005]80号)www  

铁锋区

  铁锋区面积695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2004年)。   邮编:161000。代码:230204。拼音:Tiefeng Qu。   扎龙自然保护区在区境的南部。   行政区划      铁锋区辖7个街道、1个乡:站前街道、南浦街道、通东街道、光荣街道、龙华街道、北局宅街道、东湖街道、扎龙乡。   历史沿革      铁锋区,原名铁东区,意为“铁路之东”,后改为铁锋区。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将全市原伪满时期的11个区划为6个区,今铁锋区所辖区域的大部分为六区。1954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以原六区的全部和五区一部分区域,设立铁东区。1958年1月,撤销永定区,将其一部分区域划给铁东区。同年12月,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将原6个区改建为10个公社。1961年8月,将11个人民公社调整为7个区,其中将铁锋、火车头、和平3个公社合并为铁锋区。1974年将边屯公社由郊区划归铁锋区管辖。1978年将边屯公社所辖扎龙地区划出,增设扎龙公社。   1992年,铁锋区 齐齐哈尔市所属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部,北邻建华区和富裕县,东濒乌裕尔河,南与昂昂溪区毗连,西靠龙沙区。全区总面积69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全区共辖站前、通东、光荣、北局宅、龙华、南浦、东湖、新工地、曙光等9个街道办事处和铁锋、边屯、扎龙3个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7万人;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区政府驻地龙华路东端北侧。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铁锋区辖9个街道、1个镇、2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3234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龙华街道 39359 站前街道 30345 南浦街道 26875 通东街道 37565 光荣街道 22637 北局宅街道 31297 曙光街道 32184 东湖街道 32042 新工地街道 29920 铁锋镇 28013 边屯乡 7782 扎龙乡 5737 省齐齐哈尔种畜场虚拟乡 8585    ?年,铁锋区辖9个街道、1个镇、1个乡:龙华街道、新工地街道、站前街道、南浦街道、东湖街道、曙光街道、通东街道、光荣街道、北局宅街道、铁锋镇、扎龙乡。   铁锋区辖7个街道、1个镇、1个乡:站前街道、南浦街道、通东街道、光荣街道、龙华街道、北局宅街道、东湖街道、铁锋镇、扎龙乡。   2005年7月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齐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撤销铁锋镇并入扎龙乡。(黑民区[2005]80号)   

昂昂溪区

     昂昂溪区面积623平方千米。总人口9万人(2004年)。   邮编:161031。代码:230205。拼音:Ang"angxi Qu。   行政区划      昂昂溪区辖4个街道、2个镇:新兴街道、新建街道、林机街道、道北街道、水师营满族镇、三间房镇。   历史沿革      昂昂溪区名源于驻地名称。清初形成聚落,清代晚期称昂阿奇屯,后音转今名。昂阿奇,达斡尔语,意为“狩猎场”。清末,中东铁路通车设站,并被划为铁路附属地。由于它是中东铁路西部线中间的一个重要火车站,商工、运输各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繁荣的小城镇,1926年以前总人口超过2.4万人。1926年洮昂铁路竣工通车,不少人移往洮南、通辽等新兴城市,特别是沦为日本殖民地以后,人口显著减少,到1937年全城人口减至1.3万人,原有4000多俄人只剩200多人,而日本人则由30多人增至600多人。1938年伪满实行街村制,昂昂溪为龙江县属昂昂溪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新设置的龙东县管辖,县政府驻昂昂溪街。1948年3月,将龙东县并入龙江县,设置第九区。1952年10月,设置区级昂昂溪镇。1954年10月,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遂设市辖昂昂溪区。1961年8月,将榆树屯管理区划归昂昂溪区,并改称农业分社。1973年,将郊区水师营公社划归昂昂溪区。   1992年,昂昂溪区 齐齐哈尔市所属的市辖区。位于市境南端,北距市中心区23公里。东邻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南与泰来县毗连,西与富拉尔基区接壤,北抵龙沙区。全区总面积623平方公里,全区共辖新兴、化工、林机、新建、三间房、道北等6个街道办事处和榆树屯等3个乡、镇。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9.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5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区政府驻地区府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昂昂溪区辖6个街道、2个镇、1个乡:新兴街道、新建街道、道北街道、三间房街道、化工街道、林机街道、昂昂溪乡、榆树屯乡、水师营满族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9064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新兴街道 15850 新建街道 11240 化工街道 11272 三间房街道 5819 林机街道 3827 道北街道 12806 水师营满族镇 12608 昂昂溪乡 7895 榆树屯乡 9330    昂昂溪区辖4个街道、3个镇:新兴街道、新建街道、林机街道、道北街道、水师营满族镇、榆树屯镇、三间房镇。   2005年7月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齐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撤销榆树屯镇, 将原榆树屯镇的大阿拉街村、后五家村、霍托气村划归水师营满族镇管辖,将原榆树屯镇的榆树屯村、头站村、大兴村划归三间房镇管辖。(黑民区[2005]80号)www.xzqh  

富拉尔基区

  富拉尔基区面积375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人(2004年)。   邮编:161041。代码:230206。拼音:Fula"erji Qu。   行政区划      富拉尔基区辖7个街道、1个乡、1个民族乡:红岸街道、沿江街道、电力街道、幸福街道、红宝石街道、北兴街道、铁北街道、长青乡、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   历史沿革      富拉尔基区名源于驻地名称。富拉尔基,为达斡尔语“呼兰额日格”的音变,意为“红岸”。清初形成聚落,隶属齐齐哈尔副都统管辖。清末,中东铁路通车设富拉尔基站,逐步发展成为小城镇,到1926年城镇人口达到1800人。隶属龙江县管辖。东北沦陷时期,始设富拉尔基保,后改设富拉尔基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龙江县民主政府移驻富拉尔基,设置富拉尔基区,后改为第一区,成为龙江县城。1954年10月,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设置市辖富拉尔基区。1955年9月,龙江县政府移往朱家坎镇(后改为龙江镇)。   1992年,富拉尔基区 齐齐哈尔市所属的市辖区。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中心区30公里。东邻昂昂溪区,东南部与泰来县接壤,西与龙江县毗连,东北与梅里斯区分界。全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9平方公里,全区共辖沿江、红宝石、电力、兴隆、铁北、科研、幸福、北兴、红岸等9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2万人;达斡尔、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区政府驻地和平路南侧。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富拉尔基区辖9个街道、3个乡:红岸街道、兴隆街道、沿江街道、铁北街道、北兴街道、科研街道、电力街道、幸福街道、梅里斯街道、长青乡、富国乡、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8576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红岸街道 37282 兴隆街道 23862 沿江街道 30488 电力街道 16175 幸福街道 38448 红宝石街道 15295 北兴街道 35251 铁北街道 35903 科研街道 11006 长青乡 20028 富国乡 8193 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 13831      

碾子山区

  碾子山区面积290平方千米。总人口8万人(2004年)。   邮编:161046。代码:230207。拼音:Nianzishan Qu。   地处大兴安岭东坡余脉,境内碾子山主峰海拔481米,最高峰大黑山海拔505. 7米,大部分为丘陵地带。   行政区划      碾子山区辖4个街道:东安街道、富强街道、跃进街道、繁荣街道。   历史沿革      碾子山区,以碾子山得名。碾子山,产石,可制碾磨,故称“碾子山”。清代晚期形成聚落,1914年设碾子山火车站。隶属龙江县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始设碾子山保,后改设碾子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设碾子山区,后改为第四区。1952年10月,设置碾子山镇。1958年9月,将碾子山镇改称超美人民公社。同年12月,以华安机械厂为主体“厂社合并”,成立华安人民公社,由嫩江专员公署领导。1959年将甘南县中兴公社的三皇庙、簸箕山、马架屯划归华安公社管辖。1960年5月,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同年12月,将华安公社改为华安区。1961年8月,成立华安公社农村分社;9月,政企分开。1980年6月,将跃进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农村划出,增设曙光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将华安区改为碾子山区。   1992年,碾子山区 齐齐哈尔市所属的市辖区。位于市中心区的西部,中隔龙江县,东北和西北分别与甘南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毗邻。全区总面积29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9平方公里。区政府驻地距市中心区 110公里。全区共辖东安、富强、跃进、繁荣4个街道办事处和两个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4万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区政府驻地繁荣路南侧。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形成村落,以山得名。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3月,昂昂溪(时称齐齐哈尔)、富拉尔基、虎尔虎拉(时称腰库勒)、碾子山(时称碾子山前站)开站(即临时营业)。   1914年(民国三年)5月20日,国民政府公布《地方保卫团条例》。碾子山设保公所;10月,根据《黑龙江省各县单行章程》,设碾子山警察分所,归东省特别区第四区博克图警察署管辖。是年,碾子山前站更名为碾子山站。   1915年(民国四年)9月25日 龙江县分为3个自治区,省城齐齐哈尔本城部分为第一区;宁年乡、富裕乡、东官乡、特穆乡为第二区;齐台乡、卧龙乡、甘南乡、兴让乡为第三区。第三区亦称江西区,范围东至嫩江西岸,西至碾子山,北至布特哈旗(扎兰屯)。总人口62743人。碾子山屯隶属兴让乡。是年,碾子山屯纳入龙江县地方版图。   1926年(民国十五年),龙江县划分为4个区、8个乡;一区辖东官乡、特穆乡;二区辖甘南乡、兴让乡;三区辖齐台乡、卧龙乡;四区辖宁年乡、富裕乡。碾子山屯隶属第二区的兴让乡。   1929年(民国十八年),龙江县划为4区,151乡。一区46个乡,辖77个村屯;二区48个乡,辖72个村屯;三区34个乡,辖55个村屯;四区23个乡,辖23个村屯。碾子山屯为二区第二十六乡。各区设区公所,各乡置乡公所,乡下设闾(10~35户为一闾),闾下设邻(3~5户为一邻)。   1932年(伪大同元年),龙江县实行保甲制,全县按警察分管区域划分为4区,8乡,9保,225甲,2085牌。碾子山改乡为保,设保公所,辖6甲:其中街保4甲,即山东甲、新立甲、奉天甲、兴隆甲;乡保2甲,即黑李沟甲、二道沟甲。碾子山保总面积326平方千米。   1938年(伪康德五年)4月4日,“龙江县令第十二号”公布:依据1937年12月1日伪满洲国政府公布的《街制》、《村制》,龙江县实行街村制,全县共设1街16村,即昂昂溪街,大民村、小阿拉村、富拉尔基村、富乡村、回子房村、哈拉台村、朱家坎村、七棵树村、李三店村、碾子山村、达胡店村、卧牛吐村、文固达村、塔哈村、后依力巴村、霍托气村。碾子山设村公所,村长武新周,村下辖屯,屯下辖牌。   1939年(伪康德六年),龙江县共辖昂昂溪、富拉尔基、朱家坎、李三店、碾子山5镇,173个村,209甲。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2月4日,人民自卫-备二旅第五团攻占碾子山,并驻守此地,负责李三店、扎兰屯一带的剿匪斗争。碾子山解放,地方维持会解散,成立碾子山区人民政府,隶属龙江县。3月上旬,碾子山区人民政府改称碾子山区公所。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10日,龙江县政府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县以下政府一律改称人民政府”的指示决定:碾子山区公所改称龙江县第四区人民政府。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7月29日,据当日“龙江县行政区划自然屯统计”,全县共有11个区,其中城镇区5个,辖24个街,农村区5个,辖210个行政村,708个自然屯。四区设于碾子山,辖17个行政村,即六段村、东山村、联合村(辖上二十里站、朱麻子店)、二道沟村(辖石春令)、钱沟村、三江省村(辖野猪窝、南天门、西沟、胡家坟)、奉天村、九里村、龙德(辖8号屯)三间房(辖周小鬼、刘家)、新立村、德福村(辖常家)、德兴村、胜利村、三合村、繁荣村、二(三)道沟村。   1951年10月2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通知:将原龙江县第四区划分为碾子山区和第四区。此前四区已于10月5日迁往繁荣村。   1952年1月16日,碾子山区改称碾子山镇,设镇人民政府。   1954年9月27日,省政府决定调整龙江县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变动如下:第一区设于善保屯,第二区在华民村,第三区在朱家坎镇,第四区由繁荣村迁回碾子山镇,第五区设在李三店镇,第六区设在七棵树村。朱家坎、碾子山两个镇由龙江县直辖。   1958年3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将龙江县四区头道沟乡的头道沟、吉新、二道沟、六段、大营、胡家坟、二道桥子等屯划归碾子山镇,全镇面积为97平方千米,撤销头道沟乡建置。7月,将甘南县保安乡的三皇庙、簸箕山、马架屯3个屯划归碾子山镇,碾子山总面积增到177平方千米。9月15日,碾子山镇成立超美人民公社,隶属龙江县。是年秋,将龙江县三道沟乡的三江省、野猪窝、郭狄坑等3个屯,繁荣乡的三撮房、五间房、曹家沟、赵家屯、刘家沟、钱沟、下九里、唐家屯等8个屯,以及龙德乡的九里屯等共12个屯划归超美人民公社,面积增加到357平方千米。12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以国营华安机械厂为主体的县级厂、社(华安人民公社)合一的华安人民公社,隶属嫩江专署。   1960年5月31日,市人委根据省人委转发国务院关于撤销嫩江专员公署并调整部分专区的批复精神发出通知,将原嫩江专员公署直辖的华安人民公社及其所辖的24个村和28个街巷(总面积357平方千米)划归齐齐哈市。   1961年8月30日 撤销政社合一体制,恢复区级行政体制,华安人民公社改为华安区人民委员会,隶属齐齐哈尔市。   1967年10月30日,撤销华安区人民委员会,成立华安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8年1月7日,齐齐哈尔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华安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华安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20日,华安区召开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改华安区革命委员会为华安区人民政府。   1983年12月24日,黑龙江省黑政函[1983]51号文件批准,齐齐哈尔市华安区改为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以上摘自当地政府网站)   2000年,碾子山区辖4个街道、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8250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富强街道 16079 跃进街道 18356 繁荣街道 15157 东安街道 13661 华安乡 19254    碾子山区辖4个街道、1个乡:东安街道、富强街道、跃进街道、繁荣街道、华安乡。   2005年7月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齐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撤销华安乡并入城市街道办事处。(黑民区[2005]80号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面积1948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2004年)。   邮编:161021。代码:230208。拼音:Meilisi Dawo"erzu Qu。   行政区划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辖1个街道、4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梅里斯街道、雅尔塞镇、卧牛吐达斡尔族镇、达呼店镇、共和镇、莽格吐达斡尔族乡、梅里斯乡;哈拉海农场。   历史沿革      梅里斯,为达斡尔语“米斯勒”的音转,意为“冰”。清初,达斡尔族人从黑龙江上游来嫩江沿岸定居。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后,隶属齐齐哈尔副都统管辖。清末民初,始属龙江府,后隶龙江县。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梅里斯一带,归龙江县第七、八、九区管辖。1954年10月,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同时设立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和达呼店、虎尔虎拉等农村区。1956年11月2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卧牛吐、榆树屯、达呼店、虎尔虎拉等4个农村区合并,设立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958年12月,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改为华丰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为郊区。1980年3月1日,经省政府批准,将齐齐哈尔市郊区更名为梅里斯区。1988年7月11日,国务院批准,将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改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但不属民族自治地方,仍为齐齐哈尔市的市辖区(郊区)。   1992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齐齐哈尔市所属的市郊区。位于市境西北部,东临嫩江,南与富拉尔基区为邻,西与龙江县接壤,北与甘南县毗连。全区总面积1948平方公里,为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区共辖1个街道和8个乡、镇,其中卧牛吐、莽格吐为达斡尔族镇和达斡尔族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6.5万人,其中达斡尔、满、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5% 。区政府驻地爱民街东侧。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80年3月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齐齐哈尔市郊区更名为梅里斯区。   1988年7月11日,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13号)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更名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2000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辖1个街道、4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7029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梅里斯街道 10577 共和镇 19860 达呼店镇 19672 雅尔塞镇 21070 卧牛吐达斡尔族镇 12617 梅里斯乡 28467 哈力乡 17344 瑞廷乡 16130 莽格吐达斡尔族乡 7381 哈拉海军马场虚拟镇 4268 双河农场虚拟镇 12907    2003年,撤销哈力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梅里斯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梅里斯村(黑民区[2003]108号)。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辖1个街道、4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梅里斯街道、雅尔塞镇、卧牛吐达斡尔族镇、达呼店镇、共和镇、莽格吐达斡尔族乡、梅里斯乡、瑞廷乡;哈拉海农场。   2005年7月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齐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撤销瑞廷乡并入达呼店镇。(黑民区[2005]80号)   

龙江县

   龙江县面积6197平方千米。总人口6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龙江镇。邮编:161100。代码:230221。区号:0452。拼音:Longjiang Xian。   行政区划      龙江县辖5个镇、9个乡:龙江镇、景星镇、龙兴镇、山泉镇、七棵树镇、白山乡、黑岗乡、广厚乡、华民乡、哈拉海乡、杏山乡、头站乡、鲁河乡、济沁河乡。   历史沿革      清代,今龙江县东部和北部地区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西南部为札赉特旗游牧地。19 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黑龙江将军奏准,设置黑水厅,驻齐齐哈尔城。抚民同知郑国华于同年9月15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七日)启用关防任事,管辖齐齐哈尔一带地方。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清廷批准,将黑水厅改设龙江府。因其系黑龙江省首府,故名“龙江府”。府治齐齐哈尔城,由省直辖。其辖境大体包括今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甘南县全境和富裕、林甸、杜尔伯特、泰来4县各一部分地区。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2月,按照“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改龙江府为龙江县,县署驻齐齐哈尔城。由龙江道管辖。1915年3月,于景星镇地方设置景星设治局,由龙江道管辖。1916年2月,将甘井子佐治局划归布西设治局管辖。1929年2月,裁撤龙江道,龙江县改由省直辖。时为一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时为甲等县。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4月,县政府迁驻“富拉尔基”。同年6月,将东部地区划出,设置龙东县;1948年4月,撤销龙东县并入龙江县。19 49年5月,嫩江、黑龙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设立嫩江专区,划归嫩江专区管辖。同年10月,将达斡尔族自治区、昂昂溪镇、富拉尔基镇和榆树屯、达呼店等地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将第十区分别划归泰来县和杜尔伯特旗管辖。1955年9月,龙江县政府迁驻朱家坎镇(今龙江镇)。1956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景星县,并入龙江县。1 958年9月,将朱家坎镇改为龙江镇,同年12月将碾子山镇划归嫩江专区管辖,后划归齐齐哈尔市。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4年12月 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嫩江地区,从1985年1月1日起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东临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北与甘南县、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接壤,西北、西南和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札兰屯市、札赉特旗毗连。全县总面积6174.7平方公里。全县共辖5镇、18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5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万人;满、蒙古、达斡尔、朝鲜、回、锡伯、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人口3万人。县政府驻地龙江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景星县 位于黑龙江省龙江县境南部。中华民国初年设治,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 景星地名的由来,一说城北有座山,名景星山,因山得名;一说,相传,建立屯落之初,人们骤然发现“景星”闪烁于天空,预示吉祥,遂取名“景星”。  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始设大赉厅景星分防经历,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划归龙江县管辖,改分防经历为警察事务所。1914年7月,将警察事务所改为景星镇佐治局,同年10月改为龙江县分驻景星镇县佐。1915年3月,奉黑龙江巡按使公署令,于景星地方设置景星设治局,隶属龙江道。设治员于3月22日启用“景星设治局之关防”。设治局辖区地形北宽南窄,如三角形,南北长180里,东西宽72里。东至龙江县界36里,西至扎赉特旗界45公里,南至泰来设治局界65公里,北至吉沁河北段极边,与扎赉特旗界接壤,总面积约4860平方公里。1929年1月,景星设治局升改三等县,县署驻景星镇。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黑、嫩两省合并后,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划归新设立的嫩江专区管辖。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景星县,并入龙江县。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龙江县治原设于齐齐哈尔,后迁富拉尔基,50年代迁朱家坎(即今龙江镇)。   上古三代属肃慎地;周迄汉为神貊地;柜三迄晋时大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后魏、北齐时期属豆莫娄地;隋为靺鞨黑水部;唐代属黑水靺鞨苦仆固两部;辽代属东京道长春州北境及东北路统军司伯斯鼻骨德部;金代属蒲与路;元属斡赤厅分地。后属荸苦江军民万户府;明时设置拜苦卫、兀刺忽卫,隶属奴儿干都司统辖;清天聪年间此地为索伦、达斡尔两部所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副都统,隶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同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移驻于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黑水厅,同年十二月废副部统.光给三十四年(19OS年)由黑水厅升为龙江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龙江县,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洲国建国之初仍沿用旧制;至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十四省,本县划归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三年(1936年)由龙江县析置齐齐哈尔市。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改为九省,取消龙江省,本县划归嫩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龙江县划属黑龙江省所辖。一九五六年景星县又并入龙江县。   2000年,龙江县辖5个镇、18个乡:龙江镇、景星镇、龙兴镇、山泉镇、七棵树镇、对宝乡、雅鲁河乡、永发乡、济沁河乡、头站乡、杏山乡、柳树乡、东华乡、兴隆川乡、白山乡、合山乡、黑岗乡、鲁河乡、华民乡、发达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706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龙江镇 106332 景星镇 26067 龙兴镇 31602 山泉镇 21340 七棵树镇 18025 白山乡 27102 黑岗乡 22779 华民乡 28255 广厚乡 19324 对宝乡 18958 永发乡 17306 头站乡 27235 东华乡 14531 杏山乡 25534 兴隆川乡 16888 柳树乡 16352 济沁河乡 18629 雅鲁河乡 17200 鲁河乡 24420 合山乡 23808 发达乡 13622 福山永乡 15992 哈拉海乡 19305    2003年,撤销合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龙江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龙江镇镇府街;撤销永发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景星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景星村;撤销雅鲁河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龙兴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龙兴村;撤销对宝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山泉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平安村(黑民区[2003]108号)。   2005年3月29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龙江县撤销兴隆川乡并入景星镇,撤销柳树乡并入山泉镇。(黑民区[2005]28号)   

依安县

  依安县面积3780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依安镇。邮编:161500。代码:230223。区号:0452。拼音:Yi"an Xian。   行政区划      依安县辖5个镇、10个乡:依安镇、依龙镇、双阳镇、三兴镇、中心镇、富饶乡、解放乡、阳春乡、新发乡、太东乡、上游乡、红星乡、先锋乡、新屯乡、新兴乡;依安农场。   历史沿革      依安一带,原系依克明安旗故地,并以此命名。设治前为拜泉、林甸、龙江、依克明安 4县(旗)的接合部。1923年10月20日,黑龙江省长公署发出训令,设置依安设治局,将拜泉、林甸、龙江3县和依克明安旗各一部分地方划出为依安设治局管辖区域。设治局驻龙泉镇(今依龙镇)。同年12月27日,成立设治局。1929年1月,依安设治局晋升为三等县,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 1941年10月,伪县公署由龙泉村迁至泰安街(今依安镇)。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归黑龙江省管辖。1947年10月,因县政府驻泰安镇,且为火车站名,经东北政委会批准,将依安县改为泰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5月,因与山东省泰安县重名,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复,恢复原名,仍称依安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划归新设立的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85年1月1日,嫩江地区正式撤销,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依安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全境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55公里,总面积3760平方公里。东与拜泉县分界,南与明水、林甸县为邻,西与富裕县接壤,北与讷河市、克山县毗连。全县共辖18个乡、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达斡尔、锡伯等14个民族,总人口 4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17.4%,少数民族人口占1.3%。县政府驻地依安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名龙泉镇。依安之名来源于依克明安部。该部原属额鲁特蒙古,亦称阿尔泰蒙古。最早游牧于新疆准噶尔草原一带。清雍正、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之后,便由新疆移牧于乌裕尔河流域,以依克明安为首领,编为一旗,称依克明安旗。建置县治时,取其“依安”二字为县名。   此地早在唐虞三代为肃慎地;周以后为秽貊地;汉属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普同之;隋唐为靺鞨黑水部(唐称黑水靺鞨);辽代为乌延突厥部;金时属蒲与路;元为斡赤斤分地;明属奴儿干都司统辖;清初为依克明安旗的属地。至清末民初曾为林甸县的辖地。此地一直是未垦的荒地。至民国四年(1915年)才开始创立垦牧公司,出放屯垦,游民开始逐渐增多。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林甸县析置依安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与此同时,依安没治局改为依安县。隶属黑龙江省,为三等县。伪满洲国初期仍为黑龙江省所辖,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了龙江省公署,依安县归属龙江省所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又增设东安、北安两省,又将依安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北安、黑河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依安县隶属黑龙江省。      2000年,依安县辖5个镇、13个乡:依安镇、依龙镇、双阳镇、三兴镇、中心镇、富饶乡、解放乡、阳春乡、新发乡、太东乡、上游乡、红星乡、先锋乡、新屯乡、向前乡、新兴乡、庆丰乡、向阳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477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依安镇 74233 依龙镇 31080 双阳镇 21804 三兴镇 22823 中心镇 22877 太东乡 19212 上游乡 20887 红星乡 21097 先锋乡 25541 新屯乡 23366 向前乡 14773 新兴乡 24878 庆丰乡 19793 富饶乡 24594 解放乡 18092 阳春乡 21842 新发乡 18931 向阳乡 18148 依安农场虚拟乡 3735    

泰来县

  泰来县面积4061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泰来镇。邮编:162400。代码:230224。区号:0452。拼音:Tailai Xian。   行政区划      泰来县辖8个镇、2个民族乡:泰来镇、平洋镇、汤池镇、江桥蒙古族镇、塔子城镇、大兴镇、和平镇、克利镇、胜利蒙古族乡、宁姜蒙古族乡。   历史沿革      泰来,原名“泰来气”,由蒙古语“他拉戏”音转,意为“栽花先生“或“种痘者”,或译“栽种”。据民国《泰来设治局志》载:“盖其初,有一栽痘喇嘛在此斩棘披荆建室居住,故地以人名也。”设治时,取“亨通吉祥”之意,定名泰来设治局。隋唐为室韦族居住之地,辽、金为泰州辖境,元属中书省泰宁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朵颜卫,清初为科尔沁蒙古十旗的札赉特旗游牧地。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黑龙江将军辖区设置大赉厅后,隶属大赉厅管辖。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在嫩江西岸设置哈拉霍硕(今泰来县城东北部)屯垦局,管理北洋陆军退伍兵屯垦事宜。1909年(清宣统元年),撤销位于江东多耐站的武兴设治所,并入哈拉霍硕屯垦局,管理杜尔伯特、札赉特两旗荒务,改称杜扎两旗屯垦局。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1月19日,批准,撤销杜扎两旗屯垦局,于泰来镇设置泰来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管辖。翌年6月,将原属大赉县的塔子城划归泰来设治局管辖。1917年 1月1日,将泰来设治局升格改设泰来县,列为三等县,县署驻泰来镇,隶属龙江道。1927年 5月,将泰来县嫩江江东地区划出设置泰康设治局。1929年2月,裁撤龙江道,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设立嫩江专区,隶属嫩江专区。同年10月,将龙江县第十区(九河村除外)划入,改设第十一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4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嫩江地区,从1985年1月1日起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下游,松嫩平原西部。南与吉林省大安市为邻,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札赉特旗分界,北与龙江县、齐齐哈尔市接壤,东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毗连。全县总面积3996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6个乡、镇,其中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乡3个。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2.2万人,其中15个少数民族人口1.8万余人,蒙古族人口5500人。县政府驻地泰来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土名泰来气屯。泰来之称是来源于土名泰来气屯。“泰来气”为蒙语‘种痘者”的意思。据有关资料记载,大概这里最早居住的是蒙族种豆的人.所以称为泰来气屯。民国五年设县时,取泰来作为县名。   此地辽以前的沿革与克山县同。辽为契丹地,为上京长春州北境;金为泰州北境。元代届斡赤厅分地;明代设置兀讨温卫兀讨温所,归奴儿干都司统辖,后为扎赉特游牧之地;清初为扎费特、杜尔伯特两旗的属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旗地开始开放,并设置屯垦局,隶属于大赉厅,民国二年(1913年)十二月改屯垦局为设治局。民国五年(1916年)改升为县,称泰来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龙江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泰来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二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龙江省公署,本县划归龙江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龙江省改为嫩江省,泰来县归嫩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泰来县隶属于黑龙江省所辖。   2000年,泰来县辖6个镇、10个乡:泰来镇、 塔子城镇、平洋镇、大兴镇、汤池镇、江桥蒙古族镇、街基乡、宏升乡、克利乡、大榆树乡、四里五乡、和平乡、托力河乡、好新蒙古族乡、宁姜蒙古族乡、胜利蒙古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016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泰来镇 62929 汤池镇 19219 大兴镇 19906 江桥镇 22469 平洋镇 22309 塔子城镇 17078 托力河乡 8706 克利乡 12915 街基乡 14403 宏升乡 15680 和平乡 19378 大榆树乡 13292 四里五乡 19085 好新乡 7175 宁姜乡 9393 胜利乡 15964 六三监狱虚拟乡 7482 省泰来农场虚拟乡 2777    2003年,撤销好新蒙古族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宁姜蒙古族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新江村(黑民区[2003]108号)。   2004年,泰来县辖8个镇、4个乡:泰来镇、平洋镇、汤池镇、江桥蒙古族镇、塔子城镇、大兴镇、和平镇、克利镇、胜利蒙古族乡、宏升乡、四里五乡、宁姜蒙古族乡。六三监狱、泰来农场。   2005年7月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泰来县撤销宏升乡并入和平镇,撤销四里五乡并入克利镇。(黑民区[2005]80号)   

甘南县

  甘南县面积4384平方千米。总人口38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甘南镇。邮编:162100。代码:230225。区号:0452。拼音:。   行政区划      甘南县辖5个镇、5个乡:甘南镇、音河镇、平阳镇、东阳镇、巨宝镇、长山乡、中兴乡、兴隆乡、宝山乡、查哈阳乡。县境内有:北京市双河农场、查哈阳农场。   历史沿革      甘南,原名“甘井子”。名称来源,一说,相传清代康熙年间,从山西逃荒来此地的几户汉人,临时掘井取水,巧逢甘泉,遂定居垦荒建村,乃以井取名“甘井子”;另一说,甘井子原为达斡尔族牧民为防备每年夏季江汛,赶畜北上放牧为饮牲畜所打的一眼井,由达斡尔语“嘎齐堪·霍都热”演变为“甘井”。清代,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为布特哈游牧地,清末放荒招垦,设立荒务机构。1905年11月28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于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启用“总理甘井子荒务之关防”,翌年于二站(由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驿道的第二站,故名二站)附近勘定城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街基落成”,荒务行局迁抵二站(今甘南镇)。1908年4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三月),撤销荒务行局设置甘井子巡防局,隶属西布特哈总管,办理民政事务,管理地方治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7月1日,改设甘井子佐治局,隶属龙江县管辖。同年10月9日批准,将甘井子佐治局改为甘井子县佐。1916年2月,划归布西设治局管辖。1925年12月1日,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甘井子佐治局改设甘南设治局,驻地二站改为甘南镇,隶属龙江道管辖。翌年2月13日,启用“甘南设治局之关防”。1929年2月,龙江道撤销后,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1日,改为甘南县,隶属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伪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设立嫩江专区,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 985年1月1日,嫩江地区正式撤销后,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甘南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大兴安岭南麓断续丘陵与嫩江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县版图呈角形,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东临嫩江、诺敏河与富裕县、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隔水相望,南与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接壤,西和西北部抵金东北路界壕边堡与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阿荣旗毗连。全县共辖12个乡、镇,总人口3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万人,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口5700人。县政府驻地甘南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名二站土名甘井子。土名甘井子的起源,相传距今二百多年前,这里是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后来汉人自南方移居于此地,开垦种植,为解决饮水,他们挖地掘井,清泉自涌,井泉水清爽甘甜,自此以后,移民渐集,烟户口稠,遂将此地取名为甘井子。甘南之称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甘”指放荒丈地的甘字段;“南”是方位名词,指位于海拉尔之南。建置县治时,便以其二字命名。      此地远在上古三代为肃慎地,后为神籍之地;汉时属沦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晋初仍属扶余地,后入寇侵汗国;后魏、北齐时期属豆莫委;隋代为靺鞨黑水部;唐代属黑水靺鞨;辽代分属上京道泰州及涅利挚古部;金属泰州。元代为斡赤厅分地;明代设置阮里河卫和噶称哥卫;清初为齐齐哈尔通住呼伦贝尔城(今海拉尔)的驿站之一,旧称二站,光绪三十三年(19O7年)将曾设置的荒务局由甘井子移至二站,后设甘井子巡防局。为龙江府所辖。民国二年(1913年)龙江府改为龙江县,此地为龙江县管下的一个小镇,甘井子佐治局驻此。民国十五年(1926年)一月,甘井子佐治局改甘南设治局,民国十六年(1927年)吉林永衡官银号将甘井子一带地城购入,’设置农务会、商务会等机构设施,从此以后此地逐渐发展起来.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治改组,成立甘南县公署,并将布西县的部分行政区域划归甘南县管辖。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后,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甘南县划归新设的龙江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伪龙江省改为嫩江省,本县为嫩江省所签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甘南县划属黑龙江省管辖。      ?年,甘南县辖3个镇、9个乡:甘南镇、东阳镇、平阳镇、宏建乡、长山乡、中兴乡、音河乡、长吉岗乡、兴隆乡、巨宝乡、查哈阳乡、宝山乡。   2000年,甘南县辖5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6055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甘南镇 59578 音河镇 14273 平阳镇 15925 东阳镇 28179 巨宝镇 19634 宏建乡 25570 长山乡 25093 中兴乡 34971 兴隆乡 23443 宝山乡 32360 查哈阳乡 15572 长吉岗乡 10179 查哈阳农场虚拟镇 55778    

富裕县

   富裕县面积4335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富裕镇。邮编:161200。代码:230227。区号:0452。拼音:Fuyu Xian。   行政区划      富裕县辖5个镇、5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富裕镇、富路镇、富海镇、二道湾镇、龙安桥镇、繁荣乡、绍文乡、忠厚乡、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境内有:繁荣种畜场、富裕牧场。   历史沿革      富裕,因乌裕尔河流经境内而得名。富裕为“乌裕尔”转音。乌裕尔,又写作“呼裕尔 ”、“瑚裕尔”、“乌雨尔”,为同一女真语的汉字异书,意为“涝洼地”。清代,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建立驿站,设有塔哈尔站(今塔哈站)、宁年站(今富裕镇)。清末民初,今富裕西部属龙江府(后改龙江县),东部属依克明安旗。 1929年3月19日,黑龙江省政府决定,设置富裕设治局。设治员李泽霈于同年4月1日“启用关防,开办视事”。设治局驻隆昌镇(今富路镇,原称大来克村),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 1933年10月1日,将设治局改为富裕县,隶属黑龙江省,翌年12月改隶龙江省管辖。1945年“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8年6月,撤销依克明安旗,并入富裕县。同年 11月,县政府移驻宁年镇(后改为富裕镇)。1949年5月,嫩江省撤销后,归黑龙江省管辖。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嫩江专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4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嫩江专区,从1985年1月起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富裕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左岸,松嫩平原北部,全境版图呈方形,南北最长距离75公里,东西最宽距离54公里,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东与依安县毗邻,南与齐齐哈尔市、林甸县接壤,西与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以嫩江为界,北与讷河市相连。全县共辖10个乡、镇,其中有2个民族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2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万人;满、达斡尔、蒙古、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县政府驻地富裕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名大来克屯。富裕之称是以流经县境的富裕尔河得名。富裕尔河又名乌裕尔河。此河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内陆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南麓,两岸地势低洼,每到雨季,则渲泄不通,沮洳难行。“乌裕尔”、“富裕尔”以及金代设置、的“蒲峪路”皆为满语,即“低洼地”的意思。   早在唐虞三代为肃慎地;汉时属拉地;后汉、三国时期属北扶余;晋时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后魏、北齐属豆莫娄国;隋时属靺鞨黑水部;唐时分属于黑水靺鞨和拨苦仆固两部;辽时归属东京道长春州北境及东北路统军司;金代以乌裕尔河为中心设置蒲与(一作蒲峪)路(路治在今克东县金城公社古城大队);元为斡赤斤分地,后属李苦江军民万户府;明为奴儿干都司的统辖地;清初此地是齐齐哈尔通往接浑驿道上的重要驿站,称宁年站。清中叶称此地为大来克屯,这里居住着达吾尔、索伦等少数民族,他们以农、牧、渔业为主;民国初年招民开垦,辽宁、吉林两省的汉民族纷纷来此定居,使其垦地面积不断扩大。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龙江县析置富裕设治局,直隶于黑龙江省。伪满洲国成立后,将富裕没治局改为富裕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比伪满洲国实行帝制,改革省制。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富裕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伪龙江省改为嫩江省。富裕县属嫩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本县又隶属于黑龙江省。      2000年,富裕县辖5个镇、5个乡:富裕镇、富路镇、富海镇、二道湾镇、龙安桥镇、塔哈乡、繁荣乡、友谊乡、绍文乡、忠厚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8496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富裕镇 77497 富路镇 29039 富海镇 19731 二道湾镇 23340 龙安桥镇 14470 繁荣乡 19215 绍文乡 16190 忠厚乡 12464 友谊乡 26902 塔哈乡 25290 富裕牧场虚拟镇 10643 繁荣种畜场虚拟镇 10183    

克山县

   克山县面积3632平方千米。总人口47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克山镇。邮编:161600。代码:230229。区号:0452。拼音:Keshan Xian。   行政区划      克山县辖6个镇、9个乡:克山镇、北兴镇、西城镇、古城镇、北联镇、西河镇、河南乡、双河乡、河北乡、古北乡、西联乡、发展乡、西建乡、向华乡、曙光乡;克山农场。   历史沿革      克山一带,清代,属布特哈游牧地,清末添设民官,归讷河直隶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3月18日,黑龙江巡按使公署“饬开”,于讷河县属三站地方设置克山设治局,隶属龙江道管辖。设治员薛翘如于3月19日在省城启用关防,衙署初设二克山(因治所附近有双山对峙,俗称“克尔克图山”),因山得名。同年8月2日批准,改设克山县,列三等县,后将县署移驻三站(亦称察霍镇,今克山县城)。1929年2月,裁撤龙江道,改由省直辖。同年 3月,由二等县升为一等县;11月,将二克山一带划出设置克东设治局。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市、县等级,克山县为丙等县。1954年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由省直辖。1956年3月,划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5年1月,嫩江地区正式撤销,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克山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小兴安岭西麓,松嫩平原北缘。县境东靠克东县,南与拜泉县、依安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讷河市接壤,东北与德都县为邻。全境南北长最大距离79.9公里,东西宽最大距离67.7公里,全县总面积3186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7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万人;满、蒙古、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县政府驻地克山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克山县原境内有座突兀耸立的死火山,其形状如城闕,称二克山(现在克东县城北),县名来源于此。      唐虞三代为肃慎地;周以后为秽貊地;后汉、三国时期届北扶余;晋时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境;后魏北齐时期属亚莫娄;隋时属靺鞨黑水部;唐时属黑水靺鞨;辽属乌延突厥部;金属蒲与路;元为斡赤斤分地;明时属奴儿子都司统辖的兀的河卫兀的河所;清代为布特哈旗地,隶属讷河厅;民国四年(1915年)设克山设治局。初设治时,驻克山镇(今克东县城所在地)。民国六年(1917年)徒县内三站,蒙古语察霍勒屯(今县城所在地),称克山县,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道制。县由省直接管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伪满洲国建国之初仍隶属于黑龙江省。康德元(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本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增设东安、北安两省,又将克山县白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克山县隶属黑龙江省.沿续至今。   2000年,克山县辖6个镇、11个乡:克山镇、古城镇、西河镇、西城镇、北联镇、北兴镇、河南乡、双河乡、滨河乡、河北乡、古北乡、酉联乡、发展乡、西建乡、涌泉乡、向华乡、曙光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5068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克山镇 81901 古城镇 29216 西河镇 24570 西城镇 25033 北联镇 21689 北兴镇 26370 河南乡 26287 双河乡 14984 滨河乡 15921 河北乡 25966 古北乡 21863 西联乡 22273 发展乡 21562 西建乡 19228 向华乡 14018 涌泉乡 15906 曙光乡 20877 克山农场虚拟镇 23023    2003年,撤销涌泉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向华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庆功村(黑民区[2003]108号)。   

克东县

  克东县面积2083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克东镇。邮编:164800。代码:230230。区号:0452。拼音:Kedong Xian。   行政区划      克东县辖4个镇、3个乡:克东镇、宝泉镇、乾丰镇、玉岗镇、金城乡、润津乡、昌盛乡。   历史沿革      克东,因其地位居克山县之东,故名。隋唐属室韦辖地,五代属契丹,金设蒲峪路(路治遗址在县城西北古城村),明属奴儿干都司福余卫,清为布特哈游牧地。中华民国初期,先后属讷河、克山县管辖。1929年1月10日,将克山县东部划出设置克东设治局,驻二克山镇;后因德都地方比二克山较为重要,同年2月将克东设治局迁至德都镇,改称德都设治局,二克山仍归克山县管辖。由于二克山商农代表迭次赴省陈述设治理由,同年11月22日黑龙江省政府令称:“查克东、德都之间地面尚属宽广,现在德都设治已定,势不能迁回克东,…… 经提交政务委员会第四十九次会议决定,准予设治,应即仍名为克东设治局,委杜联为设治员,以(民国)18年12月1日为设治局成立日期”。克东设治局由省直辖。1930年1月15日,省政府照准民政厅呈报划定的克东设治局管辖范围,土地面积为213138垧(不包括县城地基的29号井土地)。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1日,将克东设治局改为克东县,隶属黑龙江省。 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由省直辖。1956年3月,划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 985年1月,嫩江地区正式撤销,克东县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克东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西麓,松嫩平原北缘。东邻北安市,南接拜泉县,西与克山县接壤,北与德都县毗连,全县总面积2083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2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万人;回、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4%。县政府驻地克东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克东之称,是因县治在克山之东,故取名克东县。      此地原属克山县境。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克山县东境划出设置党东没治局。直隶黑龙江省。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七月实行县治改组,成立克东县公署。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克东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省制改革。增设北安、东安两省,克东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六月五日公布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克东县划属黑龙江省管辖。      2000年,克东县辖4个镇、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456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克东镇 50100 宝泉镇 34807 千丰镇 23206 玉岗镇 24725 金城乡 13785 盒南乡 11332 满津乡 15213 双庆乡 16895 昌盛乡 21876 爱国乡 15563 新农乡 14251 名山乡 19964 建业农场虚拟乡 2846    2005年7月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克东县撤销爱国乡,将原爱国乡的民主村、兴隆村、东龙村、民安村、东兴村、民富村划归昌盛乡管辖,将原爱国乡的永生村、双龙村划归乾丰镇管辖;撤销双庆乡,将原双庆乡的富饶村、永胜村、建设村、光荣村、人和村、安业村、大安村、礼让村划归润津乡管辖;将润津乡的万发村划归克东镇管辖;撤销名山乡,将原名山乡的光明村、连山村、城东村划归克东镇管辖,将原名山乡的富民村、清泉村、双山村、平安村、富裕村、春光村、石山村、龙泉村划归宝泉镇管辖。(黑民区[2005]80号)www  

拜泉县

  拜泉县面积3569平方千米。总人口57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拜泉镇。邮编:164700。代码:230231。区号:0452。拼音:Baiquan Xian。   行政区划      拜泉县辖7个镇、9个乡:拜泉镇、三道镇、兴农镇、长春镇、龙泉镇、国富镇、富强镇、新生乡、兴国乡、上升乡、兴华乡、大众乡、丰产乡、永勤乡、爱农乡、时中乡。   历史沿革      拜泉,原名“巴拜”,以城西南“巴拜泉子”(俗称大泡子)得名。巴拜泉,又称“八百泉”,蒙古语称“巴拜布拉克”,“巴拜”为“宝贝”、“贵重”之意,“布拉克”意为“泉水”,合称“宝贵的泉水”,故设县时命名“拜泉”。清初,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地,清代中叶以后属依克明安旗辖地,清朝晚期黑龙江将军始放巴拜荒段,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巴拜荒务行局。1906年2月1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清廷批准,设置拜泉县,隶属海伦直隶厅管辖。首任知县王锡侯受命于是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初一日)在绥化府启用关防,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八日)前赴拜泉,“并亲到莽鼐荒段,督同勘丈”,11月1日(农历九月十五日)“行抵县境太平山地方”。县署初设太平山(今新生乡兴盛村),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秋县署迁至三道镇,1908年11月(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迁驻新街基(今县城)。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拜泉县隶属龙江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后,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划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5年1月,嫩江地区撤销后,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西,松嫩平原北部,县域版图略呈方形(东北缺角),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66公里,全县总面积3599平方公里。南与明水县为邻,西与依安县接壤,北与克山、克东县毗连,东与北安市和海伦市相接。全县共辖7镇、16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5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万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县政府驻地拜泉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拜泉地名是由本地著名的巴拜明水泉子而得名。拜泉的旧名为“巴拜泉”(讹作八百泉),为蒙语,其全称为“巴拜布拉克”,“巴拜”为“宝贝”、“贵重”的意思,而“布拉克”为“泉水”,合称为“宝贵的泉水”。放设治时便以此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拜泉镇、旧名巴拜泉。      早在远古时为肃慎之地;战国时燕园东方有杂胡数种,接东胡北部即今黑龙江全境,拜泉应属东胡北部。秦灭燕国,拜泉随之归属泰国;西汉时拜泉为匈奴左部;东汉时属鲜卑;辽金时代,属上京会宁府的西境;元时属合兰府;明洪武永乐年间,边外归附设奴尔干都司,之后又设虎尔、文卜颜、木兰诸卫,拜皋即在三卫境内;前清开国始,拜泉为索伦蒙古各种族游牧之地,此时尚无汉人踪迹,追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把民开垦,至三十一年(1905。年)里民日益增多,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十三日开始设拜泉设治局,于元字六甲太平山屯,并与海伦、青岗、伯河等划界,三十四年(1908年)冬移驻大泡子,并改名巴拜县。民国三年(1914年)称拜泉县,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拜泉属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拜泉仍归属黑龙江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拜泉划属龙江省;康德六年(1939年)元月在原十六省的基础上,又增设东安、北安两省,拜泉属北安省;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拜泉又划归黑龙江省,沿续至今。   2000年,拜泉县辖7个镇、1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1799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拜泉镇 71073 三道镇 24506 兴农镇 19961 长春镇 22042 龙泉镇 18506 国富镇 26815 富强镇 24023 新生乡 27313 兴国乡 18704 华光乡 20655 上升乡 21557 兴华乡 26277 建国乡 19689 太众乡 21738 新建乡 15767 长荣乡 16831 丰产乡 21540 永勤乡 19675 自强乡 11593 爱农乡 16632 兴泉乡 18097 时中乡 18381 民乐乡 16621    2003年,撤销民乐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拜泉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拜泉镇西安路;撤销兴泉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龙泉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卫星村(黑民区[2003]108号)。   2004年,拜泉县辖7个镇、13个乡:拜泉镇、三道镇、兴农镇、长春镇、龙泉镇、国富镇、富强镇、新生乡、兴国乡、华光乡、上升乡、兴华乡、建国乡、大众乡、新建乡、长荣乡、丰产乡、永勤乡、爱农乡、时中乡。   2005年3月29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拜泉县撤销新建乡并入长春镇,撤销建国乡并入兴农镇,撤销华光乡并入三道镇,撤销长荣乡并入丰产乡。(黑民区[2005]28号)   

讷河市

   讷河市面积6664平方千米。总人口71万人(2004年)。   市人民0驻讷河镇。邮编:161300。代码:230281。区号:0452。拼音:Nehe Shi。   行政区划      讷河市辖12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讷河镇、拉哈镇、二克浅镇、学田镇、龙河镇、讷南镇、六合镇、长发镇、通南镇、同义镇、九井镇、老莱镇、孔国乡、和盛乡、同心乡、兴旺鄂温克族乡。   历史沿革      讷河市,以讷谟尔河得名。清初,分属齐齐哈尔、墨尔根副都统辖区,为布特哈总管所属游牧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由布特哈总管管理该处八旗事宜。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布特哈总管改设副都统,布特哈副都统衙门由江西伊倭齐移驻博尔多站(今讷河镇郊长青村)。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黑龙江将军衙门饬扎,裁撤布特哈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划分为东、西两路布特哈,布特哈东路总管管辖今讷河、克山、德都、克东4县,并于博尔多站东北1公里处建立街基筑城。由于讷谟尔河南北两段荒地均已丈放,经布特哈东路总管兼讷谟尔河垦务行局总理福龄的呈请,1907年12月14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批准,设立讷谟尔河荒段巡防局,并于翌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启用关防。1910年9月1日(清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八日),黑龙江巡抚奏准,于东布特哈总管辖境设置讷河直隶厅,隶属黑龙江行省。直隶厅同知钟毓在同年11月6日(农历十月初五日)于省城启用关防,11月17日(农历十月十六日)到任视事。与此同时,裁撤东布特哈总管和巡防局。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28日,按照“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 ,将讷河厅改为讷河县。1914年8月,将讷河县划归龙江道管辖。1915年3月,将讷河县东部地区划出设置克山设治局。1929年2月,裁撤道区建制后,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嫩江省管辖。 1949年5月,黑、嫩两省合并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设立嫩江专区后,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曾一度撤销时,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5年1 月1日,正式撤销嫩江地区,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92年9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讷河县,设立讷河市(县级),改由省直辖,省0确定由齐齐哈尔市代管。   1992年,讷河市 位于小兴安岭西麓,松嫩平原北端,全境形若桑叶,南北长100余公里,东西宽 80余公里,总面积6674.3平方公里。北与嫩江县为邻,东与德都县、克山县接壤,南与依安县、富裕县毗连,西以嫩江与甘南县、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分界。全市共辖6镇、17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6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4万人;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人口2万余人。市0驻地讷河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名博尔多。讷河一名来源于境内的讷木尔河。清初届布特哈旗,“布特哈”满语为“打牲”之意。原居住在黑龙江上游、精奇里江一带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因俄国人侵略黑龙江流域,被迫渡江越岭,迁居至嫩江流域。   此地远在唐虞三代为肃慎地;周以后为秽貊地;汉代属秽地;后汉、三国属北扶余地;晋时为寇漫汗的属地;后魏北齐属豆莫娄;隋时属靺鞨黑水部,唐时属黑水部北栅地。唐开元十六年(728年)置黑水军内附于唐;辽属乌延突厥部;金时为生女真部,属蒲与路;元代此地为斡赤厅分地,归属合兰府水达达等路;明代奴儿干部司于此地置别儿真站;清康熙年间清0将定居于这一带的达斡尔、鄂伦春、索伦诸部落编为布特哈旗,亦称“打牲部落”。布特哈衙门驻扎在嫩江两岸的伊倭齐屯(今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光绪年间分为东西布特哈二旗。西布特哈副都统驻地仍在伊倭齐,东布特哈副都统驻地在讷河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撤销副都统,改为总管。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伯河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讷河县,隶属黑龙江龙江道。民国四年(1915年)将本县东部、南部划归新设的克山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讷河县直隶于黑龙江省,为二等县;伪满洲国.初期仍承旧制;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讷河划归新设的龙江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本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2000年,讷河市辖12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7229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讷河镇 90480 拉哈镇 37218 二克浅镇 34582 学田镇 33605 龙河镇 29447 讷南镇 32611 六合镇 27396 长发镇 25815 通南镇 38633 同义镇 35320 九井镇 35002 老莱镇 50733 清和乡 14810 孔国乡 20070 进化乡 18434 友好乡 17341 巨和乡 16118 全胜乡 13525 团结乡 21652 和盛乡 25748 同心乡 17267 永丰乡 17422 兴旺鄂温克族乡 11734 老莱监狱虚拟镇 7332    2003年,撤销清和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学田镇管辖,镇人民0驻国兴村;撤销巨和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同心乡管辖,乡人民0驻同心村(黑民区[2003]108号)。   2004年,讷河市辖12个镇、8个乡:讷河镇、拉哈镇、龙河镇、讷南镇、通南镇、老莱镇、二克浅镇、学田镇、太和镇、长发镇、同义镇、九井镇、清和乡、孔国乡、进化乡、友好乡、巨和乡、全胜乡、团结乡、和盛乡。   2005年3月29日,黑龙江省人民0批准:讷河市撤销永丰乡并入讷河镇,撤销进化乡并入孔国乡,撤销友好乡并入龙河镇,撤销团结乡并入兴旺鄂温克族乡。(黑民区[2005]28号)   


依安县特产大全




依安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