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伊春 >> 五营区

五营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五营区谷歌卫星地图)


五营区简介

   五营区(局)位于伊春市东北部,小兴安岭南坡腹地。东经129°06′-129°30′,北纬47°54′-48°19′。东与红星区为邻,西与上甘岭区接壤,南与美溪区、乌马河区搭界,北与友好区、逊克县毗邻。面积1040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4年)。
  邮编:153033。代码:230710。拼音:Wuying Qu。
  
  行政区划
  
  五营区辖2个街道,4个林场、4个经营所:五营街道、五星街道、翠北林场、前丰林场、永丰经营所、平原经营所、丽丰林场、杨树河林场、平山经营所、丽林经营所。
  历史沿革
  
  五营区之名称,源于原狩猎营。过去,从汤原到乌伊岭进山狩猎,设了不少地营子,此地为第五营,故名。原属汤原县管辖的林区,1952年10月,设置伊春县后,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1955年8月,设立县属五营区,翌年12月设置五营镇。1957年11月,伊春撤县设市后,撤销五营镇,设立伊春市五营区。1960年3月,于区境北部分设五星区。1963年4月13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五星区,并入五营区。1964年8月,区人民委员会与林业局合并,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隶属伊春特区,1967年改隶伊春市。
  1992年,五营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北部,东、东北与红星区相连,东南与美溪区接壤,西南与上甘岭区毗邻,西北抵逊克县境。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50公里。全区总面积1040平方公里。全区分设五营、丰林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五星镇。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4.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1万人;满、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区政府和五营林业局驻地五营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五营区志》中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资料(~1985年)
  
  2000年,区局系政企合一的县级单位。全区行政区划总面积1040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总面积为120 573公顷;丰林自然保护区18 400公顷;实验林场8050公顷。五营区辖一镇(五营镇)11个街道办事处,34个居民委。全区居民户数为14 417户,总人口为42 023人。(《伊春年鉴·2001年版》)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0707人,其中(人): 五营街道 20110 丰林街道 10014 杨树河街道 714 平山街道 621 丽丰街道 715 永丰街道 638 平原街道 715 前丰街道 759 翠北街道 1302 丽林街道 922 五星镇 4197 
  2004年,全区行政区划面积1 470平方公里,林业局施业区面积120 573公顷,林业局局址面积235公顷,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8 165.4公顷,丽林实验林场面积8 128公顷。辖2个办事处,10个社区,8个林场所。全区总人口34 049人。(《伊春年鉴·2005年版》)
  
  地图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万人 1040平方公里 230710 153000 0458 查看 五营区谷歌卫星地图

五营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五营街道 0 34.9平方公里

----

查看 五营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五星街道 0 0

----

查看 五星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翠北林场 0 0

----

查看 翠北林场谷歌卫星地图
前丰林场 0 0

----

查看 前丰林场谷歌卫星地图
永丰经营所 0 0

----

查看 永丰经营所谷歌卫星地图
平原经营所 0 0

----

查看 平原经营所谷歌卫星地图
丽丰经营所 0 0

----

查看 丽丰经营所谷歌卫星地图
杨树河经营所 0 0

----

查看 杨树河经营所谷歌卫星地图
平山经营所 0 0

----

查看 平山经营所谷歌卫星地图
丽林经营所 0 0

----

查看 丽林经营所谷歌卫星地图

五营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伊春区

   伊春区面积100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04年)。   邮编:153000。代码:230702。拼音:Yichun Qu。   行政区划      伊春区辖4个街道:旭日街道、红升街道、前进街道、朝阳街道、东升街道。   历史沿革      伊春区名源于伊春市名。伊春,为满语译音,汉译为“衣料毛皮”之意。原属汤原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9年隶属汤原县带岭村管辖。1940年日本侵略者设“八大柜头”,进行木材掠夺式采伐。1945年初,设伊春街。“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汤原县南岔区管辖,1950年改隶第五区。1952年10月,划归新设置的伊春县管辖,设置第一区,1955年 9月改设伊春镇。1957年7月,伊春撤县设市;同年11月20日,将乌马河、乌敏河、伊春3镇合并设立伊新区。1960年与-林业局合并,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1961年政企分开。 1965年4月5日,撤销伊新区,分设伊春镇和-区。1967年10月,撤销伊春镇,设立伊春区。   1992年,伊春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中部,东、南、西三面为乌马河区所环绕,北与友好区毗邻,为伊春市区中心,市政府驻地。辖境为东西狭长的河谷平原地带,全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伊春市委、市政府和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均驻区内。全区共辖旭日、红升、朝阳、向阳、制材、扶林、前进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东升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万人;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区政府驻地繁荣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伊春区志》中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资料(~1985年)   1985年,伊春区行政区域划为旭日、红升、向阳、制材、扶林、朝阳、前进7个街道办事处和 1个东升乡,共划为81条街和7个自然村。其中,旭日街道办事处下划繁荣、铁林、林泉、建发、建新、正阳、安全、伊林、富强、松林、站前、铁林12条街道;红升街道办事处下划普新、高潮、红星、新兴、向阳、高山、森林、工农、向荣、黎明、林铁、卫星、山林、翠林、新华、治安、向林17条街道;向阳街道办事处下划文化、永兴、永胜、新建、丰林、林城、桦林、永安、红旗、工联、永庆11条街道;制材街道办事处下划铁路、建设、三桥、制材、卫林、育林、铁东、临河、保安、中心、机修、前进、森工、森铁、团结、铁西、爱民17条街道;朝阳街道办事处下划对山、双路、战备、建林、临山、伊河、靠河、跃进、朝阳、新风、靠山11条街道;前进街道办事处下划新城、新立、前卫、永红、红光5条街道。东升乡划有东升、青山、迎新、长征、杨林、联合、东风7个村。   2000年,伊春区辖7个街道、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44562人,其中(人): 制材街道 25707 旭日街道 16572 红升街道 20901 前进街道 22229 向阳街道 20138 朝阳街道 12443 扶林街道 19842 东升乡 6730    

南岔区

  南岔区(局)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伊春市南部。面积3088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邮编:153100。代码:230703。拼音:Nancha Qu。   行政区划      南岔区辖4个街道、2个镇、1个乡,6个林场、9个经营所:西水街道、联合街道、东升街道、梧桐街道、晨明镇、浩良河镇、迎春乡、三岔河林场、四合营林场、亮子河林场、石头河林场、翠岗林场、岩石经营所、奋斗经营所、桦阳经营所、浩良河经营所、太平经营所、南岔经营所、威岭经营所、大磊林场、松青经营所、柳树经营所。   历史沿革      南岔一带,原属汤原县管辖,1945年12月人民民主政府设置南岔区,1950年改为第五区。1952年10月,划归伊春县管辖,翌年春设置南岔镇。1957年7月,国务院批准伊春撤县设市,同年11月20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南岔镇,设立伊春市南岔区,同时于南部浩良河地区设立浩良河区。1964年10月,区与南岔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1969年10月13日,撤销浩良河区,并入南岔区。   1946年8月,合江省林务局在南岔设林务分局,1949年9月与汤原林务分局合并为汤原林务局。1951年7月,撤销鹤岗林务分局,大部分人员迁至南岔,组建南岔林务分局,1958年4月改称南岔林业局。   1992年,南岔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南部,汤旺河下游,东邻汤原县,南接依兰县,西界带岭区,北与金山屯区毗连。绥佳线、南乌线铁路于此交会,南岔站为一等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71公里。全区总面积3088.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是全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区也是绥佳铁路线上规模较大的一个工业区。区内分设东升、建国、联合、民主、梧桐5个街道办事处和2镇、1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4.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万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4%。区政府和南岔林业局驻地南岔。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40846人,其中(人): 联合街道 14837 建国街道 18618 民主街道 14153 西水街道 14325 东升街道 17211 梧桐街道 2965 松青街道 3837 柳树街道 1019 三岔河街道 842 四合营街道 761 亮子河街道 812 石头河街道 966 翠岗街道 370 岩石街道 998 奋斗街道 407 桦阳街道 1725 浩良河所街道 1126 太平街道 955 南岔所街道 742 威岭街道 1102 大磊街道 702 浩良河镇 25826 晨明镇 11150 迎春乡 5397       地图         乡镇简介   联合街道 南岔区政府所在地。办事处机关设在建国街中段,辖区东起朝阳路,西至水解厂西围墙及道口,南括永翠河,北及月牙湖山,沿线直至南岔通山公路入口处,襄括南岔区中心地带,面积约22平方千米。居民户数为10448户,人口为30603人。设7个社区居委会,即:中心社区居委会(辖东方红居民委,建林居民委、后兴居民委、中心居民委);城林社区居委会(辖护林居民委、城林居民委、育林居民委、新育林居民委);兴林社区居委会(辖兴林居民委、双林居民委、新民居民委);铁工社区居委会(辖铁林居民委、铁工居民委、前进居民委);建国社区居委会(辖建政居民委、建兴居民委、建国居民委、建铁居民委);和平社区居委会(辖站前居民委、和平居民委、朝阳居民委);永丰社区居委会(辖永丰居民委、永安居民委、永林居民委)。   西水街道 办事处机关设在南岔区西水路五号。设五个社区居委会,即:西水社区居委会(辖西水居民委、红旗居民委、坝东居民委、贮木居民委);文明社区居委会(辖文明居民委、大岭居民委、林西居民委、西山居民委、林机居民委);利民社区居委会(辖利民居民委、新利民居民委、坝西居民委);新建社区居委会(辖新建居民委、胜利居民委、集中居民委、民主居民委);建设社区居委会(辖建设居民委、跃进居民委、道口居民委)。   浩良河镇 位于小兴安岭的南部,全镇总面积910平方千米,镇区面积8平方千米,水产林木矿产资源较丰富。全镇人口2.7万人。   晨明镇  面积1111.99平方千米,总户数5271户,常住人口16001人。街道办事处5个,下设11个居民委。晨明镇下设8个行政村,1179户,人口4085人。   南岔林业局   【概况】 位于伊春东南端,人口140816,行政区面积3088.41平方千米,其中林业施业区面积286426公顷。   所辖林场所、贮木场:南岔所、晨明所、柳树所、太平所、岩石所、奋斗所、松青所、桦阳所、浩良河所、威岭所、四合营林场、松青贮木场、石头河林场、南岔贮木场、亮子河林场、三岔河林场、晨明贮木场。    晨明森林经营所始建于1956年。位于汤汪河中下游东岸,南岔区南30千米处。东与汤原交界,南与威岭所毗邻,西于亮子河林场接壤,北与桦阳所相连。施业区总面积为24445公顷,总人口为724人。所址建在晨明镇内。   柳树经营所位于局址东北6千米处。现有居民370户,总人口1022人。施业区面积19170公顷,46个林班。该所与金山屯区相毗邻,施业区内含有11个自然村(屯)。   太平森林经营所位于南岔林业局所在地南4千米处。1952年组建,时称太平作业所。1958年改称南岔林业局第五林场。1960年改为伊春管理局太平沟实验林场。1964年3月改称太平森林经营所。次年,所内成立了向阳、黎明两个营林新村。1966年改称红卫经营所,1985年复称太平森林经营所。1985年,太平森林经营所施业区面积为15497公顷,全所有职工230人,青年634人。1985年末利民经营所与太平经营所合并。1997年6月,由于精减机构压缩人员,把营林一段、营林二段、木材加工段、机械队、青年管理站,全部撤销。只保留苗圃段。   松青经营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绥佳线松青站,距南岔林业局局址西南23千米处。始建于1953年,原名木曾,1985年改名为松青。总人口4382人,总户数1321户。全所施业区面积14957公顷。   桦阳森林经营所隶属于南岔林业局、位于南岔东南30千米汤旺河畔,珠拉比拉河入口处,始建于一九五八年五月。现有施业区面积37362公顷,全所人口约1350多人。   浩良河森林经营所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鹿,汤旺河畔。东和南与汤原县接壤,西片依兰县和三岔河林场接壤。北与威岭经营所接壤。地理座标:东经29度50",北纬47度。辖区总面积31900公顷。划分为71个林班。自划分7个所辖经营区:1、柳树河区,2、河北区:(吉星、永林),3、长青庙岭区,4、北阳区,5、浩良河镇后山区,6、浩良河区(指浩良河流域两侧),7、二段区(原翠岗林场)。   四合营林场位于南岔东,25千米处,东于汤原相接壤,北于大丰林业局相邻,南、西同桦阳所相毗邻。始建于1979年4月,因建场前此地只有四个猎户全居,故取名四合营。施业区总面积22170公顷,有63个林班,林场总户数204户(不含创业村),总人口734人。   松青贮木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距南岔林业局局址所在地西南23千米处。   石头河子林场位于小兴安岭南部,南岔区境内,距南岔区政府所在地西北部40千米处,东和奋斗经营所搭界,南同松青经营所相连,西与带岭区毗邻,北与乌马河、美溪区接壤,土地面积21255公顷。   

友好区

   友好区(局)位于伊春市中北部。东经128°07′—128°59′,北纬47°45′—48°33′。南与伊春区、乌马河区、翠峦区为邻,西与绥棱林业局、沾河林业局相邻、东与上甘岭区、五营区、红星区毗邻。面积2366平方千米。总人口7万人(2004年)。   邮编:153031。代码:230704。拼音:Youhao Qu。   行政区划      友好区辖3个街道,6个镇、8个经营所:友好街道、双子河街道、铁林街道;三合经营所、松园林场、中心经营所、永青经营所、碧云经营所、友谊经营所、青杨经营所、岭峰林场、奋斗林场、东卡林场、鸡爪河林场、绿源林场、广川经营所、朝阳经营所。   历史沿革      友好区名源于森工企业友好林业局名。1953年3月18日,建立林业局,时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三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中苏友好”,故命名友好森工分局。由此演变为地名。1964年12月21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友好区,隶属伊春特区。1969年10月13日,将友好区与双子河区合并为友好区,隶属伊春市。   1992年,友好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西部,东与上甘岭区接壤,南与乌马河、伊春、翠峦区毗邻,西、北与绥棱县和逊克县相连。南乌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18公里。全区总面积2366平方公里。全区分设友好、双子河、红旗、铁林、二十一、铁兴6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7.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1万人;满、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区政府和友好林业局驻地友好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友好区(林业局)志》中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资料(~1985年)   1985年,全区辖有21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城区有友好、铁林、铁兴、新街基(红旗)、双子河、甘一等6个办事处;林场有15个办事处。共8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全区总户数19035户,总人口76722人(常住人口)。   2000年,行政区划面积2364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280 888公顷,。辖18个街道办事处,53个居民委。全区总户数25 455户,总人口71 097人。(《伊春年鉴·2001年版》)   2000年,友好区辖6个街道:友好街道、双子河街道、铁林街道、铁兴街道、新街基街道、二十一街道。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67648人,其中(人): 友好街道 15900 铁林街道 23745 双子河街道 15002 新街基街道 7211 朝阳街道 693 青杨街道 380 广川街道 400 永青街道 165 松园街道 256 碧云街道 517 友谊街道 639 中心街道 724 三合街道 958 东卡街道 200 鸡爪河街道 262 绿源街道 163 岭峰街道 332 奋斗街道 101    友好林业局   【概况】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部,总人口6.7万人,总施业区面积28万公顷,局址友好区府前路,邮编::153031  

西林区

  西林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市中部,小兴安岭中段南坡,距省会哈尔滨市370千米,伊春市区52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3′-126°24′,北纬47°22′-47°36′。东、南与金山屯区交界,西与南岔区相连,北与美溪区接壤。南北长26.5千米,东西宽24千米,面积457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4年)。汉族占绝大多数,还有满、回、朝鲜、蒙古、达翰尔、锡伯、鄂伦春等少数民族。   邮编:153025。代码:230705。拼音:Xilin Qu。   是伊春市所辖两个纯行政区之一,较为发达的工矿业和非政企合一的行政体制是西林区不同于伊春市其他区(局)的显著特征,是伊春市唯一的工矿区,主要以冶金,建材为主。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较大,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在1℃左右,年降水量500至650毫米,多集中在6至9月间。   行政区划      西林区辖3个街道:西林街道、新兴街道、苔青街道。   西林街道:辖 繁荣社区、前进社区、铁西社区、三公里社区、灯塔村、东丰村。   新兴街道:辖 钢城社区、兴荣社区、松胜社区、强达社区、富发社区、民华社区。   苔青街道:辖 苔青社区、白林社区。   历史沿革      西林区名源于境内的小西林河名。大、小西林河均发源于美溪区境内,故有大、小西林之称。小西林河盛产细鳞鱼,“西林”取其谐音得名。原属汤原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只住有少数猎户。1947年10月,从佳木斯市移民47户来此开荒种地,始建佳林村,隶属汤原县南岔区管辖,1950年改隶第五区。1952年10月划归伊春县,1953年划归第二区管辖。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佳林乡。1957年撤县设市后,划归美溪区,设置西林街道办事处。1968年8月,改称西林公社。1969年10月13日,将美溪区管辖的西林地区划出,设置伊春市西林区。   1992年,西林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南部,小西林河从境内通过。东、南与金山屯区、南岔区接壤,西、北与美溪区毗连。南乌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41公里。全区总面积457平方公里,区内分设西林、三公里、新兴、白林、苔青5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5.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3万人;回、蒙古、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区政府驻地西林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西林区志》      2000年,行政区划面积381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办事处,39个居委会,3个村委会。全区总户数18 355户,总人口54 133人。(《伊春年鉴·2001年版》)   2000年,西林区辖5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8054人,其中(人): 西林街道 12089 新兴街道 22337 白林街道 3362 瞢青街道 2941 三公里街道 7325    ?年,西林区辖西林街道(繁荣社区、前进社区、铁西社区、灯塔村、东丰村)、新兴街道(钢城社区、兴荣社区、松胜社区、强达社区、富发社区)、三公里街道(三公里社区、民华社区)、白林街道(白林社区)、苔青街道(苔青社区)5个街道。   2004年,全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12个社区,总人口为52 818人,农业人口为1 086人。   地图         乡镇简介   繁荣、前进、铁西共同构成西林城区。三公里是一个独立的自然屯。钢城社区、兴荣社区、松胜社区、强达社区、富发社区、民华社区共同组成西钢集团生活区。十八是一个小的自然屯, 但这里是原西林铅锌矿矿区的驻地。苔青、白林各自为一个小自然屯,苔青是黑龙江省美溪建材有限公司驻地,白林是西林区工业小区驻地。(peter提供资料)   

翠峦区

翠峦区  翠峦,1943年由日本人石井贞彰起名。1942年前,汤林线人称“伊松甸子”。1942年,日本人开始修筑伊春至“伊松甸子”间铁路,因南岔林务局至“伊松甸子”距离123公里,故将“伊松甸子”改称123公里,简称“23”。1943年,日本人开始修筑伊春至123公里铁路。日本铁路工程主任技术员兼踏查测量队队长石井贞彰来123公里踏查路况时,见此地山峦翠绿、郁郁葱葱,与别处迥然不同,取火车站名为“翠峦”,此后一直沿用“翠峦”地名至今。   翠峦原是一片原始森林,仅有个别猎人出没于深山。唐朝时期,翠峦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清代属兴东道;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废道,翠峦隶属三江省汤原县;抗日战争胜利后属合江省汤原县;1948年4月,成立翠峦流送作业所;1949年6月,成立翠峦林务所;1950年,改称翠峦森工分局;1952年12月,成立伊春县第四区人民政府时,翠峦为伊春县辖的一个镇;1953年7月,改称翠峦森林工业局;1956年10月,建立翠峦林管区;1958年1月,翠峦森工局和林管区合并,4月改称翠峦林业局,10月,成立翠峦人民公社;1964年8月17日,翠峦区(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体制;1967年1月30日,人民解放军进驻翠峦,实行军事接管。同年7月14日成立翠峦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月,恢复翠峦林业局党委;1980年9月22日,撤销翠峦区革命委员会,恢复翠峦区人民政府至今。   翠峦区(局)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8°12′30″——128°44′50″,北纬47°23′50″——47°59′10″。东接乌马河林业局,南邻铁力林业局,西与绥棱林业局接壤,北同友好林业局隔山相望。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4公里,区(局)址距伊春区16公里。为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与新构成的属于小兴安岭隆起褶皱带侧翼,东西走向9条“多”字形山群构成地貌轮廓,全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一般是阳坡陡短,阴坡缓长,坡度大都在20°以下,平均海拔375米。境内有9座大山,最高峰解放山,海拔994.5米。   气候条件   翠峦区地处北温带,属北温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春秋风大雨少,夏季雨量充沛,冬季严寒干燥,年平均气温0.4℃左右,年降水量500~700毫米,早霜在九月上旬开始,晚霜到翌年五月中旬结束,无霜期110天左右,植物生长期为100~120天左右。   翠峦区位于伊春市西部,东邻乌马河区,西接松花江林管局绥棱林业局,南与铁力、庆安两县搭界,北与友好相连,距伊春区16公里,属伊春市中心城区。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4公里。全区行政区划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为155103公顷,其中有林地144089.6公顷。   辖区内有2个社区服务中心(向阳社区服务中心、曙光社区服务中心),8个社区(新建社区、繁荣社区、育林社区、新春社区、幸福社区、文化社区、胜利社区、保安社区),9个林场(所)(解放经营所、冲锋经营所、么河经营所、抚育河经营所、北山经营所、尖山河经营所、翠峦河经营所、昆仑气林场、开源河林场),2个行政村(前进村、翠光村)。   

新青区

  新青区(局)行政区划面积1,048.72平方公里,1957年开发建设,1964年建区,现政企合一体制,即新青区人民政府与新青林业局合一。区址设2个街道办事处,8个社区,37个居民委员会。林业局11个林场、3个经营所,企事业单位81个,总人口56,718人。   邮编:153036。代码:230707。拼音:Xinqing Qu。   林业施业区总面积289 780公顷,南部、东北部与鹤岗市、嘉荫县区划重叠:施业区在行政区划内面积为640,525公顷;在嘉荫县境内面积为118,395公顷;在鹤岗市境内面积为69,663公顷。   行政区划      新青区(新青林业局)辖2个街道,10个林场、3个经营所:新青街道、兴安街道、红林经营所、松林经营所、泉林林场、水源林场、笑山林场、汤林林场、桦林林场、青林林场、结源林场、北沟林场、南沟林场、乌拉嘎经营所、柳树河林场。   历史沿革      新青区一带,因是一片自然生态良好的原始森林,红松茂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故有“墙围子”之称。远眺诸山尽皆青翠,故于1957年建立林业局时,命名为新青林业局。1960年3月,设立新青区。1962年12月17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东风区并入新青区。1964年2月,区人民委员会与新青林业局合并,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改隶伊春特区管辖。同年12月21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原东风区所辖区域划出,恢复东风区。1967年隶属伊春市管辖。   1992年,新青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北部,汤旺河上游。东与嘉荫县、鹤岗市接壤,西南与美溪区毗连,西与红星区为邻,北与汤旺河区分界。南乌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108公里。全区总面积1181平方公里。全区分设新青、铁林两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5.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万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2%。区政府和新青林业局驻地新青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行政区划面积1049平方公里,辖23个街道办事处,35个居民委。林业施业区面积为289 780公顷。设13个林场,3个经营所。人口5.3万人。(《伊春年鉴·2001年版》)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50852人,其中(人): 兴安街道 16628 铁林街道 10737 新青街道 13324 红林街道 328 松林街道 565 金林街道 607 泉林街道 553 大贺街道 446 北影街道 741 水源街道 1132 笑山街道 804 汤林街道 1531 桦林街道 513 清林街道 495 结源街道 718 南沟街道 438 北沟街道 367 乌拉嘎街道 412 柳树河街道 513    2004年,行政区划内设有6个林场,2个经营所,施业区在嘉荫县境内有3个林场,1个经营所,在鹤岗市境内有4个林场。区内设2个办事处,8个社区。全区人口5.17万人。      地图   

美溪区

   美溪区(局)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伊春市区东南20.5公里处。东与鹤岗市相接,南与南岔区、西林区为邻,西与乌马河区交界,北与五营区、红星区、新青区相连。面积2259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2004年)。   邮编:153021。代码:230708。拼音:Meixi Qu。   行政区划      美溪区辖1个街道,7个林场、7个经营所:美溪街道;大西林林场、五道库经营所、缓岭经营所、对青山经营所、群峦经营所、兰新经营所、顺利河林场、松岭经营所、青山口林场、金沙河林场、桦皮羌子林场、碧仓库林场、三股流经营所、卧龙河林场。   历史沿革      美溪区名源于美溪火车站名。美溪,意为“美丽的河川”。原属汤原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隶属汤原县管辖,名为集贤村。1948年12月,设美溪村,隶属南岔区管辖。1952年10月,划归伊春县管辖,翌年春设置美溪镇,隶属第一区。1955年8月,撤销美溪镇,设置美溪区。1956年12月,复设美溪镇。1957年伊春撤县设市后,同年11月,将美溪、大丰、五道库3镇合并设立伊春市美溪区。1958年11月,改为美溪人民公社。1962年12月17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大西林区并入美溪区。1964年9月,区与林业局合并,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1969年10月13日,将西林地区划出,设置西林区。1950年8月,建立美溪林务分局。   1992年,美溪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中部,汤旺河横贯全区。东与鹤岗市相连,东南与金山屯、西林区接壤,南抵南岔区,西靠乌马河区,北与五营、红星、新青区毗邻。南乌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20.5公里。全区总面积2258.9平方公里,区分设美溪、缓岭、五道库、大西林4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2万人;满、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区政府和美溪林业局驻地美溪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1634人,其中(人): 美溪街道 27528 大西林街道 5466 五道库街道 1321 缓岭街道 1670 对青山街道 1106 群峦街道 466 兰新街道 555 顺利河街道 436 松岭街道 399 青山口街道 339 金沙河街道 261 桦皮羌子街道 261 碧仓库街道 276 三股流街道 810 卧龙河街道 740          美溪林业局   【概况】 局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的南麓。施业区面积225l平方千米、有林地面积156,504公顷。人口4.7万。   

金山屯

   金山屯区(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汤旺河中游,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面积1850平方千米。总人口47777人(2004年)。xzqh.org   区政府驻花园街1号。邮编:152026。代码:230709。拼音:Jinshantun Qu。   行政区划      金山屯区辖2个街道:奋斗街道、金山街道。   历史沿革      金山屯一带,原属汤原县管辖。东北沦陷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和第六军于境内老白山创建密营,坚持抗战多年。抗日将领李兆麟、冯仲云等均在此领导过抗日活动。1943年修筑铁路建金山屯站。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冬至1948年春,从佳木斯市移民96户建立“学习村”,隶属汤原县南岔区管辖。1952年森林勘察队见森林茂密、资源丰富,将此地更名为“大丰沟”,同年4月建立大丰森工分局。1952年10月,划归伊春县管辖。1957年伊春撤县设市后,隶属伊春市管辖。1962年12月17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伊春市大丰区,1964年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1983年12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大丰区更名为金山屯区。   1992年,金山屯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南部,汤旺河中游。东与鹤岗市为邻,南与南岔区接壤,西与西林区相连,北与美溪区毗邻。南乌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55公里。全区总面积1849.5平方公里,区内分设奋斗、金山、团结3个街道办事处和乐园村1个区辖村。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4.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1万人;满、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区政府和金山屯林业局驻地金山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金山屯区(林业局)志》中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资料(~1985年)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6318人,其中(人): 团结街道 11877 奋斗街道 14841 金山街道 7494 丰丽街道 1533 大昆仑街道 1237 小昆仑街道 1935 自山街道 1560 丰岭街道 1026 丰林街道 1194 丰沟街道 1023 丰茂街道 1302 横山街道 975 育林街道 321       金山屯林业局   【概况】 位于兴安岭南麓,黑龙江省伊春市境内,施业区总面积184949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76064公顷。始建于一九五二年。   

五营区

   五营区(局)位于伊春市东北部,小兴安岭南坡腹地。东经129°06′-129°30′,北纬47°54′-48°19′。东与红星区为邻,西与上甘岭区接壤,南与美溪区、乌马河区搭界,北与友好区、逊克县毗邻。面积1040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4年)。   邮编:153033。代码:230710。拼音:Wuying Qu。      行政区划      五营区辖2个街道,4个林场、4个经营所:五营街道、五星街道、翠北林场、前丰林场、永丰经营所、平原经营所、丽丰林场、杨树河林场、平山经营所、丽林经营所。   历史沿革      五营区之名称,源于原狩猎营。过去,从汤原到乌伊岭进山狩猎,设了不少地营子,此地为第五营,故名。原属汤原县管辖的林区,1952年10月,设置伊春县后,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1955年8月,设立县属五营区,翌年12月设置五营镇。1957年11月,伊春撤县设市后,撤销五营镇,设立伊春市五营区。1960年3月,于区境北部分设五星区。1963年4月13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五星区,并入五营区。1964年8月,区人民委员会与林业局合并,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隶属伊春特区,1967年改隶伊春市。   1992年,五营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北部,东、东北与红星区相连,东南与美溪区接壤,西南与上甘岭区毗邻,西北抵逊克县境。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50公里。全区总面积1040平方公里。全区分设五营、丰林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五星镇。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4.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1万人;满、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区政府和五营林业局驻地五营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五营区志》中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资料(~1985年)      2000年,区局系政企合一的县级单位。全区行政区划总面积1040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总面积为120 573公顷;丰林自然保护区18 400公顷;实验林场8050公顷。五营区辖一镇(五营镇)11个街道办事处,34个居民委。全区居民户数为14 417户,总人口为42 023人。(《伊春年鉴·2001年版》)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0707人,其中(人): 五营街道 20110 丰林街道 10014 杨树河街道 714 平山街道 621 丽丰街道 715 永丰街道 638 平原街道 715 前丰街道 759 翠北街道 1302 丽林街道 922 五星镇 4197    2004年,全区行政区划面积1 470平方公里,林业局施业区面积120 573公顷,林业局局址面积235公顷,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8 165.4公顷,丽林实验林场面积8 128公顷。辖2个办事处,10个社区,8个林场所。全区总人口34 049人。(《伊春年鉴·2005年版》)      地图      

乌马河

  乌马河区位于小兴安岭南坡,东经128°35′~129°12′,北纬47°19′~47°57′。面积1254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4年)。   邮编:153011。代码:230711。拼音:Wumahe Qu。   行政区划      乌马河区辖2个街道,2个林场、9个经营所:乌马河街道、伊敏林场、-经营所、东方红经营所、翠岭经营所、河北经营所、青山林场、育苗经营所、安全经营所、伊青经营所、前进经营所、西岭林场、伊林经营所。   历史沿革      乌马河区名来源于境内乌马河名。原属汤原县管辖。1950年伊春森工局建立乌敏河林务分局。1952年10月,划归新设置的伊春县管辖,翌年春设置乌马河镇。1955年8月,设置乌马河区。1956年12月,改为乌马河镇。1957年伊春撤县设市后,同年11月,与乌敏河、伊春两个镇合并为伊新区,设乌马河街。1960年3月,设置乌马河区。1962年12月,并入伊新区。1964年12月21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乌敏河区。区人民委员会与林业局合并,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隶属伊春特区管辖。1966年4月14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区,并入乌敏河区。1983年12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乌敏河区更名为乌马河区。   1992年,乌马河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中部,环绕伊春区,乌马河贯穿全区。东与美溪区为邻,南与带岭区接壤,西与翠峦区相连,北与友好、上甘岭、五营区毗连。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10公里。全区总面积1253.6平方公里。全区分设乌马河、伊敏、锦山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区辖村(锦山村)。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3.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3万人;满、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区政府和乌马河林业局驻地乌马河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乌马河区行政区划面积1211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122 531公顷。人口38 208人,总户数130 47户。(《伊春年鉴·2001年版》)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7104人,其中(人): 乌马河街道 22398 锦山街道 2497 河北街道 333 前进街道 538 西岭街道 896 安全街道 744 青山街道 1091 翠岭街道 1507 东方红街道 153 育苗街道 1436 伊敏街道 3275 伊林街道 701 -街道 1048 伊青街道 487       乌马河林业局   【概况】 位于小兴安岭中部南麓,区址距林都伊春市新区3千米。施业区三面环绕伊春市中心区,形成环翠抱珠之格局。全区现有人口3.7万人,施业区总面积12.2万公顷。   

汤旺河

     汤旺河区(局)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市区北部,小兴安岭南坡北部及部分北坡。北纬48°22′18″~48°48′30″、东经128°51′5″~130°8′0″。北靠乌伊岭林业局;东北部与嘉荫县相接;东和东南部与新青林业局交界;西和西南部与红星林业局毗邻。行政区划面积1262.39平方千米,林业区划面积2153.51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4年)。   邮编:153037。代码:230712。拼音:Tangwanghe Qu。   行政区划      汤旺河区辖2个街道,9个林场、4个经营所、1个苗圃:河南街道、河北街道、日新林场、石林林场、东升林场、二龙山林场、高峰林场、二清河林场、守虎山林场、泉石林场、峻岭林场、育林经营所、团结经营所、磨石山经营所、中心苗圃、克林经营所。   历史沿革      汤旺河区,以境内的汤旺河得名。1958年8月,建立东风林业局。1960年3月,设立东风区。1962年12月17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东风区并入新青区。1964年12月21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恢复东风区,“区局政企合一”,隶属伊春特区管辖,1967年隶属伊春市。1983年12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东风区更名为汤旺河区。   1992年,汤旺河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北部,汤旺河发源地,东与嘉荫县为邻,南与新青、红星区相连,西与逊克县接壤,北抵乌伊岭区。南乌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135公里。全区总面积1263平方公里,驻地设有汤旺河街道办事处,各林场设有街道组织。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4万人;满、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区政府和汤旺河林业局驻地汤旺河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汤旺河区志》中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资料(~1985年)      2000年,行政区划面积1244平方公里,区辖16个街道办事处,36个居民委。与嘉荫县、乌伊岭区、红星区、新青区接壤。林业施业区面积215 351公顷,辖14个林场。全区人口总户数13 096户,总人口36 909人。农业人口1283人。(《伊春年鉴·2001年版》)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5905人,其中(人): 河南街道 17555 河北街道 11955 日新街道 520 石林街道 376 东升街道 218 二龙山街道 326 高峰街道 311 二清河街道 658 守虎山街道 643 泉石街道 508 峻岭街道 271 育林街道 566 团结街道 604 磨石山街道 601 中心苗卜街道 203 克林街道 590    2004年末,全区(局)共有14个林场;1个中心苗圃;17个街道办事处;汉、满、蒙、回、朝鲜、锡伯、藏、苗、彝、壮、布依、达斡尔、鄂伦春等13个民族;总人口34 265人。   

带岭区

   带岭区(带岭林业实验局)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带岭区隶属伊春市,带岭林业实验局是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的一个直属企业。位于伊春市南部,小兴安岭南麓,面积1041平方千米。总人口3.7万人(2004年)。   邮编:153106。代码:230713。拼音:Dailing Qu。   版图大体呈纺锤形。东南与西北方向长达78公里,西南与东北方向窄,仅为8公里,平均宽12公里。行政区划面积为1042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96 742公顷。   行政区划      带岭区辖1个街道,1个经营所:带岭街道;青川经营所。   历史沿革      原属汤原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9年实行街村制,设立带岭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汤原县南岔区管辖,1950年改隶第五区。1952年10月,划归新设置的伊春县管辖,翌年春设置带岭镇。1957年7月,国务院批准伊春撤县设市后,同年11月20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带岭镇,设立伊春市带岭区。   1992年,带岭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中心77公里。东与南岔区为邻,南、西与铁力市毗连,北接乌马河区。全区总面积1041.4平方公里,分设带岭、大青川两个街道办事处和大兴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3.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7万人;满、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区政府和带岭林业局驻地带岭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带岭区志》中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资料(~1985年)      2000年,全区共划分为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行政村,总人口37 454人(《伊春年鉴·2001年版》)。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7492人,其中(人): 带岭街道 29736 大青川街道 2411 大兴乡 2012 省带岭林业实验局虚拟街道 3333 www  

乌伊岭

   乌伊岭区(局)位于伊春市区北端,小兴安岭的东段,横跨小兴安岭南北两坡。东经128°57′~129°44′、北纬48°33′~49°08′。南与汤旺河区接界,西隔库尔滨河毗邻红星区,西北与逊克县接壤,东、东北与嘉荫县毗邻,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65公里。面积3162平方千米(《简册·2006年版》;《伊春年鉴·2005年版》:行政区划面积为899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总面积为308 127公顷周界长280公里。)。总人口26 546人(2004年)。   区(局)址位于国铁汤林线端点255公里处,距伊春中心区153公里。邮编:153038。代码:230714。拼音:Wuyiling Qu。   行政区划      乌伊岭区辖1个街道,10个林场、2个经营所:乌伊岭街道;上游林场、美峰林场、美林林场、建新林场、移山林场、-林场、桔源经营所、东克林林场、福民林场、阿廷河林场、永胜经营所、前卫林场。   历史沿革      乌伊岭,蒙古语,意为“长满树林的山岭”。是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最晚的地区。1964年筹建乌伊岭林业局,1967年正式投产,同年10月,设立伊春市乌伊岭区。   1992年,乌伊岭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最北端,北、东与嘉荫县毗邻,南与汤旺河区相连,西北与逊克县分界。是南乌铁路的终点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153公里。全区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区内设有乌伊岭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7万人;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区政府和乌伊岭林业局驻地乌伊岭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乌伊岭区(局)志》中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资料(~1985年)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4743人,其中(人): 乌伊岭街道 19050 上游街道 439 美峰街道 606 翠峰街道 386 桔源街道 468 克林街道 417 建新街道 325 移山街道 276 -街道 517 富民街道 374 阿廷河街道 191 前卫街道 770 永胜街道 924       

红星区

  ke   红星区位于伊春市东北部,横跨小兴安岭南北两坡,北与逊克县接壤,东与新青区相连,南与美溪区毗连,西与五营区相邻。地理坐标为北纬48°00′24″~49°13′44″、东经128°8′8″~129°37′3″。东西宽110公里,南北长135公里。面积3042.71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04年)。   邮编:153035。代码:230715。拼音:Hongxing Qu。   行政区划      红星区辖1个街道,5个林场、7个经营所:红星街道;清水河林场、五星河经营所、汤洪岭林场、汤北林场、霍吉河林场、二杨河经营所、三杨林场、汤南经营所、共青经营所、库斯特经营所、二皮河经营所、曙光经营所。   历史沿革      本区1939年初属汤龙地区,后归汤原营林署直辖。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6年初隶属东北森林工业总局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1956年4月筹建成立新青森林工业局,1957年建成投产。1958年成立新青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62年5月,成立新青区,区局分设。1964年新青区、新青林业局为政企合一县级单位,新青林业局是大型国有林业二级企业。全区人口5.17万人,辖16个街道办事处,设13个林场,3个经营所。   1956年始建红旗森工局,1958年改为红星林业局。1960年12月,设立红星区,为伊春市辖区。1962年12月17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红星区。1964年12月21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恢复红星区,“区局政企合一”,隶属伊春特区管辖,1967年改隶伊春市管辖。   1992年,红星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北部,东与新青区相连,南与美溪区毗邻,西与五营区交界,西北和北部与逊克县、汤旺河区接壤。南乌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87公里。全区总面积3042平方公里。区内分设前进、团结、建设3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3万人;满、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区政府和红星林业局驻地中心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5489人,其中(人): 红星街道 20841 霍吉河街道 352 汤北街道 638 汤洪岭街道 487 清水河街道 532 五星河街道 289 二杨河街道 303 三杨街道 353 汤南街道 600 共青街道 296 曙光街道 184 二皮河街道 321 库斯特街道 293    2004年,全区(局)下辖6个林场、6个经营所,红星区下辖17个居民委。全区总人口为2.86万人。   

上甘岭

     上甘岭区(局)位于伊春市北部小兴安岭腹地,汤旺河中游,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56公里。面积1461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2004年)。   邮编:153032。代码:230716。拼音:Shangganling Qu。   行政区划      上甘岭区辖1个街道,5个林场、7个经营所:红山街道;山峰林场、阳光林场、新风林场、卫国林场、查山林场、长青经营所、青山经营所、溪水经营所、蔚兰经营所、永绪经营所、美林经营所、红山经营所。   历史沿革      上甘岭区名源于森工企业上甘岭林业局名。1953年1月,伊春森工管理局于汤旺河两岸建立森工分局,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和红山战役的伟大胜利,命名为上甘岭森林工业分局和红山森林工业分局。同年8月,两局合并为上甘岭森工局,1958年改称上甘岭林业局。1960年3月,设立上甘岭区,为伊春市辖区。1962年12月,并入双子河区。1964年12月21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恢复上甘岭区。   1992年,上甘岭区 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中部,东、东北与五营区相连,东南与乌马河区接壤,西南和西部与友好区为邻。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29公里。全境总面积1460.7平方公里,全区设有红山街道办事处和1个区辖村(长青村)。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9万人;满、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区政府和上甘岭林业局驻地上甘岭。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上甘岭区志》中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资料(~1985年)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2956人,其中(人): 红山街道 17058 溪水街道 924 青山街道 374 长青街道 680 查山街道 426 美林街道 410 卫国街道 847 永绪街道 368 蔚兰街道 552 新风街道 402 阳光街道 239 枫桦街道 194 山峰街道 193 红山所街道 289       上甘岭林业局   【概况】 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汤旺河中游。施业区总面积14万公顷,人口2.5万人。距省城哈尔滨378千米,局址上甘岭区红山镇,邮编153032。   

嘉荫县

  嘉荫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北麓。隔黑龙江与俄罗斯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的11个城镇相望,边境线长249.5千米。总面积6739平方千米(嘉荫政府网站)/7273平方千米(简册)。总人口8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朝阳镇。邮编:153200。代码:230722。区号:0458。拼音:Jiayin Xian。   行政区划      嘉荫县辖3个镇、6个乡,1个省属国营农场:朝阳镇、乌云镇、乌拉嘎镇、常胜乡、向阳乡、沪嘉乡、红光乡、保兴乡、青山乡;嘉荫农场。   历史沿革      嘉荫县,原名佛山县。境内濒临黑龙江南岸有座山峰,清代礼教徒于山上建有观音庙,故称“观音山”。后来通称为“佛山”。1955年为更改重名县名时,以南境嘉荫河命名,改为嘉荫县。清代,属黑龙江副都统管辖。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黑龙江巡抚奏准,拟于观音山设置佛山府,于乌云河设置乌云直隶厅。均定“缓设”。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7月,添设萝北厅设治局(后改萝北县),归萝北厅设治局管辖。1916年5 月,于萝北县北境温河镇设置乌云设治局,佛山一带归乌云设治局管辖。1927年7月12日,黑龙江省长公署发布训令,于乌云设治局东境佛山镇(宝南镇,今保安村)设置佛山设治局, 9月1日为设治局开办日期。隶属黑河道。因佛山镇无民房租赁,设治局在朝阳镇租用民房办公。1929年2月14日,黑龙江省长公署训令,将佛山设治局改为佛山县,列三等县。由省直辖。1930年6月,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于朝阳镇修建县署,9月末落成,佛山县政府移入新房办公。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黑河省管辖,1941年8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合江省。1947年5月,撤销乌云县,大部分区域并入逊克县,乌云河以南地区划归佛山县。同年8月,县矿(金矿)机构合署,县政府驻北沟(乌拉嘎金矿所在地)。为便于对金矿生产的领导,同年12月批准划归松江省管辖,翌年3月正式办理接交手续。1949年5月,划归黑龙江省管辖,同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又决定划归松江省。 1951年10月,县政府由乌拉嘎金矿驻地北沟移驻朝阳镇。根据1952年12月31日政务院的批复,于1953年3月,将佛山县再度划归黑龙江省黑河专区管辖。后因与广东省佛山县重名,195 5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将佛山县更名为嘉荫县。1965年12月9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逊克县富饶公社(原乌云乡)划归嘉荫县。1970年4月,嘉荫县由黑河地区划归伊春地区。 1979年12月14日,改由伊春市领导。   1992年,嘉荫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东北麓,黑龙江右岸。南与萝北县、鹤岗市为邻,西与伊春市、逊克县接壤,北、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6739平方公里。全县共辖9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1万人;满、回、朝鲜、鄂伦春、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县政府驻地朝阳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乌云县 位于黑龙江省嘉荫县境北部,黑龙江中游右岸。中华民国时期设治,隶属黑龙江省黑河道。  清末,曾被清廷批准于乌云河添设乌云直隶厅(列入缓设名单)。乌云直隶厅,以黑龙江支流乌云河得名。“乌云”,满语,意为“森林”。中华民国成立后,1916年5月8日,黑龙江巡按使公署决定,“以温河镇为城基地点”,设置乌云设治局,隶属黑河道。乌云设治局的管辖区域“大致东临黑龙江,西界兴安岭,南至宝兴镇以南乌拉嘎河,北滨克尔芬河龙门已放荒界”。设治局于5月15日正式成立,5月28日启用“乌云设治局之关防”。1927年9月1日,按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乌云设治局南部地区正式划出,于佛山镇设置佛山设治局。1929年2月2日,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乌云设治局改升为三等县。后经黑龙江省政府补报,内政部“核议”,行政院“照准”。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始由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划归新设之黑河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归黑龙江省管辖,后隶属黑河专区。1947年5月,撤销乌云县,并入逊克县,设置乌云区。1966年12月,将乌云地区划归嘉荫县管辖。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原名佛山县。原名佛山的由来,据《黑龙江志稿》及有关资料记载,县境内有一座山峰秀丽的大山,俗称观音山,含有佛陀圣山之意,建置县治时,取名佛山县。民国十九年将县治所移驻朝阳镇,镇的境内有嘉荫河,故于一九五五年改名为嘉荫县。嘉荫河又名佳金河,以产优质的黄金著称。后来,音讹为嘉荫,遂失去原来的意义。县名由此而得名。   此地远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代属秽地;后汉、三国、魏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隋时属靺鞨七部之一的黑水部;唐时属黑水靺鞨部;五代辽属五国部;金时属扶余路;元代为斡赤斤分地,后属开元路;清为瑷挥副都统的辖地,局属兴东道管辖;民国初年为乌云设治局辖境。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萝北县析置佛山设治局,治所在佛山镇,隶属黑龙江省黑河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同年改佛山设治局为佛山县,直隶于黑龙江省,为三等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将县治移驻朝阳镇。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改东北为十四省,成立黑。河省公署,佛山县从原黑龙江省划归黑河省管辖。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又将佛山县由黑河省划归三江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 将东北划分为九省,佛山县又划属黑龙江省管辖。      2000年,嘉荫县辖3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100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朝阳镇 20519 乌云镇 9449 乌拉嘎镇 9955 常胜乡 4000 沪嘉乡 3115 向阳乡 7080 青山乡 3215 红光乡 3983 保兴乡 9795 嘉荫农场虚拟镇 9893    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原有行政村98个,撤掉25个,并入到22个行政村中,合并为73个。   

铁力市

   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麓。面积6620平方千米。总人口39.7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铁力镇。邮编:152500。代码:230781。区号:0458。拼音:Tieli Shi。   行政区划      铁力市辖4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铁力镇、双丰镇、桃山镇、朗乡镇、年丰朝鲜族乡、工农乡、王杨乡。市境内有:铁力林业局、双丰林业局、桃山林业局、朗乡林业局、铁力农场。   历史沿革      铁力,俗称“铁山包”。在境南王杨乡和卫国乡交界处有一山丘,称“铁山”,其附近两河中间大小山丘连绵不断,统称“铁山包”。设治时,以其地辽代属“铁骊部”,遂名“铁骊”。1956年为更改生辟字和繁体字地名,改为“铁力”。   铁力一带,唐属黑水靺鞨,辽属东京道女真铁骊部,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代先后属呼兰城守尉和呼兰副都统管辖,为鄂伦春、蒙古族游牧之地。1891年4月(清光绪十七年三月),委派镇边军右翼统领领兵于铁山包驻防。1906年6月(清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将北团林子协领移驻铁山包,修建协领公署,“招抚庚子屯田逃亡之户,安插贫民小户”。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奏准,拟设“铁骊县,驻铁山包”。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2月10日,黑龙江省巡按使公署援照清末“设立铁骊县旧条”,裁撤铁山包协领,设置铁骊设治局,以余庆县安邦河以东地区为铁骊设治局管辖范围。隶属绥兰道。1929年2月,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3年10月1日,将铁骊设治局改为铁骊县。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39年6月划归北安省管辖。1943年7月1日,将庆城县与铁骊县合并为庆安县。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设铁骊特别区。1946年6月27日,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将原铁骊地区从庆安县划出,恢复铁骊县,县政府驻铁骊镇,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划归新设立之绥化专区管辖。同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铁骊县改为铁力县。1958年8月,撤销绥化专区,设立松花江专区,铁力县隶属松花江专区。同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并入庆安县。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铁力县,以原铁力县并入庆安县的行政区域为铁力县的行政区域,隶属松花江专区。1965年6月,改隶绥化专区。1970年4月,划归伊春地区管辖。1979年12月,撤销伊春地区,恢复伊春市,铁力县归伊春市领导。1988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设立铁力市(县级)。由伊春市代管。   1992年,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西南麓。东北、东与伊春市接壤,东南、南与依兰县、通河县毗邻,西南、西北与庆安县以河为界。全市共辖5镇、4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38.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67万人,占69%;满、朝鲜、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6%。市政府驻地铁力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铁力之名源于古代的铁利府与铁骊部。远在唐朝时期,渤海国曾设置铁利府。辽代,在黑龙江流域曾有著名的铁骊部(一般考证在今呼兰河上游,南至松花江北岸地区)。唐代的铁利府与辽代的铁骊部均为今名铁力的渊源。   此地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属貊地;汉时为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底地;晋时为寇漫汗地,后魏北齐属勿吉地;隋属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部;唐时属黑水靺鞨;五代迄辽属生女真地;金属上京会宁府管辖;元时属斡赤斤分地;明代奴儿干都司于此地设置了哈郎卫和阿者迷河卫。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屯田兵开垦后,于铁山包设置铁山包协领。光绪三十四年(19O8年)拟于铁山包设治,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民国二年(1913年)铁山包以西属庆城县管辖,民国四年(1915年)由庆城县忻置铁骊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绥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铁骊设治局直隶黑龙江省管辖;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治改组,成立铁骊县公署,仍隶属于黑龙江省,为丁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滨江省公署,将铁骊划归滨江省所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增设北安省,又将铁骊县由滨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东北光复后,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铁骊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九五六年改“骊”为“力”。   2000年,铁力市辖5个镇、4个乡:铁力镇、神树镇、双丰镇、桃山镇、朗乡镇、王杨乡、卫国乡、工农乡、年丰朝鲜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35460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铁力镇 96611 双丰镇 37717 桃山镇 38501 神树镇 21729 朗乡镇 49325 年丰乡 12848 工农乡 9602 王杨乡 14250 卫国乡 9069 铁力林业局虚拟镇 16510 双丰林业局虚拟镇 10565 桃山林业局虚拟镇 12127 朗乡林业局虚拟镇 16523 铁力农场虚拟乡 9224    


五营区特产大全




五营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