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辽宁省 >>沈阳 >> 辽中区 >> 潘家堡镇

潘家堡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潘家堡镇谷歌卫星地图)


潘家堡镇简介

  潘家堡乡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辽中地区闻名的鱼米之乡、蔬菜之乡。也是全国在沈阳地区较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该乡位于辽中县城北部,蒲河东岸,距沈阳市50公里,距辽中县12公里。境内乌杨公路直通省城,省级公路------小小线东西穿境而过,通往辽阳、鞍山、辽西诸多城市,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电气化铁路贯穿潘家堡乡全境。
   潘家堡乡四季分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海拔最高14米,最低11米,年平均气温8℃,日照率高,年平均无霜期168天。全乡版图面积63平方公里,共辖8个行政村,17个自然屯。政府下设党群办、综合办、财政办、工商办、农业办五个办事机构。全乡总人口17653人,总户数6042户,劳动力人口7760人,有汉、满、锡伯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全乡总耕地面积4.7万亩,其中水田2.8万亩,旱田(含设施农业)及其它经济作物1.9万亩。全乡造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精养鱼池面积5000亩,年生猪饲养量30000头,肉牛2000头,肉鸡80万只,蛋鸡20万只。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77万人 63平方公里 210115115 110000 024 查看 潘家堡镇谷歌卫星地图

潘家堡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潘家堡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茨榆坨街道

  茨榆坨地处沈阳西部50公里,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是集区位、交通、资源、市场等优势于一体的具有较强经济增长活力的小城镇。    多年来,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镇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茨榆坨镇于1996年被国家体改委等11个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选定为省级示范镇,1999年被沈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中心镇。近来年,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畜牧业在农业效益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业增加值的60%以上;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玻璃制品、铸造、水泥制品、炼油、服装、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据了全镇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第三产业日益兴旺,远近闻名的茨榆坨大集已发展成为服装、木材、钢材、副食四大专业市场所构成的市场群,去年市场交易额实现8亿元;茨榆坨镇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社会服务功能齐备,投资环境优良,精心打造的西山工业园区,为各界朋友投资兴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04年全镇GDP实现16亿,同比增长20%。2005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名单中,茨榆坨成为沈阳唯一一家被列入试点的小城镇,这是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又一项国家级荣誉。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崛起,沈阳建设西部工业走廊及“南资”北移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的确定,为我镇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镇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工业立镇、商业强镇”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工贸并举、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在加快推进“工贸型”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打造现代文明的小城镇。当前,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道路、电网、自来水、地下排水等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全部工程峻工后将大大提升小城镇的整体形象。茨榆坨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向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城郊街道

  城郊街道位于辽中县城西北部,地处辽、蒲走廊,西临辽河,东与辽中镇接壤,南和六间房乡为邻,北与养士堡乡毗连。全乡总面积74.73平方公里,有居民5308户,1.9万人口,劳动力6055人,有汉、满、回、锡伯、朝鲜、蒙古六个民族,辖10个村,15个自然屯。乡党委:设-一名,副-一名,下设党群办公室;乡人大设主席一名;乡政府:设政府乡长一名,副乡长三名,下设综合办公室、农业办公室、工商办公室。   雄厚的基础设施   全乡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交通快捷,四通八达。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铁路横穿境内,高速公路出口和火车站均在境内,“沈盘公路”穿境而过,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安装了程控电话860部,有蔬菜、山葡萄、养殖生产协会,技术人员74人,经纪人102人,为全乡各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全乡有排水站2座,机械服务面积36000亩。近年来,城郊乡依托“中绿果菜科技示范园”发展优质、绿色农业,发展无公害和品牌农业。目前,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蓬勃发展的工业企业   民营企业是城郊乡的主要经济支柱,全乡共有企业31家,其中市级规模以上企业9家,从业人员3600人。主要以机械加工、服装、针织、工艺品为主,产品远销国内外各大城市。   潜力巨大的一产业   种植业:共有耕地44105亩,其中有水田12000亩,旱田16000亩,有露地菜5000亩,山葡萄3000亩,暖棚3000亩,冷棚1000亩,其他经济作物4105亩。我乡的“双富小区”被定为“沈阳绿色食品基地”,这里的蔬菜远销全国各地。全乡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森林覆盖率达25%。    养殖业:全乡共有规模以上的养殖小区7个,同时也发展庭院经济,生猪饲养量6.2万头,肉鸡520万只,肉牛2200头,羊4000只,蛋禽7万只,淡水鱼生产量120吨。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群众收入的重要补充。   日新月异的三产业   全乡第三产业已发展到200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已成为全乡的亮点,中日合资的“春利食品有限公司”把全乡广大农户生产的蔬菜经过加工,远销日本,换取外汇;“鹤泉种鸭”、“鹤泉种鸡”是集“孵化—饲养(鸡、鸭)—屠宰”一条龙生产的另一龙头企业,辐射全乡,为广大饲养户提供了资金。.  

辽中镇

  辽中镇位于距沈阳70公里处辽中县中部,地处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镇辖一个经济开发区、14个行政村、4个街道办事处、20个社区。2005年末总人口15万。城内人口12万。幅员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万亩,农业人口平均占地3.35亩。   辽中镇在19世纪时仍为一个部落,屯名为阿司牛录。清光绪23年(1906年)辽中设县,择阿司牛录为县城,并建镇制,起名辽中镇。至今城镇已有100年历史。当时因“庚子之变”,在城镇四周修有土壕,设有东、西、南三门。1948年10月28日辽中县解放,修建辽、蒲防洪大堤后,遂拆除四周土壕,城镇开始向外扩展。辽中镇内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满族,同时有回族、锡伯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   辽中镇政府坐落在辽中县南环路9号,现有办公楼两座,办公总面积约2300平方米。下设武装、民政、计生、统计、司法、财政、土地、经管等部门。   辽中镇交通四通八达。有沈盘公路、沈环公路、沈大公路在镇内通过,并有京沈高速公路出入口、秦沈铁路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东距沈阳市60公里,南距鞍山市45公里,西距锦州市200公里,北距新民市30公里。   ".  

于家房镇

  于家房镇地处辽中县最南端,辽、浑两河之间,东与辽阳隔浑河相望,南与海城毗邻,西与台安县接壤,北与朱家房镇相连。107省道从腹地穿过,村村通柏油路,组组沙石路相连。全镇有2个社区,9个行政村,5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70.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2.995亩,25.265口人,水田面积17.655亩,旱田面积35.340亩。    于家房镇党委、政府设有党委办公室、政府综合办公室、农业办、工商办、财政办、计生办等党政机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达120万元,完成了镇内7座排灌站的改造和维修,投资65万元,完成了7个村防氟改水富民工程,使4200多户,14500多人吃 上了自来水,投资55万元完成了种养业富民小区工程的建设;投资203万元完成了于前线,永漾线两条公路共11.3公里的大修改造工程;改善了交通环境。水稻种植面积2.2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大豆及杂粮种植面积7000亩。引进了新杂交品种,提高了单产,增加了总产。粮食产量稳定在4400万斤。养殖业由2000年的十几户发展到今年上千户,建养殖小区4个,肉、蛋鸡饲养量由前5年的50万只发展到300万只,并建成了养殖小区,生猪饲养量由前5年的2万头发展到200万头,使畜牧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棚菜生产由2000年的百亩棚菜,发展到今年的6500亩,建百亩棚菜小区7个,冷棚面积从无到有,新发展冷棚面积500亩,建冷棚小区3个,嫁接棚茄、甜珍西瓜等产品销往东北各大市场,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镇的7户私营企业正常运行,规模企业提高了竞争水平,146户个体企业发挥作用,安排镇内富余劳动力1500多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0万元,新建超千万元企业1家,超500万元企业2户,共引进项目9个,新发展营业收入超500万元的规模企业2户,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有了新提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共投资200万元建起了中小学办公教学楼。投资70多万元,改造了中、小学校舍,铺垫了操场,中、小学生入学率达到98%。卫生事业有了新加强,防保工作得到巩固,完善了村级卫生所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得到落实,参合率达95%。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举措,出生率为2.7‰,自然增长率为-0.29‰,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  

朱家房镇

  辽中县辖镇。1958年设朱家房公社,1983年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20公里。面积106.4平方公里,人口3.7万。沈于公路过境。辖朱家房、侯头沟2个居委会和田家房、永丰、孙金、深井子、艾蒿沟、大万、白头沟、腰截子、高墙子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汽车配套等厂。农业主产玉米、高粱、豆类、水稻。.  

冷子堡镇

  冷子堡镇现有版图面积129平方公里,15个行政村,社会总人口28816人,农业人口24120,非农业人口4696,粮田面积7.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2.8亩。    地理位置:东邻蒲河流域的团结水库,西靠辽河,南距辽中县城20公里,北与新民市接壤。省道107线贯穿全镇境内,县级公路冷刘线在镇境内延深2.5公里。   二、小城镇发展性质界定,发展方向。    冷子堡镇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镇中心街两侧的服务网点和集贸市场为服务中心,现以形成9个达到市级生态村建设标准(刘士、古城、人和、社甲、黄土坎、业兴、忙前、忙后、说量理),村内无三堆,街与街都是宽敞的沙石路,鲜花绿树,风景喜人。路灯下人们在文化休闲广场上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文化。其中黄土坎村、社甲村建立了秸杆燃气化站,全镇教育配套设施齐全,现有中心幼儿园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初级中学一所、村组小学六所,小学入学率、及格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4个100%, 初中升学率达到85%。    近几年来,教育事业投资600万元,中心小学和高力房小学设计新颖,装备先进,成为教育现化标志性工程。我镇的建设与发展将是一个另人鼓舞的趋势,从总体趋势发展看,我镇必将形成一个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科学镇、村网络体系,完整的经济区域,实现乡村工业化,实现乡村人口城市化,最后导致城乡差别、脑力与体力的差别,工、农差别的消失。    在提前实现“两个”转化中,我冷子堡镇将促进各村由单一种植到多种经营,由多种经营到农、工、商转化,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促进自给性的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转化,最终达到乡村生活水平和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一致。   ".  

刘二堡镇

  全镇有8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民户数6650户,人口21100人,其中农业人口18500人,劳动力总数7500人。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10.2亿元,人均收入5418元。版图面积86.6平方公里,地貌景观属于下辽河冲积平原中部,地质松软,土壤肥沃。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575小时,平均温度8.1度,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刘二堡镇是沈阳市18个重点中心镇之一,是辽宁省双文明镇,省文明小城镇,沈阳市农村经济发展星级镇,沈阳市小城镇建设先进镇,是辽中县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中心小城镇,刘二堡镇是经济发达、政治团结、社会和谐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刘二堡镇名的由来,据传是清代顺治8年(1651年)间,有个叫刘普的农民到此开荒种地,后生二子并在此定居故名刘二堡,至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后(1653年),关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农民相继迁入辽东,刘二堡也随之人口增多渐成较大村落。    1948年10月辽中县解放到新中国建立后,刘二堡为当时辽中县辖8个区的第四区。1954年撤区建乡,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刘二堡为村划属辽中县4个高级社会中的冷子堡高级社,1958年成立刘二堡人民公社,1983年刘二堡人民公社改定为刘二堡镇。    刘二堡镇是著有“塞外江南”的鱼米之乡,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以农耕为主的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热情好客,真诚、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亲如一家。 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的人们以自己的宽广的胸怀,热情的服务接纳四海宾朋。    对内交通: 全镇现拥有新修高等级乡村公路38公里,达到了从镇到村及村与村之间的直达道路交通网络。对外交通: 刘二堡镇对外有8条通道与周边地区形成“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出口,潘乌公路、冷刘公路、刘大公路、木四线、京皮线、高杨线等,把刘二堡地区与周边地区紧紧融合联系在了一起。 秦沈高速铁路、沈山高速公路从镇区穿过。刘二堡镇距秦沈铁路站仅18公里,距沈山高速公路出(入)口仅12公里。在交通上与外界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优势。   ".  

新民屯镇

  辽中县辖镇。1958年设新民屯公社,1983年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府35公里。面积44.2平方公里,人口1.4万。沈辽公路过境。辖新东、新西、腰岭岗3个居委会和前村、中村、后村、北三台、张三家子、土堡子、宽场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服装加工、针织制鞋、工艺美术、化工、节能设备、水泥构件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蔬菜。.  

满都户镇

  满都户镇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镇域面积8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122亩,林地面积12150亩。辖祁家、古城子、长沟、胡家屯、关粮窑、三道岗、押牛街、东刘家、宁家、前鸭鸡12个行政村,24个自然屯,人口21321人。满都户镇地处辽河冲击平原,北高南低,海拔最高16.5米,最低14米。满都户镇是辽中西部四乡镇经济中心,交通发达,小小线和沈环线境内风光秀美,村村街道整齐,绿荫环抱,有良好的自然景观。   满都户镇位于辽宁省辽中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镇域面积8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122亩,林地面积12,150亩,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19241人[1]。该镇地处辽河冲击平 满都户镇原,北高南低,海拔最高16.5米,最低14米。   该镇是辽中西部四乡镇经济中心,交通发达,境内风光秀美,村村街道整齐、绿荫环抱、有良好的自然景观。   满都户区域有小小线和沈环线两条国道贯通全境,其中小小线境内3.836公里,沈环线境内8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有县级公路辽满线南北通过,全长5.76公里,乡级公路有满大线全长5.918公里。镇域北部途经宁家村的臭山线,境内全长5.5公里。有村级公路9条,全长37.3公里。全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2]。   -   历史沿革   满都户镇原名张家坟,清顺治年间,一皇族王子因罪被诛,全家被贬出京城,出山海关来到东北,行至该地落户,初期取地名满都一户,后更名为满都户[2]。   -   行政区划   满都户镇政府驻满东,辖2个社区居委会:满东、满西;10个村委会:祁家、古城子、长沟、胡家屯、关粮窑、三道岗、押牛街、东刘家、宁家、前鸭鸡房[1]。   -   经济状况   水利设施发展   满都户镇大部分耕地近临辽河,低洼易涝地较多。镇党委、政府将 满都户镇富民的重点放在抗旱排涝上。满都户镇先后投资56万余元,大兴防洪排涝工程,从2008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改造排水站一座,维修排水站2座,完成大堤备土960立方米,主排干清淤2万余延长米,支沟清淤8000余延长米。同时在河堤植树造林10000亩,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   蔬菜种植业发展   满都户镇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牵头单位,引进粮菜新品种9个,开展实验示范项目7个,推广新技术13项,发展品牌农业1.5万亩。在满都户镇,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75%。在科技的引导下,满都户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了。满都户镇新建占地面积200亩以上的棚菜小区3个,扩建冷棚小区3个,棚菜保护地面积增加到2000亩。   养殖业发展   满都户镇在规范原有的10个养殖小区的基础上新建了3 满都户镇个建筑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的养殖小区,2008年,满都户镇生猪饲养量达到30万头,肉鸡饲养量达到200万只,蛋鸡饲养量达到20万只,肉牛饲养量达到万头。满都户镇2008年新建10个富民小区,满都户镇12个村全部实现“一村一业”目标。养殖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使群众得到更大实惠,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700元。   农产品贸易   满都户镇把满都户粮食市场做大做强,并以粮为媒,搞活全部流通领域。形成西部农副产品市场集散地,发展培养高素质经纪人300人。满都户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大型粮食交易市场和畜牧交易市场。   

杨士岗镇

  杨士岗镇位于辽中县的东北部,距县33公里,东与于洪区接壤,北与新民市毗邻,京沈电气化铁路和沈山高速公路横贯全镇。全镇版图面积6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320公顷,水田面积1600公顷,经济作物26000亩,棚菜面积4300亩,精养鱼池3590亩,造林面积4500亩。全镇有4860户,17386口人,有劳动力6288人。    全镇有外资企业一家,私营企业年产值4300万元,个体企业产值36000万元,商饮服务业年产值15000万元。    杨士岗镇的科技示范园,占地300亩,投资300万元,几年来,为全镇农民提供新技术、新品种30多个,解决了甜瓜重茬问题,为农民的科技致富起到了示范作用。    农事企业的沈阳强盛精米有限公司。由最初3—5户发展成为48户,加工出的精米远销全国各地,同时带动了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拉动该社区的经济增长。    中外合资企业沈阳富豪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新上马18米棚模生产线,将使企业产值翻二番,年创利税100万元。   ".  

肖寨门镇

  肖寨门镇隶属于辽宁省辽中县,该镇位于辽中东南部[1],茨长线公路(茨榆佗镇至长岗子),房七线从境 肖寨门镇内通过,并与上述主要干线公路相连接,同镇内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耕地面积6 . 8 万亩,肉牛养殖业、酒业酿造业、蔬菜种植业、中草药种植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镇域广裹,土肥地肤,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水稻、白酒、大豆、花生、服装销往全国各地,是远近闻名的米酒之乡[2]。   -   历史沿革   肖寨门镇原为肖寨门乡,于1986 年经上级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全镇有五个自然屯(即:肖寨门、三台子、七台子、妈妈街、沙沟子。)原建11个村民委员会,69 个村民小组。1987 年6 月,将七台子村民委员会划分为七南村民委员会和七北村民委员会。1990 年7 月,分别将肖东村民委员会、肖南村民委员会、肖北村民委员会改为肖东居民委员会、肖南居民委员会、肖北居民委员会.2002年7 月又分别将上述三个居民委员会改为肖-区委员会、肖南社区委员会、肖北社区委员会[2]。   -   行政区划   肖寨门镇共辖9 个村民委员会,即:三东村民委员会、三南村民委员会、三西村民委员会、三北村民委员会、七南村民委员会、七北村民委员会、妈妈街村民委员会、沙东村民委员会、沙西村民委员会。共辖3 个社区委员会。即:肖-区委员会、肖南社区委员会、肖北社区委员会[2]。   -   农业生产   肥沃平坦的黑土地是肖寨门镇的特色资源,耕地面积6 . 8 万亩,其中水稻1 . 7 万亩,大豆1 . 5 万亩,花 肖寨门镇生1 . 3 万亩.后来加强了农田基本建设,一度总投资达30 万元清淤机排干7000延米,达到了10 年一遇的标准,加快产业调整,建立了肉牛养殖基地、棚菜生产基地、林果生产基地。建设棚菜小区3 个,温室大棚150 栋,据有关资料统计,一段时期年产清水大米5400 吨,年出栏牛8 万头,猪5 万头,鸡130 万只[2]。  

长滩镇

  长滩镇位于辽中县东部,北邻新民屯镇,西接四方台镇,东与辽阳市隔河相望,南邻茨榆坨开发区。本镇有8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流经的河流是浑河和细河。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日照丰富,土壤以沙土为主,区域总面积95482.3亩,总耕地面积为54735亩。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6所,卫生院一处,敬老院一处。    改革开放使长滩人焕发出崭新的风貌。长滩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超前意识,长滩镇是辽中县最早发展服装业的乡镇,又是辽中县前几年养殖业市县闻名的乡镇,在经济上创造过辉煌业绩。    明朝末年,长难村址座落在浑河右岸的狭长河滩地上,因而得名。长滩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5公里,乡址设在西长滩村,有16个自然屯,有汉、蒙、回、壮、满、锡伯等7个民族。1986年经上级批准建制为长滩镇,镇政府位于西街。    长滩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辽中县历史上有名的产粮区。长滩人热情好客,广交朋友,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拼搏,全镇产生了不少农业和企事业界的能人。    长滩镇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沈盘线、杨黄线,从境内通过,并且村村通柏油路,总长达17公里。   ".  

四方台镇

  辽中县辖乡。1960年设四方台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5公里。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2万。沈辽、沈盘公路过境。辖四方台、徐家、西余、龙湾、土耳坨、八音台、王家、太平庄、平安堡、胜利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纸板、卫生纸、制砖、汽车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豆类、花生等。.  

六间房镇

  辽中县辖乡。1960年设六间房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6公里。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2.7万。辖家房子、六间房、八家子、正士堡子、许家村、韭菜岗子、马龙村、裴家乡、吉庆台、粱家村、老窝棚、-子、长岗子、化家村、新立屯1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铸造、服装、制砖、玻璃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  

养士堡镇

  养士堡乡位于辽中县城北8公里处,是辽中县一个近郊乡。现辖10个建制村,21个自然屯,版图面积8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万亩,总人口1.6万。    养士堡乡地处辽蒲“胡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4米,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在—29℃—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520毫米,无霜期183天。受季风影响,全年降水集中,昼夜温差较大,四季分明,是远近闻名的商品粮、商品菜、商品果、商品鱼之乡。    养士堡在清顺治年间形成村落,因此地多有养猪户,故名养猪圈,后因此名不雅,于1923年改称为养士堡。-统治时期1945至1948年推行“保甲制”设腰屯乡公所,1949年废除“保甲制”,辽中县成立了八个行政区,现养士堡公社全境属于三区,区政府设在冷子堡。1956年养士堡被区划为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并入冷子堡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养士堡人民公社,1982年改称为养士堡乡。养士堡乡境内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满族,同时有回族、锡伯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混居。.  

潘家堡镇

  潘家堡乡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辽中地区闻名的鱼米之乡、蔬菜之乡。也是全国在沈阳地区较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该乡位于辽中县城北部,蒲河东岸,距沈阳市50公里,距辽中县12公里。境内乌杨公路直通省城,省级公路------小小线东西穿境而过,通往辽阳、鞍山、辽西诸多城市,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电气化铁路贯穿潘家堡乡全境。    潘家堡乡四季分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海拔最高14米,最低11米,年平均气温8℃,日照率高,年平均无霜期168天。全乡版图面积63平方公里,共辖8个行政村,17个自然屯。政府下设党群办、综合办、财政办、工商办、农业办五个办事机构。全乡总人口17653人,总户数6042户,劳动力人口7760人,有汉、满、锡伯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全乡总耕地面积4.7万亩,其中水田2.8万亩,旱田(含设施农业)及其它经济作物1.9万亩。全乡造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精养鱼池面积5000亩,年生猪饲养量30000头,肉牛2000头,肉鸡80万只,蛋鸡20万只。   ".  

老观坨镇

  老观坨乡地处辽中县城东南部15公里浑、蒲河交界处。北靠辽中镇乌伯牛,东邻肖寨门镇,南跨浑河与辽阳相接、与钢都鞍山相望,西隔蒲河与朱家房镇和六间房乡接壤。    老观坨乡有土地面积60.716平方公里,属于浑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势比较平坦,起伏较小;地势走向东北高西南洼,平均海拔在10米左右。由于地势洼下,一、三、四排干沟流经境内,夏季内水由黑鱼沟排水站排放到浑、蒲河。境内土质肥沃,土壤多属于草甸土类和黑油沙土。土层较厚,耕层较深,障碍因素较少。养份较好地四级地较多。    该地区地处北温带,在亚洲季风气候区的北边缘,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湿润半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集中在夏季;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日照充足,冬寒漫长,夏季炎热,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8℃,年无霜期165天左右;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多刮西南风;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00小时。    老观坨乡辖21个自然屯,6个行政村,即老观坨村、后老薄村、大岗子村、大兰坨村、肖兰坨村、双树坨村,共有44个村民小组。乡政府所在地在老观坨村。全乡总户数4400户,总人口14613人,以农业人口为主(非农业人口610人)。乡政府所在村老观坨村人口3367人。    全乡有1所中学,即老观坨初级中学。全乡有5所小学,即老观坨中心小学、大岗子小学、后老薄小学、双树坨小学、大兰坨小学。中学有8个教学班,有教师40人,学生309人;小学有24个教学班,有教师75人,学生857人。有农民技术学校1所,每年开班培养农民技术人才。全乡有1所私有制医院,即老观坨医院。医院有医护人员28人、床位30张。    县驻乡单位有:老观坨信用合作社、老观坨电信局、老观坨邮政局、老观坨公安派出所、老观坨变电所、老观坨供销合作社、黑鱼沟排水站、老观坨粮库。驻乡单位多集中在老观坨村。    老观坨乡人民政府机构设置27个公务员编制,从事老观坨乡党委和政府各项工作。编制设置:-1人、乡长1人、人大主席1人、副乡长2人、副-1人、武装部长1人、组委1人、监委1人、宣委1人、秘书1人、办公室文书1人、农业助理1人、工业助理1人、城建助理1人、民政助理1人、司法助理1人、计生助理1人、计生统计1人、商业助理1人、文教助理1人、财政所长1人、农财员2人、企财员1人、统计助理。.  

老大房镇

  位于县城西北部,辽河右岸,距县城28公里。北与新民县为邻,西、南分别与大黑乡、满都户镇接壤,东隔辽河与冷子堡镇相望。全乡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8米左右,东部地区的耕地多被辽河水浸润,适于开发水田,西部和北部是沙壤土,适宜油料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  

大黑岗子镇

  大黑岗子乡位于辽中县西北边陲的柳绕地区西邻黑山,背靠新民,距县城35公里。1984年前这里有个高大的“黑沙岗子”,故取名大黑岗子。该乡地域辽阔,版图面积共12.8万亩,其中耕地6万亩,所辖9个行政村36个自然屯,3700户,1.5万口人。有汉、回、蒙、满、朝鲜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3%。乡人民政府设置五股一室,有农业股、计生股、司法股、财政股、科教股、办公室。直属单位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营管理站、水利站、林业站、农机站、兽医站、医院、敬老院。有红砖厂、肉禽加工厂、化工厂等乡办企业。村办企业有个赵家村金属熔炼厂。县派出驻乡单位有信用合作社、粮库、邮政、电信、变电所、派出所、初级中学及5所小学校。    该乡是于1957年从老大房区人民政府化分而来,当年成立了大黑岗子乡人民政府,于1960年建立大黑岗子人民公社,于1983年恢复大黑岗子乡人民政府。    这里处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气候分明,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海拨17米,整个乡间地势平坦,沙性土壤。土质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1.5% ,适宜耕种玉米、大豆、花生、水稻等。    柳河、绕阳河在大黑岗子乡的西部蜿蜒流长。过去,由于河水泛滥,灾害频繁,这里有这么一段歌谣“春天风沙漫卷,夏天街里行船,秋天颗粒不收,冬天挎筐要饭”。在党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里的人们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因害设防,不仅大河得到了治理,还大搞了以改洼涝为主攻方向的农田基本建设,使昔日低洼易涝,颗粒无收的不毛之地,也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水流畅的米粮仓。全乡结束了“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历史,至今连续13年荣获市、县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怀竞赛优胜乡。生产条件的改变,确保了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从1990年以来,全乡绝大多数年份粮食亩产都超过了千斤,部分达到吨产。   ".  

牛心坨镇

  牛心坨乡位于辽中县西北25公里处。南与台安接壤,西与黑山为邻,北与新民相望,属三市交界地。省级公路小小线从乡内东西横跨,县级公路高嫩线南北贯通,辽河沿我乡寇家村东侧通过。历史上,乡素有“九河下稍、十年九涝”之说。全乡有12个行政村(合并前为18个行政村),53个自然屯,76个居民组,19850口人。共有耕地面积91488亩。    乡内交通方便,乡村公路,路路相通,道道相连。主要乡路两条:一条是8.8公里的“三嫩线”,一条是10.5公里的陈瓜线,均属柏油路面。村级公路大小数十条,大多由柏油和沙石构成。    通讯网络覆盖全乡。全乡拥有固定电话4000余部,移动电话2000余部,占总户数的120%。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6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毕业合格率100%。   ".  


潘家堡镇特产大全




潘家堡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