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上海市 >>浦东新区 >> 高桥镇 >> 潼港二村社区

潼港二村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潼港二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潼港二村社区简介

  潼港二村社区:位于清溪路和龙路交口东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10115104 200137 021 查看 潼港二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潼港二村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潼港二村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富特三社区

  富特三社区:位于富特五村南侧。
  

上炼新村一社区

  上炼新村一社区:位于浦东北路大同路交口北侧。
  

上炼新村二社区

  上炼新村二社区:位于上炼一村北侧。
  

高桥二村社区

  高桥二村社区:位于同港路清溪路交口。
  

潼港一村社区

  潼港一村社区:位于张杨北路清溪路交口东侧。
  

东街社区

  东街社区:位于地铁外高桥保税区北站西南侧。
  

西街社区

  西街社区:位于东街社区西侧。
  

凌桥第三社区

  凌桥第三社区:位于凌桥中学东侧。
  

富特四社区

  富特四社区:位于春晖路季景路交口东侧。
  

富特五社区

  富特五社区:位于富特四村西侧。
  

潼港二村社区

  潼港二村社区:位于清溪路和龙路交口东侧。
  

潼港三村社区

  潼港三村社区:位于潼港二村西侧。
  

金高社区

  金高社区:位于季景北路高南新村小区。
  

陆凌社区

  陆凌社区:位于浦东北路陆凌新村。
  

南街社区

  南街社区:位于东街社区南侧。
  

凌桥社区

  凌桥社区:位于绕城高速南侧凌桥村。
  

高桥新城第一社区

  高桥新城第一社区:位于高城路春晖路交口西侧。
  

永久新村社区

  永久新村社区:位于富特四社区南侧,永久城市花园。
  

港城新苑社区

  港城新苑社区:位于港城路南侧,高桥中学北侧。
  

潼港西八村社区

  潼港西八村社区:位于潼港八村西侧。
  

潼港四村社区

  潼港四村社区:位于高桥公园东侧。
  

凌桥第二社区

  凌桥第二社区:位于凌桥中学西侧锦福苑小区。
  

潼港八村社区

  潼港八村社区:位于草高支路和龙路交口。
  

潼港六村社区

  潼港六村社区:位于潼港西八村西侧。
  

潼港五村社区

  潼港五村社区:位于潼港六村东侧。
  

海高新村社区

  海高新村社区:位于海高公路北侧。
  

学前街社区

  学前街社区:位于高桥中学东侧,学前一村。
  

新益村

  新益村成立于1983年,位于凌桥西部,占地1.04平方公里,旧时为十三保。新益村东毗高桥镇工业园区,南邻北新村,西至西新村、仓房村,北接凌桥村、凌桥集镇,辖有路家宅、严家宅、益家浜、仓房横浜等自然村,分6个生产队。主要道路有高新河路、仓房浜路,主要河流为高新河、高浦港、仓房浜河、老黄浦,绿化面积为75000平方米。村委设在严家江东188号。解放前叫新生圩,后1951年,上海郊区实行土地改革后改为新益村。由自然村由自然村第一村民小组,第二村民小组,第三村民小组,第五村民小组,第六村民小组,第七村民小组组成。组成。总人口4119人。其中:本村户数887户,本村人口2219人,农保人口250人,镇保人口1100人,城保人口869人;外来人口19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2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51.49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223.00元。
  

仓房村

  仓房村地处高桥镇西北面,面临黄浦江,面积1.1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34.22亩(长江路隧道征地:40.658亩除外),目前全村实行生态林种植。 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79人,本村人口1976人,外来人口1793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除生产队土地流转经营收入外,主要以从事非农工作收入,本村经济已实行村资镇管。仓房村地处高桥镇西北面,面临黄浦江,面积1.1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34.22亩(长江路隧道征地:40.658亩除外),目前全村实行生态林种植。 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79人,本村人口1976人,外来人口1793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除生产队土地流转经营收入外,主要以从事非农工作收入,本村经济已实行村资镇管。由自然村仓房一队、仓房二队、仓房三队、仓房四队、仓房五队、仓房六队组成。总人口4252人。其中:本村户数745户,本村人口2054人,农保人口395人,镇保人口58人,城保人口1601人;外来人口2198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827.85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823.85亩,鱼塘4.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80.00元。
  

炮台浜村

  高桥镇炮台浜村位于高桥镇北面,东临长江入海口、西靠凌桥村、南靠顾家圩、北依龙叶村,因炮台而得名。炮台浜村共占地面积0.9平方公里,下设四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包括来沪人员)3799人,总户数(包括私房出租户)1293户,其中来沪人员1918人。炮台浜村有耕地面积610亩,其中常年菜田350亩、林地257亩、畜禽场3亩,东有随塘公路通外高桥1号线,村主干黑色道路贯通全村并配有路灯,凌桥水厂吸水口坐落于本村1队。炮台浜村两委班子共有5人组成,其中支委会4人,村委3人(2人兼职)。 2012年度村总收入3亿,村可支配资金180万元,人均纯收入14800元。一个悠久的名字,一个年轻的形象!高桥镇炮台浜村,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跨入新世纪以来,在这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经济较薄弱村,飞跃成为高桥镇镇富裕村行列!好像一石激起千重浪!引人关注!刮目相看!由自然村由自然村炮台浜村第一、二、三、四生产队组成组成。总人口3799人。其中:本村户数1293户,本村人口1918人,农保人口100人,镇保人口0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61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5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0.00元。
  

龙叶村

  龙叶村地处浦东新区高桥镇北部,东临炮台浜村,以横浜为界,南邻凌桥村,以横浜为界,西邻仓房村以及三岔港村,以石家浜为界,北以上海第一人民警察学校及滨江森林公园,以随塘公路为界,全村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村委地址:江东路628号。2005年11月8日,因工作需要,原龙叶村党支部与三岔港党支部合并组成为三岔港龙叶村联合党支部,现有在职党员64人,支部委员6人,分设3个党小组.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系支持下,村委班子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民办实事,不断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村民生活质量。由自然村吴家湾、徐家宅、杜家湾、石家浜、就、叶家角等组成。总人口5520人。其中:本村户数864户,本村人口2276人,农保人口195人,镇保人口864人,城保人口950人;外来人口3244人。其他人口267人。耕地745.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589.00亩,林地156.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44.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00元。
  

顾家圩村

  顾家圩村位于高桥镇北侧,地处东海之滨,东临长江口、西接凌桥镇、南和兴农村相连、北靠炮台浜村,外环线从本村穿越而过。顾家圩村位于凌桥镇东部,占地1.27平方公里,归为十保、东濒长江口随塘河,南接兴农村高家浜港,西至凌桥集镇,凌家木桥港,北毗炮台浜村大木桥港。顾家圩村辖马家宅,崔家宅,西黄家宅,顾家圩,周家宅,郭家宅,东黄家宅,曹家浜宅,杨家宅,冯家宅,南杨家宅等自然宅,分7个生产队,1996年因高化征地,拆制第六生产队。顾家圩村共546户,1492人,现有耕地面积320.28亩。历史上顾家圩村有两部分组成:顾家圩及曹家浜。顾家圩形成于清•嘉庆年间(1552年)至今已有429年历史,早期由崇明顾胜夫妇逃荒至此,在芦苇荡堰造田而得名。曹家浜于清•乾隆24年(1760年)至今已有251年的历史,高桥赵丞署为抗旱组织民工东西河道,因当时居住者大多数姓曹,故起名为曹家浜。顾家圩村原属宝山县署管辖,1928年新建高桥区,划分上海特别市。1946年实行保甲制,顾家圩为十保,保长黄金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凌桥乡随即成立。1951年凌桥乡由凌桥、丁浜、江心、顾家圩四个小乡组成,顾家圩小乡由兴农村、高家浜村、炮台浜村、顾家圩村组成,小乡乡政府设在顾家圩顾炳坤住宅内,乡长由徐大才(1951.10~1953.2),谢文洁(1953 .2~9),陆秉福(1953.9~ )为了提高农村农民文化素质及活跃文娱活动,乡政府积极创立第一所农民夜校,地点设在顾家圩顾掌涛及黄根林住宅内,教员由当地有文化杨荣根、益丰勤担任。文艺小分队由赵昌林负责,演出剧目内容主要是宣传新婚姻法。顾家圩村于解放前后还有一支由黄永伯,黄岳林等组成民间小乐队,主要为本村村民红白喜事服务。 1951年土改后,乡政府组织以自然宅为基础的农业互助组,后发展成初级社,1955年由几个初级社合并成高级社,当时顾家圩村以农为主作物只有麦子水稻。 1958年9月27日,凌桥、海浜、高东、高南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顾家圩由1队与2队,3队与4队,5队与6队及7队组成4小队。东风人民公社成立不久,农村大办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次年8月停止实行,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掀起高举“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热潮。顾家圩村也不例外,到处可见墙面画着、写着反映当时时代的宣传画与大幅标语,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到处可见深翻熏土造肥的场面。 1959年4月东风公社改为高桥人民公社,凌桥为大队,5月拆原高桥公社为海浜、高东、高南、凌桥4个公社,凌桥单独为凌桥人民公社,顾家圩村与兴农、高家浜、炮台浜分离,单独为顾家圩大队,当时大队长为钱新士,支部书记为黄凤英,团支部书记为范金妹,朱根新,下辖7个生产队。顾家圩村历任支部书记:黄凤英、凌月珍、朱月珍、朱根新、杨振明、倪瑞福、黄利明、朱惠康、瞿勇、朱谷平、黄国良。历任村主任:钱新士、朱根新、黄凤宝、万根明、黄如芳、朱惠康、黄国良、黄福祥。为了改变单一粮食作物,顾家圩村开始种植茭白及棉花经济作物,副业有养鸭、养猪、养鸡及养奶牛。 1960年顾家圩村各生产队按人口划分自留田。 1961年国家实行粮食大包干,定粮田面积,定产量,订购销“三定”一定三年不变,62年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公社以生产队为基础实行三级核算。 1964年春顾家圩村全面推广“三熟制”(麦、早稻、晚稻)。 1965年农业学大寨,实行大寨式评工记分。 1966年下半年,0开始,顾家圩村成立“-”组织,开展“破四归”活动,同时与大队,生产队实行政治指导员建制,文革-中顾家圩村先后成立了“农民造反司令部”“刺刀见红造反队”等群众组织,76年粉碎“-”文革结束,顾家圩村三个造反派随之被取缔。改革开放以前,生产落后,顾家圩村当时纯农户每人每月预支2.5元,年终分配每劳动力平均分红500元。 1977年改革开放以来,顾家圩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创办祥业农机服务公司,沪陵汽车修配厂,上海新望化学材料厂,新浦化工厂等企业,2001年工业总收入4441.68万,利润516万元,上缴税收188.25万元,2004年总收入20139.16万元,人均收入20732元,由于2005年以后动迁原因,2010年总产值为31742万元,上交税收874.58万元,利润316.27万元,人均收入14163元。 1985年顾家圩村“三熟制”改为“二熟制”。由于国家基础建设的需要顾家圩村大片土地被征用。86年上海炼油厂扩建,征用顾家圩村曹家浜前5、6队全部土地,92年上海水文站征用顾家圩村7队部分耕田,2001年外环线征用顾家圩村3队耕地124.661亩,非耕地32.911亩,待征土地0.742亩,2006年外环线环城绿带征田,1队被征耕地56.257亩,非耕地2.516亩,3队耕地73.516亩,非耕地8.527亩,4队耕地16.326亩,非耕地3.322亩,2队全部。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1989年5月顾家圩村成立老龄协会,老龄支部书记周佩芳,建立四个健身点,健身器材40余件,门球队1支,村民学校1所,面积40m2,每月学习1次,图书室30 m2,藏书2500册,卫生室1所,村每年对卫生室投资10万元,村医生原来2人,现在1人,计划生育达到100%。 1991年年底,顾家圩村残疾人协会成立。目前外环线把顾家圩村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为居民小区,东为4、7队全部,5队仅北曹家浜一半。顾家圩村委会设立在凌桥镇江东路1523号,道路还有江东路、随塘公路。公交线路有611,外高桥1路,主要河流为高三港、高新河、大寨河、曹家浜。村域:6队已拆队,1、2、3队已动迁,4、7队全部存在,5队存北曹家浜。由自然村4队、5队、7队组成。总人口3006人。其中:本村户数557户,本村人口1471人,农保人口82人,镇保人口341人,城保人口958人;外来人口1535人。其他人口90人。耕地264.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264.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82.98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521.00元。

  

新农村

  新农村位于高桥镇西北,东靠轨道交通六号线港城路车辆段,南依上海德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集装箱堆场,西临江东路,北是外环线环城绿化。村域面积0.84平方公里,可耕作面积48亩。全村及周边道路交通十分便捷,既有运输繁忙的江东路相邻,同时还毗邻6号线港城路站。干道有江东路,南通高桥镇,北达三岔港,河流有高三港(原名张家浜,扩建后改名)。船只南通高桥港,西北至黄浦江、吴淞口。1970年9月25日“高三线”通车,南与“81”路连接,北由三岔江渡江而西,先后又有“611”路、“外高桥1路”等公交线路开通途经新农村,沟通南北,交通十分方便。新农村原名:新农大队,东临新建及部分屯粮巷,南毗屯粮巷,西以友谊河与凌桥的东新、新益为界,北接凌桥七队与兴农大队。旧时为日字二十八、三十、三十二图,九保。1949年12月由上海市高桥区军管会第五办事处范围内成立凌桥乡下设的十九个行政村中的项湾村、张家村、新农村,这三个村由北项湾、南项湾、张家宅、路西宅、梅园宅、小周家宅、墙内宅、北凌家宅、西沈家宅、小孙家宅等自然村组成。1951年初,经过土地改革,原凌桥乡人民政府撤销,分成江心、丁浜、凌桥、顾家圩四个乡。本大队项湾等三个村以及潘家桥、屯粮巷村组成新农小乡。期初,属顾家圩乡,恰海滨乡土改结束,乃属新农。后行政村撤销,改为选区,本大队属第五、六、七、八选区。1953-1954年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组织北项湾、墙内宅两个互动组,南项湾三个互动组,北凌家宅四个互动组,西沈家宅四个互动组,小孙家宅互动组。在互动组的基础上,组织民生初级社:北项湾初级社、北凌家宅初级社、新农初级社、新生初级社。1956年2月原高桥、洋泾、杨思三区合并成立上海市东郊区,原新农、潼江、青浦、海滨四个小乡合并成立海滨乡。1958年8月,东郊区与东昌区合并成立上海市浦东县,全县成立“东风”“红旗”“五一”三个人民公社。本大队属于东风人民公社第四大队一、二中队。张家浜北为一中队、浜南为二中队。1956年6月,东风公社又析分为凌桥、海滨、高东、高南四个公社。本大队属海滨公社,定名为“新农大队”。1960年11月,浦东县撤销,原东郊区与川沙县合并为川沙县。同年海滨公社与高桥镇合并,更名为高桥公社。本大队为十二个大队之一。本大队由“项湾”“张家”“新农”三个行政村组成,辖十一个生产队。1979年起分为四个耕作区:一、二生产队为一区,三、四、五生产队为二区,九、十、十一生产队为三区,六、七、八生产队为四区。1984年9月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新农村村民委员会,村委会设在江东路2200号(原草高路)。由自然村北项湾1队,北项湾2队,南项湾3队,张家宅4队,梅园宅5队,小孙家宅6队,沈家宅浜北7队,沈家宅浜南8队,凌家宅浜南9队,凌家宅浜北10队,小周家宅11队组成。总人口12505人。其中:本村户数969户,本村人口2759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105人,城保人口1654人;外来人口9746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58.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58.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45.3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0.00元。
  

北新村

  北新村为于高桥镇西北面,村域面积0.9平房公里,与西新村、新益村、东新村相邻,港城路直通我村,交通便利,全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总户数693户,在册户籍数1890人,外来人员2305人。村办企业2个,招商引资引税企业6家,今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全村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北新村原为长江冲积平原,解放初期形成,原北新村有5个生产队,地域面积为0.9平房公里,居住人员基本已移民为主,通过多年的劳作,形成了现在的北新村。由自然村北新村、中新村、黄家圩组成。总人口4195人。其中:本村户数693户,本村人口1890人,农保人口396人,镇保人口876人,城保人口245人;外来人口2305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430.00亩,粮田425.00亩,常年菜田5.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5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00元。
  

陆凌村

  陆凌村位于高桥镇西侧。东靠和龙路与西八村相邻,南靠南群河,与高桥南塘村相邻,西靠交通要道浦东北路与上海炼油事业部相邻,北靠草高支路与高桥屯粮巷相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环村交通十分便利,有公交611路、968路、高中线及外高桥1路等可直达本村,村内道路十分方便,花山路直穿村中心,与浦东北路相交交通便捷。一九四九年月二十六日,我村随高桥解放,当时的陆凌村地居海滨乡辖,下设西凌家宅、陆家宅、西宋家宅、东宋家宅及瞿家宅,一九五三年组建6个无助组,一九五四年组成5个初级社,一九五五年组建一个高级社,地居潼江乡,一九五七年人民公社,地居高桥乡,后转为陆凌大队。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农民思想不断提高,村办企业有所发展,起步较快,当时组建的工厂有砖瓦加工厂、淀粉加工厂、木工(小方凳)加工厂、玻璃器皿厂、皮鞋生产厂、服饰加工厂等。副业有养猪场、草包加工厂、养鸡(鸭)场等,依靠企业(副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有所提高,由于企业不断扩大,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当时推行农村承包制后,农民的劳动力有所剩余,村组织劳务输出,包括炼油厂、外贸装卸等。人民公社成立后,改为陆凌大队后建立小炼油厂(后被镇政府接管),接着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 随着村形势的好转,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陆凌大部分土地被炼油厂征用,村民逐步被炼油厂接纳。陆凌党支部一班人的策划努力下,把全村村民的心凝聚在一起面对现实,发展村办企业。一九八六年以后,我村投资、组建了一批企业,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看到了我村经济发展的光明。一九九八年以来,全村狠抓两个文明建设,村企经济稳步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本村的文化设施逐步完善,相继成立了村民学校,文化艺术团队,老年活动室等,利用这些平台构建了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由自然村西凌家宅、陆家宅、宋家宅、瞿家宅组成。总人口8259人。其中:本村户数1319户,本村人口2771人,农保人口14人,镇保人口0人,城保人口846人;外来人口5488人。其他人口14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707.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00元。
  

南塘村

  高桥镇南塘村地处高桥镇,位于高桥镇西南部,南至高桥港,北至南群河,东至和龙路,西紧靠上海炼油厂。现有村民972户,总人口数2889人,全村共有四个住宅区,分别为南塘宅、顾家宅、龚家宅、姚家宅,占地约1.4平方公里。南塘村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投资环境,内调产业结构,外拓招商引税,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步入一条强村富民的道路。 南塘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村两委班子深入调研,围绕精神文明建设,依靠自身经济实力为村民办实事,改善和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南塘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在同步发展中取得了较大成效。近年来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整洁村”、“上海市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五好党组织”、“高桥镇一级党支部”、高桥镇开拓老年事业先进集体等称号。由自然村顾家宅、龚家宅、姚家宅、南塘宅组成。总人口10311人。其中:本村户数972户,本村人口2889人,农保人口73人,镇保人口91人,城保人口2535人;外来人口7422人。其他人口190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59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563.00元。
  

三岔港村

  三岔港村位于高桥镇的最北端,北靠黄浦江,东北濒临长江口,与吴淞隔江相望,主要交通干线,江东路南至高桥镇,北达新环隧道口三岔港码头,交通运输便利,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7个村民小组组成。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三岔港村村民委员会原名三岔港大队,我们这里常年来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棉花,油菜为辅,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我村由原先种植水稻改种绿化,使农民的收入有了递增,生活水平也有了改善,2005年11月18日,因工作需要,原龙叶村党支部与原三岔港村党支部合并组成为三岔港龙叶村联合党支部,现有在职党员64人,支部委员6人,分设5个党小组。近几年来,我村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区文化建设,三个文明建设,先后跨入了“文明村”、“敬老村”、“卫生村”、“平安小区”的行列,我村干部群众正以更大的创新精神,实践“-”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我村地处吴淞码头边,交通运输便利,我村招商引资了18家企业入住我村,给我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再创三岔港村新辉煌。由自然村秦家宅,唐家宅,三岔港,草高路宅,丁家浜,张家宅,陆家宅等组成。总人口5395人。其中:本村户数948户,本村人口2850人,农保人口332人,镇保人口990人,城保人口960人;外来人口2545人。其他人口375人。耕地108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3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3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400.00元。
  

屯粮巷村

  屯粮巷村位于高桥镇中心偏北,是一个建制比较完整的自然村。“屯粮巷”的得名,源于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此地囤积粮食。全村辖区面积0.7平方公里,有村民小组6个,全村总户数880户,总人数 2454人,其中农业人口 306人,非农业人口2148人,外加外来人口2934人,全村总居住人数达到 5388人。全村耕地面积348.86亩。2000年以来,屯粮巷村在高桥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广大党员、干部、村民一起艰苦奋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收入,积极投入村公益事业,使当初一个全镇经济落后的贫困村几经拼搏后一举成为全镇数一数二的小康村、文明村,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前列。屯粮巷村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文明村、卫生村、先进村民委员会、五好村党组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浦东新区民主法制示范村、计划生育协会示范村、健康教育示范村、安全小区、拥军优属先进集体等等。由自然村屯粮巷组成。总人口5562人。其中:本村户数896户,本村人口2454人,农保人口268人,镇保人口1560人,城保人口458人;外来人口3108人。其他人口168人。耕地379.19亩,粮田374.19亩,常年菜田5.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3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00元。
  

镇北村

  镇北村位于高桥镇北部镇北村位于高桥镇北部,占地0.5平方公里, 东至高桥镇义王路,西至张杨北路,南至高桥港,北靠外环线,曾辖5个生产队,耕地面积256亩,属棉粮种植区,其中镇北1队于1991年应六化建征田而撤队。镇北3队1993年金夏房产征田而撤队。镇北4、5队于1995年轻轨6号线、外环绿带征田而撤队。现仅存一个生产队建制,镇北2队,有劳动力5人,退休养老人员25人,耕地面积23.06亩。2010年底全村户籍为498户,人口为1470人。2010年村经济销售收入16000万元,利润850万元,人均18500元,可支配资金260万元。曾荣获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卫生村、浦东新区五好支部、无毒小区、社会治安先进集体等荣誉。镇北村位于古镇高桥的中心地带,从西街到北街,沿街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经高桥镇政府出资重新修缮,现已修复开放的沈府仰贤堂、凌氏民宅、黄氏民宅、高桥陈列馆等。镇北村比较有名的有古高桥旧址碑、北街双井、位于高桥镇北街海高路今花山路路口。以当年儒商印星台开凿的一口“保安公井”而得名。古高桥旧址碑曾被埋于镇北村仓库水泥地下,已断成三节。1984年1月4日由高桥镇政府修复,竖于原址。镇北村的徐家善称得上是名人,原镇北一队社员,十余岁就随父学生意,跑码头,往来于上海苏北之间闯荡南北。解放以前血气方刚的他曾和日寇、汉0、-军打过交道,但最敬佩的是抗日救国的新四军,利用商人的特殊身份,资助新四军,为新四军在敌占区建立一条地下采购供应线。建立“高桥兵站”为北边的新四军需要什么就弄什么,建立新四军兵工厂,打击日寇侵略者。在这条看不见的地下战线上,为我新四军屡建奇功,受到粟裕、陶勇等将军的一致好评。是电影《51号兵站》原形人物。新中国成立初,因受同镇同街工商地主丁如松潜逃案牵连,徐家善以“包庇罪”被捕。虽有已任市-刑事科科长的周营长暗中相救,但值“土改”到来,也无回天之力。徐家善被判刑10年,押赴外地劳动改造。10年期满回家,被戴上“坏分子”帽子,下生产队接受劳动管理。周营长仍时刻关心他,直到粉碎“-”后法院才宣布:“撤销原判,宣告无罪。”党和人民未忘记他三四十年前的共计,徐家善被川沟县政协聘为专员,给予生活津贴。1994年2月4日,这位传奇式的红色商人因病逝世,享年74岁。由自然村6组成。总人口2870人。其中:本村户数498户,本村人口1470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0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14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56.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5019.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0.00元。
  

凌桥村

  凌桥村位于高桥镇西北部地区,现辖区面积约在2平方公里左右,四周为:东北与高桥镇炮台浜村接壤,西北与高桥镇龙叶村、仓房村接壤,东南与高桥镇顾家圩村、凌桥二居委接壤,西南与高桥镇凌桥一居委、新益村接壤。主要交通道路有:1、江东路(原草高路),南北纵贯村境1.5公里,为村民进出的主要道路;2、外环高速,穿越村北部凌桥一队境内800米左右(凌桥一队处有天桥一座);3、双江路。2009年新建,东西向,穿越凌桥四队、凌桥六队,村范围内约有1公里长;4、其他环宅道路有仓房浜路、横浜路、毛家浜路、三官浜路等。公交路线主要有611、外高桥1路,沿江东路在凌桥村内有凌桥新村、仓房浜两个车站。凌桥村解放前为高桥区第十一保,解放后,土改至互助组,初级社时为官桥村、凌桥村,后合称凌桥小乡。1956年为凌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浦东县东风人民公社三大队;1960年浦东与川沙合并后为川沙县凌桥人民公社凌桥大队;1966年8月大同大队并入凌桥大队,使至生产队由原来的7个增加为10个,区域面积增加了1/4之多;1984年8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根据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的有关规定,凌桥大队开始恢复村级建制,并经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凌桥村村民委员会。至今,凌桥村村民委员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指引下,积极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努力做好保障村民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由自然村8组成。总人口7124人。其中:本村户数1354户,本村人口3626人,农保人口157人,镇保人口548人,城保人口689人;外来人口3498人。其他人口192人。耕地1304.71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162.00亩,林地945.00亩,鱼塘4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8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0.00元。
  

西新村

  西新村位于高桥西部黄浦江畔,与浦西的杨浦区隔江而望;东毗巴斯夫公司,西邻仓房村,北接北新村。地形呈带状。早在明末清初,西新村随同江心沙渐渐浮出黄浦江水面而成陆。光绪末年,始有范兆根、王江郎等先辈登陆造田开荒耕种。后由长兴岛、绵羊沙等长江口小沙岛上逃荒的灾民纷纷迁入,继有崇明以及苏北等地而来的垦殖者集于东西两岸沙滩的中部,形成较有人气的全沙第一个交易闹市和居民聚集地——草镇。此后,又不断向东、南、北三面延伸,围筑小圩、大圩等圩田,生成一个个自然村落。由自然村8个生产队组成。总人口5623人。其中:本村户数946户,本村人口2675人,农保人口614人,镇保人口565人,城保人口509人;外来人口2902人。其他人口537人。耕地739.12亩,粮田2.00亩,常年菜田3.00亩,林地1.00亩,鱼塘0.20亩,畜禽场1.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00元。
  


潼港二村社区特产大全



    暂无数据


潼港二村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