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10115110 | 200135 | 021 | 查看 向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益华社区 |
益华社区:位于合庆镇西南4公里处。 |
庆南社区 |
庆南社区:位于合庆镇政府西侧。 |
胜利社区 |
胜利社区:位于胜利路庆达路交口西北侧。 |
蔡路镇社区 |
蔡路镇社区:位于蔡路中学西南侧。 |
合庆镇社区 |
合庆镇社区:位于合庆镇政府所在地。 |
庆东社区 |
庆东社区:位于合庆镇以东1公里处。 |
向阳村 |
向阳村位处合庆镇最东北部,东靠东海,南和朝阳村接壤,西和勤奋村分界,北面与曹路镇相邻;全村面积0.38平方公里,现有粮田面积222亩。全村总人口322人,外来流动人员1000多人。主要交通要道为向阳路和人民塘1968—1969年,在人民塘外东海滩围垦而成向阳村,当时取名“向阳圩”。1970年1月开始居民移入,分为5个作业区(即5个生产队),后组建向阳大队,隶属合庆公社。1974年8月18日14号台风和8月初三大海潮将部分圩堤冲垮,圩内一片汪洋,损失惨重,土地2年内不能耕种。1974—1976年,两年间吹淤泥造田,地面平均吹高2米。1984年改为向阳村,隶属合庆乡。1995年隶属合庆镇,2005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村民小组。由自然村向阳村组成。总人口1642人。其中:本村户数57户,本村人口322人,农保人口73人,镇保人口51人,城保人口61人;外来人口132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22.00亩,粮田142.00亩,常年菜田20.00亩,林地20.00亩,鱼塘20.00亩,畜禽场2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75.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00元。 |
直属村 |
合庆镇直属村位于白龙港与三甲港之间,东临东海,南以川杨河为界和海塘、建光两村隔河相望,西和勤昌、春雷、友谊、青四等村为邻,北靠白龙港和向东村毗邻,总面积1.7平方公里,有9个生产队,除8队生产队外,土地全部被华夏旅游开发公司征用(现改为林可司)。其中4、5、6、7、9生产队撤制,1、2、3生产队带征,村民实行“农改居”。户数,全村总户数910户,总人口为3664人,外来人口户数123户,总人口1169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川沙地方筹备自治,直属属川沙八团乡。民国18年(1929年)属川沙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四区。建国初期属合庆区三凌乡。1958年7月9日合庆、蔡路两乡合并后隶属曙光公社。1959年1月属小湾公社(曙光公社、红旗公社合并),同年6月小湾公社一分为三(即合庆、蔡路、虹桥公社),隶属蔡路公社。1960年由凌海、凌二2个高级社合并成立直属大队。1983年直属大队改为直属村。1993年直属村9个生产队除第八生产队外,土地全部被华夏旅游开发公司征用,其中4、5、6、7、9生产队撤制,1、2、3生产队为带征,村民实行“农改居”。1995年隶属蔡路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下辖1个生产队(直属8队)。直属村有“网棚”的叫法。据旧志载,网棚俗称网棚头(位于现在的第五生产队)。网棚地名由来已久,旧时当地不少人家下海张网捕鱼,船归后在此晒网、修网,故称该地为网棚,以后逐渐叫出名。“网棚”地区人家从事出海捕鱼已有200余年历史,约在150年来形成兴盛时期,20世纪20年代是极盛时期。抗日战争期间,渔民购买不到捕鱼用具,捕鱼业逐渐衰落。“网棚”名声开始被人淡忘。村域主要道路有军民路、春雷路及人民塘路。主要河道有川杨河、隨塘河及沙甲河等。川三线、蔡陆线等公交线路从村南端经过,交通便捷。历史上以种植粮棉为主,也有少数村民从事渔业。1958年以后1、2、3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种植桃、梨、苹果等果树为主,统称果园队。至2002年有可耕地面积4.67公顷,种植水稻、蔬菜和果树,年农业总产值54万元。主要工业企业有上海三甲港纺织胶带厂、上海浦东万通铸锻厂、上海印刷器材厂浦东分厂、上海三爱富股份有限公司蔡路分厂等。2002年工业总产值2335万元,利税219.39万。历任0村党支部负责人为:邬明德、顾德祥、陆龙根、杨发祥、罗万德、罗万成、胡野明、周小伟。历任村行政负责人为:宋财邦、杨发祥、罗万君、郑炳初、杨国祥、胡野明、蔡永明。由自然村第一村民小组、第二村民小组、第三村民小组、第四村民小组、第五村民小组、第六村民小组,第七村民小组,第八村民小组,第九村民小组组成。总人口3664人。其中:本村户数910户,本村人口2495人,农保人口26人,镇保人口297人,城保人口313人;外来人口1169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55.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13.00亩,林地113.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6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0.00元。
|
跃丰村 |
跃丰村位于东川公路西侧,归属合庆镇人民政府领导,自东由西共五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宅18个,户数848户,总人口4206人,来沪人员1904人,区域面积105.73公顷,耕田面积680亩,村内河道交错,水网发达,建设中的凌空路和高科东路交错于村域之中,陆路交通十分便利。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筹备自治,跃丰属川沙八团乡。民国18年(1929年)属川沙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四区。建国初期属合庆区暮紫乡管辖,后属合庆乡管辖。1958年7月9日,合庆、蔡路两乡合并后属曙光公社。1959年1月后属小湾公社,同年6月小湾公社一分为三(即合庆、蔡路、虹桥公社),跃丰属合庆公社管辖。1961年成立跃丰大队。1984年跃丰大队改为跃丰村,隶属合庆乡。1995年隶属合庆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村民小组由自然村凌家码头、周家码头、张家宅、邬家宅、蔡家宅、唐家宅、华家宅、金家宅、杨家宅、凌家宅、徐华家宅、费家宅、胡家宅、朱家宅、奚家宅、顾家宅、王家宅、徐家宅、庄家宅组成。总人口4806人。其中:本村户数856户,本村人口2356人,农保人口150人,镇保人口420人,城保人口586人;外来人口1904人。其他人口91人。耕地650.00亩,粮田246.00亩,常年菜田178.00亩,林地180.00亩,鱼塘25.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10.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659.00元。
|
东风村 |
东风村位于合庆镇西东胜路1181号,北靠龙东路、西靠川沙路。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属川沙八团乡,民国18年(1929年)属川沙第五区,民国23年属川沙第四区。建国初期属合庆去唐家祥管辖,后属合庆乡。1958年合庆、蔡路两相合并后属曙光公社。1959年1月曙光公社和红旗公社合并后属小湾公社,同年6月小湾公社一分为三(即合庆、蔡路、虹桥公社),东风村属合庆公社管辖。1961年成立东风大队。1984年改为东风村,隶属合庆乡。1995年隶属合庆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下有7个村民小组。本村历史上以种植粮棉为主,以后由于工业的发展,农业以不占主导地位。由自然村由自然村第一村民小组、第二村民小组、第三村民小组、第四村民小组、第五村民小组、第六村民小组、第七村民小组,七个村民小组组成。组成。总人口5765人。其中:本村户数780户,本村人口1835人,农保人口97人,镇保人口10人,城保人口680人;外来人口3930人。其他人口1048人。耕地760.00亩,粮田40.00亩,常年菜田195.00亩,林地398.00亩,鱼塘15.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2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0.00元。 |
永红村 |
浦东新区合庆镇永红村,地处浦东新区东部合庆镇西侧。与庆星村接壤,西靠浦东运河和小湾集镇相望,南有沈沙港与跃丰村隔开,西南面与东风村相连,北与红星村连接。相距浦东国际机场,三甲港旅游度假区约8公里,东有东川公路,西有川沙公路,北临龙东大道,还有远东大道、外环线环绕四周,交通十分便捷。永红村1950年归属小湾区唐家乡(白路村、丁家村、秦家村)三个村组成,1956年白路村、丁家村、秦家村三个村组成唐一初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唐一高级合作社,1960年转为唐一大队。1968年转为永红大队,1984年转为永红村民委员会至今。由自然村丁家村, 张家村, 姚家村, 费家村, 唐家村, 华家村,胡家村等组成。总人口6533人。其中:本村户数753户,本村人口2026人,农保人口139人,镇保人口0人,城保人口735人;外来人口4507人。其他人口1152人。耕地701.50亩,粮田30.00亩,常年菜田386.00亩,林地127.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7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0.00元。
|
庆星村 |
庆星村位于合庆镇中心区,东临前哨村、向东村,南接跃丰村、青三村,西邻永红村,北至红星村、庆丰村。全村区域面积1.48平方公里。庆星村原有九个生产队,已有三队、九队撤制。现有七个生产队。庆星村位于合庆镇南,凌白路北,东至向东村,西至永红村,北至合庆镇,南至跃丰村。庆星村前身隶属于合庆区,合庆小乡,分为三个社,青春村、庆星村、庆丰社。一九五六年,分为青春农业生产合作社。青春社有三个生产队,庆星社有六个生产队。一九五七年八月至一九五八年十月转为高级社。一九五八年十月至一九六零年一月为曙光人民公社,隶属为第五营,青春高级社属第三连,庆星高级社为第一、第二连。一九六零年一月转为合庆人民公社,分别为青春大队,有三个生产队,庆星大队有六个生产队。一九六零年六月将青春大队合并成庆星大队有九个生产队。一九六一年十月将分为庆星大队,青春大队。一九六六年五月将青春大队合并成庆星大队。一九八三年合庆人民公社转为合庆乡,大队不变。一九九四年撤乡建镇,庆星大队为庆星村。一九九九年撤制第三生产队、二零零四年撤制第九生产队。到目前,庆星村原来九个生产队变为七个生产队。由自然村由白墙村、张家宅、储家宅、顾家宅、陈家宅、高家码头、费家宅、薛家宅、凤家码头、协泰码头、徐家宅、丁家码头、夏家宅、凌家码头.组成。总人口6650人。其中:本村户数938户,本村人口2417人,农保人口461人,镇保人口1497人,城保人口459人;外来人口4233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50.00亩,粮田50.00亩,常年菜田100.00亩,林地10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9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978.00元。
|
庆丰村 |
庆丰村地处合庆镇北首,龙东大道、远东大道(A30)和川南奉公路的交叉处。毗邻张江高科技园区东区,与庆星村、红星村、奚家村、朝阳村、前哨村接壤。“庆丰”的名词起源于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其意为“庆贺丰衣足食”。1961年,成立了庆丰大队,1984年改名为庆丰村。原有6个生产队,700多户农户,户籍人口2500多人,耕地面积1400多亩,人均土地约0.6亩。1981年前,以农业为主,耕地由生产队集体经营,粮田面积占62%,棉花面积占38%。另外,大队和生产队都办集体养猪场,还有20多亩果园。1982年土地分到户上由农民个人承包。上世纪70年代,村里土法上马,在废弃的仓库和鸭棚里创办了水泥平瓦、皮鞋跟、金属丝网、服装等5个作坊式企业,年工业利润不满3万元,村级工业经济薄弱。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进了庆丰村,村里相继创办了冷作板金、汽车玻璃、塑料彩印等企业。1983年,庆丰村着手建设工业小区,在第一期工程的60亩土地上,建造了一批标准厂房。1991年,村工业产值达到了4200万元,利润达到760万元,一跃成为了浦东首富村。1992年,在-同志南巡谈话精神的鼓舞下,实施了占地400亩的村工业园区建设,把企业发展再一次推向新的热潮。一方面,借用城市大工业优势,将村办企业由原来的加工型转向产品型,开发生产了“喔喔糖果”、“水泥设备”、“环保设备”、“磨具制品”、“特种焊条”等产品;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从国内引进技术人才,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1996年,庆丰村在上海效区村级经济中名列第二名。2002年,庆丰村对企业实施全面改制,由村集体企业转为民营企业。村里进一步加强对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和企业服务,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发展。2011年,村域工业总收入达到11.4亿元,村可支配财力超过1600多万元。庆丰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由自然村庆丰二组、庆丰四组、庆丰五组、庆丰六组组成。总人口3360人。其中:本村户数560户,本村人口1560人,农保人口89人,镇保人口309人,城保人口269人;外来人口18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29.2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10.00亩,林地12.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苗圃107.2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843.16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0.00元。
|
海塘村 |
合庆镇海塘村地处东海之滨(长江入海口),东濒东海,南以畅塘港为界和机场镇东滨村相邻,西和建光村分界,北毗直属村。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海塘村属川沙八团乡,民国18年属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四区,民国36年属川沙营蔡乡,民国37年底划归南汇县江镇区管辖。1954年划归合庆区营房乡管辖,后属蔡路乡管辖。1958年7月9日人民公社化时,隶属曙光公社(合庆、蔡路两乡合并)。1951年1月隶属小湾公社(曙光公社、红旗公社合并),同年6月小湾公社分成三个公社(即合庆、蔡路、虹桥三公社),隶属于蔡路公社。1983年隶属蔡路乡。1995年隶属蔡路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村民小组。由自然村自然村由第一村民小组、第二村民小组、第三村民小组、第四村民小组、第五村民小组、第六村民小组,六个村民小组组成组成。总人口2270人。其中:本村户数604户,本村人口1538人,农保人口486人,镇保人口729人,城保人口323人;外来人口73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491.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174.00亩,林地292.00亩,鱼塘25.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41.37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661元。
|
共一村 |
共一村位于合庆镇北端、新港集镇南面,东和勤奋村分界,南和奚家村接壤,西毗胜利村(现撤销建制),北和曹路镇星火、星新两村为邻,原总面积0.72平方公里。共一村位于合庆镇北端、新港集镇南面,东和勤奋村分界,南和奚家村接壤,西毗胜利村(现撤销建制),北和曹路镇星火、星新两村为邻,原总面积0.7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55公顷。清宣统元年(1909年),川沙地方筹备自治时,共一属川沙九团乡。民国18年(1929年)属川沙第四区,民国23年属第三区。1949年5月15日川沙解放,属军管会第二办事处,12月27日改第二办事处为顾路区人民政府,隶属区下辖的海滨乡。1950年6月隶属于顾路区海滨乡(后改共和乡)。1958年成立共一大队,隶属于龚路公社。1961年划归合庆公社管辖。1967年共一大队更名为红旗大队。1983年经上级批准恢复为共一大队名称。1984年改为共一村,隶属合庆乡。1995年隶属合庆镇。2000年5月后隶属拆二建一新建制合庆镇,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生产队。村民委员会办公地在东川公路5055号。共一建村近60年,特别是浦东改革开放20年来,境域较有明显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镇工业园区首期在毗邻胜利村和红星村开始开发,随着工业园开发延伸波及,共一村除A30公路以东和张家浜以北小部分土地外,经上级批准村全部区域被工业园区列入4.3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由于工业园区征地、张江东区医疗器械园区二期土地的开发征地、以及张家浜开挖征地、A30公路新建征地、东川公路拓宽延伸征地原因,第一生产队于2005年底撤销建制,第四、第五生产队2010年底也相继撤销建制。经数年规划开发和建设后,造就了村域南北由东川公路经村中心贯穿通过,东西由胜利路经村中心贯穿通过,东西向张家浜景观河道在村域通过。村域有川东线、蔡陆线、沪合线等公交站点停靠,村内交通十分便捷。2010年底村域面积由原来的0.72平方公里,缩减为0.35平方公路,可耕地面积由原来的55公顷缩减为18公顷,辖区原有5个生产队,缩减为2个生产队。现有村户籍305户,人口895人。共一1956年建立合作社后,农作物除了粮棉之外,无其他特色产品,可谓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前始终走了一条农业单一经济的路子。共一村工业经济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村集体先后办起服装加工厂、钢窗厂、废铝拼块厂、绣品厂(镇村联营)、电镀厂、马铁厂、精达工具钢厂、钻头厂、自行车配件厂、彩印厂、综合厂、预制场等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吸纳本村农民进厂工作,“亦工亦农”成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肯定的社会现象。现在,共一村村级经济基本上存在二种发展模式:一是村盖好厂房筑巢引凤,二是原村办企业实行转制,以集体资产为纽带走租赁经营发展经济的路子,经近10年来加大改造投入现拥有经营性工业厂房3万余平方米,招商引进各类企业22余户,新经济组织成了驻村企业的主力军,为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2010年共一村实现工业产值5.34亿元,完成税收800多万元。共一村全年实现总收入为760.04万元,可支配收入为586.21万元。共一村2006年初被浦东新区定为村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的首家试点单位。根据浦农(2005)89号《关于同意在合庆镇共一村开展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的通知》的精神,镇、村建立了领导小组和具体的工作班子,以2005年底为基准实行社员农龄和集体资产二个锁定,农龄清理跨度50年,涉及人员1896人,总农龄为36137年,集体可经营性资产经清理界定股本金总额为1711.80万元,经量化到每年农龄每股金额为473.70元。对05年底前已故股民399人,农龄7584年,股本金366.43万元作了一次性退股处理。实际参与运作的股民有1497人,农龄28553年,股本金总额为1352.03万元。经近半年多时间工作,制定了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了股东代表、董事会、监理会,共一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于2006年8月15日正式成立,并进行了规范运作。改制当年,股民红利分配80万元,每年农龄分红28元,农龄最高者可达1200余元。这样水平持续至2009年,2010年根据合作社运作成果,将股民红利分配总额增至120万元,每年农龄分配42元,农龄最高者可达1800余元。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改制,为村民探索了一条增收的增长机制。跨入新世纪来,结合各类创建活动,村投资较多资金用于路面硬化和主干道路优化建设,村里所有住宅都铺好水泥路,村民出入方便。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了道路灯光工程、低水压改造工程、村民污水纳管工程、村宅河道整治工程,新建农民健身点二处,村宅增加绿化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建造服务用房600余平方米,解决了村民操办“红白事”缺少场地的难题。共一村在结合村民自治章程修订0台了16项制度,与村民利益较为直接的有社会福利救助制度、计划生育管理制度、村民建房制度、奖励制度、农民增收制度等,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社会福利待遇。共一村在社会事业建设上有二件事比较深入民心,一是由于村域受工业园区规划限制冻结建房十多年,住房特困户大量出现,08年在镇政府牵头协调下得以妥善落实,村投资近200余万元做好三通一平和前期建设规划,首期在10亩土地上已安置建房27户。二是2011年6月出台了“关于农退、征地退休人员实行偏低收入补差的办法”,包含已撤制队的全村范围符合条件的人员,从2011年7月1日起至2014年6月30日止,本人月退休金低于1200元的均可享受村的差额补贴,最多每月可补差额272元,少的有一百多或几十元不等,全村享受补差人员352人,占总退休人员的96%左右,每月补差7.54万元,每年村负担需90.5万元。共一村近年来被评为“上海市整洁村”、“上海市健康村”、“上海市平安小区”、“上海市民主法治村”、“浦东新区文明村”等。共一村境域有座种福俺,种福庵俗称牛郎庙,在九团一甲(共一村二队),地基0.13公顷。明天启(1621~1627年)年间,北方举人陆文祉于满清入关后,改名潜入该庵,自号伏庵居之。咸丰二年(1852年),徐坤等人重修,费银1680两,庙房前后共有11间。民国6年(1917年),陆家骥、包志澄等募捐修缮,另有卫桂堂独建西厅。据《川沙县志》记载,该庵有房屋25间250平方米。20世纪六十年代后作共一二队三队仓库,村办钢窗厂、绣品厂、表带厂等企业使用过,现原有建筑尚在,由新区佛教协会委托共一村管理。史料记载,共一村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包志澄(1850~1926),字聘卿,共一村人。府学岁贡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董八、九团乡筑塘工,省吏奖给功碑。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地方自治成立,包志澄被选为九团乡议事会议长。辛亥“光复”后,被举为九团乡乡董。民国5年(1916年),海水大溢,主任抡修外塘事。12月,自治恢复仍任县议事会议长。由自然村曹家村、张家村、包家村、杨家村组成。总人口1837人。其中:本村户数308户,本村人口867人,农保人口93人,镇保人口485人,城保人口114人;外来人口970人。其他人口175人。耕地216.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216.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642.37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315.00元。
|
青四村 |
浦东新区合庆镇青四村位于张江功能区东区——合庆镇的东南白龙港南首。驶往浦东国际机场的远东大道、贯穿于村西域,南通迎宾大道,西靠川南奉公路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东与直属村接壤,南与友宜村六甲港河道相隔,西与青三村隔凌杨路遥对,北以凌白路为界与向东村毗邻,交通十分便利。青四村区域占地0.952平方公里,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520米,耕地面积463亩,绿化面积10000㎡,水面积40740㎡。有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92户,户籍人口1457人,区域外来流动人口1482人。民国35年隶属为青墩乡,民国37年隶属为川沙县蔡路乡,建国初期;隶属合庆区,1958年隶属曙光人民公社,同年底改为小湾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蔡路人民公社,青四村隶属为蔡路人民公社,1983年重新建立蔡路乡,2000年蔡路合庆合并后,隶属新合庆镇。现下设五个生产队,隶属蔡路镇时期,青四村的位置在镇东北面,东和直属村,白龙港镇毗邻。南靠友谊村,西和青三村接壤,北以凌白路向东村为界,两镇合并后接近了镇政府所址的距离,成为合庆镇中心区域,现定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由自然村青四村,五个生产大队组成。总人口2937人。其中:本村户数592户,本村人口1455人,农保人口206人,镇保人口108人,城保人口527人;外来人口1482人。其他人口3人。耕地463.00亩,粮田243.00亩,常年菜田4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闲置12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79.82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0.00元。
|
勤奋村 |
勤奋村位于镇东北部,靠近人民塘,随塘河、张家浜分别南北、东西向穿越村域。北靠曹路镇,东邻向阳村,南和朝阳村分界,西和奚家、共一两村毗邻。村委会地址在合庆镇勤奋村八队张家宅98号。清宣统元年(1909年),川沙地方筹备自治时,属川沙九团头甲。民国18年(1929年)属川沙第四区,民国23年属第三区。1949年5月15日川沙解放,属军管会第二办事处,同年12月27日改第二办事处为顾路区人民政府,隶属区下辖的滨海乡。1955年徐家、卫家、东张家、黄家4个自然村,成立2个初级社。1957年勤俭大队由两初级社合并成立勤俭高级社,隶属于顾路区共和乡管理。1958年成立勤俭大队,隶属于龚路公社。1959年勤俭大队改制为川沙县国营第二农场。1963年农场撤销,恢复勤俭大队名称,划归合庆人民公社管辖。1983年经上级批准勤俭大队改为勤奋大队。1984年勤奋大队改为勤奋村,隶属合庆乡。1995年隶属合庆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下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村民小组。由自然村勤奋村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八队、九队、十队组成。总人口2039人。其中:本村户数776户,本村人口2039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0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085.12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0.00元。
|
朝阳村 |
朝阳村位于奚阳公路两侧,东临长江南口,南邻前哨村,西与奚家、庆丰两村相毗,北与勤奋、向阳两村分界。清宣统元年(1909年)川沙地方筹备自治时,属八团乡。民国18年(1929年)属川沙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四区。建国初期属合庆区龙港乡,后属合庆乡。1958年7月9日后属曙光公社(合庆、蔡路两乡合并)。1959年1月属小湾公社一分为三,分成合庆、蔡路、虹桥3个公社,朝阳隶属合庆公社。1960年在人民塘外围垦土地13.33公顷,建立第七生产队,又名“垦荒队”(该队后撤并)。1961年成立龙三大队。1968年“0”期间改名为朝阳大队,隶属合庆公社。1984年改为朝阳村,隶属合庆乡。1995年隶属合庆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村民小组。由自然村组成。总人口3702人。其中:本村户数534户,本村人口1402人,农保人口101人,镇保人口0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23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629.66亩,粮田34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15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17.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688.38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945.00元。
|
前哨村 |
前哨村地处合庆镇东首,西临远东大道,南与向东村、庆星村相邻、东以随塘河为界,北与朝阳村、庆丰村相接壤,全村区域面积1.3平方公里,村内二纵、二横主干道沟通与外界交通,二纵朝阳路、前哨支路、二横,前哨路、龙东支路,村域内流经主要河道有,南车路江,水闸河,北东路江,塘东中心河随塘河。前哨村在川沙地方筹备自治时隶属八团乡,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五区民国23年第四区龙港乡,建国初期属合庆乡。1958年7月9日,合庆、蔡路两乡合并后属曙光人民公社,1959年1月属小湾公社,同年6月小湾公社一分为三(即合庆、蔡路、虹桥),前哨村属合庆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成立龙二大队,1967年改为前哨大队;1984年前哨大队改为前哨村隶属合庆乡,1995年隶属合庆镇;2005年5月后属新建制合庆镇,辖7个生产队,1992年镇房产公司征用一队41.48亩、五队60.33亩耕地。1996年远东大道征地17.70亩,动迁17户,1997年合污水期工程借地施工,动迁四队20户村民,六队14户村民;97年龙东支路征用四队9.66亩、六队11.24亩、七队1.44亩耕地;06年龙东立桥征用六队5.54亩;07年征用六队4.54亩、七队3.84亩。由自然村由自然村前哨村现有七个村民小组共有24个自然宅,分别由第一村民小组南顾家宅;第二村民小组北顾家宅;第三村民小组储家宅、张家宅、奚家宅、唐家宅、西张家宅;第四村民小组杨家宅、马家宅、范家宅、(陈家宅)已拆迁;第五村民小组包家宅、马家宅、陆家宅、顾家宅、储家宅、(张家宅)已拆迁;第六村民小组陆家宅、倪家宅、(杨家宅、龚家宅)已拆迁;第七村民小组陈家宅、卫家宅、(丁家宅)已拆迁。组成。总人口3834人。其中:本村户数647户,本村人口1649人,农保人口126人,镇保人口0人,城保人口760人;外来人口2185人。其他人口763人。耕地697.30亩,粮田55.00亩,常年菜田66.16亩,林地406.59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169.55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58.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104.00元。 |
奚家村 |
奚家村位于合庆镇北,东至朝阳勤奋村交界,南至庆丰村相接,西至张江高科技园区合庆东区连接,北至共一村。村域面积0.81平方公里。村委办公地点在张杨家路138号。奚家村前身隶属奚家乡,奚家乡由张顾村、包吴村、金家村、奚家村、张家村组成。 1953年7月至55年成立奚二初级社。(奚家村张顾村) 1956年~58年演变为奚二高级社。 1958年9月~1960年1月隶属曙光公社(小湾公社),六营七连。 1960年1月成立新光大队下设六个队。即:吴家队、曹家队、卫家队、奚家队、杨家队、张家队。隶属于合庆人民公社。 1964年共五大队第一生产队划入新光大队,下设7个队:吴家队、曹家队、卫家队、奚家队、杨家队、张家队、共五队。 1976年新光大队实行二级所有制试点,撤销生产队机制,划分三个工作区(南区、中区、北区)经过一年实践为有利于生产,二级所有制不变,设立8个生产小组。即:吴家宅、曹家宅、卫家宅、南奚家宅、北奚家宅、杨家宅、张家宅、共五队。 1983年合庆人民公社改为合庆乡。(新光大队改为奚家大队) 1984年8月撤销奚家大队体制,建立奚家村民委员会。按原8个生产小组,演变为8个村民小组。 1992年经乡党委批准,奚家村和朝阳村成立0奚阳实业公司总支委员会。 1994年撤乡建镇,奚家村不变。 1998年8月撤销0奚阳实业公司总支委员会。 2000年6月合庆镇、蔡路镇合并成为合庆镇,奚家村不变。 2009年4月建立庆丰奚家村联合党总支。由自然村吴家宅、曹家宅、卫家宅、奚家宅、张杨家宅、杨家宅组成。组成。总人口3303人。其中:本村户数651户,本村人口1704人,农保人口71人,镇保人口782人,城保人口476人;外来人口1588人。其他人口361人。耕地35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24.00亩,林地77.00亩,鱼塘110.00亩,畜禽场0.00亩,其他139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74.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043.00元。
|
建光村 |
建光村位于合庆镇东面南首,北以川杨河为主线,南与机场镇接壤,东临海塘,西与勤俭、营房村为邻、远东大道和华夏东路纵横贯穿本村。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建光村原名顾桥村,以顾家桥而命名。1960年成立了建光大队,1983年改为建光村,下设六个村民小组。该村陆路主要有国道G15、高架公路、华夏东路、川杨河路、建光路。航道主要有东西向的川杨河及南北向的龙江河。各村民小组白色水泥路通到每家门口,川三线、蔡陆线等公交线路途径该村,交通方便。历史上该村以种植粮棉为主,年农业总产值25.8万元,20世纪70年代,开始办工业,主要有服装厂、冷扎厂等企业。2002年,这些老企业有的已经停办、转让,有的转为民营。同时又新办了三佳铝业有限公司、上海丰晟羽绒服饰有限公司等数家民营企业。由自然村本村有6个村民小组,分别为第一村民组南顾家宅组成、第二村民小组北顾家宅组成、第三村民小组高家宅组成、第四村民小组郭家宅和金家宅、第五村民小组蔡家宅组成、第六村民小组倪家宅组成。总人口3300人。其中:本村户数663户,本村人口1653人,农保人口297人,镇保人口560人,城保人口258人;外来人口1647人。其他人口538人。耕地112.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45.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967.00元。
|
勤昌村 |
勤昌村位于蔡路镇东边,由原华家村,蔡家村组成。北和春雷村接壤,东和直属村分界,以川杨河为界,南和建光、营房两村毗邻,西和蔡路村为邻,总面积0.7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05.79亩。村委办公地在三甲路268号。村域主要道路有三甲路、青阳路、远东大道。主要要河流有川杨河、仓库河、杨家江、圈田浜。村主要工业企业有上海勤昌织带厂、上海勤昌烟机厂。注册本村企业6家。固定资产199.41万元,2012年全村总收入达5474.4万元。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民办实事,现有功能基本齐全的活动中心,标准化卫生室,2座公共厕所,一个垃圾中转房。白色道路通到每个宅村,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整治,村域内“天蓝、水清、岸绿、路平”,群众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属川沙八团乡,民国18年属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四区,民国36年除四队外(四队属青麟乡)属营蔡乡,民国37年属蔡路乡。建国初期合庆区蔡路乡。1958年7月9日合庆、蔡路两乡合并后,隶属曙光公社。1959年1月后隶属小湾公社(曙光公社、红旗公社合并),同年6月小湾公社分成3个公社(合庆、蔡路、虹桥),勤昌隶属于蔡路公社。1960年成立勤昌大队。1983年改为勤昌村,隶属蔡路乡。1995年隶属蔡路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2002年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村民小组。由自然村五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2528人。其中:本村户数516户,本村人口1300人,农保人口45人,镇保人口0人,城保人口302人;外来人口1228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405.79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120.00亩,林地23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41.38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326.00元。
|
向东村 |
向东村地处合庆镇东南,凌白路以北,东靠随塘河,南邻青四村,西邻庆星村,北和前哨村交界,远东大道南北贯穿向东村一队,2006年新建前哨支路南北贯通一、二、七队,全村村域面积1.88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在向东村五队,村域主要道路有凌白公路、远东大道及环村路;主要河道有随塘河、中心河、机口河。向东村在川沙地方筹备自治时隶属八团乡,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四区龙港乡,建国初期属合庆乡。1958年7月9日合庆、蔡路两乡合并后属曙光人民公社,1959年1月属小湾公社,同年6月小湾公社一分为三(即合庆、蔡路、虹桥),向东村属合庆公社管辖;1961年成立龙一大队,1967年改为向东大队;1984年向东大队改为向东村隶属合庆乡,1995年隶属合庆镇;2005年5月后属新建制合庆镇,辖7个生产队,1992年镇房产公司征用四队土地3.63公顷,1996年远东大道征用土地2.63公顷,2003年“美洲庄园”工程征用一队土地97亩(包括非耕田),动迁77户,2006年因凌白路立交桥的建造,征用一、二队土地5.08亩,动迁村民10户。由自然村向东村现有22个自然宅,分别由第1村民小组徐家宅、张家宅;第2村民小组张家宅、唐家宅;第3村民小组马家宅、龚家宅、陆家宅、宋家宅、西张家宅;第4村民小组宋家宅、徐家宅;第5村民小组邬家宅、张家宅;第6村民小组徐家宅、顾家宅、唐家宅;第7村民小组滕家宅、吴家宅、胡家宅、张家宅、南黄家宅、北黄家宅组成组成。总人口4444人。其中:本村户数958户,本村人口2194人,农保人口513人,镇保人口178人,城保人口1028人;外来人口2250人。其他人口475人。耕地666.00亩,粮田53.47亩,常年菜田150.00亩,林地452.85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96.83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0.00元。
|
友谊村 |
合庆镇友谊村东接直属村,南邻春雷村,西傍东川公路,北与青四村隔河相望,远东大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总面积0.96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645户,总人口1639人。自然村落改造规划区域总面积0.6平方公里,区域内共有5个自然村宅,区内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5%。 友谊村作为上海市自然村落综合整治的试点单位,于2006年9月启动了自然村落综合整治第一阶段工程。2007年7月,在总结经验、制定和完善整治规划的基础上,开始第二阶段的整治工作。 友谊自然村落综合整治工程共涉及道路、河道、桥梁、村宅、绿化、污水纳管、公共卫生设施、低压水网改造等八大项目。通过整治,精心打造蓝天、碧水、绿树、白墙、黑瓦的新农村风格,使友谊村成为浦东新区 自然村落综合整治工程的示范点。通过整治,友谊村的整体形态有了较大的改观,村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村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呈现出集居住、休闲、生态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基本达到了环境和谐优美、村容村貌美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化村庄的整治要求。民国35年隶属为青墩乡,民国37年隶属为川沙县蔡路乡,建国初期;隶属合庆区,1958年隶属曙光人民公社,同年底改为小湾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蔡路人民公社,青四村隶属为蔡路人民公社,1983年重新建立蔡路乡,2000年蔡路合庆合并后,隶属新合庆镇。现下设五个生产队,隶属蔡路镇时期,友谊村的位置在镇东北面,东和直属村,白龙港镇毗邻,西和青三村接壤,北以凌白路向东村为界,两镇合并后接近了镇政府所址的距离,成为合庆镇中心区域,现定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由自然村友谊一队,友谊二队,友谊三队,友谊四队,友谊五队组成。总人口2511人。其中:本村户数645户,本村人口1609人,农保人口230人,镇保人口350人,城保人口679人;外来人口902人。其他人口350人。耕地320.00亩,粮田260.00亩,常年菜田6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3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120.00元。
|
青三村 |
青三村位于浦东新区合庆镇东川公路、高科东路交界处,东和青四村接壤,南和大星村相邻,西毗邻跃丰村,北和庆星、向东两村为界,成东西窄长地形 ,总面积0.75平方公里。村委办公地在青三村二队(东川公路7100号),村域主干道路有东川公路、高科东路;主要河道有塘东中心河、塘西中心河 。清宣统元年(1909年),川沙地方筹备自治,青三属川沙八团乡。民国18年(1929年)属川沙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四区。建国初期属合庆区青墩乡,后属蔡路乡。1958年7月9日隶属曙光分社(合庆、蔡路两乡合并)。1959年1月属小湾公社(曙光分社、红旗两公社合并),同年6月小湾分社一分为三(分为合庆、蔡路、虹桥三公社),青三隶属蔡路公社。1960年成立青三大队,1983年改为青三村,隶属蔡路乡。1995年隶属蔡路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村民小组。2005年东川公路实施拓宽工程,征用二队土地6.23亩,动迁村民5户;2006年因凌白公路立交桥的建造征地0.25亩;2007年高科东路征用三队土地35亩(包括非耕地),动迁村民36户;2007年高科东路征用四队土地18.72亩。由自然村青三村目前有四个村民小组共有12个自然宅,分别由第一村民小组龙家宅、张家宅;第二村民小组后张家宅、金家宅、二村宅;第三村民小组三村宅、顾家宅、钱家宅、孙家宅;第四村民小组南龚家宅、龚家宅、西张家宅组成。总人口2682人。其中:本村户数604户,本村人口1461人,农保人口141人,镇保人口261人,城保人口526人;外来人口1221人。其他人口533人。耕地436.21亩,粮田12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2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15.03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847.00元。
|
大星村 |
大星村位于青墩镇钦公塘(现名东川公路)两侧,由原奚家村、青墩村组成。北与青三、跃丰村接壤,东与友谊、春雷村分界,南以水闸港为界和蔡路、勤益村毗邻,西与益民村交界,全村总面积0.95平方公里。2012年全村户籍人口1754人,来沪人员3505人。村委会办公地在大星村尹家宅。村域陆路主要有东川公路、高科东路、青暮路及塘西中心路。航道主要有水闸港、塘东中心河及塘西中心河。蔡陆专线、川合白线、977路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村域内,交通便捷。大星村为977路的终点站。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大星村属川沙八团乡,民国18年属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四区,民国36年属青麟乡,民国37年为蔡路乡。建国初期属合庆区青墩乡,后属蔡路乡。1 958年7月9日合庆、蔡路两乡合并后属曙光公社。1959年1月曙光公社和红旗公社合并后属小湾公社,同年6月小湾公社一分为三(即合庆、蔡路、虹桥公社),大星村属蔡路公社。1960年成立大星大队,隶属蔡路公社。1983年大队改村,隶属蔡路乡。1995年蔡路乡改为蔡路镇。2000年5月蔡路镇合庆镇合并,隶属新建制合庆镇,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村民小组。 历史上以种植粮棉为主。2002年以前,可耕地面积43公顷,主要种植单季晚稻23.33公顷,蔬菜、西瓜、玉米6.67公顷,年农业总产值45万元。同时也有不少农家饲养奶牛,素有 “奶牛之乡”美名。高峰时全村有十多家养牛户,饲养奶牛200多头。2002年有养牛户l家,饲养奶牛120多头(奶牛场根据政策要求现已搬迁至外省市)。村域内主要有上海浦东民新包装材料厂等60多家大小不等民营企业。2012年,村工业总产值2.7亿元,利税入库1257万元。 村域内有500多年古树(银杏树)1棵和杨氏宗祠(已拆除)及赵氏宗祠。 历任0村党支部负责人为:张六弟、曹春生、费树良、黄友元、黄明德、奚建国、张银龙、蔡华民、钱雄飞。历任村行政负责人为:沈木林、奚兰珍、蔡进奎、黄明德、丁志德、凌凤恩、奚建国、严汉明、顾顺初、张惠根、顾佩军。由自然村第一村民小组、第二村民小组、第三村民小组、第四村民小组、第五村民小组、第六村民小组组成。总人口5259。其中:本村户数745户,本村人口1754人,农保人口504人,镇保人口1人,城保人口532人;外来人口3505人。其他人口717人。耕地474.00亩,粮田36.00亩,常年菜田45.00亩,林地92.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公益性用地32亩,农民建房73亩,工业用地196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94.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199.00元。
|
蔡路村 |
蔡路村位于川杨河北,中兴贯穿东川公路,村中心区域是蔡路集镇所在地,村域东接勤昌村,南至川杨河,西接勤益村,北至水闸江。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蔡路村原名联勤大队,位于蔡路集镇,由包家村、张和村、丁家村、姚家村组成。东和勤昌村接壤,南和营房村一江之隔,西与勤益村相邻,北与大星村分界。村委会办公所在地为蔡路镇塘东街99号,集市贸易市场对面。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属川沙八团乡,民国36年属营蔡乡,民国37年属蔡路村乡。建国初期属合庆区蔡路乡。1960年成立联勤大队,后改为蔡路大队。1983年蔡路大队改为蔡路村,隶属蔡路乡。1995年,隶属蔡路镇。2000年5月后隶属于新建制合庆镇,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村民小组。由自然村16个村组成。由自然村组成。总人口6677人。其中:本村户数1192户,本村人口3054人,农保人口854人,镇保人口353人,城保人口937人;外来人口2200人。其他人口910人。耕地547.00亩,粮田22.00亩,常年菜田113.00亩,林地27.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91.63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095.00元。
|
勤益村 |
勤益村地处合庆镇西南角,南邻华星村、东和蔡路村接壤、北与大星和益民村为界、西与跃进村相邻,总面积为0.97平方公里。1950年——1954年上半年机构是顾家村,赵家村,罗家村1954年下半年由该三个村各自组建了初级社,1956年春由该三个初级社合并组建勤益农业生产合作社,分七个生产队。1958年-时,由益民、跃进勤益合并为曙光人民公社第七营。1959年7月由原来的顾家村、赵家村、罗家村合并为勤益大队,分6个生产队。1983年9月,实行体制转换,由蔡路公社勤益大队改蔡路乡勤益村。1995年12月撤乡建镇,为蔡路镇勤益村,2000年6月,蔡路镇和合庆镇合并建镇后为合庆镇勤益村。由自然村顾家村,赵家村,罗家村…….组成。总人口3689人。其中:本村户数561户,本村人口1368人,农保人口487人,镇保人口351人,城保人口82人;外来人口2321人。其他人口328人。耕地665.00亩,粮田189.00亩,常年菜田261.00亩,林地61.00亩,鱼塘52.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6.78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795.00元。
|
益民村 |
益民村地理位置 益民村地处原蔡路镇西北和合庆镇西南,总面积为0.73平方公里。区域面积为1.25平方公里。它的四邻:东面与大星村接界,南面与跃进、勤益二村接壤,西面与王桥开发区交界,北面与东风、跃丰村交界,地形呈东面窄长,南北距短的长方形不规则状。益民村初时耕田面积为 1100 亩,人口600多人。由于地多人少,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一、二队部分耕田划给跃丰和大星二个村约100亩,又在1992年五、六队、四队部分耕田由王桥开发公司征用300多亩,村工业发展建造厂房占用了部分土地,因此目前尚有耕田面积393亩左右、人口1200多人。益民村历史 1949年解放后人民取得了政权,益民这个地区原属合庆区暮紫乡管辖,土地改革时由石家村、周家村、马家村、张家村等组成,在互助合作化期间这几个村相继组织了四个初级社。1956年秋初级社转升高级社。这四个初级社合并成高级社原定为暮紫乡第三农业生产合作大社,后因撤区并乡的需要,在老一辈领导同志的提议下改名为益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定名的含意为:不论办什么事,做什么样工作,都要有益于人民。由自然村多村组成。总人口2920人。其中:本村户数511户,本村人口1225人,农保人口265人,镇保人口61人,城保人口44人;外来人口175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393.00亩,粮田11.00亩,常年菜田33.00亩,林地343.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70.64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900.00元。由自然村多个村组成。总人口2975人。其中:本村户数511户,本村人口1225人,农保人口265人,镇保人口61人,城保人口44人;外来人口175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393.00亩,粮田11.00亩,常年菜田33.00亩,林地343.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0.00元。
|
跃进村 |
跃进村位于合庆镇西南,北与益民忖相邻,西以浦东运河为界和川沙镇相望,总面积1.1平方公里,2002年末可耕地面积11.1公顷,全村1185人,村委会办公地在跃东路508号。清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筹备自治,跃进村属川沙八团乡,民国18年(1909年)属川沙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四区,1949年5月15人川沙解放,隶属军管会第三办事处,同年12月27日改第三办事处,为合庆镇人民政府,属区下辖的幕紫乡,1958年7月9日合庆幕紫 乡合并后属曙光公社,1959年1月属小湾公社(曙光公社、红旗公社合并同年底隶属蔡路公社,1960年成立跃进大队,1983年改为跃进村,隶属蔡路乡,1993年王乔开发公司向该村征地32.8公顷,第1—3队撤制队,1995年隶属蔡路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辖第四、五村民小组。由自然村新村、石家宅、凤家宅组成。总人口3226人。其中:本村户数445户,本村人口1180人,农保人口80人,镇保人口60人,城保人口1040人;外来人口2046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62.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55.00亩,林地107.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20.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400.00元。 |
华星村 |
合庆镇华星村位于合庆镇西南部,北和勤益、跃进两村相邻,东和营房、勤俭两村接壤,南连川沙镇太平村,西与川沙镇毗邻。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至2012年11月全村总户数651户,总人口1630人,其中:农保人员38人,镇保人员135人,城保人员238人,外来人员3800人。2005年8月与勤俭村支部合并后,成立勤俭华星联合支部。自2008年8月村委办公场所搬至华星东路3102弄128号。主要道路有华夏东路、益华路、夏洲路、凌空路等,交通十分方便。华星村在建国前属南汇县祝桥区川东乡。1950年6月变更南汇、川沙两县行政区划,将南汇县祝桥区川东乡等9各乡划入川沙县,华星隶属川沙县江镇区川东乡。1954年川沙县城厢、江镇两区合并后,隶属于城南区川东乡。1957年7月25日城南区川东乡的连家、陆家(华星村前身)2个自然村并入蔡路乡。1958年7月9日后隶属曙光公社(合庆、蔡路两乡合并)。1959年1月隶属小湾公社(曙光公社、红旗公社合并),同年6月小湾公社一分为三(分成合庆、蔡路、虹桥3各公社),华星隶属蔡路公社。1960年成立华星大队。1983年改成华星村,隶属蔡路乡。1995年隶属蔡路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2002年,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村民小组。现任联合支部书记丁耀,现任村委主任连卫国,历任0村党支部负责人为:宋水林、颜德新、宋美群、朱福祥、连跃明、费树良、毛文宝、郭玉良、毛德荣、颜伟梁、顾栋梁、王大斌、丁耀。历任村行政负责人:张志德、顾永清、倪福娣、曹根法、华正东、连宝根、乔国兴由自然村华星村目前有七个村民小组,共有14人自然宅,分别由1队华家宅、顾家宅;2队颜家宅、陆家宅;3队东宋家宅、西宋家宅;4队毛家宅、东张家宅、严家宅;5队西张家宅、东张家宅;6队连家宅、乔家宅;七队连家宅组成组成。总人口5430人。其中:本村户数651户,本村人口1630人,农保人口38人,镇保人口167人,城保人口238人;外来人口3800人。其他人口15人。耕地287.50亩,粮田60.00亩,常年菜田2.50亩,林地120.00亩,鱼塘8.00亩,畜禽场0.00亩,工业用地97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95.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00元。
|
勤俭村 |
浦东新区合庆镇勤俭村地处华夏东路以南,东至远东大道,西与华星村接壤,北邻营房村。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村域主要道路有华夏东路、川南奉公路和共平路。主要河道有畅塘港及川东河等。蔡路线、川三线、川黄线等10多条公交线路途经本村,交通便捷。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属川沙八团乡,民国18年属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四区,民国36年属川沙营蔡乡,民国37年底划归南汇县江镇区管辖。1954年调整区划,由南汇江镇区划人合庆区,隶属营房乡管辖。1958年7月9日合庆、蔡路两乡合并后隶属曙光公社。1959年1月隶属小湾公社(曙光公社、红旗公社合并),同年6月小湾公社分成三个公社(即合庆、蔡路、虹桥公社),隶属于蔡路公社。1960年成立勤俭大队。1983年改勤俭村,隶属蔡路乡。1995年隶属蔡路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下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村民小组。 村域主要道路有华夏东路、川南奉公路和共平路。主要河道有畅塘港及川东河等。蔡路线、川三线、川黄线等10多条公交线路途经本村,交通便捷。 历史上以种植粮棉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村域内有永隆庵,该庙保存完好。耶稣生天堂已部分拆除。 勤俭村区域面积0.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3亩。全村有7个生产队,总户数708户,总人口3345人,其中户籍人口1779人,外来人口1566人。 全村共有20多家企业,以印刷、五金加工、船舶配件行业为主,主要企业由上海华尔彩印有限公司,上海派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上海瑞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2008年工业产值9000多万,利税4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33元由自然村勤俭村目前有七个村民小组共有21个自然宅,分别由第1村民小组陈家宅、秦家宅;第2村民小组南陆家宅、东曹家宅、胡家宅、陶家宅、邬家宅、南杨家宅、程家宅;第3村民小组东张家宅、东陆家宅;第4村民小组中陆家宅、中张家宅、勤俭新村;第5村民小组北杨家宅;第6村民小组北陆家宅、蔡家宅、倪家宅、西陆家宅;第7村民小组西曹家宅、西张家宅组成。总人口3737人。其中:本村户数374户,本村人口1872人,农保人口40人,镇保人口303人,城保人口221人;外来人口1865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495.00亩,粮田86.00亩,常年菜田4.00亩,林地150.00亩,鱼塘8.00亩,畜禽场0.5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0.00元。
|
营房村 |
合庆镇营房村位于合庆镇蔡路集镇、川杨河南面,东至建光村,南至勤俭村,西至华星村,北至川杨河。华夏东路与东川公路的交汇处。区域面积0.89平方公里,共有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566人。营房村位于合庆镇蔡路集镇、川杨河南面,华夏东路与东川公路的交汇处,历史上小营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某部曾在此与-军队激战两天两夜。相传清顺治二年至三年(1645-1646年),小营房地处东海之滨沿海前哨,距海有十里沙滩,经常受到流窜倭寇骚扰,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因而官府在此设防屯兵,并且与当地居-合起来防护,互相救应,以抗倭寇、海盗和海潮之害。昔日“营房”为兵房。平时驻兵不多,兵房少,营地亦小,故老百姓称小的“营房”。这样代代相传,日久之后,习惯称为”小营房“。建国前,小营房因北有蔡路镇,西有川沙县城,市面冷落。镇上只有什货店、米店、茶馆店、豆腐店等几家店铺和规模很小的手工操作福新毛巾社,均集中于东川公路西侧的营房老街两旁。解放战争期间,小营房被烧毁民房70多间,战争的破坏,更使集镇遭到巨大创伤。今日营房村,村西有勤俭村焊接厂和上海毛巾二十五厂(前身福新毛巾社),东川公路东有上海沪南日用化用品厂和营房村村民委员会。老营房街已名存实亡,主要店铺已延到华夏东路两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建的一幢幢现代农民新村遍布营房村四周,商业网点不断发展,营房村日趋繁荣。由自然村营房一队,营房二队,营房三队,营房四队,营房五队组成。总人口2937人。其中:本村户数638户,本村人口1607人,农保人口156人,镇保人口465人,城保人口353人;外来人口1330人。其他人口623人。耕地176.40亩,粮田58.40亩,常年菜田72.00亩,林地10.00亩,鱼塘30.00亩,畜禽场6.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89.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0.00元。
|
红星村 |
红星村位于合庆集镇西北面。北邻胜利村,东靠奚家、庆丰两村,南与永红村相交,西以浦东运河为界和唐镇隔江相望。面积1.3平方公里。地形东西略短,接近正方形。村民委员会地址在红星四队。红星原属川沙八团乡。1957年属合庆乡。1958年7月9日后属曙光公社。1959年1月后属小湾公社,同年6月小湾公社一分为三,红星属合庆公社管辖。1961年成立红星大队。1984年大队改为红星村,隶属合庆乡。1995年隶属合庆镇。2000年5月后隶属新建制合庆镇,辖14个生产队。1996年至2006年,由于龙东大道拓宽,合庆工业小区开发,征用该村土地,二、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10个生产队建制撤销。2007年,辖有第一、第三、第四、第五村民小组。由自然村张家宅、姚家宅、奚家宅、孟家宅、奚孟家宅、组成。总人口1851人。其中:本村户数160户,本村人口380人,农保人口45人,镇保人口55人,城保人口280人;外来人口1471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41.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206.00亩,林地35.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55.36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639.00元。
|
春雷村 |
春雷村地处浦东新区东部,东接直属村,南邻勤昌村,北与友谊村隔河相望。村域内道路交通有远东大道、凌杨路、勤昌路及星升路,白色道路通到每个村宅,主要河道有五甲港、四甲港、高桥港、龙江河等。多年来,春雷村先后评为浦东新区文明村、上海市卫生村、上海市整洁村、上海市整洁示范村、新区生态村、上海市平安小区等。春雷村的前身隶属小湾区三凌乡,由两个社组成,分别为凌三社,凌四社。一九五八年初,命名为星升社。一九五九年底,改名为星升大队。一九八零年,星升大队改名为春雷大队。一九八三年,实行体制转换,由原来的蔡路公社春雷大队改为蔡路乡春雷村。一九九五年,撤乡建镇后,由原来的蔡路乡春雷村改为蔡路镇春雷村。由自然村李家宅、范家宅、蔡家宅、夏家宅等组成。总人口3684人。其中:本村户数808户,本村人口2062人,农保人口72人,镇保人口0人,城保人口687人;外来人口1622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396.62亩,粮田54.17亩,常年菜田155.73亩,林地171.62亩,鱼塘0.00亩,畜禽场13.00亩,其他经济作物2.1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