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上海市 >>浦东新区 >> 惠南镇 >> 明光村

明光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明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明光村简介

  明光村地处惠南镇东首,东至远东大道,南至人民东路,西至川南奉公路,北至金光路。地处明光3组、4组、5组钦公塘两侧的卫家码头,因钦公塘在清朝筑成后,陆续有4名姓卫的富户在此居住而得名。民国15年(1926年),张闻天在卫家码头发展0党员,明光村卫竹南、卫星舟、卫三官、陈金生4人加入中国0,并成立0竹南支部委员会,以卫家码头、王家祠堂和轧花厂作为地下活动的联络点,从事革命活动。 8组周海根早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三师九团四连副连长。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在山东一战役中牺牲,成为革命烈士。解放初,在4组卫家宅内,进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空军某部九连雷达部队,1975年撤走。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明光大队隶属惠中(后改为惠南)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撤社建乡,明光大队改为村。1995年2月,乡镇合并,明光村隶属惠南镇管辖。明光村临近惠南镇镇区,由于建设需要,自1987年开始土地被陆续征用,到现在为止,全村已全部征地撤组。由自然村组成。总人口2250人。其中:本村户数768户,本村人口1848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841人,城保人口865人;外来人口402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6.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700.0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10115131 200135 -- 查看 明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明光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明光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北门社区

  北门社区:位于北门大街。
  

西迎社区

  西迎社区:位于惠南镇东南6公里处。
  

南门社区

  南门社区:位于南门大街。
  

荡湾社区

  荡湾社区:位于荡湾路荡湾新村。
  

西门社区

  西门社区:位于人民西路。
  

听北社区

  听北社区:位于听潮民乐苑东区。
  

听南社区

  听南社区:位于听潮五村。
  

梅花社区

  梅花社区:位于梅花新村。
  

泰燕社区

  泰燕社区:位于泰燕华庭小区。
  

黄路社区

  黄路社区:位于团结路黄路村。
  

卫星社区

  卫星社区:位于卫星东路,南汇一中南侧。
  

红光社区

  红光社区:位于拱乐路红光花苑小区。
  

靖海社区

  靖海社区:位于靖海路,惠南二小南侧。
  

海燕社区

  海燕社区:位于海燕路康锦路交口东侧。
  

迎薰社区

  迎薰社区:位于南团公路西侧。
  

东门社区

  东门社区:位于南汇一中北侧。
  

东城社区

  东城社区:位于东城花苑小区。
  

西门村

  浦东新区惠南镇西门村位于惠南镇的西侧,南邻卫星河,西靠上海野生动物园、北于民乐村相邻、属城乡结合部,人员复杂。全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现有耕地面积为:545亩。有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55户,总人口3642人,外来人口近1616人。村支部现有党员89名,村两委干部6名。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解放初,西门村属城北乡管辖。1949年,村域内有城西村、横桥村、联合村、平桥村4个小村。1955年,为西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为西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惠中人民公社成立,实行营、连建制时,村名改称为新民营。1959年底,改称西门生产队后生产队改为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西门大队改称为西门村,沿用至今。由自然村西门村组成。总人口3928人。其中:本村户数1179户,本村人口2948人,农保人口62人,镇保人口801人,城保人口860人;外来人口980人。其他人口1225人。耕地450.00亩,粮田40.00亩,常年菜田237.00亩,林地57.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3.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13.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00元。
  

陆路村

  陆路村位于惠南镇东部,远东大道贯穿全村,东连长江村,西至腰沟河,南至一灶路港,北至汇江,辖区9个村民小组,530户,1368人,全村土地总面积78公顷,耕地面积55公顷。陆路村的村名来源于一条陆家路,这条路从原老港横华村,经过长江陆路灶路明光,再到惠南镇镇区,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也是我村出行的主干道.解放初期,陆路村属城区惠中乡管辖,1957年撤区并乡后成立农业初级合作社,当时称长江社。1958年惠中乡人民公社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制改为营、连,现在的陆路村当时为长丰营11连、12连。1960年11月,陆路村的村名来源于一条陆家路,这条路从原老港横华村,经过长江陆路灶路明光,再到惠南镇镇区,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也是我村出行的主干道。二、建置沿革解放初期,陆路村属城区惠中乡管辖,1957年撤区并乡后成立农业初级合作社,当时称长江社。1958年惠中乡人民公社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制改为营、连,现在的陆路村当时为长丰营11连、12连。1960年11月,陆路与长江分开,又改名为陆路大队,属惠南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撤社建乡,又改名为陆路村,隶属惠南镇管辖,1995年2月惠南乡惠南镇合并,成立新惠南镇,陆路村隶属于惠南镇管辖。由自然村9组成。总人口1680人。其中:本村户数528户,本村人口1400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980人,城保人口400人;外来人口180人。其他人口20人。耕地50.00亩,粮田2.00亩,常年菜田10.00亩,林地20.00亩,鱼塘10.00亩,畜禽场8.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9.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00元。
  

惠东村

  浦东新区惠南镇惠东村位于惠南镇的东侧,东邻大学城、西邻荡湾桥,北邻勤丰村、南邻黄路村,东邻卫星河,西靠上海野生动物园、北于民乐村相邻、属城乡结合部,人员复杂。全村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中现有耕地面积为:108亩。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53户,总人口2402人,来沪人口近4067人。村支部现有党员93名,村两委干部3名。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加快经济建设步伐。1955年,为惠东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为惠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惠东人民公社成立,实行营、连建制时,村名改称为新民营。1959年底,改称惠东生产队后生产队改为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惠东大队改称为惠东村,沿用至今。由自然村有多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9510人。其中:本村户数1115户,本村人口2730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564人,城保人口167人;外来人口6780人。其他人口999人。耕地100.00亩,粮田10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67.99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391.00元。
  

黄路村

  黄路村地处惠南镇的东南首,由原来的富强村和友谊村合并而成,属城乡结合部。其东与远东村相邻,南与幸福村、六灶湾村相依,西与英雄村隔河(浦东运河)相望,北与惠东村相毗邻。黄路村交通便捷,南临宣黄公路,北靠沪南公路,川南奉公路及城东路贯穿村中,是交通枢纽中心。北离惠南镇东门车站约1公里,东北和东南距浦东国际机场和临港新城分别约25公里。自惠南镇实行村村通以来,黄路村的出行更加便捷,1038公交线路直到村委会大门口。黄路村是由富强与友谊两个村组合而成的。原富强村位于黄路镇的西北,总面积1.5平方公里。曾在1954年,富强村地域原属黄路乡的丹桂村、奚家村和属黄路镇的牛桥村、蔡家村、陈家村,后5个村合并,取名富强村。原友谊村地处川南奉公路两侧,黄路集镇北首,总面积3.5平方公里。解放初期,友谊村村名就存在。1956年,富强村和友谊村同时改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南汇县撤区并乡,富强和友谊同时建立第一届0支部委员会,1958年,富强与友谊同时改名生产大队。同年,富强、幸福、团结、友谊4个大队合并组成黄路营。1959年,撤销营建制,恢复为生产大队。1976年,富强大队由三级所有制过渡到二级所有制。1983年,富强大队由二级所有制重新恢复为三级所有制。1984年,富强大队改为富强村,10个生产队更名为10个村民小组,同年,友谊大队改名为友谊村,10个生产队更名为10个村民小组。从90年代开始,富强村先后被征用、使用和租用。2002年,富强村有耕地55.3公顷,粮食、棉花、油菜是富强村村民传统的种植作物,并取得了粮食、油菜籽瓜果产量的丰收。同年实现工业产值2430万元。友谊村曾设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托儿所6所。友谊小学在解放初期称袁路小学。1972年,更名为友谊小学。设1年级至6年级,共有6个班,教师10人,因培养人才众多,故在2001年,友谊村被《东方城乡报》、《市场周刊》称为秀才村。富强村、友谊村合作医疗卫生室创建于1968年,培训赤脚医生各5人,卫生室备有常用医械和药物,2008年,村卫生室重新建造,2009年5月一起搬入黄路村新合作医疗卫生室。 2002年11月,富强与友谊两村合并,建黄路村,村民委员会设在原富强村。自黄路村建成后至今,村委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不成绩。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村容“整洁村”、市级“卫生村”,2008年-2009年度文明星级单位、2010年浦东新区文明村荣誉称号。由自然村富强村和友谊村组成。总人口6889人。其中:本村户数2081户,本村人口4781人,农保人口35人,镇保人口4070人,城保人口676人;外来人口2108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400.00亩,粮田10.00亩,常年菜田50.00亩,林地259.10亩,鱼塘44.00亩,畜禽场36.9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15.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581.00元。
  

灶路村

  灶路村位于浦东新区惠南新城中心城区,东与大学城相邻,南邻勤丰村,西至靖海路,北至拱极路。灶路村村名因一灶路码头而得名。解放初,灶路村属城区灶路乡,1984年,撤社建乡,灶路大队改为灶路村,沿用至今。灶路村自1959年~1984年10月,设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10月~2010年12月,设灶路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由村民选举产生委员会委员,设主任、财务、生产、妇女、治保、调解、共青团、民兵等职务,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由自然村由张家村(3组、4组、5组)、吴家村(2组、3组、4组、5组、6组、7组)、陆家村(1组、7组)组成。总人口2728人。其中:本村户数595户,本村人口1528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390人,城保人口450人;外来人口12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79.91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00.00元。
  

双店村

  双店村位于万祥镇北首,东临书院镇,北面紧靠大治河,西面于本镇同治村接壤,地形偏僻,交通不便。双店村原邬店1956年,邬店乡撤乡,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邬店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0第一届支部委员会。1958年,邬店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邬店生产大队,下设11生产队。同年,谈店、严路、余姚4个大队组成邬店营。1959年,撤销营建制,恢复生产大队。1964年,29户村民移居新港公社洼港大队。1978年,撤销营建制,恢复生产大队。1964年,29户村民移居新港公社洼港大队。1978年,大治河开挖,严路大队3个生产队划至邬店大队。1980年,邬店大队32户村民移居东征大队。1984年,邬店大队改为邬店村,下设16个村民小组。双店村原谈店1956年,谈店村名为新港和平六社。1957年9月,南汇县撤区并乡后,改名谈店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谈店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名为谈店生产大队,下设10个生产队。同年,邬店、谈店、严路生产大队合并组成谈店营。1959年,撤销营、连建制,恢复为生产大队。1976年,谈店大队由三级所制过渡为二级所有制。1979年,谈店大队把原8队分成8队和11队,谈店大队下设11个生产队。1984年,谈店大队改名为谈店村,11个生产队改名为11个村民小组。 2002年,原邬店村和谈店村合并为双店村,共27个村民小组,占田4平方公里。由自然村邬店村, 谈店 村,2个.组成。现总人口3451人。其中:本村户数1487户,本村人口3416人,农保人口763人,镇保人口398人,城保人口645人;外来人口35人。其他人口1610人。耕地2348亩,粮田1529亩,常年菜田24亩,林地501亩,鱼塘180.00亩,畜禽场0亩,大棚西甜瓜74亩,其它4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19.05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640元。
  

民乐村

  南汇区惠南镇民乐村位于惠南镇的西北角,东与城北村相邻,西与上海野生动物园相邻,南与西门村,北与永乐村相邻,全村区域面积2250亩,其中耕地总面积210亩,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759户,总人口1895人,外来人口200人。解放初期,现有的民乐村辖区由当时的平桥村、苞行村、俞愚村三个村组成。当时农民还延续着单干种植农作物模式。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多个初级社,1957年成立了二个高级社。1958年夏天成立了人民公社后,原来的二个高级社改建为新民营,辖区有5个连。1959年初撤销新民营,建立黄楼生产队。1959年底沿革成立惠南镇民乐大队,下设10个生产队。1964年由第4生产队划分成二个生产队,全大队的辖区由原来10个生产队沿革为11个生产队。1984年,由原来的民乐大队沿革为民乐村,建立了村民委员会。下属的11个生产队改为11个村民小组。由自然村平桥 村, 苞行 村, 俞愚 村组成组成。总人口2195人。其中:本村户数759户,本村人口1895人,农保人口268人,镇保人口1420人,城保人口159人;外来人口200人。其他人口28人。耕地210.00亩,粮田60.00亩,常年菜田50.00亩,林地30.00亩,鱼塘60.00亩,畜禽场1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6.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263.00元。
  

徐庙村

  徐庙村位于沪南公路南首,南芦公路两侧,北起陶桥村,南至宣桥镇李桥村,东至城南村,西至宣桥镇利民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徐庙村村民和隶属关系几度变更。从1959年利民划分以来,分为东新村、长新村。1960年,因村内3组有座庙,名称徐家庙就定名为徐庙大队,隶属惠南镇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撤社建乡,徐庙大队改为徐庙村,延用至今。由自然村12组成。总人口13990人。其中:本村户数815户,本村人口1990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137人,城保人口577人;外来人口106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3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00元。
  

英雄村

  英雄村北至沪南公路,南至严楼村,东至浦东运河,西至城南村横港河,呈长方形,南北2公里,东西1.40公里。英雄村有10个村民小组,921户、1701人。土地面积282公顷,耕地面积985亩,种植粮、油、棉及蔬菜、瓜果等作物。解放初,英雄村属城南乡管辖。由彭家村、储家村2个小村组成。1957年9月,撤区并乡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现英雄村村域内建有英雄村、联民社,属惠中乡管辖。1958年,英雄社、联民社合并于南汇县农场。1961年,又划农场大部分土地建立英雄村大队,属惠南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4月,政社分设,建立惠南乡,英雄大队改称英雄村,村名沿用至今。由自然村彭家,储家组成。总人口3911人。其中:本村户数921户,本村人口1701人,农保人口350人,镇保人口320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221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985.00亩,粮田515.00亩,常年菜田120.00亩,林地120.00亩,鱼塘10.00亩,畜禽场5.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00元。
  

长江村

  长江村地处惠南镇东部边缘,西临A30高速,南至卫星河,北至卫浦江,东与老港牛肚村接壤,总面积96公顷,在册人口1991人,外来人口330人,12个村民小组,2004年有南汇区现代农业园区开发,实行“三联动”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和“镇保”,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处偏僻开发区受控,经济薄弱,收入只能靠补偿性来源,百姓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很高。解放初:现长江村属城区城东乡管辖,分为灶路村,陆路村两个小村。1957年撤区并乡后,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为长江村。全村共有12个组,全村一直以种植业为主。到2004年10月,全村土地由现代农业全区征地开发,村民全部纳入小城镇保险。村的主干道,宅村道路分别于2003年-2007年浇注水泥路,同时拱积路贯穿于我村。由自然村12个小组组成。总人口2455人。其中:本村户数811户,本村人口2125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234人,城保人口116人;外来人口330人。其他人口561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78.98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970.00元。
  

城北村

  城北村地处原南汇县县城北首,故取名为城北村。城北村东以南祝公路(原川南奉公路)为界,西与民乐村接壤,南以惠南镇环城河(护城河)为界,北临永乐村、陆楼交界界河,南北1.5公里,东西2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城北村在明朝时期至今约有600多年历史,没有独立的村史可查。解放初,城北村为旺南村,属南汇县城区城北乡(即姚家村、旺南村、长路村、平桥村4个部分)。1956年2月,城南乡、城北乡合并,改称为惠中乡。是时,城北村属惠中乡管辖。城北村1957年撤区并乡,为南汇县惠中乡。1955年城区惠中乡民乐高级社成立,包括现在的民乐村,1956年上级考虑到高级社范围太大,管理不便,因此分设民乐村高级第一合作社(现城北村前身)、高级第二合作社(现民乐村前身)。1958年南汇县惠中乡改制为南汇县惠中人民公社,各高级社改制为营,下设连,城北营下设6个连。1959年初贯彻中央精神原惠中人民公社下设惠南、黄路、三灶三个人民公社,惠南人民公社组建城北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坊,同年年底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坊改制为惠南人民公社城北大队,下设24个生产队。1978年,靠惠南镇4个角的5个队(22队-26队)划给惠南镇,成立农工大队,属惠南镇管辖。1983年,1队撤队(现梅花新村北首)。1984年惠南人民公社建制改革为惠南乡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委会。2000年,19组撤组(现文化新村、零街坊、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2002年,2组、3组撤组(现南汇第三中学、桃源2村等)。城北村至今先后有姚琴生、倪国金、姚福昌、周琴仙、张正坤、唐林生、张野根、沈炳新、陆良德、陆勤伯、朱龙规、程国树、姚龙飞、周德官、王新观等15位同志担任过党总支书记。城北村区域内河道纵横,沟渠密布,灌溉便利,历史上一直以种植粮棉为主,解放前无任何工商业,农民生活贫困,有许多农户依靠小船捕鱼、种植蔬菜为生。1956年成立初级社、高级社集体经济,村民同样依靠种植粮棉作物为生,收入同样很低。1959年创建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后,种植1730亩果树。1964年后集体经济迅速增长,集体积累、村民分配同比高于兄弟单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北村的农村经济走上了快速增长的道路。桃子是城北村的主要农产品,主要品种有白凤、玉露、红露、湖景蜜露等,全年全村上市1000吨,产值600万元,加上其它作物的收成,全村农作物产值700万元左右。城北“玉露水蜜桃”在上海市内闻名。解放初期,城北村副业主要以农户养殖少量母猪、肉猪、鸡、鸭、兔子为主。1956年城北大队创建中心场,中新厂63养母猪100头,各生产队和农户饲养全年上市1500头肉猪,村建有奶牛坊,供应惠南镇鲜奶。1958年起村创办饲养场,主要养殖肉羊、种羊、长毛兔、鸭子等,设有孵化场。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年上市肉猪6200头,销售收入1240万元。城北村工业经济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为发展阶段,先后创办轧米厂、香料加工厂(种植留兰香提炼香料)、菌种场(培育菌种,全村种植麻菇6000平方米,并引进初加工)、粉笔厂、制糖加工厂、建立运输队、化工厂(利用化工废水提炼化工原料)、五金厂、榨菜加工场,菜油加工厂、创建8000平方米仓储业、服装厂、建筑服务队等。2001年,城北村有综合厂大楼1幢,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外贸仓库1座,8000平方米。境域内有租赁企业11家,分别为:上海新化保温建材厂、南汇协昌缝纫机分厂、上海真空机械厂、上海振鑫标准模厂、上海鼎峰螺帽厂、上海统化毛巾厂、上海沪港船舶附件厂、上海马力纺织有限公司、上海航空地面设备厂、上海汇廷贸易有限公司。 1970年,城北大队创办城北小学。2001年合并与惠南镇城东中心小学。1974年,城北村大队创办幼儿园,设大班、中班、小班,有教师3人。1967年城北大队建立医务室,有医务、中草药人员6人。由于城北村交通便捷,又临近惠南镇镇区,村域内驻有南汇精神病防治院(2010年搬至南汇中心医院内)、南华医院(原传染病防治医院)、惠南镇派出所、公安浦东南汇交警大队、临港科技学校、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卫生学校、浦东电视台等。 1969年全村用电安装到户;1988年全村自筹资金安装自来水;1994年全村城北村电话村;2010年全村白色路面通到户通到田头;建造村民活动健身点、篮球场、图书室、综合活动室等。近几年来城北村被评为上海市造林绿化双十佳村、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卫生村、南汇区文明单位、上海市计划生育合格村等。城北村共有8处较为著名的地名。一是小二灶,地处城北村东北方向,与明光村、红光村相接处,城北村8、9组坐落于此,小二灶形成于600年前,比南汇城形成略早,故后来有先有小二灶后有南汇城之说。二是沈家石桥,是早期於家宅通往沈家宅的必经之桥,架于马路港上,桥长40多米,建造于清代,因疏宽浦东运河于1972年拆除。三是西旺家桥与东旺家桥,西旺家桥坐落于17组董家宅后二港桥上,东旺家桥坐落于桃花村后二灶港上,是城北村西北方向的交通要道,闻名200多年。四是北门石皮路,南汇城北门向北铺设500多米,方便群众出入南汇城,坐落于21组东侧,铺于200多年前,据传由沈家宅几户有钱人出资铺设,1972年疏宽浦东运河时被拆除。五是西牌楼,坐落于城河港西北侧,建于200多年前,1966年破四旧时被拆除。六是姚家圈,现城北村1、2、3、4、5、6组区域,目前该区域内姚姓占了185户。七是沈家宅,目前是城北村13、14组,身沈性在23个姓氏中站村民总户数的42.5%。八是上海市城北桃源民俗村,总投资450万元,占地12.40公顷。由自然村1组成。总人口4650人。其中:本村户数1650户,本村人口4310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3350人,城保人口161人;外来人口340人。其他人口699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93.62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56.00元。
  

  

六灶湾村

  六灶湾村位于邬家路大治河两侧,东川南奉公路,西南团公路,北宣黄公路贯穿全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解放初,友爱村原为倪家村,1984年改为友爱村。友爱村工业起步较早,1955年就创办起打铁、小五金加工等小工业企业。1957年创办木业、服装加工等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友爱村的小五金工业发展很快,各个村民小组都设丝攻等五金加工工厂,家庭还建有轧米、榨油等加工场。2002年全村有9个居民小组,耕地53.40公顷,农业承包户441户。1949年勤俭村属塘东乡管辖,1953年划为四墩乡管辖,1984年,撤社建乡,勤俭大队改名为勤俭村,下设10个村民小组。开挖大治河以后,勤俭村成为黄金地段,一部分土地商品化,先后由大治河毛纺厂、大治河管理区等单位征用或租用,计6.67公顷,安排劳动力300余人。2000年勤俭村被评为上海市卫生村。2002年11月,友爱村和勤俭村合并,建六灶湾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在原勤俭村。由自然村勤俭村和友爱村组成。总人口5630人。其中:本村户数1500户,本村人口3520人,农保人口185人,镇保人口1231人,城保人口434人;外来人口21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252.00亩,粮田520.00亩,常年菜田160.00亩,林地500.00亩,鱼塘65.00亩,畜禽场7.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21.34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90.00元。
  

四墩村

  四墩村座落于惠南镇东南,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9公顷,全村有5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组成,总户数1592户,总人口3966人。全村共有宅村道路30000平方米,农田机耕路25000平方米,村委会有两套班子有6位同志组成,全村0员156人,村民组长22位配合村委会的工作.2002年11月,原四墩村与原华治村实行两村合一,成立新的四墩村。四墩村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由于区卫生局、四通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公司经过几年与位村帮困结对以来,对于我村在经济上、精神文明上、环境卫生等各方面给予很大的帮助、支持,使我村三个文明建设和村级经济和其他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由自然村四墩村、华治村组成。总人口4612人。其中:本村户数1620户,本村人口3792人,农保人口478人,镇保人口2388人,城保人口801人;外来人口820人。其他人口125人。耕地1538.54亩,粮田599.80亩,常年菜田259.70亩,林地606.92亩,鱼塘9.10亩,畜禽场2.1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16.1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1元。
  

塘路村

  塘路地处二灶港东首,南至长江村、北至二灶港、西至腰沟河、东至老港成日村,A30把村分成东西两片,全村总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塘路村村名和隶属关系几度变更。解放初,塘路村原为南村、北村、中村,总称金星村,1996年原金东村合并为塘路村,撤区并乡时,塘路村属惠中乡管辖。由自然村10组成。总人口2899人。其中:本村户数1143户,本村人口2860人,农保人口5人,镇保人口620人,城保人口235人;外来人口19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5.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2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3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1.00万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00元。
  

团结村

  团结村位于惠南镇东南部、东与桥北村、南与四墩村、西与六灶湾村、北与幸福村相接。惠南镇团结村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南汇县城区黄路乡的瞿路村演变而来。1956年,团结村转为团结农业高级合作社。1957年年底,团结农业高级合作社建立0首届支部委员会。1958年,团结高级农业合作社改为团结生产大队,下设有11个生产队。同年下半年,团结大队又与邻近的四墩等生产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合并成四墩营。团结大队为该营六连。1959年,撤销营、连的建制,又恢复为团结生产大队。1984年4月,团结大队更名为团结村,原下属的11个生产队改为11个村民小组。由自然村团结 村, 果园 村,组成。总人口2700人。其中:本村户数200户,本村人口340人,农保人口120人,镇保人口220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236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00.00亩,粮田100.00亩,常年菜田50.00亩,林地30.00亩,鱼塘2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00元。
  

城南村

  城南村地处沪南公路南面,东与英雄村相连,西与陶桥村相接,南邻大团团新村。1949年5月14日,南汇解放,城南乡属城区领导。1956年,合作化运动掀起热潮,城南、城北合并为惠中乡。1958年,以惠中乡为基础,惠南人民公社成立,实行营连编制,1959年底撤消营连编制,设置生产大队、生产小队。1960年,联民、前进生产队合并改名为城南生产队。1961年生产队改为生产大队,产生了城南生产大队。1984年4月,惠南乡人民政府成立。同年10月,全乡成立村民委员会,城南生产大队改为城南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由自然村18组成。总人口7956人。其中:本村户数1354户,本村人口3628人,农保人口1103人,镇保人口2134人,城保人口356人;外来人口4328人。其他人口35人。耕地460.34亩,粮田3.12亩,常年菜田18.70亩,林地17.33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苗木206.09亩,其它215.1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88.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360.00元。
  

远东村

  远东村位于惠南镇最东首,由原来的袁路村和东联村合并,东与老港镇接攘,西与南汇科教园区大学城仅一墙之隔,北靠沪南公路延伸段,轨道11号线(临港新城至龙阳地铁站)将穿越我村,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共有24个村民小组,本村人口为3485人,总户数1392户。解放初,东联村名为朱码乡。1956年朱码乡改为东联高级农业合作社,并建立0第一届支部委员会。1958年,东联高级农业合作社与海沈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半组成东联营。1961年,撤销营、连建制,在分出袁路生产大队后,改为东联生产大队。1984年,东联大队改名为东联村,袁路大队改名为袁路村。2002年11月,袁路村和东联村合并,建远东村,村民委员会设在原袁路村。由自然村袁路和东联组成。总人口4360人。其中:本村户数1398户,本村人口3980人,农保人口2880人,镇保人口620人,城保人口45人;外来人口250人。其他人口30人。耕地2240.00亩,粮田1398.00亩,常年菜田200.00亩,林地200.00亩,鱼塘50.00亩,畜禽场1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2.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986.00元。
  

永乐村

  永乐村村委位于惠南镇区的西北部,全村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永安村于一九八三年创建盐仓食品厂,二00年转制,先已改名为上海梅鼎专业合作社。于一九七五年创建南汇永安电镀厂。二00一年转制。一九八三年创建盐仓永安淀粉厂,现集体资产属于村所有。一九九九年创建小松制衣厂,现转制。自建国后,勤乐村属盐仓镇仓西乡近仓村(小乡)在人民公社-期间并队吃大锅饭。一九六一年后实行分队改称勤乐大队,下辖12个队,企业只是土窑厂一家,一九0年创办了缝纫厂。七十年代初建造了新大队部,在原缝纫厂的基础上成立了综合厂。一九八四年起村里创办了服装厂,勤乐联营厂,又成立了娃娃厂。一九八五年改名勤乐村,直至2002年勤乐村与永安村合并,取名“永乐村”。由自然村永安村,勤乐村组成。总人口6943人。其中:本村户数3200户,本村人口5243人,农保人口315人,镇保人口3250人,城保人口816人;外来人口1700人。其他人口862人。耕地1973.00亩,粮田600.00亩,常年菜田250.00亩,林地350.00亩,鱼塘200.00亩,畜禽场50.00亩,瓜果200亩,苗木323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0.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00元。
  

陶桥村

  陶桥村地处惠南镇西南面,沪南公路与申芦公路交界二侧,卫星河贯穿全村东西,北起宣桥镇三灶项埭村、南至惠南镇徐庙村、东起旧盐港、西至宣桥镇张家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陶桥村村名和隶属关系几度变更,1957年成立人民大队,隶属于惠南公社管辖。1979年因人民大队名称与泥城人民大队同名,同时因我村二组卫星河(七灶港)上原有一座陶家桥,故定名为陶桥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时改名为陶桥村。1994年8月南汇工业园区成立,陶桥村划规南汇工业园区管辖。2004年10月陶桥村划规惠南镇管辖。由自然村11组成。总人口5296人。其中:本村户数708户,本村人口1719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050人,城保人口450人;外来人口3577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79.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75.16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310.00元。
  

东征村

  南汇区惠南镇东征村位于惠南镇的东南角,南临东大公路相距1000米、,东靠南果公路,西靠书院镇余姚村,北临书院镇新陆村,新开港贯穿全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时土地资源丰富。全村面积0.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3亩。1985年后东征村正式成立了行政村,境内有四个生产小组组成,自此成立至今。由自然村1个组成。总人口376人。其中:本村户数123户,本村人口331人,农保人口30人,镇保人口18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45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413.00亩,粮田243.00亩,常年菜田50.00亩,林地90.00亩,鱼塘3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00元。
  

汇南村

  汇南村地处南汇工业园区内,东至英雄村,南至城南村,北至卫星河,西至旧盐港。西乐路把村分成东西两半,卫星河、沪南公路东西贯穿汇南村,全村总区域面积0.8平方公里,水陆交通方便。汇南村村名和隶属关系几度变更。解放初,汇南村原为储家村和夏家村。1956年起合并为汇南村,撤区并乡时,汇南村属惠中乡管辖。 1958年,惠中(后改为惠南)人民公社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建制改营、连时,汇南村称汇南营,下设4个连。 1959年,汇南营改为汇南大队,下设5个队。1962年,划分成11个队,隶属惠南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撤社建乡后,汇南大队改为汇南村,隶属惠南乡人民政府管辖。1994年,汇南村从惠南乡划出,归南汇工业园区管辖。 2004年5月,汇南村从南汇工业园区划出,重新回归惠南镇管辖。由自然村汇南村组成。总人口6840人。其中:本村户数636户,本村人口1720人,农保人口40人,镇保人口1400人,城保人口300人;外来人口512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5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100亩,林地5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35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0元。
  

海沈村

  惠南镇海沈村,地处惠南镇东首(由原来的海沈村与新民村合并而成)。东临老港镇界,西接幸福村相邻,南接桥北村,北靠远东村。全村有4平方公里,海沈村现在总户数为1533户,总人口为3694人,其中70岁以上老年人有376名,党员人数有148名,全村耕地总面积为2201亩,主要以种植粮食、蔬菜、瓜果为主。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及时代的大开发大建设,我们海沈村的前景将不可估量。海沈村坐落在黄路镇政府的东侧,是黄路集镇的近邻村。地处远东大道西侧,东接新民村,南与桥西、华治、团结村相接,西和幸福村相邻,北与友谊、袁路村接壤。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986人。男、女性别比为83.40。2001年,人口出生率为0.0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1%。海沈村水陆交通极为便捷。水路有一号河、二号河、黄家路港,沈家路港与大治河相接,北与卫星河相接,东与泐马河相接,西与老河塘相接。陆上运输主要靠黄家路、幸新路、远东大道。解放初,海沈村原名为海沈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海沈乡建海沈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海沈高级农业合作社改名海沈生产大队。同年,海沈、袁路、东联生产大队合并组成东联营。1959年,撤销营、连建制,恢复为生产大队。1975年,黄路公社组建种籽场,把海沈大队14队和友谊大队2个生产队组建成种籽场,海沈大队16个生产队减少为15个生产队。1984年,海沈大队改名为海学沈村,下设15个村民小组。 1968年~1970年,海沈大队连续3年被评为南汇县先进集体。 1981年,海沈大队农业产值31.53万元;1984年为56.79万元。1983年,海沈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7年,完成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的落实。海沈村的农业生产逐步走上多种经营之路,优质水蜜桃种植达到40余公顷。 1995年,海沈村粮食产量为845吨,油菜籽产量92吨,棉花产量1.85吨。瓜果产量196吨。 2002年,海沈村粮食产量为417.10吨,油菜籽产量39.10吨。西甜瓜产量608吨,桃40吨;实现农业产量值262.41万元。 2002年11月,海沈村和新民村合并,建海沈村,村民委员会设在原海沈村。由自然村海沈 村, 新民村组成组成。总人口4288人。其中:本村户数1604户,本村人口3838人,农保人口450人,镇保人口1050人,城保人口56人;外来人口450人。其他人口25人。耕地2850.00亩,粮田1440.00亩,常年菜田700.00亩,林地600.00亩,鱼塘80.00亩,畜禽场3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00元。
  

桥北村

  桥北村位于浦东新区惠南镇,地处惠南镇东南首,有大治河和泐马河东西南北贯穿我村,主要道路国道G1501东侧,有海桥路、桥北路、新南路等乡村公路,公交惠南3路连通城区。全村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可耕地面积2642亩,总户数1553户,总人口为3775人(其中农业人口2925人),全村共有28个村民小组,党员人数129人,村两委人员4人。我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对外招商为主,可支配收入为 120万元。我村的固定资产基本以村民活动中心、农用设施、村级道路、机耕路为主,文化设施为辅。村民们可在活动中心学习,交流,娱乐和看报。我村区域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以种植水稻,柑橘,西甜瓜为主,其中果树面积为1350亩,我村对村内的主干道路两旁都进行了绿化种植,村庄环境的整治、健身器材的完善、绿化覆盖庭院建设等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桥北村由两村合并,下辖28个村民小组,原桥西村下辖17个村民小组,原谈北村下辖11个生产队。2002年桥西村、谈北村合并为桥北村。由自然村原惠南镇 桥西村 和 谈北村组成。总人口3978人。其中:本村户数1553户,本村人口3775人,农保人口1453人,镇保人口488人,城保人口724人;外来人口203人。其他人口1110人。耕地2584.00亩,粮田1100.00亩,常年菜田45.00亩,林地1350.00亩,鱼塘89.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18.03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235.00元。
  

陆楼村

  陆楼村于2002年10月由原陆楼村、长路村合并组成,位于惠南镇东北部。陆楼村东至上海市郊区环线,南与塘路村、红光村、城北村相邻,西至浦东运河,北与祝桥镇星火村接壤。陆楼村于2002年10月由原陆楼村、长路村合并组成,位于惠南镇东北部。陆楼村东至上海市郊区环线,南与塘路村、红光村、城北村相邻,西至浦东运河,北与祝桥镇星火村接壤。陆楼村交通便捷,村域内东西向河道有三灶港、长沟港,南北向河道有浦东运河、红楼河、钦公塘河、长路中心河;其中:三灶港、浦东运河为区级河道;陆上交通有上海市郊区环线、南祝公路(川南奉公路)、新川南奉公路、下盐公路等,水泥道路通至全村各自然宅村。原陆楼村因境域内陆家宅建造2幢楼房而得名。东与原长路村为邻,南与原红光村、城北村相接,西靠浦东运河,北与原勤乐村和祝桥镇星火村接壤。2002年10月前,原陆楼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68.05公顷;总户数885户、总人口2303人,其中:男性1109、女性1194人。清雍正四年(1726年),南汇建县至解放前夕,原陆楼村境域隶属南汇县第二区管辖1994年6月,盐仓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陆楼村、长路村隶属于盐仓镇。2002年10月,原陆楼村、长路村合并,建立新的陆楼村,下辖19个村民小组,隶属于盐仓镇。两村合并后,原陆楼村1—13组为新陆楼村1—13组,原长路村1—6组为新陆楼村14—19组。2003年5月,原盐仓镇、东海镇、祝桥建制撤销,建立新的祝桥镇,陆楼村隶属于新的祝桥镇。2004年6月,陆楼村划归惠南镇管辖。由自然村由自然村 长路 村,陆楼村,组成。组成。总人口5335人。其中:本村户数1672户,本村人口4085人,农保人口91人,镇保人口2507人,城保人口665人;外来人口1250人。其他人口822人。耕地1228.00亩,粮田261.00亩,常年菜田485.00亩,林地110.00亩,鱼塘114.00亩,畜禽场61.00亩,香葱197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22.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00元。
  

明光村

  明光村地处惠南镇东首,东至远东大道,南至人民东路,西至川南奉公路,北至金光路。地处明光3组、4组、5组钦公塘两侧的卫家码头,因钦公塘在清朝筑成后,陆续有4名姓卫的富户在此居住而得名。民国15年(1926年),张闻天在卫家码头发展0党员,明光村卫竹南、卫星舟、卫三官、陈金生4人加入中国0,并成立0竹南支部委员会,以卫家码头、王家祠堂和轧花厂作为地下活动的联络点,从事革命活动。 8组周海根早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三师九团四连副连长。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在山东一战役中牺牲,成为革命烈士。解放初,在4组卫家宅内,进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空军某部九连雷达部队,1975年撤走。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明光大队隶属惠中(后改为惠南)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撤社建乡,明光大队改为村。1995年2月,乡镇合并,明光村隶属惠南镇管辖。明光村临近惠南镇镇区,由于建设需要,自1987年开始土地被陆续征用,到现在为止,全村已全部征地撤组。由自然村组成。总人口2250人。其中:本村户数768户,本村人口1848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841人,城保人口865人;外来人口402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6.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700.00元。
  

幸福村

  幸福村地处川南奉公路与黄路集镇黄家路的交汇处,东与海沈村、南与团结村相依,西南与六灶湾村、西及北与幸福村地处上海浦东川南奉公路与黄家路的交汇处,东与海沈村、南与团结村相依,西南与六灶湾村、西北及北侧与黄路村相接,与黄路居民区呈交叉状并处。解放初,幸福村名为黄路村。1956年合作化热潮时期,黄路村改为幸福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9月,南汇县撤区并乡,同年,0幸福高级农业合作社支部委员会成立。1958年,幸福高级农业合作社改名为幸福生产大队,下设7个生产小队。同年,幸福、团结、友谊、富强4个大队组成黄路营。1959年,撤销营建制,恢复为4个生产大队。1976年,幸福大队由三级所有制过渡为二级所有制,撤销7个生产小队建制,建立3个生产工区。1979年,原友谊大队2个生产小队和海沈大队1个生产小队于1975年组建而成的黄路公社种籽场撤销,种籽场以1个生产工区的建制并入幸福大队,定名为幸福大队第四生产工区。1983年,幸福大队由二级所有制重新恢复为三级所有制,4个生产工区更名为4个生产小队,1984年黄路公社撤社建乡,幸福大队改名为幸福村,4个生产小队更名为4个村民小组。由自然村幸福东村,幸福南村,幸福西村,幸福新村东区,幸福新村西区,幸福北村东区,幸福北村西区等宅村组成。总人口4139人。其中:本村户数927户,本村人口2429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2429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171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99.8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264.70亩,林地35.1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30.88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882.00元。
  

红光村

  红光村地处惠南镇北首,东至远东大道,南至二灶路沟,西至南祝公路, 北至三灶路沟。1956年合作化热潮时期,红光村改为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9月,南汇县撤区并乡,同年,0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支部委员会成立。1958的,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改名为金光营(包括金东、塘路、红光、明光),至1959年春转为惠南人民公社红光大队,下设12个生产队、一个中心场、一个综合加工厂、一所小学、一所合作医疗、一所电流站。1984的惠南镇人民公社撤社建乡,红光大队改名为红光村,下设12人村民小组。由自然村黄家村、朱家村、联合村组成组成。总人口4868人。其中:本村户数2868户,本村人口2868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2868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20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00.00亩,粮田40.00亩,常年菜田150.00亩,林地1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99.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元。
  

勤丰村

  勤丰村位于南汇区惠南镇“惠南新城”的中心区域,东与老港相接,西与川南奉相邻,南至卫星河,北邻灶路村。总户数1380户,总人口3250人,外来人口近5000人,有14个村民小组和1个村民小区。全村土地总面积2100亩,至2004年年底,我村已有9个生产组撤销生产组机制,5个生产组实行“三联动”,其中10组已于2000年科教园区动迁后迁往零街坊。村两委班子人员3人,村民小组长15人,妇女、计划生育宣传员15人,卫生保洁员21人。村辖区范围内有胜古乐器厂、民翔工具厂等企业3家;惠南镇小学;村级便民餐厅1座;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个。2004年获得“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由自然村组成。总人口8600人。其中:本村户数1230户,本村人口3300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600人,城保人口390人;外来人口5300人。其他人口1310人。耕地263.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8.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734.00元。
  

同治村

  同治村地处惠南镇东南方向,大治河以南,南靠大团镇金园村,东临万祥镇路三村,远东大道(A30)横贯全村。全村共有23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村民3358名,耕地面积1960.06亩,其中粮田1479.75亩,常年菜田27.13亩,果林地287.24,鱼塘38.62亩,畜禽场1.02亩,苗木10.27亩,其他农作物116.03亩。1962年,同心分为同心、同德2个大队。由自然村2002年10月,同心村和同德村合并成现在的同治村,共有23个村民小组组成。总人口3638人。其中:本村户数1420户,本村人口3358人,农保人口680人,镇保人口1785人,城保人口437人;外来人口280人。其他人口456人。耕地1960.06亩,粮田1479.75亩,常年菜田27.13亩,林地287.24亩,鱼塘38.62亩,畜禽场1.02亩,苗木10.27亩,其他116.03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400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00元。
  


明光村特产大全



    暂无数据


明光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