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10117109 | 201600 | 021 | 查看 腰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五厍社区 |
五厍社区:位于新五公路西侧。 |
泖港社区 |
泖港社区:位于泖港镇政府所在地。 |
范家村 |
泖港镇范家村位于泖港镇西侧3公里处,东与泖港村相连,南靠叶新公路,西与黄桥村相壤,北临横潦泾。范家村于1999年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范家、湾巷、唐家。目前范家村总区域面积4.35平方公里,2003年上海晨兴林业公司投资1亿多元在我村占用耕地种植涵养林5616亩,已有2635人镇保。 一、龙王庙 位于范家村东湾巷生产对与北野圩生产队交界处,北靠横潦泾边。早在民国初年庙房有前后两埭、两厢。山门前有一块庙场,约二丈多宽,庙场北面有耕田。历年被激浪冲击,耕田庙场尽告坍塌,庙房前埭行将倾倒。1924年,庙东发起拆除前埭后埭改作前埭,另造后埭。前埭供奉三座神像,中间龙王两边猛将(又称万寿王)和杨老太(照天候杨),后埭供奉三神的行宫。 龙王庙诸神三年二头迎神赛会,每次历时45天左右。神像出巡北至沪杭铁路线南的八段。新浜、北前等地、南至泖港河南。所到之地,搭饭厂做戏迎接。另备粽子、糕点招待参加人群,直到解放以后迎神赛会才结束。1958年底因五四大队(原湾巷村)和永利大队(范家村)为了建造大队部急需建材而被拆除。和尚阿太庵: 普济寺俗称“和尚阿太庵”,又称自造寺。位于现在范家村东湾巷队。由吴少琴发起,创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有房屋三间,两厢房。供奉着和尚阿太和观世音菩萨。曾在普陀山落发和尚-华主持香火,香客较多,远至上海。建国后改作湾巷小学校舍,1958年学校“四集中”并入庄浜小学。1963年拆除。 三、范家村关帝庙。 位于范家村南俞家角队,有房屋一大间,供关帝神像一尊,庙前有旗杆一根,烧香的人很多。1968年12月开向阳河时拆除。学校永利小学: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由钱杏生创立校名庄浜小学。设在范家村秋字圩张德明家,有一班学生50人,后迁入范家村北俞家角钱季平家,改校名为俞家角初小。明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八月又借用南野圩队封寿康房屋作校舍,校名为泖港乡庄家浜国民学校。据1949年统计,有一班学生81人(其中幼年级30人)。建国后,学校南迁邱家埭,借用邱余仙家,校名为金山县庄家浜初级小学。1952年,发展为二班二员。1954年发展为三班四员。1957年发展为完全小学。1958年底,开始建造新的校舍,共有教室6间,改名为永利小学。有1——6个年级,200多名小学生。1959年,六年纪学生34人,升学考试录取32人,升学率达94%,名列全县第一。1975年、1976年被评为上海“群众体育先进集体”。1982年改为初级小学,设四班学生143人,教师8人(其中民办1人)。渡口 龙王庙渡又名丫鹊渡,有休息亭。位于网船埭渡东,范家村北野圩队。原渡主是原湾巷村吴家浜队吴龙生,后来吴家女儿出嫁,渡主权和渡船作为嫁妆一并嫁到金家村(现范家村)封家以后就有封家摇渡。1958年属永利大队所有。1982年改为铁渡船,有22个客位并安装10匹马力挂机,从此结束了手工摇渡的历史。1999年秋,渡船码头动迁150米,采用水泥船浮动码头,单通道。改用90客位铁渡船,配有40匹马力柴油发动机。2006年9月中旬,再次对渡口加大投入力度,在区政府大力支持下,订购了120客位,80匹马力双柴油发动机的全新铁渡船,并在十月份投入运行。2007年8月对水泥船浮动码头更新为长26米、宽6米的铁浮动码头。吴泾渡: 位于龙王庙渡东,吴泾港口。渡主三家村人,1982年底由于交通不便来往行人稀少而停渡。由自然村范家村、唐家村、湾巷村组成。总人口3277人,总户数841户。其中:本村人口2997人,农保人口150人,镇保人口2635人,城保人口212人;外来人口28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4322.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254.00亩,林地3948.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120.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1.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45.00元。
|
黄桥村 |
泖港镇黄桥村地处同三高速西侧,南靠叶新公路,北枕黄浦江上游横潦泾,西至黄桥港。公元1726年前黄桥村隶属松江县辖区,古属华亭县。清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析华亭部分地区置娄县,泖港地区以横潦泾河为界,河之东为华亭县,河之西为娄县。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又析娄县部分地区置金山县。当时,泖港地区包括仙山乡北部,修竹乡南部(即毛家渡以南),集贤乡西部(即乡界泾以西),属金山县管辖。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撤消府一级政权,泖港仍属金山县,命名北乡。1966年10月,泖港公社(乡)划归松江县。 黄桥村在解放初期至七十年代后期是一个最为繁荣时期的小集镇,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慢慢的衰退下来,黄桥村原属五四大队,自1977年9月8日,在泖港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行政区域试点调整中,将原五四大队分为黄桥、陆庄、团结三个大队,划分区域为老五四大队11、12、13、14、15、16队归属黄桥村。 黄桥村原是五四大队之一,于1978年11月份分成黄桥大队、五四大队、团结大队三个大队,又于1999年4月区域规划调整,黄桥村与陆庄村合并,取名称黄桥村。2001年泖港镇、五厍镇合并为泖港镇,成为泖港地区中心村。由自然村黄泥泾村、杨家汤村、三家村、陆庄村、范浜村、陆家村、王家厍、黄桥村、施家楼村、汤家浜村等组成。总人口2231人。其中:本村户数580户,本村人口2081人,农保人口576人,镇保人口434人,城保人口858人;外来人口150人。其他人口213人。耕地3184.80亩,粮田1773.00亩,常年菜田721.00亩,林地606.00亩,鱼塘84.8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92.4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6.00元。
|
兴旺村 |
松江区泖港镇兴旺村位于泖港镇最西面,南为叶新公路,东靠建设河,北临北石港,西临朱家港,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全村有2058亩粮田,镇级34公顷蔬菜基地座落于村,250亩沿黄浦江涵养林带,水产养殖面积700亩。现在兴旺村是由西旺村南泖村等组成 西旺村, 坐落在万亩泖田的北端。开门既是满眼泖田。西旺村原先叫做三漾村。因为这里有白漾、西漾溇、东漾溇3个小湖泊而得名。村中曾经出了个朱似石,13岁取秀才,22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而闻名乡里。由自然村西旺村,南泖村,中厍村组成。总人口3567人,总户数1123户。其中:本村人口2742人,农保人口895人,镇保人口386人,城保人口253人;外来人口825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3082.00亩,粮田1781.00亩,常年菜田450.00亩,林地0.00亩,鱼塘50.00亩,畜禽场0.00亩,其他801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80.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162.00元。
|
曙光村 |
泖港镇曙光村委会地处本镇西南角、东、南、西三面分别同金山区朱泾镇万联村,枫泾镇韩坞村相邻,北面紧靠松江区五厍农业示范园区。无由自然村河北埭村,项家埭村,东埭村,沈浜村,河南埭村,陈家埭村组成。总人口2561人,总户数817户。其中:本村人口2536人,农保人口2363人,镇保人口7人,城保人口166人;外来人口25人。耕地4846.00亩,粮田3394.00亩,常年菜田160.00亩,林地36.00亩,鱼塘800.00亩,畜禽场5.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22.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903.00元。
|
茹塘村 |
茹塘村位于泖港镇最西首,西靠茹塘江河,南连金山区兴塔镇,东接曹家浜村,北靠兴旺村,叶新公路段镶嵌在茹塘村地区内,交通十分便捷,区域位置相对比较优越。“茹塘村”村名是以茹塘江河流的自然村环境而成。该江历史悠久,名声有望,江面宽100多米有五华里长,北连接黄浦江上游,南通向浙江金山等地,是茹塘村的“母亲河,河东畔的长浜、港农、厍浜、北浜、戚家埭五个自然村,16个生产小队,千百年来尽享“目亲”的温暖,有着一股深厚的情结。 早在清朝到民国时期,人们就 用茹塘江河来称谓行政区域,即:娄县,茹塘庙界,贰拾三 度、贰拾四度,新中国成立后,属松江县,长和乡,益农社,一九五八年开始称新五公社益农大队,七七年下半年分,两个村,长厍、益新后改为茹塘村,九六年两村重新合并为茹塘村直至现在。由自然村长浜村 港农村 厍浜村 北浜村 戚家埭村组成。总人口2296人。其中:本村户数556户,本村人口1906人,农保人口844人,镇保人口15人,城保人口825人;外来人口390人。其他人口222人。耕地3500.00亩,粮田1825.00亩,常年菜田20.00亩,林地170.00亩,鱼塘1010.00亩,畜禽场17.50亩,其他457.5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48.02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0.00元。
|
朱定村 |
朱定村位于泖港镇的中心位置,东与胡光村毗邻,南同金山区接壤,西与曹家浜村交界,与泖港镇政府距离5公里,与松江城区距离 23公里。泖港镇朱定村历史悠久,解放前地名为三保四区二十一度,解放初期隶属枫泾区,由塘桥乡和长和乡组成,下设庙浜、定江、黄泥娄、四家娄、东江五个初级社;1957年撤区并乡成立新五乡后,由联星高级社和黄明高级社组成;1959年成立新五公社后,命名为联星大队;1983年正式成立新五乡朱定村,下设14个村民小组至今。由自然村黄泥娄村, 朱黄港村, 定黄港村, 四家娄村, 庙浜村五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1997人,总户数478户。其中:本村人口1778人,农保人口671人,镇保人口452人,城保人口150人,其他人员505人;外来人口219人。耕地2508.00亩,粮田932.00亩,常年菜田846.00亩,林地475.00亩,鱼塘70.00亩,畜禽场0.00亩,草坪第185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80.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00元。
|
曹家浜村 |
曹家浜村位于松江区泖港镇西部、叶新公路南侧。东连朱定村、西临茹塘村、北靠田黄村、南与曙光村接壤。解放初期,曹家浜、唐家角、四家村三个自然村属黄桥(后改塘桥)乡所管辖;至6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时期,成立胜利大队;1982年1月31日更名为曹家浜大队;1984年2月曹家浜村村民委员会宣告成立,属新五乡人民政府管辖;1994年2月起至2001年1月属五厍镇人民政府管辖;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属松江现代农业园区五厍示范区管委会管辖;2007年8月起至今属泖港镇人民政府管辖;下设15个村民小组。由自然村唐家角村、南港村、四家村、曹家浜村、新村村、三家村组成。总人口2260人。其中:本村户数507户,本村人口1717人,农保人口836人,镇保人口12人,城保人口869人;外来人口543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3398.50亩,粮田398.00亩,常年菜田419.00亩,林地1940.00亩,鱼塘588.40亩,畜禽场0.00亩,其他53.1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79.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8.00元。
|
新龚村 |
新龚村位于泖港镇西首,现泖港镇都市型工业园区,南邻黄浦江,北靠涵养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依地理位置历史记载,在解放初期,现新龚村是当时泖港区成立的第一个新乡政府——新港乡,在新港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镇压-、抗美援朝、土地革命、农业合作运动、、、、、、中,都走在了全区各项工作的前沿,在政治运动和生产建设中,新港乡人民群众有着强烈的反身感,听毛主席的话,跟着0走,思想坚定;三户贫农、二户中农成立第一个泖港区互助组,成为泖港区农业走合作化道路的先驱。当时的大泥浜沈象纯互助组、吴泾村朱如棠互助组、新龚村的吴志纯互助组,在金山县榜上有名,对全区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一九五六年三月泖港区在新港乡建立第一条灌溉渠道全长3500米,同时建立第一个抽水机站。一九五七年新港农业初级社时被评为江苏省农业丰产单位,一九六三年大泥村被评为上海市农业先进集体,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村民张决弟参加了北京群英会),一九七八年大泥村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单位。当时的七十年代,新龚村的农业、副业、村办企业都走在了全镇的上游。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龚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二OO四年,新龚村响应政府规划,全村区域规划为工业区,全村2912人全部实行了镇保;新龚村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也深有感叹,佳语连连:生活有保障中心、大病小病有服务中心、空余时间有活动中心;村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由自然村新龚村、大泥村组成。总人口5280人,总户数803户。其中:本村人口2912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2912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2092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3779.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5.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760.00元。
|
胡光村 |
胡光村位于叶新公路南侧,同三高速西侧,东与腰泾村相接,西与朱定村相接,南至小泖港河。胡光村位于叶新公路南侧,同三高速西侧,东与腰泾村相接,西与朱定村相接,南至小泖港河。胡光村三面环河,内河较多。按村民的土话常把“河”和“湖”都读成“hu”,又因古人云:“湖光水色月当空”。故我村以湖的同音字取名为“胡光”。1984年,胡光村村民委员会正式成立;1999年,胡光村与区塘村两村合并,定名为“胡光村”,下设15个村民小组。由自然村胡光村, 区塘村组成。总人口2679人,总户数654户。其中:本村人口2464人,农保人口501人,镇保人口141人,城保人口81人;外来人口215人。其他人口12人。耕地3262.05亩,粮田2802.00亩,常年菜田4.65亩,林地348.10亩,鱼塘1.00亩,畜禽场1.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38.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38.00元。
|
田黄村 |
田黄村:位于田黄公里东侧。 |
南三村 |
南三村,位于松江区泖港镇的西北角,东以北石港为界与里五厍相邻;西连石湖荡镇洙桥镇;南与兴旺村为邻,北依园泄泾,与石湖荡镇南小港自然村相望。全村有七个生产队,分别是:龚南队、龚北队、罗家岸、花甲港、柴东队、柴西队、柴南队,总人口910人。其中还包括龚家娄,罗家岸,柴家浜、花甲港四个自然村。全村党员共有41人,下设三个党小组。1972年,南三大队由古松公社(今石湖荡镇)划归到新五公社,成立了南三村村委会,下设7个村民小组。由自然村龚家娄,罗家岸,柴家浜、花甲港组成。总人口927人,总户数260户。其中:本村人口910人,农保人口2人,镇保人口747人,城保人口6人;外来人口17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311.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1311.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8.01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21.00元。
|
腰泾村 |
腰泾村:位于腰泾公路西侧。 |
泖港村 |
泖港村:位于叶新公路北侧。 |
新建村 |
新建村:位于泖港镇东北3公里处。 |
徐厍村 |
徐厍村:位于新五公路东侧。 |
焦家村 |
焦家村位于泖港镇东大门、东与叶谢镇交界,南与金山区交界,北与新建村交界,西临泖港镇大泖港河,靠近全镇主要交通枢纽——泖港大桥,交通便捷,区域位置相对比较优越。焦家村原本有焦家村和百家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盛红洁为现任书记兼村主任。由自然村焦家和百家组成。总人口1954人,总户数562户。其中:本村人口1954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512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0人。耕地2327.00亩,粮田1904.00亩,常年菜田98.00亩,林地235.00亩,鱼塘87.00亩,畜禽场4.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0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