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林场始建于1976年,总面积48平方公里,位于台安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下辖二个行政村,19个村民组,三个营林工区,土地面积6.5万亩,其中林地面积32000万亩,果树12635亩,耕地面积18866亩。总户数1110户,总人口3853人, 森林覆盖率达65%,是一个政企合一的科级单位。于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经济发展状况:
工业经济:西平做为国营林场,有着丰厚的木材资源,西平人种树、伐树,世世代代与树为伴,树木也给西平人民带来了殷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已有20家企业入驻该场,主要生产木材锯方、木材锯片、建筑模板、细木工板,小木材企业为大木材企业生产原料,实现产业链循环。所有企业所生产产品已销售到鞍山、沈阳、大连、营口、天津左家庄、山东、临沂、河北、北京等地区。西平木材加工业企业每年创总产值达1亿元,可获利税1000多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500多人,每年消耗原木量可达20万立方米。已成为台安县木材加工业的集中地。西平林场木材加工业现已成为西北部一大工业亮点。
农业经济特色:
西平林场大部分土质属沙性土壤,一直是风沙侵害严重地区,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风沙侵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近些年来,西平林场党委一班人坐下来认真研究探讨西平的实际,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着保持公益林、发展经济林、稳定粮食生产、开发经济作物做法。到目前已发展寒富苹果12635亩,间作花生达万亩。
西平林场是2002年开始引栽寒富苹果的,经过5—6年的试栽推广,寒富苹果以其高产、抗寒、型正、色好、味美、耐贮存等优点赢得广大果农的推宠,到2008年春已发展到12635亩,2007年1500亩果树产果400万斤,实现产值900万元。预计到丰产期亩效益可达5000—8000元。
第三产业:旅游业是该场三大经济支柱中的一项重要产业,西平森林公园是省级AAA森林公园著名旅游景点,园内有少帅陵、大佛寺、万福寺、雁尾湖等人文、自然景观。该场一直积极引进筹措资金,引进项目搞综合开发利用,保持森林公园原生态,发展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为西平旅游开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果树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西平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该场已建成生态观光苹果采摘园两处,为旅游业发展增添了靓丽风景。旅游业的发展是西平富民强场的主导产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48平方公里 | 210321402 | 114000 | -- | 查看 西平林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台安镇 |
台安县辖镇。县府驻地。解放初设台安县第一区,1956年始设台安镇,1958年建台安镇公社,1964年复设台安镇。位于县境中部稍北,面积13平方公里,人口5.8万。鞍(山)羊(山)、沈(阳)盘(山)公路纵横境内。西北距大虎山火车站37公里,西南距盘锦火车站42公里。辖镇北、镇南、蔬菜、回民4个村委会和南街、北街2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运输、建筑、机修、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玉米、蔬菜。爱国将领张学良资助兴办的“台安县新民小学”遗址,在今县实验小学校园内。所题《文行忠信》校训,仍留存。. |
西佛镇 |
西佛镇地处辽河西畔,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处,沈盘公路、京沈高速公路、秦沈电高速气化铁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是商贾聚集、客旅必经的主要集镇。西佛古称西佛牛录。后金时,为抵御明兵,曾驻兵于辽河两岸,设“牛录” 为其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西佛”为当时的首领姓名,合称为西佛牛录。解放后,为称呼上的简便,简称西佛。全镇总流域面积118平方公里,辖才文、阿拉河、幸福、大红旗、小红旗、红庙子、东佛、新立、达连泡13个行政村,116个村民组,总人口28423人。以汉族为主,有回、满、蒙古、朝鲜和锡铂等5个少数民族,人口522人。 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874元,连续两年位居全县第一。 特色经济: 近年来,西佛镇党委、政府把目光聚集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构建产业化格局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促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农业产业化良性互动局面的形成。全镇有耕地面积8.5万亩,林地3万亩,淡水鱼放养水面积2800亩。常年粮豆总产量达3500万公斤。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专项等各类资金2000多万元,围绕京沈、沈盘两路建成了4万亩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各类种养基地13处、3.5万亩,其中,集约化育苗基地发展到120亩,棚菜基地、麦复葱基地经过省、市、县技术监督部门检测,产品分别达到无公害食品及绿色食品标准,麦复葱基地在全县率先进入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本着“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依托村两委或龙头企业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是成立农民经纪人协会。目前,全镇有种植、养殖、加工等经纪人协会8个,经纪人数量达500多人。二是成立专业合作社。西佛镇于2004年9月在小红旗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首创了“村两委+合作社”模式,经过近两年来的运作,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成功打造了小红旗棚菜、才文西甜瓜、新立大葱、东佛铁艺、大红生猪、西佛黄牛、姜荒肉鸡、幸福毛衫、达连柳编等9个专业村屯。初步形成了棚菜、大葱、西甜瓜、出口蔬菜、养殖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 |
新开河镇 |
位于台安县中部,距县城9公里,距鞍山50公里,距沈山高速公路13公里,距秦沈电气化铁路10公里,鞍羊公路贯穿全境。总面积9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共辖16个行政村:六间村、高力村、张荒村、常兴村、李窑村、唐屯村、新开村、康家村、雷屯村、三赵村、王庄村、何谷村、金马村、杜大村、沙坨村、南北万村。 总体经济情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鞍羊线特色产业带开发颇具规模,棚花棚菜、绿化苗木、葡萄栽培、优质稻米已形成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建了炭素和铝业两大企业集团。全镇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57家,个体工商户1300户。金诺化工、宏达米业、金马羽毛、绿美花卉等一批骨干民营企业,成为地方经济的主体。民工经济快速发展,劳务输出人数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35%,2005年达到5000人,占农民年收入的24%,成为深圳、大连等地的劳务输出基地。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投入3000万元,实施基础工程建设。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1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5亿元,企业总产值2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0万元,粮豆总产量实现350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新开河镇多次被评为辽宁省文明镇。 特色产业: 重点完善配套建设九个农业示范园区。雷屯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现有面积3000亩,开发钢架温室600栋,巾帼春棚500栋;雷屯村苗木花卉基地,现建成为千亩高档苗木花卉基地;雷屯村牧业小区,投资150万元,建成百亩村外牧业小区;张荒村葡萄栽培示范区,现有300亩,规划面积1000亩,亩效益3000元;新开村优质无公害水稻基地,现有面积2000亩,全部为绿色无公害产品;康家村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现有面积700亩,规划面积2000亩;康家村高档花卉生产基地,现有面积500亩,规划面积1000亩,主栽品种有非洲菊、郁金香、百合等;何谷村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面积800亩;沙坨村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00亩,规划面积500亩。 新开河镇羽毛工艺品畅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羽毛工艺品年产量达200万件,创产值3000万元,实现利税150万元,安排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3000人。目前,全镇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羽毛企业主要有:金马羽毛工艺品厂、营冰羽毛工艺品厂、张荒羽毛工艺品厂等。. |
黄沙坨镇 |
地处台安县东南部,距离台安县城25公里。北靠辽河,东临浑河,地势北高南低,全镇流域面积146平方公里。东北部与辽中县于家房镇为邻,东南部隔浑河与海城市高坨镇相望,南部与高力房镇接壤,西部紧靠盘山县沙岭镇,国省干道库二线、鞍羊线贯穿全境,交通便捷。全镇共有耕地12.9万亩,辽河滩地13500亩,浑河滩地2500亩,人均耕地面积2.66亩。2002年合并原大张镇8个村后,全镇现辖黄沙村、小坨村、李家村、刘家村、金桥村、孙家村、大张村、高力村、铁炉村、鲶鱼村、小龙村、高家村、五间村、下薄村、宋家村、蛤蜊村、孙狼村、四家村、三界村、腰湖村、任家村、老虎村、徐家村、朴卧村、潘家村、兀拉村、侯家村、新发村共28个行政村,193个村民组,人口49437人,其中农业人口47140人,居住有汉、满、朝鲜、回族等民族。 林业资源主要集中在鞍羊公路沿线“公仆林”及“四旁”,全镇共有成林面积11000亩,森林覆盖率18.5%。 油气资源储量丰富,现有油井70余眼,日产原油1000吨,是辽河油田新兴采油区之一。 总体经济情况: 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5亿元,其中一产完成2.3亿元,二产完成3.4亿元,三产完成3.8亿元,财政收入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6元,是台安县整体规模较大的镇之一。 农业经济: 黄沙坨镇土质肥沃,多以黑土为主,气候特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足,适宜玉米、水稻等作物生长,粮豆总产量一直维持在5万吨左右。农业特征是以种植业为主体,以养殖业为先导,以其它相关产业为补充的综合农业模式。蔬菜保护地发展迅速,现有蔬菜大棚2000栋,主要分布在下薄、兀拉、侯家、孙家等村,主要产品包括绿皮黄瓜、绿色茄子、西红柿等。露地蔬菜发展很快,全镇共有露地蔬菜面积2000亩,以刘家村、任家村为主,主要产品包括两茬芸豆、马铃薯、西甜瓜、牛蒡、青玉米等。其中刘家村的牛蒡已远销日本、韩国等地。畜牧饲养业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蛋鸡饲养占九成以上。2005年,全镇禽类饲养量350万只,占全县饲养量的40%。呈现专业村带动全面铺开的发展态势。饲养规模较大的村有三界村、金桥村、鲶鱼村、大张村、朴卧村、黄沙村。其中三界、金桥村的饲养量达15万只以上。. |
高力房镇 |
地处台安、海城、盘山三县交界地带,濒浑河与海城市温香镇、高坨子镇隔河相望,西以外辽河为界对岸和盘山县沙岭镇为邻,南同韭菜台镇毗连,北与黄沙坨镇接壤,距鞍山、盘锦、台安分别为53公里、45公里和32公里。是辽河油田油气开发区之一,为国家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市卫星城。 辖锅称子村、东曾村、马坨子村、黄金村、枣木村、红旗村、红星村、大高村、程家村、小高村、陈家房村、欧力村、太平村、乔坨村、九台村、前黑村、后黑村、平安村18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 交通便利。库二线、鞍羊线省级公路穿境而过,境内共有镇级公路19条、48.4公里,村级砂石路86条、98.5公里。日车流量达3500台次。以本地为始发站和终点站,通往鞍山、盘山、台安三个线路的固定客运班车共计73台,日载客流7000多人次。另有途经本地通往北京、大连、沈阳、营口以及海城、西柳、大洼等地的客运班车20多台次,日载客流超过1000人次。 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服装加工、冶炼铸造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华油化工厂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特色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淡季蔬菜、瓜果苗木、综合养殖等各类示范区遍布全镇。高力房镇素有东北茄子第一镇称号,是台安县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乡镇。 乔坨网纹瓜闻名省内外。乔坨村网纹瓜于 1997年引入,现已发展成占地300亩,共240栋温室大棚的网纹瓜生产基地,基地内田间通道、机电井、供电等基础设施齐全。乔蛇网纹瓜肉质厚,含糖量高,风味独特,品质极佳,在沈阳市场非常畅销。1998年成立网纹瓜生产协会,组织协调整个基地的生产、管理和销售。 ". |
桑林镇 |
|
富家镇 |
富家镇地处辽柳河畔,南毗盘山县沙岭镇,东邻台安县新开河镇,西接台安县新华农场,北靠台安县新台镇,全镇流域面积84.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南距鞍盘公路15公里,北距京沈高速公路、秦沈电气化铁路20公里。下辖薄家村、北站村、荒地村、新生村、四台村、三道村、南楼村、富家村8个行政村。 总体经济情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步伐,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第一产业种养并举。全镇逐步建立起优质米、肉食鸡、淡季菜三大主导产业。第二产业乘势崛起。富家肉食鸡加工厂、银河米业、聚源谷物等骨干企业市场广阔,部分产品出口韩、日等国。第三产业长足发展。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辽西大市场是集蔬菜批发、农副产品、生资、建材、轻工产品交易的集散地。 特色经济: 主要有优质米、肉食鸡、淡季菜三大主导产业。优质米,以推广优质水稻为重点的水稻生产基地2.1万亩;肉食鸡,有专业的养殖小区和养殖村屯,年可出栏肉鸡400万只;淡季菜,全镇有生产春棚西瓜、西红柿、辣椒、豆角,暖棚绿茄、西红柿、网纹瓜为主的大棚2000亩。 ". |
达牛镇 |
达牛地处辽河岸畔,位于台安县东部,境内人口28000人,土地近8万亩,有13个行政村 分别是:达牛村、河南村、南岗村、赵荒村、小荒村、大田村、郑三村、大堑村、大姜村、十四村、大于村、网户村、岳家村。119个村民组。 经济总体情况: 以农业为主,棚菜生产是该镇的主导产业,现拥有大棚3000栋,形成以西红柿、网纹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05年全镇人均收入实现4500元。 本着“做大做强农业、强化发展工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棚菜专业镇、专业村,在建成赵荒、网户两大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扩大棚菜种植规模,走“两委+协会+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引导更多农民从事棚菜生产,在品种上下功夫,同时在品牌上下功夫,通过“打蔬菜牌、下特色棋、走产业路”,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新路。 在“招商引资,项目兴镇”战略的引导下,全镇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镇民营企业达到83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投资1000万元的新型建筑材料厂,投资1500万元的苯板厂、投资600万元的兴国炼铝厂,此外还有光旭毛衫厂、木材加工厂等多个超百上千万规模的企业。工业经济成为镇域经济强有力的支撑。 特色经济: 达牛镇赵荒村绿菜基地位于金富路两侧,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基地总占地2000亩,共有大棚500栋,主要生产西红柿、网纹瓜等,2005年从业人员年均增收3000元。 2004年,达牛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市财政局科技立项,在棚菜生产较为突出的赵荒村统一规划布局,建大棚300栋,并进行了全部配套设施的建设。大棚全部采用新型架材结构,采光效果良好,坚固耐用。棚区全部实行地埋线,达到每棚一闸一表;通往棚区三条路全部采用砂石路,总长6000米;为大棚户打井500眼,达到一棚一眼井,同时修补通往大棚桥涵30座,棚区功能日趋完善。 绿菜基地的建成与投产,为赵荒百姓开拓了一条致富路。2004年以来,赵荒村棚菜户对大棚进行两茬轮作,上茬西红柿,每栋棚可产7500公斤,按每公斤平均售价1元钱计算,每栋大棚收入7500元;下茬网纹瓜,每栋棚可产2000公斤,按每公斤6元钱计算,每栋棚收入12000元。这样,每栋棚两茬收入近两万元。. |
韭菜台镇 |
位于台安县最南端,距县城42公里,有台安县“南大门”之称,镇东、南隔浑河、太子河与海城市温香镇、东四镇相望;西、西北隔外辽河与盘山县古城子乡、沙岭镇相邻;北与高力房镇毗连。区域面积56平方公里,地处辽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辖杨塘村、韭菜台村、曾口村、偏养子村、淮子泡村、历家村、王沱子村、四方台村、平台子村,9个行政村,共64个村民组。 总体经济情况: 镇内经济以农业为主,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粮食单产历年居全县前列,是县内重点产粮区,有“小粮仓”之称。全镇蔬菜保护地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己发展棚菜面积近4000亩,达到了“一村一品”,“一户一棚”的标准。 近年来,全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台安县辽南沥青厂、辽宁辽南燃料有限公司、老供销社改造项目等一大批工业企业项目,全镇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辅开,全镇的有线电视、自来水均实现户户通,柏油路村村通工程也将全面完成。 特色经济: 农业是全镇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以绿色棚菜生产为主。近年来,由于全镇实施“科技入滩”工程,河滩地大棚发展迅速。目前,己有河滩地大棚面积2000亩,主要品种为布利塔紫长茄、西安绿茄、草莓、太空椒等,亩效益平均在万元以上。目前,全镇棚菜总面积已达到4000亩,达到户均一栋棚。 镇内有淡水面积1200亩,年产淡水鱼330吨,是全县唯一的河刀鱼产区。 特色养殖发展迅猛。目前己发展小尾寒羊2000只,肉蛋鸡20万只,肉鸽2000只,貉子1000只,正向特色产业方向发展。 ". |
新台镇 |
新台镇位于台安县西南部,与县城毗邻,现有德生、毛家、云柳、大台、遵化、西桓、东桓、南台、新台9个行政村,53个自然屯,85个村民组,1.8万口人,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 经济情况: (一)以工业项目为支撑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镇各类企业已达45个,其中工业企业32个,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超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基本形成了冶炼加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建筑材料、服装加工、冶金炉料生产、针织工艺品等11个系列130多个品种的工业企业框架。2005年,全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2,000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2.6%。 (二)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农村经济方兴未艾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空间规划的总体框架。第一是围绕“三线”建设“三区一带”:即围绕大大线,建设2.5万亩绿色水稻种植区;围绕长江线,建设5000亩绿色蔬菜生产区;围绕台盘路,建设2个万亩农业开发项目区和一个经济开发带。第二是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群、‘两色’经济集聚”的方向着力打造优质水稻、绿色蔬菜、林果生产、畜牧业生产和手工艺品五大产业集群;把绿色蔬菜、绿色小杂粮、西甜瓜、黄牛、肉鸡、手工艺品、针织业等五项作为“两色”经济的重点,进行大力发展。第三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推进优质米、淡季菜、黄牛、生猪、肉蛋鸡、工艺品六大生产基地。同时规划实施农业园区和户外牧业小区。在新台、东桓两村境内的长江路两侧规划实施了一个面积为3000亩的农业园区,主要是开发绿色蔬菜。规划建设9个户外牧业小区,每村1个,每个小区占地面积都在50亩以上,促进了养殖业“由户内向户外、村内向村外,从零散到集中,从传统向集约”方向的转变。今年黄牛饲养量可达到2.5万头,肉蛋鸡饲养量可达到300万只,生猪饲养量可达到4万头,羊饲养量可达到1.5万只。 (三)以“双千双业”工程带动农户发财致富初见成效 广泛深入的开展“双千双业”工程。即全年埠外劳动力输出1000人,镇内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内部转移剩余劳动力1000人。实现劳务输出及劳动力内部转移收入2000万元 。全镇发展针织业和手工艺品放活点30个,从业人员达到1500人,实现收入720万元 。. |
桓洞镇 |
桓洞镇位于台安县北部,距县城14公里,东连辽中县,北接新民市,西邻黑山县,流域面积97平方公里,辖东西长村、郭家村、三岔村、小河村、么路村、九鄂村6个行政村。 总体经济情况:2005年末,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48元,其中三岔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位居全县第二位。 农业经济: 桓洞镇境内河流纵横,泡沼棋布,林草丰茂,宜农宜牧,温和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四季分明、光亮充足的特点,为发展多种作物和多种经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在猪、牛、羊、禽的饲养量分别达到6万头、2万头、1万只、300万只,农副产品深加工潜力巨大。全镇土地资源丰富,水草丰茂,森林覆盖率达到30%,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种植业的快速发展。现有九间村5000亩小杂粮生产基地和三岔村紫长茄生产基地。三岔村紫长茄已注册绿色商标,产品销往省内及各大中城市黑龙江、吉林等大市场,年创产值3000万元。 城镇建设: 桓洞镇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辽河油田在该镇打油井150眼,并设立了辽河油田采油二大队。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从境内穿过。 ". |
新华农场 |
辽宁省新华农场 新华农场于辽宁省台安县西南部,辽、柳河交汇处。距县城27公里,南临营口,西毗盘锦,东依鞍山,北观沈阳。新华农场于1974年建场,属国营农事企业农场,下辖三个分场,1500多个家庭农户,6100人。总面积45.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4.5万亩,可利用水面6000亩。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泉水资源。 新华农场在农业发展上立足于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以品 远麻鸡 牌求效益。 |
洪家农牧场 |
洪家农牧场位于辽宁省台安县的西北部,距台安县城北20公里,南距京沈高速公路12公里,距秦沈电气化铁路10公里,与辽中、黑山毗邻,隶属省市农垦局、台安县双重领导。境内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辖3个分场,总人口5500人,有耕地3.5万亩。 洪家农牧场境内,地平如镜、满目葱茏、果香鸟鸣,是鞍山市林果开发示范场、省农垦局种苗繁育中心,省绿化先进单位。全场有林面积3.2万亩,其中纸浆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建果园2000亩,苗木1000亩,600万株。特业养殖发展迅猛,小尾寒羊、奶牛、澳牛、观赏鸽、肉蛋鸡年饲养量突破30万只。洪家生态环境优越,春草接天绿,秋水共长天,通讯发达,资源丰赡,土地、木材、水果、地下水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配套齐全的供电、供水、食宿、购物、娱乐为域外投资者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
西平林场 |
西平林场始建于1976年,总面积48平方公里,位于台安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下辖二个行政村,19个村民组,三个营林工区,土地面积6.5万亩,其中林地面积32000万亩,果树12635亩,耕地面积18866亩。总户数1110户,总人口3853人, 森林覆盖率达65%,是一个政企合一的科级单位。于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经济发展状况: 工业经济:西平做为国营林场,有着丰厚的木材资源,西平人种树、伐树,世世代代与树为伴,树木也给西平人民带来了殷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已有20家企业入驻该场,主要生产木材锯方、木材锯片、建筑模板、细木工板,小木材企业为大木材企业生产原料,实现产业链循环。所有企业所生产产品已销售到鞍山、沈阳、大连、营口、天津左家庄、山东、临沂、河北、北京等地区。西平木材加工业企业每年创总产值达1亿元,可获利税1000多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500多人,每年消耗原木量可达20万立方米。已成为台安县木材加工业的集中地。西平林场木材加工业现已成为西北部一大工业亮点。 农业经济特色: 西平林场大部分土质属沙性土壤,一直是风沙侵害严重地区,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风沙侵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近些年来,西平林场党委一班人坐下来认真研究探讨西平的实际,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着保持公益林、发展经济林、稳定粮食生产、开发经济作物做法。到目前已发展寒富苹果12635亩,间作花生达万亩。 西平林场是2002年开始引栽寒富苹果的,经过5—6年的试栽推广,寒富苹果以其高产、抗寒、型正、色好、味美、耐贮存等优点赢得广大果农的推宠,到2008年春已发展到12635亩,2007年1500亩果树产果400万斤,实现产值900万元。预计到丰产期亩效益可达5000—8000元。 第三产业:旅游业是该场三大经济支柱中的一项重要产业,西平森林公园是省级AAA森林公园著名旅游景点,园内有少帅陵、大佛寺、万福寺、雁尾湖等人文、自然景观。该场一直积极引进筹措资金,引进项目搞综合开发利用,保持森林公园原生态,发展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为西平旅游开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果树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西平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该场已建成生态观光苹果采摘园两处,为旅游业发展增添了靓丽风景。旅游业的发展是西平富民强场的主导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