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徐州 >> 沛县 >> 杨屯镇 >> 南仲山社区

南仲山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仲山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南仲山社区简介

  南仲山社区:位于杨屯镇西北2.5公里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20322102 221600 -- 查看 南仲山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南仲山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仲山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杨屯社区

  杨屯社区:位于杨屯镇政府所在地。  

大山湾社区

  大山湾村位于杨屯镇西北1.5公里处,东邻后屯村,西与刘官屯搬迁新村一河之隔,向北4公里处便是昭阳湖大堤。村体东西长1100米,南北980米。现有1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634亩,人口3003人。   清咸丰年间,黄河在山东省兰仪决口,嘉祥、巨野等县受灾严重,村民流离失所。有一个叫王龙川的人携妻带子从嘉祥县核桃园乡大山湾村逃到昭阳湖畔,垦荒为田,结茅为庐,仍用老家村名叫大山湾村。随后迁来者日增,分两边居住,习惯上西半部叫大山湾、东半部叫张圩子或义合村,也叫东合村,解放后统称为大山湾村。该村1900年曾建立天主教堂一处,民国19年重修。   该村解放前有地主3户24人,占有土地160亩,人均6.6亩。富农4户18人,占有土地126亩,人均7亩。中农28户163人,占有土地504亩,人均3亩。贫下中农164户911人,占地土地1930亩,人均2.1亩。   王龙川来此定居后曾栽过一棵枣树,直到70年代仍枝繁叶茂。后被人砍掉,剩一树桩,1968年春天发出新芽,但最终没能成活。   王龙川同家人在附近开荒种地。最多时达10公顷之多,南到蒋海村,北到大山湾村北。当时湖地开荒要到县衙购买领户。由于当时开荒种地的工具简陋,肥料缺乏,没有灌溉条件,大都是广种薄收,在加上苛捐杂税,也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   1958年,大山湾属后屯管理区。1960年改管理区为大队,该村仍属后屯大队。1982年大山湾成以为一个单独的大队,1983年改为大山湾村,并设立了村委会至今。  

刘官屯社区

  刘官屯村位于我镇镇区西部,占地444.36亩。全村现有农业人口3250人,986户。新村一期占地279亩,建设楼房30栋,设计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分60平方米、85平方米、110平方米三种户型。建设村综合行政中心9312平方米,新村绿化设计绿地面积50%,共计9万平方米,可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刘官屯村充分发挥全村3000亩塌陷水面的优势,培育特色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多种水产名、特、优新品种,将基地建成集苗种繁育、养殖、水产品加工、休闲、垂钓、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开发示范基地,由原来单一的农业种植向治理后集种、养、加工、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变,带动采煤塌陷水面全面开发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张街社区

  张街村与镇政府驻地比邻,该村辖两个自然村——张街、公庄,现有村两委成员5人,村支部书记:邵明洋,村支部副书记:张若琳,主任:邵长远,村会计:张钦安,计生专干:邵长东。本村下设5个村民小组,全村有34名党员,35名村民代表,610户村民,社会人口1825人,耕地面积1198亩,承包人口1557人,人均年收入6078元。我村种植业以水稻、小麦为主,村内治安良好,村民积极致富热情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村基本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西姚桥社区

孟店社区

  孟店社区:位于杨屯镇以西1公里处。  

蒋海社区

  蒋海社区:位于杨屯镇西北2公里处。  

后屯社区

  后屯社区:位于欢口村西侧。  

甘庄社区

  甘庄社区:位于杨屯镇西北1公里处。  

南仲山社区

  南仲山社区:位于杨屯镇西北2.5公里处。  

许庙村

  许庙村:位于杨屯镇西南3公里处。  

卞庄村

  卞庄村是境内纬度最高的村,西与山东省的孙庄村接壤,东与北陶官屯相邻,南面是旧姚桥村和刘官屯新村,北部2公里便是昭阳湖。村体南北长900米,东西长800米。村域总面积3.62平方公里,耕地27公顷,居住面积1090亩,人口3976人,1048户。    该村庄黄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海拔为33.5米。土壤分为两类,村北是淤土地,村南是沙土地。村民根据土地性质科学种田,村北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村南种植蔬菜和五谷杂粮。   卞庄村的由来:相传明朝,衮州府小孟庄集居住着两个户数较多家族,即卞姓与张姓,两家因在镇上争霸斗殴,以致诉讼。 后来卞姓因官府无人撑腰而败诉,从而家道衰落,生活困难,加上官司打输了感到面上无光,于是迁到嘉祥县孟故集附近定居,建集市改名卞庄集。数年后,集市萧条,很少有人赶集,遂又改名为卞庄。清咸丰年间,部分村民为躲避水灾,逃荒来到昭阳湖畔垦荒种地,建立村庄,仍沿用老家村名卞庄。现有姓氏43姓。   该村解放前有地主12户64人,占有土地705亩,人均11亩。富农6户36人,土地119亩,人均3.3亩。中农444户,1931人,土地2274亩,人均1.18亩。贫下中农131户499人,土地414亩,人均0.83亩。   1958年,杨官屯人民公社下设六个管理区,卞庄为“卫星管理区”,下辖卞庄、北陶官屯、刘官屯、旧姚桥4个村庄。1960年改管理区为大队。1982年,大队解体后,卞庄一个自然村为一个大队,1983年改为卞庄村,并设立卞庄村委会,辖23个村民小组。   该村清末时建有伽兰寺一座,内塑关公泥像,后毁于大水。2007年,村民自发筹资在村西北废地兴建慈济寺,正殿3间,东、西厢房5间,2010年建南屋2间,共设木质塑像五尊。有僧人释普德主持。清末,该村监生(通过县试的学位名称)卞光卓组织村民筑卞庄寨圩,周长1050步。民国六年,湖陵乡分区区长滕恩重修。   建国前,卞庄村只有三条土路,南北两条土路,路面狭窄,坑坑洼洼,坎坷难行,真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在上级的支持下,主要街道全都铺上了煤矸石。特别是村内的中心大道,南从沛龙公路,北至昭阳湖大堤,南北长3000多米,路面宽10米,全部铺上煤矸石。另外又建了卫生院、供销社,安上了大型面粉机、成立了早晨小集市,方便了群众的生活。1971年,在沛龙公路边建起了卞庄灌溉站,挖通了从灌溉站到卞庄西北3500多米的排灌渠——四支渠。1980年初,卞庄村南部已用电照明,1984年全村都用上了电。  

东姚桥村

  东姚桥村:位于杨屯镇西南1公里处。   

张庄村

  杨屯镇张庄村基本概况   该村辖两个自然村——张庄、刘庄。本村下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有34名党员,35名村民代表,社会人口1825人,耕地面积992.82亩,承包人口1425人。本村现有纺织厂8家,铸造厂5家,塑料加工厂1家,再生棉厂9家,带动了全村农户152户,养百头猪以上的有2户,散养户40户。我村种植业以水稻、小麦为主,村内治安良好,村民积极致富热情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村基本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杨屯镇张庄新村简介   张庄新村位于杨屯镇镇区西部占地444.36亩。全村人口1592人、486户。新村规划建筑楼房16栋,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分60平方米、85平方米、110平方米三种户型。新村绿化面积可达 35%,设计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张庄新村围绕打造“苏北一流样板村”的目标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和农民发展需要,规划建设的生活区、休闲娱乐区、综合行政区、生产区既突出城镇社区特色,又兼顾农村特点。同时,配套建设了村综合行政中心、中心广场和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弃全的设施、完善的功能、宜居的环境,将使我们张庄新村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彭官屯村

  彭官屯村位于杨屯村东南约一公里,村北是杨屯河,东南与张街、公庄相邻,西南与甘庄相望。旧村东西长700米,南北长660米。截止2008年,人口1544人,土地900亩。1982年3月,彭官屯成为一个单独的大队。1983年5月彭屯大队改为行政村,并成立村委会,下设五个村民小组。   该村于2009年6月将3、4、5组220户村民西迁200米,统一规划独门独院二层楼房。1、2组村民搬迁于2010年启动,年底前已打好地基,原村址已恢复为耕地。   第一节 历史沿革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黄河在蟠龙集决口。境内被淹,难民远逃他乡。大水退后,昭阳湖广大湖荡地区变成新的良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又于铜瓦厢决口,鲁西郓城、巨野、嘉祥三县遭水灾,当时巨野县唐守忠带领三县的灾民组团来沛县湖边屯垦。北从龙堌,南至赵庙,均按原籍之村名,建立许多村庄,称为唐团。当时,姜全梁带领姜、谭、肖等姓氏子弟来沛开荒立村,仍取原村名为彭官屯。建村之时,人口约180人,土地2400亩。以后陆续迁来王、魏等姓氏。目前人口最多者为姜姓,约600人,谭姓约400人,王姓、魏姓各约200人。    新中国建国前,该村有地主7户,54人,占有土地600亩,人均11.1亩。富农2户,22人,占地158亩,人均7.9亩。中农36户,170人,占地1080亩,人均6.3亩.贫下中农占有土地560亩,75户,400人,人均1.4亩。    彭官屯村位于杨屯村东南约一公里,村北是杨屯河,东南与张街、公庄相邻,西南与甘庄相望。旧村东西长700米,南北长660米。民国年间曾修筑寨墙。截止2008年,人口1544人,土地900亩。    1958年9月属张街管理区(闪电管理区),1966年管理区改为大队,属张街大队。1982年3月分大队,彭官屯成为一个单独的大队。1983年5月改大队为行政村,并成立村委会,下设五个村民小组。   第二节 塌陷地复垦    1994年,第5组60亩土地因姚桥矿采煤,成了塌陷地,绝了产。根据政策,矿上一次性每亩付款5000元。5组花8万元对该地进行复垦,终因地势太低,改挖了鱼塘,由本组村民承包养鱼。   矿北2组17亩地,3组的35亩地,4组的23亩地相继塌陷。矿上按实际收成每年赔付青苗款,由2成、4成、7成、8成直至10成绝产。绝产是每亩每年赔偿750元。2004年,杨屯河大堤因采煤塌陷,需加固河堤,淮委则将上述地块征去取土固堤,挖土2.5米深。鱼也不能养,只能闲置,矿上仍按绝产赔付。2002年铁道北2组的近百亩地,3组的30亩地相继塌陷,矿上按3~10成赔付青苗款。   该村于2009年6月将3、4、5组220户村民西迁200米,统一规划独门独院二层楼房。1、2组村民搬迁于2010年启动,年底前已打好地基,原村址已恢复为耕地。  

旧姚桥村

  旧姚桥村:位于杨屯镇西北3.5公里处。   

欢口村

  欢口村:位于杨屯镇西北3公里处。   

孔庄村

  一 自然状况   孔庄村位于昭阳湖与杨屯河的怀抱中,在杨屯镇东北1.5公里处,该村长、宽各是0.7公里,西与欢口村相邻,北与前场、丁官屯接壤,村东、村南是宽阔、平坦的良田沃土。   二.孔庄的由来   村民于1855年从山东巨野县迁居于此,巨野县的孔庄,原名俞庄,为俞姓聚居的村庄。后来俞姓人丁日少,孔姓先后从本县大义集附近的孔楼迁到俞庄,户数占到多数,改村名为孔庄。清咸丰年间,该村部分村民迁到昭阳湖畔垦荒,安家立村,仍沿用老家的村名—孔庄。2010年,孔庄村共625户,人口2525人,其中男1217人,女1254人,耕地面积为2396亩。   前场村是从北丁官屯(现属山东省微山县张楼乡)村分出来的新村庄。北丁官屯的村民因村内基地不足,部分村民迁到村南农场上安家,逐渐发展成村落,命名为前场村。   1958年9月,杨官屯人民公社成立,下设六个管理区,孔庄村属后屯管理区(辖前场、孔庄、欢口、后屯、大山湾5村),1966年后屯管理区改为后屯大队革命委员会,孔庄仍属后屯大队革命委员会。1981年,孔庄村从后屯大队分离出来,成立孔庄大队,1983年孔庄大队改为孔庄行政村,并建立孔庄村委会(下辖孔庄村和前场村)。  

赵楼村

  赵楼村:位于杨屯镇西南3.5公里处。   

西安庄村

  杨屯镇西安庄村,建于清咸丰6年,即1856年。据安氏族谱记载,安氏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县迁居到山东巨野县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安庄村。清咸丰5年巨野一带黄水淹没,农民为生存,四处逃亡,安庄村一批灾民次年到此垦荒定居,村名仍沿用巨野老家村名。一年后,在此建村的移民认为此地土质不好,又南移到大屯村东南方向定居建村,仍叫安庄。后来从山东来此垦荒的灾民增多,继续在此居住,村名仍叫安庄,与大屯安庄相区别,故叫西安庄。   西安庄位于沛城北18.6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杨屯村西2.5公里。东与西仲山村邻界,西与西陶屯村接壤,南与安国镇庙道口村隔河相望,北经西仲山直达沛鱼公路。村体东西长1.2公里,南北长0.8公里,该村现有3560口人,耕地3000亩,为沙质及两合土。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   该村解放前有地主14户70人,占有土地985亩,人均14亩。富农7户14人,占有土地110亩,人均7.9亩。中农227户、1092人,占地904亩,人均0.97亩。贫下中农305户,1260亩,占地904亩,人均0.77亩。   该村1958年属西仲山管理区,1960年改管理区为大队,属西仲山大队管理。1982年分大队,该村从西仲山大队分出为独立大队,1983年改大队为行政村,并设立了村委会至今。村北有张玉香烈士碑。   1975年冬,根据上级规划,在西安庄村的土地上挖了万亩方。其特点:每300亩为一方。周边有沟渠及配套设施,涝能排,旱能灌,旱涝保收。1977年县拨款18万元,建了一座高标准的排涝灌溉站,为这一地区的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010年7月,在原有散户蔬菜种植的基础上,出台优惠政策,按每亩大棚蔬菜县补2000元,镇补1000元的标准为农户提供支持,村委会出资建设区内沟、路、渠、闸、桥工程,做到水、电、路三通,年内完成蔬菜大棚300多棚,1200亩,主要反季节种植甜瓜、茄子、土豆、苞菜、西瓜等蔬菜品种。   该村街道以前全部是土路,坑坑洼洼,1989年南北主街道铺上了沙石路面。1997年东西街道也铺上了沙石路面。2002年又把这两条沙石路面全部铺成了水泥路面。其它主要街道全部铺了碎石路。2010年,村委会办公场所由村内迁至村北路南,建房10间,配备了棋类室、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室。   改革开放后,该村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带头人。1985-1990年间,资金超过50万元的私营企业有4家。1990年后,张在福所办工厂资金超过500万元,搞建筑起家的李发安资金也超过了500万元,1999年后王利的资产已超过了1000万元。随着杨屯镇纺织业的发展,该村再生棉加工的个体户已超过15家,他们的资金都在50万元以上。  

西仲山村

  西仲山村原名叫芦官屯。相传芦氏祖随燕王征北,屡建奇功,辞官不做,皇帝赐地屯垦于嘉祥县煄火山脚下。(煄火山面积0.3平方公里,海拔70米,此山山石能打火,山颠有一火神庙,所以叫煄火山),取名芦官屯。以后芦家逐渐衰落,后继无人,遂更名煄火山村。清咸丰年间,山东嘉祥一带遭受特大水灾,村中部分村民来沛垦荒。来时杨、左两姓各占一方,都沿用老家村名煄火山村,为了便于区分,在西叫西煄火山村,在东的叫东煄火山村。后因“煄”字生僻难写难认,为了简化又把火字去掉改为西仲山村。初来西仲山定居共有八姓:杨、高、顾、吕、吴、曾、姚、孙。后来的有:杜、王、李、刘等,现在西仲山村居住的村民共有二十五姓,其中杨、高、杜、吴四姓人口较多。该村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队副司令员萧平将军出生地。   1956年西仲山并入西安庄乡,属龙固区。同年,西仲山村、西安庄村、西陶屯村的初级社合并组成高级社,名叫火花社,社部驻在西仲山村。1957年2月,撤区并乡,西仲山归杨屯乡。1958年9月,杨官屯人民公社成立,下设管理区,西仲山村为红专管理区驻地。辖西安庄、西仲山、西陶屯三个。1960年改为西仲山大队,1982年经上级批准分为西仲山、西安庄、西陶屯按自然村三个大队,1983年改为行政村,并设立村委会。2002年9月西陶屯村合并到西仲山行政村。  


南仲山社区特产大全




南仲山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