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湖村是巴城镇规模最大的行政村,围绕巴城镇区,南靠巴城工业区,西靠鳗鲤湖、巴城湖与阳澄湖旅游度假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我村由原来加紧、毛泾、联丰、宋介、勤丰、巴渔六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辖有26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02户,户籍人口5168人。村党总支现有党员204人,分4个支部,分别为在职党员支部、种养殖业支部、三产服务业支部及老年支部。村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苏州市文明村”、“苏州市先锋村”等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我村以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农村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方面,以休闲旅游为主打,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利用自身区位地理优势,打造一蟹一葡萄的特色项目产业,形成了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卖点的饮食文化和以巴城葡萄为卖点的生态绿色文化。2014年预计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1415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5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910元。
社会事业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村社区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场所、市民学校等配套设施齐全,全村道路硬化,村民出行方便;村容村貌整洁,建立了一支36人的水陆保洁队伍,实行分区分片包干,实现卫生长效管理;民生有保障,实现农村村民老有所保、病有所保、贫有所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低保定向覆盖率达到100%,并且逐步实现城乡保障体系一体化。
文化建设方面,多次开展文明家庭、五星家庭等评比活动,提高村民文明素质;成立了村戏曲爱好者协会,提供专门排练场地和器材,组织参加文艺汇演,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巴城湖蟹市场:2002年开始规划建造的巴城湖蟹市场,通过不断地扩建、设施完善,已具相当规模,形成了自身的稳定市场。07年以来,党总支主要从规范蟹市场管理、强化蟹市场经营、打造巴城湖品牌方面着手,对蟹市场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蟹市场的管理效率、服务品质,增加巴城湖蟹市场的竞争力。巴城湖蟹市场占地面积53.5亩,现有市场摊位和餐饮船173只,依靠摊位出租,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70万元。同时,通过蟹市场这个舞台,许多村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成为了致富能手。
阳澄湖巨硕葡萄高效示范园:昆山市阳澄湖巨硕葡萄高效示范园位于阳澄湖湿地保护区,周围有阳澄湖、巴城湖和傀儡湖三大湖泊,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极其优越,适宜葡萄生长。2006年开始,以镇万亩葡萄基地建设为契机,紧紧抓住本地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巴城葡萄标准化工作,打造巴城葡萄优质品牌。示范园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和“有机生产”标准建设,使用定向栽培技术、网络化管理和先进包装贮藏保鲜技术,生产的“巴城牌”葡萄已获“绿色食品”称号。08年又投资2000万元进一步完善标准设施,现已完成1100亩葡萄种植,目前上市的主要品种有粉红密多亚、澳古斯特、巨玫瑰等。巴城葡萄品相好、口感佳、绿色健康,深受市场欢迎,给本地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20583101 | 215000 | -- | 查看 巴城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玉石社区 |
玉石社区:位于石牌南街94号。 |
农场社区 |
农场社区:位于正仪农场。 |
芙蓉社区 |
芙蓉社区:位于下塘街西侧。 |
巴城社区 |
巴城社区:位于巴城湖东岸。 |
并蒂莲社区 |
并蒂莲社区:位于正仪信义路24号。 |
西南村 |
巴城镇西南村地处巴城镇西北部,东与环湖、西与新开河、北与夏东、武城村交界。相石公路贯穿于西南村之间,北部紧靠戚浦塘,中间张家港河贯穿其中,水陆交通极其便捷。西南村于2000年由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9个自然村, 10个村民小组,农户326户,人口1326人,其0有党员63名,另外有劳动力765人,从事一产人员206人,从事二、三产人员451人,其他劳动人员108人,就业率达到98%。全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全村总面积2980.91亩,耕地面积208.3亩,养殖面积2289.31亩。近年来,通过全村上下的不断努力,被上级部门评为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妇女工作先进集体,“文明福万家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江苏省卫生村等荣誉。 在巴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条线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西南村全体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认真组织开展社会保障、生产建设、安全环保、文教卫生、调解综治、老协残协、民兵双拥、妇联计生、拆迁安置、补偿流转、三有工程等方面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各项民政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围绕基础工作、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村务公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民主选举等六个方面系列工作,全面实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2010年6月通过“公推直选”完成了村党总支换届选举。村民自治、“一公开四民主” 得到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率达100%,坚持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重大事务决策民主化,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促进了全村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全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西南村实现了全村户户饮上自来水,家家使用抽水马桶,90%以上农户装上电话和有线电视,普遍使用液化气和节能电器,25%以上村民使用太阳能,农村环境的“脏、乱、差”问题也得到彻底根治,村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西南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初具雏形。面对新事物、新问题和新要求,我们将以“-”为工作指针,以群众需要为工作信号,以群众满意为工作评判标准,认真找差距,踏实抓改进,按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两个率先”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
新开河村 |
新开河村位于巴城镇北部,西依新开河、东靠张家港、南临阳澄湖,环境优美;相石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地处昆山水资源和生态保护区,人杰地灵。 新开河村下辖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479户人家,总人口1779人,党员69人,占地5.15平方公里。2005年,为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便捷、贴心、优质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新建了新开河村公共服务中心,配有老年活动中心、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服务措施,统一行政服务、便民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社会安全服务、党建服务等八大功能。 2011年,季家浜自然村被选为巴城镇新农村建设点,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村容村貌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为发展村级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我村成立了新开河村农地专业合作社和新开河村富民合作社。2013年村级经济总收入22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000多元,;2014年,我村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实力,盘活资产,增加村级经济和农民收入,力争2014年村级收入超260万元,人均收入超20000元。 |
环湖村 |
一【基本情况】 昆山市巴城镇环湖村位于巴城镇东北临近市镇,2000年3月10日由原李旺、勤俭、雉新三村合并而成,是2003年12月22日昆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巴城镇22个行政村之一。全村面积约为5.5平方公里,17个自然村落,19个村民小组,519户,2021人,由于巴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民工大量涌入,另有暂住外来人口3339人次。我村共有党员144人,村党总支由五人组成,党总支部书记张友清负责全面工作,主抓经济发展,人事、党建;组织委员顾建平,负责党总支组织工作;宣传委员陆惠芬,负责党总支宣传工作;纪检委员朱俊芬,负责党总支纪检工作。地理位置优越,苇城路、相石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长发路穿村而过,直挺港、雉城湖水系充沛,蓄泄自如、洪旱可控,周边物产丰饶,污染净化水平达标。现有耕地面积1304.91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154.91亩,粮田150亩)。2006年7月我村从佳宏房产接管环湖佳苑小区,小区主要以农民拆迁户为主,分A、B、B2、C、东昇(东)、东昇(西)6个区,总建筑面积168000多平方米,人口约8000人。受镇工业区辐射,环湖村经济实力、社会事业发展较快。 我村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始终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战略思想统揽全局,结合以巩固江苏省爱国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苏州市先进村、昆山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昆山市村民自治模范村、双文明建设先进村、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一系列创建成果,个个参与创建和整治活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优质服务、坚持公平廉政、坚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逐步提-部、村民整体素质;保持环境整洁优美、村庄和谐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造就一支心系村民和身负“保护村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崇高责任的一流农村现代化队伍,实现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一流的业绩。先后获得昆山市“五有五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人民调解、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征兵工作先进集体,巴城镇先进党支部等多项荣誉。2010年列入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生产发展情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1050人;从事一产人员56人,从事二、三产业人员950人,其他劳力44人;就业率达98%;全村粮田150亩,水产养殖面积1154.91亩;目前村拥有集体固定资产3600万元,拥有标准厂房12362.7平方米;2013年村级总收入774.59万元,可用财力(扣除直接经营支出、贷款利息支出、土地出让一次性收入等后的可用收益)268.66万;2014年预计村级总收入865万元,可用财力300万元;昆山市巴城镇环湖村富民合作社在2004年9月成立,由50户农户投资入股,注册资金50万。通过近几年的投资建设,建设了环湖村农贸市场, 2007年9月20日正式开始营业,解决了130多人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现正在进行改造,更好地推进“富民强村”工作,促进村级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三【生活宽裕情况】 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24597元,2014年预计人均收入达28041元;已有李巷、薛家村、白娄、姚家宅基四个自然村及零星共270多户农户根据巴城镇统一规划拆迁安置到环湖佳苑小区集中居住;现有自然村落14个,需要通过规划改造村落2个,涉及农户67户;全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为100%。 四【社会事业情况】 全村道路硬化到户率98%,自来水入户率100%,室内改厕率100%;全村绿化率达35.5%,河道堤岸和沟渠路边绿化率达90%,农田林网绿化率达85%。全村村级主要河道有苏家浜、北家浜、引线河、上社塘河、华石河、北石河等6条,还有村级湖泊直挺巷人文历史较为悠久,总计长度1公里,近两年已疏浚清淤长度0.8公里;环湖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1500平方米,建设有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站、残疾人康复中心、图书馆、市民学校、多功能办公室(远程教育)、老年活动室、警务站、等服务体系。2006年以来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100%,无发生一例刑事犯罪案件。下一步计划结合社区服务中心重点建设扩大图书馆、老年活动室、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来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文化文明建设,贯彻落实涉老、涉残优惠政策,加强“五位一体”综合治理(特别是强化外来人口的管理),完善社区管理机制,确保全村和谐稳定发展。 鉴于近几年来工业区的发展建设,大批民房拆迁,土地大量被征使用等实际情况,积极协助配和村镇规划部门编制建设规划,不断加大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截止2014年,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村庄道路硬化(55000平方米)、净化环境(共建公共厕所42只,新增垃圾箱286只,改厕465户)、绿化村庄(绿化面积122900多平方米,植树8500多株)、美化村貌(墙面亮化98600多平方米,修筑驳岸3800米)、大环境整治(全村519户)、有线电视户户通。在2010年中投资35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整治项目:在旺巷浜的建设中,新建和翻新17户村民破旧小屋、围墙、水泥地等2650多平方米,筑坝清淤1200多米,新建砖砌驳岸1200多米,道路硬化6000多平方米,改造新三格式化粪池105只,新建和翻新大河滩6只,小河滩90只,村民房屋墙面亮化21000多平方米。铺设污水处理管道2000米,绿化建设52000多平方米……全方位的社会事业建设,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和全村的整体生活质量。 五【民主管理情况】 在巴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条线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环湖村全体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认真组织开展社会保障、生产建设、安全环保、文教卫生、调解综治、老协残协、民兵双拥、妇联计生、拆迁安置、补偿流转、三有工程等方面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各项民政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围绕基础工作、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村务公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民主选举等六个方面系列工作,全面实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2013年7月通过“公推直选”完成了村党总支换届选举。村民自治、“一公开四民主”得到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率达100%,坚持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重大事务决策民主化,促进了全村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全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
东岳村 |
东岳村位于巴城镇北部重点开发区制造业基地中心,区域面积5.37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三横七纵”道路相环沟通,湘石一级公路、长江北路、苏州环城高速等路段贯穿。东岳村自从2000年与2006年二次行政村有原东岳村、振中村、丁祁村、渔业村四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自然村14个,16个村民小组,892户农户,户籍人口2665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党员112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先后荣获“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巴城镇先进党组织”、“昆山市精神文明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巴城镇东岳村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内设有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文艺排练厅、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共10人,服务内容涉及社会保障、计生服务等。 近年来,东岳村两委班子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增加收入,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攀升,基层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提高,农村社会稳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收入稳步上升。 东岳村现拥有村级集体总资产6481万元,固定资产2318万元,出资资产2595万元,标准厂房13500平方米,打工楼5500平方米,农贸市场2018平方米,全村土地资源全失地尚余资源20亩,2013年村级经济总收入1027.5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459.16万元,村级集体稳定收入432.1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9228元;村主要产业:以标准厂房、富民合作社打工楼出租。集体经济收益以标准厂房、富民合作社打工楼出租与土地发包为主要来源。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东岳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初具雏形。面对新事物、新问题和新要求,我们将以“-”、党的“-”精神为工作指针,以群众需要为工作信号,以群众满意为工作评判标注,认真找差距,踏实抓改进,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两个率先”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
凤凰村 |
凤凰村位于巴城镇北部重点开发区制造业基地,南侧高速公路,西邻石牌街道东北与常熟交界,224省道贯穿全村,交通便捷、人杰地灵、环境优美,是企业投资理想地区。所辖地域面积6平方公里,由凤凰、新建、毛许、东西4个自然村组成,是全镇22个行政村中规模中等的村。2013年,全村总人口3464人、有农户915户,其中党员155人,耕地面积115.1亩,渔塘面积1311.68亩,201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52.32万元,人均收入21508元。近年来,先后获得“苏州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拆迁工作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土地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
联民村 |
联民村地处镇东北南端,东接周市镇陆桥村、横娄村、南靠玉山镇唐龙村,西邻茅沙塘村,北与东岳村交界。华东地区苏州50万伏变电所石牌变电站座落本村,苏昆太高速公路在本村南北中轴线东西贯穿2.36公里,昆山南北公路、昆常公路在我村东西两端方向穿越,村级主干道路10公里全部硬化贯通。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4户,总人口1719人,其中在村1604人,小城镇115人,劳动力1038人,其中第一产业134人,第二产业658人,第三产业50人,在校95人,四残及其他101人。全村耕田4659.2亩:其中开发区高速公路征用,50万伏变电所征用我村面积共计2098.02亩,目前留有鱼塘2468.78亩,粮田92.40亩,苗木23.7亩,另有河沟450.93亩。全村配备8名村干部,镇政府下派一名大学生,2013年村级总收入455.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252元。预计2015年人均收入达30000元。 |
夏东村 |
夏东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昆山市巴城镇夏东村位于巴城镇北面,与常熟市沙家浜镇交界,2000年7月由原巷埭、夏东二村合并而成,是2003年12月22日昆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巴城镇22个行政村之一。全村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原有9个自然村落,11个村民小组,498户,2016人,由于巴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民工大量涌入,另有暂住外来人口320人次。我村共有党员96人,村党总支部由三人组成,党总支部书记王雪明负责全面工作,主抓经济发展,人事、党建;党总支部委员二名:王凤岐负责党务、组织工作;温兆平负责纪检、宣传工作。地理位置优越,苇城路、昆常公路穿村而过。现有耕地面积3900亩(全部调整为规模经营水产养殖,葡萄40亩,自然河沟730亩)。 2005年以来,坚持以党的十六、-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战略思想统揽全局,结合以巩固江苏省爱国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苏州市先进村、昆山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昆山市村民自治模范村、双文明建设先进村、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一系列创建成果,个个参与创建和整治活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优质服务、坚持公平廉政、坚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逐步提-部、村民整体素质;保持环境整洁优美、村庄和谐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造就一支心系村民和身负“保护村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崇高责任的一流农村现代化队伍,实现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一流的业绩。先后获得昆山市“五有五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人民调解、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征兵工作先进集体,巴城镇先进党支部等多项荣誉。 二【生产发展情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1152人;从事一产人员194人,从事二、三产业人员958人;就业率达98%;全村水产规模养殖面积3900亩;目前村拥有集体固定资产902万元,拥有标准厂房9932平方米,拥有三产及打工楼1100平方米;2010年村级总收入(到帐收入)278万元,可用财力(扣除直接经营支出、贷款利息支出、土地出让一次性收入等后的可用收益)199万;2011年预计村级总收入365万元,可用财力250万元;昆山市巴城镇夏东村富民合作社在2006年7月成立,注册资本80万元,由163户农户投资入股,农户入股金236.8万元,年保底分红20万元以上。2009年成立了昆山市巴城镇夏东土地专业合作社,入股农户607户(老小分户),入股面积3550.17亩,年保底分红177.5万元。二项合计可增全村人均收入1000元 三【生活宽裕情况】 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19682元,2011年预计人均收入达22830元;全村已有70%农户已搬迁到环湖小区和凤栖园小区,至2011年底,全村100%农户全部搬迁到集中小区居住;全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为100%。 四【社会事业情况】 全村道路硬化到户率98%,自来水入户率100%,室内改厕率100%;全村绿化率达35.5%,河道堤岸和沟渠路边绿化率达90%,农田林网绿化率达85%。夏东村公共服务管理中心1200平方米,建设有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站、残疾人康复中心、图书馆、市民学校、多功能办公室(远程教育)、老年活动室、警务站、等服务体系。2006年以来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100%,无发生一例刑事犯罪案件。下一步计划结合服务中心重点建设图书馆、老年活动室、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来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文化文明建设,贯彻落实涉老、涉残优惠政策,加强“五位一体”综合治理(特别是强化外来人口的管理),完善社区管理机制,确保全村和谐稳定发展。 五【民主管理情况】 在巴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条线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夏东村全体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认真组织开展社会保障、生产建设、安全环保、文教卫生、调解综治、老协残协、民兵双拥、妇联计生、拆迁安置、补偿流转、三有工程等方面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各项民政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围绕基础工作、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村务公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民主选举等六个方面系列工作,全面实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2010年5月通过“公推直选”完成了村党总支换届选举,2010年11 -12月将举行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市镇两级人大代表选举工作。村民自治、“一公开四民主”得到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率达100%,坚持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重大事务决策民主化,促进了全村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全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
马料江村 |
马料江村位于巴城镇南侧,东北以张家港为界,南靠大学城,西靠古城路,迎宾路与苇城路交叉穿过我村,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我村由原来年丰、洲江和共幸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村全村总面积325公顷,现有12根自然村,1个社区。社区总建筑面积193200平方米;其中安置建筑面积160500平方米,外销房32700平方米,绿化占地面积近42000平方米,年丰社区现有拆迁安置房111幢,配套商业用房1500平方米,农贸市场3700平方米,会所1480平方米。总户数2000户,总常住人口 8600人 。社区内有警务站、社区服务站、会所、农贸市场及商业配套房。 一直以来,我村以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农村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方面,以休闲旅游为主打,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利用自身区位地理优势,打造葡萄的特色项目产业。2013年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580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000元。 社会事业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村社区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场所、市民学校等配套设施齐全,全村道路硬化,村民出行方便;村容村貌整洁,建立了一支水陆保洁队伍,实行分区分片包干,实现卫生长效管理;民生有保障,实现农村村民老有所保、病有所保、贫有所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低保定向覆盖率达到100%,并且逐步实现城乡保障体系一体化。 文化建设方面,多次开展文明家庭、五星家庭等评比活动,提高村民文明素质;成立了村戏曲爱好者协会,提供专门排练场地和器材,组织参加文艺汇演,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
武神潭村 |
武神潭村于2001年8月由原来北潭村、杨北村、东河村三村合并而成,地域面积5.9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分别为喇叭里巷、木家甸、武神潭、北潭、毛浜堰、徐家宅基、杨家娄、孟家堰、祝家娄、东江、宋家浜、卜家堰、杨家浜、北宅基,9个村民小组,512户村民,人口2051人,其中劳动力1165人。全村现任村两委干部共6人,进村大学生1名,村民小组长9人,党员98人,2009年,为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便捷、贴心、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建设了武神潭村公共服务中心,配有老年活动中心、农村医疗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服务设施,统一行政服务、便民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社会安全服务、党建服务八大功能,全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100%村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农村养老保险175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90人;参加农村医疗保险1227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24人。到现在为止,全村共有领取养老金620人,其中农村养老保险342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78人;对生活困难的家庭、残疾人实现社会救助,纳入农村最低保障、农村低保边缘和重度残疾人救助,全村共有低保户4户,低保边缘户24户,重度残疾人8人,在生活上、工作上给以他们帮助,解决他们后顾之忧。2013年全村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2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716元,2014年,以春秋水城蟹舫苑、春秋水城休闲农庄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预计2014年村级经济总收入达到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4341元;全面实现武神潭村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为发展村级经济,优化阳澄湖水环境,加快巴城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009年镇政府在武神潭村规划建造昆山阳澄湖现代渔业产业园,该产业园东至新开河,背靠七浦塘,西邻相城区,规划面积7800亩,总投资4.5亿元。目前,一期1400亩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二期6400亩建设已基本建成。武神潭村历史悠久,经考古发现八卦水城,该水城位于武神潭村南武城遗址,现存的南武城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4.0公里,四周分别围绕有东江、阳澄东湖、斜路港和七浦塘等水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武城遗址所在地武神潭,为一方形湖泊,水面面积约30亩,设计者运用阴阳八卦原理,结合湖畔地形地貌,精心构筑了一座“卦形”军事防御水寨。 |
武城村 |
武城村概况 武城村位于巴城镇西北部,东邻西南村,南依武神潭村,西与相城区阳澄湖镇接壤,北靠常熟市沙家浜镇。全村地域面积5.6平方公里,村于2000年3月由原黄金村、消浜村和半个石泾村合并而成。张家港河、七浦塘贯穿全村,西南公路贯通全村大部份区域,水陆交通便捷。全村现有1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农户445户,人口1818人,劳动力1065人,党员83人。2009年,为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便捷、贴心、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完善了武城村公共服务中心,配有老年活动中心、农村医疗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服务设施,统一行政服务、便民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社会安全服务等八大功能。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我村投入450万元进行村容村貌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全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100%村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13年全村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2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000元,本村以高效养殖业为主全村共有养殖面积4998亩,精养塘4026亩,河沟972亩,预计2014年村级经济总收入2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3000元,全面实现武城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
华社村 |
巴城镇华社村位于巴城镇北大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是昆山水资源和生态的重要保护区。所管辖张家宅基(已拆迁)、陈家潭、华社前村、华社后村、俞家墩、田荡、申泾、沈巷(已拆迁)、储巷9个自然村,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75人,外来人口300余人。 近年来,华社村两委班子全力引导农民增加收入,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攀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收入稳步上升。 华社村村级经济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土地发包上交,以及通过政策性扶持建造的厂房租赁收益。在发展村级经济的过程中,华社村强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鼓励特种养殖事业的发展,并充分利用各项扶持政策,解决技术、资金问题。同时,对现有企业加快产业升级,调动积极因素开发民营企业经营创收,拓展村级经济发展空间,不断增强村级经济后劲。 在2008年经市委、市政府、镇政府批准组建成立了华社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经营范围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华社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全村设有图书馆、老年舞蹈队、腰鼓队、“缤纷假日”活动站点、“三清”长效管理队伍,齐心协力把华社村建成有文化氛围、有文艺气息、有欢声笑语、有鸟语花香的现代化新农村。 华社村努力探索农村发展的新格局、新变化。努力推行村干部区域负责制,并实行村干部月会制度。全面了解村民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存在的难题及时召开代表会进行协商解决。从根源上避免恶-件的发生,从而为华社村经济保驾护航。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华社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初具雏形。面对新事物、新问题和新要求,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工作指针,以群众需要为工作信号,以群众满意为工作评判标注,认真找差距,踏实抓改进,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两个率先”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
东阳澄湖村 |
东阳澄湖村概况 东阳澄湖村位于阳澄湖东岸,是航天英雄费俊龙的故乡。东与巴城湖村及巴城湖、鳗鲤湖相连接,南与绰墩山村及大上海高尔夫球场相连,西是美丽俊秀的阳澄湖,北与新开河村及苏昆太高速公路、苏州绕城公路相接。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区域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家庭户563户、总人口2284人,15个自然村组成,设有14个村民小组,目前全村拥有各类私营业主380户,从业人员1300多人,年私营业主收入5千多万元,其中超百万的有26户。全村共有私家轿车330余辆,成为昆山市的轿车村。阳澄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昆山软件园就坐落在辖区的中央,村委会办公楼建在湖滨北路西侧,办公用房1200余平方米。东阳澄湖村富民合作社拥有标准厂房4330平方米。 一直以来,我村以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农村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方面,以休闲旅游为主打,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利用自身区位地理优势,打造蟹文化产业,形成了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卖点的饮食文化。2013年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824.37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343.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0元。 社会事业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村社区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场所、市民学校等配套设施齐全,全村道路硬化,村民出行方便;村容村貌整洁,建立了一支23人的水陆保洁队伍,实行分区分片包干,实现卫生长效管理;民生有保障,实现农村村民老有所保、病有所保、贫有所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低保定向覆盖率达到100%,并且逐步实现城乡保障体系一体化。 文化建设方面,多次开展文明家庭、五星家庭等评比活动,提高村民文明素质;成立了两支村级文艺队,并提供专门排练场地和器材,组织参加文艺汇演,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
方港村 |
方港村概况 昆山市巴城镇方港村位于昆山市北端,西北与常熟市唐市和白茆连接,东、南与本镇华社村、夏东村紧邻,全村总粮田面积4000亩,其中,粮油种植面积363亩,特种水产养殖3160亩,葡萄和其它果蔬种植250亩。全村共有393户,总在册人口1452名,劳动力825名,0正式党员78名。方港村共有村干部6名,驻村大学生1名,驻村小型和私营企业4家。 2013年,全村可支配收入2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3227元。本村由于离镇区较远,位置偏僻,多年来均以种、养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全村从事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农户为21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0%,全村特种水产养殖效益在800万元左右,占农民纯收入50%以上。 自2005年起,为配合昆山市第三垃圾填埋场建设,本村陆续进行影响区域内农户动迁,至08年至今垃圾填埋场拆迁的农户已经全部安置;城乡一体化拆迁也启动结束,2013年每户安置一套拆迁房。考虑到农户搬迁后带来口粮地种植不便,人、田分离而引起的社会稳定问题;同时积极响应巴城镇党委、政府发展葡萄产业的总思路,利用动迁农户口粮田回流至村,以土地入股形式,自筹资金;同时在上级政府和农业推广中心的帮助下,投资建设葡萄产业,目前一期投资150亩大棚葡萄,总投入250万元,于08年度开始进入初产,初步取得效益,同时,为本村40、50农村剩余劳动力22名提供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20000元,2012年葡萄收益达40万元,2013年葡萄收益38万元,2014年预计收益30万元以上,葡萄种植为我村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
巴城湖村 |
巴城湖村是巴城镇规模最大的行政村,围绕巴城镇区,南靠巴城工业区,西靠鳗鲤湖、巴城湖与阳澄湖旅游度假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我村由原来加紧、毛泾、联丰、宋介、勤丰、巴渔六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辖有26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02户,户籍人口5168人。村党总支现有党员204人,分4个支部,分别为在职党员支部、种养殖业支部、三产服务业支部及老年支部。村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苏州市文明村”、“苏州市先锋村”等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我村以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农村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方面,以休闲旅游为主打,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利用自身区位地理优势,打造一蟹一葡萄的特色项目产业,形成了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卖点的饮食文化和以巴城葡萄为卖点的生态绿色文化。2014年预计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1415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5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910元。 社会事业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村社区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场所、市民学校等配套设施齐全,全村道路硬化,村民出行方便;村容村貌整洁,建立了一支36人的水陆保洁队伍,实行分区分片包干,实现卫生长效管理;民生有保障,实现农村村民老有所保、病有所保、贫有所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低保定向覆盖率达到100%,并且逐步实现城乡保障体系一体化。 文化建设方面,多次开展文明家庭、五星家庭等评比活动,提高村民文明素质;成立了村戏曲爱好者协会,提供专门排练场地和器材,组织参加文艺汇演,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巴城湖蟹市场:2002年开始规划建造的巴城湖蟹市场,通过不断地扩建、设施完善,已具相当规模,形成了自身的稳定市场。07年以来,党总支主要从规范蟹市场管理、强化蟹市场经营、打造巴城湖品牌方面着手,对蟹市场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蟹市场的管理效率、服务品质,增加巴城湖蟹市场的竞争力。巴城湖蟹市场占地面积53.5亩,现有市场摊位和餐饮船173只,依靠摊位出租,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70万元。同时,通过蟹市场这个舞台,许多村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成为了致富能手。 阳澄湖巨硕葡萄高效示范园:昆山市阳澄湖巨硕葡萄高效示范园位于阳澄湖湿地保护区,周围有阳澄湖、巴城湖和傀儡湖三大湖泊,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极其优越,适宜葡萄生长。2006年开始,以镇万亩葡萄基地建设为契机,紧紧抓住本地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巴城葡萄标准化工作,打造巴城葡萄优质品牌。示范园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和“有机生产”标准建设,使用定向栽培技术、网络化管理和先进包装贮藏保鲜技术,生产的“巴城牌”葡萄已获“绿色食品”称号。08年又投资2000万元进一步完善标准设施,现已完成1100亩葡萄种植,目前上市的主要品种有粉红密多亚、澳古斯特、巨玫瑰等。巴城葡萄品相好、口感佳、绿色健康,深受市场欢迎,给本地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
红杨河村 |
红杨河村地处巴城镇东南部,南临张家港,西靠红旗工业区,东部和南部与玉山镇接壤,城北西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苏州绕城高速公路由南向北在村西部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目前的红杨河村于2003年由红窑、杨家二村合并而成。现全村还有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农户412户,户籍人口1298人,常住人口约2万人。村域面积2.18平方公里,无耕地。红杨河村在2003年合并前共有2个村,分别是红窑村、杨家村,各村都设有党组织。通过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土地承包,全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的政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2003年6月,原红窑村和杨家村合并,成为红杨河村,村委驻地设在原红窑村委,现已全部搬至红杨河便民服务中心。目前红杨河村有党总支1个,支部1个,党员人数50人,各类在职人员7人。 2013年以来,我村加大力度发展村级经济,实现了收入增长的三级跳。原红杨农贸市场2012年租金收入为52.4万元,2013年经粉饰一新后,租金全面进行调整,同比增长了约296%,为207.8万元,其中菜场69.8万元,超市48万元,店铺90万元;土地租金在原有基础上保持不变,为130万元;2012年开始我村新建了红杨第二农贸市场,目前已投入使用,实现增收165.5万元,加上其他收入23万元,2013年我村可支配收入达到526.3万元,比2012年182.4万元增长了2倍。 在发展村级经济的过程中,我村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新建市场及店面,大力发展餐饮服务业,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经营规范及守则,为村民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同时调整与目前经济形势不相符合的租金水平,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原来的老市场经装修改造后,环境更加整洁,秩序更加规范,得到村民一致好评。在发展村级经济的同时,我村加大力度开展环境整治,重点改造了北工房、陶店、杨家浜等几个环境较差的城中村,制定保洁人员管理考核制度,并兴建了红杨停车场,规范了小区内大中型车辆的停放,保障了居民的安全。 2014年我们将在党总支书记罗兴根的带领下,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红杨河村的经济和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
龙潭湖村 |
昆山市巴城镇龙潭湖村位于巴城镇南,于2001年9月12日由原来的新凤、龙兴、塘北三村合并而成,是2003年12月22日昆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巴城镇28个行政村之一。全村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共有19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503户,1826人,其中党员94名(由于巴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民工大量拥入,另有暂住外来人口1215人次)。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古城路、苇城路、城北西路越穿村而过,古塘河、傀儡湖水系充沛,蓄泄自如、洪旱可控,周边物产丰饶,污染净化水平达标。2007年复耕工业区边角地330亩发展生态农业(葡萄休闲观光基地)。受镇工业区辐射,龙潭湖村经济实力、社会事业发展较快。 2005年以来,坚持以党的十六、七大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战略思想统揽全局,结合以巩固江苏省爱国卫生村、昆山市精神文明先进村、六有十无双文明村、苏州市创建整治村、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苏州市先进村、江苏省生态村、昆山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苏州市级第三批新农村建设(整治改造型)示范村等系列创建成果,个个参与创建和整治活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优质服务、坚持廉政勤政、坚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逐步提-部村民整体素质,保持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相对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造就一支心系村民和身负“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崇高责任的一流农村现代化队伍,实现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一流的业绩。先后获得苏州市人民调解先进单位,昆山市人民调解、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征兵工作先进集体,巴城镇先进党支部等多项荣誉。 2013年,全村上下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大局,强化“生态立市、环保优先”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条块结合、属地管理”指导方针,按照“时间提速、标准提高、内容提升”工作目标,创新落实“六整治、六提升”工作要求,扎实有序的推进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在2013年获得了0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苏州市村庄环境整治先进集体”称号。目前,北家厍新农村正在全面建设当中,已完成总项目的90%左右,龙潭头和黄泥泾、角里村自然村将从二星级生活康居乡村提升为三星级生活康居乡村,我村已经认真做好提升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接下来的提升工作顺利进行。 |
绰墩山村 |
绰墩山村地处碧波万顷的阳澄湖东岸,西距苏州五十里,东至昆山二十里,是巴城镇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村。 绰墩山村的文化可追溯到6500年的新石器时期,分别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各个文化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1998年至2004年,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化管理所合作进行了六次挖掘,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其中,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水稻田遗址。 绰墩山村历史名人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有戏曲史届称为“昆曲元祖”的唐代名伶黄幡绰和元末江南三大巨富之一、著名诗人书法家顾阿瑛。目前可见的文化遗留有660年树龄的银杏树、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广灵桥和顾阿瑛从天竺引进的号称昆山三宝之一的并蒂莲。 2006年6月,绰墩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创新 富民强村 绰墩山人勤劳勇为的精神代代相传,阳澄湖畔荒泥滩点亮了“渔家灯火”这一璀璨明灯,社区农贸市场和农村商业社区继而拔地而起,如今的绰墩人正追随着先人的脚步,以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驰骋在富民强村大道上。 渔家灯火餐饮服务区,以其农家、渔家传统美食,湖畔自然生态风光,尤以阳澄湖一蟹八鲜吸引着八方来客。渔家灯火的兴起,在为村集体每年增加500万元左右收入的同时,也妥善解决了因水环境保护,离水渔民无处就业的问题,使100余名村民成为拥有物业的老板,也带动了200多户水产养殖户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通过建设湖滨社区农贸市场和农村商业社区,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形成了村域生活圈,有利的解决了产销对接和“三产”多元化发展。如今,整个绰墩山村的便利化生产生活蒸蒸日上。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积极实施“农渔稳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目前正积极配合市政府开发的“昆山市文化博览园”这一生态文化游项目。可以预见,以古文化参观、阳澄湖餐饮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产业必将给全村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科学规划 和谐发展 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绰墩山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发达的农业经济。近年来村党委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水产养殖、果蔬种植,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全村年人均收入达25800元,360个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村级经济总量超2800万元,可支配资金超2000万元。 新农村建设使绰墩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天蓝、地绿、水清。2011年绰墩山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优化双轴驱动,田里稻谷飘香,湖上鱼肥蟹壮、湖畔游人如织,村民倚水致富,富民强村,相得益彰,营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以绰墩山文化历史为主题的公园成为昆山西部自然生态区的一个亮点,以古树、古桥、古河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群向人们展示着绰墩这个阳澄湖畔的古韵今风。 近年来,绰墩山先后荣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绿色小康村 全国生态村 江苏省文明村 江苏省卫生村 江苏省生态村 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江苏省管理民主示范村 江苏省村庄建设整治示范村 绿色江苏建设模范村 江苏省“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示范村(居) 实践“-”实现“两个率先”先锋村 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苏州市村级经济发展百强村等称号 |
黄泥山村 |
巴城镇仁和社区服务中心于2006年9月18日组建,是由原黄泥山、张泾庙、荣明、荣心四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保留村委会,目前实行仁和社区、黄泥山村“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社区总区域面积9.3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92户、户籍人口3600余人。截止2013年底,已动迁85%,耕地8341亩全部被征用。现辖3个自然村、1个动迁住宅小区,12个行政小组。整个辖区范围内居住人口达2.2万人,其中新昆山人占85%。。 在村级经济建设方面,黄泥山村通过皇宜山墓园、8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富民合作社经营12000多平方的打工楼、以及厂房、店面、土地的出租等多种途径实现强村富民。2013年底村级集体总收入1472万元,可支配收入1156万元,首次进入千万元村行列,农民人均纯收入29890元。 随着村级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上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社区内各项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现有办公场所3000平方米,内设文化展厅、昆曲展厅、远程教育室、道德讲堂等文化室;建有2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及1000平方米的新昆山人文化俱乐部;同时设立了卫生服务站、警务站、城管工作站,建立了社会保障、人民调解、治安保卫、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残疾人协会等各类工作小组,为辖区村民及新昆山人提供优质服务。 近几年来,在社区党总支和村委会的组织带领下,社区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改革创新,努力建设经济繁荣、乡风文明、环境优美、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先后荣获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民主法制示范村、江苏省管理民主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苏州市先锋村、苏州市先进村、苏州市文明村、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村、昆山市文明村、昆山市文明示范社区、昆山体育生活化社区等省、市级荣誉称号。 |
阳澄湖村 |
阳澄湖村地处巴城镇湖滨南路西侧,南靠铁路线,西靠阳澄湖,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我村由原来民权和刀泾2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辖有11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60户,户籍人口2227人。村党总支现有党员91人,分3个支部,分别为在职党员支部、种养殖业支部及老年支部。村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卫生村”、 “昆山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我村以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农村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方面,以民营企业为主打,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利用自身区位地理优势,打造工业小区及富民合作社配套店面房。工业小区内共有民营企业25家,厂房面积8680平方米,年租金70万元左右。富民合作社店面房主要用于经营大闸蟹批发以及零售超市等。2013年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550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元。 环境建设方面,我村毗邻阳澄湖,建有阳澄湖公园及城际公园,市主干道前进路及马鞍山路贯穿东西,交通便利,环境优越,是人居休闲的好地方。辖区内共有10个房地产,以别墅居多,配套绿化及服务建设完善;更有五星级费尔蒙酒店坐落于我村阳澄湖畔。 社会事业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村社区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场所、市民学校等配套设施齐全,全村道路硬化,村民出行方便;村容村貌整洁,建立了一支12人的水陆保洁队伍,实行分区分片包干,实现卫生长效管理;民生有保障,实现农村村民老有所保、病有所保、贫有所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低保定向覆盖率达到100%,并且逐步实现城乡保障体系一体化。 文化建设方面,多次开展文明家庭、五星家庭等评比活动,提高村民文明素质;成立了村腰鼓队,提供专门排练场地和器材,组织参加文艺汇演,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
正仪村 |
正仪村位于巴城镇南侧,东临昆山市区,西与苏州工业园区一河之隔,北依沪宁高铁,南靠312国道,交通十分便利。目前的正仪村于2001年8月由曙光、正仪两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1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农户664户,人口2141人。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83亩。2005年起托管正仪嘉馨花园和阳澄花园两个小区。 近几年来正仪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农村的新路子,把发展作为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的第一要务来抓。在2005年,正仪村抓住“富民”、“三有”两大工程契机组建了“正仪富民合作社”,投资了1000万元,建造9000平方米的打工楼,而针对正仪村位于正仪街道,人气旺、商机多的优势,又开发了星溪路农贸市场配套房,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停车场、门面房出租等经营实体,每年房产出租收入稳定在150万以上,使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同步提高;正仪村在围绕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达到的工程项目,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融为一体。全村物业出租户达到近五百户,租住人员超三千,房东经济成为一些家庭的主要收入。村级总资产4093万元,2013年村级实现可支配收入32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6120元。 近几年来,我村在巩固省级卫生村、生态村成果的基础上,新建宅西健身广场并逐步把宅西自然村、外筛姑泾自然村、石塘岸自然村列为新农村环境建设示范区,统一规划,标准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配合“国家卫生镇”的复检迎检工作,全村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创星级自然村一个,环境整洁村庄9个。对各自然村级道路,房前屋后全面整治,环境面貌一新。 另外我村已于2008年完成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了社区六大服务体系的硬件建设,设立一站式社区服务大厅,集综治、计生、卫生、民生保障等一体化管理服务模式,方便了群众,简化了办事流程。奠定了创建和谐新农村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提高社区建设整体水平。 |
荣亭村 |
荣亭村位于巴城镇最南端,原属昆山市稻麦原种场,2000年7月并入正仪镇,2004年1月并入巴城镇,东与黄泥山村交界,西与正仪村为邻;南至312国道,北邻绰墩山,区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十五甸、东亭子、西亭子(2008年消亡)、腰娄(2004年消亡)4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135人,在正仪君子亭东路2号办公,办公用房1217平方米。 近年来,我村经济稳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村民群众人均收入逐年提高,村委会积极寻找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保障经济持续发展。 在上级主管部门关心领导下,村辖区各项硬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及老少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办公室内部设施达到“八个一”标准和“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在村辖区范围内建成宣传橱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种养业技术等。 我村现有专职工作人员9名,下设社会保障、妇女、外来人口管理等各类工作小组。积极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为新老昆山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荣亭村在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村委会协调统筹作用,不断巩固和完善“一公开四民主”及其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了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功能。 我村始终以“走群众路线”为向导,以深入群众、体恤群众为主要目标。积极努力开展各项工作,并以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为基准,努力营造一个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茅沙塘村 |
茅沙塘村村民委员会简称茅沙塘村。于2001年8月,由原来的枉泾村、杨木村合并而成,2007年6月又与雉城湖村合并。 一、界域 位置:巴城镇政府驻地东约3.5公里。 四址:南至张家港河,北与环湖村接壤,东临茅沙塘河,西靠张家港河。 村名由来:因村民委员会驻地原紧邻茅沙塘河,故名茅沙塘村民委员会。 所辖自然村:西杨木桥、东杨木桥、庄头潭、鱼池岸、南温焦泾、北温焦泾、睦字娄、黄金河、姚家斗、西雉城塘、东雉城塘、北雉城塘、加紧、石牛浜、沙浜、杨家庄、南泰石桥、北泰石桥、杨家潭19个自然村(其中杨家潭在2003年底前已拆迁)。 总面积:8.28平方公里 耕地总面积:5000亩 二、水系 湖泊、塘、溇:雉城湖、西杨木河、杨林塘、勃齐娄、米西浜、南娄、席加娄、长浜、庄娄潭等。 河道:张家港河、茅沙塘河、新开河、中心河、雉城塘河等。 三、人口姓氏 总人口:3233人 人口组成:男:1644,女:1589。18周岁以下258人,60周岁以上931人。年龄最高者:沈杏金95周岁。 姓氏:全村共935户,其中张姓86户,王姓84户,李姓42户,姚和朱姓各41户,孙姓36户,吴姓35户,林姓31户,袁姓29户,陆姓28户,黄姓25户、潘姓22户、高、俞、赵姓各20户、周姓19户,苏姓18户,钱、徐、杨各17户,尤姓16户,支姓15户,曹姓13户,陈姓12户,顾、刘、邱各11户,何、蒋、沈各10户,韩姓9户,马、毛、夏、许各8户,胡、宋各7户,骆、邹各6户,丁、计、田各5户,包、卞、成、戴、冯、嵇、季、凌、梅、濮、盛、施、向、云各3户,蔡、查、葛、侯、金、浦、沙、佘、石、时、谈、陶各2户,樊、费、华、吉、江、柳、秦、邵、汪、魏、武、项、谢、薛、严、颜、尹、殷、于、瞿各1户。 大学生录:沈雪花、王慧、夏惠根、成亚军、王燕、王晨、王贤强、夏美珍、徐娟、孙勇强、张陈燕、邹永华、邹宾、高津、孙浩、朱洁琴、朱婷、云杰、朱萍、朱敏、朱伟、曹彬彬、何敏、-、孙丽、张莉、邵芳洁、丁晨、张阳、张蓉芳、支舒逸、支蕾、张琳、孙明华、丁峰、丁菲、张燕、张静、张杰、周峰、盛斌、朱琴、朱勇华、张敏、沈乔青、杨优红、赵蓉、姚剑荣、苏芳、曹娟、王志强、刘余地、沈斓、袁超、王韦、王磊、沈青、刘艳、陆静、陆洁、袁春明、沈瑛、苏燕、刘红、陆雅娟、高勇、骆耀、尤益、姚敏华、李莉、林雅、尤娟、潘惠明、陈洁、赵玲、俞铨、陈晨、俞秋花、俞丹、俞倩、陆斌、王芳、吴淑蓉、王淑芳、毛建华、陆敏娟、陆娅婷、张巡、李蓓、李青、李亚萍、杨荣、李雪芳、杨洋、黄俊、曾明颖、黄振鸿、袁文明、袁文龙、陆立会、吴静、林涛、吴雯、吴燕、吴斌、吴芸、张小芳、林雪华、林雪、姚志伟、赵林月、张杰、蒋志坚、朱亚婷、林家伟、姚敏飞、姚丽亚、钱静霞、陈涛、宋刚、-、王洁、林炜、林永明、林浩、林华、林飞、林凯、钱文磊、侯烨、王萍、杨建春、姚建清 85周岁以上老人录:朱阿友、沈杏金、苏阿金、韩小妹、朱三男、孙爱生、黄大妹、林祖根、祁素康、郑桂英、林巧妹、朱之平、张金泉、张阿丙、俞金傲、王荣生、吴三妹、侯乾生、姚雪英、王金龙、张阿水、林海金、王恒仁、苏阿小、孙阿惠、陈凤英、马桂宝、袁爱宝、张阿宝、吴二男、武兴林、周小妹、王阿巧、孙瑞宝、李妹和、尹粉莲、朱大凤、夏梅秀、姚阿云、支金男、俞凤金、陈凤英、王学山、袁阿翠、王和妹、蒋阿三、王响娣、沈阿弟、王巧英、吴荣生、潘阿小、王凤英、姚小弟、袁阿雪、田阿金、王桂英 革命军人录:林根兴、张永英、林阿大、宋巧弟、林雪元、钱惠祖、尤益明、林卫昌、姚建刚、陈明生、吴友生、朱玉林、吴招荣、王坤兴、袁小弟、姚建荣、蔡学文、邱金元、张阿三、黄开富、丁建华、张国华、卞惠岐、张阿三、-君、盛平、赵金友、赵振东、黄金宝、陆永林、何凤明、黄强、-、王章龙、姚金根、张华、张长根、宋永泉、钱进宝、邹正学、林建刚、毛礼如、李永明、姚泉元、李晓强、姚晓枫、苏冬敏、赵连喜、李友兴、苏水元、李兴元、尤杰、邱阿祖、高建良、袁文雪、俞峰、尤进华、尤建龙、高峰、宋叶青 四、基础设施 道路 过境道路有苏州绕城高速公路,境内长约6里;苇城路4里,雉城塘路约2公里、新澄路2公里、虹琪路5公里。 自来水、供电、电视、广播、有线电视、电话:自来水1991年,供电1973年,电视1980年、广播1967年,有线电视2000年,电话1991年。 污水处理、垃圾箱(数量)、公厕(数量) 村境内有沙浜污水处理中心,全村有公厕所41座,垃圾箱254只。 村事业场所 村民委员会现驻地在巴城镇东(原杨木村委会),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 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村主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是:全面清理乱堆乱放;整治生活垃圾;拆除违章建筑;清理河道及漂浮物;粉刷墙面;整修村庄道路。全村路面硬化率98%;自来水和改厕率达100% ,绿化率32.6%。。 五、村级经济 村级经济总收入:1273.46万元 总收入项目构成:葡萄园收入、土地租金、厂房租金 村经济特色:种植葡萄600亩,年产量90万斤,产值600万元; 六、村民生活 住 解放前老住户大部分居住砖瓦房,移民大都居住砖墙草房。解放初期有较多的移民进村,这些村民大都居住土墙草房。70年代后逐步消除土墙草房,80年代后期村中不断楼房出现,开始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行 过去村民出行都是步行和摇船,70年代开始有自行车,80年代起有摩托车出现,村级公路通后逐步有汽车的出现,现在全村有各种汽车200辆。 村民经济收入:村民人均收入21986元 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 医疗保险:新农村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动迁安置: 2003年因建绕城高速公路开始动迁,杨家潭自然村全部拆迁完毕,被安置在年丰小区和红杨小区。 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2003年开始,因工业区开发,高速公路、巴城镇发展项目等,全村共征地5404亩,失去土地的居民每年可领取粮食补偿金,55周岁以上的女性和60周岁以上的男性可领取每月的农保。 七、村基层组织 现在基层组织 0茅沙塘村党支部书记: 高凤鸣, 副书记:王文亮 村民委员会主任:张友兴, 副主任: 俞 斌、张子平, 会计:张明林 妇女主任、团书记: 张小芳,民兵营长:朱 强。 2001年并村时的领导组织 支部书记:高凤鸣,村主任:王文亮,社长:吉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