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苏州 >> 太仓市 >> 双凤镇 >> 双凤社区

双凤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双凤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双凤社区简介

  双凤社区简介
   双凤镇位于太仓市城区西北,西与昆山,北与常熟为邻,社区居委会位于204国道边,东起盐铁塘,西至吴塘河,南起凤南路,北至凤北路,办公地点设在幸福路党校内,辖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社区总户数892户,人口1637人,出租户169户,外来人口2364多人,60岁以上老人550人,社区成立党总支,党员总数70人,下设4个党支部,辖区内有店面165家,企事业单位28家,其中医院1家,中心幼儿园1所,小学1所,中学1所。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服务载体,坚持平安创建,积极营造绿色社区。社区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坚持慈善帮困,构筑保障体系,坚持文化建设进社区,为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保障。
   社区办公面积81平方米,会议室27平方米,图书室27平方米,老年活动室70平方米,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教室80平方米。
   社区设有警务室、校外教育辅导站、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残疾人培训中心,为广大居民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社区曾荣获2008年苏州市和谐示范社区、太仓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太仓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太仓市文明社区、太仓市关心下一代“四有五好”优秀单位,2009年江苏省绿色社区、太仓市优秀社区党建服务品牌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20585105 215000 -- 查看 双凤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双凤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双凤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湖川桥社区

  全称:双凤镇湖川桥社区居民委员会 电话:53415138   地址:双凤镇新湖社区 邮编:215415   一,辖区范围:   东起:二0四国道 西至:湖星路   南起:岳堤河 北至:湖川桥   二,基本情况:   1、辖区内总户数403户(包括单人户),总人口838人,60岁以上老人169人,外来人口居住有400余人。总面积1.5平方公里,社区党支部一个有20名党员,市镇居民小组4个,村里居民小组5个,原种畜场居民小组1个,中小型企业8家,小商店和摊点260家。   1、 中心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院1所,信用社、自来水厂、用电站各一所,集贸市场一个。   2、 特困低保户4户,边缘低保户3户,社区服务网户7户。   我社区为加强社会安定,近年来加强和规范“五位一体”社区综治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建设各居民小组基础工作,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建设“平安双凤”,从未发生一件重大-和凶杀案件,维护了一方平安。  

双凤社区

  双凤社区简介    双凤镇位于太仓市城区西北,西与昆山,北与常熟为邻,社区居委会位于204国道边,东起盐铁塘,西至吴塘河,南起凤南路,北至凤北路,办公地点设在幸福路党校内,辖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社区总户数892户,人口1637人,出租户169户,外来人口2364多人,60岁以上老人550人,社区成立党总支,党员总数70人,下设4个党支部,辖区内有店面165家,企事业单位28家,其中医院1家,中心幼儿园1所,小学1所,中学1所。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服务载体,坚持平安创建,积极营造绿色社区。社区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坚持慈善帮困,构筑保障体系,坚持文化建设进社区,为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保障。    社区办公面积81平方米,会议室27平方米,图书室27平方米,老年活动室70平方米,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教室80平方米。    社区设有警务室、校外教育辅导站、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残疾人培训中心,为广大居民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社区曾荣获2008年苏州市和谐示范社区、太仓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太仓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太仓市文明社区、太仓市关心下一代“四有五好”优秀单位,2009年江苏省绿色社区、太仓市优秀社区党建服务品牌等荣誉称号。  

新闯村

  新闯村概况   【新闯村】新闯村并村时其中有一个小村名谓新闯村,并后沿用该村为名。    现村境清代属太仓州14都。   民国后期(1946年9月后)境属城区望玉乡9保、11保、12保。(栈泾河以南、管家河以东为9保;古塘河西岸为11保;高泾河北至太平河以南为12保)。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1月—1956年2月)境内城区共和乡。其中小泾村、永安村、得安村、兴隆村、中兴村、官桥村、太平村,1956年3月,撤区并乡后,划归西郊乡,1958年9月公社化后,境属西郊公社,:太平、得安、官桥三个大队。(共和乡青古村后属花墙村)    1966年新湖公社成立时,将西郊公社析出的太平、得安、官桥三个大队划归新湖公社,并将太平大队改称新立大队,得安大队改称新胜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中,新胜大队改称共和大队),官桥大队改称新闯大队。    1983年7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分别是新立村、共和村、新闯村。    村东与新卫村相邻,南部、西部分别与昆山市周市镇的东方村、婹溇村、东明村相交,北与维新村接壤。村民委员会设在新闯村17组(高泾河北与新开河交汇处)。距双凤集镇12公里。    2006年接通长江净化水。村于1960年通电。1992年建造自来水厂。    1978年始建村(队)工厂; 2009年底,全村有工业企业11家,均为民营小企业。    村有电力排灌站6座;粮饲加工厂2个;商店1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    村拥有手拖13台、农机总动力2451千瓦。    2009年底共辖村民小组35个,计农户876户,总人口2882人。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4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000万元,农业总产值448万元;粮食总产量1208吨;油菜籽总产量129吨;肥猪出栏5000头;羊出栏40头;家禽出栏80000羽;水产品618吨。    2009年,村有集体资产总额484万元,可支配收入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38元。    2008年全村有2.5米宽水泥路或柏油路15条,其中主干道有共和路长1公里、新立中心路1.5公里,高泾河路1公里,新闯中心路2公里。。    境内主要河道16条,总长11公里。建国前河上仅有石质桥梁2条。2008年底,全村河道上有水泥桥梁34条。    339省道于村南部通过。   

新湖村

  新湖村简介    新湖村坐落于双凤镇新湖区北,东至吴塘河,西至金鸡河与昆山市交界,南至湖川塘,北至杨林塘,水路交通便捷。    今日的新湖村,占地面积7.5平方公里,现有村民小组45个,总农户数944户,总人口3556人,耕地面积5277亩,其中高效农业面积3960亩,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达到75%。2007年新湖村村级可支配收入164万元,08年达到252万元,增长53.7%;09年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410万元,同比增长62.7%。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416元,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91元,同比增长18%,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5250,同比增长24%。    作为太仓市第三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湖村坚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新湖村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大棚蔬菜为特色,创建“千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包括“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以点带面,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努力把全村打造成为“民富、村美、风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维新村

  维新村简介    维新村坐落在204国道和苏昆太高速公路交汇处,黄金水道盐铁塘横贯南北,水陆交通十分便捷。2003年8月,在维新村发现的马桥文化、良渚文化距今约4500多年;维新,烙上了太仓最古老文化的印痕,被誉为“太仓之根”。    今日的维新村,总面积10.67平方公里,承包耕地面积3352亩,常住户1331户,常住人口5237人,劳动力3306人,外来流动人口4500多人,共辖60个村民小组。2009年,村级可支配收入10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80元。在维新村辖区内,东部是温州工业园和富豪工业园,有134家企业落户于此,规模企业总数占双凤镇的40%,形成了以五金、化工、服装为总体产业的工业集群。村西部,湖泊星罗棋布,中华鳖、绒鳌蟹以及鱼、虾等水产养殖散布其中;连成排结成片的温氏鸡养殖场、大棚蔬菜错落田间。中部,新川苑小区一二区已有700幢农民入住新别墅,09年又开辟扩大了新星小区,现已有80户农户入住,崭新的村办公大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都呈现出维新村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景象。    作为太仓市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维新村将坚决按照20字方针,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将继续在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住房新型化、农民富裕化、社会和谐化上做文章,抓好结构调整,发展“五大合作社”,兴建商业门面房,为村级经济营造新的增长点;抓好“富民工程”,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早日把维新建设成一个“民富、村美、风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卫村

  新卫村概况    【新卫村】新卫村并村时其中一个小村名谓新卫村,并后沿用该村为名。    现村境清代属太仓州14都。    民国后期(1946年9月后)境属城区湖桥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1月—1956年2月)境属城区八里乡。以古塘河为界,河北有古松村、农民村、逃鹿村、新塘村、姚家村,1956年3月撤区并乡后,划归西郊乡,1958年9月公社化后,组建西郊公社八里大队。(古塘河南的花墙、板桥、时溇后属娄东公社花墙大队)    1961年,八里大队析出11个生产队,建立西郊公社黄泥大队。    1966年新湖公社成立时,将西郊公社析出八里大队,黄泥大队划归新湖公社,并将八里大队更名为新卫大队,黄泥大队更名为新华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中,更名为南圩大队)    1983年7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分别为新卫村、南圩村。    2004年,新卫村与南圩村合并,命名为新卫村。    该村东濒吴塘河,与泥泾村隔塘相望,南与城厢镇的花墙村相邻,以古塘河为界西与新闯村相交北濒南腰溇,与维新村隔溇相望。村民委员会设在新卫村2组,距双凤集镇4公里。    村于1958年通电(太仓县第一座电力排灌站在境内建造)。1990年建自来水厂。2006年接通净化长江水,全村通自来水。    村于1977年始创村(队)办工厂,至2008年底,全村有工业企业11家,均为民营小企业。    全村有电力排灌站12座;粮饲加工厂1个;商店10个;饭店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    全村拥有中拖6台、手拖4台、联合收割机4台、旋耕机6台、开沟机2台。农机总动力1816千瓦。    2009年,村下辖27个村民小组, 578农户,总人口2280人,耕地面积4260亩。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9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315万元,农业总产值2580万元。村有集体资产总额746万元,可支配收入2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68元。    2009年,粮食总产量1274吨,油菜籽总产量123吨,肥猪出栏1000头,家禽出栏300000羽,水产品2096吨。    2009年底,全村有2.5米宽水泥路21条,其中主干道有吴塘路,长2.5公里、太平河路,长2.5公里。    境内主要河道12条,总长14.3公里。2008年底,河上有水泥桥梁23条。    2009年2月,新卫村被江苏省档案局评为“档案工作三级单位”。    新卫村境内建有“太仓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省级339公路在新卫村西南部东西向穿境而过。   

泥泾村

  泥泾村简介    双凤镇泥泾村位于双凤镇南部,距太仓市区2公里,二〇四国道和盐铁塘河穿越其境内,水陆交通十分便捷,东至盐铁塘河、西至吴塘河、南与城镇镇惠阳村相接、北与维新村接壤。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69人,外来人口1600人,全村党员103人,设10个党支部,耕地总面积2246亩,人均耕地0.99亩,全村共辖33个村民小组。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卫生村”、“省级生态村”,09年被苏州市委评为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先锋村。    近年来,我村围绕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富民强村”为主题,以搞好物业规划建设和整治大环境为抓手,以培育新农村、建设小康村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实力。目前,建设的2908m2标准厂房已招租使用,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基本建成。第一期6100m2物业用房已竣工交付使用,第二期3900㎡物业用房在2009年7月份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在2010年6月底竣工。全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先后投入近百万元建造电管站、农桥和水泥大道。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高效种植面积1450亩,其中大棚设施栽培面积450亩。生产的番茄、丝瓜、莴笋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亩均年收益达1.2万多元,全村还涌现出一批水产养殖和规模养鸡的致富示范户。06年被市农林局认定为高效示范点。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壮大村级经济实力,2009年村级经济收入624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60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6007元。    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全村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整治河道,绿化家园,落实长效管理保洁队伍20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自来水和数字电视入户率达100%,全村公益事业全面发展,建成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站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加快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争创和谐平安社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我们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两个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和制度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深入开展“树新风、促和谐”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抓好村干部理论武装为重点,大力推进党建工作项目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的新路子,基层组织建设更加扎实有效,大力倡导多方面的良好风气,深入开展“弘扬新风正气”为主题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深入开展作风评议活动,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    目前,泥泾村发展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以“二次创业”为动力,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建设一个“民富、村美、风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泥泾而共同奋斗。  

勤力村

  勤力村简介   基本情况    勤力村地处双凤镇西部,东濒吴塘河,南临斜塘河,西与昆山市周市镇相邻,北靠潘泾河。勤力村是由原同新、勤力、渔业三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共 760户,总人口2468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96万元,集体资产总额269万元,村可支配收入额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71元。近些年来,勤力村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卫等方面都不断提高,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苏州健康促进先进村”、“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市十佳水利工程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4200亩,人均耕地1.5亩。农田面积210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水面面积2300亩,主要用于各类淡水鱼、虾等水产养殖,这在我村拥有良好的传统,是我村的一大特色。   社会事业    我村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90%,医疗参保率达到98%。基础设施建设:自来水实现户户通,电话入户率98%,有线电视覆盖率96%。环境生态卫生:太阳能入户率16%,改厕率90%,绿化率35%。村党总支十分重视民生实事工程,加大公共事业投资力度,深入开展和完善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桥梁修缮,绿化种植,厕所改造,建立垃圾中转站等,这些让我村呈现一片新面貌:宽敞的道路,优美的绿化,整洁的村容。   村务党务    勤力村共有党员92人,村两委成员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能团结奋进,努力拼搏,带领全村的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身作则,遵守党的纪律,从政廉洁,结合本村实际,实事求是,依法行政,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精神,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以诚实守信、扶贫帮困,发挥党在农民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认真坚持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加强群众监督,把村委会建设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让群众满意,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在村务公开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民主理财组5人,监督组3人,常年坚持每季度进行民主理财工作及村务监督工作。   特色产业    根据镇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在我村建设的万亩高效水产示范园,目标打造一个一个集生态、休闲、垂钓、度假、观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首期规划建设1500亩,重点发展休闲垂钓高效渔业项目,加快传统渔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到目前为止,道路、河道、水渠、桥梁、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面完成,380亩国家级垂钓中心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休闲垂钓区、都市渔夫区、生态养殖区、水上迷宫采摘区等功能区也基本到位。    我村以示范园为依托,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土地向规模户经营集中,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做好园区的基础建设和管理工作,动员涉及首期开发建设的35户农户拆迁。因有长期从事传统养殖的优势,我村鼓励并带动全村53户养殖户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脱贫致富。另外还成立了太仓市勤力生态养殖合作社,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发展新型生产形式,为富民增收提供发展空间。  

黄桥村

  黄桥村简介    我们黄桥村位于太仓市双凤镇区南部,杨林河东西横贯,204国道南北穿越而过,距太仓市区8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现设有村民小组43个,农户814户,总人口3840人,党员人数150人,劳动力2350人。村域面积7.2平方公里,农民承包土地5144亩。近年来,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档案工作三级单位”、“苏州市先锋村”、“苏州市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苏州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好’示范站点”、“苏州市文明村”、“太仓市文明村”、“太仓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经济基础,要为民办实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是关键。黄桥村2007年被列入苏州市第二批新农村示范村后,制定了全面发展集体经济的目标,以物业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多年努力,物业项目总面积23100平方米。近年来,在市、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成几何级数据增长,从并村前的几十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266.7万元,2008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522.14万元。    2008年,我村通过就业增收,创业增收,发展民营经济,股份合作、富民合作、劳务合作、农村社会保障、扶贫帮困等多种有效途径,使得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出现稳步增长态势。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9209元,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11750元,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14394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可达16580元。    我村农村公益-业全面发展,建成了村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站及文化活动中心。全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100%。农村道路硬化率达97%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建设生态文明,加大农村大环境建设力度,落实了村级保洁人员35人。完成了165户的老村落改造,218户已进新农村住宅小区,全村绿化覆盖率达45%。    2009年黄桥村将在市、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开拓创新,努力奋斗,继续抓好物业项目建设,今年,物业项目总面积可达14000平方米。随着项目竣工、企业进驻,村级集体收入有了长足发展,预计09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可达700万元。    我们黄桥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做好各项工作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村两委班子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将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坚持抓发展、抓富民,团结拼搏,再创佳绩。  

凤中村

  凤中村概况    凤中村并村时其中有一小村名谓凤中村,并后沿用该村为名。凤中村名源于凤中大队,因大队位于双凤公社中部,1958年建队时,命名凤中大队。    现凤中村境,清代属太仓州12都、16都。以寺泾为界,南为12都,北为16都。    民国后期(1946年9月后)境属双凤镇3保(原凤东大队河东队)、7保(原凤中大队)、10保(原凤中大队河南街农村队)、11保(东半镇原凤东大队农村队)、12保(西半镇原凤北大队农村队)、13保(原凤北大队和原凤东大队的农村队)、14保(原缪泾大队)。    新中国建国初期(1949年11月—1956年2月),境属双凤区塘东乡、凤凰乡、同新乡、双凤镇、新安乡所辖,其中凤凰乡的缪泾村、凤周村、龙凤村,塘东乡双农村的西部(1队),同新乡的三湾村(2队、8队、13队),何庄村的东部(3队、6队、14队),兴龙村的东部(4队、5队、7队),双凤镇和平街的农村队(9队、10队、15队),永平街的农村队(10队),起凤街的农村队(11队、12队)后属凤东大队。原凤北大队属同新乡的西南村(2队、3队、4队、6队、12队),兴龙村的西部(9队),何庄村西部(1队),双凤镇新民街的农村队(7队、8队、11队),新政街的农村队(7队、8队、11队),太平街的农村队(5队、10队)后属凤北大队。原凤中大队属新安乡寺前村(1队、2队),近市村(3队、4队、9队),双凤镇东新街的农村队(5队),西新街的农村队(6队、7队、8队、10队)后属凤中大队。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后,属双凤乡。    1958年9月公社化后,境为双凤公社的缪泾、凤北、凤东、凤中4个大队。    1983年8月后,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分别为缪泾村、凤北村、凤东村、凤中村。    1999年9月,原凤北与凤中两村合并,命名凤中村。2004年4月原缪泾、凤东、凤中3村合并,命名凤中村。    凤中村位于双凤集镇周围,东与庆丰村相邻,南与黄桥接壤,西濒吴塘与黄桥村、勤力村隔塘相望,北与沙溪镇直塘管理区泥泾村相连。    凤中村委会所在地设在双凤镇凤北路中部南侧。凤中村于1961年通电,境内于1997年---2004年相继接通镇自来水。2006接通净化长江水,全村通自来水。    1971年开始创办村(队)办企业。    2009年底,全村有工业企业22家,均为民营小企业。全村有电灌站5座,粮饲加工厂3个,商店20个,饭店12家,社区卫生室1个。    全村拥有中拖7台,手拖7台,联合收割机8台,旋耕机7台,开沟机4台,农机总动力538千瓦。    2009年底,村辖48村民小组、1152农户。耕地3143亩、人口3701人。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50万元,工业总产值6600万元。农业总产值1550万元,粮食总产量1313吨,油菜籽总产量8吨,肥猪出栏5435头,羊出栏280头,家禽出栏815万羽,水产品75吨。2009年,村有集体资产总额1279万元,可支配收入额5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20元。    2009年,全村有2.5米以上宽度的水泥路和柏油路14条,总长度11.9公里,其中缪泾中心路长2000米;凤北西路长1000米;凤东李庄泾路长1200米;凤中河南街路长1500米。境内有主要河道 11条计长18.5公里。建国前河上有石质桥梁29条。2008年底,河上有石质桥和水泥桥梁38条。    2006年,凤中村被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6月,村被0苏州市委员会评为“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先锋村”。    凤中村境内原有三塔、玉皇阁、城隍庙、0寺(双凤寺)等名胜古迹。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庆丰村

  庆丰村概况    庆丰村地处双凤镇东部,紧靠水上要道盐铁塘、西接204国道、东靠沙溪镇、南至杨林河,水路交通便捷。村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村总耕地面积9479亩。全村共1290户农户,下辖57个村民小组,登记总人数4338人。2009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3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5000元。    庆丰村以农业为优势产业,从2006年起,规划实施苏州市水稻万亩丰产方,核心区面积为5000亩。在全市率先完成全程机械化作业、无纺布覆盖育秧、精确计量栽培等技术,良种覆盖率达100%,机插秧率达100%,连续多年水稻亩产保持在750公斤左右。2009年被提升为国家农业部高产增收万亩水稻示范区。另外,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组建宝利宏养鸡合作社,有215户农民加入合作社,全年有800万羽肉鸡上市,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户均增收4-5万元。    目前,在村域范围内,已有机械、服装、食品、化工设备等四个行业的大小企业40多家,不仅每年为国家上交税收300多万元,还为村里办实事工程、扶贫帮困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2009年被列入第四批新农村示范点以来,庆丰村两委紧紧围绕八大指标要求,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0年初顺利通过了苏州市第四批新农村示范点考核。今后,将进一步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经济繁荣、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江南新水乡。  


双凤社区特产大全




双凤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