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凌村由原北凌村、西洋村合并而成,位于海安县大公镇东郊,系原北凌乡政府所在地,贲北线和大西线横纵交贯全村,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人文荟萃,商机无限。
北凌村现有耕地总面积6000余亩,总人口为3100人,22个村民小组。几年来,北凌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全力支持政府园区建设,已形成了浓烈的经济氛围。村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年工业产值超2亿,三产附加值超亿元。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解决群众民生问题,农四路、自来水、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农电网改造、环境绿化、群众健身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北凌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通力协作,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党建和民主法制建设,使全村“三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20621107 | 226000 | -- | 查看 北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贲集社区 |
贲集村由原集西村、贲集村、五桥村、通盐村合并而成,位于海安县城北郊。贲集村是海安县城北工业园区所在村,工业经济建设的中心地,204国道依村而行、新长铁路穿村而过,通榆运河村内通行,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环境优美,人文荟萃,商机无限。 贲集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100人,40个村民小组。几年来,贲集村党员干部全力支持园区的建设,进村企业18家,吸纳职工1500人,2008年产值6亿元,成为全镇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村之一,形成了浓烈的经济氛围。贲集村以全县服务业集聚发展为契机,以水路、公路、铁路为依托,将通榆河两侧规划建设为现代物流园。计划总投资2亿元,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设港口码头、煤炭仓储区、石油仓储区、机械仓储区、油石仓储区、粮食农产品及配套工业品加工区,物流交易中心向运河两侧延伸,包括工业产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特种物资资料等用地,努力形成海安经济配套的物流中心和苏中地区特色物流中心。 村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工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一、三产业,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强势打造区域特色贸易市场——大公山羊市场,年交易量超亿元,三产附加值超2亿。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群众生活,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农电改造、环境绿化、路灯亮化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贲集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通力合作,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抓民主政治建设,村务公开被江苏授予“南通市农村财务管理村务公开示范点”、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多年被市、县评为先进单位。2007年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评为“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 |
王院社区 |
大公镇王院村位于海安县城北郊,2001年4月由原王院、先锋、双池3个村合并为新的王院村,历史上的贲家集、贲家巷的中心,与东台市富安镇接壤,素称海安北大门,东靠集镇,新老贲北公路穿村而过,城北工业园区、部分镇直镇办单位、大公中学、王院小学坐落其间,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全村村域总面积9320亩,耕地4500亩,有33个村民小组,1636户,4652人,其中2368个劳力中70%以上从事二、三产业,劳力资源充裕。以城北工业园为依托,村内现有各类企业35家,初步形成以建材机械、建筑材料、化工纺织、红木家具、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 近年来,村支部、村委会坚持以-理论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中间抓主体(工业),以两头强基础(农业),兴三业齐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以“富百姓,强王院”为最大目标,主要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路的发展意识不动摇,坚持以富民强村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不动摇,坚持三业齐发展的路子不动摇。紧紧围绕0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现实,加快小康建设步伐。 |
贲巷社区 |
海安县大公镇贲巷村由贲巷、沈桥、永利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下辖2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1418户,农业人口3780人,全村总面积2.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9.12亩。村综合服务公共中心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包括村综合服务大楼186平方米,村民文体活动广场1500平方米。村级集体总资产1210.66万元;营业店面房63间1260平方米;生产厂房近1000平方米;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2.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万元,实现村营净收入53.77万元。贲巷村是大公镇集镇所在地,宽广的人民路、353省道、开发大道、晓星大道纵横交错,宽阔的立公河南北相连,交通发达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社会人文荟萃,经济贸易发达。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该村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考核排名连续三年排在全镇前一方阵。“十二五”期间,我村认真落实县第十二次-会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好新时期“七大战役”奋斗目标,认真制定贲巷村五年发展规划,扎实打好村级集体经济暨“四有一责”建设“阵地战”,努力实现村级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的“双超”目标,为建设“民富村美”的新农村作出贡献! |
马舍村 |
马舍村由原来的互助、马舍两村合并而成,位于海安县北部大公镇的西北郊,西与本县海安镇、墩头镇隔河相望,东与东台市接壤,紧靠串场河,古老的马家大河是村内主要河道,古隆公路、古仇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环境优美。 马舍村总面积6.1平方公里,28个村民小组,是海安县文明村。几年来,马舍村党员干部全力支持村级建设,已形成了浓烈的经济氛围。村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利用交通后发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群众生活,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农电改造、环境绿化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马舍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抓民主政治建设,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多年被上级表彰为先进单位。 马舍村地处里下河,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地缘广阔,绿色环保。马舍人民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开发投资。 |
常河村 |
常河村由原来常河、永安、尚农三个村合并而成,位于海安县北郊大公镇西部边陲,水乡地带,西有串场河,北有乌龙港河,古称“六家窑”,是革命老区。 常河村区有30个村民小组1385户,3895人,劳动力1728人,党员166人,耕地面积4326亩,村级现有固定资产263216元,交乡代管款349406元,是零负债村。08年常河村人均纯收入达8012元。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利用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改善群众生活,关注民生,黑色路面的建设,河道捞浅,农田基础设施,环境绿化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 常河村领导班子团结和谐,通力合作,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抓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环境,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
姜桥村 |
姜桥村由原双峰、李华村合并而成,位于海安县城北郊,与海安镇新丰村、海北村接壤,原古贲乡政府所在地,是老镇区的中心地带,东西三级路、南北四级路贯穿而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为姜桥的发展创造了良机。 姜桥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总人口3660人,其中农业人口3140人,22个村民小组,以栽桑养蚕为主的农业村,姜桥村党员干部,全力支持村级工业园的建设,形成了浓烈的经济氛围。目前已有4家企业入园,全村共有民营企业12家,定报企业1家,形成以电光源、拼线加工特色产业。村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年工业产值超亿元,三产附加值1.1亿元。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群众生活。村内主路硬质化,有线电视、环境整治等实现标准化。 姜桥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通力合作,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抓民主法治建设,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
古贲村 |
古贲村由原来的古贲、同心、先进三村合并而成,位于海安县北部与盐城市接壤,老古贲集镇所在地,紧靠通榆河、新长铁路,老204国道,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人文、会萃,商机无限。 古贲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27个村民小组,是南通市文明村。几年来,古贲村党员干部全力支持村级建设,已形成了浓烈的经济氛围。村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利用老集镇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群众生活,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农电改造、环境绿化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古贲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抓民主政治建设,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多年被上级表彰为先进单位。 古贲村地处里下河,是海安的鱼米之乡,投资商机无限,古贲人民随时欢迎您。 |
噇口村 |
噇口村由原噇口村、高墩村、三五村合并而成,位于海安县最北角,北邻东台市同,西临204国道,盐通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于噇路、镇西路、贲巷路四条水泥路环村而绕,公交车在噇口村设立站点,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人文荟萃,商机无限。 噇口村总面积7.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620人,31个村民小组,2007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几年来,噇口村党员干部全力支持经济建设,已形成了浓烈的经济氛围。村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支部书记潘德富带头搞起贝壳粉加工,周克生创办了万羽鸡场,民兵营长周时俊带头搞起食用油加工小作坊,带领群众致富,改善群众生活,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农电改造、环境美化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噇口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通力合作,定期进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资金管理和使用进一步规范,通过村务公开,真正让群众参与村里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让群众参政议政,使村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 |
于坝村 |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大公镇于坝村位于大公镇南首,南边与城东镇韩徐村接壤,面积5.16平方公里,31个村民小组,1256户,常住人口3707人,现有村干部7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190亩,劳力1704人,村以下企业4个,分别是肠衣厂、制线厂、水厂和果业公司。 全村98%以上人员缴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近千人办理了农村社保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村实现工业总值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02元。 |
早稼村 |
早稼村地处大公镇中心地带,贲北公路穿村而过,盐通高速公路插肩而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3200亩,总人口2400多人,有18个村民小组,党员102人,村干部4人。 栽桑养蚕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桑园面积1200多亩,特种种植灵芝、食用菌近200亩,中药材黄蜀葵种植250亩,全村GDP达到1.5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40元,居全镇前列。 近年来早稼村始终坚持强村富民的思想,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当作头等大事,毫不动摇地发展以“富民”为根本目标的民营经济。各项工作均走在全镇前列,2007年被省评为“十五期间人口与计生工作先进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被省评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村”,2005-2006年被市、县评为“文明村”,2008年被县评为“先进党支部”“党员远程教育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一班人的努力下,目前村治安秩序良好,村容村貌整洁,村民安居乐业,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参政议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全村一派生机盎然。 |
群益村 |
群益村位于大公镇中东部,东与海安农场相连,北与东台市富安镇接壤,沿海高速穿村而过。2001年由原群益村、陈兴村及噇口村12组合并而成,全村3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830亩,1246户,人口4026人。 近年来,群益村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南通市提出的“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桑园面积由原来的1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4000亩,成为苏中蚕桑第一村。 |
星河村 |
大公镇星河村由二灶村、白果村合并而成。位于海安县大公镇东北角,与东台市唐洋镇交界。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人文荟萃,商机无限。 近年来,村支部、村委会坚持以-理论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中间抓主体(工业),以两头强基础(农业),兴三业齐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以“富百姓,强星河”为最大目标,主要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路的发展意识不动摇,坚持以富民强村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不动摇,坚持三业齐发展的路子不动摇。紧紧围绕0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现实,加快小康建设步伐。 |
北凌村 |
北凌村由原北凌村、西洋村合并而成,位于海安县大公镇东郊,系原北凌乡政府所在地,贲北线和大西线横纵交贯全村,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人文荟萃,商机无限。 北凌村现有耕地总面积6000余亩,总人口为3100人,22个村民小组。几年来,北凌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全力支持政府园区建设,已形成了浓烈的经济氛围。村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年工业产值超2亿,三产附加值超亿元。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解决群众民生问题,农四路、自来水、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农电网改造、环境绿化、群众健身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北凌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通力协作,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党建和民主法制建设,使全村“三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
仲洋村 |
海安县大公镇仲洋村位于大公镇东南部,全村39个自然组,总人口4960人,1613户,其中党员155名。全村总面积9998亩,耕地面积7287亩,北凌河贯穿全村东西16华里,大西路、白洋路、大洋路纵横交错,是海安县面积最大的行政村。 近年来,仲洋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探索致富奔小康之路。先后引进农业园区项目,万头猪场2个、规模羊场4家。同时借助于“大公山羊市场”这一品牌效应,利用仲洋村传统养殖优势,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养殖业,现已初具规模。全村目前拥有百头猪场6家,生猪年存栏3万多头。百头养场3家,山羊年存栏近万只。家禽饲养量30多万羽。 仲洋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在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不忘基础设施投入。积极申报国家投资项目,进行土地整理改造。前年竣工的国家盐碱地整理工程,给村民带来了实惠。现如今,仲洋村面貌焕然一新。道路纵横交错,河面碧水蓝天,田块方整平坦。老百姓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仲洋村领导班子,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抓民主政治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被南通市委、农工部授予“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村”。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多年被市县评为先进单位。 |
凌东村 |
凌东村位于大公镇的东大门,面积达6平方公里,34个村民小组,1400户,常住人口4400人。村支部、村委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村级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充分挖掘广大农民的致富潜力,养猪、养鸡、开店(搞家庭小作坊),兴办民营企业,使得农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能达大公镇整体水平。 凌东村与马舍村、常河村、姜桥村、古贲村、贲集社区、王院社区、噇口村、于坝村、早稼村、群益村、星河村、北凌村、仲洋村、贲巷社区相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