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福兴地乡地处彰武城北10公里处,隶属辽宁省彰武县,4个行政村,36个自然屯,总面积13313公顷,人口7949人,其中农业人口7890人,农业劳动力3838人,它包括的民族有汉、蒙、回、满,沙力土村是蒙古族聚居的主要村屯。
前福兴地乡是发展经济的好地方,交通条件好,大郑线在我乡南北穿过,国道304线与大郑线平行跨越,西邻柳河,全乡村村路相通,其中有2个村实现了省村村通油路工程,城冯线北通冯家镇、大德乡,彰哈线直通大冷乡、旅游区大清沟,与内蒙古接壤,全乡公路总里程为45公里。
全乡有耕地4041公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水稻、大豆、杂粮、花生、烤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乡林地面积3000公顷,其中国有林20公顷,集体林298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0%。
全乡有天然草场400公顷,人工草场210公顷。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彰武县旅游·彰武县特产·彰武县十大特产·彰武县十景·彰武县 | 210922212 | 123000 | 0418 | 查看 前福兴地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彰武镇 |
彰武镇地处辽宁省彰武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彰武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行使城乡两种职能的新型乡镇。地 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101、304线国道,通向各地,铁路线穿城而过, 是连接吉林、内蒙和沈阳的交通枢纽, 是辽宁通向内蒙的物流中心。 全镇辖属4个办事处,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个行政村,43个村民组。总面积56.9平方公里。全镇人口7.8万人,耕 地面积2.6万亩,农业人口1.7万人,人均耕地1.5亩,人多地少。 彰武镇位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属于温和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 这里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人民好客,政府支持,能 为您提供广阔的自然资源和投资环境。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全镇有耕地面积25,780亩, 其中粮豆面积为8,000亩, 经济作物面积为2,880亩,蔬菜面积为6,400亩(其中保护地为1980亩), 果树面积为2,000亩, 水浇地面积为6,500亩, 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为3:7。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布置,发展"菜、果、花、畜"。 三年内在农业发展上建设两个农 业科技园区。一个在黑坨子、郑家、东郊、吉岗子建成多个果菜、育肥牛科技小区。 在黑坨子村原有的2000亩葡萄园的 基础上再扩大规模发展3000亩,形成黑坨子葡萄园区。 在304线吉岗子段和郑家村段规划出205亩耕地, 建设能饲养 4000头肉牛的高标准养殖科技小区两个。在东郊和建华发展蔬菜保护地小区,在黑坨子村今年发展百万头瘦肉型猪生产小 区。第二个园区是以高家、怀仁、西郊、建华为主的花卉、蔬菜、白鹅养殖的科技园区。同时彰武镇政府还实行"围绕三条 线、新建八大片;汇点成线、点面结合;政策优惠、措施灵活;实行多种经营、加速结构调整"的打法发展生态保护地建设。 彰武镇现有集体工商企业17家,职工人数为2106人,个体私营户3,365户, 集体企业固定资产为1,386.7万元, 企业 总产值为10,255万元。工业总产值为6,835万元,销售收入1.1亿元,税收收入为945万元。 彰武镇的企业工作在镇党委、 政府的的领导下千方百计,加强管理,加大服务,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 确保各项指标的完成, 力求企业在困境中得到发 展。. |
哈尔套镇 |
哈尔套镇位于辽宁省彰武县西北40公里处,101国道从镇中通过,是东到沈阳,北通内蒙,西到阜新市,南至锦州市的交通要道。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人 ,耕地面积7.6万亩,是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试点镇,有集农、牧、工为一体化的综合性大市场,是全国闻名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哈尔套镇距大郑铁路40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167公里,距锦阜高速公路75公里,距锦州港 208公里,京哈光缆从镇内通过,程控电话直拔国内、国际,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在镇内建有 基站,有6.6万千伏安变电站,镇内公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建设较好。 哈尔套镇年平均气温7.8℃,无霜期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257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80毫米,土质肥沃,地上水资源充足,自然条件适合蔬菜事业发展。 现哈尔套绿色蔬菜基地发展已初具规模,2003年被认证为省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现正进行2006年国家级无公害蔬菜产地、产品认证的申请。认证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六个蔬菜品种已通过初检,等待审批。现有蔬菜生产面积1万亩,总投资超过6000万元,其中高科技园区两处,双层日光温室育苗基地3500平方米,塑料暖棚2400栋,冷棚8000栋 ,年产绿色无公害蔬菜7000万公斤,各种新、细、特、反蔬菜20多个品种,远销东北各省。是北京市实行“ 场地挂钩”市场准入制度后,首批入围的外地蔬菜生产基地,提高了哈尔套绿色蔬菜基地的商 标品牌的知名度。 哈尔套镇人民热忱欢迎各界人士来哈尔套绿色蔬菜基地参观考察,合资合作,共同发展。我们将以最良好的投资环境,最优惠的政策,最真诚的服务,为您的事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 |
章古台镇 |
章古台位子辽宁省西北边缘,彰武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前哨,东与彰武境内四合城乡接连,西邻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南接冯家镇和大冷蒙古族乡,东南接大德乡,北接阿尔乡镇。属亚湿润干旱区,年降水量450-550毫米。年蒸发量1200-1450毫米,年年均温5.7℃,最高35.2℃,最低-29.5℃,瞬间最大风速32米/秒,每年大于5米/秒的起风沙达240次之多,平均海拔226.5米,土壤为风沙土。 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森林草原地带,但由于人们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这一景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形成了大面积沙质荒漠化土地。每当季风频吹之际,流沙随风滚动,埋没村庄、农田、交通阻塞,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荒漠化治理工作,于1952年在此建立了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四十多年来,科技人员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摸清了风沙危害规律,在国内外率先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沙障为铺,前挡后拉,综合治理”的流沙固定措施,并成功的引进了樟子松、油松、赤松、日本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种,营造固沙林、农防林、牧防林、种子林、混交林等林种3.4万亩。取得科技成果53项,绝大多数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流沙固定和沙地樟子松造林等科技研究成果已在我国“三北”十二省区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引起了国际关注,除联合国粮农组织外,先后有阿尔及利亚、加拿大、马里、德国等34个国家的元首、林业部长、专家、学者来所参观考察。固沙造林的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昔日黄沙滚滚如今林茂粮丰。目前,一个以松、杨为主体的综合防护体系已经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屏障有效地保护着农田、牧场。森林覆被率已由建国初期的6%增加到35.4%。轮耕地变成了固耕田,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性改变,“黄龙”肆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郁郁葱葱的-松涛,已成为中外游人考察观光的佳地。". |
五峰镇 |
五峰镇位于彰武县西南部,南与阜蒙县泡子镇接壤,西与双庙乡相连,东部、北部至柳河岸边与县城相隔,属于近郊镇。镇内莲花山、高台山景色秀丽,绕阳河、柳河婉转旖旎。镇内大郑线贯穿南北,设有五峰火车站,101国路、朱彰线、彰新线、双两线、石团线交叉通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2005年开工新建的阜铁高速公路穿越境内17公里,为五峰交通网又平添了极具现代气息的浓重一笔。 全镇共有22个党支部,680名党员。辖区设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094人,其中农业人口19,416人,全镇总户数5,727户,其中农业户5,574户,劳动力资源13,102人,总土地面积287,008亩,其中耕地面积101,327亩,是彰武县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2005年末,全镇GDP总量为746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3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4万元,农业总产值9738万元。工业总产值2140万元,镇级财政收入9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9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五峰镇乘改革开放东风,发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了发展步伐,使农村经济工作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94年以来,镇党委一直被市、县授予先进党委。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镇;2000年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亿万农民体育健身先进镇;农业部授予五峰镇经管站为先进站;省政府授予村民自治先进镇;荣获阜新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文化乡镇。2001年被省委授予综合治理先进镇;被市委命名为经济增长先进镇。2002年被市委“-”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开展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被省委授予“六个好”乡镇党委标兵。 五峰镇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显著增强。镇内干、支、斗、渠水利设施完善,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水浇地面积达16,000亩,水田面积3000亩。目前,初步规划形成了水稻开发区、水浇麦开发区、花生开发区、棚菜开发区、特色杂粮开发区、商品粮开发区等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区域,农业产业化调整初现成效。. |
冯家镇 |
冯家镇位于彰武县正北部,距县城20公里处。距沈阳140公里,距阜新130公里,距内蒙古通辽市140公里,大郑铁路、丹霍304线横贯南北,东邻大德乡,北邻章古台镇,西邻大冷乡,南邻前福兴地乡,兴隆堡乡。地理坐标东经122度29秒,北纬42度34秒,平均海拔144米,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受西伯利亚大陆性气候影响。全年四季交替明显,主导风向西南风,平均降水423.8毫米,全镇总土地面积21.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4万亩,全镇8个行政村,40个自然屯,70个村民组,总户数4569户,其中农业户4182户,全镇总人口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2006年预计实现总产值1.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镇政府设在候贝营子村。 我镇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由于近几年注重生态建设,着重农业结构调整,到2002年林地面积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交通十分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硅砂贮量约1亿吨,其中不占耕地、开采运输方便的储量3000万吨以上,原硅砂SIO2>83%,深加工后含量92%,是玻璃、玻璃制品、铸造业的基础原料,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冯家市场历史悠久,占地7万平方米,是彰武北部联通内蒙地区闻名的农副产品、牲畜贸易集散地,年交易额在1.2亿元——1.5亿元,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规划布局合理,配套功能齐全,工业规划区商业一条街,304线路边工商业经济带建设规范,地域性中心小城镇已经形成。 水利资源丰富,地河和小河流共4条,小型水库两座,总面积1060亩,是冯家水稻生产的主要水源,机井共有141眼,小型农田井1064眼,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冯家镇是我县重点粮食产区,以玉米、水稻、花生为主。玉米年产量25000砘,花生年产量1800吨,水稻面积8000亩,年产量4000吨,冯家大米,水质、气候等条件优良,较为闻名,具有深加工、精包装、创品牌的开发前景。 特色农业:万寿菊种植及深加工项目,经过2年来偿试,现已成功探索出一条公司+农户,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道路,2006年全镇种植1万亩,实现农业产值1200万元,亩增收600元,人均增收400元,全县推广3万亩,预计产量3万吨以上,禾丰公司可创工业产值3000万元,利税200万元,一个以冯家为龙头的万寿菊加工基地初步形成。. |
后新秋镇 |
彰武县后新秋镇,是彰武县东北部的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乡镇,是一块富有而美丽的热土,人杰地灵,因有丰富的资源而闻名。 后新秋镇位于彰武县东北部,东临大四家子乡,东北与康平县接壤。西与兴隆堡、大德两乡接连,南临苇子沟,北接四合成乡,总面积181平方公里,5980户,21580口人,辖11个行政村,44个自然屯,88个村民小组。交通四通八达,彰开、章后公路均由境内通过,村村通油柏路,屯屯通沙石路。 后新秋镇属浅山丘陵地区,境内多山如平顶山、 千德木山、敖龙皋山、老爷山等,平原虽少,但土质肥沃,全镇耕地面积66285亩,主要作物玉米、大豆、高梁、花生等。近年来,由于巨龙湖水库有效灌溉面积增大,水稻播种面积亦在逐年增加。近几年来,林业有了跨越式发展,林地面积达到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境内所有山坡都已经绿化,过去荒山秃岭的面貌已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后新秋镇水源充足,境内有巨龙湖水库、敖户起水库、西旧府水库,水域面积达到7800亩。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高梁、大豆、蔬菜等;水果有苹果、梨、油桃、葡萄、山楂、枣等。矿产资源有黄金、粘土、澎润土、珍珠岩等,储量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市场经济为后新秋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后新秋人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湖中勇于拼搏,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区位优势,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闯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康之路,使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到7835万元,比1994年增长1.4倍,其中第一产业 7047万元,增长1.8,第二产业551万元,增长1.2倍,第三产业237万元,增长1.3倍,财政收入 114万元,增长3.2倍,粮食总产量35373吨,增长1.4倍,油料总产量8875吨,增长48倍,水果总产量55吨,增长1.2倍,肉类总产量3376吨,增长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830元,增长2.2倍,扣除物价实际增长1.5倍。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区域经济特色,实施农副产品创牌工程。. |
东六家字镇 |
东六家子镇隶属阜新市彰武县,地处彰武县东20公里处,东与沈阳市、法库县接壤、南与新民市于家镇为邻(地处三县交界)。 全镇有11个行政村,70个自然屯,总面积112.3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是蒙古、满、汉、回、锡伯等民族杂居的多民族镇。全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双徐河、卧牛河、老边河等,镇区内有一风景区――官山风景区。 东六镇教育、卫生条件较好,有小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省级示范校、市级模范学校),幼儿园二所。政府所在地设有卫生院,各村都有卫生所。就医就学非常方便。 交通状况良好,沈京公路(101国道)横贯东西,途径镇区及卧牛山、西南山、东六、双山子、长沟沿等5个村,距沈阳城100公里,距阜新120公里,距内蒙古通辽市150公里,距新民市45公里,镇内以东环、西环两条砂石路为主线,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一、基础设施比较齐全 通讯设备先进,有程控电话,邮政局、电信局设在政府所在地,能办理传真、用户电报、无线寻呼等业务。 镇内有电视收转台一处,有线电视台二处,可播放十余频道电视节目,同时可办理各种广告宣传业务。 有银行营业所一处,信用合作社一处,可办理各种资金存储信贷业务。 有以农贸交易为主的综合交易市场一处,位于101国道旁,占地60亩,每逢农历二、五、八为交易日,内蒙、沈阳、阜新、彰武等周边客商来此交易。成为东六镇税收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准备招商引资进行设施改造,达到经商环境优美、舒适的封闭型市场。 镇内有饭店、旅店、理发店、服装店、电脑房,各种车辆修理部等各种服务场所,能保证光临者感到满意。 二、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丰富,全镇有耕地11万亩。其中,镇属土地2300亩,村级册外和机动地21600亩,每亩年租金根据地块差异价格在150-200元之间。 畜牧业大发展,以总体规划中的“三区”为龙头,大力发展畜牧业,双山子村为中心的饲养蛋鸡专业小区,覆盖全镇,蛋鸡年饲养量达百万只,年均产鲜蛋2万吨;以东六村七组、下甸子村为中心的养猪专业小区,生猪年饲养量达3万多头;. |
阿尔乡镇 |
阿尔乡镇位于彰武县城北部50公里处,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相邻,属科尔沁沙地边缘,是辽宁省防风治沙重点乡镇,下辖3个行政村,3个农垦企业,全镇总面积147平方公里总人口5995人,其中农业人口2950人,镇内有304国道和大郑铁路贯通,是辽宁和内蒙物流的集散地,镇内有黑色路面26公里。阿尔乡镇地下水位高,水资源丰富,湿地面积4000亩。境内硅砂储量丰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硅砂开采加工已初具规模,并已成为我镇的支柱工业,镇里设有电视差转台,安装了有线电视。以阿尔乡镇十字街为中心沿304国道辐射的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电力通讯设施齐全,餐饮业发达。阿尔乡镇注重生态保护,现有林地74000余亩,森林覆盖率35 %。. |
两家子镇 |
两家子乡位于辽西地区彰武县的最南部,北临县城,南望重工业城市沈阳,东靠柳河,西依绕阳河。境内属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幅员总面积1622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000.8公顷,是彰武县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牧业基地。林地面积5290公顷,园地面积84公顷,牧草地面积0.5公顷,全乡辖10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7697人,其中农业人口16951人,有汉、满、回、蒙古、锡铂等五个民族。全乡居住民族大多数为汉、蒙古、满族等;西临绕阳河,从小五村至倒庭村10公里流经我乡境内,东靠柳河,流经马尾村、团山子村5公里,水利设施全乡共有机井50眼,小井2寸---4寸5000眼,2005年我乡农建工作再夺市级大禹杯,马尾村、团山子村涝片治理1万亩,动用土方15.8万立方米,保证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为我乡的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矿产资源有青石,红绵石,有数以万计的可开采的储量,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两家子乡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大豆、水稻、花生、杂粮、蔬菜等。两家子人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内聚人心,外树形象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于拼搏。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区位优势,抢占市场鳌头,确定正确发展方向,闯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康之路,使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粮食总产量36106吨,油料总产量666.5吨,水果总产量75285公斤。猪饲养量54884头,出栏28424头,牛饲养量2397头,出栏686头,羊饲养量21540只,出栏28.73万只,肉类总产量4107.4吨。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积极推进农业区域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走特色农业的新路子,充分发挥靠近沈阳等大城市的优越条件,培育区域经济特色。一是以马尾村、两家子村、二土村、团山子村等四个村为主全面发展奶牛业。2004年从新西兰引进纯种黑白花奶牛306头,并建立了阜新比牛哥奶站,成为奶牛养殖基地,目前日销售鲜奶近1000公斤。二是以李家围子村、小五村、下窝堡村、倒庭村、三块石村等为主的特色农业生态园区,以农业的产业化,商品粮基地建设带动养猪、养鸡、养羊等养殖业的发展。我乡利用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发整理土地,李家围子村土地整理项目顺利进行。. 2014年,根据省-规定, 同意撤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彰武县平安乡、两家子乡,分别设立太平镇,平安镇、两家子镇,所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
平安镇 |
位于彰武县西南部,东与双庙乡以苇塘河为界,西、南与阜蒙县以绕阳河为界,北、西与丰田乡、哈尔套镇相连。总土地面积为116、8平安公里,有12311口人,辖8个村民委员会,56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平安街,距彰武县城23、7公里,乡名依驻地原平安生产大队得名。 该乡地势属丘陵山地。耕地面积58、46亩。以农业为主,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大豆和小杂粮等。境内多果,现有果树面积2、6万亩,其中扁杏面积1、8万亩,南果梨、尖把梨、苹果梨8000亩。 乡办企业有水泥厂和碎石厂。石灰石和玄武岩为该地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较丰富。全乡有一所中学、8所小学和一所医院。乡人民政府驻地有供销社、邮电局、中、小学医院等单位。国道101线通过该乡红山村、朱家村、并有通往县城的县、乡两级公路。 " 2014年,根据省-规定, 同意撤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彰武县平安乡、两家子乡,分别设立太平镇,平安镇、两家子镇,所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
西六家子镇 |
西六家子镇,位于彰武县城南,柳河、养息牧河两河之间,南与新民市接壤。全乡10个行政村,72个自然屯,总农户5251户,总人口17572人。居住民族有汉、蒙古、满、锡伯、回族等。 这里土地平坦,土质肥沃,地下水位高,资源丰富。幅员总面积21万亩,其中耕地8.2万亩,林地7.4万亩,森林履盖率32%,森林储藏量74万立方米。矿产资源有建筑用碎石,储量较大。 这里距县城仅5公里,国道101、304线东西南北穿境而过,即将动工的阜铁、沈彰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叉,并设有服务区和出口,大大缩短了与沈阳、阜新的距离,成为省城沈阳、市城阜新的远郊区,是去阜新、通辽、沈阳的中枢地带。乡级公路72公里,与国道相连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这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各族人民和善友爱,人杰地灵,环境优雅,社会和谐,是一块发展经济的沃土,兴办企业的风水宝地。具有一般乡镇不能具备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为西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乡各族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定“五以、三强”的发展方向,艰苦奋斗,勇于拼搏,闯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康之路,使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2004年农业总产值958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32.4%;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比上一年增长23.5%;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现有企业169个,职工1000人。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节水浇灌工程,全乡打大小机电井4000多眼,水浇地面积5万亩,人均拥有水浇地面积3亩;修筑6道横向排水主渠,与干、支、斗渠相通,能够抵御2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百亩方田林网化,调节小区气候,防风固沙,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田路与村、屯路相连接,路、林、沟相结合,路、林、渠相连通,基本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在阜新市开展的“三新、三增、创两强”竞赛活动中,三河、西六、新屯子三个村先后被评为“百强村”,乡被评为“经济增长先进乡”。乡党委被省委授予“六个好先进党委标兵”。 树立工业强乡、壮村、富民的理念。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乡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当做发展经济的一件大事经常抓。. |
大德镇 |
大德镇在经济发展上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肥沃的土地,成群的畜禽,广阔的-,丰富的水源,是大德经济崛起的基础。 全乡有耕地4.3万亩,林地11.2万亩,河流水域5000亩,年饲养白鹅20万只,羊11051只,牛5225头。年生产肉蛋禽产品1700吨左右。同时有草炭资源2000万立方米,为花卉、草坪等提供了优质原料。全乡有林面积11万亩,材积量50万立方米,贮存着丰富的生态能力和经济效益。 大德乡有着丰富肥沃的土地资源,在这块土地上盛产水稻、花生、蔬菜及各种粮食,油料作物。同时畜牧业生产是当地的一大优势,牛、羊成群,白鹅遍地。白鹅是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龙头。在当地真正体现了以林养农,以农养牧,以牧兴绿的良好生态系统。近年来,畜禽产品不断啬畜牧业收入比重日益扩大畜牧业收占农村从均收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大德的经济正向着规模化,系统化、深层次发展,原料是一切企业生产的基础,具备了原料深加工,成产品、创品牌是当前的主攻方向。经济的发展是无可非议的,大德的进步也是指日可待的。 |
苇子沟蒙古族乡 |
苇子沟蒙古族乡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东部,距彰武县城35公里,东邻沈阳市法库县包家屯乡,北邻彰武县后新秋镇,西邻彰武县二道河子乡,南邻沈阳市法库县业茂台镇,为沈阳市和阜新市的两市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21度3秒~121度58秒,北纬42度08秒,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受西伯利亚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和控制,全年四季变化明显,主导风向西南风,年平均气温6.7度,最低气温零下28.4度,最高气温37.4度,年平均降水570毫米。全乡总面积为22万亩,其中,农田保护区面积74,935亩。全乡总人口为1.7万人,蒙古族6,528人,占总人口的38.5%。乡政府下辖9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和73个村民小组。我们乡属浅山区:小气候环境十分优越,地下矿藏极为丰富,现已探明矿产资源有沸石800万吨,珍珠岩1,000万吨,粘土1,000万吨,矿泉水日流量2,000吨,碎石800万吨,还有玄武岩等资源。由于近几年注重生态建设,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到2001年林地面积已达到37,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牧草地4.5万亩,果树面积10,000亩。我乡是彰武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主要农副产品有:玉米年产量13,000吨,大豆1,000吨,花生75,000吨,猪存栏4.8万头,出栏4万头,蛋鸡饲养量达到54万只,黄牛饲养量1,200头,绵羊饲养量3,000只。且毗邻101国道,境内有姑老线、彰太线等公路横贯其中,与9个村村村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通讯设施齐全,电视差转台覆盖面积较大等等,这些都为我乡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们苇子沟蒙古族乡有着优厚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以往发展农村农业的优势,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有2002年被辽宁省民委列为少数民族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试点乡镇的机遇。我们有一万七千位勤劳善良、勇于进取的各族人民,有620名积极进取听从指挥的党员干部,更有勤于学习,精良干练,步调一致的党政领导班子。我们明白我们这一届党委政府班子,肩负着全乡一万七千口人的重托,面临着苇子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乘着少数民族产业化基地建设的东风,快速发展苇子沟的少数民族机遇,实施苇子沟乡少数民族产业化基地建设,让我乡人民快速富起来,让苇子沟乡快速富强起来,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神圣使命!. |
二道河子蒙古族乡 |
二道河子蒙古族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乡镇,位于彰武县城东部,与城郊、西六、东六、苇子沟、兴隆堡、兴隆山等乡镇相邻,总土地面积13.9万亩,总人口13.6万,是一个蒙古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乡。 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资源10.69亩,有耕地6万亩,劳均耕地11.3亩,居全县乡镇领先行列。全乡尚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荒沟、荒滩和荒水资源2万余亩。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水资源丰富。我乡位于彰武县中南部富水地区。全县四大水系之一的养息牧河贯穿全境,有小型水库两座,蓄水量 6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3米,容易开发利用。 林草丰盛。全乡现有草地资源1.4万亩,其中,人工草地1000余亩。林地面积1.6万亩,其中,果树地面积2000亩。同时还有多种野菜资源,有广阔地开发利用前景。 玄武岩矿开发潜力巨大。全乡玄武岩贮量2000万立方米,年开采20万立方米,可开采100年。 光热充足,降水适中,且雨热同季。我乡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7.2℃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30.4℃,无霜期152±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822小时, 10℃活动积温3299℃左右,热量年种一茬作物有余。年平均降水量512毫米,且集中在7、8、9三个月,雨热集中,适合北温带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东部袁家山峦竞秀、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夏季沟内林草茂密,气候凉爽宜人,如入原始森林境地。有小型水库两座,犹如明镜,让您垂钓忘返。中南部林网成方,有白如云海的地膜覆盖田,有麦浪翻滚的水浇地,有绿如地毯的万亩水田,有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本乡邻近彰牙武县城,是城内居民领略田园风光,追逐田园乐趣的好去处。 改革开放以来,全乡农林果牧业发展较快,以玉米、高粱、小麦、水稻、大豆为主栽作物获得连年丰收。1998年全乡粮豆总产突破2.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开发性生产取得好成绩,稻麦开发,共改造低洼易涝农田和盐碱地15000多亩,建设农田林网200公里。牧业生产迅猛发展,猪年饲养量达4万头,禽50万余只,其中,蛋鸡饲养量达40多万只,白鹅饲养量4万余只。牛、羊饲养量也有了较快的增长。. |
双庙乡 |
彰武县双庙乡位于辽宁省西北部,距彰武县城15公里,阜新市95公里,沈阳市142公里,全乡总面积22.3万亩,所辖7个行政村,人口1.4万。 双庙乡交通便利,101国道横跨境内,东南直达沈阳,西南直通阜新市和辽宁港口锦州市。 双庙乡政府共设置10个部门,负责管理全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
满堂红乡 |
满堂红乡位于彰武县西北部,距县城驻地彰武镇四十0七公里(直线距离)。东靠柳河,河东岸是大冷乡,西与四堡子乡毗邻,南与哈尔套、丰田乡接连,北临柳河,隔河相望是内蒙古库伦旗三家子乡。土地面积一百九十四点五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辖八个村,满堂红乡驻地在三义井屯。本乡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5℃,粮食作物以玉米、高梁、谷子为主,油料作物以向日葵为主。乡内有五十四条农田防护林带,纵横交错,形成了四百五十一个网眼,实现了大地林网化,成为保田固沙的天然屏障。. |
四堡子乡 |
四堡子乡地处彰武县西北部,鸡冠山脚下,柳河畔边,北与内蒙古库伦旗隔河相望,西与阜新县接壤,距彰武县城62公里,内蒙古库伦旗30公里。哈库线公路贯穿南北,这里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民风纯朴,人杰地灵。沾河山云秀,据矿藏之富饶,享物产之丰盈。 四堡子乡在合村后共辖七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13700人,总土地面积3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9万亩,适应种植玉米、高梁、棉花、烤烟、花生、大豆、西瓜、葵花、荞麦、药材等作物。正常年景,粮豆年产量可达8000万市斤,每年可产秸秆10万吨,极适应发展各类依靠农产品为饲料的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全乡现已成为彰武县重要杂粮基地,绿色杂粮加工包装厂已建成。 四堡子乡有大小水库6座,其中小二型水库2座。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在近几年的严重旱灾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水利资源优势,开发水浇地8500亩。全乡森林覆被率43%,林木品种繁多,生态环境良好。境内有莹石、河沙等矿产资源,现已大规模开采。 近年来,跟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我们要支持生态立乡、林业强乡、绿色食品兴乡、畜牧业富乡的发展思路不动摇,走效益路,树生态旗,打绿色牌,强特色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烤烟、小杂粮、棉花、白鹅等项生产已步入产业化轨道。利用充足的饲料资源优势,开发高效肉牛生产,使黄牛生产由传统养殖业向科学规范化养殖转变,并建设二个肉驴基地,现在全乡畜牧业发展迅猛,为适应市场需求,即将投资兴建大规模牲畜交易市场一处。正在建设的轻工集贸市场,占地面积200亩,交易额居周边地区之首,是投资发展和繁荣地方经济的一个良好途径。 四堡子乡境内交通便利,公路环乡。电讯设备齐全,有移动通讯基站一座,有传真通讯设备,程控电话装机容量为1280门,现已装机1174部,我乡被命名为“彰武县程控电话第一乡”。乡里有微机室,在信息时代里,电脑网络化提供最快捷的资讯服务。乡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文体站有大量科普图书和录像带、光盘等,有400座席的大型农民影剧院一座。有大功率电视发射机、塔,辐射全乡及周边地区。发展有线电视2000余户。我乡曾被市政府命名为“先进文化乡”。. |
丰田乡 |
丰田乡位于彰武县西北部,东依柳河,西靠苇塘河,南接国道101线乡直所在地距彰武县城35公里。全乡南北狭长,地势平坦,东西走向15华里,南北走向50华里,总面积2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3万亩,林地面积占6万亩,所辖6个行政村,54个自然屯,全乡总计为3274户,总人口达11550口人。. |
大冷蒙古族乡 |
大冷蒙古族乡位于辽宁省彰武县西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东部、南部分别与章古台镇、冯家镇、前福兴地乡接壤,西部与丰田乡、满堂红乡隔河相望。全乡幅员辽阔,人口较多,下设10个行政村,人口1780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9.2%,拥有土地面积38万亩,其中耕地8.6万亩,林地16.4万亩,乡域内交通四通八达,彰哈、大韩、大后线贯穿全乡东西南北。 全乡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其蕴量丰富,拥有大清沟、小清沟、二库、盘山楼四座水库,据此开发出了具有“天下奇沟”美称的大清沟旅游区和盘山楼旅游区,整个景区风景秀丽、环境怡人,是塞北避暑旅游的胜地。全乡2万亩水田全部采取自流水灌溉,所产优质大米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远销内蒙、北京等大中城市。因鱼肥稻香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盘山楼千亩果园盛产的苹果梨、南果梨因其个大、皮薄汁多、味美甘甜而荣获省级金奖,堪称馈赠亲朋好友的时尚精品。 乡域内地下资源贮量丰富,优质草炭探明贮量在600万立方米以上,是生产绿色有机肥料的上品。同时全乡林多地广、水草丰美,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全乡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正立足资源优势,广征博引有识之士前来共谋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全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 |
前福兴地乡 |
前福兴地乡地处彰武城北10公里处,隶属辽宁省彰武县,4个行政村,36个自然屯,总面积13313公顷,人口7949人,其中农业人口7890人,农业劳动力3838人,它包括的民族有汉、蒙、回、满,沙力土村是蒙古族聚居的主要村屯。 前福兴地乡是发展经济的好地方,交通条件好,大郑线在我乡南北穿过,国道304线与大郑线平行跨越,西邻柳河,全乡村村路相通,其中有2个村实现了省村村通油路工程,城冯线北通冯家镇、大德乡,彰哈线直通大冷乡、旅游区大清沟,与内蒙古接壤,全乡公路总里程为45公里。 全乡有耕地4041公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水稻、大豆、杂粮、花生、烤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乡林地面积3000公顷,其中国有林20公顷,集体林298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0%。 全乡有天然草场400公顷,人工草场210公顷。 ". |
兴隆堡乡 |
兴隆堡乡位于彰武县东北14公里处。东与后新邱镇、苇子沟乡,南与二道河子乡,西与兴隆山乡,北与冯家镇、大德乡接壤。总面积为15000公顷,其中林地面积为50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全乡所辖10个行政村。80个村民组,16000口人。 彰牤公路贯穿全乡,交通非常方便; 程控电话遍及全乡,通讯十分敏捷". |
兴隆山乡 |
兴隆山乡隶属阜新市彰武县,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东邻兴隆堡乡,北与福兴地乡接壤,西部和南部与彰武镇为邻。铁路大郑线,公路丹霍线(304线)。彰康线从乡境内通过,乡村砂石路畅通,交通方便。兴隆山乡所辖5个行政村,全乡总面积10.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7万亩,林地面积2.3万亩;全乡总户数2670户,总人口9232人,其中农业人口8924人。兴隆山乡有2座水库,水面1700多亩,水库餐厅鱼宴风味独具特色,是彰武境内旅游景点之一。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按照“三抓、三增”的发展思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显著,赵家村王家屯养牛一条街初县规模,带动了全乡养牛业的发展,全乡肉牛饲养量达到4500头。招商引资、乡企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县工业园区正在乡内建设。乡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通讯、教育等事业发展迅速。基本普及了程控电话,信息传递灵活及时,安装有线电视2000余户,达到全乡总户数的75%,2004年新建2200平方米的九年制教学大楼,并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改造,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乡机关办公条件得到彻底改善,2005年建成了1370平方米的乡政府办公楼,乡政府整体搬迁。原7所小学是社会各届人士来我乡投资、兴业的好地方,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热情欢迎海内外有识人士,前来我乡投资创办各类企业,施展才华,开发利用我乡优良的土地、林木、农产品及闲置资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愿与各届投资人士携手共创兴隆山乡的美好未来!. |
大四家子乡 |
大四家子乡位于康、彰、法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13.7平方公里,所辖扎兰营子、宫家窝堡、夕明、东梁、胜利、大四家子、6个行政村,居民3200户,12000口人,全乡地势属浅山丘陵区。耕地面积53000亩,以粮谷、大豆等作物为主。 近年大四家子乡交通事业发展,黑色路面达到23.35公里,南通沈阳;北连内蒙;西达阜新、彰武;东到康平、法库。为大四乡山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四乡不仅有如此交通便利的条件,而且还拥有丰富的资源,矿泉水资源地处千佛山脚步下,灵泉一眼,终年泉水流淌不止,经辽宁省地矿部综合测试中心鉴定,为偏硅酸锶型矿泉水,此水水量、水质、水温稳定不变,饮用此水,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此矿泉水日贮流量达500吨。 旅游资源有彰武唯一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山、圣经寺,千佛山精美的摩崖造像,独具匠心,圣经寺香火极为旺盛,两处佛门圣地经声佛号、晨钟暮鼓,宗教文化活动历史极为悠长; 非金属资源极为丰富,大四乡沸石、矾石、珍珠岩等非金属资源,沸石贮量达1000万吨。 大四乡内设机构有组织办公室、宣传办公室、武装部、团委、文化站、财政所、民政、教育、计生办、 司法所、经管站。 ". |
四合城乡 |
四合城乡隶属于彰武县,现辖9个村,54个村民组,全乡总 人口1.3万人,(2003年初)农业人口1.15万,占人口总数的88%。 四合城乡位于彰武县东北部,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接壤,东与沈阳市康平县毗邻,全乡部面积27万亩,耕地5万亩,其中水田7000亩,设有1所中学、7所小学、1所卫生院、1处敬老院、1处农贸市场,交通便利,通讯比较发达。距郑大线铁路,304国道近20公里,距新开公路20公里,章后公里从四合城境内穿过,全乡有4条乡级路总长45公里,村村通公路,通讯便利,9个村均通程控电话。通讯信息事业发展较快,全乡境内有两处信息塔。 全乡有3条河流,3座水库,主要用于下游水田供水。新建方塘2座,有桥涵近百座,机电井50眼,抗旱小井2000眼,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经过多年的改造、建设和发展,四合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全乡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新世纪、新阶段,四合城乡人民在市场经济政策指引下,一个以农林业为主导,以畜牧业为依托的新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快速前进。 在四合城乡境内有7个县直单位,即:国营林场、供电所、信用社、粮库、电信局、邮政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