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银村是由两位革命烈士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命名。“德”取之于鲍德胜烈士,“银”取之于佘银峰烈士。德银村位于双甸镇东南部,南于新店镇园北村、胡港村为邻以南荡河、宏伟河为界;东与岔河镇金发村以岔红河一河之隔;西南部与锡伍村以赵港河为界,西北部和双南居委会毗邻;东北部与丛坝村接壤。江海河纵贯全村中心,横跨江海河上的友谊大桥是联接全村东西德银路的唯一交通桥梁。村公共服务中心设在友谊桥西、德银路北侧,全村方圆近10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1278户,总人口4061人。其中农业人口3896人,非农业人口165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苗族、白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全村共有33个村民小组,设立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76名,村内总耕地面积5265亩,2010年国民经济总值为3311万元。
获取荣誉:2003-2004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2006-2008年被评为县级民主法治普法工作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先进集体,2010年获镇升位奖、绿化造林二等奖。
工业经济:全村共有大小企业17家,其中纺织业13家,有织机900多台,较有规模的有南通久田复合肥有限公司、如东通达塑料有限公司、兴亿达纺织有限公司、建华纺织工艺服饰、天润服饰、文君纺织有限公司等。
农业经济:夏季以大、小麦为主,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9组孙国华为养猪大户,正常存栏在500头左右。12组杨飞龙为养羊大户,养羊300多只。16组单云创办100头养羊场。18组杨秀峰为林果大户,褂果梨树6亩,年产梨等水果2.5万斤。全村个体工商户113户,其中:在双甸镇经营3户;在双南农民街经营8户,沿本村境内双汤公路经营的22户,沿村境内双东公路经营的27户,沿村境内德银路经营的20户。各类服务业基本齐全。
社会事业:村境内有双汤公路通过,双东路、德银路等环村水泥硬质路3条近7公里,户户通砂石路,大小桥梁20多座,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在双东路东侧。
新中国成立前后,村委会范围内曾称丛坝乡、长富村、杨树桥村、德胜村、银峰村、德银村、石坝乡、红横村、新建村。1955-1958年合作化时期曾称幸福十社、幸福十一社。1958-1983年期间改称为7大队、17大队、8大队、13大队。1983-1999年恢复村名期间为白庙村、马家桥村、德银村、杨树桥村。1999年马家桥村并入白庙村、杨树桥并入德银村。2003年2月白庙村与德银村合并为德银村。
名胜古迹:30组章建国后园原有古榆树一棵,根部直径1.4米、高10米、树冠径12米,有100多年历史。因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遭雷电毁,今已不存。
在外人士:
曾任如东县委书记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家乡是德银村6组汤桑林。
14组陈勇现任江苏省人大信访处处长;
18组董俊现任南通市委人事局办公室副主任,其妻-现任南通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
教授、博士、国外:
陈康琴现在美国北卡罗兰那州,化学硕士、吴云云在美国硕士。
2014年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季长宽,主任丛远江,农经员章建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20623111 | 226000 | -- | 查看 德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石甸社区 |
石甸社区是江苏省南通如东市双甸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206231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20623。邮政编码为22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13 ,车牌号码为苏F。与伯元村、双南社区、田季村、星光社区、鹤井村、镇东村、石南村、丛家坝村、德银村、曙光村、中心村、宗奎村、高前村、锡伍村、镇南村相邻。 |
双南社区 |
双南居委会位于原双南乡政府所在地,东邻丛家坝村,以江海河为界;南邻德银村、锡伍村;西邻如皋市林梓镇和鹤井村,以红石河为界;北接镇南村,以石桥河为界,方圆约17平方公里。 基本情况:全居共有2017户,总人口6917人,其中农业人口5770人,非农人口1147人,以汉族人为主,还有苗族、白族、侗族、布依族等。双南居委会共有49个村民小组,居委会设立党总支部,下设7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72人,居内总耕地面积为7952亩,2010年国民经济总值为17168万元。 获取荣誉:2003-2004年被评为县级文明社区居委会;2004年评为县级民营经济发展先进村、南通市民营经济明星村、南通市自来水普及村;2005年评为县级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县文明单位、县级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县级普法工作先进集体、县级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南通市文明社区;2007-2008年评为南通市村干部勤廉工作示范点、南通市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社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县级村监督委员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获得双甸镇综合考核排名第二位。 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后,居委会范围内曾称:复兴、斗争、张百、得胜、贵茂、丁常、裕山、戴福、周长、熙陶、石桥、德仁、迮新、斜石、五里庙、李仁、万潮等村名;1955-1958年合作化时期曾称有:4社、团结社、幸福社;1958-1983年人民公社化后,改称为3、4、5、6、12队;1983-1999年恢复村名期间为:五里庙、东阳庙、周店村、石坝村、弯夹路村;1999年弯夹路村并入五里庙村;2000年五里庙村更名为双南居委会;2004年东阳庙村并入双南居委会;2007年石坝村、周店村并入双南居委会。 工业经济:全居共有大小企业70多家,其中纺织业35家,织机1500多台,较有规模的企业有南通健民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凯瑞达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晨希米业有限公司、宏乾纺织有限公司、安荣服饰有限公司、恒星塑料有限公司、金明塑料有限公司、岩艺涂装科技有限公司、金鑫工贸有限公司、恒鑫金属有限公司、南翔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华康有限公司、盛地兰有限公司、绿宇米业有限公司、蓉亿莱有限公司、双南自来水厂、开莱纺织有限公司、棉农纺织有限公司、康开福纺织有限公司等。 农业经济:夏季以种大、小麦为主,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19组朱斌为养羊大户,养羊300头;19组杨正为养鸡大户,年产肉鸡一万羽。 三产服务业:全居个体工商户417户,其中双南农民街301户;农民街南北长达2公里,各类服务业基本齐全;有文峰超市双南店、华联超市、军缘超市等;有双南农贸市场,占地600平方米;有双南加油站一座;有新建工、双南大酒店等餐饮业7家。 社会事业:境内有省道334复线,双汤公路、双林公路通过,境内有硬质水泥路6条,户户通砂石路。居委会内有双南初中、双南小学、春蕾幼儿园各一所,有民营双南医院、福林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康达药店,有双南信用社、双南邮政储蓄所、双南电信代办所各一家。 名胜古迹:居委会驻地过去是知名的石家庄,传说有13个府门,现石氏仍存有“石氏宗谱”,明朝时期由江南迁来此地。36组石瑞春家中至今仍保存一块石墓碑,上面刻有“四川西充县知县石梅国”碑文,解放后,石家庄为庭贵公社、石桥公社、红徐公社、双南乡驻地;26组至今仍有东岳庙遗址,现存有古银杏树一棵,根部直径1.3米,高30米,冠径10米,有古刹大殿一座,据传此庙为唐朝元和年所建,曾名为“镇海寺”,传说在此扣过海船;32组丛建华家至今仍保存丛能孝子坊石碑,上面刻有“道光二十七年正月礼部奉江苏孝子丛能准其旌表给帑建坊”。 |
星光社区 |
星光居委会位于双甸镇政府所在地,东邻镇东村,以江海河为界,南邻镇南村,以如泰河为界。北接宗奎村以江红河为界,西邻高前村,以红星河为界,方园3.76平方公里。 基本情况:全居共有2362户,总人口9799人,其中农业人口1663人,非农业人口8136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苗族、侗族等。星光居委会共有19个居民小组,其中有两个街道、两个蔬菜种植小组。居委会设立党总支部,下设四个党支部,即农业支部、镇区支部、纳福纺织和申玉化工工业支部。共有党员231名,分布在四个自然党小组内开展活动。居内总耕地面积为6050.85亩,2010年国民经济总值为21288万元。 获取荣誉:2009年获如东县委、县政府环境卫生一等奖。2010年获如东县委宣传部“十佳学习型村居”荣誉证书。2010年获如东县委、县政府经济发展明星村(居)。 工业经济:全居共有大小企业46家,其中纺织业36家,织布机750台,较有规模的企业有南通世纪天虹纺织有限公司、南通纳福纺织有限公司,南通森纳纺织有限公司,南通惠达纺织有限公司,南通标燊光学有限公司,申玉化工有限公司,康硒米业有限公司,南通景鑫彩印有限公司,南通华发淀粉制品有限公司—勤信米业有限公司,双甸建材有限公司和双甸镇自来水有限公司,等等。 农业经济:麦季以种大、小麦为主,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24组曹红建、蒋华同志为养猪大户,平均年出栏量为800头以上。28组丛建华。29组吴建权为养鸡大户,年产肉鸡1万羽。 三产服务:全居个体工商户968户,其中双甸农民街832户,334线公路两侧,东西走向农民街长达三公里之多,各类服务业基本齐全,有新时代、广隆、亚琴、苏杭、好德和新世界等超市,各类商品琳琅满屋、应有尽有。双甸天元市场,占地8071平方米;有左记食府、鑫鑫酒楼等较大型餐饮业20多家。 社会事业:境内有省道334线公路通过,农村、城镇有硬质水泥路11条,21.4公里,基本达到水泥路户户通。居内有幼儿园、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一所;有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敬老院门诊室,零售药店五家,有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所;电信代办所,用电管理服务站,畜牧兽医站、敬老院和自来水厂等。 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后,居委会范围内曾称:宗奎乡的戴庙村、蒋陆村,1955—1958年,合作社时期曾称:宗奎乡的利民6社、利民10社;1958—1983年期间,改称双甸人民公社七大队、八大队;1983—1999年恢复村名期间为:双甸镇陈桥口村(含历史老地名:八腊庄,殷家夹路和北巷口)、桅杆庄村;1999年初,桅杆庄村和陈桥口村合并,取名为镇郊村。2000年镇前村、镇园村(东大街名为红星居委会、西大街名为光明居委会,东、西、南三个蔬菜队)与镇郊村合并,取名为星光居委会,2007年10月,原镇前村和蔬菜南组撤并入石坝村北部,取名为镇南村。如太运河以北,仍为星光居委会。 名胜古迹:居委会驻地位置在双甸东、西大街中间的北首,是历史上有名的腊庄所在地。双甸是历史悠久的名镇、其地名曾有多种版本。有称“双店”、有写“双甸”、也有“霜甸”、“双桥”多称之说。如旧时在东、西大街南侧串杨河(现名如泰运河拓宽时,东大桥拆除,西大桥改建水泥桥。双甸人历来就懂得勤劳致富,祖祖辈辈创造了许许多多业绩,也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东西大街石板街两侧店铺林立,大小“老字号”商店近百家,其0名的有东街、西街“江森泰”茶叶店两家,因江与徐家结亲,后来扩大到“徐半街”,1938年被日本鬼子烧光。有“天寿堂”、“义生栈 ”、“仁和堂”、“永春堂”和“永茂药栈”五家药店。1958年公私合营时合并为一家。为双甸海产品的贸易集散地的“顾裕盛鱼行”曾盛极一时。解放前双甸曾有几家木行,其中尤以俞家木行最为盛极。东街有胡裕隆杂货店,西街也有涌胜货店。“公平石印社”是南通韬奋印刷厂的前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为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也培养了一批革命志士。宗教文化也十分兴盛。东大街粮管所有观音堂,西大街(大桥西侧)有关帝庙,东大街坚有过街“孝子坊”,西大街也竖有“节孝坊”。西街幸福路还有北巷口、姚家大院、姚家井,姚家大院、姚家井至今还保留无损、古井水质(干净清甜,附近居民仍在使用。旧时西街有四棵银杏树,现谢功成院内仍保留一棵,且枝盛叶茂。 在外人士: 袁丁:在公开招聘时,32岁就被委任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丛澜,现任福建省环保局副局长,获第二届中国妇女环保百佳“称号”;任铭善,1951年曾任浙江师范学院教务长,中文系教授,他的诗词造诣甚高,书画篆刻,碑台鉴定也建树不凡,曾参与《辞海》修改;任铭善之子任平现任浙江大学、国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导师,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他的作品被韩、日、澳、法、美及香港等各文化教育单位收芷。胡国华,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的光学“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成为共和国第一号专利获得者载入忠册;赵剑华毕业于双甸小学,获得世界羽毛球冠军,是国际羽坛“四大天王”之一。吴向阳博士,现任美国摩根大通银行董事总经理,香港《镜报》称他为“美国华尔街高级金融经营管理帅才”。张国祥,著名画家,解放军报社编辑,苏州美术学院教授。 |
伯元村 |
伯元村地处双甸镇东北边,东邻岔河镇新坝村,以任港河为界;南邻镇东村;西邻宗奎村,以江海河为界;北接河口镇江红村,以江红二河为界。南北2.75公里,东西3公里,方圆8.5平方公里。 基本情况:全村共1228户,总人口4100,其中农业人口3393人,非农人口707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苗族、侗族、布依族等。伯元村共有34个村民小组,村内设有党总支部,共有党员116人,村内总耕地面积为5222.59亩,2010年国民经济总值为12288万元。 获取荣誉:2011年获镇综合考核三等奖 2010年被评为南通市民主法治村 2009年荣获南通市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村村通”示范站称号 工业经济:全村共育大小企业30多家,其中纺织业24家,织机600多台,较有规模的企业有南通双佳建材有限公司、南通恒杰纺织有限公司、南通振润纺织有限公司、南通亿家人纺织有限公司、南通双启星纺织有限公司、南通香禧纺织有限公司、南通晓刚纺织有限公司等。 农业经济:夏季以种大、小麦为主,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全村设施栽培面积400多亩。17组王秀兰、18组陶志国、24组孙刘、养羊多年,年出栏在千头以上。3组丛远林、12组韩益秀、15组曹俊玉等养猪年出栏迈500多头。8组从明昌、26组仇过全、34组林爱军等养鸡年出栏肉鸡迈万羽。全村银杏发展速度快,人均达3棵,户均达5棵。 三产服务业:全村个体工商户大137家,各类服务业基本齐全。 社会事业:靖双线傍村而过,境内有硬质水泥路5条12公里。户户通砂石路。出灌硬质渠11条13公里。村内有公共服务中心,且图书室,兵乓球室,电教室,活动广场等基本齐全。 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后,村范围内曾称:长朴屋村、小陈村、正和村、李伯村、杨北村等村名。1955-1958年合作化时期曾称有:宗奎社、利民社、利民14社、利民5社;1958-1983年期间,改称有双甸镇10大队、11大队、17大队。1983-1999年恢复村名期间为:小冯庄村、莲花池村。1999年莲花池村与小冯庄村合并,称为晓池村。2001年4月与晓池村合并为伯元村。 2011年村党支部书记张军、主任许兵,农经员韩益秀。 |
田季村 |
田季村委会位于双沿公路。南起(334线)向北3公里外,东邻红星河相望中心村;南邻高前村;西邻钱港河相望石甸社区居委会;北邻袁庄镇铁果门村、东北侧以红星河为界紧接河口镇太阳庙村;方圆5平方公里。 田季村共有1217户,总人口4100人,其中农业人口3767人,非农业人口333人。以汉族人为主,还有苗族、侗族、布族等少数民族(主要婚配嫁娶)。全村共有30个村民小组。设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1人,全村可耕地面积6053亩,2010年国民经济总值为5032元。 获取荣誉:2008被评为双甸镇全民创业二等奖;被评为县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9-2010年被评为双甸镇计生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县级“十五”期间计划生育先进集体;2009-2010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工业经济:全村共有大小企业21家:其中纺织业8家,纱绽7500个,织机160多台,较有规模的企业,有南通佳达纺织有限公司、南通绵锦纺织有限公司、南通益康食品有限公司、南通玺凤禽业有限公司、南通昊至琼艳有限公司、南通安远水带织造有限公司等。 农业经济:夏季以种植大、小麦为主;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油料作物以种植油菜、黄豆为主。养殖业以传统养猪、养鸡为主。2组陈国全、3组张庭生为养鸡大户,即:种鸡+蛋鸡+孵育苗鸡,年育超两十多羽。全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如东县鸿翔孔雀专业合作社,如东众信禽业专业合作社,如东县品惠禽业专业合作社。 三产服务业:全村个体工商户156户,其中双沿公路边有29户,各类服务均有,百货日用、食品超市8户。 社会事业:村城境内有县级双沿公路3.5公里通过,田署五米宽柏油路1条2公里,硬质水泥路8条9.97公里,户户通砂石路。农水设施硬质渠14条12.5公里。境内有民营石甸卫生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农服务社、拉圾压缩站各1家。 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后,田季村范围内曾称有老虎庄、丁家缺、五羊庄、正华、栏马巷、永华村、田季村、竖头庄、竹前庄、孙冯庄、凌志安、冒家庄、石家庄、朱家庄、黄猫桥儿、孙石村、铁果门村、铁杨村、沿港村。1955-1958年合作化时期曾称有石甸乡署光七社、双甸乡光明三社、光明四社、石甸乡薛建社、袁庄乡红星一社。1958-1983年期间改称有双甸公社3大队、4大队,石甸公社18大队、16大队、1大队。1983-1999年恢复村名期间有永华村、田季村、铁南村、三界村、志城村、蒋庄村;1999年石甸镇铁南村与志城村东部合并为三界村。双甸镇蒋庄村部分与田季村合并为永华村。2001年4月三界村与永华村合并为田季村,2003年2月振兴村5个组并入田季村。 名胜古迹:田季村境内曾有一座显圣寺(妮姑庙)遗址在8组,解放前后逐渐衰落,房子办了学校,即田季小学,现无寺庙遗迹。据老年人传说在5组缪建国家后园上,有一棵古银古树,主干枝粗壮,树冠庞大,绿色葱葱,根围可倚靠18部小龙骨车,大革命时期成为敌我双方敌退我进的目标,战争中为挫败敌人的目标被砍伐(约在1940年初)。在14组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石,是从石甸搬迁而来,拥有10亩的柏树园林,林中埋有石家的祖墓,40年末将柏树(已成材)全都砍伐,分给了石家庄的后代传用;60年代初,因平整高园,石家的祖墓棺、碑进行了深埋,矿砖(富砖)后人进行了利用,后人石燕、石子余(15组村民),还有几块富砖保存完好,还有一块门厅接脚(砖)石(青石)宽约40公分,长约100公分,厚约10公分。还据后人石征玉说:“石家祖墓里主人当时是秀才,举人门弟。 在外人士: 16组 孙德明 南通港务局港口协会秘书长; 16组 任 建 南通市农业开发银行党委办公室主任; 17组 孙德芬 女 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 19组 朱正华 辽宁义县原人大主任、政协主席; 21组 苏映斗 南通崇川区原人大主任离休; 27组 杨国华 中铁十三局三处处长。 在外成功人士: 19组 冯 丽 女 南京佳境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3年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冯强,农经员:丛勇志。 硕士、博士 11组 叶宝楼 南京大学博士 |
鹤井村 |
鹤井村位于双甸镇西南角,东邻镇南村,以红石河为界;南邻如皋市林梓镇桥口村;西邻如皋市林梓镇蒋殿村和丁堰镇红桥村;北接双甸镇石南村,以石南河为界,方圆约6.8平方公里。 基本情况:全村共有1120户,总人口4100人,其中农业人口3598人,非农业人口502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苗族、白族、侗族、布依族等,鹤井村委会共有3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立党支部,共有党员95人,村内总耕地面积为4202亩,2010年国民经济总值为10176万元。 获取荣誉:2006年被镇评为村居综合考核先进集体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南通市民主法治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劳动和社会保障先进集体,并在合作医疗工作中获得了三等奖,在环境整治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及综治和平安创建中被评为先进集体,同时在河道整治中获得了二等奖、合作医疗中获得了一等奖、绿化造林中获得了三等奖;2010年在合作医疗工作中荣获二等奖,在综治工作、绿化造林、全民创业中获得了三等奖,同时在劳动保障工作中荣获一等奖。 工业经济:全村共有大小企业40多家,其中纺织业12家,织机156台,较有规模的企业有南通鑫鑫有机化工有限公司、石甸化工厂、南通凯瑞达服饰有限公司,大润服饰有限公司,丁井建材厂等。 农业经济:夏季以种大、小麦为主,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7组陈文林为养羊大户,年养羊500多只,25组彭仁杰为养鸡大户,年产肉鸡十万羽,24组吴建明年产肉鸡2.5万羽。 三产服务业:全村个体工商户120多户,为农服务社一家,技物服务点7家,小型商店若干。 社会事业:境内有省道334复线、石林公路贯穿本村南北,有硬质水泥路5条共11公里,户户通砂石路。居委会内有鹤井小学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家。 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前,本村知名地名有丁家井、马坞庄,新社墰、老人墩、倪家港、鹤井湾、张家家庙、斜楼岸、八字门、老猪行等。新中国成立前后称:鹤井乡丁井村、马坞庄村、石甸乡香火庄村。合作社时期称:红旗一、七、八社。1958-1983年期间,称7大队、14大队、15大队;1983-1999年恢复村名期间为丁井村、马坞庄村、香火庄村等,1999年丁井村与马坞村合并为鹤井村,香火庄村与张腰庄村(南部)合并为香张村;2003年原香火庄村(即香火庄村西部五个组)并入鹤井村,也就形成了现在的鹤井村。 名胜古迹:现村范围内有张家家庙、八字门、东振安庙、顾家里园、倪家港、老人墩、车子店等历史古迹,在新中国初期此地还是有名的苗猪集散地,至今仍留有小猪行等。 在外成功人士: 本村10组 杨 旭 现户旭装潢老总; 本村30组 朱祝平 现技信公司总经理; 本村10组 沈宏林 现北京招商办事处。 2014年鹤井村党总支部书记吴继陈,主任马玉平,农经员沈际坤。 |
镇东村 |
镇东村位于双甸镇政府东边,东邻岔河镇,以任港河界,南邻从家坝村,北接伯元村,西邻星光居委会,以江海河为界。 全村共有928户,总人口3107人,其中农业人口2667人,非农人口440人,以汉族人为主,还有苗族、侗族等。镇东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村设立党支部,共有党员92人,村内总耕地面积为4381亩,2010年村总值为7万元。 获取荣誉:2010年度获镇农村综合考核三等奖、司法工作三等奖、社会综合治税一等奖、度招商引资先进村、度农村合作医疗二等奖、度全民创业二等奖、度安全生产三等奖。 历史沿革:本村在新中国成立前,知名地名有任家旗杆、榨榛码头、唐家桥、十三弓、杨家庄、高码头、戴家老宅、杨家故园、草观音堂、袁码头、老港口子、老长港、新港、陈家瓦屋。新中国成立前后,曾称复兴乡、唐桥村、杨家庄、正南村、启富村、戴庙村、五贤村。合作社时期曾称宗奎乡利民社。1958-1983年称12、13大队,1999年唐桥村、杨庄村两村合并为现在的镇东村。 工业经济,全村共有大小企业40多家,其中纺织业30家,织机1000多台,较有规模的企业有兴亿达纺织有限公司、贝特福饲料厂、辰驰线业有限公司、神马木业、雅钰达有限公司和兴隆浆纱有限公司等。 农业经济:夏季以种大、小麦为主,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11组周国泉为养羊大户,养羊2000头;1组陈德国为养鸡大户,年产蛋鸡8000羽。 三产服务业:全居个体工商户105户,各类服务业基本齐全,有文峰超市、华联超市、镇东商店、江海桥饭馆、农药化肥店、江海桥肉铺等,有镇东加油站一座。 社会事业:境内有省道334线、靖双公路通过,境内有硬质水泥路3条,计6公里,户户通砂石路,排水硬质渠道数条。 在外人士:10组徐冬冬,博士,在美国工作;11组朱寿连,博士,在美国工作。 2011年镇东村支部书记、主任袁小燕、村农经员潘燕飞。 |
石南村 |
石南村是双甸镇西大门,在原石甸镇河南,西与如皋丁埝红马村相邻,南与鹤井村接壤,东靠红石河,现有农户1153户,农业人口3564人,总耕地面积4602亩,共设有27个村民小组,定编村干6人,大学生村官1人。水路交通便捷,陆上有S334线省道贯穿3.5公里,南北石林路3公里,水泥路10多公里,砂石路20多里,水路则北有如泰河,中有石南河,南有鹤井河,东西穿越。公共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农灌闸口7座,防渗渠道近20公里。新建公共服务中心一个,近500平方米,设有村卫生室、图书室和农民健身场所等。村经济发展乘势而上:现有织布厂9家,定报企业2家,红木雕刻厂2家,水泥制品厂1家,个体工商户近200户。外出打工经商人员1000多人,年人均收入万元以上。 |
丛家坝村 |
丛家坝村位于双甸镇东部,东与岔河镇兴发村相邻,南与本镇德银村相壤,西靠江海河,北至省334县、如太大运河。全村呈正方形地形,地理位置优越,其中如太大运河是我县水路交通枢纽,省334线复线横穿丛家坝村中部,水陆交通便利。 丛家坝村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东西全长3280米,南北长3080米,其中耕地面积6002亩。全村总农户1300户,农业人口3920人,外来务工人员200多人。 近年来,村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56户,私营企业38家,有限公司12家。全村现有纺织户40多家,拥有喷气、喷水等纺织坯布机械设备1850多台套,产值1.8亿多元,享有“坯布之村”的美誉。 在上级政策的鼓舞下,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村容村貌整洁,村风文明和谐,村级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完善。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049元,增速迅猛。 |
德银村 |
德银村是由两位革命烈士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命名。“德”取之于鲍德胜烈士,“银”取之于佘银峰烈士。德银村位于双甸镇东南部,南于新店镇园北村、胡港村为邻以南荡河、宏伟河为界;东与岔河镇金发村以岔红河一河之隔;西南部与锡伍村以赵港河为界,西北部和双南居委会毗邻;东北部与丛坝村接壤。江海河纵贯全村中心,横跨江海河上的友谊大桥是联接全村东西德银路的唯一交通桥梁。村公共服务中心设在友谊桥西、德银路北侧,全村方圆近10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1278户,总人口4061人。其中农业人口3896人,非农业人口165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苗族、白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全村共有33个村民小组,设立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76名,村内总耕地面积5265亩,2010年国民经济总值为3311万元。 获取荣誉:2003-2004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2006-2008年被评为县级民主法治普法工作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先进集体,2010年获镇升位奖、绿化造林二等奖。 工业经济:全村共有大小企业17家,其中纺织业13家,有织机900多台,较有规模的有南通久田复合肥有限公司、如东通达塑料有限公司、兴亿达纺织有限公司、建华纺织工艺服饰、天润服饰、文君纺织有限公司等。 农业经济:夏季以大、小麦为主,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9组孙国华为养猪大户,正常存栏在500头左右。12组杨飞龙为养羊大户,养羊300多只。16组单云创办100头养羊场。18组杨秀峰为林果大户,褂果梨树6亩,年产梨等水果2.5万斤。全村个体工商户113户,其中:在双甸镇经营3户;在双南农民街经营8户,沿本村境内双汤公路经营的22户,沿村境内双东公路经营的27户,沿村境内德银路经营的20户。各类服务业基本齐全。 社会事业:村境内有双汤公路通过,双东路、德银路等环村水泥硬质路3条近7公里,户户通砂石路,大小桥梁20多座,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在双东路东侧。 新中国成立前后,村委会范围内曾称丛坝乡、长富村、杨树桥村、德胜村、银峰村、德银村、石坝乡、红横村、新建村。1955-1958年合作化时期曾称幸福十社、幸福十一社。1958-1983年期间改称为7大队、17大队、8大队、13大队。1983-1999年恢复村名期间为白庙村、马家桥村、德银村、杨树桥村。1999年马家桥村并入白庙村、杨树桥并入德银村。2003年2月白庙村与德银村合并为德银村。 名胜古迹:30组章建国后园原有古榆树一棵,根部直径1.4米、高10米、树冠径12米,有100多年历史。因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遭雷电毁,今已不存。 在外人士: 曾任如东县委书记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家乡是德银村6组汤桑林。 14组陈勇现任江苏省人大信访处处长; 18组董俊现任南通市委人事局办公室副主任,其妻-现任南通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 教授、博士、国外: 陈康琴现在美国北卡罗兰那州,化学硕士、吴云云在美国硕士。 2014年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季长宽,主任丛远江,农经员章建国。 |
曙光村 |
曙光村位于双甸镇西北,东以新建河为界,与石甸居委会相邻。南接是如泰运河,西与如皋市丁埝镇夏圩村,为邻以丁石河为界,北和袁庄镇时桥村软界相连,方圆12平方公里。 基本情况:全村共有1733户,总人口6034人,其中农业人口5537人,非农人口497人。以汉族为主,其他还有苗族、侗族、白族、布依族等。全村共有48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立党支部,共有党员183人。全村总耕地面积为7022亩,2011年国民经济总值为13728万元。 获取荣誉:2001年至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安全文明村、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村;2004年获县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村、“三五”普法先进集体;2007年镇综合考核先进集体;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双甸镇综合考核排名第三位。 工业经济:全村共有大小企业60多家,其中纺织业28家,织机560台,较有规模的企业有:全县一流的年产万头的生猪养殖公司一家、江山化工厂、鑫晨化工有限公司、日升浆纱厂、泰升纺织有限公司、丽华油墨、石甸建材厂、朝阳牧业、瑞鑫服饰、南通畅通安全用品有限公司等。 农业经济:秋季以种植水稻、玉米、棉花为主;夏季以种植大、小麦为主;有年产一万羽肉鸡以上的大户6家。 三产服务业:全村共有个体工商户141家、液化气站一座、粮行4家。 社会事业:境内有省道334线、全村共有硬质水泥路6条16公里、柏油路2条7.5公里,户户通砂石路。村内有公安查报站一座。村有曙南、曙北两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后,村范围内曾称:花石乡、有大刘庄村、小刘庄村、斜桥村、东池村、胜利村等,较有影响的地点有:崔家庄,贾家庄,斜关庙,斜桥,花桥,黄家池等;1958—1983年期间改称:10大队、11大队、12大队、13大队、17大队;1993—1997年恢复村名为:崔港河村、斜桥村、郑庄村、花桥村、斜关庙村;1999年花桥村和斜关庙村合并为曙光村,崔港河村与斜桥村合并取名为花石村;2001年郑庄村并入曙光村;2007年原崔港河村、斜桥村(即花石村)并入曙光村。 名胜古迹:村内有建于清朝的庙宇遗址:一是斜关庙,仍有大殿一座,石刻“碧霞宫”“公善堂”及老和尚的塔碑,二是昆庐庵在原花石小学内。 在外人士: 23组刘峰现任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副秘书长;24组张建现任南通市港闸区政协主席;11组陶向东现任省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7组缪海峰原任上海海事局党组副书记。 |
中心村 |
中心村位于双甸镇北部三公里处,东南与宗奎村相壤,西靠红星河,北与河口镇相邻。本村东西长2250米,南北长3200米,总面积10800亩,耕种面积共5524亩,总户数1385户,总人口3783人。 本村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52户,私营企业15家。全村养鸡、养猪户也具一定规模,千只养鸡户30户,百头养猪户20户,年产25万公斤。全村共有精养鱼户25户,年产鱼量4500公斤。 本村是全国富硒米种植基地,拥有自己的经纪人队伍和专门的销售人员,市场供不应求。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5800元,并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 |
宗奎村 |
宗奎村位于双甸镇北部,东临江海河,西临红星河,南与星光居委会毗邻,北与中心村相连。东西长3000米,南北长2000米。有总人口3438人,总面积为5253亩,36个村民小组。 宗奎村一班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本村的实际,制定了切合本村的实际的计划、措施。特别是全村的民风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居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企业的老板,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更注重自己政治素养的提升,纷纷打报告,积极向组织靠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报答0。 宗奎村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动脑经、想办法,大型全民创业的热潮。该村大力兴办纺织业,农民经济逐年递增。2008年农业经济总产值2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19元。养殖业不断发展,发展科学养鸡、规模养猪、养蚕成功推动了宗奎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
高前村 |
双甸镇高前村位于镇政府西首,南临如泰河畔,东靠双沿公路,西与如皋接壤,省334线贯穿我村南首,地理位置优越。2010年全村总耕地面积7.8平方公里,总人口4406人,下设34个村民小组。2010年村集体收入36.1万元,村集体积累达80多万元,村固定资产将近200万元,其中村公共服务中心达到83万元。 2003年以来,高前村积极响应县委提出的全党大发动,全民创业的号召,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狠抓产业结构大调整,发动全员大招商,强功工业经济投入,配套基础设施大改善,为全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镇工业园区的带动和辐射下,村内工业园区形成了A、B、C和民营经济园等四个区域,目前有近40家企业进园兴业。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20多亿元,大开发催生大市场,大市场促进了大流通,欣欣兴起的工业园区建设给全村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极大地促进了本地第三产业的滚动发展。同时村为更好地服务百姓,提升村为民服务水平,村通过建前设计招标,建中跟踪监督,建后严格审计的程序,于2008年11月建成了1214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并同时配备2200平方米的绿化地、80平方米的篮球场等等。 村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合理设置,设有党群共建中心、党员服务中心、议事决策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人才服务中心等,可提供卫生计生服务、民政保障服务、养老助残服务、就业保障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和外来人员服务,以及生产资料服务和为农代理服务等。村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以来,每天设有专人值班。村农家书屋共有2800 册图书,内容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法律、历史、政治等等,每天上午8:30至5:00开放,广大村民利用空余时间增加自己知识面;另外春篮球场每到周六、日,村中、小学生集中在村篮球场锻炼。 村公共服务中心集学习、娱乐、健身于一体,真正成为全村工业集中区的“党员之家”,更加给村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使公共服务中心发挥作用。 短短几年时间,高前村就从过去的赤字万元贫困村一跃成为盈余万元富裕村。高前村先后被省评为江苏省“生态村”、“环境整治示范村”、“计划生育先进村”、“文明村先进工作村”、“社区教育示范社区”,南通市“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党建“‘双建设’”示范村、“新农村、新家庭”示范村、“模范村民委员会”、“农村改水先进集体”,如东县委、县政府“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型村党支部”、“文明村”、“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廉政文化示范点”等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09年、2010年度在全镇综合考核排名第一、荣获南通市“双学”先进集体、南通市“双创”先进村、村干部勤廉工程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
锡伍村 |
锡伍村位于原双南乡政府西南角,东邻德银村,以赵港河为界;南邻新店镇胡港村,以双汤公路为界;西邻如皋市林梓镇;北接双南居委会,以红旗河为界。 全村总面积5860亩,总人口4009人,共1349户,设29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34人。村内总耕地面积5230亩。全村共有大小企业12家,其中纺织业8家,服装业3家,铸造业1家,有织机300多台,较有规模的企业有南通东野时装有限公司、新浩纺织有限公司、文峰纺织有限公司、王勇铸铁有限公司等。夏季以种大、小麦为主,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多个养殖农场,全村养羊有2000只左右,养鸡一万多只,养猪五千头左右。前后获得2009-2010计划生育先进集体,2010年获得双甸镇综合考核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全村个体工商户180户左右。境内有双汤公路,有硬质水泥路2条4公里,户户通砂石路,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 |
镇南村 |
双甸镇镇南村位于双甸大桥桥南首,东临江海河,西临红石河,北临如泰河,南临石桥河。村域呈长方形,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双通线公路贯穿南北,村域内长约1.5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381亩。居民1249户,总人口3190人,其中非农户130户,608人。全村已建成居民住宅楼922幢,安装自来水1189户,有电脑200台,固定电话1000部、移动手机、小灵通1560只,安装数字电视和调频广播1032户。 获取荣誉:2008年度获镇全民创业三等奖;2008年度合作医疗先进集体二等奖、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工业经济:本村个体工商户百余户,民营企业37家,主要从事纺织、编织、劳保用品加工、食品加工、农机制造等行业。宇翔纺织有限公司、楠雅纺织有限公司、千惠服饰有限公司、南通亚锐服饰有限公司、南通天佳畜禽水产有限公司、双甸农机修造厂等在本地享誉盛名。 农业经济:夏季以种大、小麦为主,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19组朱斌为养羊大户,养羊300多只;19组杨正为养鸡大户,年产肉鸡一万羽。 社会事业:境内有省道334复线、双汤公路,村域内道路交通四通八达,除了便利的水路交通,现有水泥路面总长6260米,晴雨沙石路面14890米。全村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所,有私人诊所2家。享受医保167人,参加合作医疗人数3074人。 历史沿革:1946—1955(建国前后):曾称周店村、石坝乡、迮新村;1955—1958(合作化时期):曾称庭贵乡4、5社、宗奎乡星明一社;1958—1983(公社化时期):称庭贵公社(红旗公社)15、16大队、双甸公社1、15大队;1983—1999(恢复村名):称双南乡华复村、菱港村、双甸镇街前村、镇西村、镇园村;双甸镇1999年街前村与镇西村合并为镇前村;双南乡1999年华复村与周店村合并称周店村,菱港村与石坝村合并称石坝村。2003年周店村与石坝村合并称石坝村。2001年4月镇前村并入星光居委会;2007年10月石坝(北部的菱港村、华复村部分)与星光居委会如泰河南部分合并为镇南村。 知名地名:菱港,凌港河位于双甸镇东3华里,它自南向北与如泰运河相通,长达500余米,河面宽15米。之所以叫凌港,说法一,凌港河的形状是中部大,两头略小,微有弯曲像菱角;说法二,凌港多放养菱,每年产菱角数千斤。年复一年,时长日久,菱港便成了当地的地名。菱港曾见证了日寇残杀中国人民的惨痛历史。20世纪40年代日本鬼子入侵当地,一次鬼子从东南经菱港去双甸,途中发现菱港河内有船只和躲在那里的群众,怀疑他们是游击队,当场枪杀4人,其中一位农民叫李庆文,腹部被刺一刀,脾脏外流,后经丛家坝王子恒医生治好。但肉体和精神上的伤痛使他通对日寇的仇恨一直伴随他到84岁病故。凌港河边的原红旗公社16大队,1983年曾命名凌港村,2007年并入双甸镇镇南村。 洗马池,现为镇南村14组。据《如皋县志》载:“洗马池在双甸河南,宋丞相文天祥曾航海至此驻马,故名。”洗马池见证了日伪军-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暴行。日伪时期,-伪军盘踞双甸、、时,洗马池边曾一度成为敌人的杀人场。在此惨遭日伪军杀害的0人和无辜百姓有20人之多。革命烈士王文忠在一次送信途中,被叛徒出卖,被残忍杀害于洗马池边。1977年因如泰河南岸土堤平整,当地群众将土堤冲浆填平了洗马池,随后村民们陆续在此建起住房。笔架山,双甸镇镇南村4组东南角与五组连接处,过去有个地方叫笔架山。笔架山并非真正的山,传说是几百年前丛家坝大财主丛祯秀的前辈为死去的先人特地建造的坟矿风水。笔架山建造于坟场前右侧,三尖两凹,形似毛笔之架。笔架山在农业合作化以后被彻底铲除,泥土挑去填平河沟,扩大耕地面积八亩有余,每年增产粮食一万余斤。 解放前,知名地名还有:双宝茗场、九条巷、俞家香店、住家家庙、住家庄、虹桥、凤凰地、戴家互屋等。 在外能人 宗序华 南通中钢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董事长 任乃飞 江苏大学博士 理工学院副院长 现村委员有村民小组29个,设主立党支部,有党员129人。 2014年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章飞剑,主任:常建国,农经员:吴兰芳.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