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街道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办事处成立于1979年。距离朝阳市区15公里,社会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亩,辖2个社区居委会:飞马、腾龙;1个村委会:大西山,有7个驻街单位,总人口4628人。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新开放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平安和谐的街道;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化社会保障工作,使全街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荣获省级文明街道标兵称号。
党工委下设四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2名。两个社区以建设党员标准化教育活动室为契机,配备了完整的电化教育设备,面向社会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教育活动。2003年腾龙社区被评为省级标准化教育活动室。
2004年2个社区和1个村制作了党建工作展示板,明确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2005年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打造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同朝阳发电厂结成共建对子。朝阳发电厂无偿开放各类文体设施,并无偿解决社区办公用房714平方米,修建垃圾场,建桥修路,解决群众饮用的自来水,为村修建蓄水塘坝。几年来,总投资达140万元。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2006年为了深入推进“三公开”活动,制作了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栏,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给干部一个清白,还群众一个明白。
“整合社会资源,街企共创平安”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工作中做到“四个整合”,争创“五无”目标。整合街企资源,与朝阳发电厂签订共创公约,从人员设置、组织机构、联席会议、投入机制、专兼联防队伍、居民职工教育机制、信息共享等八个方面进行,双方各司其职,各把关口,形成平安创建合力;按着定岗、定责、定奖惩的原则,组建了由16人组成的专职防队、由44人组成了义务巡逻队和由58人组成的楼长(中心户长)三支队伍,对辖区重点部位进行全天候监控和管理,形成了严密防范的体系;整合技防资源,在重点部位安置了24个红外线监控点和9个视频监控点,有效控制-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积极向居民推广民用技术防范器材。整合宣教资源,制作了40块永久性标语,利用有线电视台宣传平安创建的重大意义,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实现无黄赌毒、无两案、无-、无-、无安全事故的创建目标,连续四年无刑事案件发生。2005、2006年街道被评为市级平安街道,腾龙社区被省公安厅评为平安社区。
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围绕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任务,认真研究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街计生干部在工作中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破难攻坚,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3.8平方公里 | 211303003 | 122000 | -- | 查看 马山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向阳街道 |
向阳街道位于辽宁朝阳龙城区。下辖: 211303001001 111 园-区 211303001002 111 南山社区 211303001003 111 西盛社区 211303001004 111 北联社区 |
半拉山街道 |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半拉山街道 朝阳市龙城区半拉山街道位于朝阳市区西南近郊,总面积4.12平方公里,下辖龙山社区和半拉山村,全街道总人口12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5人。全街交通便利,距国道101线12公里,锦赤铁路穿街而过,大营子火车站坐落于街道中心部位。街道内现有驻街道企事业单位8家,历史上远近文明的原朝阳农学院坐落于此。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一主四化”“一壮三增”的总体工作思路,立足于发展街道,重振街道经济,在工业上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努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在农业上坚持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果业生产。到2006年底,全街工农业总产值实现50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75万元;农业上基本形成了以葡萄生产、存储和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初步实现了农村户有稳定收入项目,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160元。 但是近年来受驻街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政策性搬迁工作的影响,街道内相继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国有土地和相对比较完善的闲置基础设施。 |
马山街道 |
马山街道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办事处成立于1979年。距离朝阳市区15公里,社会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亩,辖2个社区居委会:飞马、腾龙;1个村委会:大西山,有7个驻街单位,总人口4628人。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新开放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平安和谐的街道;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化社会保障工作,使全街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荣获省级文明街道标兵称号。 党工委下设四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2名。两个社区以建设党员标准化教育活动室为契机,配备了完整的电化教育设备,面向社会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教育活动。2003年腾龙社区被评为省级标准化教育活动室。 2004年2个社区和1个村制作了党建工作展示板,明确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2005年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打造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同朝阳发电厂结成共建对子。朝阳发电厂无偿开放各类文体设施,并无偿解决社区办公用房714平方米,修建垃圾场,建桥修路,解决群众饮用的自来水,为村修建蓄水塘坝。几年来,总投资达140万元。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2006年为了深入推进“三公开”活动,制作了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栏,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给干部一个清白,还群众一个明白。 “整合社会资源,街企共创平安”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工作中做到“四个整合”,争创“五无”目标。整合街企资源,与朝阳发电厂签订共创公约,从人员设置、组织机构、联席会议、投入机制、专兼联防队伍、居民职工教育机制、信息共享等八个方面进行,双方各司其职,各把关口,形成平安创建合力;按着定岗、定责、定奖惩的原则,组建了由16人组成的专职防队、由44人组成了义务巡逻队和由58人组成的楼长(中心户长)三支队伍,对辖区重点部位进行全天候监控和管理,形成了严密防范的体系;整合技防资源,在重点部位安置了24个红外线监控点和9个视频监控点,有效控制-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积极向居民推广民用技术防范器材。整合宣教资源,制作了40块永久性标语,利用有线电视台宣传平安创建的重大意义,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实现无黄赌毒、无两案、无-、无-、无安全事故的创建目标,连续四年无刑事案件发生。2005、2006年街道被评为市级平安街道,腾龙社区被省公安厅评为平安社区。 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围绕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任务,认真研究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街计生干部在工作中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破难攻坚,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
新华街道 |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新华街道 新华街道 办事处驻长江路5段29号,人口1.82万人,面积2.45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居委会:新北、竹林、海河、中山、长江、柳城。 |
海龙街道 |
龙城区海龙街道位于朝阳市中山大街四段19号,东至锦赤铁路,西至西大营子北山村,南临拉拉屯,北至文化路。成立于2006年2月27日,辖区总面积5.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99人;下辖3个社区1个村,有一所小学。 2006年,海龙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区委“一主四化”“一壮三增”的工作目标,紧紧围绕街道确定的“一年跟上,二年赶上,三年争创一流”和建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的海龙为目标,解放思想,扎实工作,以较好的成绩向上级党委、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06年社会总产值完成18821万元;完成招商引资额1541万元;上缴税金完成502万元;人均收入4049元。 2007年,海龙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理论,努力践行“-”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品牌,实现文化兴街、环境美街、资源强街、服务办街、平安固街、制度治街、和谐建街的目标,在新形式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坚持以创建为民为原则,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日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半年来在招商引资、机关建设、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劳动保障再就业工作等多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海龙街道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首先是充分利用中山大街改造、珠江路的全面贯通,文源路、文盛路等几条交通要道的竣工,完整快捷的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为我街的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其次是依托鞍凌钢铁有限公司和豪德光彩贸易广场的全面开工,紧紧围绕饮食服务业,钢铁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进行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聚集;再次是充分挖掘内部潜能,动员那些本地在外发展的民营经济老板,回街道建厂兴业,为发展家乡经济作贡献。第四是区位优势的明显提升,也为我街招商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按照朝阳市“东进、西拓、南移、适时北上”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未来四年内,我街通过城中村改造将成为龙城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集一体的新城区。同时,城中村改造详实的规划、设计的完毕,再加上我街拥有5.2平方公里的平整土地,都为海龙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带来了新的亮点。今年,我街招商引资将突破1亿元。上半年,我街完成生产总值15066万元;营业收入完成14996万元,占全年总指标的58%;增加值完成2995万元,占全年总指标的50%;上交税金405万元,占全年总指标的58%。 |
龙泉街道 |
龙泉街道 位于辽宁朝阳龙城区。下辖: 211303070200 112 七道泉子南村 211303070201 112 七道泉子北村 211303070202 112 吴家洼南村 211303070203 111 吴家洼北村 211303070204 112 东三家村 211303070205 112 下河首村 |
七道泉子镇 |
朝阳市龙城区辖镇。1958年设公社,1983年置乡,1986年建镇。位于区境西部,距市区中心3.5公里。101国道、锦赤公路过境,面积65.6平方公里,人口4万。辖七道泉子南村、七道泉子北村、上河首、罗家沟、潘井、铁匠炉、新地、山咀、北三家、东三家、吴家洼、公皋、下河首、水泉、西三家、芹菜沟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化纤、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主产玉米、高粱、蔬菜。有商代王八盖子古文化遗址。辽宁长征轮胎厂、凌钢朝阳焦化厂,龙城区体育运动学校等设境内。. |
西大营子镇 |
朝阳市龙城区辖镇。1958年设东风公社,1961年改西大营子公社,1982年置乡,1984年建镇。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9公里,面积82.6平方公里,人口2.4万。101国道过境。辖西大营子、河南、北山、郝家、西沟、老丈子、沟门、老窝卜、中涝、西涝、饮马池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建筑、建材、运输、商贸机械加工为主。农业主产高粱、玉米、谷子、棉花、蔬菜。. |
召都巴镇 |
朝阳市龙城区辖镇。1958年设公社,1983年置乡,1985年建镇,属朝阳县。1992年划入龙城区。位于市境北部,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86.8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召都巴、扛头沟、瓦盆沟、厚丈子、太安洲、黄酒馆、烧锅、尹丈子、宋丈子、土城子、刘丈子、李丈子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运输、建筑、红砖、粉丝和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高粱、棉花。. |
大平房镇 |
朝阳县大平房镇位于朝阳县西部,大凌河北岸。社会总面积156000亩,耕地面积5500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3000亩。7504户,23500口人,辖12个行政村,79个村民组,县直属单位12个,其中有远近闻名的省重点高中——大平房高中、朝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大平房镇称得上依山傍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北有锦赤铁路线东西贯穿,镇中心设有三级火车站;东西有朝大北线公路,南北有朱馒线公路在大平房交汇,并与101国道对接。有着充足的水利资源。大凌河和老虎山河在大平房境内交汇;朝阳市重点水利工程阎王鼻子水库座落在大平房境内;两条自流灌渠控制着23000亩水浇地。有着较肥沃的土地资源。全镇有机能耕、水能灌、集中连片,便于集约经营的方田近2万亩;3万多亩二坡地土质相对较好,适应各种作物生长。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有尚需治理的荒山、荒坡、荒沟近8000亩,适应种草,发展畜牧业生产。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全镇青壮劳动力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广大群众善于科技推广与应用。经过多年来的各种形式培训与实践,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农业实用技术,并较好的应用于生产中。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得到了不断的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大平房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立足本镇优势,因地制宜,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确立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和不断发展壮大;功能齐全的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新的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几年来,大平房镇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确定了新的农业产业格局,成为朝阳县的粮食主产区。小麦、玉米、旱烟、水稻、小杂粮物产丰富,无公害蔬菜、干鲜果和畜禽产品有着较强的发展优势。已成为当地群众开发致富的主导产业。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出台了“三让”(让名、让利、让权)、“四优先”(优先入户、优先入学、优先划拨宅基地、优先-)、“-限”(不限身份、不限地位、不限区域、不限产业、不限规模)的优惠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招商引资。现有乡镇企业69家,有商贸、建材、运输、加工、修理、餐饮、服务、娱乐等门类齐全的个体私营业户近千家。. |
边杖子乡 |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乡 乡政府驻边杖子,人口1.73万人,面积111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大房身、火神庙、黄金店、辛杖子、边杖子、姑营子、朱杖子、椴木、卧龙、新房、-子、林杖子、兴隆沟。 - 自然概况 龙城区边杖子乡位于朝阳市区西北郊,龙城区的北端,距离市区10公里。锦赤公路、国道101线纵横穿过,即将开通的阜朝和朝赤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境内由边林线、边大线南北相连。全乡东西横距12.3公里,南北纵距20.4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 - 社会、经济概况 边杖子乡现辖9个村委会,88个村民组,共4728户,总人口16314人,人口密度为158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5975人,占总人口的95%,农村劳动力8541人。土地利用总面积165055亩,其中耕地41000亩,有林地72000亩,果树13000亩,交通用地2008亩,村庄及工矿建设用地8050亩。 龙城区边杖子乡2006年度社会总产值为1.429亿元,人均年纯收入3800元。农业生产以种植业、果业、畜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初具雏形。其中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芝麻、大豆。年总产量约为18450吨,亩产量450公斤。近些年蔬菜保护地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全乡保护地总面积已达1100亩,成为供应市区辐射周边的“菜篮子”。边杖子乡是水果之乡,主要品种有苹果、梨、葡萄,总面积达13000亩,年产量为2700吨。畜牧业2006年实现总产值0.58亿元,蛋类总产量4501吨,肉类总产量3030吨,奶类总产量80吨。2006年全乡工业总产值12000万元。并已初步形成以球团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和珍禽养殖开发的产业格局。 |
联合乡 |
"1956年建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1.3万。通公路。辖联合、山咀子、下麻地、黄杖子、长立哈达、塘坊、西房身、大三家子、王贵芝店9个村委会。建有泉盛河酒厂。农业主产玉米、高粱、小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