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辽宁省 >>葫芦岛 >> 建昌县 >> 汤神庙镇

汤神庙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汤神庙镇谷歌卫星地图)


汤神庙镇简介

  名称来历
  据说很久以前,当地有一位老农在自家趟地时,趟出一座小佛爷塑像,当地人就在此修了一座庙,把这座小佛爷像供在了里面,久而久之,当地人就管这个地方叫汤神庙。
  ●地理位置
  汤神庙镇地处建昌县西部,东与牤牛营子乡接壤,南与-洞镇为邻,西连王宝营子乡,北邻凌源、喀左。辖区总面积115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6月成立区,1958年设立人民公社,1984年6月撤区恢复乡建制,1995年撤乡建镇。
  ●政区划分
  下辖汤神庙、南杖子、古桥子、朱家店、树汰沟、流水沟、酒局杖子、叠堡土沟、马营子、两家子、三家子、孤山子、松树梁子13个行政村。
  ●自然条件
  汤神庙镇境内大部丘陵,地势略呈西高东低之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年平均168天,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境内有蒿桑河自西向东流过镇境,境内河道长7.6公里。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石灰岩,可采储量为0.8亿立方米,另有一定储量的硫铁矿,集中分布在东南流水沟山一带。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8万人 117.1平方公里 211422104 121500 0429 查看 汤神庙镇谷歌卫星地图

汤神庙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汤神庙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建昌镇

  名称来历   伪康德七年(1940年),建昌县与喀喇沁左旗合并,置喀喇沁左旗,建昌县名废。解放后,又恢复建昌县,并在牤牛营子立街设镇,故此取名建昌镇。   ●地理位置   建昌镇位于建昌中北部,北纬40°48′,东经119°47′,平均海拔高度359m。   ●政区划分   建昌镇下辖建昌街村、北营子村、南营子村和建北社区、建祥社区、建凌社区、建学社区、建东社区。   ●政区沿革   建昌镇又名牤牛营子。1958年九月建昌县成立了13个人民公社,建昌镇为建昌镇人民公社,下辖13个管理区,1964年经朝阳专署批复,撤销建昌镇人民公社,成立建昌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4月13日成立建昌镇革命委员会,1983年改为建昌镇人民政府。   ●自然条件   建昌镇处于暖温带和温带之间,水分为半润湿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总的特点是:干旱少雨、雨量集中、四季分明。一年中春季多大风,雨量少,空气比较干燥,但回升快、日差较大;夏季多阴雨天气,雨量集中;秋季寒冷,空气干燥。全年平均气温8—10℃,年平均日照为2915小时,全年降水日数为113天,无霜期为156天。  

八家子镇

  ●名称来历   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喀喇沁左旗王爷府派一名姓陈的扎兰率八户蒙民到此定居守边,故而得名八家子。   ●地理位置   八家子经济开发区位于建昌县东南部,南接绥中县,东临兴城市,北侧与西侧分别为建昌县杨树湾子乡和大屯镇。地理坐标为120°03′E,40°35′N。开发区距建昌县城36.6公里,东距葫芦岛市区68公里。国道306线由南至北穿越开发区,南行40公里与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铁路相连,西北100公里与锦朝高速公路相连接。开发区总面积92.6平方千米。   ●政区划分   下辖八家子、瓦房沟、鹿叫、青石岭、前石门、高家屯、沙河哨、平山子8个行政村及1个街道办事处。   ●历史沿革   清光绪年间,境内设沙河哨牌、顾家屯牌、属葫芦素乡管辖。1931年属凌南设治局第四区管辖。1933年属凌南县第四区管辖。1946年属大屯区管辖。1949年境内设5个村。1957年境内设八家子、沙河哨乡,分别属和尚房子、黑山科区管辖。1958年属大屯人民公社管辖,境内设3个管理区。1961年成立八家子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乡村体制。1984年改为八家子镇。2006年8月16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更名为“辽宁葫芦岛八家子经济开发区”。   ●自然条件   八家子经济开发区地处中纬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2℃。一月平均气温-10℃,最低气温-26.9℃;七月平均气温23.4℃,最高气温40.7℃。年平均降水量623.6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春季雨水少,增温迅速,多大风,易春旱,冬季干燥寒冷。无霜期158天左右。开发区地处辽西丘陵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周边群山环绕,六股河流经开发区北部,淡水资源充足。开发区所辖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种有铅、锌、银、硫、锰、铜、钼、铁等。  

喇麻洞镇

   喇麻洞系明正德二年有五名-来此居住在龙头山石洞内,故得名-洞。    ●地理位置    喇麻洞镇地处建昌县政府驻地南23公里处。大凌河沿西境北流而过,朝青公路贯穿全境。东与素珠营子乡为邻,南与贺杖子乡毗邻,西与碱厂乡交界,北与牤牛营子乡接壤。辖区面积102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满清时期,乾隆8年后,又有大批内地农民陆续迁此定居,此时属直隶承德州塔子沟厅管辖。乾隆43年后,属直隶省承德府建昌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初时沿用旧制,民国3年属热河特别区凌源县第四区所辖,在此置-洞牌。    1933沦为日伪统治区,初时属凌南县第一保所辖,在此置-洞牌,为康德4年属建昌县辖,在此置-洞村,下辖11甲。    1945年“九 三”光复后,中国0在建昌组建了凌源县,同年10月因革命形式发展需要 将凌源县分为建东、建昌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后,将原-洞区正式定为第三区,下辖肖台子、杨树湾、下五家、-洞、大杖子、冰沟、必里营子、马厂、坤都营子、鸭子窝、碾子沟、王君杖子、高杖子、梁杖子14个行政村。1951年根据党中央发表的《农村法杖互助合作决议》精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先后组织120多个互助组。1955年在毛主席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指引下,掀起了合作化热潮,到年底全区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了4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还出现了8个高级社。    1956年并区划乡,将第二区(碱厂)、第六区(新开岭)所属并入-洞区,下辖房申沟、石灰窑子、贺杖子、新开岭、鸭子窝、-洞、坤都营子、什家子、碱厂、坎守杖子10个行政村。同年秋撤区并乡,撤销-洞区,将原五个乡并为-洞乡,同时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此时-洞公社下辖大杖子、-洞、汤泉子、坤都营子、大窑沟、碱厂、鸽子洞、什家子、头道营子、水泉沟、范杖子、新开岭、房申沟、大庙沟、火石山、碾房、王君杖子、石灰窑子、马厂19个管理区。    1983年撤销公社,设立-洞乡。1986年撤销乡,设立-洞镇。    ●政区划分    喇麻洞镇下辖10个行政村,包括-洞、汤泉子、马场、郝台子、小三家子、下五家子、小三家子、坤都营子、必里营子、南大杖子,有46个自然屯。    ●自然条件    喇麻洞镇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2℃。一月平均气温-10℃,最低气温-26.9℃;七月平均气温23.4℃,最高气温40.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春季雨水少,增温迅速,多大风,易春旱,秋季雨少低温,冬季干燥寒冷。无霜期158天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44.5千卡/cm2,是我国北方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方。  

药王庙镇

  名称来历   清朝崇德年间,当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传说供奉药王孙思邈,能够感动上帝,免除自然灾害。于是建庙朝拜药王,由此得名药王庙   ●地理位置   药王庙镇位于建昌县东部,东经120°3′12″,北纬40°1′9″,南与兴城市三道沟满族乡、建昌县八家子镇相连,东面与兴城市药王满族乡、连山区新台门镇相邻;北与小德营子乡、二道湾子蒙古族乡接壤,西与巴什罕乡、杨树湾子乡接壤。境内有魏塔铁路由东至西通过,省级318公路由东至西北通过,朱小线公路贯穿镇区,建兴高速公路有38公里着手筑建。药王庙镇总面积为216.7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冬,建昌县第十区药王庙区公所,撤销中心村,将54个行政村合并为23个行政村。   1950年夏,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区乡(村)各界人民代表会和区、乡(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建立药王庙区人民政府和各村人民政府。   1956年3月,改药王庙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药王庙区共有11个乡。   1958年春,成立药王庙区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月20日,成立药王庙人民公社,下设11个管理区,292个生产队;   1968年5月成立药王庙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设14个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4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撤销公社和大队的组织机构,建立乡政权。党委改称:0药王庙乡委员会;公社改称药王庙乡人民政府,下设122个村民组。   1986年12月8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药王庙乡成立药王庙镇。   ●政区划分   2002年9月5日,原药王庙镇和鸽子洞乡合并成新的药王庙镇,下辖18个行政村:药王庙村、杜杖子村、邱营子村、红旗村、上窑村、康家沟村、杨树屯村、隆合公村、鸽子洞村、高家杖子村、四家屯村、林家店村、于家屯村、响鸡村、安桦村、药王石村、兴铺村、施家杖子村。   ●自然条件   药王庙镇地处六股河的中上游阶段,峰岭连绵,沟壑纵横,五条大沟围绕着一川谷盆地构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貌。药王庙一年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8.2℃,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26.9℃,年有效积温3700—4200℃,日照2915小时,无霜期165天左右,年降水量560mm左右。六股河流经该镇7个自然村,红旗河流经3个村,两河水质较好,两岸土质肥沃,盛产粮棉,亦宜水果,为建昌东岭下的棉果林区。药王庙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辖区内藏有大量的石灰石、白云石、玄武岩、重晶石和煤、铁、锰等矿产资源,具有开采价值。镇内另有丰富的温泉和冷泉水资源,两泉开发将成为药王庙镇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汤神庙镇

  名称来历   据说很久以前,当地有一位老农在自家趟地时,趟出一座小佛爷塑像,当地人就在此修了一座庙,把这座小佛爷像供在了里面,久而久之,当地人就管这个地方叫汤神庙。   ●地理位置   汤神庙镇地处建昌县西部,东与牤牛营子乡接壤,南与-洞镇为邻,西连王宝营子乡,北邻凌源、喀左。辖区总面积115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6月成立区,1958年设立人民公社,1984年6月撤区恢复乡建制,1995年撤乡建镇。   ●政区划分   下辖汤神庙、南杖子、古桥子、朱家店、树汰沟、流水沟、酒局杖子、叠堡土沟、马营子、两家子、三家子、孤山子、松树梁子13个行政村。   ●自然条件   汤神庙镇境内大部丘陵,地势略呈西高东低之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年平均168天,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境内有蒿桑河自西向东流过镇境,境内河道长7.6公里。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石灰岩,可采储量为0.8亿立方米,另有一定储量的硫铁矿,集中分布在东南流水沟山一带。  

玲珑塔镇

  玲珑塔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一位匠人在后山上用九块石板砌成一座小玲珑塔而得名。   ●地理位置   玲珑塔镇座落在大黑山(白狼山)东麓。东经119°58′11″—119°59′31″北纬40°53′00″—40°54′31″,距建昌县城23公里,位于朝青公路与兴玲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124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46年底解放,1961年成立玲珑塔公社,办公地点设在玲珑塔村。下辖(毛杖子、黄杖子、玲珑塔、白塔子、杨树沟、房身、瓦盆窑、胜利、红草沟、高杖子、黑山沟、大西山、平房子)13个生产大队。1983年撤销公社,设立玲珑塔乡。1995年撤乡设立玲珑塔镇。   ●政区划分   下辖毛杖子、黄杖子、玲珑塔、高家庄、红草沟、胜利、大西山、小河东、白塔子、房身、杨树沟11个行政村,有65个自然屯。   ●自然条件   玲珑塔镇属丘陵地区,山地占70%,平地30%(水浇地10%),最高峰海拔732米。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多西北风,春秋夏多东南风,平均气温8.1度,年平均降水580㎜,多集中在6—9月。六股河(县内两大河流之一)流经本镇7个村,总长14公里。大西山建有小型水库一座,水面71亩,年蓄水31万立方米。大西山村有丰富的化石资源。  

大屯镇

  大屯系清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李姓来此定居,因村大人多而得名。   ●地理位置   大屯镇位于东经119.523°、北纬37.3°,建昌县东南部,距县城32公里,地处瑞云山东麓,距京沈高速50公里,306国道和朱小线贯穿大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早年本镇小石门村东侧山上有一石洞,云蒙山水穿洞而过,故也有“葫芦树大屯”之称。大屯镇总面积176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58年成立大屯人民公社 ,1983年成立大屯乡人民政府,到1997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经上级部门批准,大屯撤乡设镇。   ●政区划分   大屯镇下辖11个行政村:韩屯、贺吉沟、小石门、老沟口、三道沟、头道沟、四道沟、云山洞、马道子、大屯、圣宗庙。   ●自然条件   大屯镇地势西高东低,群山环绕,南面山体结构以花岗岩为主,北面山体结构以石灰岩为主。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平坦、土质肥沃,水利设施齐全。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云蒙河贯穿大屯镇全境,并且大屯镇还有马道子水库一座,全镇水利资源丰富。大屯镇地下矿产丰富,种类较多,主要有铅锌、铜、铁、钼、黄金等,主要分布在大屯南部山区。  

牤牛营子乡

  “牤牛营子”是由满语“莽努达万拉”的近似音而得名,其含义为“王庄”。   ●地理位置   牤牛营子乡位于辽西走廊西侧的大凌河上游,所辖18个行政村分布在大凌河两岸,环绕县城四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40°48′,东径119°48′。东依县内第二高峰—白狼山西麓,与石佛乡接壤,南与素珠营子乡、-洞镇为邻,西连汤神庙镇,北接喀左县。行政区域面积171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牤牛营子乡历史源远流长,远在周代此地即属燕国属地。清朝末年建牤牛营子乡,设有两牌。民国时期,属凌源县第四区(治所建昌镇)管辖。1931年属凌南设治局第一区,1934年属凌南县第一区建昌村管辖。1947年属建昌县第一区(城乡区)管辖。1958年属建昌镇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在境内设什大营子人民公社与建昌镇分开,1964年撤销什大营子人民公社成立牤牛营子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牤牛营子乡,2002年9月宫山咀乡并入,下辖18个村民委员会。   ●政区划分   全乡下辖18个行政村,共146个村民小组,行政村分别为:三家村、樱桃沟村、东马场村、井龙沟村、贾窑村、什大营子村、北梅力营子村、荆条沟村、扎兰营子村、西沟村、窑匠沟村、箭石沟村、章京营子村、老双沟村、南梅力营子村、蒿子沟村、洞底下村和东山村。   ●自然条件   全乡地势东高西低而又南高北低,处于华北地带的东北部燕辽构造带的燕山沉褶带松岭凹陷山地的南端,建昌北岭上大凌河串珠状河谷盆地侵蚀剥蚀低山区,属山地兼丘陵地带,平均海拔450米。境内山峦起伏,河谷交错。有海拔400米以上的立龙山、琵琶山、馒头山等山峰十几座,最高峰高丽山海拔为803.8米。辽西第一大河—大凌河(亦名灵河,古名白狼水,蒙古语“傲木楞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本乡6个行政村入朝阳市喀左县境内。   牤牛营子乡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春季雨少,夏热雨多,秋季少雨低温,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为8.2℃,年降水量为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15小时。境内盛产玉米、谷子、大豆、小豆、苹果、梨、葡萄、山楂、山杏等农产品,畜禽主要以饲养猪、牛、羊、驴、鸡、鹅、兔等,生产玄武岩、石英砂岩等石材,地下富藏高品位石油资源。   

素珠营子乡

  素珠营子是由蒙语“素珠乃拉”的近似音而得名。“素珠”为官惠名,“乃拉”为营子,其含义是“素珠”首领居住的村庄。   ●地理位置   素珠营子乡位于建昌县城南,东经119°47′,北纬40°48′,东与雷家店、大屯镇相连,南与养马甸子乡交界,西与-洞镇为邻,北和牤牛营子乡接壤。全乡总面积126.74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61年设公社,1983年改乡。2002年与原石灰窑子乡合并。   ●政区划分   下辖蟒挡坝、素珠营子、白道营子、马厂沟、白庙子、佟杖子、邱杖子、梁杖子、石灰窑子、王君杖子10个行政村, 97个村民组。   ●自然条件   素珠营子乡地处古燕山余脉的辽西丘陵地区,南高北低,南部多山,北部较平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春季风大雨少干旱,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少雨低温,冬季干燥寒冷。年降雨量为565毫米。境内主要河流是二道河子河。黑山灌渠在境内流程8公里。境内已探明的各类矿藏有23种,其中膨润土、白云石、铁、沸石等矿藏品位高,极具开采价值。有原始森林两处,总面积6000多亩。  

石佛乡

  石佛村分为东石佛和西石佛两个自然屯,因村北群山形成一巨大卧佛造像,故得名。   ●地理位置   石佛乡位于县政府驻地东5公里处,东经119°52′,北纬40°51′,白狼山北麓,北与喀左十二德堡乡和南公营子镇交界,东与玲珑塔镇毗邻,南隔白狼山与巴什罕、黑山科和雷家店三乡相望,西与忙牛营子乡接壤。辖区面积74.35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石佛乡就有人类居住,战国和周秦时代属于燕国领域。   东汉时期,这里为少数民族乌桓所辖,曹操曾带兵到白狼山平定边境叛乱,史称“白狼之战”,曹操回师路过绥中碣石,曾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流传至今。   元朝时期,这里成为蒙古贵族封地。   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属直隶省承德塔子沟厅(现凌源)管辖。乾隆43年(公元1778元),属直隶省承德府建昌县(现凌源)牤牛营子乡东石佛牌所辖。   中华民国初期,初时沿用旧制,民国3年(公元1914年),属热河特别区凌源县第四区(牤牛营子)所辖,在此置东石佛乡。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属热河省凌南县第一区(牤牛营子)管辖,在此置石佛牌。   1933年沦为日伪统治区,初属热河省凌南县第一保(牤牛营子)管辖,在此置石佛甲。伪康德7年(公元1940年),归属喀喇沁左旗,将原石佛并入建昌村管辖。   1945年“九·三”光复后不久,此地被-保安队占踞,1946年9月得到彻底解放。1947年秋至1948年底,在0十八地委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这里归属建昌县牤牛营子区所辖,同时在此境内组建了7个农民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后,建昌各级相继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权,这里的大北杖子、杨树沟、汤土沟、石佛,梅杖子、大杖子、金杖子、柳条沟行政村归属第一区(城乡)管辖。1951年开展了互助合作运行,先后组织互助组100多个。到1955年底,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了3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撤村并乡,由原来的区村制改为区乡制,当时的宝道沟、柳条沟、大杖子乡归属城乡区管辖。1958年春体制调整,将宝道沟、柳条沟、大杖子三个乡并为石佛乡,仍属城乡区辖。同年秋撤区并乡,撤销城乡区,将石佛乡所属并入建昌镇,同时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了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此时这里的大杖子、石佛、宝道沟、汤土沟四个管理区归建昌镇公社所辖。   1961年成立石佛公社。1964年社队调整,撤销什大营子公社,将其所属的姚杖子、大杖子、侉子庄3个大队划归石佛公社辖。1966年从杨树沟大队划出一个立新(上胡仙沟)大队。   1983年撤销公社,设立石佛乡。   2003年依据《葫芦岛市调整村级规模实施方案》,将大杖子村与姚杖子村合并,村名为大杖子村。立新村、侉子庄村、石佛村三村合并村名为石佛村。   经建昌县人民政府同意,石佛乡于2011年申请镇建制。   ●政区划分   石佛乡现有八个村民委员会,分别是石佛村、白狼山村、柳条沟村、张家店村、灰窑子村、梅杖子村、槐树沟村和大杖子村。   ●自然条件   石佛乡地势南高北低,南为辽西第二高峰白狼山主峰,海拔1140.2米,北为低山丘陵地貌,境内山谷纵横,耕地较少,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系为大凌河支流,水量较小,有小Ⅲ型水库2个。白狼山盛产花岗岩和白云岩,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现有小规模开发,白狼山还有森林、历史、地质和工业等旅游资源,现已向全国招商,有待开发利用。2011年4月白狼山被评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王宝营子乡

  王宝营子乡因清雍正8年(公元1730年)蒙古族辛姓名叫王宝的人来此定居而得名。   ●地理位置   王宝营子乡地处东经119°26′至119°33′,北纬40°45′至40°48′,位于建昌县西部,距县政府驻地直线距离26公里,交通里程43公里。东与汤神庙为邻,南与魏家岭、碱厂接壤,西部、北部与凌源市相毗连。全乡总面积为116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清雍正8年(公元1730年)后属直隶省承德洲塔子沟厅。   清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后属直隶省承德府建昌县(治所今凌源镇)汤神庙乡辖。   民国3年(公元1914年)属热河特别区凌源县第四区。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属热河省凌南县第一区。   1933年沦为日伪统治区,属热河省凌南县第一保。   伪康德4年(公元1937年)属建昌县。   伪康德7年(公元1940年)属喀喇沁左旗。   1945年“九·三”光复后,属建昌县汤神庙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属建昌县第五区。   1961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调整中从汤神庙划出,成立王宝营子公社,属建昌县。   1983年撤销公社,设立王宝营子乡,属建昌县至今。   ●政区划分   王宝营子乡辖8个行政村:青松村,京油杖子村,兴胜永村,田家窝铺村,城子沟村,兴隆庄村,王宝营子村,安子沟村。有75个自然屯,106个村民组。   ●自然条件   王宝营子乡地处大凌河支流蒿桑河流域的源头,属丘陵地带,山、坡、平地各占三分之一,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山林水草资源丰富,宜农、宜林、宜果、宜牧。   王宝营子乡处南温带,属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夏季少雨,年平均日照2920小时,年平均气温10℃,一月份平均气温﹣10℃,最低气温﹣28℃,七月份平均气温26℃,最高气温34℃。平均相对湿度40%。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无霜期149天,农作物生长期135天。   境内主河流1道-—蒿桑河,流经汤神庙后汇入大凌河,境内河流长度15.5公里,河道面积3.430亩,耕地面积35 .000亩,有林面积86.500亩。      

老达杖子乡

  老大杖子乡(LaodazhangziXiang)原名西汤沟,西汤沟乡民国9年(1920年)成立,由于常有“达子”出没,改为“老达子杖子乡”,1981年改为老大杖子乡。   ●地理位置   老大杖子乡位于建昌县西南部,地处辽宁省与本县的边陲。地理坐标:东经119°-120°,北纬40°-41°之间。东和东北部与要路沟乡、魏家岭乡比邻,西和西南部与河北省青龙县土门子乡接壤,北部与凌源市河坎子乡为邻。总面积为170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撤乡并入要路沟人民公社。1961年与要路沟公社分治,成立老大杖子人民公社,1981年改为老大杖子乡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老大杖子乡有11个行政村:杏花村(合并平方店村、三岔村)、明塘子村(合并东二道沟村、明塘子村)、炉上村、老大杖子村、马头山村(合并义杖子村、范杖子村)、青龙源村(合并周杖子村、插沟门子村)、牛洞子村、贾杖子村、佛指山村(原吴杖子村)、青牛山村(原东南沟村)、青龙峡村(原张台子村),共131个村民组,99个自然屯。   ●自然条件   老大杖子乡处于省、县边陲,地势高、山多、水少、东高西低、境内山岭东西向伸展,有海拔1056米的平顶山,海拔1045米的马头山,还有海拔700-995米的大山十座。境内平均海拔617米,形成县境的脊梁。   老大杖子乡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是风大雨少,十春九旱气候干燥,旱灾发生率高;夏季炎热雨量集中,易发生雹灾;秋季雨量较少,常有风灾威胁;冬季严寒干燥多风。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160天。   境内有青龙河,发源地—青龙源村西水泉,向北流入凌源;其次是贾杖子村溢水井,井泉水向东流入青龙峡村龙潭瀑布,再折向南流入河北青龙境内。   老大杖子乡自然资源较丰富。除锰矿、金矿、石灰石、珍珠岩等矿产资源外,还有山杏、大扁杏、榛子、核桃、栗子等野生植物资源。  

要路沟乡

  要路沟因地处交通要塞,四通八达,又在两条山脉中间的开阔地带集屯而居,况战略位置重要故而得名。   ●地理位置   要路沟乡位于建昌县西部,距县城五十公里,地处东经119°29′,北纬40°34′,东以石门子村张家湾屯为界与头道营子乡接壤,西以平方子村草碾屯、张台子村山西屯为界与老大杖子乡相邻,南以石门子村东沟屯、于林森沟屯、田杖子村王杖子屯、河南村老虎沟屯、张台子村老皇城分水为界与河北省青龙县交界,北和西北以闫杖子尖山、歪桃山为界,分别和老大杖子乡与魏家岭乡相接,南北最大长度15千米,东西最大跨度10千米,总面积104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乾隆三年(1738年)设塔子沟厅,治所凌源镇辖今建昌县,要路沟属建昌管辖。1778年将塔子沟厅改为建昌县,要路沟属建昌管辖区。民国三年(1914年)统一全国区划名称,实行省县制,县以下设区牌,设牤牛营子巡检厅,辖要路沟区。1933年—1957年,要路沟乡分别归凌南县,喀左县,建昌县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要路沟乡。   ●政区划分   全乡下辖张台子、平方子、要路沟、吴坤杖子、河南、田杖子、天命寺、石门子、会河沟,闫杖子10个行政村。   ●自然条件   由北向南逐渐宽阔,呈扇面形。西和西北群山环绕,河流交错。北和东北地面起伏,丘陵相接,南和东南为大凌河西岸与西北缓坡相接的平原地带。   要路沟乡地处暖温带和温带之间,为半温湿与干旱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8℃,最高35℃,最低-30℃。年积温2800℃,年降雨量560毫米,无霜期160天。   要路沟乡共有三条河流发源于此,其中省内以大凌河最为知名,河道在乡内总长8.5千米。河北省的青龙河和省内的射鹿河均发源于此。全乡地下水源丰富,水质非常好。  

魏家岭乡

  名称来历   清乾隆四十三年,有魏贾两姓在此岭头居住,得名魏贾岭。伪满时期修围子写门牌,贾姓人家已迁走,“贾”“家”音似,又因仅剩一户姓魏人家,因而改名魏家岭,沿袭至今。   ●地理位置   魏家岭乡位于建昌县西39公里处,东经119°31′北纬40°37′,东与西碱厂乡接壤,西与要路沟乡毗邻,南与头道营子乡交界,北与王宝营子乡和凌源市相依。全乡社会总面积为100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魏家岭乡清朝时期归老大杖子汤沟管辖。民国时归属凌源县第六区,1931年归属岭南设治局第二区,1936年归属凌源县第二区黑山后村管辖。1942年并入碱厂村,1946年属建昌县第二区管辖,1949年划为六个社,属碱厂区。1957年建魏家岭乡,1958年改为魏家岭管理区,属要路沟人民公社管辖,1962年成立魏家岭人民公社,下辖6个生产大队,1985年魏家岭乡人民公社更名为魏家岭乡人民政府,当时所辖十一个行政村,2003年经合并变成现在的七个行政村。   ●政区划分   魏家岭乡建乡时期共有十一个行政村:宁杖子村、赵杖子村、魏家岭村、西大杖子村、货郎杖子村、黑山后村、杨杖子村、董杖子村、四道沟村、山湾子村、柴木沟村。2003年,将原货郎杖子村并入魏家岭村,将原董杖子村并入杨杖子村,更名为孤山子村,将原四道沟村、山湾子村、柴木沟村合并,称柴木沟村。原有的十一个村合并成了现在的七个行政村。   ●自然条件   魏家岭乡属西岭上侵蚀剥蚀中山区。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高度为550米,系半山半丘陵地带。   魏家岭乡地处中纬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春秋温和、冬寒夏热,四季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8.1℃,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26.9℃,大于或等于0℃有效积温在3676.9℃以上,全年日照时效为2915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量144.5卡/cm2,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550mm,平均无霜期为150天,最大冻土深度为1.5m。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魏家岭乡柴木沟村山里有煤炭资源,有待勘探开采。大凌河源头支流的孤山子水库也坐落在此,水库面积122万平方米,可蓄水1000万立方米,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山林资源十分丰富,除丰富的木材资源外,还有丰富的野生蕨菜、野山菌(如榛蘑、肉蘑、松蘑)和山杏、榛子、楸子等野生植物。  

西碱厂乡

  名称来历   清代天聪9年(公元1634年),蒙古族军官“贺少军”率部来此定居驻守边关,当时此地是一片宽敞的碱地,经常在此地射箭操练人马,故称箭场,后演变为西碱厂。   ●地理位置   西碱厂乡地处东经119°13′至120°18′,北纬40°24′至41°06′之间,位于建昌县政府驻地西南24.5公里处(地图直线距离)东依大凌河与-洞镇相望,南与头道营子乡为邻,西为魏家岭毗邻,北与王宝营子乡接壤。大凌河纵贯南部,依东界北曲出境。全乡总面积78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设立西碱厂乡人民政府。2003年依据《葫芦岛市调整村级规模方案》,将沈杖子村、大窑沟村、古迹营子村合并,村名大窑沟村。妈达杖子村与西鸽子洞村合并,村名为西鸽子洞村。   ●政区划分   下辖碱厂、东大杖子、鸽子洞、什家子、大窑沟、磨石沟、牛角沟7个行政村,50个自然屯,90个村民小组。   ●自然条件   西碱厂乡在建昌县西部相对较低处,东西部最高相对落差1147.5米。西碱厂乡地处古燕山余脉的辽西低山丘陵区,属北温带亚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2℃。一月平均气温-10℃,最低气温-26.9℃;七月平均气温23.4℃,最高气温40.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无霜期158天左右。  

头道营子乡

  头道营子(Toudaoyingzi)系清天聪9年(1635年)蒙古人来此定居后,因是喀喇沁左旗西部蒙汉交界的第一个营子,故得名。   ●地理位置   头道营子乡地处东经119°26′,北纬40°45′至40°48′,与县人民政府驻地直线距离35公里,位于大凌河上游两岸,东与新开岭乡接壤,西与要路沟乡毗邻,南与河北省交界,北与西碱厂乡相连。总面积为56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清乾隆3年(公元1738年)属直隶省承德州塔子沟厅辖,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属直隶省承德府建昌县(治所今凌源镇)盘岭乡新开岭牌辖。   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属热河省凌南县第二区(要路沟)辖,在此地置头道营子、后狮沟牌。   1933年沦为日委统治区,此时属热河省凌南县第二区(要路沟)辖,在此置头道营子甲。伪康德7年(公元1940年)后属喀喇沁左旗辖,东境归属大新开岭村,西境归属要路沟村。   1945年,“九、三”光复后不久,此地被-保安队盘踞。1946年9月得到了彻底解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以后,各级相继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权。此时此地属建昌县第二区(碱厂)辖,在此置头道营子、坎守杖子行政村。此地的水泉沟、后狮沟行政村属第六区(新开岭)所辖。   1956年并区建乡,由原来的区村制改为区乡制。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撤乡并入-洞人民公社辖。1971年春成立头道营子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设立头道营子乡。   ●行政区划   2003年依据《葫芦岛市调整村级规模实施方案》,将十八坦村与碾子沟村合并,村名为碾沟村,务本杖子村与水泉沟合并,村名为水泉子沟村。西沟村与后狮子沟村合并,村名为后狮沟村。头道营子乡现共辖7个行政村:头道营子村、坎守杖子村、碾沟村、水泉子沟村、陈家店村、后狮沟村、三门店村。共有56个村民组。   ●自然条件   头道营子乡地处大凌河上游两岸,属丘陵地带,群山环抱、土地肥沃,境内有蓄水能力达500万立方米的山湾子水库一座。   头道营子乡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是风大雨少,十年九旱气候干燥,旱灾发生率高;夏季炎热雨量集中,易发生雹灾;秋季雨量较少,常有风灾威胁;冬季严寒干燥多风。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60天。   头道营子乡自然资源较丰富。境内主要河流为大凌河。山林植被条件较好,经济林面积34000亩,有山杏、大扁杏、榛子、核桃、栗子等多种野生植被。  

新开岭乡

  素有“辽西山楂第一乡”之称的新开岭乡原名盘岭,以前此岭只能通过行人,后于清顺治3年(1648)在此开一道通往河北、青龙干沟的大车路而得名。   ●地理位置   新开岭乡位于建昌县城西南39公里处,地处东经119°35′,北纬40°38′,东以大青山为界与和尚房子乡、贺杖子乡相接,西、北分别以牛马山、孔台子北河为界与头道营子乡相邻,南以桦树沟岭为界与绥中县、河北省青龙县接壤 。省级公路朝青线贯穿境内,距葫芦岛140公里,距锦州180公里,距北京480公里。全乡总面积98.82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旧中国本乡的行政规排为盘岭排,满洲国时期,于1936年(康德二年)建立新开岭村。1946年(光绪第二年)成立了新开岭区人民政府,县里编号为第六区。1955年本区并到-洞大区,新开岭范围内划为三个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仍属-洞大公社管辖,本乡划为乡,下设三个管理区。1981年由-洞在公社分回,成立新开岭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新开岭乡人民政府,当时下属十一个村。   ●政区划分   新开岭乡下辖8个村:郭家村、白杖子村、新开岭村、桲椤树村、青山村、东南杖子村、山楂沟村、红旗村,共58个自然屯,108个村民组。   ●自然条件   新开岭乡地处大青山脚下,大凌河上游,平地有限,大岭荒山居多,辖区内为丘陵地带,平均海拔635米。   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生长期较短,全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夏季高温多湿,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积温3760.4℃,平均日照4175.2小时,平均无霜期150天,尤其适合山楂果树的生长。   境内属大凌河水系支流上游,地下水源极为丰富。   境内有储量丰富的金、银、硫铁、铅锌、铀等矿藏资源,铀矿、金矿品位上乘,中直企业北方铀矿、红旗矿业集团落户于此,美丽的大青山自然风景区和含锶弱碱型矿泉水资源正吸引着知名企业落户新开岭。  

贺杖子乡

  贺杖子乡在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贺姓人氏来此定居而得名。   ●地理位置   贺杖子乡位于建昌县政府驻地建昌镇南32.5公里外,北纬42°32′,东经119°41′.东依白土岭与养马甸子乡为邻,南依大青山与和尚房子乡毗连,西部押宝山村与新开岭乡连接,北与-洞镇接壤。全乡总面积65.58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满清时期,此地归直隶省承德府建昌县(治所今凌源镇)盘岭乡新开岭牌辖。中华民国时期归热河特别区凌源县第四区(牤牛营子)白土岭乡辖。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归热河省凌南县第一区(牤牛营子)白土岭牌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时,归热河省凌南县第一保(牤牛营子)-洞甲辖。伪康德四年(公元1937年)归喀咗沁左旗(治所今凌源镇)大新开岭村辖。1945年光复后不久,此地被-保安队占据。1946年9月份得到彻底解放,归热河省建昌县新开岭区辖。新中国成立后,归热河省建昌县(第六区)新开岭辖。1956年归辽宁省建昌县-洞区贺杖子乡辖。1958年归建昌县-洞公社辖。1961年归建昌县新开岭公社辖。1979年8月,建昌县政府决定:原新开岭公社分开为两个公社。根据新开岭公社东小区交通不便的情况,将新开岭公社东小区的5个大队成立1个公社,即贺杖子公社。以建制后的临时驻地贺杖子村而命名为贺杖子人民公社。   1984年3月,贺杖子公社更名为贺杖子乡人民政府。   ●政区划分   贺杖子乡下辖5个行政村:押宝山、火石山、碾房、贺杖子、大庙沟,有45个村民小组。   ●自然条件   贺杖子乡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669米。境内山峦起伏,沟壑交错,数十条河统归青山河,流入大凌河。辽西最高峰——大青山,坐落于贺杖子乡驻地7.5公里外。处于东经119°41′,北纬40°28′,海拔1223.8米,山势坡陡险峻。向南延伸到绥中县境内,西延伸到河北青龙,东到和尚房子,北连梁到-洞。山上古树参天,柴草茂盛。野果野菜丰盈,景色优胜。名贵树种繁多,野生鸟兽,数不胜数。另外还有锁链砬子,老秃顶,九楼山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一年中最冷的天气出现在1月份,最热的天气在7月份。全年平均气温为7.9℃年平均最高气温13.5℃,年平均最低气温1.7℃,年极端高温40.7℃,年极端低温-26.9℃。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1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23.6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   贺杖子乡山多沟深,山高坡长。草多林密,属暖温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宜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有多种多样动植物的自然资源。谷类、油料、瓜果等经济作物,林木、花草、草药等种类繁多。铁、玛瑙石、石灰石、白石、金、铜、云母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养马甸子乡

  养马甸子清初以前叫衙门甸子,清代皇上选秀女,当地老郝家有个姑娘被选入宫,郝家从此成了皇亲国戚,家道就日渐兴旺起来,后来,这里就成了皇帝养御马的地方,从此改名为“养马甸子”。   ●地理位置   建昌县养马甸子乡地处东经119℃46’,北纬40℃34’,东邻大屯镇,西邻贺杖子乡,北邻素珠营子乡石灰窑子村,南接和尚房子乡和绥中的葛家乡。全乡面积134.86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据历史记载,远在周代此地即为燕国领地。满清时期,初属直隶省承德州塔子沟厅辖,1949年属和尚房子第七区人民政府辖,1961年建立养马甸子人民公社,1983年建立养马甸子乡。   ●政区划分   下辖枣木杠沟、万寿园(回流水)、仓上、北桃皮沟、杨木锨沟、马道沟、梨花源(房胜沟)、养马甸子、平房子、腰庄子、宫福堂、大杨树沟12个行政村,103个自然屯。   ●自然条件   养马甸子乡属北温带亚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候独特,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0.5℃,其中一季度平均气温15℃,二季度平均气温26℃,三季度平均气温23℃,四季度平均气温-22℃。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并多集中在7---8月份,春季雨水少,增温迅速,多大风,易春旱,无霜期达180天左右。养马甸子乡实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乡镇之一,四周环山,沙化土壤透水透气性较强。水资源以地下水和山泉水为主,清纯适口,这里的水质以做农家豆腐脑为一绝。该乡矿产资源丰富(含钼、铁、铜),亚洲第一大钼矿就在该乡的杨树沟村,铜、铁矿在勘探中。  

和尚房子乡

  名称来历   清乾隆年间,此地曾为修建增福寺的和尚修一座“和尚坊”,故得名。   ●地理位置   和尚房子乡位于建昌县境南部,地处东经119°48″,北纬40°19″,东界绥中县葛家乡,西连新开岭乡、贺杖子乡,南接绥中县明水、秋子沟两乡,北邻养马甸子乡,距建昌县城54公里。总面积194.9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这里很古以前就有人居住,远在周代这里即为燕国领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将原和尚房子区正式定为第七区人民政府,1956年设和尚房子乡,1958年成立和尚房子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和尚房子乡,2002年将温杖子乡并入和尚房子乡。   ●政区划分   下辖杜庄、乔杖子、李家店、网子沟、董杖子、白峪、鹦鹉山、苇子沟、蒲塘沟、五指山、水路沟、和尚房子、梅家房子、正沟、三股水15个行政村,141个自然屯,134个村民小组。   ●自然条件   和尚房子乡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风大雨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雨少低温,冬季干燥寒冷。多年平均气温 9.8℃,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6.9℃(1962年2月);极端最高气温零上40.7℃(1961年6月)。生长期平均145天,无霜期年平均16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915小时。境内有黑水河、老岭河两条河流。和尚房子乡境内有储量丰富的金、银、铜、铁、钼等矿产资源,建昌县最大的金矿“金泰公司”就在辖区内。  

杨树湾子乡

  杨树湾子地处六股河一河湾处,有较大的杨树林,因此而得名。   ●地理位置   杨树湾子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2′47″、北纬40°24′3″。位于建昌县城东南,距县城35公里。东连药王庙、南靠八家子和大屯、西接黑山科、北与巴什罕和药王庙为邻。总面积为116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清代杨树湾子乡西部归黑山科乡管辖,北部归药王庙乡管辖,民国时期未变。1947年属黑山科区管辖。1957年境内划为陈家屯、杨树湾子、石洞子3个乡。1958年境内分为3个管理区,分别隶属药王庙、大屯、黑山科三个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杨树湾子人民公社,下辖9个生产大队。1984年由人民公社改为乡建制,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2004年合并成9个村民委员会。   ●政区划分   全乡下辖9个行政村:凤凰洞村、玉带湾村、蒙古营子村、顾家屯村、陈家屯村、李家屯村、赵家屯村、石洞子村、马合沟村,98个村民小组。   ●自然条件   杨树湾子乡地处六股河和毛道河两河流域。两河在前营子交汇,流域内形成较大面积冲击平原,为此杨树湾子平原面积较大,山地、丘陵面积较小,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两河水源充足,上游无工业企业,水质无污染。杨树湾子乡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8.2℃,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26.9℃。年有效积温3700—4200度,日照时数2915小时,无霜期为165天左右。年降水量56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主要矿藏有锰、铅、锌、煤、玄武岩、石灰石等,玄武岩和石灰石储量较大。  

黑山科乡

  黑山科是由蒙语“碣石克”的近音而得名,“碣石克”原意是禄田,是蒙古王公赐给有功差人的土地。   ●地理位置   黑山科乡位于东经119°56′50″,北纬40°43′25″,建昌县东南岭下,属于丘陵地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便捷, 306国道建绥公路在黑山科乡境内贯穿,是进京入关的重要通道,并设有南桥火车站,大量人流、物流经车站周转。东连杨树湾子、南接大屯、西靠雷家店、北与巴什罕和石佛为邻。全乡总面积81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黑山科乡民国二十年归热河省凌南县管辖。解放后归热河省建昌县管辖。1955年划归辽宁省属锦州专员公署建昌县管辖。1958年划归朝阳行政公署建昌县管辖。1989年6月划归锦西市(今葫芦岛市)建昌县管辖至今。   ●政区划分   黑山科乡下辖本街、东梁杖子、小台子、姜杖子、杨树底下、北桥、二道河子、上地、下坡子9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   ●自然条件   黑山科乡地处六股河支流,毛河上游,背靠白狼山,多丘陵。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年降水量500~600mm,年平均气温7~9 °C,积温3000~3300 °C,无霜期长150天以上,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水果主要是大枣、苹果、梨、核桃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理石,储量丰富。  

雷家店乡

  雷家店居民系满族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满族前来定居,原名菩萨庙(聖宗庙)。由于住民雷姓开设客店而逐渐演为雷家店。   ●地理位置   雷家店乡位于建昌县县城南部,白狼山脚下,东邻黑山科乡,南靠大屯镇,西连素珠营子乡,北和牤牛营子乡接壤。其地理位置为北纬40゜37′39″—40゜48′39″,东经119゜48′12″—119゜56′11″,主导产业是薄皮核桃,被誉为“东北核桃第一乡”。 辖区面积133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雷家店乡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远古就有人居住,周代属燕国领地。1962年春为进一步发展落实巩固的方针,雷家店人民公社从黑山科人民公社划分出来开始建制。1984年3月改为雷家店乡,下辖9个行政村。   ●政区划分   雷家店乡下辖九个行政村:冰沟村、马家店村、彭杖子村、莲花池村、灰窑沟村、骆杖子村、吕杖子村、二杖子村和大松木沟村,92个村民组。   ●自然条件   全乡地势北高南低而又西高东低,处于华北地台的东北部燕辽构造带的燕山沉褶带松岭凹陷山地的南端,建昌东南岭下,属山地兼丘陵地带,平均海拔320米。境内山峦起伏,河谷交错。六股河支流毛头河发源于此,引宫山咀大Ⅱ型水库水发电,向葫芦岛市内供水,使时令河变为长流河。   雷家店乡地处中纬度,为半湿润易干旱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春季雨少,夏热雨多,秋季少雨低温,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为9.6℃,年降水量为565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15小时。   境内盛产玉米、谷子、大豆、小豆、核桃、苹果、梨、葡萄、山杏等农产品和猪、牛、羊、驴、鸡、鹅、兔等禽畜产品,地下富藏原煤资源。  

小德营子乡

  名称来历   清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因蒙古族人来此定居得名小德营子。“小德”是由蒙古语的近似音而来,愿意是“贤者”或“能者”的意思。   ●地理位置   小德营子乡位于县政府驻地建昌镇东部三十0五公里处,东经120°10′,北纬45°53′,东与连山区孤竹营子乡为邻;南与药王庙镇接壤;西与二道湾子乡相连;北与朝阳市六家子镇毗邻。全乡面积90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58年小德营子乡隶属于药王庙人民公社,小德营子人民公社更名为乡之后,1961年5月1日正式成立小德营子人民公社,1983年年底更名为小德营子乡,到2004年春将原来的13个村合并为现在的10个村。   ●政区划分   辖新立屯、大石桥、莲花山、腰营子、 公立亨、双榆树、东大门、一间楼、贾家屯、冷家店10个行政村。   ●自然条件    小德营子乡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7.5千米,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石质山区。全乡气候特点是常年干旱少雨。矿藏方面,藏有铁矿、铅锌矿资源,尤其是石灰石资源最为丰富,其余还有膨润土资源等。  

二道湾子蒙古族乡

  二道湾子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苏姓来此定居,因位于六股河北岸,由上游头道湾子到此曲流为第二道大河湾处而得名。   ●地理位置   二道湾子蒙古族乡是葫芦岛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1984年恢复建制。位于建昌县城东3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5′,北纬40°7′。辖区内社会面积91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后,属直隶省承德州塔子沟厅管辖。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后,属直隶承德府建昌县(驻地今凌源镇)所辖。   1933年,沦为日伪统治区,开始沿用旧制。伪康德4年(1937年),凌源、凌南两县合并,复命建昌县,在此置二道湾子村。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各级政权建立,将二道湾子区正式定为第十一区人民政府,下辖32个行政村。   1956年并区建乡,由原来的区村制改为区乡制,将第十一区并入药王庙区所属,在此境内置二道湾子、大庙、二间楼3个乡。   1961年5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调整为社队体质。此时将药王庙公社划分为小德营子、鸽子洞、药王庙、二道湾子4个人民公社。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设立二道湾子乡。   1984年改为二道湾子蒙古族乡。   ●政区划分   二道湾子辖头道湾子、二道湾子、大北沟、红峰、冀杖子、二间楼、坝上、上河南、大东沟、西沟、西簸箕、刘质彬沟12个行政村,63个自然屯。   ●自然条件   二道湾子蒙古族乡为石质山矿区(七山一水二分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寒冷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冬季最低气温-20℃,夏季最高气温32℃,年平均降雨量450mm,无霜期19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大豆、小杂粮、蔬菜等;水果有苹果、梨、桃、大枣等。全乡主要河流两条:六股河和二道湾子北河;有红砬山锰矿。  

巴什罕乡

  巴什罕是蒙语“保日罕”的近似音,“保日罕”原意为佛的意思,因该村莲花池旁有块花岗岩石,蒙古族人以为佛的化身,故称“保日罕”。至今,莲花池和石头俱在。   ●地理位置   巴什罕乡在白狼山东麓,距县城34公里,东连药王庙镇和二道湾子乡、南接杨树湾子乡和黑山科乡、北与靠玲珑塔镇、西北与石佛乡为邻。总面积104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清代境内设巴什罕碑和土城子碑,属玲珑塔镇。1934年属凌南县第三区,境内设巴什罕村和土城子村,1946年属玲珑塔区管辖,1957年境内设巴什罕乡,土城子乡、戴杖子乡并入巴什罕乡,增设天增隆乡,属玲珑塔区管辖。1961年成立巴什罕人民公社,下辖10个生产大队。   ●政区划分   1985年巴什罕乡下辖13个村民委。2004年戴杖子村与偏道子村合并为戴杖子村,西山根村与水泉沟村合并为西山根村,至今有11个村民委:邹杖子村、苗油坊村、排路沟村、天庆永村、天增隆村、西窝铺村、榆树底下村、土城子村、戴杖子村、西山根村、松树底下村。   ●自然条件   巴什罕乡气候温和,无霜期150天,是建昌县的主要玉米产区。境内韩杖子水库(西窝铺村)为小A型水库,六股河支系从南到北贯穿全境,汇入六股河。  

娘娘庙乡

  娘娘庙,因此村内有一供奉着0娘娘的庙宇而得名。   ●地理位置   娘娘庙乡地理坐标为东径120°06′,北纬40°42′。位于建昌县最东部,东与朝阳六家子镇毗邻,南与二道湾子接壤,北靠朝阳瓦房子镇,西与谷杖子隔山相连。全乡总面积76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10月1日毛杖子、谷杖子、娘娘庙成立建昌县十三区(政府设在丛杖子村,现在李家店村),1958年谷杖子、娘娘庙统称一个人民公社叫娘娘庙公社。1961年分公社,谷杖子分出,娘娘庙人民公社独立,1984年娘娘庙人民公社改名为娘娘庙乡政府。   ●政区划分   全乡共分8个行政村,即:南台子村、李家店村、逯杖子村、迟杖子村、东山村、平房子村、孟松沟村和盘龙沟村。   ●自然条件   娘娘庙乡以甘草沟岭为分水岭,形成中间高东西低的地理特征,平均海拔300米。境内山峦重叠,沟谷交错,系柏山向西延伸的余脉,纯属山区丘陵地带。境内主要山峰有吕家梁山,坐落在该乡东南部,主峰海拔731米;三磴砬子山,坐落在该乡东部,主峰海拔667米;盘岭山,坐落在该社西南部,主峰海拔440米。境内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温和,夏季较热,历史最高温度达40.7℃,最低温度达26.9℃,正常年降水量达150至200毫米。由于境内山多谷深,酿成数十条季节性河流,甘草沟岭以西的沟水汇入六股河,以东的沟水汇入朝阳元宝山水库,为小凌河之一支流。全乡境内地下资源有较为丰富的锰矿、氟石、青白石等资源,现在探明锰矿储量很多,青白石含储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氟石的储量十分丰富,具备开采价值。  

谷杖子乡

  谷杖子系清乾隆元年谷姓来此定居,盛产谷子,加工小米誉为“黄金米”,清朝宫中贡品而得名。   ●地理位置   谷杖子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20°,北纬41°。乡政府所在地为谷杖子乡本街。位于建昌县东北部,东与娘娘庙乡相连,南与玲珑塔乡接壤,西与喀左县尤杖子乡毗邻,北靠朝阳县瓦房子镇。全乡总面积100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10月1日,谷杖子、毛杖子、娘娘庙统称一个人民公社叫娘娘庙公社。1961年分公社,从娘娘庙公社分出,成立谷杖子人民公社,1984年建昌县谷杖子人民公社改名为建昌县谷杖子乡人民政府。   ●政区划分   全乡共分8个行政村,即:下甸子村、安杖子村、大腿蓬沟村、谷杖子村、吉杖子村、雹神庙村、包杖子村、尹杖子村。   ●自然条件   以雹神庙岭为分水岭,形成中间高,南北低的地理特点,平均海拔300米。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境内坐落柏山山脉,属山区丘陵地带。境内主要山峰有柏山,坐落在该乡北部,主峰海拔1020米。境内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温和,夏季炎热,历史最高温度40.9℃,最低温度达-27℃,正常年降雨量300-400毫米。由于境内山多谷深,有数十条季节河流,雹神庙岭以南流水汇入谷杖子水库,为六股河一支流,岭北水系为小凌河源头之一。全乡境内地下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锰矿、铁矿、铅锌银矿等。锰矿在日伪时期就已开采,现在储量依然丰富,铁矿、铅锌银矿都具备开采价值。  


汤神庙镇特产大全




汤神庙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