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柏村地处武康镇东南部,东连三合乡八字桥,西接上柏、龙凤村,南依三合乡杨文村与余杭区安溪镇,北靠灯塔村及三合乡华兴村,总面积10.52平方公里,辖27个自然村,有23个村民小组,648户人家,2274人,村委在下柏集镇。全村有耕地面积2830亩,其中:水田2534亩,旱地296亩,山林10836亩,其中:用材林854亩,薪炭林450亩,毛竹林2650亩,小竹山4350亩,早园竹1433亩,干水果山42亩,茶地15亩,其他1042亩。
下柏村,唐朝时属武康县崇仁乡,宋村属崇仁乡下陌里,明时属崇仁乡四都。清时为四都下管一保二庄、五庄,民国三十年为防风区崇仁乡,民国三十四年为仁风乡,解放初为上柏区安乐乡,1956年为上柏乡下柏高效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上柏人民公社下柏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上柏公社桥北、下柏、西坞生产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乡桥北、下柏、西坞村。1986年上柏乡改上柏镇。1999年上柏镇并入武康镇,2000年4月桥北、下柏、西坞合并为下柏村。
桥北村,因村在下柏汉桥以北,故名。有8个自然村,即:桥下,西陡门、胡家塘、陈家琪、洪亩琪,东往头,范家塘、南津桥,5个村民小组,143户,499人,村委在桥下。有耕田面积750亩,其中,水田680亩,旱地70亩。山林1038亩,其中:薪炭林156亩,毛竹山325亩,小竹山445亩,其他47亩,早园竹30亩,水果山35亩,鱼塘27亩。
下柏村,据《武康县志》载:“在县南柏山之下游,故名”。下柏村有4个自然村,1个集镇,即:下塘桥、崇仁桥、纽子陡、安东、下柏。有9个村民小组,220户,757人,村委在下柏镇上。耕地面积1060亩,其中:水田953亩,旱地107亩,茶地25亩,山林2433亩,其中用材林100亩,薪炭林150亩,毛竹山499亩,小竹山660亩,其他山林641亩,早园竹383亩,鱼荡5亩。
西坞村,有14个自然村,即:泮家弄、乌山畈、豆腐桥、叶家桥、塔儿桥(别名脚印桥)、圣堂头、龙门里、牛坞里、叶家坞、大山坞、沈家鱼池、洪亩琪、六亩田口、姚头里,辖9个村民小组,296户,1000人,村委驻泮家弄,耕地面积1230亩,其中:水田1111亩,旱地119亩,山林6107亩,其中:用材林30亩,薪炭林450亩,毛竹山1344亩,小竹山2956亩,其他山313亩,早元竹977亩,水果林37亩,鱼荡5亩。
下柏村有过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1940年2月,省政工二队队副刘蒂率谢勃、李权、陈攻、徐步尧,王月秋(女),蔡文雄等到武康、德清坚持抗日救亡活动,成立包括下柏在内的上曹党支部,在三合杨坟组织农抗会为雇农向地主增加工钱的斗争。
下柏村曾经是个繁华的山货市场。抗战时期,下柏因远离交通要道,一度成为较安全的所在,原出货上柏的安吉、孝丰、余杭、横湖、百丈,筏头,九都以及邻近的杨坟、二都等地的毛竹、小竹、毛料、扫帚、木炭、鲜笋、笋干、土纸、茶叶等都到下柏上市出货,经中转、销往上海、南浔、嘉兴等地。生意人流日近千人,成交数额巨大,给古老的集市增添了活力,繁荣了古巷集市。解放后,下柏供销社成立,有商家30多户,从业人员近60人,经营山货土产购销,副食杂货,竹木加工,饮食服务等。
下柏村的工矿企业发展很快,利用本村矿产资源,开办石料厂7家,其中有4家规模企业固定资产9800万元,年产石料300万吨,上交土地资源费150万元,税金250万元,上交村6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壮大了集体经济。
下柏村小学在解放前的1945年就开办。如今有小学教师12人,学生220人,分6个班。幼儿2个班,幼儿49人,入学率为100%。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521003 | 313000 | -- | 查看 下柏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上柏社区 |
上柏社区简介 上柏社区地处德清县武康镇,于1999年组建;社区东起溪东渠,西至104 国道,南起湘溪港,北至邮电路;辖区面积100万平方米;现有住户1206户,下设居民小组8个,居民1698人;社区党组织下设党支部1个,党小组3个;共有在册党员61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女性党员14人,60周岁及以上党员33人;社区办公地点位于武康镇正兴路7号,办公场所面积400平方米;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3个;社区共建单位为湖州市农业发展银行、德清县城市管理局、德清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德清县人武部。 社区“阳光服务驿站”包括(便民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志愿者工作)室和(劳动保障、体育辅导、职工帮扶工作)站,活动载体包括(远程教育播放室、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市民学校)。 特色做法: 上柏社区是一个老龄化比较高的社区,且绝大多数的中青年工作生活都在武康,因此,社区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把老年工作做好,使他们老有所乐,过好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于是,社区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几年来,社区新建门球场一个,一条健身路径,室内文娱活动场所350平方米,并配置各种活动器具,现在老年人的活动丰富多彩,有门球、垂钓、象棋、腰鼓、健身球、木兰扇、韵律操、歌舞等,特别是社区的老年门球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市县级各类比赛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
舞阳社区 |
舞阳社区位于武康城区西南部,东至中兴南路,南至环城一线,西至104国道,北至舞阳街,总面积0.6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二街三路:舞阳街、塔山街、中兴南路、英溪南路、兴康南路。 舞阳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0名,办公用房面积1000平方米,现有3500多住户,11000多人,其中在册人口4358人,党支部现拥有党员73人,辖区内共有6个住宅小区,即:中利达花园、回龙花园、金桂花园、宋盛小区、绿洲新城及嘉华国际。其中最大的回龙小区,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 近年来,社区党组织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开创性地建立了社区“阳光服务驿站”、“青少年教育之家”、社区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再就业“来料加工点”等服务平台,深受社区广大党员和居民的好评。社区于2006年获“浙江省老龄化工作规范化社区”、德清县“五好”社区党组织、2007年获“湖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社区”、2008年获“湖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湖州市绿色社区”、镇“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获“浙江省绿色社区”、“湖州市示范性家长学校”、“湖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 镇“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1月获“浙江省优秀社区服务项目”等荣誉称号。 |
塔山社区 |
塔山社区概况 塔山社区组建于2010年11月,辖区位置东起塔山,西至中兴南路,南至塔山二街,北至舞阳街,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所辖居民小区6个。截止2012年4月,社区在册居民522户,1214人。社区办公地点位于塔山街858号-862号,办公场所面积280平方米。 辖区内有环境优美的森林公园,有设施齐全的新型住宅小区,更有一批充满朝气的年轻群体。儿童舞蹈队、博弈围棋班、物业青年志愿者等团队为整个社区的文化、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社区将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合理利用物业资源,努力建设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区。 |
下柏村 |
下柏村地处武康镇东南部,东连三合乡八字桥,西接上柏、龙凤村,南依三合乡杨文村与余杭区安溪镇,北靠灯塔村及三合乡华兴村,总面积10.52平方公里,辖27个自然村,有23个村民小组,648户人家,2274人,村委在下柏集镇。全村有耕地面积2830亩,其中:水田2534亩,旱地296亩,山林10836亩,其中:用材林854亩,薪炭林450亩,毛竹林2650亩,小竹山4350亩,早园竹1433亩,干水果山42亩,茶地15亩,其他1042亩。 下柏村,唐朝时属武康县崇仁乡,宋村属崇仁乡下陌里,明时属崇仁乡四都。清时为四都下管一保二庄、五庄,民国三十年为防风区崇仁乡,民国三十四年为仁风乡,解放初为上柏区安乐乡,1956年为上柏乡下柏高效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上柏人民公社下柏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上柏公社桥北、下柏、西坞生产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乡桥北、下柏、西坞村。1986年上柏乡改上柏镇。1999年上柏镇并入武康镇,2000年4月桥北、下柏、西坞合并为下柏村。 桥北村,因村在下柏汉桥以北,故名。有8个自然村,即:桥下,西陡门、胡家塘、陈家琪、洪亩琪,东往头,范家塘、南津桥,5个村民小组,143户,499人,村委在桥下。有耕田面积750亩,其中,水田680亩,旱地70亩。山林1038亩,其中:薪炭林156亩,毛竹山325亩,小竹山445亩,其他47亩,早园竹30亩,水果山35亩,鱼塘27亩。 下柏村,据《武康县志》载:“在县南柏山之下游,故名”。下柏村有4个自然村,1个集镇,即:下塘桥、崇仁桥、纽子陡、安东、下柏。有9个村民小组,220户,757人,村委在下柏镇上。耕地面积1060亩,其中:水田953亩,旱地107亩,茶地25亩,山林2433亩,其中用材林100亩,薪炭林150亩,毛竹山499亩,小竹山660亩,其他山林641亩,早园竹383亩,鱼荡5亩。 西坞村,有14个自然村,即:泮家弄、乌山畈、豆腐桥、叶家桥、塔儿桥(别名脚印桥)、圣堂头、龙门里、牛坞里、叶家坞、大山坞、沈家鱼池、洪亩琪、六亩田口、姚头里,辖9个村民小组,296户,1000人,村委驻泮家弄,耕地面积1230亩,其中:水田1111亩,旱地119亩,山林6107亩,其中:用材林30亩,薪炭林450亩,毛竹山1344亩,小竹山2956亩,其他山313亩,早元竹977亩,水果林37亩,鱼荡5亩。 下柏村有过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1940年2月,省政工二队队副刘蒂率谢勃、李权、陈攻、徐步尧,王月秋(女),蔡文雄等到武康、德清坚持抗日救亡活动,成立包括下柏在内的上曹党支部,在三合杨坟组织农抗会为雇农向地主增加工钱的斗争。 下柏村曾经是个繁华的山货市场。抗战时期,下柏因远离交通要道,一度成为较安全的所在,原出货上柏的安吉、孝丰、余杭、横湖、百丈,筏头,九都以及邻近的杨坟、二都等地的毛竹、小竹、毛料、扫帚、木炭、鲜笋、笋干、土纸、茶叶等都到下柏上市出货,经中转、销往上海、南浔、嘉兴等地。生意人流日近千人,成交数额巨大,给古老的集市增添了活力,繁荣了古巷集市。解放后,下柏供销社成立,有商家30多户,从业人员近60人,经营山货土产购销,副食杂货,竹木加工,饮食服务等。 下柏村的工矿企业发展很快,利用本村矿产资源,开办石料厂7家,其中有4家规模企业固定资产9800万元,年产石料300万吨,上交土地资源费150万元,税金250万元,上交村6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壮大了集体经济。 下柏村小学在解放前的1945年就开办。如今有小学教师12人,学生220人,分6个班。幼儿2个班,幼儿49人,入学率为100%。 |
龙凤村 |
龙凤村地处武康镇城郊东南部,东连三合乡沈曹村,西至双燕村,南至长春村,北至上柏、下柏两村,总面积4.38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即:阳山、阴山、松毛滩、吴家弄、南山畈13个村民小组,397户,1455人。村委在阳山,有耕地面积1239亩,山林面积4278亩,其中用材林857亩,薪炭林150亩,毛竹林706亩,小竹山481亩,早元竹山2004亩,水果林30亩,其他50亩。是个以农为主、林业为副的半山区。 龙凤村唐时为崇仁乡,宋时为崇仁乡湘溪里,明时为崇仁乡五都,清时属南乡五都上管一保二庄。民国时属防风区湘溪镇。解放初期为上柏区凤燕乡龙凤村。1956年为上柏乡龙凤高级社,1958年为上柏公社龙凤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上柏公社龙凤大队。0期间改东风大队,1978年恢复原名。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乡龙凤村。1987年上柏乡改镇,1999年上柏镇并入武康镇,为武康镇龙凤村至今。 龙凤村位于龙盘山与凤凰山之间。适合于水稻与林业。龙凤村有水田1239亩,2005年种植水稻879亩,总产392吨。早元竹2004亩,年产值200万元。 1952年,龙凤村在阴山阳府庙创办小学1个。1982年阴山、阳山各有小学1所,教师2人,学生58人。1987年为1个班,学生11人,教师1人。1998年下半年并入上柏中学。1998年龙凤村创办幼儿园1个,教师1人,学生15人。2005年并入下柏小学。 |
长春村 |
长春村地处武康镇城郊南端,三面环山,形似峡谷。东与龙凤村交界,西与双燕村相连,南至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北接上柏村,东西长2.2公里,南北长5公里,故有十里长春之称,总面积7.91平方公里。辖12个自然村,即:陆家庄、柏山寺、横路头、大郎、里山坞、大平地、青山庙、白芷坞,水库、梨塘坞、炭桥头、九洞岭,18个村民小组,427户,1502人,村委驻地陆家庄。有耕地面积980亩,山林面积9550亩,其中:用材林1768亩,薪炭林760亩,毛竹林2587亩,小竹林1986亩,早元笋2132亩,干水果林65亩,茶地2亩,其他250亩。是个以水稻为主,兼营林业、早元竹。 长春村唐、宋时属武康县崇仁乡,明时属崇仁乡五都,清时为武康县南乡五都上管一保六庄、七庄、八庄、九庄。民国三十年属武康县防风区湘溪镇,民国三十四年属湘溪镇一保,三保。解放初期属上柏区凤燕乡第三村,1956年为上柏乡青山高级合作社。1958年为上柏公社长春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上柏公社长春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乡长春村。1987年上柏乡改镇。1999年上柏镇并入武康镇,为武康镇长春村。 解放初与白燕合并称第三村,1956年与白燕分开,成立青山高级社。1957年在长春岭建造长春水库,更名长春村。长春村三面环山,一条峡谷长约十里,是个山多地少的山区。 长春村一直来以农为主,种植水稻,1941年遭受旱灾,田土龟裂,颗粒无收。1965年水库干涸,400多亩粮田没有收成。1984年遭受洪水侵袭,140多亩良田受淹,2005年种植水稻845亩,总产380吨,单产超过往年。 长春村60年代开办的粮食加工厂,后办塑料厂。2003年开办南奥矿业有限公司与良盛矿业有限公司。 长春村于1952年在青山庙开办青山小学。炭桥头开办小学1所。1977年,长春两个小学发展到9个班级,其中小学6个班级,初中2个班级,高中1个班级,学生计150名,教师10人。1982年,学生缩编为5个班级,163人,教师6人(其中炭桥头小学班级一个,教师1人,学生17人)。1987年,青山小学4个班级,5个教师,学生96人,炭桥头小学1个班,1个教师,学生19人。2000年之后,还设有一个幼儿班,幼师1人,幼儿20余人。至2004年,并入上柏小学。 长春水库筹建于1957年,动工于1958年,历时6年,1963年建成蓄水。水库建成后,蓄水量22万立方米,受益良田1500多亩。村组公路建设是在2003年,总投资300多万元,历时3年,浇灌柏油路面4.66公里,水泥路面3.8公里。 |
双燕村 |
双燕村地处武康镇郊南部,东至龙凤村,长春村,西至山民村,南至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北至上柏村,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11.5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芮家坞水库。辖19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588户,1964人,村委驻地在仙家坞。有耕地2229亩,其中:水田1983亩,旱地246亩,山林11319亩,其中:用材林5522亩,薪炭林1000亩,毛竹林700亩,小竹林680亩,早园竹3339亩,干水果72亩,茶地6亩,是以粮为主的农产区。 双燕村唐宋时属崇仁乡,明时属崇仁乡五都。清时为南乡五都上管一保二庄、四庄、五庄,五都上管二保一庄、二庄、三保、四庄、六庄、九庄。民国时期为防风区湘溪镇五保,共17个甲。解放初期为上柏区凤燕乡百燕村、白燕村。1956年为百燕,白燕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龙凤生产队、长春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把龙凤生产队分设凤燕、龙凤两个生产大队。长春生产队分设长春、白燕两个大队。0期间凤燕改名胜利,1978年复原名。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乡凤燕村,白燕村。1987年上柏乡改镇。1999年上柏镇并入武康镇,2000年凤燕、白燕合并为双燕村至今。 凤燕村,昔有百山寺与白露寺两村,合并时各取一字,谓百燕村。解放初龙凤、百燕、青山、白燕四村为凤燕乡,村沿用乡名。凤燕村辖6个自然村,即:茅草桥、乌圩琪、钱家埠、下溪桥、南山脚下、张家弄,有10个村民小组,220户,803人,村委驻地茅草桥,耕地面积1241亩,其中:水田1120亩,旱地121亩,山林910亩,其中:用材林41亩,薪炭林69亩,毛竹山73亩,小竹山140亩,其他山229亩,早元竹323亩,干水果35亩。鱼荡30亩,凤燕村清时为五都上管一保二庄、三庄、四庄。五都上管二保九庄等。民国时为防风区湘溪镇五保。解放初期为上柏区凤燕乡百燕村。1956年为百燕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龙凤生产队。1961年为凤燕大队。0时为胜利大队,1978年恢复原名。1984年为凤燕村,2000年与白燕村合并为双燕村至今。 白燕村,解放初,村有白芷坞和燕子桥,各取一字白燕村。白燕村辖13个自然村,即:逸家畈、南前山下、横塘郎、福庆寺、仙家坞、三家村、大清坞、洪山桥、平友村、汪家坞、芮家坞、雪银山、逸堂山,16个村民小组,370户,1261人,村委驻地逸家畈。有耕地988亩,其中:水田863亩,旱地125亩。山林面积11644亩,其中用材林1422亩,薪炭林1064亩,毛竹山566亩,小竹山266亩,其他5567亩,早园竹2724亩,干水果35亩。鱼荡15亩。白燕村清时为五都上管二保一庄、二庄、三庄、四庄、六庄、八庄、十庄等。民国时为防风区湘溪镇五保,解放初期为上柏区风燕乡白燕村。1956年为白燕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长春生产队。1961年为白燕生产大队。1984年为白燕村。2000年与凤燕村合并为双燕村至今。 双燕村是半山区,土地肥沃,雨水丰富。1965年在马头关修建芮家坞水库1座,总库容量143.9万立方米,还配有水电站1座,装有18千瓦机组1台,年发电3.85万千瓦时。双燕村现有毛竹700亩,小竹山680亩,早园竹山3339亩。仅早园笋一项,年产3.4万担,收入68万元。年养殖青虾542亩,产量33.9吨,收入100余万元。种植茭白1900亩,年产2.85万担,收入57万元。 1960年,双燕村办起全县第一家茶叶粗制厂,即白燕茶叶粗制厂。1985年办起凤燕玻璃仪器厂,1987年办起凤燕针织厂。双燕村有私营及个体企业14家,年产值2979万元。人均收入6704元。 双燕村1954年办起小学1个,教师1人,学生20人,70年代发展到12个班级,其中有初中班、高中班各1个。 双燕村1969年办起凤燕、白燕两个合作站,赤脚医生6名。双燕村南有马头关,姚坞关遥遥相对,为武康镇南北两大关隘。据道光《武康县志》载:马头关在县西南二十七里,高二百八十丈,周十八里。一名马头坞。晋成和七年,石勒将韩雍浮海寇吴兴,中郎赵允,败于马头坞,即此。其险隘处,日与头关。关外为余杭。南走宣歙。元伯颜分兵东下,破独松天,入临安,陆路之要害也。一云铁菱关,土中垦掘多铁蒺藜。民国24年(1935)夏,马头关发生一起绑票大案,-南京政府的中国、中央4大银行的头日被悍匪马立山绑架,惊动朝野。 双燕村的福庆寺,据道光《武康县志》载,在县南十八里上柏埠南。宋乾德四年,钱氏建,名镇安院。僧崇庆开山。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元末毁,明洪武四年僧普润重建。寺有翠屏轩,秀 亭。国朝雍正八年僧宝轮复修。今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著名书画家陆俨少来福庆寺,在寺侧购建住房,避乱居住,并作国画《山居图》,题苏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城山村 |
城山村地处武康镇城郊西南,东连上柏村,南至山民村,西接对河口村,北靠城西村,总面积12.48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556户,2002人,村委驻地在上温村。有耕地面积2084亩,其中:水田1827亩,旱地257亩,山林15381亩,其中:用材林6301亩,薪炭林710亩,毛竹林3480亩,小竹山920亩,早园竹3843亩,干水果林86亩,茶地41亩。 城山村,地处城山东南麓,又名石城山。据武康县志记载,赤眉起义时,地方武装在此垒石筑城御守,故名。城山村唐宋时属武都乡,部分属崇仁乡。明时为武康县六、七都。清时为南乡六都上管一保九、十庄,六都上管二保一庄、七都二保二庄,七庄、九庄、十庄等。民国三十年,鸡山坞、水象坞、里梅畈、庙山属英红区山民乡七保、辖7个甲,乌子岭、城公坞、姚家坞、大白地、西山等属八保,辖11个甲,温村、黄泥口,下温村等属湘溪镇四保,辖11个甲。1949年解放初,为武康县上柏区山民乡七保、八保,后为武康县上柏区鸿民乡城山村、鸿泥村。1956年为武康县山民乡城山、农林高级社。1958年为上柏公社城山、农林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上柏公社农林、城山生产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乡城山、农林村,1987年上柏乡改上柏镇。1999年,上柏镇并入武康镇,2000年农林、城山合并为城山村。 原农林村,辖3个自然村,即:水家坞、里梅畈、鸡山坞,有7个村民小组,227户,904人,村委驻地在水家坞。有耕地面积908亩,其中水田760亩,旱地148亩,茶地45亩,山林11337亩,其中:用材林2299亩,薪炭林761亩,毛竹山3033亩,小竹山787亩,其他山3029亩,早园竹1378亩,水果林50亩,是个水稻种植为主,兼营林业的产区。 农林村清时为武康县南乡七都二保八庄、九庄、十庄。民国期间为英红区三民乡七保,辖7个甲。解放初期为:先是上柏区三民乡七保,后为上柏区鸿民乡鸿泥村,1956年为三民乡农林高级社,1958年为上柏人民公社农林生产队,1961年为上柏公社农林大队,1983年为上柏乡农林村,1987年上柏乡改镇,1999年并入武康镇,2000年与城山村合并为城山村。 原城山村,因村地处城山东南麓,城山又名石城山,据《武康县志》载,赤眉起义时,地主武装在此垒石筑城御守,故名。城山村有8个自然村,即:上温村、婉家坞、庙山、乌子岭、大败地、西山、下温村、城功坞,辖13个村民小组,319户,1096人,村委驻地在上温村。有耕地面积1106亩,其中,水田997亩,旱地109亩,茶地15亩,山林面积3393亩,其中:用材林206亩,薪炭林174亩,毛竹山170亩,小竹山2亩,其它905亩,早园竹1900亩,水果林3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林业等。 城山村清时为南乡六都上管一保九、十庄,二保一庄,民国时属八保,辖11甲,湖溪镇四保,辖11甲。解放初期为上柏区鸿民乡城山村。1956年为山民乡城山高级社,1958年为上柏公社城山生产队,1961年为上柏公社城山大队,1983年为上柏乡城山村,1987年上柏乡改镇,1999年上柏镇并入武康镇,2000年农林、城山合并为城山村。 城山村地处石城山,拥有山林15300多亩,有大量的毛竹山、小竹山、早园竹山,每年出产大批毛竹、小竹、早园笋及辅助产品,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城山村工业企业有永立冷弯型钢厂、茶鑫达保温材料厂、和源涂装设备制造厂、溢盈塑料制品厂、魏唐毛纺厂、柏高工艺品厂、永生电瓶车厂、三丰食品有限公司等。 城山村于1952年开办渐泥小学,设班1个,学生52人,教师1人。1957年班级1个,学生51人,教师1人。1958年开办城山小学,有1个班级,30多人,1个教师。1962年学生55人。1982年设4个班级,98个学生,教师4人。1987年3个班级,75个学生,教师3人。 |
山民村 |
山民村位于武康镇西南,距武康镇城区11公里。东至上柏村,南至双燕村,西至杭州市余杭区白鹤岭村,北至城山村,总面积23.77平方公里。32个自然村,分六个片,辖55个村民小组, 1247户,4514人,村委驻地在鹭鸶亭。 山民村有耕地4225亩,山林27562亩,其中:毛竹山9670亩,早元竹山9697亩。 山民村历史悠久,溯源远长。唐宋村,属武都乡,明时属武都乡六都,清时属南乡六都,辖一保一庄、二庄、三庄、四庄、五庄、六庄、七庄、八庄、九庄。民国为三民乡一保、二保、三保、四保。解放之后,为上柏区山民乡。辖二村:象前、山民。1956年撤区,为山民乡,辖二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山民、象前。1958年为上柏公社,辖山民、象跃两个生产队,1961年社队调整,把山民生产队设置为河埠岭、山民、大坞、淡坞4个生产大队,把象前生产队更名为象跃,设置象跃、报阳两个大队,共辖6个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镇,下辖6个行政村,即:象跃、报阳、山民、河埠岭、大坞、淡坞。 象跃村,昔称象前村,1958年把前字改成跃字,故称象跃,为象跃生产队,1961年为象跃生产大队。辖有8个自然村,即:鹭鸶亭、长山坞、解板坞、象库里、陈家山、六谷地、许家墙下、清水潭,村委驻地鹭鸶亭,142户,598人,全村耕地719亩,茶地177亩,笋荡山112亩,山300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林、牧、副,尤为茶叶、竹木加工及运输。 报阳村,位于报恩寺之阳,故名报阳村。解放初为象前村,1956年为象跃农业合作社,1961年社队规模调整,分象跃大队为象跃、报阳两个大队。“文革”期间改名为“跃进”,1978年恢复原名。报阳村辖有9个自然村,即:俞家庄、何家村、茶埠头、董家滩、前河桥、下大坞、北前山下、杨园里、夏家埠头,有242户,953人,村委驻俞家庄。报阳村有耕地854亩,茶地202亩,早园竹山50亩,山林193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圆笋、林副产品,畜兽生产是主要副业之一。 山民村,昔称六都,解放初为山民乡,村沿用乡名。1956年为上柏公社山民生产队。1961年社队调整,将山民生产队划为山民、大坞、河埠岭、淡坞4个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改为山民村。山民村7个自然村,即:更埠头、岭脚下、木竹湾、落柴岭、龙凤坞、山脚下,120户,557人,村委驻地更埠头。山民村有耕地518亩,茶地147亩,竹木柴山3000亩,以水稻为主,兼营林业。 大坞村,曾设大坞乡、村沿乡名。1958年为山民生产队,1961年设置大坞大队,1984年为大坞村、大坞村分3个自然村,即:洞仁坞、马岭头,大坞底,134户,604人,村委驻大坞凉亭。大坞村有耕地451亩,茶地204亩,竹地300亩,柴山1000亩,以农为主,兼营粮畜、副业。 淡坞村,原坞中淡竹林茂盛,故名。1958年为山民生产队,1961年设置淡坞大队,1984年改淡坞村。淡坞村有5个自然村,为陆家坞、王芝村、杨家门、白果树、里村,199户,944人,村委驻地陆家坞。淡坞村有耕地677亩,茶地74亩,山3000亩,以水稻为主,兼营茶、林业。 河埠岭村,境内有岭,从岭脚到岭顶有数百石级,尤似河埠,故名河埠岭,村以岭为名。1个自然村,即河埠岭村,113户,546人,村委驻河埠岭。有耕地445亩,茶地55亩,山3317亩,以水稻生产为主,兼营林、副业。 1999年撤乡并镇,上柏并入武康镇。2000年,报阳村与象跃村合并,2001年,报象、大坞、山民、淡坞、河埠岭5村合并,为山民村。 山民村为武康西南部山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民村是武康镇毛竹、小竹的重要产区,如今也是早元笋竹的产区之一,年产毛竹60万株,早元笋竹9000余亩,年产早元笋上万吨,产品远销上海,南京乃至北京等地。此外,还有林木等。 山民村有毛纺、塑钢、涂装、化纤织造,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家,总产值5500万元。还兴办了一批运输、建筑、包含、服务等第三产业。 山民村1956年建造象跃水库,蓄水量为53万立方米。 座落于山民报象坞报恩寺为唐代古刹,距今已有1240年历史。位于淡坞陆家坞的淡坞戏台,建于清宣统二年,完好无损。大坞凉亭,原貌无损。 |
上柏村 |
上柏村地处武康镇郊南部,东接太平,灯塔两村,南界双燕村、西靠宣杭铁路和104国道,北连宋村村,总面积8.3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47个村民小组,969户,3187人,村委驻地上柏。上柏村有耕地面积3889亩,其中:水田3626亩,旱地263亩,山林4283亩,其中:用材林1739亩,薪炭林217亩,毛竹林185亩,小竹林66亩,早元竹1613亩,水果70亩,茶地36亩,其他357亩。 上柏村唐、宋时为武都乡和崇仁乡一部分,明时为崇仁乡五都,武都乡六都、七都一部分,清时为南乡五都下管六保三庄、五庄,八保六庄,六都上管一保等。民国三十年,俞家坑为英红区三民乡八保,裘村,东桥,平址桥,水桥,田畈等为防风区湘溪镇四保,太平桥为湘溪镇五保,平桥,星桥等为湘溪镇八保。1949年解放,属上柏区上柏乡、山民乡,沿用保甲制。1950年平桥、星桥属上柏区上柏乡,太平桥属上柏区安乐乡,其余属上柏区鸿民乡鸿渐村。1956年,属上柏乡,为联丰、鸿渐、新胜三个高级社。1958年,为上柏公社联丰生产队、鸿渐生产队、太平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上柏公社联丰大队、鸿渐大队。太平生产队划分新胜与太平两个大队,上柏村所辖新胜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乡联丰、鸿渐、新胜三村。1984年上柏乡改镇。1999年上柏镇并入武康镇。2001年联丰、鸿渐、新胜三村合并为上柏村。 联丰村,为5个自然村,即:水桥、南场、西场、北场、曹家塘、辖25个村民小组,543户,1798人,村委驻上柏集镇。有耕地2052亩,其中水田1893亩,旱地159亩,山林453亩,其中:用材林114亩,薪炭林80亩,小竹山64亩,早园竹160亩,水果林35亩,鱼荡83亩,其中内荡27亩,外荡56亩。 鸿渐村,境内有鸿渐岭。现名黄前岭,故名。“文革”时曾为“红旗”,1978年恢复原名。辖8个自然村,即:裘村、喻家坑、双子墩、笋潭里、黄前岭、黄前村、黄前畈、小姚家墩,有15个村民小组,295户,1045人,村委驻地裘村。有耕地1180亩,其中水田1154亩,旱地26亩,山林3429亩,其中:用材林1960亩,薪炭林230亩,毛竹山150亩,小竹山2亩,早园竹1020亩,水果35亩,茶地32亩,鱼荡36亩,山塘3亩。 新胜村,辖2个自然村,即:太平桥、陈家塘,辖7个村民小组,115户,405人,村委驻地太平桥,有耕地面积702亩,其中:水田624亩,旱地78亩,山林393亩,其中薪炭林7亩,毛竹山20亩,早园竹366亩,鱼荡124亩,其中,内荡84亩,外荡40亩。 上柏村历史上以粮食生产为主,目前特色产业有:早园笋、青虾与茭白。 上柏村现有企业14家,即:湖州星辰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明泉安帮化工有限公司、康发丝绸制品有限公司、莫干山旅游用品厂、美泽家纺厂、方正工具厂、苏龙电器厂、上柏酒厂、鸿达布业、雅玛特钢琴、华尔自动化涂装设备、久鼎竹木工艺制品,恩德宝织物涂层厂、天顺涂装设备厂,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从业人员600多人,年产值8000多万元。 上柏村有从事建筑、餐饮、服务行业的有140多家,计1400多人,年收入1608万元。 上柏村有乡村卫生室1所,老年活动室1处。 |
太平村 |
太平村地处武康镇郊南部,东至三合乡宝塔山村,西至上柏村,南与灯塔村、下柏村交界,北至宋村村,总面积2.92平方公里,辖12个自然村,即:姜家涧、姚家墩、庵前村、殷洞头、姚家陡、蜃潭里、中渡桥、杨家涧、董家涧、小石桥、轴头港、陡门山。下设18个村民小组,386户,1372人。村委驻姜家涧。太平村有耕地2730亩,其中水田2563亩,旱地166亩,山林365亩,其中薪炭林31亩,毛竹山50亩,小竹山20亩,早园竹220亩,干水果35亩,桑地568亩。鱼塘240亩。是个农、蚕桑,山林发展的半山半水地区。 太平村原境内有古桥曰太平,故桥为村名。太平桥建于宋绍兴年间,郑公坞之水,会城山坞之水出焉。太平村历唐宋元,为崇仁乡、明为崇仁乡五都,清为南乡五都下三保一庄、二庄、三庄,五都下五保一庄、二庄,五都下六保二庄、四庄。民国三十年为防风区崇仁乡,民国三十四年为湘溪镇。解放初期为上柏区安乐乡与鸿民乡太平村,1956年为上柏乡太平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上柏公社太平生产队,1961年改置太平生产大队。“文革”时曾改名“五星”,1978年恢复原名。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乡太平村。1987年4月上柏乡改上柏镇。1999年上柏镇并入武康镇,为武康镇太平村。 太平村境内有万安桥,建于宋绍兴年间。桥用武康石砌成,造型古朴,雕刻精美。 太平村是个以粮为主的村,有水田2563亩,2005年粮食总产量708吨,提供国家商品粮400吨。近几年,太平村搞特色农业,全村有300多人种植茭白,总计750亩,并成立“太平村茭白专业合作社”,产销一条龙。 |
塔山村 |
塔山村地处武康镇城区东南部,东连三合乡华兴村,西至宋盛小区,南接太平村,北至回南小区。总面积为5.66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722户,1840人,村委驻地在步行街(暂时),有耕地面积1251亩,其中,水田1166亩,旱地88亩,山林3449亩,其中用材林2592亩,薪炭林60亩,毛竹林517亩,早元竹274亩。 塔山村唐时属崇仁乡,宋沿唐制。明时为崇仁乡一都,清时为东乡一都一保五庄、六庄、七庄。一都二保一庄、三庄、四庄,民国三十年为防风区崇仁乡,民国三十四年为仁风乡一保,辖12甲(其中8个甲划归三合乡华兴村),余英镇六保辖10个甲(其中4个甲在宋石村)。解放初期属城郊区塔山乡木桥村,云岫村。1956年农业合作化,木桥、云岫两村合并为星星高级社,为千秋乡星星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星星合作社与红星高级社合并,为千秋公社星星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星星生产队调整为4个生产大队,即木桥、云岫、宋村、宋石生产大队。塔山村辖木桥、云岫2个大队。1967年云岫大队改为新风大队,1983年11月恢复云岫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为千秋乡木桥村、云岫村。1983年千秋乡并入武康镇,为武康镇木桥、云岫村。2001年9月,木桥村与云岫村合并为塔山村。 木桥村,解放初期与宋村的木桥头自然村等一些自然村合建一个行政村,办公地点设在木桥头,因而取名木桥村。木桥村有7个自然村,即隐龙坞、横塘头、陈家、高家舍、上庄家、下庄家、百渚,辖9个自然村,376户,800人,村委驻地隐龙坞。有耕地面积1034亩,其中水田969亩,旱地65亩,山林915亩,用材林624亩,毛竹山154亩,早元竹136亩,鱼荡39亩。是个以生产粮食为主的粮产区。木桥村在清时属武康县东乡一都一保五庄、六庄、七庄,民国时为余英镇七保,与宋石村部分共辖10甲,木桥为6甲。解放初为城郊区塔山乡木桥村,1956年与云岫合并为星星高级社,1958年与红星高级社合并为星星生产队,1961年调整为木桥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为木桥村。 云岫村,位于塔山与石胁山谷间,有云岫寺,村以寺名。道光《武康县志》载:“天将雨,此山先云,岩有石井,云所从出,故名云岫。云岫村辖4个自然村,即石溪坞、河图里、朱家坟头、俞家塘,有13个村民小组,231亩,827人,村委驻石溪坞。有耕地面积1077亩,其中水田1057亩,旱地20亩,山林2904亩,其中,用材林2068亩,薪炭林69亩,毛竹山404库存,早元竹358亩,鱼荡89亩,其中内荡74亩,外荡15亩。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粮食产区。云岫村清时为一都二保一庄、三庄、四庄,民国时为仁风乡一保,与三合乡华兴村共辖12甲,其中云岫辖4甲。解放初期为城郊区塔山乡云岫村。1956年与木桥主级合作社合并为星星合作社。1958年为星星生产队。1961年分设木桥,云岫2个大队,1967年改为新风大队,1983年复原,改云岫村,2001年与木桥村合并为塔山村。 1992年莫干山开发区成立,塔山村的土地开始被征用。到2003年7月共征用土地2098.47亩。 1963年,塔山村办起粮食加工厂, 1973年开办土砖瓦窑2只,烧制青砖土瓦。后又办起立窑1座。1974年开办村石矿,后络续办起石料厂,共6只。1984年开办丝绸厂,1988年开办塑料厂,草包厂,现关闭。 1947年,塔山村开办六保保校1所,师资及学生不详。1952年,开办1个班级。学生27人,教师1人;1957年,班级1个,学生42人,教师1个。1962年,教师1个,30个学生。1976年,建造学校1所,教室10间,约300平方米,开设小学、初中,后初中合并入武康中学。1982年,小学开设3个班级,75个学生,教师3人。1987年,剩2个班级,33个学生,教师2人。1992年并入武康小学,校舍办企业。 |
灯塔村 |
灯塔村地处武康镇以南,村委在灯塔中心地段沈家塘,东与下柏相接,西与上柏相邻,南面为湘溪港,北面为太平村,全村地域面积为2.9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410户1309人,耕地面积2241亩,养殖水面1360亩。全村以水田面积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茭白和水产养殖,其中高标准省级设施大棚基地1个105亩。 武康镇灯塔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一期计划3年内完成,搬迁安置农户137户,净新增双挂钩建设用地指标66.47亩,建新区为二个小区,上柏鸿丰新村和本村蔡家湾,跨村集聚上柏鸿丰新村安置65幢130户,蔡家湾7户。建新区配有各项基础配套设施。 |
宋村村 |
宋村村在武康城区南面,为武康城中村。东与塔山村相连,西与城西村交界,南连太平村,北靠舞阳社区,总面积为1.99平方公里。宋村村有14个自然村,即:宋村、坝头、白塘琪、虎坝桥、庙花、金召里、高地头、下草棚、木桥头、施王家、姚家、桥外、濠海浪、桥里隅。辖14个村民小组,323户,1040人,村委驻地宋盛小区。宋村村有耕地1158亩,其中水田1044亩,旱地114亩,山林50亩,用材林及薪炭林27亩,早元笋23亩,是以种水稻为主的粮产区。 宋村村唐宋时为武康县崇仁乡,明时为崇仁乡一都,清时为东乡一都三保三庄、四庄、七庄。民国时为:濠海浪、桥里隅,施王家、姚家,木桥头,桥外等为余英镇六保,宋村高田里,下草堂为余英镇四保,虎坝桥,金召村、庙花,白塘琪为余英镇五保。解放初期,为城郊区塔山乡宋村村。1956年为千秋乡红星合作社,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千秋公社红星大队。1983年更名为宋村大队,1984年恢复乡镇制,为千秋乡宋村村。1987年千秋乡并入武康镇,为武康镇宋村村至今。 宋村村自1997年开始,土地络续被征用,至今已征用土地(包括田、地、山、荡)700亩。 宋村村现有企业15家,其中有天鹰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德清县久盛织造厂。 宋村村有110户村民住房出租,总面积3630平方米,年收入257400元。常年搞运输的四轮方向盘拖拉机18台,手扶拖拉机14台,年收入44万元。 宋村小学1962年开办一个班,学生38人,教师1人。1982年开办5个班,学生38人,教师1人。1982年开办5个班,学生128人,教师5人。1987年缩成2个班,教师2人。90年代之后,宋村小学并入武康中心学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