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口村地处镇郊西部,东连城西村,西接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筏头乡四联村,南傍山民村,北靠筏头乡烂树坑,莫干山镇何村,五四村,总面积为29.29平方公里(对河口水库包括在内)。辖有37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住户1104户,人口3586人。全村有山林32497亩,耕地1866亩,其中水田1514亩,旱地352亩。
对河口村为镇区西部山区,有银子山、荷叶尖、岩山顶、铁金岭、小箬岭、方家山等组成,最高的荷叶尖为海拔463米,北有本县最大的水库:对河口水库,库容量1.469亿立方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土地潮湿肥沃,适合林木与山区作物。
对河口村唐时属武康县武都乡。梁开平四年,吴越王钱缪并二十乡为十三乡,仍辖于武都乡。宋时,又加合并,大中祥符年间止管五乡,在武都乡辖区。明朝时,据嘉靖《武康县志》记载,划四乡十八都七十五里,为武都乡九都。清时,武康县分四乡十八都,南北二界78保599庄,辖区为西乡九都,辖三保一十五庄。民国三十年(1941)据《浙西行政区域图》载,武康县划分三区二镇十四乡,辖区辖属于红英区英红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武康县划分为四镇六乡,村区划归英红镇。1949年5月解放,武康县划为4区25乡,辖区为莫干区的九都乡。1956年区并乡,武康县划为十个乡,九都乡分别并入筏头乡与千秋乡。1958年武康德清两县合并,成立人民公社,辖区划归莫干公社。1961年5月社队调整,辖区仍归为筏头与千秋两个公社。1964年7月,筏头与千秋两个公社的西岑、银子山、对河口、东风四个大队和千秋公社新华大队划出,建立对河口人民公社。1983年,对河口人民公社改为对河口乡。1992年并入武康镇,下辖东风、沈中坞、对河口、西岑、银子山五个村。1999年,上柏、三桥、秋山并入武康镇,武康镇下辖58个行政村。2000年,行政村撤并,由58个合并为38个,东风、沈中坞、对河口、西岑、银子山合并为对河口村。
原沈中坞村,据道光《武康县志》载,沈中坞在县西十二里,世传沈攸之居此,故名。沈攸之,南朝宋武康人,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沈中坞旧名沈忠坞,别名里八都,下辖6个自然村,即:西坞、东坞、北坞、陆家坞、思仰堂、庄村畈,有9个村民小组,255户,855人,村委驻地在西坞,有耕地874亩,其中水田691亩,旱地183亩,茶地120亩,山林面积5751亩,用材林982亩,毛竹山396亩,小竹山1806亩,其他山1045亩,早园竹779亩,干水果793亩。沈中坞村清时为南乡八都一保六庄、七庄、八庄。民国时为余英镇 保。解放初期为城郊区千秋乡沈中坞村。1956年为千秋乡新华高级社。1958年为千秋公社新华生产队。1961年为千秋公社新华大队。1964年7月,筏头公社划为筏头、对河口两公社,新华大队划归对河口公社。1981年因与三桥公社星华大队同音,更名为沈中坞大队。1984年为对河口乡沈中坞村。1992年对河口乡划归武康镇,2000年,原对河口乡的沈中坞、东风、西岑、银子山、对河口合并为对河口村。
原对河口村,辖4个自然村,即庙坞里、后村、枫树庙、十亩里,有7个村民小组,254户,972人,村委驻地在庙坞里,有耕地431亩,其中水田387亩,旱地44亩,茶地190亩,山林4874亩,其中:用材林689亩,薪炭林601亩,毛竹山405亩,其他山929亩,早园竹230亩,干水果1960亩,鱼荡7亩。对河口村清时为西乡九都一保一庄、二庄、三庄、九都三保一庄、五庄。民国时为英红镇 保。解放初期为莫干山区九都乡对坞村。1956年为筏头乡对河口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莫干山公社对河口生产队。1961年为筏头公社对河口生产队。1961年为筏头公社对河口生产大队。1964年7月,筏头公社划为筏头、对河口两公社,为对河口公社对河口大队。1984年为对河口乡对河口村,1992年对河口乡划归武康镇,为武康镇对河口村。2000年与沈中坞、西岑、东风、银子山合并为新的对河口村。
东风村,辖2个自然村,即:长滩、东岑坞,8个村民小组,291户,962人,村委在对河口自然村。有耕地面积313亩,其中水田273亩,旱地40亩,茶地129亩,山林5362亩,其中用材林742亩,薪炭林39亩,毛竹山2266亩,小竹山121亩,其他山1863亩,早园竹276亩,干水果55亩。东风村清时为西乡九都二保一庄、二庄、八都一保八庄等。民国时,东岑坞为三民乡,长滩为余英镇。解放初期为莫干山区九都乡,1956年为筏头乡,1958年为莫干山公社东风生产队。1961年为筏头公社东风大队。1984年为对河口东风村。1992年为武康镇东风村,2000年与对河口、沈中坞、西岑、银子山合并为对河口村。
西岑村,因村在西岑坞,故名。西岑村辖3个自然村,即:沈家口、李家口、石门坑,有6个村民小组,148户,527人,村委驻地在沈家口。有耕地面积235亩,其中水田178亩,旱地57亩。茶地60亩,山林面积6668亩,用材林1590亩,薪炭林364亩,毛竹山2362亩,小竹山163亩,其他山2094亩,早园竹40亩,干水果55亩,鱼荡78亩。西岑村清时为西乡九都二保五庄。民国时为三民乡。解放初期为莫干区九都乡西岑村,1956年为西岑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为莫干公社西岑生产队,1961年为筏头公社西岑大队,1964年划归对河口公社。文革时改名跃进大队,1979年复原名。1984年为对河口乡西岑村,1992年对河口并入武康镇。2000年与对河口、东风、沈中坞、银子山合并为武康镇对河口村。
银子山村,以山得名。道光《武康县志》载,凝紫山,在县西,俗呼银子山,辖3个自然村,即:银子山、穗岗坞、大箬岭,有7个村民小组,727人,村委驻地在银子山。有耕地面积205亩,其中水田177亩,旱地28亩,茶地30亩,山林9293亩,其中,用材林1415亩,薪炭林607亩,毛竹山3822亩,小竹山194亩,其他山3180亩,早园竹75亩。银子山村清时为西乡九都三保二庄、三庄。民国时为英红镇, 保,解放初期为莫干区筏头乡,1956年为筏头乡银子山合作社。1958年为莫干公社银子山生产队。1961年划归筏头公社银子山大队。1964年为对河口公社银子山大队。文革时改为红卫大队,1979年恢复原名。1984年为对河口乡银子村,1992年对河口乡并入武康镇,2000年与对河口、西岑、东风、沈中坞合并为对河口村至今。
对河口村地处西部山区,境内群山环抱,山峦起伏。全村有山林32497亩,其中毛竹山12150亩,小竹山2744亩,板栗3158亩,杨梅100亩,黄花梨150亩,茶园400亩,耕地1866亩,其中水田1514亩。毛竹积蓄量162万支,小竹10000担。
对河口1963年就办起轻工机械厂,1970年办起砩石矿,1980年办起绸厂,1985年办起第二地毯厂。20世纪90年代之后,村里的佐力药业、王荣食品、金三叶食品、庆荣工艺等,走出本村,进入武康经济开发区,成为武康的龙头企业与规模企业。
对河口村现有东风小学1所,有教师16名,学生210名。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521002 | 313000 | -- | 查看 对河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居仁社区 |
居仁社区概况 武康镇居仁社区由原居仁、朝阳、英溪三个居委会于2002年5月合并而成。辖区范围东到英溪北路,南至英溪河,西临104国道,北达09省道。社区总面积:0.99平方公里。2008年7月底止,共有住户3848户,居民总人口10785人,其中在册人口8029人,外来人口2756人,分27个居民小组。社区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168人,进社区机关党员义工48人,社区共有工作人员9人。办公地点位于兴康北路34号,办公面积150平方米;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4家,企业5家;社区共建单位为政协办、-部、发改委、广播电视台、城管局、供销社、农发行、建行、烟草专卖局等。 居仁社区“阳光服务驿站”设立志愿者服务室、党员服务联络点等机构,开辟温馨阳光服务、阳光在线服务、关爱在线活动、安居乐业服务、便民生活服务等七大项目二十二个小栏目。通过“四约”:一是约社区居民群众,倾听民声民意;二是约在职党员,服务社区;三是约共建单位负责人,探讨社区建设、共谋发展;四是约特殊群体党员,解决特殊困难。逐步形成“社区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团体群众为社区服务”链式服务机制。通过“五个一”即建立一个志愿者服务室、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开设一个社区服务网页、成立一个阳光帮困互助组、开辟一个宣传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平台,逐步完善服务载体,向社区广大党员、居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义务的服务,积极营造一个人人关心、参与公益事业,服务他人的良好氛围,构建和谐社会。 自成立阳光服务驿站至此,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社区以社区党员、党员义工、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经常开展清理乱堆放、劝导清理卫生死角、绿化维护活动,为社区整洁的环境出了一份力;组建的义务巡逻队,每星期二次在辖区内进行巡逻,开展群防群治活动,保一方平安。2、通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室平台、就业网络以及失业人员自身努力和社区的帮扶,社区失业人员共有205人在企业单位就业,159人从事自谋职业个体经营,享受到再就业优惠政策扶持,成功实现再就业。3、社区组织的逢单月20日的社区健康日,通过社区医疗服务站、县疾控中心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免费简单健康检查、保健知识咨询、开设健康教育讲座,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保健知识,此项活动得到了社区老年朋友的一致好评。4、社区老年人居多,本社区率先对高龄、残疾等5类老人发放助老服务券,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帮助解决一些力不能及的居家锁事,辖区内已有100多位高龄老人和20余位残疾老人享用了该服务券。 |
振兴社区 |
振兴社区地处德清县武康镇,于2002年5月组建;社区东起京杭铁路,西至104国道,南起舞阳街,北至英溪河;辖区面积70万平方米,共有小区四个,分别是私营工业城、佳得利商贸城、卢球商贸城、南方家园;住宅楼298幢,现有住户2451户,下设居民小组12个,居民总人口12000人,其中在册人口3713人,外来人口8287人;社区党组织下设党支部3个,党小组6个;共有在册党员70人,其中预备党员5人,女性党员17人,60周岁及以上党员10人,35周岁及以下党员28人,大专及以上党员19人,初中及以下党员23人,报到在职党员11人;社区办公地点位于私营城顺达路50号,办公场所面积710平方米;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2个;社区共建单位为县纪委、县安监局、县计生局、湖州商业银行德清支行。 振兴社区阳光服务驿站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于2005年8月中旬成立。围绕和谐党群、和谐振兴目标,结合社区党员流动性强、社会关系复杂的特点,设有便民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阳光党员之家、阳光就业服务中心、阳光帮扶中心、阳光维权中心、阳光联络员、阳光巡逻队等。活动载体包括远程教育播放室、市民学校、手机党校、流动党员QQ群、社区阳光简报等。取得的初步成效:阳光党员之家至今已接纳流入党员25名,并成立了流动党员党小组,阳光就业服务中心目前已成功为200余名失业人员找到了工作,阳光治安巡逻队至今已巡逻6952人次,阳光维权中心共处理外来人员劳动纠纷50余起,党组织服务功能得到了完善,党员为民服务思想明显提升,党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特色做法:振兴社区是三街八路的开放式社区,人口结构复杂,流动较为频繁,早些年,振兴社区的治安状况着实让人担忧。于是,社区居民于2005年1月自发组织成立了治安巡逻队,为邻里守望平安,巡逻队坚持了整整五年,这五年来,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坚持巡逻,维护着社区的平安。 为架起社区与党员、居民的“连心桥”,为使党员、居民进一步了解社区,为社区工作献计献策,社区于2010年7月13日出刊了第一期社区阳光简报,内容包括:社区党建、计生、安全生产、创建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党和政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居民日常生活小知识小窍门等。简报印刷后,受到了党员和居民的欢迎。 流动人口长期处在不稳定中,管理难、联系难、服务难逐步显现。针对这种情况,社区推出了“以外治外”的管理模式。一是社区建立老乡管老乡的一系列自律组织,如温州商会等,以外管外。二是打防结合,组建外来民工义务巡逻队,以外治外。三是建立外来民工谈心室,及时了解和处理外来民工的困难和矛盾,以外帮外。四是建立一批流动人口联络员,社区及与他们沟通,掌握流动人口的信息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外联外。五是建立流动人员和优秀出租户评选制度,每年评出5名流动人员先进个人和2户优秀出租户,以先进引路,以外带外。 社区获得的县级以上荣誉包括: 2004年度 获“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 2005年度 获“湖州市文明社区” 2005年度 获“德清县五好社区党组织” 2006年度 获“湖州市民主法治社区” 2006年度 获“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 2008年度 获“湖州市文化示范社区” 2008年度 获“德清县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先进社区” 2009年度 获“德清县充分就业社区” 2009年度 获“湖州市平安示范社区” 2010年度 获“湖州市十佳人民调解委员会” |
群安社区 |
群安社区地处德清县武康镇,于2002年5月组建;社区东起英溪南路,西至兴康南路,南起群益街,北至永安街;辖区面积0.135平方公里,共有小区3个,分别是群安一区(三线厂宿舍)、群安西二区(公检宿舍)、群安东二区,现有住宅楼59幢,住户2367户,居民小组18个,居民总人口6153人,其中在册人口5731人,外来人口422人;党总支下设10个党支部,其中楼群(道)党支部9个,楼群(道)党小组24个;共有在册党员481人,女性党员77人,60周岁及以上党员364人,35周岁及以下党员16人,大专及以上党员35人,初中及以下党员302人,报到在职党员98人;社区办公地点位于群安巷,办公场所面积1101平方米;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2个,企业6家;社区共建单位为开发区管委会、总工会、国税局、教育局、水利局、环保局、旅游局、人民银行、联通公司。 社区“阳光服务驿站”设立志愿者服务工作室、党员服务联络点等机构,开辟红色沙龙、情系驿站、相约星期五等三大项目十三个小栏目。通过“四约”:一是约社区居民群众,倾听民声民意;二是约在职党员,服务社区;三是约共建单位负责人,探讨党建、共谋发展;四约特殊群体党员,解决特殊困难。逐步形成“社区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团体群众为社区服务”的链式服务机制。通过“五个一”即成立一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建立一个志愿者工作室、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开设一个社区服务网页、成立一个阳光帮困互助组逐步完善服务载体。同时,悬挂服务标识、上墙工作职责、公开服务内容等方法规范服务方式,建立工作台帐、限时办结群众来访事项等来规范服务流程,建立首问责任制、情况报告制等来完善工作制度,促使驿站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
祥和社区 |
祥和社区地处德清县武康镇,于1994年8月组建;社区东起英溪南路,西至宣杭铁路,南起舞阳街,北至群益街及永安街;辖区面积35(万)平方米,共有小区5个,分别是祥和一区、祥和二区、安居小区、民心小区、康乐小区等;共有住宅楼117幢,现有住户3160户,下设居民小组30个,居民总人口9830人,其中在册人口5594人,外来人口1100人;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其中楼群(道)党支部5个;共有在册党员105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女性33人,60周岁及以上33人,35周岁及以下13人,大专及以上21人,初中及以下41人),报到在职党员310人;社区办公地点位于群益街逸夫小学对面,办公场所面积400平方米;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7个;社区共建单位为县工商局、县粮贸局、县劳动局、县科协、工行、银监办、统计局、林业局、县府办。 社区“阳光服务驿站”包括图书室、“姐妹家政”室、老年活动中心、志愿者办公室和医疗服务站。 以“五个一”工程为活动载体,即:一支红帽子宣传队伍(由社区党员、居民组长和退休干部等30人组成,三年多来不管寒暑,巡逻宣传从不间断);一个示范小区(祥和一区);一个便民服务中心(姐妹家政公司进驻社区为居民提供优质完善的便民服务);一个市民学校(广泛开展老年书画、卫生保健、医疗咨询及文明知识讲座等活动);一个文体活动场所(祥和文体公园)。同时,以悬挂服务标识,上墙工作职责,公开服务内容等方式规范服务体系,及时建立工作台账,限时办理群众来电来访事项,建立首问责任制,情况报告制等来完善工作制度,促使阳光服务驿站规范化、制度化。 取得的初步成效包括:1、党员对群众的服务。党员孔敏自05年开始与两名困难学生家庭结对,坚持资助他们上学,使之有书读有学上。2、党员自我服务意识增强。对确定的11户困难家庭,指定社区总支人员和支部书记进行结对,定期上门慰问及了解情况。 |
永兴社区 |
永兴社区概况 永兴社区地处德清县武康镇,于2002年9月组建;社区东起曲园路,西至英溪路,南起舞阳街,北至永安街;辖区面积0.95平方公里,共有小区4个,分别是东兴小区、翠苑小区、永安小区和营盘小区。截止到2008年6月底,社区共有住宅楼399幢,住户4078户,居民小组41个,居民总人口14653人,其中在册人口9593人,外来人口5060人;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在册党员164人(其中预备党员4人,女性52人,60周岁及以上54人,35周岁及以下30人,大专及以上50人,初中及以下114人),报到在职党员460人;社区办公地点位于三星弄,办公及活动场所面积850平方米;社区共建单位为:县人大办,宣传部,人武部,民政局,人事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卫生局,中行,信用联社,新闻传媒中心。 社区“阳光服务驿站”包括“五大窗口”(流动党员接待窗口、房屋中介窗口、职业介绍窗口、医疗服务窗口、党员活动窗口);“五室”(社区警务室、姐妹谈心室、文体活动室、社区图书室、文艺排练室);“四站”(计生服务站、妇女维权站、消费者监督联络站、便民服务站)。社区“阳光服务驿站”是一个为了打造党员、群众、商铺相互沟通、相互服务的有效平台,是社区流动党员的接纳地,社区党员与群众交流互动的温馨家园,社区党组织为党员服务、为群众服务的重要窗口。 社区“阳光服务驿站”依托社区市民学校、计划生育协会、残疾人协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体育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载体,有效开展各种活动,特别是社区关工委联合妇联、团支部、计生协会等组织,利用社区市民学校、青少年之家、社区图书室等活动阵地,充分发挥社区内“五老”队伍(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科技和老劳模)的优势作用,建立社区教育讲师团,通过开办培训班、校社共建活动、帮扶贫困青少年等形式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当好小主人,为社区、学校、家庭和青少年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
春晖社区 |
春晖社区概况 春晖社区地处德清县武康镇,于2005年7月组建;社区东起永平路,西至曲园路,南起舞阳街,北至五源街;辖区面积1.56平方公里,共有小区11个,分别是阳光花园、蓝色港湾、美都现代城、回南小区、隐龙山庄、香溢山庄、绿城桂花城、山水名城、水晶城、春晖名居(在建)、东方公馆(在建)等;现有住宅楼621幢,住户1761户,,其中在册人口4602人;党支部下设党小组3个;共有在册党员67人,其中流动党员1人。办公地点位于东升街回南小区内,办公面积400平方米;社区共建单位为政法委、气象局、审计局、烟草局。 春晖社区是一个较为完整且相对独立的现代居住型社区,社区绿化覆盖率达51.6%,其中隐龙山庄绿化率达59.57%,绿色桂花城绿化率46.7%。这几年来社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居民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宣传橱窗、发放宣传资料,发送短信,安排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宣传绿色空间、绿色环保、低碳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社区通过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和规范社区干部队伍管理,完善社区居民的自治功能,引导他们懂自治、敢自治、会自治,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区各项工作服务中来。特别是各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工作,社区都是严格按照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下发的业委会筹备工作程序,协助各小区完成业委会成立、换届选举等工作。 目前我社区获得的省级荣誉有: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浙江省“魅力社区优秀代言人奖”、省级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社区、省级“绿色社区”、浙江省和谐示范社区、全省健身气功优秀站点、湖州市“绿色社区”、湖州市婚育新风示范社区、湖州市婚育新风示范社区、湖州市文化示范社区、湖州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示范社区、市级平安细胞创建示范单位、湖州市科普示范社区、湖州市森林单位。 |
吉祥社区 |
吉祥社区概况 吉祥社区地处德清县武康镇,于2002年5月组建;社区东起曲园路,西至宣杭铁路,南起永安街,北至英溪河;辖区面积1.19平方公里,共有小区4个,分别是吉祥小区、东苑新村、余英小区、莫干新村等;现有住宅楼145幢,住户3479户,居民小组33个,居民总人口11742人,其中在册人口7892人,外来人口3850人;党总支下设5个楼群党支部,楼道党小组12个;共有在册党员150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女性党员47人,60周岁及以上党员38人,35周岁及以下党员31人,大专及以上党员31人,初中及以下党员48人,报到在职党员351人;办公地点位于武源街,办公面积800平方米;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16家,企业12家;社区共建单位为统计局、-、财政(地税)局、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国土资源局、外事办、供电局、药监局、人保财产公司、法院。 社区“阳光服务驿站”设立志愿者服务工作室、党员服务联络点等机构,情系驿站、相约星期五等栏目。 在健全服务队伍方面,一是驿站管理继续依靠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骨干。合理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骨干管理阳光驿站。二是以志愿者为主充实阳光驿站各项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各类特色志愿者队伍,为党员、居民群众服务。如继续落实“相约星期五”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制度,力所能及地解决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利用在职党员进社区资源,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捐书、贫困户结对、环境整治等多项志愿者服务活动;完善阳光驿站的情系驿站服务内容。继续党员星期五活动日,建设好党员阅览室、党员谈心室、党员活动室。抓好流动党员的登记、教育、管理、服务,使流动党员感到党组织没有忘记他们,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在完善各项制度,落实驿站服务方面。社区在抓好原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继续完善党员志愿者工作制度、“相约星期五”志愿者值班制度等,以制度作保证,规范驿站的运行,从而使各类服务能够得到较好落实。在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真情为党员、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一是用真情问候党员群众。在国庆、春节、建党等节假日,开展慰问活动,给困难党员群众送去温暖,将党组织的关心及时送给他们。二是落实“三必到”、“五必访”等制度,在党员群众有困难、有矛盾、有思想波动等情况下,主动走访,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寓教于乐,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社区文艺团队,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宣传活动。 此外,结合吉祥社区共建特色,充分利用辖区共建共驻资源,做到共建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一是利用发挥好党校教师资源,面向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开展党课教育培训,创建党建学习型社区。二是延伸共建党建资源,将共建共驻党建和社区党建结合起来,实现共享,经常性地开展活动;三是完善驿站服务内容。借鉴党建先进社区经验,将社区现有的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人员不断拓展完善。以社区“相约星期五”、“情系驿站”为服务平台,将驿站的服务功能向更深层次拓展。 |
英溪社区 |
英溪社区概况 英溪社区组建于2010年11月,辖区位置东起永平路,西至英溪路,南起武源街,北至北湖街,总面积2.54平方公里,所辖居民小区12个小区。截止2011年10月,在册居民785户,1847人,流动人口3000多人。社区办公室位于中和巷55号,办公场所面积400平方米。 辖区内有“杭州后街”美誉的余英坊,有多所中学构成的学院风情。美丽母亲河将颇具江南建筑风貌的余英坊和在建的市民广场连成一条蜿蜒秀丽的曲线,构成景致绮丽的自然人文景观。社区将充分利用辖区内经济、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实际,积极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浓郁、邻里诚信友爱、文明祥和的和谐氛围,建设一个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化活跃的魅力社区。 |
五龙村 |
五龙村位于武康镇城区东部,东至秋山村,西至春晖社区,南至三合乡,北至兴山村,总面积 4.98平方公里。有4个自然村,即:五里牌、山坞里、沈长圩、九重下村,19个村民小组,452户,1523人,村委驻地五里牌。辖有耕地面积1792亩,其中水田1581亩,山林2564亩,其中:530亩,薪炭林1632亩,毛竹山32亩,早元竹370亩,桑地80亩,鱼荡60亩。近年因城市扩建,耕地逐渐征用,至2005年底,尚有耕地1452亩,其中水田1241亩,旱地211亩。 五龙村唐宋时为太原乡,明时为太原乡十五都,清时为北乡十五都下管二庄、三、四庄,七、八、九庄。民国时为长安区兆丰乡五保,下辖10甲。1949年仍为兆丰乡五保,下辖10甲。1950年为城郊区五里乡五龙村,1956年,为秋山乡五龙、新龙合作社,1958年,为二都公社兴龙生产队。1961年社队规模调整,为秋山公社五龙、新龙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为秋山乡五龙村、新龙村。1999年秋山并入武康镇,2000年4月26日,合并为武康镇五龙村。 五龙村清时为北乡十五都下管一保二庄、三、四庄。民国时为兆丰乡五保。解放初期为城郊区五里乡五龙村,1956年为五龙高级合作社,1958年为二都公社兴龙生产队,1961年为秋山公社五龙大队,“文革”时曾为“五星”大队,1979年恢复原名,1983年为秋山乡五龙村,2000年与新龙村合并。 五龙村辖有3个自然村,即:五里牌、山坞里、沈长圩,11个村民小组,257户,948人,村委在五里牌。合并之前有耕地1070亩,其中水田945亩,旱地125亩,桑地115亩,山林1314亩,其中:用材林100亩,薪炭林1032亩,毛竹山32亩,早元竹150亩,内荡50亩,是以水稻为主的粮产区。 新龙村,清时为北乡十五都下管一保七、八、九庄。民国时为长安区兆丰乡五保,1949年沿用民国旧称,1950年为城郊区五里乡五龙村。1956年为新龙合作社,1958年为二都公社兴龙生产队,1961年为秋山公社新龙大队,“文革”时改名新农大队,1979年恢复原名,1983年为秋山乡新龙村,2000年与五龙村合并,为五龙村。 新龙村,一个自然村,名为 下村。相传唐玄宗始建此村,为九重天下有一村,故名 下村。九重,万岁所居之地。《楚辞》:“君门合九重”。韩愈诗:“一封书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解放初期,五里牌与重下村合建行政村,各取首字,因“五”形似“龙”字,取名五龙村。1961年分置时,将五字改新字,故名新龙村。 新龙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148户,551人,村委驻地在 下村,辖有耕地722亩,其中水田636亩,旱地86亩,桑地112亩,山林1250亩,其中用材林430亩,薪炭林600亩,早元竹220亩,内荡10亩,是以水稻为主农产区。 五龙村在农业上有三大特出的创新:早元竹覆盖、水稻轻型栽培与大棚草莓。 1993年搞水稻轻型栽培试验。1994年试验大棚草莓。 五龙村于1974年创办砖瓦窑。后开办领带厂、毛纺厂、爆竹厂。目前,尚有求新铸造厂,上武汽车大修厂。 五龙村有幼儿园2所。 |
丰桥村 |
丰桥村地处武康镇城区中心偏北,俗称城中村,东起云岫路,与原回北村交界,西至千秋村,南交居仁社区,北接经济开发区即原狮山村,全村总面积1.57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即:丰桥头、下路埭、仓前、高桥头、许园里,12个村民小组,363户,1219人,村委驻地丰桥头,有耕地面积140亩,其中,水田82亩,旱地58亩,山林面积225亩,其中用材林203亩,毛竹林22亩,均座落在对河口以西山区。 丰桥村为武康县城区,唐时属永安乡,宋时属安庆乡,明时属崇仁乡一都,清时为西乡北界一保六庄、八庄、九庄。民国时期为武康县英红区余英镇。1949年解放后,为武康县城郊区千秋乡 千秋村,1956年农业合作社化时为千秋乡丰桥合作社。1958年为千秋公社千秋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千秋公社丰桥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千秋公社改千秋乡。1985年千秋乡并入武康镇,为武康镇丰桥村,至今。 丰桥村为武康镇原城区边沿,后为城中村,1990年丰桥村的耕地面积为1378亩,其中水田1287亩,空白地91亩。年粮食种植总面积为1281亩,产量为876吨。人均年总收入1009元。1992年莫干山经济开发区成立,1994年县治搬迁武康,丰桥村土地开发,目前仅存60亩耕地,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 丰桥村于1980年创办碳化砖厂,1981年办电镀厂,1987年引进冲件厂,锁厂、塑料五金厂、化工厂、皮鞋厂。 1969年,丰桥村创办丰桥小学,有教师1人,学生25人,分1个班级,1973年发展为1个教师,学生35人,1个复式班。1982年为5个教师,100名学生,3个复式班。1987年并入武康中心小学,剩3名教师,29个学生,分2个班级。2000年后全部并入武康中心小学。 1978年开办幼儿园,教师1人,幼儿25多人,1981年后,原幼儿园解散,发展为2个个体幼儿园,一个为丰桥幼儿园,一个为爱心幼儿园。丰桥幼儿园原为1个班级,25个幼儿,现有9个教职工,150名幼儿,分5个班级。爱心幼儿园创办于1997年,原为2名教师,20个幼儿,分1个班级,现发展为10名教师,145名学生,分5个班级。 1968年创办丰桥村合作医疗站,有医生(赤脚)2名,现合作医疗站改乡村卫生室,分2个,乡村医生2名,还有一个私人诊所,医生1名,叫“月忠诊所”。 |
千秋村 |
千秋村地处武康老城区西北边沿,有四成村民与社区居民混合居住。东至丰桥村,南至居仁社区、西至城西村、北至莫干山经济开发区,总面积 平方公里。全村原有12个自然村,即:东渡、官桥南、方郎、曹家湾、河桥头、官驿滩、清河桥、西路埭、八角井、施家、龙门、东岳庙。自1994年县治搬迁武康后,逐渐开发,现尚有6个自然村,即:方郎、清河桥、八角井、龙门、施家、西路埭。辖30个村民小组,777户,2373人,村委驻地在春晖街。原有耕地面积3507亩,现存870亩,其中旱地567亩,其他225亩,鱼塘15亩。山林1166亩,其中毛竹山184亩,小竹山88亩,用材林721亩,薪炭林173亩,分布在镇域西部及筏头乡、莫干山镇。 千秋村唐时属永安乡,宋时为庆安乡,明时为崇仁乡,清时为东乡南界一保七庄,南乡南界二保一庄、四、五庄,西乡北界一保五庄,北乡北界二保一庄、二庄、六庄。民国三十年为英红区余英镇,民国三十四年为余英镇。解放初期为城郊区千秋乡。1956年为千秋乡千秋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丰桥、狮山、回南、回北、城西、宋石7个合作社合并为千秋公社千秋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原7个合作社分设7个生产大队,为千秋公社千秋大队。下辖10个生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武康居民区与千秋大队划出,恢复武康镇,为武康镇千秋村。后千秋乡并入武康镇。 千秋村原有耕地面积3507亩,现剩下807亩,征用2700亩。村民极大部分办理了农转非。千秋村清河桥,西路埭,种植蔬菜面积约120亩,菜农110户,平均每户收入5万元左右。 千秋村1961年办粮食加工场。1974年办五金厂, 1983年办耐火材料厂,翻砂(铸件)厂,1985年创建武康丝绸厂、电扇厂。1992年创办经编厂,1993年原丝绸厂改棉麻总厂,尤家弄丝绸厂。 全村出租房屋4182间,50184平方米,每年收入501.84万元,每人平均可增加收入2115元。 抗日时期,0武德工委书记谢勃,于1940年9月21日下午在千秋村八角井尤家弄地心里遇难。1988年,德清县人民政府在八角井谢勃就义处竖有纪念碑。 |
城西村 |
城西村位于武康镇城区西部,东连千秋村,西接对河口村,南傍城山村,北靠五四村,总面积15.13平方公里,辖21个自然村,39个村民小组,1119户,3438人,村委驻地北朱皇。有山林面积12455亩,其中:用材林4661亩,薪炭林440亩,毛竹林2470亩,小竹山1196亩,早元竹1602亩,干水果476亩,茶地360亩,其他1250亩。 城西村唐时为武都、城山乡,宋时为武都乡静林、城山里。明时为武都乡七、八都,清时为七都一保一庄、二庄、三庄、四庄、五庄、八庄、九庄、十庄,八都一保一庄、二庄、四庄、九庄。民国三十四年为余英镇四保、五保。解放初期为武康县城郊区千秋乡七都、八都村、城山村。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为星火、联合、城山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千秋公社星火、联合、千秋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千秋公社星火大队、联合大队、花石开大队、城山大队。1968年因与上柏公社城山大队重名,改城山大队为红山大队。1984年恢复乡镇建镇,为千秋乡星火、联合、花石开、红山村。1985年4月,千秋乡并入武康镇。2001年9月,星火、联合、花石开、红山四村合并为城西村至今。 星火村,辖8个自然村,即:横口头、北朱皇、前四村、胡家埭、青石桥、杨家潭、后寺里、发电站9个村民小组,223户,865人,村委驻地横口头。有耕地226亩,其中:水田111亩,旱地115亩,茶地120亩,山林3223亩,其中,水田515亩,薪炭林101亩,毛竹山369亩,小竹山43亩,其他山1740亩,早园竹375亩,干水果80亩。内荡32亩。是个以农为主的粮食产区。星火村清时为八都一保一庄、二庄、四庄等,民国时为英红区余英镇五保,解放初期为武康县城郊区千秋乡八都村,1956年为星火高级农业合作社。据《德清县地名志》载,星火之名源于:合作社时为原武康县第一个成立的高级社,与莫干山镇庾村的县第二个高级社起“星火”、“燎原”,取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1958年为星火生产队,1961年为星火大队,1984年为千秋乡星火村,2001年与花石开、联合、红山合并为城西村至今。1983年《德清县地名志》载,时有耕地面积1057亩,后因开发被征用。 联合村,1956年由4个初级社合并为高级社,故名联合。联合村辖区3个自然村,即:烂漾坞、水车弄、南朱皇,9个村民小组,185户,607人,村委驻地烂漾坞。原有耕地500亩,后因开发征用,尚有耕地60亩,山林面积1999亩,其中:用材林620亩,薪炭林72亩,毛竹山499亩,小竹山80亩,其他山352亩,早元竹260亩,干水果110亩。鱼荡20亩。是个以水稻为主的粮产区,联合村清时为七都一保五庄等,民国时为英红区余英镇四保,解放初期为城郊区千秋乡七都村,1956年为千秋乡联合高级社。1958年为千秋公社联合生产队,1961年联合分设花石开,联合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为千秋乡联合村,1985年千秋乡划归武康镇,2001年与花石开、红山、星火合并为城西村至今。 花石开村,据道光《武康县志》记载,七都有石亘于路,高数尺许……内有小村,户皆殷实,后人因行履不便,采(铲)之平如槛,名花石槛。后写成花石开。故名。花石开辖7个自然村,即:花石开、小岭头、大岭头、姚潭上、中响坞、大响坞、凤凰山,12个村民小组,203户,564人,村委驻地花石开。原有耕地564亩,后开发征用,至1998年底尚有420亩,其中:水田366亩,旱地54亩,山林5243亩,其中:用材林855亩,薪炭林415亩,毛竹山1268亩,小竹山46亩,其他山1814亩,早元竹645亩,干水果林200亩。花石开村清时为七都一保一庄、二庄、三庄、四庄、八都一保九庄等,民国时为英红区余英镇四保。解放初期为城郊区千秋乡七都村,1956年为联合高级社。1958年为千秋公社联合生产队。1961年分设联合、花石开生产大队。1984年为千秋乡花石开村。1985年千秋乡划归武康镇,2001年与红山、星火、联合合并为城西村。花石开村有大响坞,中响坞自然村。据道光《武康县志》载,响应山,其上有大响岩,小响岩,人经此者,随语应声。《吴兴掌故》:此山随入声大小响应,故有大响,小响之名。 红山村,因在城山东麓而得名,后因与上柏城山重名,改红山。红山村辖三个自然村,即:石井头、泮大坞、四社里,有9个村民小组,296户,1131人,村委驻地石井头。原有耕地1304亩,后因开发征用,1998年年报有85亩,为旱地。有茶山156亩,山林2390亩,其中:用材林724亩,毛竹山144亩,其他山1272亩,早园竹200亩,干水果80亩。红山村清时为七都一保八庄、九庄、十庄。民国时为英红区余英镇五保。解放初期为城郊区千秋乡城山村。1956年为千秋公社千秋生产队,1961年为城山生产大队。因重名,1968年改红山大队。1984年为千秋乡红山村,1985年千秋乡归武康镇2001年与联合,花石开,星火合并为城西村。 城西村的土地自1971建造宣杭铁路时被无偿征用起,一直来络续被有偿征用,到2005年止共征用土地5760亩,其中:水田3425亩,旱地2335亩。 城西村历来经营传统农业,林业及蚕桑。城西村1968年起络续开办粮食加工厂、茶厂、砖瓦厂、石料厂、铸钢厂。其中有开雷丝厂、花石开预制厂、星火砖瓦厂、星火第二石料厂等。 |
对河口村 |
对河口村地处镇郊西部,东连城西村,西接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筏头乡四联村,南傍山民村,北靠筏头乡烂树坑,莫干山镇何村,五四村,总面积为29.29平方公里(对河口水库包括在内)。辖有37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住户1104户,人口3586人。全村有山林32497亩,耕地1866亩,其中水田1514亩,旱地352亩。 对河口村为镇区西部山区,有银子山、荷叶尖、岩山顶、铁金岭、小箬岭、方家山等组成,最高的荷叶尖为海拔463米,北有本县最大的水库:对河口水库,库容量1.469亿立方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土地潮湿肥沃,适合林木与山区作物。 对河口村唐时属武康县武都乡。梁开平四年,吴越王钱缪并二十乡为十三乡,仍辖于武都乡。宋时,又加合并,大中祥符年间止管五乡,在武都乡辖区。明朝时,据嘉靖《武康县志》记载,划四乡十八都七十五里,为武都乡九都。清时,武康县分四乡十八都,南北二界78保599庄,辖区为西乡九都,辖三保一十五庄。民国三十年(1941)据《浙西行政区域图》载,武康县划分三区二镇十四乡,辖区辖属于红英区英红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武康县划分为四镇六乡,村区划归英红镇。1949年5月解放,武康县划为4区25乡,辖区为莫干区的九都乡。1956年区并乡,武康县划为十个乡,九都乡分别并入筏头乡与千秋乡。1958年武康德清两县合并,成立人民公社,辖区划归莫干公社。1961年5月社队调整,辖区仍归为筏头与千秋两个公社。1964年7月,筏头与千秋两个公社的西岑、银子山、对河口、东风四个大队和千秋公社新华大队划出,建立对河口人民公社。1983年,对河口人民公社改为对河口乡。1992年并入武康镇,下辖东风、沈中坞、对河口、西岑、银子山五个村。1999年,上柏、三桥、秋山并入武康镇,武康镇下辖58个行政村。2000年,行政村撤并,由58个合并为38个,东风、沈中坞、对河口、西岑、银子山合并为对河口村。 原沈中坞村,据道光《武康县志》载,沈中坞在县西十二里,世传沈攸之居此,故名。沈攸之,南朝宋武康人,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沈中坞旧名沈忠坞,别名里八都,下辖6个自然村,即:西坞、东坞、北坞、陆家坞、思仰堂、庄村畈,有9个村民小组,255户,855人,村委驻地在西坞,有耕地874亩,其中水田691亩,旱地183亩,茶地120亩,山林面积5751亩,用材林982亩,毛竹山396亩,小竹山1806亩,其他山1045亩,早园竹779亩,干水果793亩。沈中坞村清时为南乡八都一保六庄、七庄、八庄。民国时为余英镇 保。解放初期为城郊区千秋乡沈中坞村。1956年为千秋乡新华高级社。1958年为千秋公社新华生产队。1961年为千秋公社新华大队。1964年7月,筏头公社划为筏头、对河口两公社,新华大队划归对河口公社。1981年因与三桥公社星华大队同音,更名为沈中坞大队。1984年为对河口乡沈中坞村。1992年对河口乡划归武康镇,2000年,原对河口乡的沈中坞、东风、西岑、银子山、对河口合并为对河口村。 原对河口村,辖4个自然村,即庙坞里、后村、枫树庙、十亩里,有7个村民小组,254户,972人,村委驻地在庙坞里,有耕地431亩,其中水田387亩,旱地44亩,茶地190亩,山林4874亩,其中:用材林689亩,薪炭林601亩,毛竹山405亩,其他山929亩,早园竹230亩,干水果1960亩,鱼荡7亩。对河口村清时为西乡九都一保一庄、二庄、三庄、九都三保一庄、五庄。民国时为英红镇 保。解放初期为莫干山区九都乡对坞村。1956年为筏头乡对河口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莫干山公社对河口生产队。1961年为筏头公社对河口生产队。1961年为筏头公社对河口生产大队。1964年7月,筏头公社划为筏头、对河口两公社,为对河口公社对河口大队。1984年为对河口乡对河口村,1992年对河口乡划归武康镇,为武康镇对河口村。2000年与沈中坞、西岑、东风、银子山合并为新的对河口村。 东风村,辖2个自然村,即:长滩、东岑坞,8个村民小组,291户,962人,村委在对河口自然村。有耕地面积313亩,其中水田273亩,旱地40亩,茶地129亩,山林5362亩,其中用材林742亩,薪炭林39亩,毛竹山2266亩,小竹山121亩,其他山1863亩,早园竹276亩,干水果55亩。东风村清时为西乡九都二保一庄、二庄、八都一保八庄等。民国时,东岑坞为三民乡,长滩为余英镇。解放初期为莫干山区九都乡,1956年为筏头乡,1958年为莫干山公社东风生产队。1961年为筏头公社东风大队。1984年为对河口东风村。1992年为武康镇东风村,2000年与对河口、沈中坞、西岑、银子山合并为对河口村。 西岑村,因村在西岑坞,故名。西岑村辖3个自然村,即:沈家口、李家口、石门坑,有6个村民小组,148户,527人,村委驻地在沈家口。有耕地面积235亩,其中水田178亩,旱地57亩。茶地60亩,山林面积6668亩,用材林1590亩,薪炭林364亩,毛竹山2362亩,小竹山163亩,其他山2094亩,早园竹40亩,干水果55亩,鱼荡78亩。西岑村清时为西乡九都二保五庄。民国时为三民乡。解放初期为莫干区九都乡西岑村,1956年为西岑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为莫干公社西岑生产队,1961年为筏头公社西岑大队,1964年划归对河口公社。文革时改名跃进大队,1979年复原名。1984年为对河口乡西岑村,1992年对河口并入武康镇。2000年与对河口、东风、沈中坞、银子山合并为武康镇对河口村。 银子山村,以山得名。道光《武康县志》载,凝紫山,在县西,俗呼银子山,辖3个自然村,即:银子山、穗岗坞、大箬岭,有7个村民小组,727人,村委驻地在银子山。有耕地面积205亩,其中水田177亩,旱地28亩,茶地30亩,山林9293亩,其中,用材林1415亩,薪炭林607亩,毛竹山3822亩,小竹山194亩,其他山3180亩,早园竹75亩。银子山村清时为西乡九都三保二庄、三庄。民国时为英红镇, 保,解放初期为莫干区筏头乡,1956年为筏头乡银子山合作社。1958年为莫干公社银子山生产队。1961年划归筏头公社银子山大队。1964年为对河口公社银子山大队。文革时改为红卫大队,1979年恢复原名。1984年为对河口乡银子村,1992年对河口乡并入武康镇,2000年与对河口、西岑、东风、沈中坞合并为对河口村至今。 对河口村地处西部山区,境内群山环抱,山峦起伏。全村有山林32497亩,其中毛竹山12150亩,小竹山2744亩,板栗3158亩,杨梅100亩,黄花梨150亩,茶园400亩,耕地1866亩,其中水田1514亩。毛竹积蓄量162万支,小竹10000担。 对河口1963年就办起轻工机械厂,1970年办起砩石矿,1980年办起绸厂,1985年办起第二地毯厂。20世纪90年代之后,村里的佐力药业、王荣食品、金三叶食品、庆荣工艺等,走出本村,进入武康经济开发区,成为武康的龙头企业与规模企业。 对河口村现有东风小学1所,有教师16名,学生210名。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