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村简介
茅山村位于章村的东北部,地处画龙点睛山麓,老石坎水库上游,呈盆地型地形。现有农户725户,常住人口2356人,16个村民小组,党员79人。村域面积9.1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9638亩,其中耕地1391亩,林地8241亩,公益林面积1501亩。全村自然资源不丰富,主要产业是农林业,全村在外发展和劳动力转移600余人。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厂房出租,2014年集体收入12.5万元,人均收入206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523107 | 313000 | -- | 查看 茅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长潭村 |
长潭村:位于西天目山北麓,龙王山风景区,距县城37公里,国土面积17.44平方公里,人口997人。 长潭村与河垓村、郎村村、高山村、浮塘村、章里村、茅山村、章村村相邻。 |
河垓村 |
河垓村:位于章村镇东部,西与郎村交界,北与章村、章里相连,东交报福镇,南临长潭村,距离章村镇1.5公里,王章线经河垓村进入章村,是全镇的东大门。全村面积9.94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组,596户,人口2012人。 河垓村与长潭村、郎村村、高山村、浮塘村、章里村、茅山村、章村村相邻。 |
郎村村 |
郎村村是一个名族特色浓重的小村落,村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建筑物到处可见。畲族文化展示馆远远望去,气势雄伟。展示馆共分四个区块,介绍畲族发展历程、畲族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畲族服饰歌舞。村中兴建的畲族大广场占地十余亩,投资20多万元,其右边又建造了具有浓郁畲族气息的文化长廊。郎村村是体验畲族文化习俗的好去处。 |
高山村 |
高山村位于章村镇西北面,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属于典型的山区村落。东面与我镇的章里高二村邻近,南面是章村村和浮塘村,西面与安徽仙霞镇交界,北面与安徽中溪镇和我县的唐舍村相连。我村境内群山环抱,风景如画,森林覆盖率高达95%,被外来游客誉为天然氧吧。村域面积9.79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3人,共有1个党支部,45名党员。拥有山林面积13615亩,还拥有全县最大的高山蔬菜种植基地。村级集体与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林业资源和高山蔬菜种植,2013年村集体总收入52.1万元,人均纯收入21271元。近年来,高山村连续开展了康庄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千库保安、蔬菜基地滴灌工程等一系列基础建设,并先后荣获了“市级文明村”、“市级先进专业合作社”、“市级卫生村”、“市级民主法制先进村”、“市级文明村”、县级“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县级信用村”、县级“特色专业村”、县级“五好村党组织”、县级“五好村党支部”、“县级文明村”、县级“科普示范村”、县级“无毒村”等荣誉称号,2014年又被列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村,为我村的建设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平台。 从2004年村庄整治开始,高山村通过10年的努力,已完成了以村委会为中心,延伸芝山和白沙坞水库两条线的“一中心、两区域”的建设,争取交通局的资金支持,完成了油路浇筑21公里,改写了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林道建设38公里,大大降低了林业收入的成本。2007年投资180万元完成危房改造及地质灾害户的搬迁,2009年省财政厅又拨款300万元,用于扶持高山蔬菜基地和干果花卉基地的建设, 2013年完成了农整项目搬迁户34户,目前搬迁户宅基地已全部落实。以前,高山村一直是一个以林业经济为主的山区村。近几年,通过高山蔬菜技术的引进,农家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休闲产业已经成为我村长期持续发展的目标。如今,我们又完成了二期建设规划,接下来将进行招商引资,配合项目包装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让村容村貌更整洁、产业特色更鲜明、公共服务更健全、农民生活更幸福,社会面貌更和谐,在此基础上,我村确立了“三品”定位: 1、浙北休闲第一村的品牌定位。高山村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拥有石门、老虎洞、石长城、红军养伤洞等一大批人文旅游资源,1600亩高山蔬菜基地和干果花卉基地风光独特,运动休闲、静态休闲皆宜。 2、高山蔬菜专业村的产业定位。以高山蔬菜产销为主导产业,是本村农户发家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作为全县最大面积的一块高山蔬菜基地,近1600亩的基地田园风光独特,令人赏心悦目,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最佳地点。依托万余亩山林,竹林鸡养殖、山核桃、香榧等山货生产发展迅速,日渐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增收副业,农家生活的体验和亲自采摘蔬菜的乐趣也成为农家乐产业发展新的目标。 3、集高山蔬菜园区、干果花卉基地、原生态山林等于一体的典型山区生态村落的特色景观。整齐划一的蔬菜基地、干果花卉基地绿波荡漾,层次分明,既是一种自然景观,也展示了现代农业的壮观。保持着原始生态的山林展示着苍莽和神秘,激发了外来游客探险和征服的欲望,每年都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探险、游玩。 我们相信通过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的创建,高山村将会以一个融环境、经济、社会三位一体互促共进的山水田园式山村的崭新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 |
浮塘村 |
浮塘村位于“黄浦江源第一镇”—章村镇境内,地处山区,东北与章村城镇相连接,西接安徽孔夫,南邻郎村村。全村拥有0员52名,村两委干部4人,全村总面积7.8平方公里,林地总面积10573亩,{耕地面积821亩林地面积9696亩,其他面积56亩},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395户,总人口1196人。201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963万元,人均纯收入17934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7万余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479元。 浮塘村2009年获得“创业创新先锋工程”“五好村党支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市级民主法治村”、“市级绿化示范村”、“平安示范村”、“安吉县农村信用村”、“中国美丽乡村”重点村等称号,2010年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近年来,浮塘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富民强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为目标,以丰富的竹林资源和家庭工业为依托,紧紧围绕"生态立村、工业强村"发展思路,大力开发竹产业和现代家庭工业,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8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从新建村委大楼开始,继而是一系列改路、改水、改房、改线、改厕工程的实施,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经过四年的努力,全村的总体面貌日新月异,文明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有序建设,实现了“四个文明”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个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人民富裕的浮塘村正敞开胸怀喜迎八方来客。 |
章里村 |
章里村简介 章里村坐落于“黄浦江源第一镇”——章村镇的东北部,南与章村、河干两行政村接壤,西与高山行政村、杭垓镇交界,北与茅山行政村相连,东接报福镇上张行政村。 本村离章村镇区2公里,村域内以县域公路——中孔公路作为道路主架骨。2007年11月全县实行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章里村与高二村合并,村名依然为章里村,调整后,村域面积13.33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11个党小组,总人口2140人,670户;成立了章里村党总支,在册党员共88名,全村耕地1140亩,林地13724亩。其中毛竹5474亩。 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5022 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 11112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 304 元。 章里村2005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2005年“三星级民主法治村”,2007年被评为“五好村党支部” 2005,2006、2007、2008年被评为“平安村”,2008年被评为美丽乡村重点村。并在今年积极进行创建“县级文化示范村与体育先进村”, “市级绿化示范村”等工作,为争创中国美丽乡村做好充分的准备。 近年来,章里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用本村丰富的环境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在村里有畲乡女人河漂流,云龙景区也正在开发当中。特别在去年美丽乡村创建过程当中村庄的环境进一步提升,以富民强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为目标,以丰富的竹林资源依托,紧紧围绕"生态立村、工业强村"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竹产业和现代家庭工业,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近年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全村的总体面貌日新月异,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有序建设,实现了“四个文明”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个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人民富裕的章里村正敞开胸怀喜迎八方来客。 |
茅山村 |
茅山村简介 茅山村位于章村的东北部,地处画龙点睛山麓,老石坎水库上游,呈盆地型地形。现有农户725户,常住人口2356人,16个村民小组,党员79人。村域面积9.1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9638亩,其中耕地1391亩,林地8241亩,公益林面积1501亩。全村自然资源不丰富,主要产业是农林业,全村在外发展和劳动力转移600余人。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厂房出租,2014年集体收入12.5万元,人均收入20600元。 |
章村村 |
章村位于县境西南边,西邻安徽,南邻临安。发源于龙王山的南溪,北流10公里傍村而过。相传后周时,发生瘟疫,民户亡散几尽。宋初,避疫江西的章姓族人返回,逐渐繁衍而成大族,村遂以章为姓。明清时属金石乡,称章村镇。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广苕乡农汤茂基聚众起义。后于村南0.5公里之龙王庙被擒,解京遇害。经清咸丰、同治之间的战争与饥疫,村民亡散不少。同治末期,外地人陆续来此垦荒定居,其中尤以浙东台属人居多。解放后,公里开辟,山货畅销,人口增多,逐步形成集市。1949年属孝丰县金石乡,同年秋撤乡建区,属金苕区,称章村;1950年属章村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