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街村由色康、星火(花街、高村、里家坞)二个行政村于2003年6月撤并而成,村位于兰亭镇南部,绍大公路穿村而过,东北面接兰亭村,西连谢家桥村,南靠兰渚山村,村域面积6.57平方公里。2003年村辖9个村民小组,2011年底,有村民473户1435人,其中男性707人,女性728人。姓氏以徐、高、张、李四姓为主。
宽阔的兰亭江穿江而过。境内的鲜虾山为国有山,山上古树蔽日,多数粗大的松、柏树属国有树。鲜虾山脚下有明朝爱国将领、著名理学家王阳明墓。1988年由日本人出资重建,占地4000平方米,从底层平台至墓穴共有99级石阶,中间设有2个平台,气势宏伟、构筑讲究,具有明代官宦墓葬的特色,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街村建国初属兰亭乡。1956年时高村、花街、里家坞合并为星火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漓渚人民公社成立后属漓渚公社兰亭管理区。1961年设小公社后属兰亭人民公社管委会。建制为星火大队、色康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建制为星火村、色康村,属兰亭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建制不变,归属兰亭镇。2003年调整行政村规模后,星火村、色康村合并成花街村,村委会设在鲜虾山脚下原兰亭乡中校舍内(兰亭乡中于2000年与娄宫镇中合并为兰亭镇中,迁至娄宫新校舍。)
2004年全村有耕地面积1085亩,山林面积5220亩。村级净资产89万元,村级经济净收入25万元,村民人均净收入7752元。201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166元。
境内色康村为山坳间一小村,离绍大线约二里。传说中小康王被金兵追击时曾逃入此小村避难,金兵追到此段公路时因不知山坳中尚有小村,而失去了康王,百姓就命名此村为失康村,后逐渐讹传为色康村。
境内花街村解放前是绍兴县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从1945年到1949年间,全村有44户70余人患上血吸虫病,其中21户死绝,只留23户49人。解放后,人民政府从1950年开始,三次组织医疗队进驻花街村为村民治病,并长期组织查螺灭螺,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
改革开放后,花街成为兰亭镇上片百姓的商业集聚地。绍大公路沿线花街段开满了商店,有伙食品店、饭店、建材商店、煤气店、理发店、五金店等,兰亭镇农业银行分理处和邮政分理处也设在花街。1989年,花街农贸市场建成并投入运用,方便百姓,集聚了人气,形成了商业氛围。现村域内有绍兴县兰亭纸业有限公司、绍兴县越星皮革有限公司、绍兴县精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鸿泰皮革有限公司、兰亭印染有限公司、骏业羽球有限公司、贤德医药用品有限公司、育达漂染有限公司、博雅纺织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
高村印尼华侨周孟兴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于1989年捐资7万,兴建高村华侨小学,又于1990年捐资22万元建造高村至花街1108米的水泥公路,现境内各自然村也已全部建成水泥路,总长8公里。自1978年以来,村民新建住宅房1085间,计建筑面积97650平方米。1999年清除所有露天粪坑,新建公厕4个。
花街多次被评为镇级文明村、先进党组织。行政村合并后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县级卫生村、县级计划生育先进村、效益农业先进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21007 | 312000 | -- | 查看 花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栅溪村 |
栅溪村位于兰亭镇西南面,临著名书法圣地兰亭,紧靠诸暨市阮市镇。村居面积1.3平方公里,我村共有五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415户, 共有8个村民小组,人口达1350人。村集体年收入达50万余元。村内现有党支部一个,43名党员 。有水稻田679亩,山林4500亩(其中茶园75亩,杉木基地27亩,松竹山4398亩),山塘水库11只(其中20万方以上水库1只),是一个田多地多山多的半山区村。村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村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我们栅溪村在两委会和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基本实现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村内各项设施逐步齐全。历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全面开展环境整治月活动,对一些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清楚。做好公厕改建、村道路支路绿化、硬化工作。做到计划生育达标率100%。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做好企业安全排查工作。 |
古筑村 |
古筑村位于兰亭镇西南部,全村人口1050人,2007年村级可支配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250元,。近几年来,村党总支、村委会致力于“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等四个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新农村目前,全村合力、勒俭治村、实施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村道路硬化率、路灯安装率、自来水入户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卫生公厕净化率等均达10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62%;以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为主的多种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计划生育率、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村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对村民和外来人员开放。民主管理、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务”、“村务”和“财务”全面公开,村级班子团结合力,村风民风端正,干群关系融洽,村庄环境整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省级绿色生态村”、“县级‘五好’党支部“、 “市级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
谢家桥村 |
兰亭镇谢家桥村位于诸绍交界处,兰亭镇南端,距离柯桥城区26公里,北邻花街村,南与诸暨市岭头村交界,东接新陈村。村域面积6.61平方公里,村设一个党支部,共74名党员,辖10个村民小组,630户村民,人口1751人,山林面积6300亩,耕地面积697亩。全村四面环山,31省道、绍诸高速线穿村而过,各主要城市车辆在此经过,交通十分便捷。全村盛产毛竹、笋干、茶叶、花卉,是一个以农为主,多业发展的新农村。 |
里木栅村 |
里木栅村位于兰亭镇东南面,紧靠越城区鉴湖镇.全村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共在10个村民小组,527户1538人,有水田1278亩,山林3507亩,水库13只,是一个田多地多的半山区村.村内现在38党员,农民休闲公园一个.2007年人均收入9072元,先后被评为县级"文化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县级"卫生村"、"绿色生态村”,县级“五好村党支部”、“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市级“五好村党支部”等荣誉。村内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村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是历代名人墓葬风水宝地,越国印山大墓和明代书画家徐渭就坐落在村小山上。50万伏高压变电所于1998年在我村境内。村内环境整洁,己实现路路硬化,亮化,绿化。村民勤劳朴素,老有所乐,建有农民公园和老年乐园。目前,我村正加大投入,力争把里木栅村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农村! |
新陈村 |
兰亭镇新陈村境内群山叠峦,茂林秀竹,山林资源丰富,潺潺清泉汇入鉴湖水系,成为绍兴老酒的源头。新陈村属原陈村、殿岙、贾村调整合并而成。全村总户数468户,人口1428人,村域面积6.3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99亩,山林面积9535亩,毛竹山4705亩。山塘水库8只,其中万方以上水库6只。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村广大干部群众。从而使新陈村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得到同步发展。目前村庄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村民安居乐业,安定团结。村民人均收入近万元 |
阮港村 |
阮港村由原来阮一村、阮二村、阮三村、分水桥村和蔺家山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总户数662户,人口1922人,有耕地1375亩,山林面积5600亩。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村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使我们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基本实现了村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村内各项设施基本齐全,被列为全县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并取得了县级文化村、卫生村、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紫洪山村 |
紫洪山村坐落在兰亭镇的东南部,2002年由原紫洪、高湾、里郑,安山,下家坞五个行政村合并成现在的紫洪山村。全村现有总农户451户,人口1302人;水田面积724亩、山林面积8293亩,其中竹林面积近5000亩,是一个山多田少人口密度不高的山区村。祖辈以来,由于资源薄弱,村民外出谋生经商,远赴海外境外及全国各地。因此,现在世界各地及国内各大城市都有我们紫洪山籍人士,是绍兴县的重点侨村。由于原五个行政村村级经济十分薄弱,撤并村后虽经几番努力拼搏,但仍未能如愿以偿,彻底改变原状。 这次在县林业局领导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关爱下,给我村申报落实了绍兴县林业“精品基地”工程项目,投资75余万元,1建造一条山林作业道路长2000米,宽1.2米的山林作业道路。2.开山1200亩,及时施肥。3.2009年新开路面铺上石子。4砌石砍长300米高1-2米宽1米。这次县林业“精品基地”工程项目,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镇有关部门对我村的最大关爱和对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最大支持。 这项县林业“精品基地”工程项目落实后,我们于六月份开始,村两委会领导班子统一思想认识,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村党总支的直接领导下,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首先分别召开有关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并大张旗鼓地张贴宣传标语,营造声势和劈山改道的氛围。使全体村民,特别是涉及到的村民群众明确了解这项工程的目的意义和今后将得到的实惠形成了上下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为开展这项县林业“精品基地”工程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次规划建造中的县林业“精品基地”竹笋产业园区工程项目,总投资达75万元之巨,建造一条山林作业道路长2000米,宽1.2米的山林作业道路。沿途需要砌墈300米,由于事先工作做到家,充分发动了群众,涉及到征用土地、拆迁房子的所有农户都充分发扬了主人翁精神,在召开有关专题会议后,涉及到征用土地、拆迁房子的所有农户都坚决服从村两委会的决定,无条件配合拆迁及征用土地工作,使工程得以顺利进展,为村里的县林业“精品基地”工程“让路”。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我村村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的精神风貌。 目前,道路建设已全面顺利竣工,村里将组织所有竹农开山,施肥,提高竹林肥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待这项工程项目完工以后,我镇总面积达3.2万亩的毛竹基地将得到全线贯通。到那时候,机动车能直接通到竹山里,就能彻底改变竹子运输全靠人力搬运的老方法。将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达到增加村民特别是竹农的经济收益。预计到时每年能新增竹笋产量800余吨,新增产值160余万元,这项工程确确实实是一项惠民富民的实事工程。 以上是本村开展县林业“精品基地”工程项目的总结,有不足之处请有关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
任家畈村 |
任家畈村现有农户813户,人口2197人,土地2400亩。任家畈村属于城镇功能综合区,村庄西面为兰亭工业园区,村庄距镇区与兰亭风景区都很近,居住区较为集中,呈南北向长条状发展,属于兰亭镇北面平原地区。村庄是在地形平坦、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带逐渐发展起来的,村内有三条河道穿越,自然环境及景观优美,适宜居住。村庄南面有城镇道路形成“丁”字路0接于村庄入口处,向东联系镇区,向西联系兰亭工业园区,向南联系省道绍大公路,交通极为便利。 |
兰亭村 |
兰亭村位于闻名中外的书法圣地——兰亭风景区旁,离绍兴市区12公里,兰亭镇政府3公里。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印山越国王陵、兰亭国家森林公园均在本辖区内,绍大线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由黄家坞、官庄、董坞、新桥、下灰灶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农户571户,总人口1584人,区域面积达6.22平方公里,可称全镇之最。村内各类企业189家,其中个私企业105家,三产和运输业78家,大学一座,小学一座,卫生医疗诊所二个。2011年工业总产值3.213亿元,销售2.85亿元,村级经济总资产735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3302元。 通过全村近1600名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本村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协调发展,先后被评为市县环境整治先进村、文明村、卫生村、民主法制村、文化特色村、绿色生态村、环境优美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集体、综合治理效益农业先进单位、“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浙江农民“种文化”双十佳村。 |
张家葑村 |
张家葑村位于兰亭镇的东部,紧靠绍兴市区,现有农户525户,总人口148人,外来人口51人。2007年,实际村级可支配收入近150万元,村级年经常性收入近5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2500元,有水稻田面积1493.15亩,山地28亩,河流350亩,村域面积1.51公顷。村内现有农贸市场一个,医疗站一个,村民休闲公园两个,老年活动室一个。我们张家葑村村民遵纪守法,勤劳淳朴,在村两委会盒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基本实现村庄道路全部硬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村内各项设施基本齐全,特别是老年活动室的创建,使老人老有所乐,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们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盒帮助下,村两委会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团结一致,力争把我村建设成为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
大庆村 |
大庆村由里王现、外王现、上大庆、下大庆、张村五个自然村于2003年6月撤并而成,村位于兰亭镇西南面,东面隔山与平水镇相邻,西面与新陈村接壤,南与诸暨县隔山相对,北面翻山与紫洪村相连,村域面积6.23平方公里。2003年,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011年底,有村民483户1473人,其中男性744人,女性729人。村民中以濮、陈、金、张四姓为主。 建国初属大庆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属兰亭乡。农业合作化时期称大庆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属漓渚人民公社大庆管理区。1961年设小公社后属兰亭人民公社管委会,建制为五个生产大队。文革期间,外王现改名为五星大队,里王现改名红旗大队,张村改名东方大队。至1980年各复原名。1983年政社分设后,属兰亭乡,建制为村。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兰亭乡与娄宫镇合并为兰亭镇,属兰亭镇,建制不变。2003年实行行政村合并,上述五个行政村合并成大庆村,村委会设原大庆村村口大庆小学校舍中。(大庆小学已于2003年并村前并入贾村小学)。 2004年全村有耕地面积703.36亩,山林面积7374亩。过去由于环境所致,村民生活困苦,外出谋生较多,故村里华侨及港澳同胞较多。改革开放后,村里办起一些小型的服装厂、五金厂。1984年,谢家桥至王现、大庆公路开通,市公交公司的3路车直通到大庆、王现,特别是1986年谢庆公路扩建后,山乡的竹、木制品和各种笋类及工艺品可以远销外地,原料的输进和产品的输出既迅速又便捷,使这个村的经济迅速发展。1989年县委书记陈礼安同志在全县山区工作会议上提到:兰亭竹木业有所发展。外王现村利用竹壳,变废为宝,通过化学处理,制成席梦思。里王现村利用次材小料加工羽球拍,使农副产品再次增值,效益好。 201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787元。村内有绍兴县育达纺染有限公司、绍兴县兰亭皮革有限公司、绍兴县华兴化工助剂厂、兰亭鹅池饮料厂、绍兴永隆纺织服饰有限公司、绍兴弗拉争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绍兴县兰亭里王现五金塑料厂等企业。村民们除在这些企业上班外,有的还购买纺织圆机办起小型家庭织布厂,有的购买农运车跑运输。 村域内各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水泥路总长3000米。自1978年以来,村民新建住房955间,计建筑面积68760平方米。5个自然村内户户用上自来水。1999年全面消除露天粪坑,新建公厕5个,并对所有私厕进行了小型改造,集中加盖。 村内的万亩竹笋基地,成为兰亭一大特色。2001年被评为省级竹笋特色村。2001年9月,万亩笋用林基地通过省有关专家评估验收,命名为“浙江省林业特色示范基地”。王现村毛笋白嫩甜润,为全县有名的笋中之王。 村中侨港胞爱国爱乡,经常捐资造福桑梓。1995年3月,港胞濮桂芬捐资30万,在下大庆村口建造大庆完小。港胞眷属陈张泉也出资在谢庆公路上建造停车站。自2003年行政村合并后,大庆村多次评上镇级先进村,2004年还被县委县府命名为文明村。 |
黄贤村 |
黄贤村由黄婆溇、贤家庄两个行政村于2003年6月撤并而成,位于兰亭镇西北部,北与越城区亭山接壤,南连里木栅村,东接张家葑,西与金庄村毗邻,全村区域面积1.64平方公里。2003年村辖10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有村民720户1931人,其中男性937人,女性994人。2011年底,有村民724户1964人,其中男性952人,女性1012人。少数民族10人,其中壮族3人、侗族4人、彝族1人、纳西族2人。 建国后,境内隶属胜利乡十村。1956年撤胜利乡后并入解放乡。合作化时为利华高级社。1958年漓渚大公社期间属朱华管理区。1961年调整人民公社规模后(划分小公社),为解放公社贤家庄大队、黄婆溇大队。文革期间分别更名为四新大队、黎明大队。1980年恢复原名。1983年政社分设后为贤家庄村、黄婆溇村。1992年撤区并乡后隶属兰亭镇。2003年调整行政村规模后两村合并为黄贤村。村委居地在贤家庄。 全村有耕地面积1299亩,其中水田1293亩,旱地6亩。水田养殖面积外塘200亩,内塘130亩。养殖珍珠230亩,2004年产珍珠1.2吨。捕捞各种野生、养殖鱼类12.7吨。2004年工业总产值4483万元,村级净资产1256万元,村级经济年收入34.02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777元。201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1.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386元。 2003年,村投资16万元在农贸市场附近新建文化活动中心。在2004年创建文化村中被县府命名为县二级文化村、县卫生村。2005年评上县级文明村。2008年评上市级卫生村。 境内地处绍大线东西两侧,市公交3路、23路、303路均设停靠站,交通十分便捷。至2004年底已拓宽硬化村路9千米。1978年以来村民新建住宅楼880间,计建筑面积68880平方米。1999年以来全面清除露天粪坑,新建公厕17个,村民安装程控电话752台。 境内有完全小学1所——兰亭镇黄婆溇完小。县佛教保留场所1个——长庆寺。 2005年,村委考虑到住房困难户较多,向上级审批了4亩左右的土地,在加上村内原预制场土地,于2006年动工建造7幢48套农民公寓,其中公寓式5幢40套,跃层式2幢8套。总造价950万元,总用地面积5090平方米,为四层楼。于2008年完工。到2011年,48户农户全部搬进新居。 黄贤村交通方便,附近工厂较多,外地民工不断涌入。2008年,镇政府将黄婆溇小学正式授名为“兰亭镇黄婆溇民工子弟学校”。至2011年,该校有212个学生(1至6年级),全部是民工子弟,来自云南、贵州、安徽等16个省份。有10个老师。学校占地3042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两层楼,有教室和实验室、图书室、教师办公室等。 |
联合村 |
|
山下村 |
山下村位于兰亭镇东部,东南与张家葑村毗邻,西和联合村接壤,南临娄宫村,北靠黄贤村。全村由山头井与下窑陈两自然村组成,辖5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1.10平方公里。2004年底有村民330户963人,其中男性474人,女性48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有948人。学历在大专以上(含大专)3人,高中(含中专)71人,初中396人,小学436人,文盲半文盲6人。村民中以肖、金两姓为主,有少数民族中壮族3人。 建国初属朱华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属解放乡。农业合作化时期与临近的张家葑村三村合建华峰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属漓渚人民公社朱华管理区。1961年调整人民公社规模(划分小公社),以后属解放人民公社。建制为山头井生产大队、下窑陈生产大队。文革期间下窑陈改为红光大队,山头井改为东方红大队。至80年仍复旧名。1983年政社分设后属解放乡,1989年解放乡改娄宫镇,属娄宫镇,建制为村。2003年行政村合并后,两村合并命名山下村,村委会设在山头井村口。 2004年,全村有耕地面积708.8亩,山林面积370亩,全村工业总产值4568万元,村级净资产235万元,村经济净收入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843元。村民们除务农和在镇村企业做工外,还经营纺织、运输、养殖等待业。村内有荣丰机械配件厂、金火鸟服饰有限公司、县一本针纺有限公司、山头井水泥预制场等15家企业。 村域内已建成水泥路4600米,安装36盏路灯。自1978年以来,村民新建住宅房753间,计建筑面积54216平方米。1999年全面清除露天粪坑,新建3只公共厕所。村民中拥有轿车22辆,户宅中已安装程控电话机336台。 2003年被评上县级先进单位,县级卫生村和县级文明村。 |
娄宫村 |
娄宫村由上娄宫、下娄宫、人民三个行政村于2003年6日撤并而成,位于兰亭镇镇域中心,镇政府所在地。东部与联合村相邻,西和镇工业园区相连,北靠任家畈村,南距著名的书法圣地兰亭仅3公里,全村地域面积2.79平方公里。省道线绍大公路横贯全村,娄宫江从村内流过,交通方便,村区位优势明显,旧时有“娄宫埠头”之称。“娄宫”之名,源自清乾隆帝游兰亭经此,并建上下行宫,取名游宫,后讹传为娄宫。2003年辖10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有村民666户2065人,其中男性989人,女性1076人。2011年底,有村民717户2180人,其中男性1039人,女性1141人。村民中以任、杨姓为主,少数民族有纳西族3人,瑶族1人。 建国前属朱华乡。1949年5月,绍兴解放,8月建立解放乡人民政府,娄宫村属解放乡二村。农业合作化时期建立娄宫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属漓渚人民公社解放管理区。1961年调整人民公社规模(划分小公社)以后属解放人民公社。建置为上娄宫、下娄宫、人民三个生产大队。文革时期下娄宫生产大队,改称为红星生产大队。1980年后恢复原生产大队名称。1983年政社分设后,建置为村。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属兰亭镇。2003年6月行政村撤并始称娄宫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在下娄宫。 全村农田1228亩,其中水田1165亩,旱地63亩。山林面积760亩。201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1.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636元。村民们主要从事务农、企业务工和以毛竹、木材为主的贩销活动。现村域内有绍兴大师美术用品有限公司、绍兴县金弘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绍兴县鉴湖木品工艺制品厂、绍兴县三明工艺品厂、绍兴县兰亭五金加工厂、绍兴县恒顺制衣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2004年全村工业总产值4716.23万元、集体资产总额462.63万元。 娄宫村是兰亭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境内有兰亭镇中学、兰亭镇中心小学、兰亭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兰亭镇中心幼儿园、兰亭镇人民医院、绍兴县农村合作银行兰亭支行、娄宫农贸市场等。村里有老年人活动室、党团活动室、民兵之家等活动场所。境内建有水泥路总长4公里,连接省道线绍大公路,交通便利。自1978年以来,村民新建住宅房1332间,计建筑面积95904平方米。1999年全面清除露天粪坑,新建6个公共厕所。村内有永兴寺和基督教堂。2004年被命名为县级文化村,县级卫生村。 |
桃源村 |
桃源村位于镇境西北部,毗邻阮港村,全村地域面积3.02平方公里,距绍兴市中心8公里,漓铁至绍兴铁路线穿村而过。兰亭江下游桃源河流过村境村中,漓分公路从村口穿过,水陆交通便利。村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逍遥溇、桃源等2个自然村组成,2003年辖10个村民小组。逍遥溇自然村是清乾隆年间状元茹棻祖居地。2011年底,有村民600户1677人,其中男性836人,女性841人。村民中以茹、胡、杨姓为主。少数民族中有纳西族6人,壮族1人,蒙古族1人。 建国前属双山乡。1949年5月绍兴解放,8月建立解放乡人民政府,桃源村属解放乡五村。合作化时期建立桃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属漓渚人民公社解放管理区。1961年调整人民公社规模(划分小公社)以后属解放人民公社,建置为桃源生产大队。文革时期改称为革命大队,1980年后恢复原桃源生产大队名称。1983年政社分设后建置为桃源村,至今不变。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属兰亭镇,现村民委员会驻地在桃源铁路道口。 全村农田1170亩,其中水田1076亩,旱地94亩。山林面积900亩。200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7.62万元,人均收入7737元。201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844元。村民中除了务农和进厂务工外,还经营茶叶种植、贩销茶叶、纺织、五金、运输、建筑、饮食、服务等行业,其中家庭针织业、纺织业已成为全村主要产业。113户农户家庭有各类大小针织圆机239台,从业人员500余人,是全县闻名的针织圆机专业村。2004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0840.30万元,销售20621.50万元,集体资产总额为267.86万元。 村境内建成水泥路总长24.8公里,可通漓分公路。建有一个农贸市场,村里有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室、党团活动室、民兵之家等活动场所,供村民们开展各类健康的文娱活动。自1978年以来,村民新建住宅房953间,计建筑面积75772平方米。1999年全面清除露天粪坑,新建11个公共厕所。户宅中已安装程控电话550台。2001~200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组织、县文明村称号,2004年被县委授予农村“五好”党支部,2007年被评为县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08年被评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
谢家坞村 |
谢家坞村由谢坞、娄家坞两个行政村于2003年6月撤并而成。座落于漓铁附近,解放水库旁,全村地域面积5.48平方公里,距绍兴市中心10公里,绍大线从村口穿过,交通便捷。2003年,辖8个村民小组,2011年底,有村民406户1199人,其中男性568人,女性631人。村中以赵、余、王姓为主。少数民族中有纳西族1人。 建国前属朱华乡,1949年8月,解放乡人民政府建立时,谢坞属解放乡三村,娄家坞为解放乡四村,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谢坞村建立谢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娄家坞村与邻村合建为解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两村同属漓渚人民公社解放管理区,1961年调整人民公社规模(划分小公社)以后两村同属解放人民公社,建置为谢坞生产大队、娄家坞生产大队,文革时期分别改称为群力大队、跃进大队,1980年后恢复生产大队名称,1983年政社分设后建置为谢坞村、娄家坞村,1992年撤区并乡后属兰亭镇,2003年6月,上述两个行政村合并称谢家坞村,现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娄家坞。 全村农田1340亩,其中水田911亩,旱地429亩。山林面积3220亩。201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831元。村民中除了务农和进厂务工外,还经营纺织、花卉种植、花卉购销、运输、饮食服务等行业。其中,花卉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现村域内有绍兴县天衣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绍兴县大丰食品有限公司、绍兴县远程针织有限公司、绍兴麒龙起重运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 至2011年,村境内投资15万元,硬化村内支路13条。投资70万元,硬化娄家坞与谢坞两自然村之间的道路,全长1680米,使全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0万元,安装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全村人均绿化面积达25平方米。村委投入巨资40万元新建集娱乐、休闲、健身一体的农民公园,占地3600平方米。村里有老年活动室、党团员活动室、民兵之家等活动场所。新建一个农贸市场。自1978年以来,村民新建住宅房650间,计建筑面积46800平方米。1999年全面清除露天粪坑,新建8个公共厕所。村内有百年以上甚至近千年古香樟12株。2001年被评为县级花卉专业村,2002年被评为县级文化村,2003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2005年评为省级绿色生态村。2006年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7年被评为省级兴村富民示范村。 |
花街村 |
花街村由色康、星火(花街、高村、里家坞)二个行政村于2003年6月撤并而成,村位于兰亭镇南部,绍大公路穿村而过,东北面接兰亭村,西连谢家桥村,南靠兰渚山村,村域面积6.57平方公里。2003年村辖9个村民小组,2011年底,有村民473户1435人,其中男性707人,女性728人。姓氏以徐、高、张、李四姓为主。 宽阔的兰亭江穿江而过。境内的鲜虾山为国有山,山上古树蔽日,多数粗大的松、柏树属国有树。鲜虾山脚下有明朝爱国将领、著名理学家王阳明墓。1988年由日本人出资重建,占地4000平方米,从底层平台至墓穴共有99级石阶,中间设有2个平台,气势宏伟、构筑讲究,具有明代官宦墓葬的特色,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街村建国初属兰亭乡。1956年时高村、花街、里家坞合并为星火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漓渚人民公社成立后属漓渚公社兰亭管理区。1961年设小公社后属兰亭人民公社管委会。建制为星火大队、色康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建制为星火村、色康村,属兰亭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建制不变,归属兰亭镇。2003年调整行政村规模后,星火村、色康村合并成花街村,村委会设在鲜虾山脚下原兰亭乡中校舍内(兰亭乡中于2000年与娄宫镇中合并为兰亭镇中,迁至娄宫新校舍。) 2004年全村有耕地面积1085亩,山林面积5220亩。村级净资产89万元,村级经济净收入25万元,村民人均净收入7752元。201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166元。 境内色康村为山坳间一小村,离绍大线约二里。传说中小康王被金兵追击时曾逃入此小村避难,金兵追到此段公路时因不知山坳中尚有小村,而失去了康王,百姓就命名此村为失康村,后逐渐讹传为色康村。 境内花街村解放前是绍兴县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从1945年到1949年间,全村有44户70余人患上血吸虫病,其中21户死绝,只留23户49人。解放后,人民政府从1950年开始,三次组织医疗队进驻花街村为村民治病,并长期组织查螺灭螺,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 改革开放后,花街成为兰亭镇上片百姓的商业集聚地。绍大公路沿线花街段开满了商店,有伙食品店、饭店、建材商店、煤气店、理发店、五金店等,兰亭镇农业银行分理处和邮政分理处也设在花街。1989年,花街农贸市场建成并投入运用,方便百姓,集聚了人气,形成了商业氛围。现村域内有绍兴县兰亭纸业有限公司、绍兴县越星皮革有限公司、绍兴县精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鸿泰皮革有限公司、兰亭印染有限公司、骏业羽球有限公司、贤德医药用品有限公司、育达漂染有限公司、博雅纺织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 高村印尼华侨周孟兴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于1989年捐资7万,兴建高村华侨小学,又于1990年捐资22万元建造高村至花街1108米的水泥公路,现境内各自然村也已全部建成水泥路,总长8公里。自1978年以来,村民新建住宅房1085间,计建筑面积97650平方米。1999年清除所有露天粪坑,新建公厕4个。 花街多次被评为镇级文明村、先进党组织。行政村合并后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县级卫生村、县级计划生育先进村、效益农业先进村。 |
金庄村 |
兰亭镇金庄村,位于绍兴市西南面,毗邻福全镇,紧挨绍大线,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在2003年5月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中,我村由原来的西岸金、金家店自然村合并成为今天的金庄村。 金庄村地域面积为1.0平方公里,总户数为406户,总人口1097人。党员数46人。现有耕地500余亩,河塘160亩。 我村建筑业领域人才济济,在外承揽几千万、上亿项目的工程的大有人在,起到了带动一方经济的领头羊作用。在村级实事工程建设方面,我们的两委班子也做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工作。 我们的村级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将携手两委班子成员,以“稳定、规范、服务、发展”的八字方针,开拓进取,永远自励,朝着现代新农村迈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