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村 梅峰村是福全镇最北端的一个山村,由上马湾村、下马湾村、东园村、七贤桥村等自然村组成。东邻越城区东浦镇的壶觞村,北至东浦清水闸村,南连尹家坂村,与锦坞、兴联在福全西北部鼎足而立。被陆游比喻为“天柱峰”、“南山”的梅里尖(176米)在村之北,故名。
陆游在其诗中多次提到这座山。其时陆游居住在鉴湖北岸的三山,梅里尖在鉴湖南岸,在陆游看来,它当然是“南山”,因其高出附近小山数倍,故又称其为“天柱山”,这是很有道理的。他常常坐着小船划过鉴湖朝梅仙坞而来,有《舟过梅坞胡氏居爱其幽邃为赋一诗》:“丹葩绿树锦绣谷,清波白石玻璃江”。有时还带着儿子同来,《梅仙坞小隐》:“绿树阴阴小岭西,一翁二子自扶携”。他到湖之南岸,近在尹家坂、梅峰、兴联等地徜徉,还远到赵家坂去听社戏。曾经有在此卜庵而居的念头:“一庵何日从吾好,会约高人共倚栏”。后来还因贫而卜庵不成,怅然有感:“事不如心居十九,往来常羡捕鱼郎”。
在古代水上交通发达的时候,梅峰村的“七贤桥”是十分有名的。那时鉴湖南岸水路如迪埠江等出入鉴湖,东至绍兴,西去柯桥,都要经过七贤桥,这里实是出入鉴湖的咽侯之地。因此,就是在近代的《茅以昇桥话》中,也能找到它的名字。清代吴郡陈祖昭先生在《鉴湖棹歌》百首中有一首专门写到七贤桥:“青骢马去几时回,斜倚薰笼百念灰。寒比七贤桥下水,香如双节墓门梅”。诗后有注云:“城西南二十里七贤桥,梁鸿、孟光樵隐;方干游寓;吕东莱读书;胡致堂、胡五峰住居之处;会稽陈山墩明范诚意二女守节,居屋四旁树梅,为生后葬焉,赐名贞洁、贞静”。这大概是七贤桥最详细的注释。
福全镇乡村还有暑天施茶的好习惯,徐山行之,梅峰亦行之。该村的数十位老人捐款行善,至今年年为人所称道。
梅峰村将分散的小山村联合起来,增强了建设新农村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梅峰村将在未来的努力中,走出新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21103 | 312000 | -- | 查看 梅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富强村 |
富强村位于福全镇中南部,由牛岭、港口、吴家湖、大桥头、金家池底等区块组成。东毗福庆、胜利村,南邻峡山村,西接欣华村,北连大生、福全山村。漓(渚)胜(利)公路穿村而过,与104国道南复线相接,距漓渚4公里、绍兴6公里。漓渚江流经村西北,灌溉着阡陌纵横的大片沃土。水陆交通便捷,自然条件优越。 富强村现有农户526户,户籍人口1568人外来人口1310人。2015年度村集体经常性收入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52元。集体资源中耕地面积402亩、山林220亩、河荡222亩。 村名原称峡山港口,以何氏为大姓,祖辈厚朴忠实,长期躬耕于斯,虽然辛勤劳作,依然温饱难图。渴望富裕起来的村民,遂于1956年改村名曰“富强”。 经现代书法名家沙孟海题写的“富强村”碑,进入斯村,但见民楼鳞次,厂房栉比,机杼声声,民漾笑颜,诚富裕强盛之景也。村中有新修之“腾飞桥”,青石砌成,颇有古意。腾飞桥西旧有“西城桥”,其晨昏揉放木栅以防-之石墩尚存,今移至村西新造,延用原名。桥西北临漓渚江口,原有“猫鲎井水”石亭,亭顶四角雕石猫以俯视西江东井(古亭后有井),故以名亭。亭北漓渚江上旧有二拱四平六孔石桥,似鼠形,故民间俗呼“老鼠尾巴桥”。村西漓胜公路南有山状似卧牛,名眠牛山。与之相对东有狮子山,山上新建珍珠庙。而村中部有大岗山,山基不足十亩而屹立依然,为富强村胜景。村西正在新建别墅区,富强起来的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开始了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增强了人们奔小康的信心。 最值一提的是,峡山村那边引兰亭大溪河之水入村,南水北流。至富强村界转弯相接而成东水西流入漓渚江,村河水活而净,自明以来,形成村内生态环境之善,山环水绕,林茂河清,使灵秀之气长存,富强之势不断,诚社会主义新农村也。 |
尹家坂村 |
尹家坂村位于福全镇之东北部,介于徐山村与大生村之间,东邻徐山,西接大生,南连双山村,北频田园而达鉴湖中之清水闸,西北与梅峰村相联。104国道南复线过其村南,中国轻纺城东环线穿村而过。国道南复线与轻纺城东线交汇处建大型环岛,即在尹家坂村南,其交通之便可以想见。全村现有农户数304户,户籍人口851人,外来人口20人。2015年度村集体经常性收入247万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5元。村现有集体资源耕地461亩,其他水资源130亩。 尹家坂也是一座北频鉴湖,南眺稽山的古村落。陆游暮年盘桓于梅仙坞、东泾之间,也常经过其地,“不识如何唤作愁,东阡南陌且闲游。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何尝不是陆游过鉴湖而南来之咏叹!村南的门前江东接徐山村河而西连大滩江,成为漓渚江与松坞大江的最北横江,另有横泾、六汇头及邵家溇、半泾江等水域交织其间,组成了水网交错的特有景观。 尹家坂改革开放以后,以生产金银首饰的日月集团名扬天下,其产品几乎占领了国内外的大部分市场,成为福全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正在扎实进行,按标准设计,已建新房的农户已达200多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驱。 尹家坂旧时颇多出产,其特产以油菜蕻、大菱而闻名城乡。 |
大生村 |
大生村位于福全镇之中心。东与尹家坂村、双山村接壤,南隔田野阡陌及漓渚江与富强村遥遥相望,西频福全山村,北连锦坞村。原为福全镇治所,故水陆交通十分便捷,104国道南复线穿村而过,又有镇公路西通福全山、龙尾山、南接赵家坂。有水路连接漓渚江与松坞大江,旧时船运与水产养殖发达,是鉴湖的典型风光。漓渚江东岸的胜利乡与福全镇合并后,大生村更处于地理中心位置。 大生村由劳家坂、秀才溇、大劳坟头等自然村组成,因村内河道相通,向为故人冶游之地,在民间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清末属镜西乡,民国时属七区劳秀联合村。后又属鉴滨乡、镜西南乡等,但劳秀联合村不变。解放初废除保甲制,属双山乡。1950年6月福全乡建政后,一直为乡政府驻地,历四十余年。大生村现有农户数552户,户籍人口1605人,外来人口1300人。2015年度村集体经常性收入2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57元。集体资源有耕地608.3亩,山林48亩。 福全镇有山有水,山水交融,大生村又属水陆交通便捷之处,故在其成为乡政府治所的数十年间,无论山村、水乡,人们都已养成了在此聚散的习惯,由此形成了文化教育、金融卫生、市场交易的小中心。市场交易聚散同样热闹兴旺,从民众便利的角度看,这里的市场繁荣还将维系一长段时间。 由于104国道南复线的建设,沿途经济随之活跃。从漓渚公路开始,日月集团,福景达交易市场到西北与锦坞连接的工业区已经形成。大生村处于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其经济、商贸的发展也正踏上新的发展起点。一个现代化的大生村,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开始很快地形成。 |
金三角社区 |
金三角居民区是福全镇政府所在地。它东连新对旗山村,南接福庆村,西邻双山村,北频徐山村。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乡村集镇。金三角现有农户数28户,户籍人口67人,2015年度村集体经常性收入52.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万元。 之所以称“金三角”,是福全镇交通三角地区的黄金之地。在金三角开发当时,有广告语曰:“走遍天南和地北,不如福全金三角”。虽然当时人们还不太理解,也或许是广告语的溢美之词。但谁能想得到,几年之后,绍兴城区西郊的绍(兴)大(诸暨大唐镇)线因为现代化大城市的开发,成了绍兴城区的西环线,这福全镇金三角居民区,就直接成了绍兴市城区近郊的集镇,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福全金三角。 金三角居民区的自然地域范围,为雄鹅江以西,漓渚江以东的104国道南复线的南北地区,按其发展势头,北可达鉴湖之滨,东可扩至雄鹅江以东,南可延续到福庆村,西可达国道复线与中国轻纺城东环线的交汇处绿化环岛。目前已经建成五条直街和两条横路,除镇级政府部门及有关金融财税机构驻在金三角外,还有秋瑾幼儿园、秋瑾小学、秋瑾中学等文教事业单位建在这里,东部有雄峰、佳美达、科盛等集团公司驻此,居民区还有多家商业网点,成了福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 据《绍兴县民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载:金三角居委会建于福全镇政府机构搬迁前的1993年。因此,金三角的居民区,实际上在1994年镇政府搬迁前已经形成,并已建立了相关行政机构。 |
梅三村 |
梅三村位于锦坞村与新迪埠村之间,由寺山(132米)南麓的王家山头、徐家溇、劳家坞及山南的正帝山村等四个自然村组成。此地为福全镇西北的山水结合部,容(山)七(贤桥)公路穿村而过,水上交通则更为便利,江河如网,与容山湖(龙尾山北的屃石湖部分)相通,也是一处山村水郭的极好去处。东连锦坞村,南接龙尾山村,西邻新迪埠村,北与兴联村隔山而居。除寺山外,鹭鹚头、石爿山、下岸山点缀村景,子孙墩(松坞江),容山湖环绕四野。旧时世乱为匪盗出没之所,民无宁日;而今正逢盛世,却是安居乐业的太平之乡。梅三村现有农户数551户,户籍人口1760人,外来人口300人。2015年度村集体经常性收入134.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33元。集体资源中耕地面积779亩、山林136亩。 旧时,梅三村曾属锦溪南乡,后属梅里乡。日寇侵华期间,武装汽艇在屃石湖横冲直撞,时抵山村掳掠百姓,0妇女,为害甚多,村老至今谈及,尚义愤填膺。 徐家溇有外山庙,王家山头有总管庙,劳家坞有点石庵(毛蓬庵)。尤以外山庙为最盛,有“古外山庙”石碑,庙内也祀黄老相公,农历七月廿二起迎神赛会,七月廿三山背后(龙尾山)调白船、赛泥鳅龙船一到,锣鼓火冲,热闹非凡,沿山十八村的乡民都赶来参加,乐此不疲。正帝山旧有浙江盐官叶腾蛟的旗杆台门,造作宏伟精细,今已不存。 梅三村后有一处大坟头山,传说汪精卫的祖坟即在这里。汪淑夫人(汪精卫之母)就安葬于此,现已毁圮。 此地民风淳厚,慈善为民捐助。旧有正帝山村潘家两代施舍棺材,助贫民老死安葬之需;今有退休工人义务打扫村路18年之事迹,且甘于默默无闻,不让电视台采访宣扬。 梅三村四个自然村联合以后,同心相印,矢志未来,规划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发扬团结一致之精神,干群合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
容山村 |
容山村位于福全镇西部,与镇政府驻地金三角东西虎踞。沿104国道南复线由东西至方坞左弯入容(山)七(贤桥)公路从北面进出容山,西倚崇岭,南望雌山,东频容山湖与屃石湖相通,是一个虽处山根水角而又柳暗花明的所在。 容山村由猫山头、容山、梅里、下俞等自然村组成。它北接新迪埠村,东邻龙尾山村,南过屃石岭与漓渚镇大步村相连,西隔豆腐尖与湖塘街道戴家村相望。其山水环境与四周乡镇具备了既通达如自又屏障阻隔的特色,旧为梅里乡治所,数十年间形成了山乡小镇的集散市场,至今依然成俗。容山村现有农户数1050户,户籍人口3280人,外来人口540人。2015年度村集体经常性收入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20元。村集体资源耕地2102亩、山林4895亩,其他资源350亩。 容山是一个历史古村落,有山阴古道自容山——六峰——棠棣——茅洋岭通诸暨阮江埠——山下湖——湄池。故在对岸山有“美女照镜”石,留下了西施西来,在此头发乱了,因而照镜整容,名地曰“容山”的美丽传说。又在对岸山北坡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东汉陶窑遗址。传说和考古,都证明了山村的古老。到了宋代,这里更是人居佳地,陆游暮年有《湖山·容山》诗曰:“山崦桑麻路,柴门鸟雀声;老巫祈社雨,小妇饷春耕。”这是容山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了。 容山地处偏僻,同样饱受了战乱之苦。日寇在此烧杀掠抢,无恶不作,被杀被奸被烧者,皆血迹斑斑,可点可数。因此,也有村人参加地下(共产)党,矢志抗日。为争取山乡人民的解放而献身。 也有先人为强国富民,投身教育者,在下俞就有数代任教的教育世家。而乡人根据地理特点,种植花卉树木,也成为容山的一大特产。 容山古村在联合以后,焕发了新的青春。干部所指,民众所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心同德,万众合力,誓建一个容风焕发、山青水秀的新容山。 |
五洋村 |
五洋村位于福全镇的最东面,由原陈家葑一村、二村、三村和畈里金等四个自然村组成。东邻越城区亭山乡,南频兰亭镇联合村,西连胜利村,北接协兴村。村内有中央江、上江、何家湾、直龙江、秀才溇、后畈江等纵横水网。陈杨公路东接绍大线,西至扬家溇(协兴),更有五洋大道等公路,交通方便。村现有农户数970户,户籍人口2787人,外来人口2720人。2015年度村集体经常性收入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65元。村集体资源中耕地面积1636亩。 五洋村有五福古桥,建于乾隆五十四年已酉(1789)八月。另有永福桥等古桥。坝头有莲池庵,经堂汇头有慧然庵。现有的老狱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绍兴老狱庙整体搬迁来的,后来又造了万年台等建筑。当地旧谚云:“陈家葑大地方,呒庙呒祠堂。中间有条长弄堂,长弄堂有个亮店王;每日夜头来敲梆,看见强盗喊地方”。可见陈家葑风情之一斑。 莲池庵内有一块《施食田碑》,倒纪录了“兰盆会”、“目莲救母”、“施食”等习裕。且是乾隆八年(1743)之物,距今已260多年,还字迹清楚,可谓侥幸。 五洋村有纺织、服装、家具等工业,花为媒床垫名扬海内外,是福全镇的名牌产品。五洋村地处古山0上,自古为风光秀丽所在。而经此入屃石湖景区也十分便当。让游人欣赏山0、南鉴湖的湖光山色,展现福全镇新农村的美好未来,真是一个极好的事业。 |
小任家坂社区 |
小任家坂居委会位于福全镇北侧,与福全镇政府紧密相邻,紧挨104国道南复线,交通便捷。居委会现有农户数128户,户籍人口371人,村民代表30人。2015年居委会集体经常性收入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67元。村域面积340.5亩,河荡面积90亩,山林面积10亩。 |
新对旗山村 |
新对旗山村在福全镇东部地区,也是福全104国道南复线与漓(渚)胜(利)公路交错处金三角地带的东首一角。由对旗山二村与韩家桥村两个自然村组成,东邻越城区王家庄村,南频协兴村,西北连接金三角居民区与日月家园。全村共有农户数523户,户籍人口1477人,外来人口1100人。2015年度村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1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08元。村集体资源耕地341.6亩、山林6亩,其他水资源96亩。有雄鹅江与漓渚江并行,可直通鉴湖。水陆交通都十分发达。 这个村落也十分古老,《嘉庆山阴县志》分境图中,标有“戴于山”者,即是村西那座标高为47.16米的“对以山”。山虽不高,却很有名,因为凡出常禧门去漓渚、屃石湖,水陆两路都以此山为坐标。它在平原上孤丘突兀,倒也确是一个标志。 “一里三相”的民谚更在这里流传。因为三相中的两相,据说出在这里:一位是韩家桥的韩阁老,因其官位与丞相差不多,就被算进去了;另一位是对二村有个小自然村叫凌家坂,这里出了个凌丞相。当然,连同协兴村的季丞相,这三位大人物出在何时,倒实在需要考证一番的。 新对旗山村在福全镇的最东首,是福全镇的所有村落中离绍兴市区最近的。104国道南复线与漓(渚)胜(利)公路相交处。这里既是新对旗山村的村口,更是福全镇的镇口。新对旗山人在调整行政村规模以后,干群团结,齐心合力,一定会给福全镇的时代形象增光添彩。 |
龙尾山村 |
龙尾山村位于福全镇南部,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河道面积340亩,由龙尾山村和山南洲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龙尾山依山傍水,水面宽阔,四季分明,环境优美,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是人们居住的理想环境。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镇发展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在创建市级卫生村、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力度,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把龙尾山村建设成为全镇及全县“生态村”建设的示范村。 |
福全山村 |
福全山村位于福全镇镇域中部,鉴湖水系上游,背靠福全山,面临清水江,福漓公路从福全山村东面穿过,连接镇区和漓渚镇,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0.9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71亩,共有7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31人,村民385户,1149人,外来流动人口418余人。村内现有党支部一个,30名党员.福全山村经济发展良好,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10570元。 近年来,我村村两委在努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廉正建设作为本村工作的重点,通过健全制度,已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县级一类文化村,县级文明村,县级环境优美村,县级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 |
福庆村 |
福庆村位于绍兴西南面与金三角集镇相邻,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捷。福庆村在2003年6月,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中,由原来的山湾村和畈里曹村合并而成,现有农户550户,人口1480人。其中,党员51名,村民代表30名,5个村名小组,有粮田面积808亩,山林地38亩,河江70亩,是有河,有田,有山的好地方。 |
欣华村 |
欣华村地处福全镇西南部,村域面积1.04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农户478户,人口1489人,耕地面积801亩,山林面积237亩,水面222亩,现有村属股份制企业1家,个体企业42家。200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18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15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425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带领干部群众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集中精力发展村级经济,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三年中,欣华村共投入资金450余万元,新建了能休闲健身的农民公园和设施齐全的体育娱乐文化活动中心,改建了所有卫生公共厕所,民房外墙进行立面改造,对全村主次道路进行了全部硬化,主要路段进行了绿化、亮化,还对全村村内河道全部进行清淤和砌坎。目前全村自来水入户率、卫生厕所净化率、计划生育符合率、义务教育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群众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以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多种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2006年以来,在村两委会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欣华村先后荣获县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文明村、文化村、卫生村,环境优美村和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绿色生态村、卫生村、体育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
兴联村 |
兴联村位于福全镇西南部,东南环山,西北与柯岩街道接壤,西北面与柯岩渡假区相连,距中国轻纺城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杨绍线、镜水路贯穿本村,公交77路、6路、615路在本村通过,交通十分便捷。2003年6月由原帽山村、花近井村、王七墩村和禾丰村合并而成,全村地域面积2.24平方公里,农户627户,总人口1750人,有农田1107亩,水域面积105亩,山林892亩,村级可支配收入3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959元,0员63人,其中女党员16人。村民小组11个,垃圾箱35只,垃圾中转站1个,运输车5辆,公厕21只,保洁员12人。 村内盛产花卉、水果、毛竹、珍珠等农特产品,建有花卉基地、养鸭场等,全村主要种植水稻。全村现有纺织、印染、五金化工、建材、石料场等企业60余家,工业经济发展位于全镇各村前列。先后被评为“文明村”、“卫生村”、“生育文化示范村”、“绍兴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绍兴县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兴联村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的同时,不断和美化村容村貌,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相互协调发展,狠抓党风廉正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为构建繁荣、富裕、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信诚村 |
福全镇信诚村位于福全镇西南,全村1030人,364户,耕地面积457亩,山林面积160余亩,美丽的屭石湖有水面560亩,是我村珍珠、鱼类养殖基地。新福漓公路穿中而过,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自1986年被授予省级文明村以来,我们以-理论和“-”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明建设不动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带领全体村民勤劳致富奔小康。201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5600万元,纯收入690万元,村级集体实际可支配15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4260元。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我村着力进行新农村整治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因村制宜,合理规划 |
赵建村 |
赵建村位于福全镇西面的漓渚江上游,地处平原水乡.村域面积1、31平方公里、全村468户、1328人,人口分布在南娄、曹家门、船舫河、下庄自然村。有水田794亩、水面199亩、资源丰富。土地向种植业规模经营,个私经济发展较快,有化纤织带、服装服饰、五金塑料、化工涂料、纸箱包装、针织布等民营产品,针织园机行业已向专业村发展。2007年度工农业生产总值457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395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收入2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27万元。 公路通村、自来水普及到户,河道全面砌坎,道路拓宽硬化,主要村道绿化、亮化。文明村、文化村、卫生村向更高一级创建。组织健全,社会稳定和谐,山美水秀,是个富裕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协兴村 |
协兴村位于会稽山麓,处鉴湖水系上游。村庄距绍兴市区7公里,绍漓公路由西往东穿过村庄,村内主要道路陈杨公路,村内支路贯通,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由杨家溇和对一自然村合并而成,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农户550户,人口1580人,分9个村民小组,有耕地998亩,水域面积98亩,山村面积15亩。201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4098万元,集体可支配收入1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15万元。 近年来,协兴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获得“县级文明村”、“县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县级绿色生态村”、“县级卫生村”、“县三类文化村”、基层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为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协兴村一直以创建市级小康新农村为载体,以改善美化村容村貌为主线,以提高农民生活为目标,在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协兴村通过几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不仅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村容村貌不断美化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协兴村将结合本村实际,年年有投入,年年有变化,年年上台阶,努力深化新农村建设内容,为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积极努力。 |
峡山村 |
绍兴县福全镇峡山村位于福全镇域西部,2003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峡山村与蒋家池合并而成,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总水田面积1341亩,全村总户数768户,人口2139人,14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70人,村民代表37人,支部委员5人,村委委员5人。2011年全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5800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村党支部村委会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旧村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内容之一。以人为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居团结,敬老爱幼,爱护环境,安居乐业的好风气。活跃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建立了阅报栏,阅览室、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电视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活动中心。同时,反对封建迷信,反对聚众-,提倡科学文化,使村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自觉养成文明卫生、环境保护的习惯。 |
双山村 |
双山村概况 双山村位于绍兴西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在2003年5月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中,由原来沈家坂、上娄、下娄三个自然村合并为双山村。全村共辖16个村民小组,共有住房1028户,有人口2808人,耕地面积1056亩,水面面积326亩。2007年人均收入10900元,全村有党员91人,其中女党员9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25人。初中文化程度党员36人,村民代表36人。 |
胜利村 |
胜利村位于福全镇南部,地域面积1.43平方公里,漓渚铁矿铁路专业线穿经我村西北部,绍胜公路为村庄主要通道,交通较为便利。 至2007年,该村人口2021人,总产数713户,2007年底人均收入已达万元以上。村工业基础扎实,不仅有斗寒服饰、信日制线、明星皮塑等多家规模企业,而且家庭工业发展迅速,被称位个体工业户的集聚地。 |
锦坞村 |
锦坞村位于福全镇西南,与福全工业集聚点相邻,距绍兴市区5公里,104国道南复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锦坞村由原方坞村、松坞村合并而成,地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30亩,山地650亩。共有6个村民小组,农户410户,人口1122人,村党总支下设二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6名,村民代表30名,党务公开监督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民主议事小组、基建工程招投标监督验收小组等组织健全。 近年来锦坞村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大胆改革,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村级收入跃上了新的台阶。锦坞村村级班子健全,核心作用发挥,注重抓物质文明的同时十分注重抓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会”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上级党政领导的好评,近年来先后创建了“县级绿色生态村” 、“县级文化村” 、“县级文明村” |
梅峰村 |
梅峰村 梅峰村是福全镇最北端的一个山村,由上马湾村、下马湾村、东园村、七贤桥村等自然村组成。东邻越城区东浦镇的壶觞村,北至东浦清水闸村,南连尹家坂村,与锦坞、兴联在福全西北部鼎足而立。被陆游比喻为“天柱峰”、“南山”的梅里尖(176米)在村之北,故名。 陆游在其诗中多次提到这座山。其时陆游居住在鉴湖北岸的三山,梅里尖在鉴湖南岸,在陆游看来,它当然是“南山”,因其高出附近小山数倍,故又称其为“天柱山”,这是很有道理的。他常常坐着小船划过鉴湖朝梅仙坞而来,有《舟过梅坞胡氏居爱其幽邃为赋一诗》:“丹葩绿树锦绣谷,清波白石玻璃江”。有时还带着儿子同来,《梅仙坞小隐》:“绿树阴阴小岭西,一翁二子自扶携”。他到湖之南岸,近在尹家坂、梅峰、兴联等地徜徉,还远到赵家坂去听社戏。曾经有在此卜庵而居的念头:“一庵何日从吾好,会约高人共倚栏”。后来还因贫而卜庵不成,怅然有感:“事不如心居十九,往来常羡捕鱼郎”。 在古代水上交通发达的时候,梅峰村的“七贤桥”是十分有名的。那时鉴湖南岸水路如迪埠江等出入鉴湖,东至绍兴,西去柯桥,都要经过七贤桥,这里实是出入鉴湖的咽侯之地。因此,就是在近代的《茅以昇桥话》中,也能找到它的名字。清代吴郡陈祖昭先生在《鉴湖棹歌》百首中有一首专门写到七贤桥:“青骢马去几时回,斜倚薰笼百念灰。寒比七贤桥下水,香如双节墓门梅”。诗后有注云:“城西南二十里七贤桥,梁鸿、孟光樵隐;方干游寓;吕东莱读书;胡致堂、胡五峰住居之处;会稽陈山墩明范诚意二女守节,居屋四旁树梅,为生后葬焉,赐名贞洁、贞静”。这大概是七贤桥最详细的注释。 福全镇乡村还有暑天施茶的好习惯,徐山行之,梅峰亦行之。该村的数十位老人捐款行善,至今年年为人所称道。 梅峰村将分散的小山村联合起来,增强了建设新农村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梅峰村将在未来的努力中,走出新路。 |
新迪埠村 |
新迪埠村新迪埠村 新迪埠村位于福全镇西部,由迪埠、洪家墩两村组成。东邻梅三村,南接容山村,西连大雾尖,北频柯岩街道项里村。梅(里)七(贤桥)公路穿村而过,直埠江连接容山湖与鉴湖。大雾尖香山寺为越中胜地,山势高峻,民谚有“吓煞香炉峰,走煞大雾尖”之喻,秋瑾先辈秋嘉禾曾就读于此。迪埠北有梅福庵,五间二进,当地人曰古已有之。村中有河通直埠江,旧时各有埠船通柯桥镇与绍兴城里。而大雾尖东坡之塔溪水库及以下之迪埠溪,上世纪末经砌堪整治,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洪家墩中之土地庙,为清同治年间重修。村中有河,河末端处以石坝拦筑,仅通船只,内有深潭。即曰“洪家墩”。村西谷中曾有石人石马,传为宣家大坟。有河穿村而连直埠江。 传说中迪埠原称直埠。吴越春秋时,西施奉命自越赴吴,在容山整容后,即从直埠下船驶吴。越中父老夹岸相送,念其年轻姑娘重任在肩,前程难测,故更直埠名为“迪埠”,以祝吉祥。 村落西连大雾尖群山,为典型半山区。背山面水,群峰拱侍。村北有鸡头山,疑为明张岱《琅環福地》中的生圹之地。村中有金家台门,为清代盐务使旧居,今仅存门框。旧时“迪埠杨梅”颗大味甜,数负盛名。现新栽杨梅林一千二百亩。新村山围水绕,林木茂盛,水陆两道,前程无限。 改革开放以来,新迪埠村经济蒸蒸日上。两村联合之后,干群一心,团结奋斗。环村西路正在修建;村中市场兴旺;私营企业发达,砖瓦、制衣、五金为主要产业。直埠江河岸砌石告竣,河水清澈,游鱼可数。在工业发达的福全镇,新迪埠村的环境保护可谓别具一格。 |
徐山村 |
福全镇徐山村位于绍兴市区西北部,南接104国道南复线。全村7个村民小组,634户,1678人口,拥有水田1030亩。近几年来,我村在努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全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艰苦奋斗,同心协力,两个文明建设成绩喜人,评为县级文明村。目前,全村已初步形成了“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整洁”的新局面。另外,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同样也取得了好成绩。 一、新农村建设成为亮点 亮点:民主决策,自我管理。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群众迫切需要一个文明优美、舒适的环境,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上半年村两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委会、村民动员会等多种形式会议,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决议,实行拆旧建新,改造空心村建造农民公寓,解决住房困难户。 二、精神整治文明建设有新突破 1、随着村民经济的富裕,精神文明建设需求日益增长,作为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全心全意为广大群众服务,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以党的基本理论、纲领、路线为主要内容的形势任务教育,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广泛发动群众不断提高村民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热情。 2、村两委会十分注重村内政治文明建设,对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尽心尽力,形成合力,村里实行村级重大是想表决制,对村级发展、公益事业建设、村长建设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村务,采用村两委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进行表决,然后付诸实施。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