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童村位于绍兴县杨汛桥镇西部,即江桥集镇中心,东邻中国轻纺城柯桥,西接杭州萧山区,北濒钱塘江支流西小江,与中国羽绒之乡-萧山区新塘街道仅一江之隔,南接萧山杨梅产地杜家村(现已开发为国家生态园)。
竹园童村域面积为2.10平方公里,由原前童村和后童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农户456户,人口1729人,童氏为大姓,有327户,944人,约占村总人数的55.5%,另有沈姓31户,85人,其他还有王、李吴、陈等姓。竹园童村是半山区,尚有耕地332亩,西南群山环抱,村境山丘属于西干山脉,有山林1317亩,山不甚高,但峰峦起伏,土层深厚,适宜果木生产。
据光绪十一年(1885)印行的《舍浦童氏宗谱》介绍,竹园童村童氏源头,为唐太和中(827-835)渤海著姓童宗说,号城南先生,养高不仕,是为童氏先世。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十四世童颐,为刑部尚书,典郡时,“爱越中山水,遂占籍焉”,生四子:藻、蘩、菲、薪。藻居会稽之南乡,蘩居郡城,菲居山阴之刑塘,薪官提令,迁居郡西八十里之舍浦村(即今竹园童村)十五世童薪即为竹园童村童氏始祖。童薪传至六世童治本和童永常,形成前童和后童派别。至八世童氏繁衍扩展至和穆郑、江桥、横山、蒲荡下一带。童氏创业之始,西小江水患猖獗,简易棚舍建于依山傍水之地,适宜渔猎种植,至今附近山麓还遗留裘家园、花家园、大园等古时园庐名称。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级经济发展逐更加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为企业上缴的土地使用费和房屋租赁收入。全村有玻璃、纺织、皮革、水泥等大型企业3家,印刷、绣花、编织袋等个私企业10家;2006年实现村集体净收入近1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56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21110 | 312000 | -- | 查看 竹园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江桃村 |
江桃村地处绍兴县杨汛桥镇南部半山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邻近杭州市萧山区,杭金衢高速公路连接线贯穿而过,村域面积3.46平方公里。江桃村于2003年6月由江塘、桃园2个自然村合拼而成;全村现有农户633户,总人口2520人,外地人口2000余人;农田1119亩,山林面积2228亩;党的建设:江桃村党支部于2010年8月经绍兴县委批准升格为党委,现有党员94名,下设发展、和谐二个党支部;2008年8月,成立江桃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村级经济以建筑石料为主,另有经营锈品、服装等多家民营个体企业。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07.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17元;我村先后创建了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小康体育村、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市级先进党组织、市级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市级水利示范村、市级人口计生基层组织自治示范村、市级森林村庄建设示范村、市级巾帼示范村,市级绿色生态村,县级“五好”村居党组织、县级“四星级”村居党组织、县级“五星级”村居党组织、县级清水河道先进村、县级卫生村、县级全面小康建设先进村、县级新型生育文化村、县级环境优美村,县级巾帼示范村、县林业生态村等荣誉称号,中央2台、省、市、县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来村实地拍摄新农村建设情况。当前,江桃村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基础设施、村庄规划、土地规划、社会保障等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全村基本实现“生活富足安康、村风文明向上、村容整洁美观、家庭和谐幸福、村民素养提高”的目标。 |
孙家桥社区 |
孙家桥居民委员会位于杨汛桥镇东部,社区面积0.85平方公里。东隔陈河浦河与杨汛居民委员会为邻,南枕牛头山,山前上尖江向东流至姚家山下,过临江,出西小江。西依红旗河与王家塔村相接,北濒西小江,与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东庄王自然村相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宋时临江山(牛头山)、爪历湖(临江湖,即今牛头湖)属萧山。虽然当时西小江“江阔一里许,湖高至八尺”,洪潮拍击牛头山脚,但是在牛头山南及附近的姚家山下等地已有少量人结庐聚居,在山坞渔、猎、农、牧。当时为萧山履仁乡杨南里。现在的西小江流域大片土地,当时是沼泽洼地,无从稼穑,尚未有孙家桥之名。明天顺元年(1457),建白马山闸,后上筑麻溪坝,西小江遂成为内河,河畔淤涨为田。后三江应宿闸建成,具拒咸、蓄淡、灌溉、排洪之功效,西小江边的沼泽地才被开始结庐于此的孙、邵、李姓等先人大量围堤垦殖,膏腴之地,渐成庄园。昔时,村境清流绕脚,东为陈河浦,南为上尖江,西为西江河浦,北为西小江,河流皆为潮流沟,架石作梁,就有了孙家桥等古桥名(孙家桥最后一次重修,在清道光年间),加上孙姓是庄园大族,后遂以桥名演化为庄园名称。 孙家桥居民委员会所辖境,在清宣统二年(1910),属山阴县新安乡,民国17年(1928),属新安乡杨汛桥联合村。民国21年(1932),属杨汛桥乡:孙家桥、西江下、唐家等村。23年(1934)属新安乡江下、唐家村。后至民国38年(1949)均为新安乡第三保。解放后,为新安乡二村。1955年底,成立群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转为新安二社。1958年10月为钱清人民公社新安管理区新二生产队。1961年9月,为杨汛桥公社新二大队。0中,成立新二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10月,将新二大队更名为孙家桥大队。1983年10月,政社分设,为孙家桥村。1999年10月11日,撤孙家桥村,成立孙家桥居民委员会,下设6个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设于杨江公路北侧。 孙家桥社区现有居民294户,1147人。大姓为孙氏88户,373人;邵氏52户,208人;李氏53户,206人。其余为周24户,108人;沈14户,56人;唐氏9户,36人;夏氏12户,51人;另有胡、张、徐等。孙氏源头,谓富阳龙门孙,据《龙门孙氏支谱》记述,富春派以孙景浩为“邑之始祖”、“递衍至龙门派以孙仁匡为族之始祖。据居民口碑,龙门孙氏兄弟仨,明季于龙门酿成命案,亡命至西小江畔滩涂,隐匿垦荒,老大居孙家桥、0居上孙、老三居黄泥墙。后繁衍发族,至今传约20余世。邵姓据传是园里湖邵家坂迁居而来。夏氏则是从蒲荡夏发族析居至此。 解放前,农民除种赊租田外,农闲就去锡箔坊作佣工。解放后,1962年通了电,孙家桥大队除农机排灌外,即办稻谷加工场。20世纪70年代办有砖瓦厂,据1977年社队企业数据,当时孙家桥(新二)大队稻谷加工场年加工稻谷2500担,磨粉400担,加工饲料500担。砖瓦厂年加工“九五”砖31万块,瓦片39万张,两家企业的盈利1.7万元。80年代初,当时大队办起新二丝织厂,新二毛线厂,生产贡缎等织物,后期办起星火经编厂。随后,乡村企业骤增,大批劳力投入工业。1986年,孙家桥村有劳力506人,进入企业393人(含村、乡、区办)经营“三产”20人,种粮仅90人。至1992年,杨汛桥建镇后,村办有新二丝织厂,有提花机24台,经编机6台。还有孙家桥五金厂,杭绍经编厂等。企业承包经营形式,有采取净收入工效挂钩;也有采取定净留利,超减奖赔的形式。至90年代后期,村级集体企业大都转制,成为个私或多元混合型产权企业。2004年,社区内家庭纺织业勃兴,社区人员于外地办纺织等厂15家,社区内办厂36家,总计有51家。社区内主要个私企业有:绍兴县金盛针织厂、绍兴县邵氏针织厂、绍兴县金迪纺织厂、绍兴县郎莎纺织厂、绍兴县兴盛装饰布厂、绍兴县越丰纺织厂等,还有印染企业:绍兴县和兴印染厂、绍兴县孙家桥实业公司。建筑装饰公司有绍兴县轻钢工程有限公司、绍兴县申达装饰中心等,设备有无梭织机114台(剑杆织机)经编机62台,绣花机104台。2004年主要纺织产品有经编织物299万米,丝织产品260万米,箱包布59万米。从业人员640人,女性为481人,其中从外省雇入320人,有大专学历5人、中专技校毕业52人,具有初级技术职称12人。 |
王家塔村 |
王家塔村 王家塔村清时属37都2图。民国17年(1928年)为杨汛桥联合村内王家塔村。民国21年(1932年)属绍兴第八区杨汛桥乡。25年(1936年)为新安乡王家塔村。后为新安乡第四保。解放后,1950年6月,为新安乡4村,1956年3月属狮岭乡。1958年10月,为钱清人民公社新安管理区新三生产队。1961年9月,为杨汛桥公社新三生产大队。0中,成立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10月,改为王家塔大队。1983年,为杨汛桥乡王家塔村。1992年底,杨汛桥该乡为镇,村名不变。村民委员会辖5个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设于杨江公路北侧,办公楼面积539平方米。 |
河西岸社区 |
河西岸居委会位于绍兴县杨汛桥镇东部,居域面积为1.0平方公里,居委会所在地在杨江公路与104国道南复线交界处。东、北以西小江为界,与萧山区衙前镇隔江相望;居委会内有两条河流,一条称东升河,1981年开挖,主要沟通西小江水,便于水上运输,呈东西向,宽8米,长600多米。横河呈南北向,源头来自牛头山,宽1米到6米不等,长1200多米,略弯曲.居委会以平原为主,有部分牛头山,山林总面积820多亩,其中茶园20亩,竹林50多亩,用材林100余亩,其余均为柴山.池塘有袁家池,面积0.9亩,呈南北向. 全居共有130户,总人口528人。居委会工业发展较早,在1975年6月就建立了新一大队拼线厂,当时有职工100多名,资金20多万元,后停办。1980年2月,又办起了织造厂,当时白手起家,有厂房四间,利用大队的大会堂改造而成,只有20多台机器,200多名职工,当年产值达100多万元。接着又先后办起高家村家具厂、印染厂、染织厂、加油站、铜管件厂、天鹅绒厂、七彩丝绸厂等。有普通厂房15000多平方米,标准厂房15000多平方米,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582万元,居民人均收入16800元。村办公楼建于2008年,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三层,投资156万元。 |
园里湖社区 |
园里湖居委会位于杨汛桥镇中部,杨江公路贯穿而过,全居地域面积0.96平方公里,现有居户175户,人口688人,分散在三个自然村。居委会拥有标准厂房,租用厂房(经编)企业数:25家。2005年村级总资产达2833万元,实现集体收入530万元,农户人均收入11378元,先后荣获市级卫生村,文明村、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水利执法示范村等称号。 |
杨江村 |
杨汛桥镇杨江村,地处杨汛桥镇西北部,东靠杨汛桥工业园区,南接杨江公路,西衔三狮水泥厂,北邻西小江。2003年5月由原陈家埭村和张吴渡村合并而成,全村村域面积1.59平方公里,有耕地258亩,山林80亩,现有总农户578户,总人口2001人,下辖11个村民小组。村内拥有工业小区2个,涉及纺织、经编、绣花、网络丝、服装等私营企业88家,2006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8亿,村级集体经济净收入4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村集体资金2000元,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 |
麒麟村 |
麒麟村位于绍兴县杨汛桥镇南部,村内生态环境优美,村庄内样式新颖的别墅、花团锦簇的宽畅道路、气势恢宏的村口牌坊、古典庄重的活动中心,是一个花园式的村庄。村域面积1.13平方公里,分唐家桥和调山两个自然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50位村民代表。全村共有居民419户,1515人,耕地面积405亩,山林340亩。二0一二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24.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75.93元,到二0一二年年底已拥有村级集体资产2800多万元。村庄内设施主要有唐家桥老年活动中心、杨汛桥镇人民医院、供销便利店、有意思餐厅,村里还先后投资30万元,建造了中心广场、健身园和绿化小品;全村道路硬化率、路灯安装率、自来水入户率均为100%;计划生育合格率、义务教育普及率也均达100%;以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为主的多种保险体系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麒麟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积极开拓,勇于创新,负重拼博,从壮大村级经济、加强村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社会风气入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文化村、卫生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于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列入全国新农村建设四个试点村之一。通过几年的努力,文明乡风已然形成。麒麟村大力开展村民道德建设,抓制度、抓载体、抓风气、抓难点、抓热点,近年来未发生过一起非法-事件与刑事案件。邻里和睦、敬老爱优、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与社会公德已成为一种风尚,安定和谐已成为村民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一个“实力强、环境美、风气正”的新农村已经形成。 |
竹园童村 |
竹园童村位于绍兴县杨汛桥镇西部,即江桥集镇中心,东邻中国轻纺城柯桥,西接杭州萧山区,北濒钱塘江支流西小江,与中国羽绒之乡-萧山区新塘街道仅一江之隔,南接萧山杨梅产地杜家村(现已开发为国家生态园)。 竹园童村域面积为2.10平方公里,由原前童村和后童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农户456户,人口1729人,童氏为大姓,有327户,944人,约占村总人数的55.5%,另有沈姓31户,85人,其他还有王、李吴、陈等姓。竹园童村是半山区,尚有耕地332亩,西南群山环抱,村境山丘属于西干山脉,有山林1317亩,山不甚高,但峰峦起伏,土层深厚,适宜果木生产。 据光绪十一年(1885)印行的《舍浦童氏宗谱》介绍,竹园童村童氏源头,为唐太和中(827-835)渤海著姓童宗说,号城南先生,养高不仕,是为童氏先世。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十四世童颐,为刑部尚书,典郡时,“爱越中山水,遂占籍焉”,生四子:藻、蘩、菲、薪。藻居会稽之南乡,蘩居郡城,菲居山阴之刑塘,薪官提令,迁居郡西八十里之舍浦村(即今竹园童村)十五世童薪即为竹园童村童氏始祖。童薪传至六世童治本和童永常,形成前童和后童派别。至八世童氏繁衍扩展至和穆郑、江桥、横山、蒲荡下一带。童氏创业之始,西小江水患猖獗,简易棚舍建于依山傍水之地,适宜渔猎种植,至今附近山麓还遗留裘家园、花家园、大园等古时园庐名称。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级经济发展逐更加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为企业上缴的土地使用费和房屋租赁收入。全村有玻璃、纺织、皮革、水泥等大型企业3家,印刷、绣花、编织袋等个私企业10家;2006年实现村集体净收入近1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560元。 |
杨汛社区 |
杨汛社区是浙江省绍兴柯桥区杨汛桥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3062111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621。邮政编码为31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75 ,车牌号码为浙D。与江桃村、孙家桥社区、王家塔村、河西岸社区、园里湖社区、杨江村、麒麟村、竹园童村、联社村、建吴社区、横山村、仁里王村、芝塘湖村、蒲荡夏村、展望村、高家社区、合力社区、和门程村相邻。 |
联社村 |
联社村位于绍兴西大门,杨汛桥镇西部,比邻杭州萧山所前镇,杭金衢高速公路贯穿全村,西小江绕村而过。自2003年6月行政村规模调整,联社村有原联众、上坂、渔临关、马社四个自然村合并为而成,为杨汛桥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现全村总户数1270户,总人口4196人,耕地面积1621亩,村两委会班子人员9人,党员157人,村民代表50人。自行政村合并以来,在上级领导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委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措施,团结带领广大村民,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我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村集体经济达到125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037多元,村的其他各项事业也蒸蒸日上, 同时,村委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并先后获得“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建吴社区 |
建吴居委会位于杨汛桥镇东片,居域面积0.49平方公里,下辖吴家坂、黄坭墙2个自然村,设3个居民小组,现有居民户153户,人口619人,外地暂住人口576人。全居现有正式党员45名,支部委员会成员3人。居委会成员3人。 全居现有个私工业企业48家。主要从事经编、绣花两大产业,2015年全居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6亿元,上缴国家税金245万元。居委会集体经济总收入3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20468元。 |
横山村 |
现有农户418户,人口1568人,山林1500亩,耕地面积670亩,村面积2平方公里 1999被评为绍兴县先进集体、信访先进单位、双拥工作先进单位 2000年被评为镇级先进集体 |
仁里王村 |
仁里王村位于杨汛桥镇南部,东连调山,南连萧山,西临竹园童,紧靠西小江河道,杭金衢高速公路通往村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本村由原中王村和里王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面积为2.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48亩,总山林面积1946.2亩,农户364户,总人口1369人,计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72万元,村级集体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3元,现有五金、家纺等私营企业10多余家,我村曾先后荣获“绍兴县村民自治示范村”,“绍兴县人民政府文明村”,“绍兴市文化特色村”,“绍兴县双建工作文化村”,“绍兴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佳社区(村、居)青少年活动中心”,“绍兴县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
芝塘湖村 |
芝塘湖,简称芝湖。因盛产茭菱和水芝,先后又名茭塘湖、菱塘湖。处会稽山西麓,今杨汛桥镇东南。东有大寺坞,南濒安钱山,西靠黄大尖,北临庙坞山,上承夏履江之西江,下通西小江(钱清江)。系山水与江水顶托蓄成之自然湖泊。明洪武年间筑塘闸后,遂成蓄水灌溉、滞洪排涝水利工程。 清嘉庆起出现占湖为田,光绪二十年(1894)监生洪介堂等请县勒石永禁围湖。1973年冬江桥公社圈围芝塘湖造田,湖面减至40.3万平方米(604.20亩),蓄水109.05万立方米 |
蒲荡夏村 |
蒲荡夏村位于杨汛桥镇中片,村域面积0.92平方公里,有农户292户,人口1235人,外来暂住人口1700余人,全村现有个私企业40余家,2015年村集体收入525.6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5147元。(其中村民从集体再分配得到收益150万元/年)。 随着新农村新社区的快速发展,先后着重以村庄规划和盘话、集约用地的指导思想,2006年重点开发建设大湖住宅小区,解决了一批突出的住房困难户,首期52户全部入住。并建造了村委办公楼、村文化体育中心、及全县笫一家村级家宴服务中心,2012年为解决更多老百姓的建房问题,实施“空心村”改造工程,得到了区、镇的认可,一期23户已完成择房,二期8户住宅小区住宅已经结顶,预计3月份可以择房分配,三期19户正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明年初可动工建设,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了良好的民心. 为构建和谐村庄做文章,于2006年建立了本金100万元的蒲荡夏村帮困基金会,使多户因病致贫的困难户得到了雪中送碳;在村文化体育中心成立之际,为使这一公共场所体现一种共同关心,参与管理,构建和谐的良好氛围,得到了全村60多名知名人士和一些村民的赞助,总捐款达80余万元。2014年创办文化礼堂,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生活变得更加祥和美好. 村先后成功创建了:“县五星级党组织’’,“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县.市.省级卫生村”,“省级森林村庄”,“省级绿色生态村”,“县科普村”,“县级文化村”,“镇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展望村 |
展望村位于杨汛桥镇南部,村域面积约2.22平方公里。东与横山村相隔;南与江桃村为界;西与麒麟村相望;北与杨江村毗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展望村由两个行政村(展望、庙上)2003年5月合并而成。 2015年,村总户数897户,总人口3523人,耕地面积780亩,林地面积1244亩,水域面积280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6.5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1566元。2015年底,全村共有党员163名,建党积极分子7名,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6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10名。 近几年来,展望村在政府,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在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村庄环境达到美化、净化、亮化、硬化、绿化,家庭团结和睦。展望村先后被评为“省百佳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优秀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水利执行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市级科普示范村”“市级设施农业先进单位”“市级文明村”,同时村党委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绍兴市、县优秀基层党组织”。 14年7月2日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的正式签约落户,15年6月2日,杨汛桥镇政府又与上海普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智慧小镇”建设合作协议。这个拟投资10亿元的交易中心和数据处理服务产业园,以及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智慧校园等“智慧小镇”综合模块建设,将助力建设“就地城镇化”,是展望村旧村改造的大契机。 相信不久的将来,展望村将越来越美好,百姓越来越富裕。 |
高家社区 |
杨汛桥镇高家居委会位于杨汛桥镇东片,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农户377户,人口1565人,外来暂住人口3955余人。全居共有77名党员,35个居民代表人员。居已建有新农村小区一个,全居已完成生活污水管网,完成河砍2580余米。全村个私企业60余家,全村固定资产3000万元,以厂房出租为重点,年集体经济收入达53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342元。高家居委会先后被评为“县级先进党组织”、“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县、市、省级卫生村”、“县级科普村”、“县级水利执法示范村”、“县级文化村”、“县级绿色生态村”“镇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合力社区 |
合力居委会位于杨汛桥镇东部,居域面积0.67平方公里,居民216户,户籍人口819人,居委会所在地村南中心河三叉江东侧,村南公路直接杨江公路,交通便捷。与蒲荡夏村毗连;南以美女山为界,与横山村隔山相望;西以金家溇(杨汛桥镇工业园区)与园里湖居委会为邻;北以杨江公路为界,与河西岸村相依。村东山下有-处南塘湖,常年山水满溢,干净清澈,是本居独有侗居民唯一的生活用水好去处,常有外村村民赶赴前来洗刷生活用品及蔬菜等。 |
和门程村 |
和门程村 和门程村在杨汛桥镇西部,村域面积1.61平方公里,村委会设在和门程自然村。东以西小江与萧山区新塘街道沙下沈、下浦王村隔江相望;东南与竹园童村毗连;南至大坞山与竹园童凤凰山、马社村接壤,西以西小江与萧山区所前镇董家桥村为界;西北以西小江与萧山区新塘街道庙里王、打纸埭、前塘村划江而治。杭金衢高速公路从村东跨西小江穿村南沿山而过,全长900米,并建有杨汛桥出口处和收费站。村境内从马社交界大坞山来,又小坞山,又外斜坞墺,接金桔湾,在骑毛尖东还有大小黄山,山林面积600亩。村内有四条河流:山阴河,从竹园童接入至韩家沿,有一出口入西小江,又沿山脚折向马社,长1000米,现该河在建高速公路时部份被填;新桥河,原接山阴河从和门程村南向西,后折北出和门程闸出西小江,长1125米;撗仙河,与新桥河同接山阴河向北至和门程村中折向东接坭桥河;坭桥河,自金桔湾接山阴河向北纳撗仙河之水至胡家汇,又折向船坊桥头,长1300米。 和门程村辖仙家汇、胡家汇、和门程、韩家沿四个自然村。 仙家汇:在和门程自然村西,明中叶前为古浦阳江滩突,后由渔临关金姓发族开垦而居。全村70户,270人,除一户姓吴外,全部为金姓。明清时为三十九都,清末至民国为延寿乡与马社同为八堡。建国初为延龄乡八村。土改时改进一亩,改出1.2亩。1953年办互助组1个,1954年办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与马社同为建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为联合乡所辖。1958年10月为钱清人民公社延龄管理区先进大队。1961年9月为江桥公社建丰大队。1983年10月恢复仙家汇村。1992年5月搞撤扩并后为杨汛桥镇仙家汇村。2003年6月规模调整时与和门程、胡家汇合并为和门程村。 胡家汇:在和门程自然村东,在明中叶前为古浦阳江滩突。明天顺后,由华舍胡姓两夫妻在汇头沙滩上搭舍抲鱼始居,后发族垦殖,136户,521人。明清时为三十九都,清末民国初为延寿乡七保,建国前后为延龄乡四保、四村。1949年下半年建农会,主任方阿根、洪金力、卫又生;土改时改进1亩,改出1.2亩。村长胡广生、-夫、洪阿标、胡培根。1953年办互助组1个。1954年麦收时为新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与和门程同办先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联合乡所辖。1958年10月为钱清人民公社延龄管理区先进大队。1961年9月为江桥公社东升大队。1983年10月恢复胡家汇村。1992年5月撤扩并为杨汛桥镇胡家汇村。2003年6月规模调整时与仙家汇、和门程全并为和门程村。 和门程村:由和门程、韩家沿两个自然村组成。和门程原叫“罗墓程”,出自罗衣秀才之墓,后讹为罗门程,又叫和穆程,今改为和门程。和门程由洪、童两姓为主,洪28户,91人,童47户,58人。洪姓属江塘中堡洪袞之后迁居发族,童姓由竹园童发族而来。韩家沿由卫、华、葛三姓组成,卫姓由衙前卫家迁来,至今为37户,151人。华姓由渔临关迁来,5户,14人。葛姓3户,11人。宋时属新安乡调山里,元明清时为三十九都,清末民国初为延寿乡七保,建国前后为延龄乡四保、四村,与胡家汇同一农会。1953年办三个互助组,1955年办建设、和平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与胡家汇合办先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洪炳泉,社长金金生,为联合乡所辖。1958年10月为钱清人民公社延龄管理区先进大队。1961年9月为江桥公社和穆大队,1983年10月恢复和穆村。1992年规模调整时与仙家汇,胡家汇合并成和门程村。 全村645户,2323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城镇知识青年22人先后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建国前,村民主要以种田和打锡箔为业,打锡箔除在村中有童阿标等两个作坊外,其余均去绍兴城里打,女的也以码、砑纸为主。日军占领萧山时,吊炮弹子打到和门程,炸死洪水林、阿六爹、洪阿龙,洪和福、洪福寿两兄弟在家救火亦被打死,洪金海老婆被0后因惊吓而死;石匠洪根林被炸瞎眼睛;日寇燃烧弹烧毁洪炳荣屋2间、洪毛毛3间、洪宝堂2间、洪炳照2间、洪海林2间、洪其培2间,总计15间房屋。建国前,土匪诸坞阿兴部队常来村骚扰,掠物抢钱。冯小云泥水匠因纠纷被同村冯关照用檀树棍打开头而死,关照逃到“下三府”做长年。建国初镇压-运动时,工商兼地主洪海林被人民政府枪决。程家闸在和门程新桥河口西小江边,现已圯。1957年高级社时,县分配给先进高级社木炭机一台,从山上砍来两株大松树造机船,平时抽水,发洪水时支援芝塘湖排涝,下半年搬起岸上碾米,为杨汛桥最早的农业机械,试车时人们从四方云集,前来观看。1993年下半年,普安寺移建在村辖小坞岗上,现为绍兴县佛教开放场所。1993年在大坞墺由村投资80万元建成大坞山公墓。村有土地亩六间,在船坊桥头,祀沈吴三大明王土地。 建国以来,村有本科、大专、中专毕业生20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