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哈尔滨 >> 道里区

道里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道里区谷歌卫星地图)


道里区简介

   道里区位于北纬45°32′-47′,东经126°08′-38′。东以滨洲铁路线与道外区分界,西与双城县为邻,南与南岗区接壤,北与肇东县、道外区相连。总面积479平方千米。总人口67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安化街103号,邮编:150100。代码:230102。区号:0451。拼音:Daoli Qu。
  行政区划
  
  道里区辖17个街道、4个镇、1个乡:兆麟街道、新阳路街道、抚顺街道、共乐街道、新华街道、城乡路街道、工农街道、尚志街道、斯大林街道、通江街道、经纬街道、工程街道、安静街道、安和街道、正阳河街道、建国街道、康安街道、太平镇、新发镇、新农镇、榆树镇、群力乡。
  历史沿革
  
  道里区,原称埠头区。清末修筑中东铁路,以铁路为界,铁路以西为“道里”,铁路以东为“道外”。清代,属宁古塔将军(后为吉林将军)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地。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修筑中东铁路,今铁路以西之城区被划为铁路附属地。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公布《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章程》,将埠头区与新市街(今南岗)约7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市区,归俄人把持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管辖,逐渐以中央大街(原称中国大街)为中心形成金融商业区。中华民国以后,1926年3月30日,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发布布告,宣布解散俄人把持的市公议会,成立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同年4月17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公布《哈尔滨市自治试办章程》;6月17日开始实施《试办章程》,将埠头区、新市街划归哈尔滨特别市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7月1日,划归新组建的哈尔滨特别市管辖。1938年7月1日,伪哈尔滨市公署公布市区条例,废止保甲制,实施区制,设立埠头区。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将埠头区改为道里区。1947年12月,将新阳区并入道里区,1948年6月又重新划分为道里、新阳两个区。1953年11月,撤销新阳区,并入道里区。1956年8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顾乡区,并入道里区。1958年11月,撤销滨江区,将新发等农村公社划归道里区。1960年1月,将肇东县的万宝公社划归哈尔滨市,隶属道里区管辖。1963年3月,将新发、万宝等农村公社划归新恢复的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将新发、榆树、新农、群力公社划归道里区管辖。1979年1月,将双城县太平公社划归哈尔滨市管辖,隶属道里区。1984年将所属农村公社改为乡的建制。
  1992年,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境西部,濒临松花江南岸。东、南与道外区、南岗区毗邻,西、西南与双城市接壤,北以松花江与肇东市和道外区分界。全区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2.6平方公里。全区共辖兆麟、新阳路、抚顺、共乐、新华、城乡路、工农、尚志、斯大林、通江、经纬、工程、安静、安和、正阳河、建国、康安等17个街道办事处和2镇、3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6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6万人,占83.5%;满、朝鲜、回、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4%。区政府驻地霞曼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道里区志·历史沿革》
  2000年,道里区辖17个街道、3个镇、2个乡:安静街道、抚顺街道、新华街道、康安街道、尚志街道、正阳河街道、建国街道、安和街道、共乐街道、斯大林街道、工程街道、经纬街道、兆麟街道、新阳路街道、工农街道、通江街道、城乡路街道、新发镇、太平镇、新农镇、 群力乡、榆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74831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抚顺街道 39193 工农街道 36782 城乡路街道 32625 康安街道 29966 新华街道 41790 共乐街道 61397 建国街道 43727 正阳河街道 55231 新阳路街道 30375 安和街道 28335 安静街道 55330 工程街道 38875 经纬街道 34771 斯大林街道 20789 通江街道 25238 尚志街道 9777 兆麟街道 20654 太平镇 28474 新农镇 28229 新发镇 51454 榆树乡 19924 群力乡 15377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70万人 479平方公里 230102 150000 0451 查看 道里区谷歌卫星地图

道里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兆麟街道 0 .84平方公里

----

查看 兆麟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新阳路街道 约2.96万人 .64平方公里

----

查看 新阳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抚顺街道 约3.8万人 .59平方公里

----

查看 抚顺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共乐街道 约6.3万人 2.34平方公里

----

查看 共乐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新华街道 约38.173万人 2.63平方公里

----

查看 新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城乡路街道 0 0

----

查看 城乡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工农街道 0 0

----

查看 工农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尚志街道 0 0

----

查看 尚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斯大林街道 0 0

----

查看 斯大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通江街道 0 .5平方公里

----

查看 通江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经纬街道 0 .94平方公里

----

查看 经纬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工程街道 0 0

----

查看 工程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安静街道 0 0

----

查看 安静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安和街道 0 0

----

查看 安和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正阳河街道 0 0

----

查看 正阳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建国街道 0 0

----

查看 建国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康安街道 0 0

----

查看 康安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爱建街道 0 0

----

查看 爱建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太平镇 约2.7万人 162平方公里

----

查看 太平镇谷歌卫星地图
新发镇 约3.4万人 112平方公里

----

查看 新发镇谷歌卫星地图
新农镇 约2.8万人 99平方公里

----

查看 新农镇谷歌卫星地图
榆树镇 约1.9万人 55.4平方公里

----

查看 榆树镇谷歌卫星地图
群力乡 0 40.2平方公里

----

查看 群力乡谷歌卫星地图

道里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道里区

   道里区位于北纬45°32′-47′,东经126°08′-38′。东以滨洲铁路线与道外区分界,西与双城县为邻,南与南岗区接壤,北与肇东县、道外区相连。总面积479平方千米。总人口67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安化街103号,邮编:150100。代码:230102。区号:0451。拼音:Daoli Qu。   行政区划      道里区辖17个街道、4个镇、1个乡:兆麟街道、新阳路街道、抚顺街道、共乐街道、新华街道、城乡路街道、工农街道、尚志街道、斯大林街道、通江街道、经纬街道、工程街道、安静街道、安和街道、正阳河街道、建国街道、康安街道、太平镇、新发镇、新农镇、榆树镇、群力乡。   历史沿革      道里区,原称埠头区。清末修筑中东铁路,以铁路为界,铁路以西为“道里”,铁路以东为“道外”。清代,属宁古塔将军(后为吉林将军)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地。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修筑中东铁路,今铁路以西之城区被划为铁路附属地。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公布《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章程》,将埠头区与新市街(今南岗)约7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市区,归俄人把持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管辖,逐渐以中央大街(原称中国大街)为中心形成金融商业区。中华民国以后,1926年3月30日,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发布布告,宣布解散俄人把持的市公议会,成立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同年4月17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公布《哈尔滨市自治试办章程》;6月17日开始实施《试办章程》,将埠头区、新市街划归哈尔滨特别市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7月1日,划归新组建的哈尔滨特别市管辖。1938年7月1日,伪哈尔滨市公署公布市区条例,废止保甲制,实施区制,设立埠头区。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将埠头区改为道里区。1947年12月,将新阳区并入道里区,1948年6月又重新划分为道里、新阳两个区。1953年11月,撤销新阳区,并入道里区。1956年8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顾乡区,并入道里区。1958年11月,撤销滨江区,将新发等农村公社划归道里区。1960年1月,将肇东县的万宝公社划归哈尔滨市,隶属道里区管辖。1963年3月,将新发、万宝等农村公社划归新恢复的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将新发、榆树、新农、群力公社划归道里区管辖。1979年1月,将双城县太平公社划归哈尔滨市管辖,隶属道里区。1984年将所属农村公社改为乡的建制。   1992年,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境西部,濒临松花江南岸。东、南与道外区、南岗区毗邻,西、西南与双城市接壤,北以松花江与肇东市和道外区分界。全区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2.6平方公里。全区共辖兆麟、新阳路、抚顺、共乐、新华、城乡路、工农、尚志、斯大林、通江、经纬、工程、安静、安和、正阳河、建国、康安等17个街道办事处和2镇、3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6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6万人,占83.5%;满、朝鲜、回、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4%。区政府驻地霞曼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道里区志·历史沿革》   2000年,道里区辖17个街道、3个镇、2个乡:安静街道、抚顺街道、新华街道、康安街道、尚志街道、正阳河街道、建国街道、安和街道、共乐街道、斯大林街道、工程街道、经纬街道、兆麟街道、新阳路街道、工农街道、通江街道、城乡路街道、新发镇、太平镇、新农镇、 群力乡、榆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74831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抚顺街道 39193 工农街道 36782 城乡路街道 32625 康安街道 29966 新华街道 41790 共乐街道 61397 建国街道 43727 正阳河街道 55231 新阳路街道 30375 安和街道 28335 安静街道 55330 工程街道 38875 经纬街道 34771 斯大林街道 20789 通江街道 25238 尚志街道 9777 兆麟街道 20654 太平镇 28474 新农镇 28229 新发镇 51454 榆树乡 19924 群力乡 15377  

南岗区

   南岗区位于东经126°45′-126°43′,北纬45°30′-45°40′。总面积182.87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60平方千米。总人口99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宣化街261号,邮编:150006。代码:230103。区号:0451。拼音:Nangang Qu。   行政区划      南岗区辖18?个街道、1个镇、1个民族乡:花园街道、奋斗路街道、革新街道、文化街道、大成街道、芦家街道、荣市街道、燎原街道、松花江街道、曲线街道、通达街道、七政街道、和兴路街道、哈西街道、保健路街道、先锋路街道、新春街道、(原跃进乡撤销并入城区改设街道)、王岗镇、红旗满族乡。   历史沿革      南岗,昔称“秦家岗”,因今哈尔滨火车站地方有一秦姓人家居此耕种而得名。原指马家沟河以北,中东铁路线以南,由东南至西北一长形如屋脊状高岗地。清代属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地。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修筑中东铁路,逐渐形成街市,称新市街。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将新市街(以大直街、火车站为中心地区)划为市区,以及沿铁路线的王岗镇等村屯均为铁路附属地,归俄人把持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管辖。中华民国时期,1926年3月30日,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发布布告,宣布解散俄人把持的市公议会,成立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同年4月17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公布(哈尔滨市自治试办章程》;6月17日实施《试办章程》,将埠头区、新市街划归哈尔滨特别市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7月1日,隶属哈尔滨特别市管辖。1938年7月1日,伪哈尔滨市公署公布市区条例,废止保甲制,实施区制,设立南岗、马家等区。原新市街划归南岗区,马家沟河以南地区划归马家区。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仍为南岗、马家两个区。1949年10月,撤销马家区,并入南岗区。1958年11月,撤销滨江区,将王岗等农村公社划归南岗区管辖。1963年3月,恢复滨江区,将郊区农村公社划归滨江区。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将王岗、红旗、跃进、新春4个公社划回南岗区。1984年政社分开,将农村公社改为乡的建制。1985年3月,将王岗乡与王岗街道办事处合并改为王岗镇。   1992年,南岗区 哈尔滨市所属的市辖区。位于市境西南部,北与道外区相邻,东北与太平区接壤,东与香坊区、动力区毗连,东南连接平房区,西南与双城市以运粮河为界,西北界抵道里区。全区总面积182.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6平方公里。全区共辖花园、奋斗路、革新、文化、大成、芦家、荣市、邮政、燎原、松花江、曲线、通达、七政、清滨、和兴路、哈西、保健路、先锋路等18个街道办事处和1镇、3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7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4.5%。区政府驻地海城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南岗区志·历史沿革》      2000年,南岗区辖17个街道、1个镇、1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97743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大成街道 38412 燎原街道 64400 松花江街道 40165 花园街道 50088 曲线街道 26926 通达街道 35600 七政街道 41710 和兴路街道 103586 哈西街道 61983 保健街道 70506 荣市街道 70354 奋斗路街道 63184 芦家街道 80747 革新街道 35963 文化街道 35173 先锋路街道 42612 新春街道 44744 王岗镇 52659 红旗满族乡 18620    2005年,南岗区辖17个街道、1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花园街道、奋斗路街道、革新街道、文化街道、大成街道、芦家街道、荣市街道、燎原街道、松花江街道、曲线街道、通达街道、七政街道、和兴路街道、哈西街道、保健路街道、先锋路街道、新春街道、王岗镇、红旗满族乡、跃进乡。   2007年5月29日,黑龙江省民政厅(黑民区[2007]53号)批准:撤销哈尔滨市南岗区跃进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并入城区,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   

道外区

  道外区位于哈尔滨市中北部,北纬45°20′-46°20′、东经126°15′-127°30′。东与太平区接攘,西与道里区以滨洲铁路线为界,南接南岗区,北与肇东、呼兰毗邻。总面积256.6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0.62平方千米。总人口68.9万人(2004年),其中非农业人口61.31万。(注:以上为2006年行政区域变动之前的资料。目前暂缺新的资料。)   区人民政府驻北十四道街55号。邮编:150026。代码:230104。区号:0451。拼音:Daowai Qu。   行政区划      道外区辖22个街道、3个镇、1个乡:靖宇街道、太古街道、东莱街道、滨江街道、仁里街道、崇俭街道、振江街道、东原街道、大兴街道、胜利街道、南马街道、民强街道、大有坊街道、南直路街道、化工街道、火车头街道、新一街道、三棵树大街街道、水泥路街道、太平大街街道、黎华街道、新乐街道、团结镇、永源镇、巨源镇、民主乡;青年农场。   历史沿革      道外区,原以中东铁路分界,其西称“道里”,其东称“道外”。道外,原称“傅家店”,以早年傅氏兄弟于此开小客店、大车店形成聚落,遂称傅家店。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任滨江厅江防同知何厚琦认为“店”字义狭,将“店”字改为“甸”,故称“傅家甸”。   道外一带,清代中叶以后属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地。清末添设民官,1907年1月23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吉林将军等奏准,设置滨江厅,管辖傅家店、岗家店(今道外八区)、四家子(今道外十六道街)等地。滨江厅同知朱启经于同年4月18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开篆视事”,厅署设于今道外区南十一道街。隶属哈尔滨关道(即滨江关道)。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改隶双城府。后因辖区过小,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前后将双城府、阿城县沿江一些地方划归滨江厅管辖。辖区东西宽70余华里,南北长40余华里。同年改隶吉林行省西北路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将滨江厅改为滨江县,翌年6月将西北路道改称滨江道,遂改隶滨江道。1916年为繁荣傅家店,将四家子(今十六道街)辟为新市街,并逐步扩展到二十道街。同年12月,滨江县署移驻四家子。1919年将阿城县的圈河、太平桥一带划归滨江县管辖,辟为商埠。1929年2月,改由吉林省直辖。同年5月,设立滨江市政筹备处,划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桥为滨江市辖区,滨江县只管农村部分,实行市、县分治。直隶吉林省。东北沦陷后,1933年7月1日,并入哈尔滨特别市。1938年7月1日,伪哈尔滨市公署公布市区条例,废止保甲制,实施区制,将傅家甸地区(太平桥除外)划分为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将原东、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1946年9月,又将道外区划分为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1948年7月,市政府决定调整行政区划,将东、西傅家区划分为东、西、北3个傅家区。1949年10月,撤销北傅家区,分别划归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东、西傅家区以靖宇九道街分界。1956年8月28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东傅家区与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同年10月两区正式合并。1958年11月,将原滨江区的松浦乡划归道外区管辖,并改为松浦人民公社。1963年3月,将郊区农村公社划归新恢复的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将松浦、前进、万宝3个农村公社划归道外区管辖。1983年至1984年,政社分开,将农村公社改为乡的建制。1985年3月,将松浦乡改为松浦镇,将万宝乡改为万宝镇。   1992年,道外区位于市境东北部,松花江自西而东横贯全境,是一个“跨江而治”的城市区。东邻太平区,南接南岗区,西以滨洲线铁路与道里区分界,西北与肇东市接壤,北与呼兰县毗连。全区总面积29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8.2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38平方公里。全区共辖靖宇、太古、东莱、滨江、仁里、南市、崇俭、振江、东原、大兴、胜利、南马路、三电、太阳岛等14个街道办事处和2镇、1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3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8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4%。区政府驻地靖宇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道外区旧名滨江县,滨江市,东、西傅家区,俗称傅家甸。松花江自西而东横贯全境,将道外区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地区(含松浦、万宝镇、前进乡)为龙江将军辖。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在傅家甸设立滨江厅,隶属于吉林省辖。1909年(清宣统元年)改为吉林省双城府管辖。1920年黑龙江省省长公署在马家船口设立了马家船口市政局,同年2月改为松北市政局,1925年8月改称松浦市政处。江南傅甸(现道外区)为吉林将军辖。1913年改称滨江县,1927年设市政筹备处,1929年5月建立滨江市,划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桥为滨江市辖区。滨江县只管原县属农村部分。1932年日军侵占哈尔滨,翌年将滨江市、松浦市并入哈尔滨市,同时分设东、西傅家区和松浦区。(摘自“道外区政府网站” 等)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市解放后,又一度将东、西傅家区改为东、西、北傅家区。不久,北傅家区撤销。1956年东、西傅家区合并改称道外区。   链接:《道外区志·历史沿革》   2000年,道外区辖14个街道、3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8371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大兴街道 37031 南马街道 35111 胜利街道 17225 靖宇街道 34926 滨江街道 33951 东原街道 26961 崇俭街道 13793 太古街道 20803 仁里街道 22334 东莱街道 15236 南市街道 9207 振江街道 11762 太阳岛街道 2273 三电街道 4577 松浦镇 42917 松北镇 29172 万宝镇 26439    2003年,道外区辖:胜利街道、南市街道、东原街道、仁里街道、大兴街道、滨江街道、南马路街道、东莱街道、靖宇街道、太古街道、崇俭街道、振江街道、太阳岛街道、三电街道、松浦镇、万宝镇、松北镇。   2004年,以松花江航道为界,将道外区南岸部分(大兴、胜利、东原、东莱、太古、南市、靖宇、滨江、南马、仁里、崇俭、振江街道办事处)与太平区全部行政区域合并,设立新的道外区。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10号),撤销哈尔滨市太平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将松北、松浦、万宝3个镇,太阳岛、三电2个街道划给新设立的松北区管辖。区划调整前,道外区面积297.98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3个镇、14个街道。新的道外区辖23个街道、1个镇、1个乡:大兴、胜利、东原、东莱、太古、南市、靖宇、滨江、南马、仁里、崇俭、振江、大有坊、三棵、火车头、太平、黎华、新乐、新一、民强、化工、南直、水泥23个街道;团结镇;民主乡。   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6]73号):同意将阿城市永源镇、巨源镇划归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      地图         附  太平区 (2004年撤销)   太平区面积240平方千米/248.3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宏新街1号,邮编:150056。代码:230105。区号:0451。拼音:Taiping Qu。   【行政区划】 太平区辖11个街道、1个镇、1个乡:黎华街道、南直街道、大有坊街道、新一街道、太平街道、三棵街道、火车头街道、民强街道、新乐街道、化工街道、水泥街道、团结镇、民主乡   【历史沿革】  太平区,以马家沟河上的“太平桥”得名。清代属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地,光绪初年放宽垦荒政策,先后形成了王家店、拉拉屯、三棵树、韩家洼子等村屯,隶属宾州厅管辖。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陆氏发起募捐,在马家沟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人们为祈求安宁,给新修木桥起名“太平桥”。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阿城县后,分属宾州府和阿城县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8年分隶滨江县和阿城县。东北沦陷后,1933年7月1日,划归哈尔滨特别市管辖。1938年7月1日,伪哈尔滨市公署公布市区条例,废止保甲制,实施区制,设置太平区。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立三棵树区。1946年9月,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将三棵树区改为太平区。1958年11月,将东风公社先后划归太平区。1961年和1962年,将东风公社先后划分为东风、团结、民主3个公社。1963年3月,将郊区3个公社划归新恢复的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又将原划出的3个农村公社划回太平区管辖。1983年11月,改革农村公社管理体制,将东风、团结、民主公社改为乡的建制。1985年5月,将东风乡改为东风镇。   1992年,太平区 哈尔滨市所属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北部,濒临松花江南岸。东与阿城市为邻,南与香坊区、南岗区接壤,西与道外区毗连,北与呼兰县隔江相望。全区总面积24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4.1平方公里。全区共辖民强、大有坊、南直路、化工、火车头、新一、三棵树大街、水泥路、太平大街、黎华、新乐等11个街道办事处和1镇、2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万人;满、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5万人。区政府驻地宏南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区名由太平区第一座桥——太平桥而得名,1908年,占荒户陆廷祯发起募捐,用旧木桩和不规则的木板在马家沟河下游(最初称沟子沿)架起一座跨河能行马车的简易小木桥。当地群众为祝福人们通行吉利、居住安宁,就把这座桥叫“太平桥”。1918年,滨江县在圈河、太平桥一带开商埠,哈尔滨市区逐渐扩大与繁荣,形成集镇,称为太平桥镇。1933年太平区划归哈尔滨市特别市管辖,正式定名“太平区”。1946年10月,设置太平区政府。1949年10月,太平区政府改为哈尔滨第六区公所,为哈尔滨政府派出机构。(本段资料出处)   链接:《太平区志·历史沿革》   2000年,太平区辖11个街道、1个镇、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218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大有坊街道 45962 太平大街街道 28743 新乐街道 20644 民强街道 8909 南直街道 72446 火车头街道 36012 三棵树大街街道 32205 黎华街道 15187 化工街道 19634 水泥路街道 9170 新一街道 50662 东风镇 52956 民主乡 29276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10号),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哈尔滨市太平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   

平房区

   平房区位于黑龙江省省城——哈尔滨市(以下简称哈市)南部,坐落在拉滨铁路线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6°33′45″至126°48′45″,北纬45°30′00″至45°40′00″。东与阿城交界,南与双城为邻,西与南岗区红旗乡接壤,北连香坊区朝阳、黎明乡。区人民政府驻地在友协大街98号,距平房火车站4公里,距哈市人民政府约36.9公里(垂直里程),距省人民政府约13.75公里(垂直里程)。   平房区是哈市市辖城市区之一。周围由郊区环绕,距市中心城管界7.5公里,地域相对独立,地理环境优越。2005年,以城区为中心,连接农村两镇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境内有哈飞公司机场、拉滨铁路、黑大公路(哈五路)、哈平复线南北贯通。西距哈尔滨国际机场约30公里,北距东北地区中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哈尔滨站约20公里,拉滨铁路向南经周家、拉林、背荫河至五常市地约75公里,直达吉林市南下联通全国各地。东南距金代古都阿城约24公里,西南距清代古城双城约33公里,为哈尔滨南郊陆路交通、航空运输的重要门户和经贸活动的重要区域。   1991年至2005年,全区共辖友协、新伟、新疆、兴建、联盟、保国6个城市街道办事处26个居民社区,辖平房和平新2个农村乡镇。2镇辖11个行政村:平房村、工农村、韩家店村、黎明村、哈达村、曙光村、新华村、平乐村、东福村、高潮村、韩祯村。   平 房 镇 6 平房村 曙光村 工农村 黎明村 韩家店村 哈达村   平 新 镇 5 新华村 高潮村 东福村 平乐村、韩祯村   友协街道 5 东风社区、新城社区、双拥社区、 康安社区、百利社区   新疆街道 4 新谊社区、新祥社区、新友社区、 新志社区   新伟街道 4 公园社区、万米社区、新星社区、 新牧社区   兴建街道 4 上海新村社区、青年社区、通宾社区、和平社区   保国街道 4 友集社区、花卉社区、东升社区、 前进里社区   联盟街道 5 治国社区、滨江社区、龙祥社区、 建桥社区、建国社区   平房区境内人口,起源于辽金时代。1911年(清宣统三年)境内人口约2265人。日军侵华,东北论陷末期,全境人口约13000人。1911—1945年的35年间,人口增长年均在200人左右。1949年1月,东北军工部在平房组建军工厂,首批迁入职工2400余人。1953年,全区人口已达40393人,其中农村人口13139人。1954—1964年,年均增加人口3000人以上,全区人口机械增长、自然增长达到最高峰,总人口已增加到93765人。1963年,开始采取措施,控制人口自然增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区城乡人口为146481人,人口自然增长9.08%。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为160401人,8年增加14447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人口为17201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2%。2005年,全区人口为157429人。2008年,全区人口为19.2万人。  

松北区

   松北区位于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北岸,面积736.3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松北街道松北一路18号,邮编:150028。代码:230128。区号:0451。拼音:Songbei Qu。   行政区划      松北区辖5个街道、2个镇:三电街道、太阳岛街道、松浦街道、万宝街道、松北街道、对青山镇、乐业镇。   历史沿革      1994年9月,市委决定成立松北区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局级。1995年2月,经市编委批准,哈尔滨市松北区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哈尔滨市松北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1995年7月,市委印发了《关于赋予松北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有关市级管理权限的决定》(哈发[1995]10号)。1997年7月,黑龙江省编委批复组建哈尔滨市松北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松北区开发建设管理工作。   2003年3月3日,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同意市民政局起草的《哈尔滨市市辖区调整意见》,将松花江北岸现属道外行政区域内的松北镇、松浦镇、万宝镇和呼兰县的乐业镇、对青山镇整建制合并,设立哈尔滨市新的市辖区,区名为:松北区。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10号),同意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设立松北区,辖原属道外区的松北、松浦、万宝3个镇,太阳岛、三电2个街道,以及原属呼兰县的乐业、对青山2个镇。松北区人民政府驻松北一路。   3月24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道外区、松北区、呼兰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哈发[2004]5号)。设立松北区,松北区以松花江主航道为界,以松花江北岸松北镇、松浦镇、万宝镇、太阳岛街道办事处、三电街道办事处、乐业镇和对青山镇为行政区域,总面积736.3平方千米,总人口16.3万人,非农区人口3.6万人,区政府驻地设在松北一路18号。3月30日,松北区接收“五镇两街”仪式举行。“五镇两街”即松北镇、松浦镇、万宝镇、乐业镇和对青山镇、太阳岛街道办事处、三电街道办事处。   9月24日,《松北区保留松北镇、松浦镇、万宝镇同时设立松北、松浦、万宝街道办事处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松北开发建设的决定》经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11月19日,万宝街道办事处举行挂牌仪式;25日,松浦街道办事处举行挂牌仪式;26日,松北街道办事处举行挂牌仪式。      乡镇简介   三电街道办事处 位于哈尔滨北郊29千米处,东临松花江,南依呼兰河,西靠滨北铁路和哈罗公路,面积5.381平方千米。办事处驻三电街一号,邮编:150024。   三电街道办事处辖区历史上是由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家属区而形成街道建置。按照《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道外区三电街道办事处的批复》(哈政文[1987]39号),办事处于1988年1月20日成立。2004年,依据《关于哈尔滨市市辖区及呼兰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黑政发[2003]72号),将三电街道办事处调整划归松北区管辖。   乐业镇 东邻呼兰河,与孟家乡、呼兰区隔河相望,西与对青镇接壤,西南与万宝镇毗邻,北与兰西县接壤。幅员面积228平方千米,全镇设有14个行政村、76个自然屯,总人口42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9人。   2001年,呼兰县乐业乡和台屯乡合并设立乐业镇。位于呼兰县西部,东距呼兰老县城10千米,南距哈尔滨市区25千米,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8千米。2004年划归松北区管辖。   松北镇 位于松花江北岸,与哈尔滨市城区隔江相望,东部同太阳岛、东北虎林园相毗邻,西邻万宝镇,东邻松浦镇,北部与呼兰利民开发区接壤。幅员面积127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20个自然屯,总人口33334人(其中农业人口17758人),总户数8752户(其中农业户7250户)。   对青山镇 2004年3月划入松北区。位于松北区西北21千米处。幅员面积230平方千米。辖12个行政村,48个自然屯,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户数11271户,总人口38441人,其中城镇居民3857户,非农人口8352人。   

香坊区

   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6]73号):同意撤销哈尔滨市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以原动力区和香坊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香坊区的行政区域。香坊区人民政府驻香坊大街。   面积339.5平方千米,人口72.41万。邮编150036。代码:230110。辖20个街道、2个镇、2个乡。      香坊区(~2005年)   概况   香坊区面积208.5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公滨路461号,邮编:150036。代码:230106。区号:0451。拼音:Xiangfang Qu。   行政区划   香坊区辖8个街道、2个镇、1个乡:香坊大街街道、安埠街道、通天街道、新香坊街道、铁东街道、新成街道、红旗街道、六顺街道、成高子镇、幸福镇、向阳乡。   历史沿革   香坊,因清代嘉庆年间(1796一1820年)出现“线香作坊”而得名。同时,因有田姓人开烧锅,亦称“田家烧锅”。清末,位居今香坊区东部的聚源烧锅,在埠头区(今道里区)设有分号,因香坊地势高于道里,故称香坊为“上号”,道里为“下号”。还因修筑中东铁路,最初测定于香坊预修火车总站,定名哈尔滨站。后来火车总站移至秦家岗(今哈尔滨站),人们又称香坊一带为“老哈尔滨”。   香坊地区,清末,属阿城县管辖。1898年修筑中东铁路,田家烧锅被收买作为铁路工程局驻地,西香坊被划为铁路附属地。中华民国成立后,1921年后,中东铁路沿线收归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政管理局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7月1日,划归哈尔滨特别市管辖。1938年7月1日,伪哈尔滨市公署公布市区条例,废止保甲制,实施区制,设立香坊区。下设升永街、六顺街、油坊街、通天街4个城市分区和平房、朝阳、大嘎哈、柳树林4个农村分区。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香坊区隶属哈尔滨市管辖。1950年2月,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将香坊区改为郊区,全区辖王家店、莫力街、朝阳、平房、新香坊、平新等25个行政村。1952年将双城县平安、平顺两个行政村划归香坊区管辖。1953年1月,进行区划调整,实行市区与郊区分设,将农村部分划归新设置的平房区(郊区)管辖,将原香坊区城区改为城市区。1959年和1960年,将阿城县石槽公社全部和新乡、舍利公社的10个生产大队划入香坊区。1963年3月,将郊区农村公社划归滨江区。1972年8月,将原滨江区的向阳、幸福、和平3个公社划归香坊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将公社改为乡的建制。1985年5月,将和平乡和成高子街道办事处合并改为成高子镇。   1992年,香坊区 哈尔滨市所属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南部,东与阿城市接壤,南与动力区毗连,西与南岗区为邻,北与太平区分界。全区总面积208.5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8.5平方千米。全区共辖香坊大街、安埠、通天、新香坊、铁东、新成、红旗大街、六顺等8个街道办事处和1镇、2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万人;满、朝鲜、回、蒙古等20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区政府驻地公滨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链接:《香坊区志·历史沿革》   2000年,香坊区辖8个街道、1个镇、2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6738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六顺街道 50288 香坊大街街道 33169 红旗大街街道 54742 安埠街道 17831 通天街道 32751 新成街道 31502 铁东街道 41263 新香坊街道 20297 城高子镇 29232 幸福乡 42174 向阳乡 14133    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6]73号):同意撤销哈尔滨市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以原动力区和香坊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香坊区的行政区域。香坊区人民政府驻香坊大街。   乡镇简介   链接: 六顺街道、香坊大街街道、红旗街道、安埠街道、通天街道、新成街道、铁东街道、新香坊街道、成高子镇、幸福乡、向阳乡   动力区(2006年撤销)   概况   动力区位于哈尔滨市东南部,与南岗、香坊、平房毗邻。总面积131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5.3平方千米。总人口36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和兴路6号,邮编:150040。代码:230107。区号:0451。拼音:Dongli Qu。   行政区划   动力区辖12个街道、1个镇,43个社区居委会、25个行政村:建筑街道、哈平路街道、安乐街道、健康路街道、大庆路街道、进乡街道、通乡街道、和平路街道、民生路街道、文政街道、王兆街道、黎明街道、朝阳镇。   历史沿革   动力区,原称“动力之乡区”,以“一五”期间建起的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即三大动力厂命名为“动力之乡”,后改为动力区。原属香坊区管辖,1958年11月1日,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香坊区所辖的和平路、哈平路、安东、通乡、前进5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和朝阳、黎明两个乡划出,组建机电人民公社。1960年1月,更名为动力之乡人民公社(区)。1963年1月4日,改称动力之乡区。同年3月,将郊区农村公社划归滨江区。1968年11月,改为动力区。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将朝阳、黎明公社划回动力区。1984年1月,将朝阳、黎明公社改为朝阳、黎明乡。   1992年,动力区 哈尔滨市所属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中南部,东与香坊区、阿城市毗邻,南界平房区,西与南岗区接壤,北抵香坊区。全区总面积131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5.3平方千米。全区共辖建筑、哈平路、安乐、健康路、大庆路、进乡、通乡、和平路、民生路、文政、王兆等11个街道办事处和两个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3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4万人,占90.7%;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4.4%。区政府驻地和兴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58年11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市人委决定,将哈尔滨市香坊区所辖的和平路、哈平、安乐、通乡、前进5个街道办事处和朝阳管理区黎明乡划分出来,组建机电人民公社。1959年1月1日正式设立。1960年1月,经市人委批准,机电人民公社更名为动力之乡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中共哈尔滨市委、市人委决定,动力之乡人民公社建立区级政权组织,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7年4月“文革”中,经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动力之乡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8年11月,根据市革委会文件精神,改为动力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1月14日,动力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销动力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动力区人民政府。   链接:《动力区志·历史沿革》   2000年,动力区辖11个街道、2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1084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哈平路街道 35284 建筑街道 26749 安乐街道 22326 健康路街道 26729 大庆路街道 38118 进乡街道 54299 通乡街道 30378 和平路街道 25488 民生路街道 23998 文政街道 37609 王兆街道 13504 朝阳镇 33834 黎明镇 42526    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6]73号):同意撤销哈尔滨市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以原动力区和香坊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香坊区的行政区域。香坊区人民政府驻香坊大街。   

呼兰区

阿城区

   阿城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东北以蜚克图河、舍利河为界与宾县相邻,东南与尚志市接壤,西南与五常市毗连,西与双城市为邻,西北与哈尔滨市区连接,北至松花江南沿,与呼兰区隔江相望。   区人民0驻民权大街,邮编:150300。代码:230112。区号:0451。拼音:Acheng Qu。   行政区划      阿城区辖5个街道、9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和平街道、胜利街道、通城街道、河东街道、阿什河街道、玉泉镇、蜚克图镇、亚沟镇、交界镇、小岭镇、平山镇、松峰山镇、新华镇、双丰镇、杨树乡、舍利乡、料甸满族乡、红星乡、大岭乡。   历史沿革      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6]73号):同意将阿城市永源镇、巨源镇划归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同意撤销阿城市,设立哈尔滨市阿城区。以原阿城市(不包括永源镇、巨源镇)的行政区域为阿城区的行政区域。阿城区人民0驻民权大街。   乡镇简介   地图         相关链接:当地0网站      阿城市(2006年撤市设区)   概况  阿城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东经126°42′00"-127°39′00",北纬45°12 ′00"。东北以蜚克图河、舍利河为界与宾县相邻,东南与尚志市接壤,西南与五常市毗连,西与双城市为邻,西北与哈尔滨市区连接,北至松花江南沿,与呼兰县(今呼兰区)隔江相望。南北长的最大距离约为84千米;东西宽的最大距离约为75千米。总面积2770平方千米,其中其中市区面积56.54平方千米。总人口65万人(2004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4.6万。   市人民0驻民权大街,邮编:150300。代码:230181。区号:0451。拼音:Acheng Shi。   为半山区,地势东高西低。   行政区划  阿城市辖5个街道、11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和平街道、胜利街道、通城街道、河东街道、阿什河街道、玉泉镇、永源镇、蜚克图镇、亚沟镇、交界镇、小岭镇、平山镇、松峰山镇、巨源镇、新华镇、双丰镇、杨树乡、舍利乡、料甸满族乡、红星乡、大岭乡。   历史沿革   阿城,为“阿勒楚喀城”的简称,以城东之阿勒楚喀河(今阿什河)得名。阿勒楚喀河,《金史》作“按出虎”,女真语“金子”之意。是金朝的发祥地,金朝早期(1115—1153 年)的都城建于今阿城市区(原阿城镇)南2公里的白城。清初属宁古塔将军辖区。1725年2 月(清雍正二年十二月),宁古塔将军奏准于金上京会宁府故址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协领1729 年(清雍正七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今阿城市市区),仍名阿勒楚喀城。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将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1员移驻阿勒楚喀城。1881年(清光绪七年),于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东北境苇子沟设置宾州厅。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裁撤阿勒楚喀副都统。同年9月(清宣统元年八月),奏准设置阿城县,驻阿勒楚喀城,隶属滨江关道(后改为西北路道)。设治委员谭鸿佑于1910年1月7日(清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抵阿城县任所,启用关防,到任视事。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阿城县隶属滨江道。1929年2月裁撤道区,阿城县由吉林省直辖。总人口24万,时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哈东专区。1947年8月哈东专区撤销后,由松江省直辖。1951年全县总人口26.1万人,为丙等县。1953年6月29日,松江省0批准,将第六区的双恒等9个村和第五区的勤劳等两个村,共11个村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 958年8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6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83年9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87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城县,设立阿城市(县级),以原阿城县的行政区域为阿城市的行政区域。省人民0决定,阿城市由哈尔滨市代管。   1992年,阿城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东缘。西与哈尔滨市和双城市为邻,南与五常县毗连,东与尚志市接壤,东北与宾县以蜚克图河分界,北与呼兰县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27 40平方公里。全市共辖4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11个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6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3万人,占32.5%;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8万余人,约占总人口的14 .5%。阿城市区(原阿城镇)建城始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到 20世纪80年代末期,建成区面积为12.2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人。市0驻地市区民权大街东段路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阿城地名,是“阿勒楚喀城”的简称。在本县沿革0。现的“安车骨”“安出虎”以及“阿勒楚喀”均为满语,即“黄金”的意思。清雍正三年(1725年)于此筑城后,便称之为阿勒楚喀城,后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设县治时,遂取名为阿城,沿用至今。   此地汉代为挹娄的属地;隋代为安车骨部所据(即靺鞨七部之一);唐渤海时代是粟末靺鞨居住的地方,称之为海古勒地;辽末,女真族完颜部居住在海古勒水(阿什河支流海沟水),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金帝国。金代阿什河称安出虎水。金代前期首都——上京会宁府遗址在本县境内,俗称白城遗址。放金代此地属上京会宁府地;元为水达达路;明置阿实卫,以河水为名(即阿勒楚喀,快读音为阿什河);清雍正三年(1725年)筑阿勒楚喀城,四年(1726年)设副都统衙门,统管左右两翼,并各设协领官一名,分别治理地方一切民刑兵马等事。光绪八年(1882年)经驻吉林将军铭安奏准开放荒地,并设宾州厅管理民事,逐之将阿勒楚喀衙门管辖的民籍事务划归宾州厅管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行省制,裁撤副部统衙门,三十四年(1908年)设县治,改为阿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吉林省滨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阿城县直属吉林省,为三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阿城县隶属吉林省为乙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东北划为十四省,阿城划属滨江省所辖,在此以后的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阿城县均隶属滨江省。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阿城县划属松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本县又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雍正七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即今阿城,新城名阿勒楚喀。宣统元年,裁撤副都统衙门,设阿城县,县名由阿勒楚喀城简化阿城。   1987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87]85号),撤销阿城县,设立阿城市(县级)。以原阿城县的行政区域为阿城市的行政区域。   链接:《阿城县志·历史沿革》   1987年11月,阿城撤县建市,将原阿城镇撤消,成立四个街道办事处。   2000年,阿城市辖4个街道、11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6388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和平街道 74231 胜利街道 70051 通城街道 27601 河东街道 28616 玉泉镇 38143 永源镇 35444 蜚克图镇 22150 亚沟镇 19255 交界镇 19939 小岭镇 26120 平山镇 25132 松峰山镇 12456 巨源镇 25399 新华镇 19709 双丰镇 26339 阿什河乡 38026 杨树乡 28769 利新乡 11692 舍利乡 21271 料甸满族乡 24874 红星乡 15160 大岭乡 13866 新乡乡 14651    2002年,撤销阿什河乡改设街道办事处,利新乡并入新华镇、新乡乡并入料甸乡;全市212个行政村撤并为126个。   乡镇简介(资料截止时间不详)   【胜利街道】 位于市区南部,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2.5千米。人口31280户、82000人。辖15个社区:祥泰、南市、东关、文庙、庆云、四中、清真、礼中、源发、台安、长安、卫南、诚信、联合、七〇三。   【通城街道】 位于阿城市区东部,阿什河西岸,北与阿什河乡城郊村接壤,南连胜利街,西临和平街,东与河东街隔河相望。南北长4千米,东西宽2﹒2千米。辖9个社区。   【和平街道】    【河东街道】    【阿什河街道】 11个村:南城村、白城村、新城村、双城村、城郊村、和平村、东环村、城乡村、平安村、城建村、民合村。   【巨源镇】 位于阿城正北60千米处,距哈市30千米。全镇总面积210平方千米,辖七个行政村,54个自然屯,总人口28400人,其中农业人口27720人。   【永源镇】 位于阿城市北约45千米处,距哈尔滨市区约有20千米。南与蜚克镇交界,北与巨源镇相接,东隔蜚克图河与宾县永和乡西与哈市香坊区向阳乡和太平区民主乡相连。地理座标为东经127゜08′,北纬45゜47′。辖11个行政村,87个自然屯,人口约4.2万人。   【新华镇】 位于阿城市西部。南与阿城市杨树乡相接,东与舍利乡相连,北与料甸乡和哈尔滨市香坊区城高子镇毗邻。总面积147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4万人。   【双丰镇】 位于阿城市南端,总面积127平方千米,辖9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村民6994户,27341人。   【蜚克图镇】    【玉泉镇】 位于哈尔滨市东南50千米的玉泉河畔。总面积153.8平方千米,下辖4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7万人,其中镇区人口3.7万人。原名二层甸子,1931年因其境内发现洁如晶、透而明、爽口微甜的泉水而易名玉泉。1956年2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建制镇。   【亚沟镇】 位于阿城市东南9.5千米,东与玉泉镇接壤,南与交界镇相邻,西与双丰镇、阿什河相望,北靠大岭乡,地理座标为东经126度25分,北纬45度31分。镇内东西长9.5千米,南北宽8千米,总面积为76.03平方千米。金代,金上京会宁府曾在亚沟的大岳沟屯设岳希卫,宣统元年(1909年),设阿城县治,本地区隶属吉林省阿城县七甲五区,五区设在大岳沟屯。伪满洲国时期,本地区隶第五区二层甸子(玉泉)警察署,后归保甲事务所,玉泉村公所管辖。解放战争时期,本地区隶属玉泉区。1956年成立亚沟乡人民0。1958年撤乡归玉泉人民公社管辖,1964年3月从玉泉分出成立亚沟人民公社。1985年亚沟被批准为建制镇。现有7个行政村、52个村民组、34个自然屯、1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全镇总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5万人。   【交界镇】 位于阿城市东南,距市区31千米。东邻小岭镇,南面和西面分别与五常市隔河相望,北面与东北面与亚沟镇和玉泉镇接壤,镇域呈南北狭长形。全镇总面积136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54个自然屯,2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总人口20098人,其中农业人口13900人。   【小岭镇】 位于阿城市东南39千米处,与省城哈尔滨市相距69千米。总面积157平方千米,4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48个自然屯,总人口3万人。   【平山镇】 距哈市75千米,位于阿城市东南部,与宾县、五常、尚志接壤,辖6个行政村,28640人,46个自然屯。镇区有居民13980人。   【松峰山镇】 位于阿城市东南59千米处的阿什河上游,东与尚志市的帽儿山镇为邻,西与本市的红星乡相连;南与平山镇接壤;北与宾县松江镇毗邻。幅员面积365平方千米,其中森林面积332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李店村、松峰村、新明村、中和村、山河村)、18个自然屯、1个街道办事处。2000年底,全镇总人口11232人,其中农业人口9336人;总户数3500户,农业户2666户。   【红星乡】 位于阿城市东部,东邻宾县英杰乡,南邻阿城市大岭乡,西邻黑龙江省阿城市原种场,北邻阿城市料甸满族乡和蜚克图镇。乡人民0位于阿城市东北12千米处,全乡总辖面积150.48平方千米,总人口16003人。全乡共有5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54个村民小组。   【舍利乡】 位于阿城市西北部近郊,距哈尔滨市24千米。全乡总辖面积102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274人,其中农业人员19991人。   【杨树乡】 乡0大院搬迁   【大岭乡】 位于阿城市东,北纬45°31′东经127°07′处,北靠红星乡,南临玉泉镇和亚沟镇,西接阿城原种场,东连宾县和本市松峰山镇。南北宽10千米,东西长50千米,全乡总面积200平方千米。富兴村新立屯为乡0所在地,距阿城市10千米。总人口3911户、15152人。辖6个行政村,其中鲜丰村为少数民族村;全乡46个自然屯,53个村民组。  境域在清朝晚期隶属宾州府宾庆区,民国时期隶属阿城县料甸子保,伪满时期隶属阿城县达子营村。1942年达子营村公所迁至现在的大岭乡于家店屯。1945年土改时改村为区,达子营区0设在岭西村高白毛子旧宅院,1950年达子营区改为阿城县第十区。1956年第十区划分为红星乡、海兴乡、大岭乡、隆兴乡。划乡时大岭乡包括大岭村、富兴村、永兴村和海兴村的大郭家店,大岭乡0设在富兴村新立屯。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岭、隆兴两乡合并成立大岭人民公社。1960年红星、大岭两个公社合并为大岭人民公社。1962年以地理南北道为界线重新设立红星人民公社、大岭人民公社。1983年9月撤销大岭人民公社,建立阿城市大岭乡人民0。   【料甸满族乡】 位于阿城市东北10千米处,与哈尔滨相距34千米,东南和红星乡毗邻,东北与永源镇的三门王家相连,北与蜚克图镇、哈尔滨市郊向阳乡毗邻,面积190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人口46000  

双城区

  双城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东经125°41′-126°42′,北纬45°08′-45°43′。东、东南与阿城、五常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的榆树、扶余为邻;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相望;东北紧靠哈尔滨市区。东西长85千米,南北宽65千米。总面积3112.3平方千米。总人口81万人(2004年)。   市人民0驻双城镇,邮编:150100。代码:230182。区号:0451。拼音:Shuangcheng Shi。   行政区划      双城市辖9个镇、6个乡、9个民族乡:双城镇、兰棱镇、周家镇、五家镇、韩甸镇、单城镇、东官镇、农丰满族锡伯族镇、杏山镇、双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朝阳乡、金城乡、青岭满族乡、联兴满族乡、幸福满族乡、新兴满族乡、公正满族乡、永胜乡、临江乡、水泉乡、乐群满族乡、团结满族乡、万隆乡、希勤满族乡、同心满族乡。共有246个行政村。   双城镇:6个街道、17个行政村;兰棱镇:1个街道、13个行政村;周家镇1个街道、9个行政村;五家镇:1个街道、10个行政村;韩甸镇:1个街道、13个行政村;单城镇:10个行政村;东官镇:8个行政村;农丰满族锡伯族镇:9个行政村;杏山镇:9个行政村;朝阳乡:20个行政村;金城乡:10个行政村;青岭满族乡:9个行政村;联兴满族乡:8个行政村;幸福满族乡:9个行政村;新兴满族乡:7个行政村。公正满族乡:9个行政村;永胜乡:9个行政村;临江乡:7个行政村;水泉乡:7个行政村;乐群满族乡:9个行政村;团结乡:14个行政村;万隆乡:16个行政村;希勤满族乡:8个行政村;同心满族乡:7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双城市原名双城堡。清嘉庆朝晚期(1814—1820年),屯田立屯,设置协领衙门,以其东南金代两古城(俗称“双城子”,即“达河寨”、“布达寨”,今五常县境内)遗址,命名“双城堡”,光绪初年,添设民官,称双城厅。   双城一带,汉晋属夫余,南北朝属勿吉,隋唐属靺鞨,辽属东京道,金属上京会宁府,元为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纳邻河卫,清初属宁古塔将军辖区。1744年(清乾隆九年),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驻拉林城,管辖拉林、阿勒楚喀地方。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裁撤拉林副都统,设置协领1员,隶属阿勒楚喀副都统。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设置双城堡协领,隶属阿勒楚喀副都统。1851年(清咸丰元年),裁撤双城堡协领,改设副都统衙总管。1881年(清光绪七年),裁撤总管,复设协领。1882年3月17日(清光绪八年正月二十八日),裁去协领,设置双城厅,驻双城堡,隶属吉林分巡道,并于拉林设分防巡检,裁去拉林协领。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隶属滨江道。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将双城厅升为双城府,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翌年3月30日(清宣统二年二月初十日),首任双城府知府启用关防。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4月1日,将双城府改为双城县。1914年6月,隶属滨江道管辖。1929年2月,裁撤道区,由吉林省直辖,时为一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38年末,将第九区(帽儿山)划归珠河县。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哈南专区。1946年1月,于拉林镇设置双东办事处。1947年1月,将拉林地区划出设置拉林县。同年8月,由松江省直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8年8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8月,划归新设之松花江专区管辖。1988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双城县,设立双城市(县级),隶属松花江地区。   1992年,双城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东南部。北与肇东市、哈尔滨市为邻,东与阿城市、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隔河相望,西北与肇源县以松花江分界。全市总面积3112.3平方公里。双城市共辖9个镇、18个乡,其中满族乡9个、满族锡伯族镇1个。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7 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7万人;满、回、锡伯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7%。市0驻地双城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称双城堡。双城之称是源于县境东南有两座金代古城而得名。   此地远在唐时为息慎地;夏至周为肃慎地(又称稷慎)。两汉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晋时同之;北魏属勿吉地;隋至唐初属伯咄靺鞨,后为渤海扶余府的属地;辽属东京宁江州;金时为上京肇州的属境;元时属开元路;明为拉林河卫地,后为乌拉部;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于拉林城设副都统。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于双城地方设协领。隶属阿勒楚喀副都统。咸丰初年撤销协领,设副都统衙门’总管,光绪七年(1881年)仍改为协领统治,八年(1882年)再次废协领,设置双城厅理事通判,管理地方旗民事务。宣统元年(1909年)升厅为府;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改为双城县,隶属吉林省滨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吉作省,为一等县。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仍承旧制。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本县由吉林省划归新设的滨江省管辖。康德五年五月县区域变更,将本县的第九区划归韦河县。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本县又划归吉林省管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双城又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清初属宁古塔昴帮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属宁古塔将军营。康熙十五年(1676年)为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所辖。雍正三年(1725年)为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属地。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双城堡协领衙门,为双城设治之始。咸丰元年(1851年)裁协领,设副都统衔总管。光绪八年(1882年)设双城市厅,置理事抚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满族人)、民(汉族人)分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归吉林省滨江道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设双城府。民国二年(1913年)为双城县。民国十七年废滨江道,由吉林省直辖,为一等县。1932年日寇入侵,立伪双城县公署,归滨江省管。1945年11月27日光复,成立双城县民主0,隶属松江省哈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双城为黑龙江省协辖。1958年8月1日设松花江专署,双城县归其管辖。1959年5月归哈尔滨市属。1965年8月又重属松花江行署管辖。(出处)   1988年9月14日,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30号)撤销双城县,设立双城市(县级),以原双城县的行政区域为双城市的行政区域;属松花江地区。1996年11月5日,松花江地区和哈尔滨市合并,双城市由哈尔滨市代管。   链接:《双城县志·历史沿革》   2000年,双城市辖9个镇、1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74918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双城镇 173226 兰棱镇 35888 周家镇 32236 五家镇 35182 韩甸镇 28406 单城镇 23414 东官镇 21286 农丰满族锡伯族镇 21774 杏山镇 26828 朝阳乡 22576 金城乡 23913 前进乡 23302 青岭满族乡 17806 联兴满族乡 18301 幸福满族乡 18194 新兴满族乡 20834 公正满族乡 21235 永胜乡 17030 临江乡 15967 水泉乡 21224 乐群满族乡 19938 跃进满族乡 14032 团结乡 16737 万隆乡 23198 对面城乡 19985 希勤满族乡 19287 同心满族乡 17383    

依兰县

  依兰县面积4672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依兰镇,邮编:154800。代码:230123。区号:0451。拼音:Yilan Xian。   行政区划      依兰县辖6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依兰镇、达连河镇、江湾镇、三道岗镇、道台桥镇、宏克利镇、团山子乡、愚公乡、迎兰朝鲜族乡。   历史沿革      依兰原名三姓,满语为“依兰哈喇”(即: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据《三姓志》载:清初,松花江中游胡尔哈河(今牡丹江)口、汤旺河口、汤旺河口顺流而下玛那哈地方及胡尔哈河正东倭和地方分别有赫哲人数十户或百余户居住。天聪年间,挑选胡尔哈河一带赫哲1000人,前往山东征剿。于顺治二年(1645年),对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军营全行撤回,“因为出力,将此赫哲人等一并作为新满洲,国语依册(伊彻)满洲。随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又据伪满《依兰纪略》记载, “嗣以胡氏徙居宁古塔,只余卢、葛、舒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简称“依兰”。依兰,古为肃慎地,唐属渤海、黑水都督府分辖,辽为女真五国部地(即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五国)。“越里吉”居于五国最西之三姓为“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 ”,为历代军事重镇。金设胡里改路,初设万户府,后改设节度使。元设胡里改军民万户府,明设奴儿干都司忽儿海卫。清初,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筑城,始设三姓协领衙门。 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批准,添设三姓地方副都统,管理旗务,镇守地方。翌年 3月12日(清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二等侍卫觉罗七十五为副都统。所辖疆域包括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与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海滨和库页岛等地。三姓向为重镇,又是松花江水路干线的中继要港。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吉林将军上奏:“三姓一城,为吉江(吉林、黑龙江的简称)门户,又为松花、牡丹两江汇流东下之区,地多沃壤,户口殷繁”,请求设置府治。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获准,设置依兰府,隶于滨江关道。知府于同年8月2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启用依兰府关防。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于依兰府城设置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将依兰府改为依兰县。1914年6月,将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依兰县隶属依兰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依兰道,由吉林省直辖。全县总人口16.4万人,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依兰县隶属合江省管辖。1947年春,将土龙山、宏克力一带划出,于土龙山设置依东县;将双河一带划出,于双河区设置双河县;将刁翎、三道通一带划出,于刁翎区设置刁翎县。原依兰全境“一分为四”。1948年6月,撤销依东县,将其北部宏克力一带划归依兰县,将其南部土龙山一带划归桦南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依兰县改隶松江省管辖。1953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1.7万人,为丁等县。1954年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划入合江专区。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改由佳木斯市领导。从1991年4月1日起,划归哈尔滨市领导。   1992年,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县城座落在牡丹江、倭肯河注入松花江的汇合处,三面环水。西与方正县、通河县、铁力市接壤,北与伊春市、汤原县、佳木斯市为邻,东与桦南县、勃利县毗连,南与林口县相接。全县总面积4658平方公里。全县共辖7镇、13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万人;满、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2万人,占总人口的5.3%。县政府驻地依兰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依兰是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清初时,此城曾叫和屯噶珊(汉文叫古城屯)后因赫哲族的葛、卢、胡三姓居住,并成为此地的地方族长,便改名依兰哈喇。“依兰哈喇”汉语的意思为“三姓”,“依兰”为“三”,“哈喇”为“姓”,后简称为“依兰”,沿用为地名。   虞夏商为肃慎地;汉晋为挹娄地;南北朝时属安骨部的属境;隋为靺鞨;唐属忽汗州;金属胡尔哈路;元为海兰府顾达勒达(指生女真而言)路地;明为胡尔哈部;清初,努儿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把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卢业勒(卢姓)迁居于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筑城,设协领,此城原名是和屯葛珊(汉文叫古城屯),被王姓所据后,改名依兰哈喇(汉文三姓)。雍正十年(1732年)设三姓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三姓副都统归吉林将军管辖,光绪八年(1882年)设三姓厅,三十二年(1906年)设依兰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依兰县,三年六月划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依兰隶属吉林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依兰县仍属吉林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为十四省,依兰划属三江省所辖,在此后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于三江省管辖。直至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依兰划属合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又将依兰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链接:《依兰县志·历史沿革》   2000年,依兰县辖7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依兰镇、达连河镇、江湾镇、三道岗镇、道台桥镇、宏克力镇、德裕镇、土城子乡、演武基乡、长岗乡、护林乡、平原乡、团山子乡、涌泉乡、愚公乡、蛛山乡、红星乡、迎兰朝鲜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6410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依兰镇 73430 达连河镇 37522 宏克力镇 13885 道台桥镇 20037 三道岗镇 22319 德裕镇 15231 江湾镇 10748 演武基乡 14959 珠山乡 10406 涌泉乡 14185 愚公乡 17144 团山子乡 18596 平原乡 19566 护林乡 18405 长岗乡 16109 土城子乡 9717 红星乡 13961 迎兰朝鲜族乡 17888    

方正县

    方正县面积2993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方正镇,邮编:150800。代码:230124。区号:0451。拼音:Fangzheng Xian。   行政区划      方正县辖3个镇、5个乡:方正镇、会发镇、大罗密镇、天门乡、松南乡、德善乡、宝兴乡、伊汉通乡。境内有:方正林业局。   历史沿革      方正县,以县城北之“方正泡”得名。清代,属吉林将军辖区。清末,方正泡一带,属大通县(今通河县)跨江设治管辖。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将原大通县所属江南方正泡地方划出,设置方正县,驻方正泡街,隶属依兰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实行道制,方正县隶属吉林省依兰道。1929年2月,撤道由省直辖。时为三等县,总人口3.8万人。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45年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哈东专区,1947年8月专区撤销后由松江省直辖。1951年为丁等县,全县共7.3万人。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归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隶属牡丹江专区。1970年4月,划归松花江专区。1991年2月,国务院批准,划归哈尔滨市领导,从4月1日起正式归属哈尔滨市。   1992年,方正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张广才岭西北麓,玛**河(蚂蚁河)下游,全县版图如一弯尺,横陈在松花江南岸。东与依兰县为邻,东南与林口县、海林市接壤,南与尚志市、延寿县毗连,西与宾县分界,北与通河县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2969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5个乡、镇,总人口2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万人;回、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县政府驻地方正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土名方正泡。方正地名的由来,是以城北的一个水泡,故名.最初这个水泡称“膀头泡”,设县时曾以此作为地名,但很不雅致,便取其相似音方正为县名。随之亦称此泡为方正泡。很多资料记载,县名取于方正泡。   此地远古时属息慎地;周属肃慎地;两汉属挹娄地;南北朝时期归属柔然;隋迄唐初属勿吉,后属忽开洲;金归会宁府管辖;元归合兰府管辖;明属胡尔哈部;清为宾、依两县的辖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大通县的辖地,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设具,县治所在松花江北岸三站,后因该站投归黑龙江省,便迁移改设县治放松花江南畔旗产公田地界中,以县城北门外的方正泡命名为方正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方正县属吉林省,为三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方正县为吉林省的乙类具;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方正县划属三江省所辖,在此之后的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于三江省。直至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方正县划属松江省。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又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链接:《方正县志·历史沿革》   2000年,方正县辖4个镇、11个乡:方正镇、沙河子镇、大罗密镇、会发镇、宝兴乡、奋斗乡、育林乡、永建乡、德善乡、新安乡、天门乡、伊汉通乡、松南乡、永丰乡、蛛河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2551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方正镇 45435 会发镇 12437 大罗密镇 11535 抄河子镇 8354 天门乡 19556 松南乡 14356 德善乡 13630 珠河乡 8148 宝兴乡 11456 伊汉通乡 11853 永丰乡 7440 新安乡 4235 永建乡 5636 育林乡 1807 奋斗乡 2740 方正林业局虚拟镇 44207 沙河子农场虚拟乡 2688    2005年2月25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方正县将松南乡的建国村、伊汉通乡八名村划归方正镇管辖。(黑民区[2005]11号)   地图   

宾县

  宾县面积3846平方千米。总人口62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宾州镇,邮编:150400。代码:230125。区号:0451。拼音:Bin Xian。   行政区划      宾县辖12个镇、5个乡:宾州镇、居仁镇、宾西镇、糖坊镇、宾安镇、新甸镇、胜利镇、宁远镇、摆渡镇、平坊镇、满井镇、常安镇、永和乡、鸟河乡、民和乡、经建乡、三宝乡。   历史沿革      宾县,设治之初命名“宾州厅”。1913年3月,吉林省行政公署发布府厅州改为县的《通令》时,认为“宾州之州字,与县字稍有抵触”,决定改为宾县,使用单字县名。宾州一带,汉晋属挹娄,南北朝属勿吉,隋唐属靺鞨,辽属东京道完颜部,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后归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1881年1月 25日(清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奏准于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东北境苇子沟地方设置宾州厅,同年8月22日(清光绪七年七月二十八日),正式设立衙署,首任同知王绍元到厅施政,修筑城池。1903年1月1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改为宾州直隶厅,并将东南部烧锅甸巡检管辖地方划出设置长寿县。翌年3月(清光绪三十年二月),委任朱烈为宾州直隶厅同知。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改为宾州府,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并于9月(农历八月)批准,将阿勒楚喀地方划出设置阿城县。翌年3月5日(清宣统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宾州府知府到任,启用关防。宾州府领长寿、阿城两县。中华民国成立后,19 13年3月11日,将宾州府改为宾县。1914年6月,公布东三省道区域表,宾县隶属滨江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道区,由吉林省直辖。是时,全县总人口31.7万人,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属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1 月,宾县民主政府成立,归哈东专区管辖。1947年8月哈东专区撤销后,由松江省直辖。195 1年全县总人口30万人,为乙等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8 年8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6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91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划归哈尔滨市领导,从4月1日起正式归属哈尔滨市。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名苇子沟。宾县地名,盖取于宾州一名。因辽代有宾州,其遗址在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境的红石垒。宾州一名可能取名于此。   此地早在虞舜时为息慎地;夏殷周为肃慎地;两汉、晋为挹娄;北魏为勿吉;隋为安车骨靺鞨。唐初同之,入渤海后,则改隶渤海上京;辽为女真部落;金代属上京会宁府管辖;元属合兰府境;明代在松花江南岸设置了蜚克图、岳希阿二卫,为吉林省东北边防地,当时这里是数百里的荒野,没有人烟。至清朝龙兴长白,征服二卫,并改岳希阿为阿什河。雍正三年(1725年)由北京移闲散满人三千户至此地,设置协领,挑兵驻防。其属地俗称为老八牌,雍正七年(1729年)改阿什河为阿勒楚喀,开始筑城。乾隆九年又增设副都统镇守,管理地方上行政司法事宜。同治元年(1862年)因城属的苇子沟地方冲要,即由阿城遣派委员称为界官,专司辑捕盗贼,镇压地方。至此蜚克图河东,仍为围场察山,其闲旷边荒,南北二百余里,东西三百余里渺无人烟,无须治理。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泰准开放蜚克图河东等处的荒地,远近民人,领种谋生,日聚日众,使得大量的土地被垦成熟地。至光绪六年(1880年)经吉林将军铭鼎师奏请,添设民宫,以资治理。拟于苇子沟设立宾州厅理事抚民同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吉林将军长鹤师以地方辽阔,统御难周,又奏升为宾州直隶厅。宣统元年(1909年)升为宾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宾县,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宾县直隶于吉林省,为二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宾县划属滨江省所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宾县划归松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宾县又划属黑龙江省所辖。   链接:《宾县志·历史沿革》   1992年,宾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南岸。县境狭长,东西最长处107.8公里,南北最宽处58.8公里,总面积3861.5平方公里。东、南以分水岭与方正、延寿县和尚志市分界,西以蜚克图河与阿城市相连,北至松花江与呼兰、巴彦、木兰、通河4县为邻。全县共辖22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5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万人;满、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县政府驻地宾州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宾县辖10个镇、12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3871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宾州镇 66563 居仁镇 18764 宾西镇 32800 糖坊镇 34389 宾安镇 28207 新甸镇 26227 胜利镇 30739 摆渡镇 14997 宁远镇 27382 松江镇 13013 新立乡 33892 永和乡 12838 满井乡 24540 鸟河乡 29849 民和乡 22107 经建乡 19577 青阳乡 14095 光恩乡 10789 常安乡 23888 三宝乡 27911 平坊乡 11679 英杰乡 14464    地图      

巴彦县

  巴彦县面积3138平方千米。总人口7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巴彦镇,邮编:151800。代码:230126。区号:0451。拼音:Bayan Xian。   行政区划      巴彦县辖10个镇、8个乡:巴彦镇、兴隆镇、西集镇、洼兴镇、龙泉镇、巴彦港镇、龙庙镇、万发镇、天增镇、黑山镇、松花江乡、富江乡、华山乡、丰乐乡、德祥乡、红光乡、山后乡、镇东乡。境内有:兴隆林业局。   历史沿革      巴彦县,原名“巴彦苏苏”。一说蒙古语,一说满语,皆属“富庶”之意。其名称来源,一是认为巴彦与木兰交界之黄泥河(原名佛特库河)附近称“佛特喜苏苏”,“佛特喜苏苏”即“巴彦苏苏”;另是认为,是由境内巴彦苏苏山(俗称“骆驼砬子”)得名。清代属黑龙江将军呼兰城守尉辖地。1862年(清同治元年),黑龙江将军奏准,添置民官,设置呼兰厅,初驻呼兰城,1864年(清同治三年)移驻巴彦苏苏(今巴彦镇)。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呼兰厅升改呼兰府,移驻呼兰城;“呼兰厅原治之巴彦苏苏地方添置巴彦州”,隶属呼兰府。巴彦州知州王廷槐于同年8月31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二日)“抵苏”,翌日“接任视事”,启用关防。后因辖境过狭,将呼兰府赵湖窝堡划归巴彦州管辖。1908年7月7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九日),设置巴彦州兴隆镇州判。中华民国之初,根据黑龙江都督1913年1月23日令各府厅州一律改县的规定,将巴彦州改为巴彦县,隶属黑龙江省。1914年6月,改隶绥兰道。1929年2月,裁撤道区,由黑龙江省直辖。时为一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归哈北专区领导;1947年8月撤销专区,由松江省直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将巴彦县划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隶属松花江专区。1960年5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6月,复又改隶松花江专区。   1992年,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北岸。北接绥化市、庆安县,东邻木兰县,南以松花江与宾县分界,西与呼兰县毗连。全县总面积3137.7平方公里。全县共辖28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6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3万人;满、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县政府驻地巴彦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称巴彦苏苏。巴彦之称是取于旧名巴彦苏苏。“巴彦”蒙语、满语均为“富饶”的意思。“苏苏”为满语“屋子”的意思。另一种解释为“巴彦苏苏”为蒙语“富饶村庄”“丰富之水”的意思。   此地远在周以前属肃慎地;战国时属貉地;汉代为秽地;后汉、三国魏属扶余地;晋仍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后魏北齐属勿吉地;隋代属靺鞨黑水部;唐开元年间以靺鞨黑水部酋长李献城为黑水经略使,于此地设置黑水府管领,辽代黑水靺鞨分生女真与0真,此地为生女真地;金属上京会宁府管辖,元为斡赤斤分地,归属合兰府;明初于河勒楚喀附近置海西卫(今木兰县地),此地为阿哈阿卫西境,海西卫东北境,归奴儿干都司统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归管理旗兵的呼兰城守尉管辖,后归呼兰副都统管辖。光绪元年(1875年)设理事同知,驻巴彦苏苏,受同知管辖的主要是移驶的汉人,不仅管理巴彦苏苏的汉人,而且木兰、呼兰及兰西各县移驻的汉人均由同知管辖。光绪末期废旗制,撤销了呼兰副都统,设置了呼兰府及巴彦州,将今巴彦县与木兰县均编入巴彦州。隶属于呼兰府;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府、州、厅等行政区划时,将巴彦州改成巴彦、木兰二县,划属黑龙江省绥兰道管辖。民国十六年(1927年)将本县东北部划归东兴设治局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巴彦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一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后,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本县划归新成立的滨江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巴彦县划属嫩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巴彦县又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链接:《巴彦县志·历史沿革》   2000年,巴彦县辖11个镇、1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1155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巴彦镇 74110 西集镇 35350 兴隆镇 52815 万发镇 31113 龙庙镇 14755 天增镇 23107 爱民镇 13795 龙泉镇 24990 洼兴镇 15830 黑山镇 9019 巴彦港镇 5779 松花江乡 27820 永发乡 16918 富江乡 18981 临城乡 14627 丰乐乡 17835 安宁乡 14400 康庄乡 15663 榆树乡 20369 德祥乡 20251 红光乡 17453 长春乡 19067 山后乡 23759 人和乡 13727 华山乡 21014 镇东乡 14742 双山乡 12554 东胜乡 10081 兴隆林业局虚拟镇 11632    

木兰县

    木兰县面积3602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木兰镇,邮编:151900。代码:230127。区号:0451。拼音:Mulan Xian。   行政区划      木兰县辖6个镇、2个乡:木兰镇、东兴镇、大贵镇、利东镇、柳河镇、新民镇、建国乡、吉兴乡。境内有:兴隆林业局办事处。   历史沿革      木兰县以境内木兰达河(又称穆伦河)得名。木兰,满语“围场”或“哨鹿”之意。魏晋属夫余,南北朝属黑水部,唐属黑水都督府,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木兰河卫,清为呼兰城守尉辖地。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吉林将军于松花江北借地设站,其中“佛斯和亨站”,即今木兰县五站。1862年(清同治元年)设置呼兰厅后,归呼兰厅管辖。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廷批准于大小木兰达河设置木兰县,同年9月1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三日)木兰县知县启用关防。初于小石河集(今石河乡驻地)暂设行衙,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移驻索伦张口(今木兰镇)。隶属呼兰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呼兰府改县后,木兰县改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年6月,改隶绥兰道。1927年1月7日,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木兰县北部东兴镇划出,设置东兴设治局。1929年2月,撤销道制,由黑龙江省直辖。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 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哈北专区,1947年8月改由松江省直辖。同年11月7日,撤销东兴县,并入木兰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隶属绥化专区。1958年8月,改隶松花江专区。1960年5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6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   1992年,木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北岸。北以青峰岭与庆安县分界,东与通河县为邻,南与宾县隔江相望,西与巴彦县毗连。全县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4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2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5万人;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县政府驻地木兰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东兴县 位于黑龙江省木兰县境北部。中华民国时期设治,隶属黑龙江省。  东兴,地处青山口外,地方扼要,清朝晚期出放旗地,安设屯田,创立集镇。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东兴镇商民代表曾呈请设治。1927年1月7日,黑龙江省长公署批准,于木兰县所属东兴镇设置东兴设治局。所辖“区域面积,南北长约120里,东西宽200里”,共有人口3万余人,已垦熟地5万余垧。隶属绥兰道。1929年2月,裁撤道区后,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按伪民政部训令,1933年10月1日,将东兴设治局改为东兴县。隶属滨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松江省管辖。1947年11月7日,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撤销东兴县,并入木兰县。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名木兰达、或索伦章口。木兰之名是由县境内的木兰达河而得名。“木兰达”为蒙古语,即“牧马场”或“围场”的意思。   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为貉地;汉时属社地;后一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国王的属地;普同之;后魏、北齐属勿吉地;隋唐属林揭黑水部;辽代属女真地;金属上京会宁府;元为斡赤厅分地,属合兰府水达达等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木兰县,编入巴彦州,隶属于呼兰府。设立木兰县之际,同时划出县北部为满人移住地,称为东兴镇。宣统二年(1910年)县治移至松花江北岸索伦章口。民国八年(1919年)将东兴镇划属本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东兴设法局成立,又将东兴镇划归东兴设治局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本县直隶于黑龙江省,为二等县。伪满洲国建国初仍承旧制。康德元年(1934年)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本县划归新成立的滨江省所辖。东北光复后,将伪省合并为九省,本县划归嫩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木兰又隶属于黑龙江省。   链接:《木兰县志·历史沿革》   2000年,木兰县辖5个镇、9个乡:木兰镇、东兴镇、大贵镇、柳河镇、利东镇、吉兴乡、满天乡、龙江乡、新民乡、石河乡、东风乡、建国乡、新胜乡、五站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897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木兰镇 47740 柳河镇 22828 利东镇 14606 大贵镇 17246 东兴镇 27219 五站乡 11761 建国乡 12077 吉兴乡 23687 石河乡 14234 东风乡 8091 龙江乡 12993 新胜乡 9786 新民乡 15718 满天乡 14117 兴隆林业局虚拟镇 6869    

通河县

  通河县面积5755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通河镇,邮编:150900。代码:230128。区号:0451。拼音:Tonghe Xian。   行政区划      通河县辖6个镇、2个乡:通河镇、乌鸦泡镇、清河镇、浓河镇、凤山镇、祥顺镇、三站乡、富林乡。境内有:清河林业局、兴隆林业局办事处、岔林河农场。   历史沿革      通河县,原名大通县,以境内大通河得名。后因与青海省大通县重名,改称通河县。清代属呼兰城守尉辖地。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吉林将军于松花江北借地设站,其中“ 崇古尔库站”,即今通河县三站乡驻地。清末,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吉林将军奏准,于崇古尔库站设置大通县,隶属依兰府管辖。同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三日),知县张熙“开用关防任事”。1908年6月24日(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朱批,仍以松花江为天然界线,“吉省汤原、大通两县所属江北地方”,“改归江省管辖”。大通县划归黑龙江省兴东道管辖。1909年(清宣统元年),将江南方正泡地方划出,设置方正县。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6月,裁撤兴东道,大通县由黑龙江省直辖。因与青海省大通县重名,奉令于1914年4月将大通县改为通河县,同时将县署迁至岔林河口“县治城基”(今通河镇)。同年6月,改隶绥兰道。1929年1月1日,将境内北部凤山镇划出,设置凤山设治局(1933年10月改县)。同年2月,裁撤绥兰道,县、局均由黑龙江省直辖。时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1939年6月,撤销凤山县,并入通河县。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6年8月,划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 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划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隶松花江专区。1960年5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6月,划归新设立之松花江专区管辖。   1992年,通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北岸。东邻依兰县,南与方正县、宾县以江为界,西与木兰县毗连,北与庆安县、铁力市接壤。全县总面积567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5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2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1万人;朝鲜、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2%。县政府驻地通河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凤山县 位于黑龙江省通河县境北部。中华民国时期设治,隶属黑龙江省。  凤山县,地居岔林河上游。清朝晚期仅有少数猎户,中华民国初年始有垦户,1914年设凤山稽垦局,1925年裁去。1927年开发林场后,户口日盛,距县城较远,“鞭长莫及”。1929年1月1日,黑龙江省长公署训令,于凤山镇设置凤山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管辖。同年7月30日,省政府批准了省民政厅为凤山设治局划定的与四邻的行政区划界线。东北沦陷后,按伪民政部的规定,1933年10月1日,将凤山设治局改为凤山县,为丁等县。初隶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39年6月1日,撤销凤山县,并入通河县。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原名大通县。此地早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属貉地;汉时届沙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晋仍之;后魏、北齐时期届勿吉地;暗时属靺鞨黑水部,唐时属黑水靺鞨;辽时为生女真地;金属上京会宁府。一元时为或赤厅分地,属合兰府水达达等路;明时属于奴儿干都司统辖;清初为呼兰副都统辖地,乾隆年间于此地设置崇古尔库站(即三站),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于三站设大通县,辖境包括通河和方正两县,隶属干吉林依兰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实行行省制,以松花江为吉林、黑龙江两省的省界,通河县改隶黑龙江省,为绥化府所辖、民国三年(1914年)将县治移至岔林河东岸,因与甘肃省大通县重名,改名通河县,隶属黑龙江省为三等县,同年将本县部分行政区域划归凤山镇没治局所辖。伪满洲国成立后,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本县划属新设的三江省所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撤销凤山县,将其并入通河县。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三江、东安两省合并为合江省,通河县为合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通河划属黑龙江省管辖。   链接:《通河县志·历史沿革》   2000年,通河县辖5个镇、9个乡:通河镇、乌鸦泡镇、清河镇、浓河镇、凤山镇、创业乡、依山乡、祥顺乡、三站乡、蚂螂河乡、桦树乡、洪太乡、富乡乡、岔林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351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通河镇 44116 乌鸦泡镇 7223 蒲阿镇 17803 浓河镇 15535 凤山镇 6396 样顺乡 13113 三站乡 11431 富乡乡 9514 桦树乡 8299 依山乡 7809 岔林乡 8286 洪太乡 6402 创业乡 6452 蚂螂河乡 5536 清河林业局虚拟镇 20269 兴隆林业局虚拟镇 10607 岔林河农场虚拟乡 3661 清河农场虚拟乡 1063   

延寿县

  延寿县面积3226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延寿镇,邮编:150700。代码:230129。区号:0451。拼音:Yanshou Xian。   行政区划      延寿县辖5个镇、4个乡:延寿镇、六团镇、中和镇、加信镇、延河镇、安山乡、寿山乡、玉河乡、青川乡。境内有:庆阳农场。   历史沿革      延寿一带,清代属吉林将军辖区。清末放荒招垦,人烟渐稠。1882年(清光绪八年)宾州厅于玛河适中之烧锅甸子设立分防巡检,专司缉捕,征收赋税。此后,商户和居民陆续增多,仅设分防巡检“难期控制”,经吉林将军奏请,于1903年1月1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批准,设置长寿县,并于翌年3月25日(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委官试署。因该地居东、西长寿河之中,境南有长寿山,故命名为长寿县,隶属宾州直隶厅。中华民国初年,因与四川省长寿县重名,遂以该县隶属宾州直隶厅,取其会同之义,于1914年6月改为同宾县,隶属滨江道辖。后因“同宾”与该县“地理无涉”,取境内玛**(又写作玛延)河之“延 ”字和长寿山之“寿”字,于1929年11月1日将同宾县改为延寿县。时为二等县,全县14.9 万人。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松江省管辖。1951年全县总人口12.1万人,为丁等县。1954年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划归新设立之牡丹江专区管辖。1970年4月,划归松花江地区管辖。   1992年,延寿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张广才岭西麓,玛**河(蚂蚁河)中游。北邻方正县,东、南与尚志市毗连,西与宾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150平方公里。全县划分为15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县政府驻地延寿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原名长寿、同宾。延寿地名是以此地较著名的蚂蜒河(满语为“肘子”之意)和长寿山而得名。取蚂蜒河和长寿山各一字,即蚂蜒河之“蜒”字。长寿山之“寿”字,组成地名“延寿”。   唐虞三代为息慎地;夏周为肃慎(亦曰稷慎);汉晋为挹娄地;北魏为勿吉地;隋唐迄五代属靺鞨,后属渤海上京;辽初属渤海,后属女真的辖境;金为上京会宁府东境。元为合兰府,硕达勒达的属境;明为努儿干都司窝集部的西北境、费光图河卫的东境;清初属窝集部西境,后属阿拉楚哈,清光绪八年(1882年),置宾州厅,同时设分防巡检,驻烧锅甸,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筑城,二十八年于长寿山地方设长寿县,(一说二十九年设置,实际上,二十八年设置,二十九年正式批准)。仍归属宾州厅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宾州厅升为府。   民国三年(1914年)因长寿县与四川省县名相同,故更名为同宾,以其原属宾州厅,取其会同之意,命名同宾县,划属吉林省滨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同时县农会以“同宾”地名与本县地理上没有确切关系,建议呈请更名“延寿”做为地名,从此改“同宾”为“延寿”,仍属吉林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为吉林省的乙类公;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乐北划为十四省,延寿县划属滨江省;在此后的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中,本县均隶属滨江省。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延寿县划属松江省,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又划归黑龙江省。      链接:《延寿县志·历史沿革》   2000年,延寿县辖5个镇、1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765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延寿镇 56220 六团镇 14360 加信镇 22223 中和镇 13855 延河镇 12894 新村乡 10126 高台乡 9303 太安乡 7325 华炉乡 8287 安山乡 11297 寿山乡 14289 玉河乡 16194 延安乡 7502 平安乡 9018 青川乡 17169 庆阳虚拟乡 7593    地图   

尚志市

   尚志,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半个多世纪之前,民族英雄赵尚志在这里点燃抗日烽火,巾帼志士赵一曼在这里血洒大地。近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尚志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耕耘创造。如今,政通人和,百业俱兴,62万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建设着美好家园。   尚志市辖10个镇、5个乡、2个民族乡:尚志镇、一面坡镇、苇河镇、亚布力镇、帽儿山镇、亮河镇、庆阳镇、石头河子镇、元宝镇、黑龙宫镇、长寿乡、乌吉密乡、鱼池朝鲜族乡、珍珠山乡、老街基乡、马延乡、河东朝鲜族乡。共有340个行政村。境内有:苇河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   尚志,物华天宝。地理上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西离哈尔滨市124公里,东距牡丹江市177公里。幅员面积9000平方公里,呈“八山半水分半田”之势。全市森林茂密,有林地面积54万公顷,是全省重点林区和木制品集散地。莽原林海之间栖息着东北虎、黑熊、飞龙、林蛙等58种野生动物。生长着蕨菜、猴头蘑、元蘑等174种可食用野生植物和人参、平贝、刺五加等47种名贵野生中药材。蕴藏着大理石、花岗岩、煤、铜、铁、银等62种矿藏。   尚志,山川锦绣。国际公认的森林、冰雪、海洋三大旅游资源,尚志占有两项。近年来,全市将旅游业作为立市产业,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已累计投入资金13.65亿元人民币,初步构建了以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为中心,以301国道为依托,以滑雪旅游、消暑度假、五花山观赏和民俗风情为主的亚布力景区;以滑雪培训、宗教文化、生态观光为主的帽儿山景区;以碑林文化、花卉观赏和革命史教育为主的尚志景区;以滑雪健身、道教文化、金源文化、抗联遗址为主的乌吉密景区;以自然风光、佛教文化、土改革命史为主的元宝万佛山景区的“一心、一线、五大景区”的旅游格局。目前,亚洲最大的亚布力滑雪场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滑雪旅游胜地,先后成功承办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雪上比赛项目,并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和三届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亚洲第一滑道”、“中国第一碑墙”、“天下第一印”、“土改文化第一村”等一批景点、景观也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知名品牌。   尚志,欣欣向荣。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全市现有工业企业4242家,涉及纺织、食品、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和木制品等十几个行业,47种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其中,新三星系列啤酒、“八宝山珍”、“三梅”果酒、双黄连冻干粉针剂、麻棉混纺布、火山灰水泥等22种产品获得国际质量认证、国际金奖或国优、部优等荣誉。农业初步构筑了以优质高效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以名特优新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的林木产业;以规模养殖为途径的畜牧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并积极培植壮大了“两牛”、浆果、药材、食用菌、林木等五大支柱产业。商贸繁荣活跃,商场、宾馆、饭店、专业市场星罗棋布。对外贸易成果显著,大理石、木制品、薇菜、元蘑、滑菇、麻棉混纺布及可降解餐具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西欧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相继获得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率先发展县(市)、全国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和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等殊荣,连续多年跻身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前列,连续五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   尚志,充满希望。在国务院批准的哈市总体规划中,尚志市被确定为哈牡之间唯一的副中心城市。目前,滨绥铁路横贯东西,铁通公路穿行南北,301国道过境里程166公里,已成为哈牡之间经济发展的黄金线。以程控交换和光缆传输为主导的邮电通讯网络延伸到全市城乡,移动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同时供电的两条输电回路,供电容量达18万千伏安。尚志市完善了《招商引资社会服务承诺制》,健全了《尚志市招商引资优惠奖励政策》,大力推行了让投资者动心、省心、舒心、放心、安心的“五心工程”,全面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创造了公平竞争、依法办事、优质服务、文明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目前,尚志已成为各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中外企业家创业的乐园。全市人民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正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借外资力,打特色牌,走工业路,发旅游财,建中等城”。   自然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 尚志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地处东经127°17"—129°12",北纬44°29"—45°34"之间。东界海林市,西邻哈尔滨市阿城区,南与五常市接壤,北与延寿、方正、宾县相连接。东西长约153公里,南北宽约90公里。行政区面积8910平方公里。市委、市0机关设在尚志镇。全市辖10镇、7乡。滨绥铁路、301国家高速公路东西贯穿全境,东距牡丹江市177公里,西距哈尔滨市124公里。   二、户数与人口 2004年全市总户数为184094户,总人口616141人,在总人口中,男性316207人,女性299934人,非农业人口246646人,农业人口369495人。   三、地形 尚志市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区,海拔1,000—1,600米,三秃顶子山为最高峰,海拔1,367.6米。西部为丘陵,海拔在300—500米之间。蚂蚁河流域属冲积平原,为全市最低点,海拔116米。境内四 周环山,丘陵起伏,河网密布,是一个山地、丘陵、河谷相间的“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   四、气候 基本气候特征:尚志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春季少雨而低温,夏季温热而多雨,秋季霜早降温快,冬季寒冷而漫长”的特点。全年有5个月在0℃以下,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20.2℃,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1.6℃。日极端最低气温-41.0℃,日极端最高气温35.4℃,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652.2毫米,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达到577.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7%,7、8两月降水集中,12月到次年3月降水少,1月最少,仅4—5毫米左右。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全年日照时数在2,450—2,600小时之间。≥10℃年积温2,300—2,600℃之间,无霜期105—125天左右,年总射量为115—120千卡/小时之间,光能利用率约为0.5%。主要风向为春季多为西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3.1米/秒,融雪在3月下旬,结冻期约为150—180天。   

五常市

  五常市总面积7512平方千米。总人口97万人(2004年)。   市人民0驻五常镇,邮编:150200。代码:230184。区号:0451。拼音:Wuchang Shi。   行政区划      五常市辖11个镇、10个乡、3个民族乡:五常镇、拉林满族镇、山河镇、小山子镇、安家镇、牛家满族镇、杜家镇、背荫河镇、冲河镇、沙河子镇、向阳镇、兴盛乡、志广乡、卫国乡、常堡乡、民意乡、龙凤山乡、红旗满族乡、八家子乡、民乐朝鲜族乡、营城子满族乡、长山乡、兴隆乡、二河乡。境内有:山河屯林业局。   历史沿革      五常县名源于儒教“三纲五常”之“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清咸丰年间(18 51—1861年)放荒开垦,陆续建立举仁、田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遂将此地概称 “五常堡”,设治时沿袭“五常”之称。汉晋属夫余,隋属靺鞨,唐属渤海都督府,辽属东京道,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初属宁古塔将军辖区。今五常县北部地区,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为反击罗刹(沙俄)储备军粮,于今五常县北部的拉林镇扩建官仓,俗称“拉林仓”。1744年(清乾隆九年),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驻拉林城,隶属宁古塔将军。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分设阿勒楚喀副都统,拉林、阿勒楚喀两副都统分地管辖。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裁撤拉林副都统,由一协领驻扎该地,由阿勒楚喀副都统兼管。1869年(清同治八年),设置五常堡协领衙门,隶属吉林将军统属。今五常县南部地区,1881年1月25日(清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吏部转呈奏准,于五常堡南30里欢喜岭设置五常厅,并于山河屯设分防经历,于蓝彩桥设分防巡检,均归五常厅管辖。隶属吉林分巡道。自是旗民分治。1882年(清光绪八年),于拉林分设巡检,归双城厅管辖。1909年4月9日(清宣统元年闰二月十九日),吉林行省总督、巡抚奏请,将五常厅升改为五常府,同年6月2日(农历四月十五日)批准,改厅为府,1910年1月19日(清宣统元年十二月初九日),五常府知府启用关防。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2日,吉林行省公署通令,改五常府为五常县。1914年6月,隶属滨江道。192 9年2月,裁撤道区,由吉林省直辖。是时,全县总人口22.7万人,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哈南专区,后归松江省直辖。1947年1月,以五常县山河镇以南地区与舒兰县部分地区设置山河县,隶属吉北行政区;同年11月,撤销山河县,并入舒兰县。1948年6月,将原划归山河县的五常县部分地区划回五常县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由黑龙江省直辖。195 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拉林县,并入五常县。1958年8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 60年5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6月,划归新设立的松花江专区管辖。   1992年,五常县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拉林河上游。北依阿城市,东、东南与尚志市、海林市和吉林省敦化市毗邻,南、西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榆树市接壤,西北与双城市相连。全县总面积7512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1个镇、17个乡,其中民族乡(镇)6个。县境北部是满族聚居的地区,有5个满族乡(镇);中部有朝鲜民族乡1个。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9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 .2万人;满、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6.2%。县0驻地五常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拉林县 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县境北部。解放战争初期始设县的建制,隶属松江省。  拉林县,以拉林河得名。拉林,满语“欢喜”之意。清初,为抗击沙俄入侵,储备军粮,于拉林设立官仓,故又名“拉林仓”。1744年(清乾隆九年),于拉林城(今拉林镇)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裁撤拉林副都统,改设拉林协领,隶属阿勒楚喀副都统。清朝晚期,1882年(清光绪八年),裁去拉林协领,改设分防巡检,隶属双城厅管辖。中华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隶属双城县管辖。 1947年1月,将双城县属拉林地区划出设置拉林县,县0驻拉林镇,隶属松江省管辖。同年11月7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撤销拉林县,并入双城县;松江省0因战争形势变化未予公布,并于11月28日经省0常委会议决定,保留拉林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拉林县,并入五常县。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原名欢喜岭。五常地名源于五常堡。因正常堡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城门,故取名五常。   此地远在上古三代为肃慎地;辽代属阿延女真部;明代属阿怜卫的辖境,当时这里是人烟稀少的荒芜地区;清同治八年(1869年)干五常堡置旗官协领,掌管军政、民政事务。光绪六年(1880年)于欢喜岭筑城,后来移民渐增,于光绪八年(1832年)设置五常厅,宣统元年(1909年)开置五常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府制,改为五常县,隶属吉林省滨江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庞道制,县归省直辖,五常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仍承旧制,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滨江省公署,将五常县由吉林省划归滨江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五常县划属吉林省所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正常县又由吉林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1993年6月1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117号)撤销五常县,设立五常市。   链接:《五常县志·历史沿革》   2000年,五常市辖11个镇、13个乡、4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88878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五常镇 131912 山河镇 33788 拉林满族镇 33756 杜家镇 30842 向阳镇 20989 沙河子镇 31310 小山子镇 34500 冲河镇 29765 安家镇 29419 背荫河镇 25141 牛家满族镇 40925 兴盛乡 25900 双兴乡 26254 长山乡 40838 保山乡 11891 民意乡 21615 卫国乡 17108 常堡乡 17431 二河乡 18574 光辉乡 26402 志广乡 22629 龙凤山乡 18089 民乐朝鲜族乡 11807 八家子乡 30150 双桥子满族乡 18602 红旗满族乡 38215 兴隆乡 36322 营城子满族乡 26316 山河屯林业局虚拟镇 38292   


道里区特产大全




道里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