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山村位于大市聚镇西北部,村落建在黄泥岗上,村尾与新林乡交接,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406户,1100多人口,26名党员。全村土地面积890亩,山林面积380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留村经营旱地80余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24106 | 312000 | -- | 查看 梅林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郑村 |
东郑村位于大市聚镇西北部,辖属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6个,分别是东坞、郑家、西塘、仰湾、梁家井、老屋基,共331户,828人,其中党员33名,预备党员1名。村耕地710亩,园地490亩,山林600亩。有个私企业13家。村年集体经济收入8.7万元。简易办公房80平方米,老年活动室一个,祠堂会议室一个,避灾中心一处。 |
第头村 |
【第头概况】第头村位于长诏水库边,有8个村民小组,210户人家,589人,现有耕地面积580亩,其中水田面积465亩,旱地115亩,林地面积650亩,园地面积236亩,集体经济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村现有党员22名,两委班子7名,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努力探索发展经济新路。全村社会安定,村民生活水平年年提高。 |
炉溪村 |
炉溪村,位于大市聚镇南部,长诏水库西部,是个典型的库区村,由郎坑,青坛,下版,溪东四个自然村合并组成的.共有247户人家,总计686人,耕地面积为131亩,园林面积为27亩,茶园面积为20亩,林地面积为2896亩,村两委成员共10人,党员人数33人.该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著名的真君殿,沃洲湖,等等. 近年来,经过村两委会的共同努力,该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今后该村将继续积极配合中心镇规划发展,开发旅游资源,改善村庄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
姚卜丁村 |
姚卜丁村距省道象西线1.2公里,现有6个村小组,户数228户,人口664人,是远近闻名的花木专业村,年人均收入7249元,花卉、苗木所带来的收益成为姚卜丁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该村9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花卉、苗木,现该村苗木种植面积共2000多亩。所有苗木种植农户中,大部分农户种植面积在20亩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50亩。 |
东宅村 |
大市聚镇东宅村位于大市聚镇西北部,村落建在黄泥岗上,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 270户,800人口,党员22名,预备党员4名,考察对象4名。全村土地面积1966亩,其中耕地536亩,林地1140亩,园地278亩,水田12亩。东宅村村内个体企业9家(2家羊毛衫厂,6家轴承厂和1家线厂),村民以镇内外务工为主、制茶、种植小京生、西瓜为辅,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现已达8000左右. |
西王村 |
西王村地处新昌县城东14公里处,由西河和王村岭两个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约为1593亩,全村256户,人口达735人,企业5家,地理位置独特,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
严丹赤村 |
严丹赤村严丹赤村 大市聚镇严丹赤村地处新昌县城东25公里处,全村448户,共1158人,企业2家,现有旱地203亩,茶园800亩,山林9170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9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408元。 村现有党员49名,两委班子成员8名,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努力控索经济发展新路,全村社会稳定,村民生活水平年年提高,三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协调发展,村民民主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村级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 |
王桥村 |
王桥村地处新昌县大市聚镇西南部,于2004年由下王、桥头两村合并而成。全村分为11个村民小组,307户人家,853人。现有农田783亩,旱地190亩,茶园480亩,山林1211亩。村内个体企业7家,其中轴承厂4家,布厂3家。村民以镇内外务工为主,制茶、种植小京生、柿子、西瓜为辅。村现有党员31名,两委班子10人,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努力探索发展经济新路,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和全村人的辛勤劳动下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村民们也不忘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传统的民间娱乐依然丰富着每个村民,其中“王桥三十六行”、“王桥回头拜”被列入新昌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王桥三十六行”更是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安定,村民生活水平年年提高。 |
下坑村 |
下坑村基本情况 我村座落于大市聚镇长诏水库边缘,离镇所在地约10公里,本村120户,总人口319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水田160亩、旱地42亩,茶叶80亩,山林3532亩(毛竹2000亩)。1980年因长诏水库蓄水造成郎坑至下坑大桥桥中央坍塌,致使全村村民出行受阻,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村民只好长期外出打工,大片的林地也得不到开发利用。村民强烈呼声要求修复断桥,1995年在村民自主筹措资金15万元的基础上,于2001年至2004年在村两委干部共同努力,上级各部门的多方补助,共投入200多万元,把大桥塌方修复,同时把乡间小路改为现3.5米的通村公路,又在2005—2007年期间在上级部门的资助下,三年内投入136万元进行路面硬化,2009—2010年期间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克服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实际困难,想方设法通过集资、筹资解决资金困难,帮助我村搞好“四改一拆”、村道路硬化,及自来水改装等基础设施,总投资100多万元,完善了村级面貌,改善了村民的环境生活,现村民出行已方便,但对村的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强烈要求,村民代表也多次向村两委提出,要求建造村集体办公场所,建造村办公大楼的落地面积为302平方米,建设面积为878平方米的综合大楼。由于村集体经济原本就薄弱,加上多年来一直在筹措资金搞村级建设、资金缺口实在很大,难以实现村民的意愿,考虑到我村的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实地勘察、村两委多次协商,决定建造落地面积为16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5平方米的办公楼,工程预算造价每平方是一仟元左右,总工程款为40多万元。也符合村民便民服务中心的简陋设施,现已筹集到位资金为10多万元,余额资金仍在筹集之中。 |
桐中井村 |
桐中井村位于大市聚镇西北部,地处黄土丘陵地带,村落傍山而建,民风淳朴.全村由中井、桐丰坂2个自然而然村组成。农户269户、732人。党员19名,考察对象5名。全村土地面积1711亩,其中耕地面积649亩,林地792亩,园地150亩,水面积120亩。村内有个体企业5家(轴承加工4家,铜件加工1家)。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制茶、小京生,西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现已达到7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以集体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整理,大荒地、牛油坪、山树厂台地开发以及资产承包、转让等形式盘活资金。 |
寨岭村 |
寨岭村是一个离城镇较远的小乡村,有人口138户,共386人。村民小组3个,水田98亩,旱地63亩,山林2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7028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0.74万元。村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和全村人的辛勤劳动下迅速发展起来…… 寨岭村村民主要以经营花卉苗木发家致富,生长的苗木花卉品质优良,品种齐全,成活率高,主要有浙江省名牌新品翠冠梨苗、桃苗、野生毛桃苗、野生棠梨苗、柿子嫁接苗、板栗、梨、大青梅、广玉兰、海棠和红枫等。 |
曹家村 |
曹家村位于长诏水库等,有5个村民小组,107户人家,284人,现有耕地面积230亩,其中水田面积162亩,旱地 68亩,林地面积395亩,园地面积169亩,其中茶园110亩。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7815元,村集体资产1.04万元,全村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村两委班子基本团结,分工明确,能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现有党员14名,在各行各业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
水帘村 |
大市聚镇水帘村,位于新昌东部,距县城20公里,水帘村由王大岩、外大坑、里大坑三个自然村组成,行政村设在外大坑。全村有278户,795人口,8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7人,党员40人,全村有水田262亩,旱地118亩,山林5000亩。 201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000元。水帘村自然生态特好,四面青山环绕,一条小溪从村中蜿蜓而下,直达长诏水库,空气清新宜人,著名的佛教宝地“水帘庵”、以及培受大家喜爱的森林高峰——水帘尖(古称东山)就位于里、外大坑村;外大坑村正前方还有一个历史古传下来的“海门洞”,亦有人称其为“人仙洞”。2011年,新昌县第四届登山节就在水帘村举行,其时这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小山村吸引了近万人的四方游人。2012年,水帘村被县林业局命名为新昌县“森林村庄”。2012年被评为绍兴市森林休闲旅游特色村。 为了把水帘村建设成为生态良好、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生态村,我村村两委组建了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为正副组长的市级生态村创建小组,成员由党员和各自然村委员组成。该小组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落实专门人员,发动全村进行生态村建设。 2008年水帘村被列为大市聚镇新农村“四改一拆”建设工作的试点之一,在资金匮乏的前提下,村两委班子成员顶着压力,很好的完成了新农村的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水帘村主要围绕实施“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村庄绿化”为主的“三化”工程。到2008年底,总共完成道路硬化6000平方米,拆除露天粪坑276个,在村主要路段安装了30盏路灯,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80%,新建3座垃圾房和2座水冲式卫生厕所,另外设置了两处长度为5米的科普宣传栏,建立了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村级文化站、远程教育室等设施,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现在的水帘村初步完成了“四改一拆”工作,美化了村庄人居环境,助推水帘村旅游资源的开发。 |
西山村 |
新昌县大市聚镇西山村位于省道象西线、江拔线交叉口,距县城12公里,距宁波港80公里,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村现有水田1301.34亩,旱地883.41亩,林地1597亩,园地808亩。全村下辖西山、上塘山、坞石坑三个自然村,共816户,2232人。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899元。 西山村是闻名全县的小五金专业村,轴承产业十分发达,村内85%企业以机械制造、轴承生产为主。西山村现有个体私营企业148家,骨干企业10家,同时还拥有两家国家级部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水果种苗引繁基地和1000多亩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现投资13.5亿元,省级重点项目、全省规模最大的养老家园——浙江馨馨养老家园已落户该村。 西山村村容整洁、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文化建设独树一帜,曾多次受到省、市、县级部门嘉奖,相继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文化示范村、省级生态绿色村、省级森林村庄、省级妇女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绍兴市科普特色村、绍兴市级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绍兴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绍兴市“五好”基层党组织等。 |
何梁浦村 |
何梁浦村位于长诏水库边,水田面积766.33亩,旱地面积325.8亩,园地面积482亩,林地面积1203亩。何梁浦村有3个自然村组成,下设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47人,2008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18元。 |
鳌东村 |
鳌东村位于新昌县大市聚镇的鳌峰岗,象西线穿村而过,距集镇一公里左右,交通便利,是2004年由上求、葛坞两个自然村撤并而成,全村9个村民小组,301户848人,集体经济3.7万元,耕地面积1122亩,其中水田538亩,旱地583亩,山林面积2321亩,农业主产稻谷,经济作物有茶叶、小京生、花木、蔬菜等,村民在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据统计,全村有花木250亩,茶叶90亩,蔬菜120亩,小京生200亩,板栗50亩。工业以轴承为主,现有个私企业8家,全村70%的劳动力都外出企业务工或经商。现村两委人员7人,各线配套组织齐全,班子团结协作,分工明确能完成各项任务。全村现有党员39名,都能在各行各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近年来,鳌东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与时俱进,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完成了“四改一拆”、村中道路的硬化,新建村办公大楼,农村电网改造、自来水改造工程等工作,同时积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进步,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历届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中,鳌东村在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抓建设,谋福祉,提高幸福指数。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采用租赁合作的方式,投资3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解决了行政村合并后无办公场所的困难,规范了办公场所。设置了图书室、活动室和会议室,并安装了远程教育终端,配齐了图书、桌椅,并将民事调解、综治维稳、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等职能纳入到村的服务范畴中,努力将村办公室建设成为便民服务中心、学习教育中心、群众活动中心、党群议事中心,实现了“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的良好局面,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投资了15万元重新选址在梁家田水库内打了6米深的水井,建了15米高能蓄水60吨水池,初步解决了上求自然村村民饮用水不足的问题,投资了30万元硬化了7500米的葛坞进村公路,投资了30万元硬化了6000平方米的上求联下求的村口公路。投资45万元用于自来水改造,接通镇自来水供水管。 二是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整体实力。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加强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盘活集体资产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村级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洁化、亮化、净化、绿化工程,将鳌东村打造成“花园式”村庄。改善居住条件,硬化村中路,准备投资40万元硬化上求、葛坞两个自然村的村中路1万平方米,改善村中道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居住环境,打算投资5万元建设6只垃圾房,彻底改变垃圾遍地满天飞的现象。其中修筑水泥路3.5公里,全村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统一杖墙、硬化边沟4200延长米,建垃圾点5处,卫生厕所3个,投资5万元安装上求自然村路灯30盏和葛坞路灯5盏,全面亮化村庄环境。改变鳌东村的脏乱差现象和彻底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给村民一个舒适、干净的居住环境。 三是抓培训,强素质,提高能力水平。鳌东村始终将干部能力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着手建立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干部队伍,带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强化能力培训,促素质提升。村党支部每年除组织村干部履职能力、政策法规等学习培训外,还定期织组党员干部开展实用技术等实践能力培训,围绕水稻种植、苗木种植、牧业养殖等产业聘请县农业技术人员到村里进行相关农业技术培训,共组织域外培训3次,举办村级培训班60多人次。 |
山南村 |
山南村位于象西线边,距离县城15公里,距离镇政府3公里,距离宁波港83公里,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山南村由山南、升宅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党员23名,农户220户,人口555人。村两委干部团结协作注重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目前发展趋势良好。 |
后梁村 |
后梁村是鳌峰山背的古村之一,史载已有900余年,是开拓山背的始祖村。每年新春的盘龙灯活动,为全县规模之最。 后梁村位于省道象西线东侧,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02户,七个村民小组,约1122人,党员38人,农民人均收入7638元。2007年完成了全村自来水改造工程,村级环村公路也于年底顺利竣工,新建了五只垃圾房和四个公厕,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现在全村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
青白石村 |
青白石村地处大市聚镇东部,距镇3.2公里,途经后梁、庄后王村,村落依山傍水,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下辖白石、青宅二个自然村,其中白石自然村由白石、鲍家门、前良湾、庄坑四个小自然村组成,辖区面积约4.4平方公里,共298户,740余人。有两委干部7人、村民代表32人、党员30人。全村共有耕地53亩,旱地125亩,园地25亩,山林2934亩。青宅自然村有树鹏鸟、吉良坑两个小三型水库,白石自然村有西桥弄水库,现为村民饮用水源。 |
庄后王村 |
庄后王村位于大市聚镇东部,由原庄坞、王坑、后坑三个行政村撤并而成。现有271户762人,全村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74亩,山林面积2053亩。地理位置独特,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
管家岭村 |
管家岭村位于象西线沿线,距离大市聚镇政府所在地0.5千米。全村现有水田375亩,旱地282亩,山林1345亩。全村由7各村民小组组成,共有233户,574人。共有两委干部7名,村民代表43名,党员33名。虽属于园区村,但是村无固定的集体收入。 |
茅坪村 |
茅坪村位于新昌象西向东15公里处,人均土地占有率少,有三个小型水库,满足日常灌溉。以茶叶、小京生花生为主要经济作物。茅坪村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发展茶叶优势,在平稳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于优质精品茶叶的转型改良,提升产品质量。2010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
五平村 |
五平村位于新昌县东南部,距离县城23公里。五平村原属炉溪公社、长诏乡,现属大市聚镇,2005年置大市聚镇五平村民委员会。 五平村有五个自然村,分别为板卜平、掉埠头、赤坑口、十字路、前坑湾。全村共分为五个村民小组,共264户,共703人。截止2009年9月板卜平拥有人口191人;掉埠头拥有人口162人;赤坑口拥有人口137人;十字路拥有人口164人;前坑湾拥有人口49人。 五平是一个典型的库区移民后靠村,20世纪70年代长诏水库的修建,由于五平村位于长诏水库库区,因此成为了一个库区移民后靠村。以十字路自然村为例,水库修建后,全村相当部分面积被淹,全村村民约三分之二迁移至外地。 五平村由于位于长诏水库库区,因此耕地面积短缺。全村区域面积共4667.8亩,其中耕地307.5亩,园林142亩,林地4218亩,水面16亩。长期以来农业是五平村的主要产业,村民多从事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截止2009年9月没有工商企业。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约为0.7万元。五平村没有工商企业发展,但五平村长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业,虽然存在着耕地面积少等不足,但是也存在着山林面积广等优势。以前坑湾自然村为例,全村人口少但是山林面积广,通过库区移民后期扶助项目这一载体,通过加强与长诏水库管理局合作,充分发挥山林广的优势,大力种植毛竹等经济林使全村村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
坑西村 |
一、村情简介:坑西村距离新昌县城15公里,离大市聚集镇5公里,东邻临海、南邻天台、西靠东阳、北依嵊州、宁波,距绍兴105公里,离宁波85公里。随着新昌工业园区大市聚区块的发展,坑西村园区村优势十分明显。随着江拔线改道,坑西村成为省道象西线和江拔线的交汇口,一举成为大市聚镇的交通枢纽,地理优势越来越突出。现全村共320户,833人,6个村民小组,33名党员。 二、经济发展:坑西村党员干部结合坑西村实际,借助园区大势,大力发展轴承加工产业,鼓励村民创业办厂和发展家庭工业,全村现有个私企业30多家,村里大部分劳动力在企业上班,还有外来人口300余人,务工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餐饮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村里有供销超市1家,放心示范店2家,餐饮店6家以及修理店等11家。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切实提高村民的人均收入,近几年来坑西村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均处于全镇前列。 三、新村建设:2004年村办公大楼落成,安装了路灯42盏,建成健身场。2005年安装调频广播,创办老年活动室,硬化村中道路。2006年建成了体艺活动中心、篮球场等,建上下坑西公共厕所5只,建造污水处理站。下坑西第二次道路硬化。2007年丁山头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上下坑西路面全面硬化。2008年坑西村被列为钦寸水库移民安置点。2010征地相关政策处理完成,开始土地平整;2011年成为新昌县第一个完成土地平整的村。2010年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建造湖苑景观工程。2011年全面完成新农村立面改造6万㎡,总投资150万元。2013年完成自来水改造工程,下坑西农民公园建成,全力配合江拔线改造工程征收土地110亩,确保江拔线工程顺利推进。2014年3月初,可安排42套住房的新村基地完工,7月初钦寸水库移民建房全面启动。 四、村庄管理:硬化,投资50万元硬化了村中道路18000余平方米,硬化率达到了95%。亮化,投资7万元在村主要路段和公共场所安装了80多盏路灯,方便村民的夜间行走。洁化,两条村级河流列为县级垃圾河治理对象,建立河长制,落实2名河道保洁员,定期巡查河道情况。沿象西线建造了4间垃圾房和2座水冲式卫生厕所,全村投放垃圾桶30只,落实4名保洁人员,每天打扫收集并清运垃圾到指定地点,切实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将投资190万元筹建坑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使坑西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 五、党政管理:坑西村自建国以来,上、下坑西两个自然村是同一个村,书记由上坑西吕焕钱同志担任,副书记由下坑西王小东同志担任。1959年坑西村分为上、下坑西两个村,2004年8月上下坑西两个自然村又合并为一个村,吕建中为村党支部书记,徐胜奎为党支部副书记,吕伯中、娄中奎为支委,吕小龙任村委主任,吕伯海、吕亚珍、俞根洋、章玉龙、石小堂为村委。2013年换届选举后,吕建中任村党支部书记,徐胜奎为党支部副书记,吕小龙任支委同时担任村委主任,赵达辉、石文彬兼任支委、村委,吕亚珍为村委委员。村干部班子团结,分工明确,作风民主,坚持原则,以身作则,公道正派,带领村民努力探索发展、改善村民生活。 六、人才教育:坑西小学创办于1958年,当时仅2个教学班,4个年级,学生80人左右,在祠堂里就读。1979年,建成了四教一办的教学平房,有1—6个年级的教学班,学校命名为大市聚坑西小学。1986年网点调整,西河、坞石坑、曹家、坑西、山南、茅坪等完小合并坑西。1993年又撤并西河一、二年级,2000年9月撤并了茅坪一、二年级,2001年9月撤并了东宅完小的中、高段,定点坑西一处。坑西中学在乡并镇后,并入镇中。坑西小学迁址原坑西中学校室。 七、村风民俗:相继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村里成立了腰鼓队,自编自排的《齐心协力奔小康》参加了镇农民文化节的演出。党总支组织了一支由民兵为主体的夜间巡逻队,村主职干部任组长,每天晚上坚持巡逻,自2005年开展巡逻以来,有效遏制了-案件的发生。通过开展村风建设,坑西村园日渐秀美、村风日趋文明、村容日益整洁、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八、历史文化:古代坑西村设集市始自明朝中期,据史料推算起源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万历七年(1589年)已发展为较为象样的集市。坑西村也是原梅鹤乡所在地,1966年12月梅鹤公社改称“红旗公社”。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红旗乡合并大市聚镇。坑西村还是全县收购蚕茧、茶叶、白术于一体的集贸交易地,全县最早的“石同丰”茧行始建于晚清末年,由溪西人石秀峰、石劼夫创办,在村下街,占地5000平米,主体建筑是走马楼两层砖木结构,集收烘存于一体,兼营茶烟术交易,是村最早的合资企业。 九、大事记: 2008年被评为市“五好”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示范村。 2009年被评为市级“五好”示范基层党组织、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县党风廉政建设评星晋级五星级村、县平安先进集体、创业创新好班子。 2010年被评为县党风廉政建设评星晋级五星级村、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度被评为浙江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县党风廉政建设评星晋级五星级村、县五好示范基层党组织、县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绍兴市文明村、县党风廉政建设评星晋级五星级村。 2013年被评为县党风廉政建设评星晋级五星级村。 2014年被评为县党风廉政建设评星晋级五星级村。 2015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县党风廉政建设评星晋级五星级村。 |
梁高村 |
梁高村现有党员32名,两委班子成员7名;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努力探索发展经济新路。全村社会安定,村民生活水平年年提高。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三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协调发展,村级文化娱乐不断活跃,村民民主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村级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 |
黄坛村 |
黄坛村,由黄坛、黄家库、东山地、西山坪、平顶山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有户口283户,825人。位于长诏水库中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气候宜人,人文景观内涵丰富,森林资源丰富。村内景源丰富多样,著名的长诏水库环绕黄坛村。一路上奇峰幽谷、山清水秀、溪流潺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使村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休闲价值。为改善楼基面貌,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把黄坛村建设成二十一世纪“生态村、文明村”为规划总目标。 |
沃洲村 |
沃洲村位于沃洲湖南麓,距县城12公里、是“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从县城出发经104国道再走石太线过长茅公路即可,海拔约为100米至600米,沃洲村境内山峦起伏,曲溪茂林,碧波荡漾,是远近闻名的桃源仙境。所辖四个自然村,分别为溪西、岭头等、岭根、息坑,全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81户,总共人口为782人(其中溪西165人、岭头等286人、岭根156人、息坑175人),现有党员26名,村民代表36名,全村山林面积5458亩,水田面积120亩,旱地面积138亩,水果桃园面积938亩,其中岭头等桃园面积占600余亩。特色产业为种植沙子桃、大青梅、蜜桔等,其中岭头等、岭根、息坑三个自然村以此为生,岭头等1982年开始由村集体种植毛桃,到1983年把集体桃分到村里各农户,由当时的省水果总站专家陈经元同志接桃,改良品种,到目前为主沃洲村桃子的品种主要以沙子桃、早凤凰、五井雨露为主,溪西自然村是特色农家乐和蜜桔,现在溪西民宿居发展比较有特色。 |
百菊村 |
百菊村地处新昌县长诏水库源头,距离县城约30公里处,有湖顶山和生家地两个自然村,村域面积大,人口稀少,山林面积约有5000亩,全村260户,人口达766人,地理位置独特,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村里共有7个生产小组,民风朴实。近几年,百菊村被评为无违建村、无-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在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农村污水工程示范村、河道保洁工作先进村、库区扶持项目重点村、库区粮食功能区都落地百菊。 |
大市聚村 |
大市聚村距离新昌县城距县城14.7公里,东邻临海,南邻天台,西靠东阳,北依嵊州,距绍兴110公里,离宁波90公里,107国道靠边而过,象西省道中间穿过,历来是浙东商贸重镇。由大市聚、下求、前梁、建斋、石板桥、花井栏、姜家坞、流河岭八个自然村组成。有耕地2000多亩,房屋总数1065户,2875人,辖区服务管理人口达800人。有羊毛衫、轴承等企业100多家。村民人均年纯收入9300多元,集体经济年收入20多万元,是全县闻明的轴承之乡。因临沃洲湖、水帘洞、唐诗之路,是闻名的旅游之乡。盛产贡品小京生,又是小京生之乡。 大市聚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部,为新昌县东第一重镇。古称鳌峰,旁有小山盘伏如鳌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始改称大市聚。大市聚村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中,轴承三分厂,年产值780万元,创利40万元;镇办大市聚袜厂,引进意大利产电脑程控自动织袜机22台,年创值320万元,产品运销日本、法国、泰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羊毛衫厂所产兔羊毛衫,行销全国各地。农业历来以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烟、茶、茧、术及小京生(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亦颇闻名。加上第二、三产业收入,近半数农户收入超万元。 大市聚村在2014-2015年度,共完成了落实280多户的移民安置点,规划大市聚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配合上级做好集镇建设管理,积极配合上级做好各类土地征收,按时进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积极落实五水共治工程,粪坑整治工程。 大市聚村党支部共有四个,共134名党员,其中第-支部有党员53人,第二支部有党员26人,第三支部有党员32人,第四支部有党员23人。同时村两委的组成有27人,由村主任俞益富,书记王国兴,副书记王定海领导党员干部活动。在他们的带领下,党支部把科学发展观争先创优活动贯穿工作的始终,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朝气、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勇于创新,工作脚踏实地的班子队伍;建设一支党性强、奉献精神强、大力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成为村里改革和发展的先锋党员队伍;现正为建设一流的党支部而努力奋斗。 党支部还定期组织党员学习活动,每周三登录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习网站,观看视频学习党建知识,每月至少一次定期召开党员学习活动,交流近期党建心得和下个月的党建计划,每季度做一次党建总结和下一季度工作方案。每季度还做好党员亮分簿的统计,定时对党员做好考核并做好记录。 目前,党员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团结性高,组织性强,为的整体风貌做出了很多贡献,同时,他们还在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到村里各个项目的建设中。 为了能够保质保量发展党员,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把着眼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要抓住源头,着力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要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进一步拓宽选人育人渠道。注意解决认识问题,树立看人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的观点,不求全责备,扣紧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三个侧重”:侧重提高积极分子队伍中经济人才的比例,把那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承认党章、并愿意履行党员义务的年轻人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侧重加强动态管理,从短期外出打工经商、搞经营管理的优秀青年中物色培养对象;侧重从身边发现培养人才,把村群团组织中的优秀青年培养起来,使之脱颖而出。要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在培养教育上,做到培养对象、联系人员、工作制度落实;在培训学习上,做到组织形式、内容、时间落实;在考察上,做到考察材料、内容、跟踪谈话落实。同时,要做好正面引导和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发挥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变等待入党积极分子自然成熟、自动上门为积极教育启迪,促其尽快成熟。 二是要把关键点放在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上。加强对预备党员的跟踪教育和管理,除了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端正入党动机外,还要经常进行警示教育,党组织要经常找预备党员谈话,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帮助克服。要坚持预备党员按季汇报思想制度和考察制度,认真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及时掌握预备党员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情况,预备期满时,对照党员标准,进行全面考察;要坚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有意识地安排预备党员参加一些重大活动,分配适当的社会和群众工作,使预备党员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体验党的生活;要坚持责任追究制,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出现问题,要追究介绍人的责任,促使入党介绍人切实担负起教育帮助的责任。同时要进行跟踪教育,预备党员转正后,党组织要跟踪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履行党员义务情况,勉励他们继续保持优点,及时改正缺点。 三是要把着重点放在建立发展党员工作的长效机制上。推行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制度,不断扩大发展源头;坚持发展党员预审制、发展党员培训制,以发展对象的合理结构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严把党员“入口关”;试行谈话回复、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监督,扩大透明度。通过建立发展党员工作的各项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进行,既保证质量,又确保“入口”畅通,使党的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
梅林山村 |
梅林山村位于大市聚镇西北部,村落建在黄泥岗上,村尾与新林乡交接,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406户,1100多人口,26名党员。全村土地面积890亩,山林面积380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留村经营旱地80余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