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绍兴 >> 新昌县 >> 沙溪镇 >> 沙溪村

沙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沙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沙溪村简介

  沙溪村位于新昌县东大门,距县城33公里,据开放城市宁波66公里,是镇政府所在地,是沙溪镇文化、经济活动中心。2004年行政村调整,下辖0洪、上岭山、合溪三个自然村。2014年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343户人家,922口人,其中共有党员56人,支委成员5人,村委成员5人,团、妇、兵组织健全。全村共有耕地面积有558亩,其中水田234亩,东园75亩左右,山林面积有3229亩。2014年村级净收入68.1万元,人均收入13801.4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624108 312000 -- 查看 沙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沙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沙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上蔡岙村

  一、基本情况   上蔡岙行政村,2004年5月有上蔡岙、新山、梁家畈、山岸4个行政村撤并建立,由村委会驻地得名。共有面积1156.1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02亩,林地面积11108亩,现有12个村民小组,共有578户,总人口150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9810元。   二、产业现状及发展设想    上蔡岙是一个集农业、工业、文化、旅游业于一体的村庄。上蔡岙地处山区,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森林资源水资源丰富,近几年,上蔡岙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及地势优势不断发展高稻谷、蔬菜、水果。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大豆、番薯、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茶叶、西瓜、板栗、小京生花生、茭白,其中水稻和西瓜是我村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中蔡峰米以中波农业合作社生产的有机蔡峰米最为出名,水果以美国红提为傲,勤劳的蔡峰人在肥沃的土地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上蔡岙是缝纫机配件的主要生产地,有着20几年的生产历史,全村20几家缝纫机配件的生产商成为中国最大的缝纫机配件的供应商。为上蔡岙的发展如同如虎添翼。上蔡岙旅文化游资源十分丰富。上蔡岙古建筑丰富,保存着古街、古台门、古祠堂、古井、古树,保存最好、名气最大的要算唐家祠堂。上蔡岙自古以来山川秀美,景色迷人,素有九龙抢珠的美名,村庄周围更是奇峰怪石、峡谷纵横、峻岭相叠,其中鹰嘴岩惟妙惟肖,将军岩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更有三井龙潭闻名遐迩。2011年上蔡岙村集体收入14.81万元,险峻的地势造就出上蔡岙丰富的水利资源,上蔡岙拥有石马头一级、二级水电站,成为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基础设施    上蔡岙村近年来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做好村中基础设施 建设。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在村两委带领下,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使工作早计划、早行动。村两委就创建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商讨并部署创建工作,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唐贤君为组长,村委主任唐炳华为副组长,村两委委员及部分村民代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具体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   近几年来,上蔡岙村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庄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绿化、面貌美化。2005年,投入资金35.6万元新建3.45公里的新山康庄工程,极大方便了自然村村民的出行。2009年共投入158万元全面实现了上蔡岙村电网改造工作,农民的用电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2010年上蔡岙两委又投入22万元完成了全村5000平方米的道路,硬化村庄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010年,上蔡岙全面实施蔡峰小流域改造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投入721万元万元全面改造上蔡岙村的农田灌溉系统,新增灌溉渠道,改造破旧渠道,促进了上蔡岙村的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农业更加生态化。   四、公共服务设施    上蔡岙村庄2012年正在实施道路硬化,整个村庄整洁环卫设施齐全,没500米就配有垃圾箱。操场上健身器材完善,文化书屋宽敞亮堂,图书种类繁多,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规范整洁,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办事。   五、村庄发展设想   1、上蔡岙地处偏远,工业有传统优势,旦多以加工制造的家庭式作坊为主,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产业集群没有形成,且影响力不够深远。   2、整个村庄4改1拆工程没有实施,严重影响整个村庄的环境卫生。   3、村集体经济薄弱。   

新宅村

  沙溪镇新宅村,地处县域东北部。距离县城36公里,离沙溪镇政府12公里。2004年5月,该村由原来的新宅村、里坞山村、磊石坑村3个行政村合并合成,驻地在原新宅村。2010年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50户,645人,劳动力数490人,其中外出劳动力数295人。全村共有党员34人。耕地面积695亩,其中水田595亩,山林面积14280亩,农民人均收入8184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84万元。   新宅村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花卉苗木、茶叶、药材、小京生花生等特色产业收入是该村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据统计,新宅村有花卉苗木202亩,茶叶总面积706亩,药材173亩,小京生花生113亩,同时该村还有各种果园面积197亩。该村的畜牧业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该村工业以轴承加工为主。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该村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总面积300平方米的村办公室和老年活动室为一体的综合大楼,配备了各种设施,安排了专人管理,为广大村民提供了设施齐全、文明健康的活动场所。 为了加强环境整治,该村成立了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环境整治计划,建了垃圾房,并配备了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不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利用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提高了村庄环境治理氛围。      近几年来,在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通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硬化了村主要道路,改善了各村之间的交通状况,方便了群众出行。村两委干部积极努力把新宅村建成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之一。   

开口岩村

  沙溪镇开口岩村,地处县域东北部。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86户,462人,共有党员18人,村两委干部6人,共有耕地487亩。   开口岩村小地少,党员干部群众在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产业,主要以果树、茶叶、小京生花生种植为主。据统计,开口岩村有各类果树180亩,茶园100亩,小京生花生75亩。同时该村鼓励村民“走出去”,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近几年开口岩村两委干部把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完成了一系列工程,主要有:投入资金5万元,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工程;投入资金3万元,栽种树苗500余株,完成村庄绿化工程;同时修建村办公场所,解决村两委干部办公难问题。目前,该村正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工程,该工程完工后可增加耕地面积500余亩。    为了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村两委干部计划抓好交通道路建设,全面完成村中道路硬化,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改善饮水条件,争取今年下半年完成自来水改造,进一步改善村民饮水条件,解决喝水难问题。  

王家年村

  王家年村地处江拔线,全村3个村民小组,共157户,376人,有党员22人,村两委干部7人。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6587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4万元。二、农村经济情况王家年村较小,耕地较少,全村共有耕地375亩,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为茶叶,花卉苗木,板栗。据统计,王家年村有花卉苗木30亩,茶叶共83亩,有桑园面积35亩,饲养蚕种40余张。村民外出务工经商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全村有近二分之一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方面:村成立了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了环境整治计划,完成垃圾房建设,为农村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打下了基础,同时利用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营造环境治理氛围。农村文化生活方面:将原来的旧祠堂改造成村办公场所和老年活动室, 并配备了电视机、电脑、象棋等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四、下步打算 1、发展集体经济。王家年村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接下去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2、改善交通条件。主要是抓好村中道路硬化和王家年桥重新改建两项工程。 2、改善饮水条件。完成自来水改造,进一步改善村民饮水条件,解决喝水难问题。  

真诏村

  真诏村由原来的真诏、新坑、大坑三个自然村撤并而成,是我镇重点发展村,现全村16个村民小组,591户,约1533人,耕地面积850亩,山林面积10065亩,劳动力1000多人(其中外出劳动力约620人),全村共有党员55人。   真诏村共种植小京花生246亩,板栗750亩,水果170亩;养兔4500只,一家养鸭场,共有2500只;全村共有织布厂2家;足球加工长一家;村水利发电站一座,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万多元。    几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扎实为民办实事,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成立了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环境整治计划,配备了卫生保洁员,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搞好村卫生保洁工作。筹集资金18.4万余元对真诏自然村和大坑自然村的自来水工程进行改造,提高了村民的饮用水质量;村集体出资4000余元安装了路灯,解决村民晚上出行的照明问题,先后又投入资金9.6万元和34万元用于村道路硬化和康庄工程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全村的和谐发展。   

淦坑村

  近年来,村两委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开通了程控电话,安装了有线电视,实现了村中主街道的基本亮化,大大便利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改善了村容村貌。      2008年4月,新一届的村两委会成立。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村两委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对今后三年的发展作了全面的安排。三年里村两委主要完成淦坑自然村自来水管道的改造工作,石板桥的架设工作,以及村中操场的硬化工作和垃圾的集中处理工作。   2010年底换届选举后,于2011年将新桥自然村列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事一议”项目,现已动工,预计在年底完工。    另一方面,淦坑村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竺家坑村

  竺家坑村由原来的竺家坑、芥菜坑、姜坑三个行政村撤并而成,是控制发展村。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120户, 331人,劳动力235人(其中外出劳动力185人),耕地面积269亩,山林面积4023亩。2005年人均收入为5360元,集体经济收入5.8万元。共有党员27人(其中外出党员11人),村两委班子4人。  

剡界岭村

  沙溪镇剡界岭村,地处县域东北部,因五代前新昌地属剡县,村北有岭与奉化交界,故名剡界岭。2004年5月,该村由剡界岭、里沙溪、张家车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   在剡界岭村,有一条小街被当地村民戏称作“中英街”,因为在1959年前,小街的两边尚分属新昌、奉化两地管辖。在这条小街的一间民居上,至今仍保留着这样一块见证历史变迁的特殊门牌:奉化县第三区万香岭乡剡界岭大路第11号。当年,这条剡界岭大路便是新昌和奉化两地百姓相互往来的重要通道。如今,交通十分便利,省道江口至拔茅公路穿村而过,甬金高速公路也在这里设有道口。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条街便逐渐退出了一度繁华的历史舞台,终成为冷静的山村小巷。   早些年,村里人靠种植苗木致富。近年来,从外出采摘杨桐柃木到开发培育杨桐基地,剡界岭村人的生活一天天地改善着。   2003年甬金高速公路动工开建,村“两委”抓住该村辟有甬金高速公路道口这一优势,对全村的整体规划重新进行设计,划分生活区、工业区,吸引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剡界岭工业小区落户,有效地安置了一批农村劳动力,从此使村民的经济收入不再靠单一的农业收入。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该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新建了村综合大楼和老年活动室,新建起垃圾房和公共厕所,全村的街巷道路已经硬化,两旁安装了路灯,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剡界岭村已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之一。   

孙家田村

  孙家田村是沙溪镇四个大村之一,由外湾、里湾、孙家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575户,1536人,农民人均收入899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7万元/年。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72亩,林地13130亩,农业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果、小京生花生、茶业、花卉苗木。村庄距甬金高速道口4公里,距集镇1公里,毗邻沙溪工业园区,村民多数靠外出打工和进厂务工为主,收入中等。村总支部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2人,其中女党员6人,占11.5%;60岁以上党员33人,占63.5%;35岁以下党员4人,占7.7%。支部委员5人。   

黄坑村

  黄坑村,东至奉化,西至马菊田,南至淦坑,北至奉化,8.424平方公里,5个村民小组700人。村边有山坑,黄氏最早居此,称黄坑,并按水流高低分为里、外黄坑。清属善政乡二十九都,宣统2年属东区沃洲镇。民国24年属蔡黄乡,36年属四明乡十一保。1950年属蔡峰乡黄坑村,1958年属沙溪人民公社蔡峰大队黄坑生产队,1961年蔡峰人民公社。2004年由郑兆坑村、榧联村、外黄坑村、里黄坑村、吴家坑5个村合并设立。   

下蔡岙村

  沙溪镇下蔡岙村,地处新昌县东部,与宁波奉化市毗邻。由原来的下蔡岙、高婆山两个自然村撤并而成,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275户,750人,共有党员29人。现有耕地855亩,山林4524亩。合赋线穿村而过,通往奉化方向的交通十分便捷。  

唐家坪村

  沙溪镇唐家坪村地处沙溪镇中部,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230户,593人,其中党员32人,支委委员2名,村委委员4名。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76万元,村级经济总收入15.5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618元,首次突破万元。   

沙溪村

  沙溪村位于新昌县东大门,距县城33公里,据开放城市宁波66公里,是镇政府所在地,是沙溪镇文化、经济活动中心。2004年行政村调整,下辖0洪、上岭山、合溪三个自然村。2014年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343户人家,922口人,其中共有党员56人,支委成员5人,村委成员5人,团、妇、兵组织健全。全村共有耕地面积有558亩,其中水田234亩,东园75亩左右,山林面积有3229亩。2014年村级净收入68.1万元,人均收入13801.4元。   

生田村

  生田村,东至开口岩村,南至大市聚镇,西至新林乡,北至王家年村,4.36平方公里,5个村民小组490人。古时称为南田村,因其村所在区的溪河沙滩处可开垦大量良田,故名“生田”,即可以创造田,后由此而改名为生田,它由孙家、下村、隔水、岩前四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清代隶属善政乡,民国24年属石熊乡,1950年属董村乡,1958年为沙溪公社生田生产队,1961年为董村公社生田生产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设董村乡生田村民委员会,1992年并为沙溪镇。  

上徐村

  上徐村,东至0洪村,南至大坑村,西至真诏村,北至上岭山村,3.824平方公里,3个村民小组570人。徐氏始居,村由姓氏得名。以前居住在仕家坞,后来人多,转移到上面,全部姓徐,称为上徐。居住上徐村有20多代,大约600-700多年,上徐祠堂建造于乾隆庚寅年。清代属善政乡,民国24年属唐诏乡,1950年属沙溪乡,1958年为沙溪公社上徐生产队,1961年改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设沙溪乡上徐村民委员会,1988年属沙溪镇。  

马菊田村

  马菊田村,东至竺家坑村、黄坑村、外黄坑自然村,南至淦坑村,西至唐家坪村,北至上蔡岙村,6.193平方公里,3个村民小组450人。分别取所辖3个自然村马岩、菊池、吴家田各村中一字,组成“马菊田”。清属善政乡二十九都,宣统2年属东区沃洲镇。民国24年属蔡黄乡,36年属四明乡十二保。1950年属蔡峰乡,2004年由马岩村、菊池村、吴家田村合并设立。菊池自然村为马菊田村委会驻地。  

董村村

  一、基本情况   董村由原先的上董村、下董村、外泄下、里泄下、上居坑五个行政村撤并而成,位于沙溪镇南侧15公里,与小将、巧英两个乡镇相邻。全村共628户,1678人,是全镇目前最大的行政村。全村共有党员72人,村两委成员7人,全村有水田1265亩,山林面积17229亩,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73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6.08万元。农业特色经济显著,以杨桐柃木产业为主,2004年全村杨桐柃木产业收入350万元,占农民总收入的1/3,有近550人从事采摘加工,已建成杨桐柃木基地850亩。工业经济以花岗岩生产加工为主,现有花岗岩开采加工企业2家。   二、董村由来   1、上董   位于沙溪南12千米山湾,古称龟溪,因村前溪中有两块岩石形如乌龟得名。龟溪该董村始自唐代,由姓氏得名,首居者董舜祖(851-922)原籍龙游县立德乡,乾宁间(894-897)官剡县令。时天下大乱,义军蜂起,他弃官退隐剡东石壁龟溪,繁衍成族。董村在建国初按地势高低分上、下董村,上董村旧称盘松,因有一古松呈盘形而得名。清善政乡二十九都,宣统2年属东区沃洲镇,民国24年属石熊乡,36年属四明乡五保,1950年属董村乡,1958年为沙溪人民公社董村大队上董村人民公社,分设上董一、二、三、四大队,1966年复并称跃进大队,1968年恢复原名,1983年属董村乡,大队改设村委会,1992年属沙溪镇,6个村民小组,177户,510人,陈姓为主。陈氏十三世祖显德于清康熙年间自县城通明巷卜居董村,其子建有五福寺。村有耕地326亩,茶园46亩,桑园10亩,山林5721亩,种植水稻为主,产茶叶。   2、下董   因地势较上董村低,故名小董村。旧称门楼里,因村前有一公岭,站在岭上看村形如门楼,故名。清同属善政乡二十九都,村有七个村民小组,171户,501人,俞姓为主。首迁董村的五峰俞氏十三世明伦派俞侣(1027-1096),官迪公郎庆元府经历,致仕后游龟溪,爱其地之幽,命其子俞天透(1049-1115)在此置业筑室,以为往返宿泊之处,晚年遂挈家迁居此地,时在宋神宗(1068-1095)间。   三、建筑历史   村里居住着俞氏子孙,始祖稠(六世)来自山东青州府河问县。唐末官拜荆州襄阳安抚使,安襄阳,抚女真,曾率兵征剿过女真族。俞氏村民大都居住台门宅第,全村较大的台门宅第有七、八个之多,至今尚存。一个台门住着十来户人家,多数建造于清咸丰、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五、六十年历史。   四、建筑风格   董村古台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圆形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斜撑等大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五、省级文物——摩崖石刻   新昌县沙溪镇董村的水晶矿摩崖题刻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记录的是1298年一位元朝-在董村采得大量水晶矿石的故事。1989年12月12日被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因自然风沙和雨水侵蚀,水晶矿摩崖题刻字迹日益模糊,题记分两块,在沙溪镇下董村村口龟溪边悬崖上,原文为第一块:“中书左丞自元日至人(注)日,亲率左右于石厂(音汉)山获水晶一藏,计一万一千三百七十四斤,皆珍异厅绝者。” 第二块:“大德二年十一月奉旨寻采水晶,自宁海之樟林至新昌之石厂,发泄地藏,贡登天朝,下阐坤珍,上昭乾德,实□□□有道之所为,大德三年正月□日金吾卫□□中书左丞行浙东宣慰使哈刺□书”)——“□”所标出皆为难以辨认字体。此题记是研究新昌历史和矿藏资源的重要实物资料,元大德三年(公元1298年),元朝-哈剌德在这里采得水晶矿石11374斤,该题记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寻找过程和开采成果。水晶矿摩崖题记笔法浑厚内敛,结体多变而不失严谨,与当时以赵子昂为代表的王氏书风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书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六、古村保护   董村的几处古台门在全镇范围内,保存算较为完整,但一方面由于村民自身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则是上级有关部门对此类古建筑群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致使现存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例如作为建筑建构和梁柱雕刻较为讲究的古祠堂——五福祠堂,就曾遭到过严重的偷盗。由于立于柱子上的一些梁托雕工相当精美,刀法极为讲究,对龙狮虎象等一些神兽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及其逼真,具有较高的经济和文物价值,这才使得盗贼肆虐,古祠堂的整体建筑价值受到重创,闻者深为叹息。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应该组织一定的人员力量对现存的古建筑进行一定的保护,通过上级部门的合理引导和村民的自我保护相结合,从而使古建筑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沙溪村特产大全




沙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