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竹潭村位于新昌县城西28公里,路镜岭镇政府西南方向3公里,村东为下竹潭村,北面为金高椅村,西面有渡头村,全村占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村北为著名的白湖坂种植基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上竹潭村现有农户165户,人口424人,党员14人,劳动力人数有253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28人,实现就业人数128人。全村分为5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18人,两委班子7人,支委3人,村委4人,两委成员中妇女3人,结构合理,团结一致。
上竹潭村共有水田185亩,旱地92亩,茶叶72亩,山林173亩,年产粮食55吨,个体企业6家,以第一产业为主,无集体经济,人均收入9700元。
上竹潭村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务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村主要道路已实现道路硬化,村自来水工程在去年完成验收,建成的村民活动中心,休闲广场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今年,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以实现全村道路硬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这一步步的努力,争取早日建成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新农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24109 | 312000 | -- | 查看 上竹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兴云村 |
兴云村 镜岭镇兴云村由潭角、云渡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211农户,595人,兴云村根据镇党委政府对村庄整治环境卫生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开展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走出了村庄整治工作坚实的第一步,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卫生意识大大提高,08年兴云村获得了市级村庄整治先进村、县级文明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通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兴云村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家庭美化”等整治标准。我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庄品位不断提升,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进程。 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对下阶段兴云村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一是将推进空心村改造工程,把村里的空倒房、危房进行全面拆除、村里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二是将新建新农村卫生社区服务站,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三是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增加村集体经济。四是将新建家庭工业集聚区,解决家庭工业户空间发展难问题。 |
镜岭村 |
镜岭村历史悠久,位于省级名胜风景穿岩十九峰景区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三面环山,有山岭至肇圃、竹潭、溪西螺丝山,放眼绿色尽收眼底。风景秀美,边靠澄潭江,自南向北流水似镜。交通方便,有贯通台州、温州的通流商道,天台、东阳、磐安、嵊州等县途径与此。旧时商贸一度极其鼎盛,主街两旁商店林立,尤以烟、茶、丝、术四大特产吸引八方来客,素有“走遍三江-头,不如镜岭小桥头”之称。另外还有一条十八奎岭古道,全长2500米,是以前通往天台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每年都有成批外来人员旅游观景;至今,仍留有当时格局,为驴友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
楼基村 |
新昌县镜岭镇楼基村,地处镜岭门户,位于穿岩十九峰与国家地质公园之间,由楼基、黄泥田、安溪自然村合并而成,其中安溪自然村是我县亿年硅化木主要产地。全村550户,总人口1417人。2012年,经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其中新增文化墙1500㎡。 推荐理由:近年来,该村积极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和完善创建工作责任制。成立创建“平安村”领导小组,结合楼基村实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类经费的支出,使创建工作有一个质的提高。二是落实专项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创建保障机制。做好预算安排,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提高。同时积极探索群防群治保障机制,进一步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这些群防队伍的资金投入和经费监管,保证群防群治队伍正常运转。三是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农村平安创建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媒体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平安村”、“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积极发挥“网格化管理”体系的作用,使上级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能够及时传达给广大基层群众,从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洞坑村 |
洞坑村原系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农户150户,312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40元,村级收入3000元,有党员23人,村两委成员7人,低保户13人。耕地面积143亩,山林6402亩,茶叶273亩,劳动力190人。 |
塘北村 |
镜岭镇塘北村位于新昌县镜岭镇我村地处山区,由原塘北、双株树二行政村撤并而成,土壤以沙质沙田为主,土地肥沃,森林、水力资源丰富,现有村民小组5个,农户213户,人口558人,耕地225亩,园地219亩,林地1620亩,水田147亩,农村劳动力389人。 我村地处山区,土壤以沙质沙田为主,土地肥沃,森林、水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主要是茶叶、番薯、玉米、水稻。特色产业:茶叶和个私企业。家庭工业主要有布机、套口横机。 |
小泉溪村 |
小泉溪村位于新昌县城西南40公里,近邻穿岩省级风景旅游区,山村风景秀丽,水质清洌,拥有龙溪江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全村245户621人口,分6个村民小组,有党员19名。茶叶为该村特色产业,拥有620亩茶园,其中白茶12亩,村民收入的75%来自茶中收入。 山林更绿,发展更快,百姓更富,面貌更新,既是村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更是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的责任。全村现有620亩茶叶,其中白茶面积120亩。经过多方探讨,反复论证,小泉溪村确立了一条走生态农业的好路子。结合该村名茶产业优势,通过引导和扶持,领导群众着力做好名茶产业,进一步提升白茶生产的附加值,使小泉溪村的茶叶成为龙溪生态农业园的农特产品。努力做好茶叶流通队伍的培养。2005年,村投资7万元新建了名茶炒制示范点,为名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这些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及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入20万元新装村自来水工程,投入15万元硬化了村主要街道路面。 |
暖谷山村 |
暖谷山村位于镜岭镇西面,现有总人口483人,192户,面积约3800亩。全村耕地面积264亩,茶叶540亩,山林约3500亩;由暖谷山、三王堂、介石坪、川窑坪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党员16名,本届两委班子连选连任,共有4人,精干高效,团结协作,耐心处理在建设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并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最终如期顺利完成“四改一拆”项目,全村通村道路硬化工程全长7.7公里 |
外婆坑村 |
以前的外婆坑村是一个只有71户人家的小山村,九十年代初,人均收入还不到270元,当时都是靠番薯等食物当正餐吃,玉米、米几乎没有,80户人家就有40条光棍,村里流传着几句俗语,很形象的概括了外婆坑村当时的情况: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耕,缺钱缺粮缺姑娘。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外婆坑村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村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下,是绍兴市15个贫困村之一。如今的外婆坑面貌一新:公共厕所,抽水马桶,垃圾房,路灯,自来水一应俱全,家家装电话,户户用燃气,80%的农户有摩托车,就外婆坑自然村就有20多户人家在宁波、新昌等城里买起了房子,其中有9户有了轿车。村容村貌也有了极大的改善,投资105万元,对全村的道路进行硬化,共硬化村街道路9000米,实现了家家户户门前通小车,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投资98万元,扩建硬化了坪桥村至外婆坑村通村道路。投资20万元,在全村范围内安装83盏路灯,方便群众晚上行车。投资5万元,兴建垃圾房5间,完善保洁制度,配备一名清洁工每天定时打扫,使村子每天都保持整洁干净。投资65万元,建成了村办公综合大楼,配备了有线电视与电脑,并进一步完善了村党支部活动室,村老年协会,村计生活动室等党员群众文化活动阵地的配套设施,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根据外婆坑村多民族情况,增设了民族文化室。今年,完成新农村建设中的"四改一拆",投资26万元,拆除露天粪坑83只,新建公厕2只,现已投入使用,拆除旧房共1350平方米.现在,投资45万元的9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中心建设完成。 |
大古年村 |
一、基本情况 大古年村由大古年、周家、下元、后云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地处山岗,是我镇地势最高的村。全村现有267户,总人口716人,有党员26名,村支书为潘焕成,村主任为孙明郎。 二、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共有水田320亩,旱地140亩,山林1286亩。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10260元,主要来源是名茶和茶苗;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三、新农村建设情况 近几年,依靠上级支持,该村办了不少实事,主要有:投资35万元建设了通下元自然村的康庄工程;投资35万元实施自来水改造工程;投资18万元硬化了大古年至下元自然村的道路;投资5万元新建了村办公楼。从而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四、存在问题及打算 该村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集体收入来源,且前期投入较大,负债累累。 下阶段,该村的工作目标是再积极争取资金对村中道路进行硬化,有条件的话,再实施改厕工程,从而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农村面貌。 |
雅庄村 |
雅庄村位于省风景名胜穿岩十九峰下,澄潭江上游,紧邻新蟠公路,距县城25公里,村口渠水沿村而过,波光粼粼,村道沿溪绿荫浓浓,田园风光,景色秀美,由大村头、新屋头、花纹前三个村组成。 |
岩泉村 |
岩泉村 岩泉村地处偏远,与双彩乡相邻,是明代号称清官第一的甄完故居,至今仍保留有甄完墓、牌轩等古迹。全村有水田360亩,旱地361亩。山林1356亩。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名茶和茶苗,另外村中有少量以鹌鹑为代表的特种养殖和家庭工业。全村民300多户,总人口746人,有党员28名,村支书为甄旭东,村主任为梁金光。 |
下竹潭村 |
一、基本情况 下竹潭村位于镜屏江边,西与上竹潭村相邻,东临镜岭,竹潭江由村前流经。下竹村有村民小组8个,农户314户,人口849人。现有党员21人,村两委成员6人。下竹潭村有土地面积2041亩,其中耕地551亩,园地188亩,林地1190亩,水面112亩。2005年,下竹潭村集体经济收入68.97万元,人均收入6961元。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下竹潭村群众大多数经营传统农业。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下竹潭村两委在深入分析优势的基础上,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引导支持,引进优良品种,将土地进行大户承包,发展芦笋基地。2005年,全乡共发展芦笋250亩,产值达到300多万。在抓好农业发展的同时,下竹潭村在立足村情,以发展布匹加工、羊毛衫加工、茶叶加工为主的家庭工业为重点,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抓好名茶加工和轻纺产业的同时,下竹潭村把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2005年,全村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2人,全村共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0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28%。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
下潘村 |
下潘村位于镜岭镇南部,东与殿前村相连,南临兴云村,西接大畈村。有村民小组5个,农户372户,人口925人。现有党员31人,村两委成员6人。下潘村有土地面积1789.9亩,其中耕地441.88亩,园地3.4亩,林地951亩,水面83亩。这些年来,下潘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两委一班人站在群众前沿,走在群众前列,带领全村群众,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勇作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群众致富的推动者,走出了一条与村情实际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村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相继了兴办了许多惠民实事,下潘村面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变。2011年,下潘村集体经济收入6.3万元,人均收入9465元。 【产业特色】下潘村群众大多数经营传统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名茶制作。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下潘村两委在深入分析优势的基础上,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引导支持,引进优良品种,下潘村主要形成了以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 全村茶叶面积发展到700多亩,产值达到200多万元,茭白30亩,芦笋20亩。在抓好农业发展的同时,下潘村在立足村情,以发展布匹加工、羊毛衫加工、茶叶加工为主的家庭工业为重点,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全村共新增茶机40台,布机56台,羊毛衫横机60台。在抓好名茶加工和轻纺产业的同时,下潘村把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积极组织村民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培训,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2011年,全村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人,全村共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55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43%。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未来规划】一是进行村庄入口处建设。二是进行非标准化农田整理。三是我村自来水需改造。 |
安山村 |
安山村位于镜岭镇西南,距县城40公里。全村共359户,人口985 人,面积 5140 亩,其中,耕地面积635亩,山林面积 亩。有2 个自然村。 |
冷水村 |
全村有水田415亩,旱地720亩,山林2150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名茶和茶苗,还有就是外出务工。 近年来,该村的主要实事工程有:建设冷水至枫树坪自然村2公里长的康庄工程;投入6万元新建村办公场所3间。硬化冷水至枫树坪自然村的道路;寺下坑自然村实施自来水改造工程;上庄自然村硬化村中主要道路及修筑水库一座,改善饮水、灌溉条件。 |
溪西村 |
溪西村由溪西、大用、洒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农民832户,人口2189人,党员66名,素有镜岭第一大村之称,村中何姓占六成以上,是我县最大的何氏宗族聚居地,村里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约有30余人,是我镇最大的“侨乡”。溪西村濒临集镇,村基依山傍水,村口古树参天,螺丝山景区更是风景独特,在我镇乃至我县其有一定的影响。 全村共有水田824亩,山地401亩,山林2741亩,其中果园415亩,是我镇最大的水果生产特色村。现任村支书何柏均,村主任-顺。 |
渡头村 |
渡头村 渡头村地处澄潭江上游,镜岭江畔,距县城30公里,于2004年由渡头、坟山脚两自然村合并而成,有232户,人口634人,水田面积252亩,山地337亩,山林1131亩,劳动力428人,渡头村水田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芦笋、茶叶、蚕桑。全村已种植芦笋40多亩,2005年度被评为县农业效益特色村。 |
殿前村 |
殿前村位于县城西南27.5千米山脚。原名鹿石(包括下潘),因村西有鹿状巨岩得名。建国后分设三个村,位白皇殿前,故名殿前。潘姓为主,潘氏从棠村迁此。村有耕地348亩,茶园142亩,桑园70亩,山林757亩。种植水稻为主,产茶叶、蚕茧。村中有200年生榉树二株,150年生枫香一株。1979年8月建成投产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200KW。公路通县城。 |
建国村 |
建国村坐落于新昌县西南面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离县城37公里,东至安山,南至东阳,西至嵊州,北至西坑、横坞,环境秀丽优美,全村现有村民小组5个,农民200户,人口630人,村两委成员7人,党员15人,现在有茶园1000亩(耕地改茶园139.22亩),林地3812.8亩(其中竹林1000亩),水田76亩,合计面积4888.8亩。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茶叶收入与外出劳务收入、加工业收入等,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7519元。 |
白岩下村 |
白岩下村位于半山腰,全村39人家,共99人。共有土地面积698亩,其中耕地面积52亩,园地140亩,林地504亩,水面2亩。是一个主要以种植茶叶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基地设施薄弱的传统农业村、贫困村,是一个纯农业小山村,以经营名茶为主导产业。有茶叶面积200余亩。近年来,随着村的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渐增,茶叶质量的不断提高,名茶生产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 |
大畈村 |
大畈村地处西南端,全村有村民小组15个,农户580户,人口1426人。党员38人,村两委成员8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8476亩,其中耕地1031亩,园地965亩,林地6416亩,水田64亩,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于龙潭坪电站发电收入,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茶叶和水果为主的两大特色产业,同时立足村情,以发展布匹加工、羊毛衫加工、茶叶加工为主的家庭工业为重点,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
龙潭背村 |
龙潭背村位于镜岭镇南端与磐安县胡宅乡毗邻,距镜岭15公里,是全镇最偏远的山村。村委会驻地杨南坞,村下有一龙潭坑,故名龙潭背。清属彩烟乡十三都,宣统2年属南区彩烟乡。民国24年属镜屏乡,36年属回山乡四保。1950年属西山乡,1956年属镜屏乡,1958年为镜岭人民公社西山头大队龙潭背生产队,1961年为镜屏人民公社龙潭背大队,1966年改名红丰,1980年恢复原名,1983年属镜屏乡,大队改设村委会,2006年镜屏乡并入镜岭镇,龙潭背村属镜岭镇。辖杨南坞、鸟岗面、下大王、上大王、大山坪、罗心湾、下厂、西游、黄六谷坪、天公塔、田湾头、东山、岩下1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41户,381人,党员18人,村民代表20人。全村有水田175亩,旱地156亩,茶园238亩,山林2218亩。 |
练使村 |
练使村位于镜岭镇西南,距县城36.4公路。有里练使、外练使两个自然村,共198户,517人,面积1678亩,其中耕地面积367亩。茶叶是村里的主要产业,茶叶收入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
梁家村 |
梁家村位于镜屏乡南端,南近练使村,北与西山头村相印,全村位于石门电站下游,现有村民小组6个,农户213户,人口588人,现有党员16人,村两委成员7人,村主任助理1人。梁家村主要以经营名茶生产为主。通过引导支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提倡农户发展名茶生产,到目前为止,全村已发展名茶近300亩。在抓好农业发展的同时,梁家村在立足村情,以发展布匹、羊毛衫、茶叶加工为主的家庭工业为重点,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可达10457元,村民的基本生活均能得到良好地满足。 |
黄婆滩村 |
黄婆滩村是镜岭集镇所在地,背靠穿岩十九峰景区,偎依镜岭江。全村由东坪、长湾、黄婆滩三个自然村构成,共有人口1072人,424户,党员52名。山地125亩,水田451亩,山林1181亩。 历史文化:黄婆滩村吴家台门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建筑,有240多年历史,此台门梁柱上牛腿精雕狮子、花鸟。台门口原有旗杆石,故又称“旗杆台门”,台门侧墙上的几只石窗,镂雕花瓶、梅花鹿等,颇具古色古香的文明气息。另外还有关帝庙、“玉醴泉香”古井等也是历史悠久。 新村气象:2009年起黄婆滩村争取建房用地指标用于新农村建设始,现新农村已初具规模,这些环境优美,户型美观,空间舒适的别墅型排房农居的建成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民生工程:自2008年始,黄婆滩村已投资500多万,建设国家级供水标准自来水工程。此工程不仅解决了村民用水难的问题,还确保了镜岭镇集镇区域的用水需求。此外,近几年黄婆滩村落成了村办公综合商住楼,建设了桥头公园、长廊,翻新了村红白双事服务场所。2015年又对进行五水共治“污水处理”工程,现已基本完工。惠及百年的大坝建设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
西山头村 |
西山头村位于新昌县西南端,地处澄潭江上游,全村206户,550人,3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23人,党支部成员3人,村两委干部7人。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是依靠茶叶,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1.3万元,全村外出劳动力占据全村人口的将近80%。全村有耕地面积335亩,其中水田面积有302亩,旱地面积有33亩;有山林面积734亩,茶叶面积136亩。2000年,西山头村获得了县级文明村称号,2002年,获得了市级文明村称号。 |
黄岙村 |
黄岙村座落于镜岭镇集镇所在地。在2004年由后山岙、黄塘里、下黄婆、大岙四个自然村并为黄岙村。现全村共有496户,1246人,村设一个党支部,村两委干部9人,党员49人。全村耕地面积790亩(其中水田456亩,旱地234亩)。 在村两委带领下,严格按照“四改一拆”要求,相关工作有序开展,群众热情参与,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在2014年总投资220万元完成污水治理工程,又投资120多万元完成村综合大楼;共完成道路硬化面积2800平方米,新农村建设工作可谓成绩显著。近两年来,先后获得、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四星级、“春泥计划”先进村等。 |
上竹潭村 |
上竹潭村位于新昌县城西28公里,路镜岭镇政府西南方向3公里,村东为下竹潭村,北面为金高椅村,西面有渡头村,全村占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村北为著名的白湖坂种植基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上竹潭村现有农户165户,人口424人,党员14人,劳动力人数有253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28人,实现就业人数128人。全村分为5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18人,两委班子7人,支委3人,村委4人,两委成员中妇女3人,结构合理,团结一致。 上竹潭村共有水田185亩,旱地92亩,茶叶72亩,山林173亩,年产粮食55吨,个体企业6家,以第一产业为主,无集体经济,人均收入9700元。 上竹潭村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务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村主要道路已实现道路硬化,村自来水工程在去年完成验收,建成的村民活动中心,休闲广场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今年,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以实现全村道路硬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这一步步的努力,争取早日建成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新农村。 |
金高椅村 |
金高椅村地处镜岭镇中部,以上下竹潭、小泉溪为邻,交通便捷。背山面水座落,人居环境清静优雅。全村共有居民68户,常住人口178人。总耕地面积481亩(其中水田108亩,旱地103亩,山林167亩,茶园面积103亩)。05年村民人均收入为4706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茶叶、养殖业及外出务工。 |
肇圃村 |
肇圃村位于回山澄潭交界处,由原肇圃、台头山、王家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庄总面积5万平方米,有农户316户,总人口770人,党员52名,毗邻千丈幽谷景区。 经济发展情况全村拥有水田607亩,旱地181亩,山林2768亩,茶园659亩,其中茶苗面积200亩,是我镇最大的茶苗基地。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564元,主要来源是茶苗和名茶。 历史文化资源:肇圃村是全县的古村落之一,村里有杨氏宗祠壹座,内挂登科牌多块,五座百年古老台门,十八个工艺石窗。有个前朝曾任兵部侍郎杨岳庆登科牌,现立杨氏宗祠,清朝咸丰年间贞节圣旨碑一块(文革已拆),古井三口,风水古塘一口,老街小巷、石臼、石墨、水车等。 通过几年的努力,肇圃村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家庭美化”等整治标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庄品位不断提升,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进程。 |
横坞村 |
横坞村位于新昌县西南25公里处,由横坞、柱头山、坪头、石柱庵等16个自然村合并组成。现全村共有237户,570余人,全村地域面积宽广,山林面积达5000亩,茶叶面积1500余亩,全村耕地面积极少,土壤以沙质沙田为主,茶叶是多数村民的唯一经济收入来源。多年来,由于几个自然村坐落分散,村与村之间距离甚远且弯死坡陡、道路狭窄,交通很不便利,村民的日常生活、农作物资全靠人工运输,限制了农民规模化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实施,大大减少了农民收入。 最近几年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的新农村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所成效,但是现状仍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在经过自来水改造、综合大楼建设等公共项目建设后,集体经济可以说早已经是负债累累。年关将至,公路建设施工单位也开始催讨工程款给施工人员发工资。在这样无奈的情况下,特别盼望能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帮助解决部分资金问题,缓解的资金困难问题。 |
西坑村 |
西坑村由西一、西二、西三及石宕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816户,总人口2086人,党员61名,村民多为陈姓。西坑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如古民居保存完好,近期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吹鼓亭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已被列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另外,还特产西坑青石。全村拥山水田788亩,旱地438亩,山林8374亩,其中石宕自然村的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茶叶与采石,其余自然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家庭工业、企业工资、茶叶茶苗、特色农业等等,依托浙江印染公司转移劳动力近千人,而且特色农业基础较好,目前主要有野猪圈养、吊瓜种植、功能蔬菜、小龙虾养殖等等。上将畈工业小区也 |
砩头村 |
砩头村原名曲溪,位于镜岭镇西坑村东二公里,村基坐西朝东,以大岩皮头为依托,向东延伸,右有穿岩十九峰,左为年墩山,辖区内有“新昌县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砩头村现有261户,716人口,山林面积731亩,水田300亩,旱地49亩。 村经济块状以三大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以水稻、茶叶、桑叶为主,第二产业以轴承、纺织为主,第三产业以农家乐服务业为主,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
坪桥村 |
坪桥村由桐桥湾村、荒田坪村和新坪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有181农户共516人。全村有土地面积10395亩,基本耕地面积349亩,园地812亩,林地9210亩,水田34亩,农民人均收入8428元。 2003年,投资8万安装了路灯15盏,硬化了通村小道。桐桥湾自然村投资130余万元,着手修建桐桥湾公路;2009年自来水工程:建设工程包括饮水池3只,荒田坪村饮水池30m3、桐桥湾村饮水池20m3、新坪村饮水池20m3,及村庄自来水管网、各户水表龙头安装等;2009年全村进行分散水改水改厕,整改率达到100%。建公厕所3只,总投资8.2万元,户改厕所100只,拆填厕所160只,建设垃圾中转站3座,购买垃圾箱25只;2009年村庄道路硬化3558米,投资10.7万元;2013年对桐桥湾、新坪村饮用水进行改造,同年对荒田坪村河道进行整治,建立拦水坝四座,2014年投入十多万元建成了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投入壹万多元按照了6只监控探头。2015年投入60多万元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工程,投入十多万元对河道进行了整治,工程包括对新坪村河道游步道进行增加,增加了拦水坝,河道进行挖深。投入六万多元对桐桥湾烂田湾水库进行了清淤整治。2010年,获得县级文明村。2011年获得镇乡风文明建设二等奖。2011年获得县级卫生村。2011年获得县级生态村。2012年获得市级卫生村。2013年获省级卫生村。2014年获县级十佳卫生村。 |
后染村 |
后染村位于镜岭镇政府南面偏东方向,距离镇政府约7公里左右,面积为3.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458户,人口为1192人,下辖后年、年坑、东坑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主职干部都是女性,党员33名。村有水田面积522亩,旱地面积577亩,茶叶面积350亩,山林面积2330亩。村集体经济薄弱,主要由财政来补助。2012年进行了改水、改路与改厕,2015年进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村内有蓝球场、乒乓室、老年活动室和健身器材等娱乐场所。即将动工新建的杭绍台高速公路就穿越村庄。全村从事织布加工业的农户有19户,织布机90多台,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