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绍兴 >> 新昌县 >> 东茗乡 >> 章黄山村

章黄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章黄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章黄山村简介

  时间不祥,石家大户(1户人家总共有62人)修建斋堂庙,开始是供他们自家唱戏用的场地。1953年,因土地改革拆除斋堂庙,于2008年5月至8月新建斋堂庙,现在每年农历6月20那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
  嘉庆19年,修建元墰庙。传说当时那里老虎和狼多并且要进村吃人,后来赵元墰元帅打虎,从此老虎和狼就没进过村,于是为了纪念赵元墰元帅村里修建了元墰庙。
  民国5年—10年,修建紫寨岭现在是国家的文物保护单位。(当时有个传说,民国5年6堡(现在的章家畈、山东、黄芝岭、较车岭、曹波塘、泯塘江)本来打算在斋堂庙那个地方重新修建一个庙,可是村民在晚上做梦梦到人人都把木头抬到紫寨岭,等第二天清晨,木头真的都在紫寨岭了,于是就把庙修建在紫寨岭了并于民国5年排基石,民国10年完工。)
  1958年,山东自然村发生大火灾,瓦片房屋被烧成灰烬,20多户人家无家可归,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灾。
  1966年,0。
  1967年,修建九间头(大会堂)用于开会;1972年,修建五间头(制茶厂);1975年修建四间头(加工厂)用于加工年糕、稻谷等。
  1968年村里开始计划生育。
  1976年—1977年,由章家畈、山东、较车岭、曹波塘共-建泯塘江水库(永丰水库)用于灌溉。
  1977年,修建章家畈第一所小学,于2007年卖给个人建房。
  1979年,章家畈自然村将家宅院发生大火灾,造成16户人家无家可归;隔年小文宅院发生火灾,造成17户人家无家可归。
  1981年,落实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同年拆除蔡家祠堂修建供销社。
  1981年,调换土地开始修建琅哥到章家畈的马路,于1987年完工。
  2003年,完成高山亩水库的溢洪道与灌溉渠道的修砌。
  2004年,章家畈、山东、黄芝岭三个行政村合并,命名为章黄山村。
  2005年,章黄山村被县政府命名为首批县级“民主管理示范村”。同年开始实行医疗改革,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村务公约制度。
  2006年,完成20多亩宅基地整理和完成非标准农田的建造。新建前西屋至少塘和前山门口的村路,硬化了澄儒线至山东自然村的公路。
  2007年,完成章黄山、康庄的自来水联合工程和全村村路的硬化工程;受乡中心学校委托拍卖了章家畈村小学。
  2008年3月,完成大圹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包括溢洪道的修砌);完成全村的电网改造,新建村老年活动中心并通过县验收,同年被县政府评为县级“村庄整治先进村”。
  2009年2月,完成高山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624201 312000 -- 查看 章黄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章黄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章黄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马安山村

  马安山村位于东茗乡东南部,地处大岩岗山脚下。全村现有住户40户,人口218人。  

石下坑村

  石下坑村位于东茗乡的西南部,与双彩乡、镜岭镇相邻,距离东茗乡政府约12公里,距新昌县城约23公里。全村总户数69户,180人,现有耕地120亩,茶园693亩。依山而立,傍韩妃江而居。韩妃江风景如画,青山绿水,浑然天成,似一幅长长的水彩画卷,受到县内外驴友青睐。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两委致力于村庄环境面貌的改善,通过道路硬化、空心村改造、露天粪坑拆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等措施,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庄整洁干净,与周围的风景相互映衬,形成一道新的靓丽风景。  

东丰坑村

  东丰坑村三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418户,1015人,其中东岩头6个村民小组187户447人,石门坑6个村民小组165户394人,丰岩山3个村民小组,66户174人;劳动力672人,土地总面积4020.6亩(约2.68平方公里),居民点面积234.19亩;农田面积442亩,旱地面积274亩,山林面积1536亩,茶叶面积1040亩;主要经济来源茶叶,全村有70%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其次是劳务和蚕茧。  

下岩贝村

  下岩贝村村下是岩山,村居山背之上,故名下岩背,又因“背”与“贝”音近,写成下岩贝。位于穿岩十九峰的背面,左于江从其山脚蜿蜒而过,村前是穿岩十九峰和巍然台头山,村下是茶筛湾峡谷,既是个风景秀丽的美丽村落,也是个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下岩贝村有249户627人,8个村民小组。全村有耕地、山林等土地总计2300多亩,其中茶园近1000亩,茶树品种主要有乌牛早、龙井43、迎霜、浙农117、鸠坑种、白茶等。家家都有茶机,村民经济收入以茶叶生产为主。村中有电站一个,装机容量200千瓦,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全村有党员25人,村两委成员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班子团结协调,积极工作,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去年,党支部书记被评为省“千名好书记”。   近几年来,下岩贝村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民生事实工程,新建公厕2座、垃圾房17间,安装路灯70盏;投资50多万元改建村内自来水,让村民喝上了清洁卫生水;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顺利创建县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2014年开始,下岩贝村重点打造“茶乡体验游”项目,建设游步道500米,硬化茶园道路5000余米,道路沿线全部种植了樱花、桃花,建设茶叶加工厂1个,发展民宿床位76张,农家乐1户,努力打造成美丽乡村的样板村、茶乡旅游的综合体、秀峰奇湾的观景台和摄影写生的创作地。   

前后坪村

  前后坪村由前坪和后坪两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0.0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3亩,山林面积1252亩。下有3个村民小组,全村共89户人家,251余人,共有党员20人,6名两委干部。2010以来,已先后获得中共绍兴市委“五好”基层党组织、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县“春妮计划”先进村、“五星级”党支部等称号。  

后岱山村

  后岱山村地处东茗乡南部,是原红星乡政府驻地,村庄总面积275亩,耕地面积1333亩,林地面积5187亩,共有462户,人口1126人,共有党员37人,村民小组11个,村民代表36人。   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新建的办公大楼和公共用房各1幢,硬化村道9500平方,新建公厕7座,拆除粪坑102只,整治污泥塘2只,清除污泥达3000立方,安装污水处理管道550米;新建垃圾房13座,建设污水处理池1座,同时对大会堂部分民房进行了装立面改造,村级服务中心、体育设施、文化书屋每天为群众开放;移植花草树木300多株,实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   

后金山村

  后金山地处新昌县东茗乡西南黄泥坡,离县城大约23公里。因村后山坡形似“金”字,故名后金山。清属丰乐乡,民国28年属东山乡,1950年属穿岩乡,1958年为澄潭公社后金山生产大队,1961年为白岩公社后金山大队,1967年属红星公社改名跃进大队,1980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设村委会,1992年属东茗乡。辖后金山、大爿地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006年后金山村农户413户,人口1028人,2012年后金山农户375户,人口855人。拥有水田449亩,旱地285亩,山林1779亩,茶园715亩。   后金山风景优美。村庄对面就是新昌县著名风景区“穿岩十九峰”,村庄山脚也是旅游景点重阳宫,是县内外游人休闲旅游胜地。  

康庄村

  康庄村由曹波塘、绞车岭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耕地面积708亩,山林面积1536亩,水域面积30亩。共有277户,人口739人。康庄村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茶叶和外出务工为主。康庄村村两委成员7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4人。  

上来村

  上来村建于宋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距新昌县15公里,东与东茗乡东芝村毗邻,南与澄潭镇坑下村交界,北与梅渚镇官塘村相连,有“东茗窗口”之称。村内硬化道路7公里,村内面积254亩村庄用地面积11658平方米。村级组织配套齐全:要党支部委员3人,村委成员3人,村监会3人,会计、出纳、计划生育联系员,村民小组长,道路养护联系人人员,义务-员,班子健全,运行状况良好。农户数415户,总人口1052人,自然村6个,水田539亩,旱地286亩,山林1302库,村民小组11个,党员34名,村民代表38个,茶园620亩。   上来村最新的荣誉称号有:2010年,村庄整治和建设先进村,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三星级,2006年五好基层党组织,2009年,市级生态村,2011年,“五好”基层党组织,2015年,清洁家园先进单位。   

黄潭村

  黄潭庵自然村:清代属彩烟乡,民国28年属东山乡,1958年为澄潭公社黄潭坪生产队,1961年为白岩公社黄潭庵大队,1967年属红星公社新胜大队,1980年恢复黄潭庵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为红星乡黄潭庵村委会,1992年属东茗乡.    黄潭坑自然村:清代属彩烟乡,民国28年属东山乡,1950年属白岩乡,1958年为澄潭公社黄潭坑生产队,1961年为白岩公社黄潭坑大队,1967年属红星公社东升大队,1980年分为三个大队,成立黄潭坑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为红星乡黄潭坑村委会,1992年属东茗乡.  

白岩村

  白岩村有两个自然村(里、外白岩),现有农户350户,1058人口,水田面积485亩,旱地面积850亩,其中有茶园750亩,桑园150亩,农民人均收入可达6000余元,农户经济来源主要靠以炒制名茶为主。白岩村两委会干部7人,村支委委员3人,村委委员4人,党员31人,村民代表18人。该村旅游业丰富,如有倒脱景点、大岩庵佛教等,吸引着四方游客,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该村也是种茶、桑、白术、烟叶的名产地。 白岩村与马安山村、石下坑村、东丰坑村、下岩贝村、前后坪村、后岱山村、后金山村、康庄村、上来村、黄潭村、东芝村、东茗村、章黄山村相邻。

东芝村

  东芝村位于东茗乡东北部,与七星街道、梅渚镇、城南乡接壤。2004年5月,由东井、产芝2个行政村撤并建立,各取一字得名。辖东井、产芝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420户,1048人。有耕地867亩,茶园550亩,山林3690亩。种植水稻为主,产茶叶、各料烟。东芝村是全乡集体经济较好的几个村之一,来源主要依靠村水电站,年发电量在100万度左右,收入约20多万元。村两委成员7名,其中村支委3名,村委4名,全村共有党员36名。   

东茗村

  东茗村莒溪自然村原名改溪,村中有条小溪,古时山洪为患。为了安全,人们把小溪改道村前,故名改溪,后村子扩大,形如一龟,人们就把改溪叫成龟溪,因龟与莒属同音,就写成莒溪。宋元丰2年迁移于此,距今已有935年历史。长乐自然村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距今亦有600多年历史。里外了山自然村清属丰乐乡八九都,宣统2年属西区澄潭乡。   改革开放后,村两委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2010年以来,投资1086万元进行小流域治理、污水管网、饮用水改造、街道两侧区块美化绿化、横街拆迁及道路硬化、农民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建设。2013年计划投资270万元进行直街拆迁、新建村办公大楼、长乐村饮用水改造、小流域河道扫尾、农村土地整治等建设。目前,东茗村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环境卫生整治,山清了,水秀了,路宽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人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的改观。2012年度东茗村被评为市级中心村。   二、民风淳朴,人文积淀深蕴   东茗村群山环抱,溪水长流,西有长乐坑、南有了山坑,汇集于莒溪这块特定的风水“龟”地。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心善良,世代以农为主。古时候,陈、王族内留有荣田作为后辈读书的资助产业。陈氏族中还办起了小书房。秀才及第众多,近代出国留洋成名者亦有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中王、张、陈、吴、叶占多数,异姓也占一定的比例。   东茗村的民宅依山傍水,建筑风格有传统型,亦有时代型,发展到目前的现代型。翻开封存的历史,追寻远古的根基。村内原有清代古建筑“王公祠”、“万善庵”。雕梁、斗拱、楹联、匾额,现在尚可见到的还有清代民宅二王堂前“世德堂”,具有时代背景建筑的长乐大寨屋,一排连一排,整整齐齐,风格特异。   大台门口清代古井,明代鸟兽石雕图案,清代石拱桥“万庆桥”,明故儒学训导兰州吕先生墓志铭抄录原文以及大山庵内清代民国匾额等仍然保存完好。莒溪狮子班,坐唱班比较有名,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才解散。现在除坐唱艺人外,狮子班传承者尚有人健在。文化是传承历史的见证,至今古风尚存,不但有田野山水自然风光之美,更有隽永深厚的历史人文遗迹可圈可点,可供游赏凭吊。   三、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优美   东茗村有不少名胜古迹,莒溪自然村南约150米有一山形如卧狮,与对面的白象山遥遥相对,传说狮子白象把关,“内必有封建之大地”。狮子开口处有一天然石窟灵岩庙,占地约250平方米左右,庙内造型各异的佛像端正而坐,香火不断。庙前有苦槠、生榔榆、香枫、冬青、青松等参天古木,县人民政府立牌保护的苦槠树已有300年历史。据说该庙早年远近闻名,香火非常旺盛,每逢农历八月十六日庙会做戏三天三夜,广聚四方乡邻,善信朝圣,煞是闹猛。在明万历誌、清代、民国誌中均有记载。民间还有“僧尼幽会”、“神秘乞丐”、“牧童蛇谷脱险”等口头传说。有联赞曰:“灵岩水绕藏仙府,鹫窟云遮隐鹤居。灵峰峭拔无双地,岩石峥嵘别无天。”   元末清初建的大山庵,据《黄龙出洞祖坟》考证,“山庵吉地、群山环抱、曲径奇峰、狭谷涧流、洞水天泉、云霞呈秀”等碑文词句,体现大山庵圣地昔日幽深的境界。庵后岩洞里有一天泉,泉水长年不断,因为泉水的位置在山顶上,固取名“天泉”,泉水来历至今还是一个迷,传说能治百病,痢疾患者喝上“天泉”水,止泻效果非常明显。莒溪万善庵,庵容大,正殿、厢房、山门庭院都很气派,有比丘尼住庵修行直到解放后圆寂。    东茗村景点繁多,琳琅满目,行走山洞田野,步移景换。村内有“双溪玉带”、“品字塘”、“大弄西塘漫步”、“大山林海”、“年鱼斗水”、“灵岩雄狮”、路西“鸳鸯湖”、“白面岩”、“元宝山”、“一线天”、黄芝岭脚“姐妹湖”、称砣岩“点将台”、大山头“穿牛鼻头孔”、了山“百步岭”、“黄龙出洞”等,这些都是处女型景点,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四、旧貌换新,人民安居乐业    东茗村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夏雨热同步,秋冬光温互补,独具一格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千百年来,村民在这块土地上勤劳生活,勇于致富。东茗村水利资源十分充足,全村共有小二型水库2座,小三型9座,山塘水库56座,其中黄芝岭水库蓄水45万方,大寨水库蓄水28.7万方,确保一方良田灌溉。大弄、细弄、塘弄、文弄、马家弄、子母弄、长乐畈、里了山畈、外了山畈等千亩良田,民间流传着“九弄三畈熟,黄狗不吃粥”之说。通过近几年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山塘水库进行了加固改造,排灌渠道进行了整修,90%以上的农田得以旱涝保收,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得到进一步保障。   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传统农业更趋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方向发展。现已形成烟叶、茶叶、树叶(柃木、杨桐叶)三叶经济为主导,通过土地流转,迷你茗香红薯等规模化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东茗一号”茶叶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加快了茶叶发展步伐,茶叶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5%。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达12973万元。轻纺业、家庭型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村共有25家私营企业,各类轻纺机械450台,250多人从事轻纺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12年村人均收入达9628万元。   宋明朝的古村落,小康家的新农村。改革春风拂人,开放硕果累累。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已自觉形成。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精神文明得到大力提倡,人们正在追求着有益的业余文化生活。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广场舞蹈,太极拳,越剧戏迷等,活跃在山村的每个角落,每逢清晨夜晚,欢声笑语回荡在东茗村的大地上。城镇化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新的集聚点逐步形成,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宽畅的街道,优雅的居住环境,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上海、萧山人来该地度假式定居。   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98%以上。60周岁的以上的老人有养老补贴,低收入户生活有了进一步保障。各种专业知识培训有序地增加,科技知识得到了普及,科技含量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在进一步让这古老的山村焕发出无限的青春活力。   

章黄山村

  时间不祥,石家大户(1户人家总共有62人)修建斋堂庙,开始是供他们自家唱戏用的场地。1953年,因土地改革拆除斋堂庙,于2008年5月至8月新建斋堂庙,现在每年农历6月20那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   嘉庆19年,修建元墰庙。传说当时那里老虎和狼多并且要进村吃人,后来赵元墰元帅打虎,从此老虎和狼就没进过村,于是为了纪念赵元墰元帅村里修建了元墰庙。   民国5年—10年,修建紫寨岭现在是国家的文物保护单位。(当时有个传说,民国5年6堡(现在的章家畈、山东、黄芝岭、较车岭、曹波塘、泯塘江)本来打算在斋堂庙那个地方重新修建一个庙,可是村民在晚上做梦梦到人人都把木头抬到紫寨岭,等第二天清晨,木头真的都在紫寨岭了,于是就把庙修建在紫寨岭了并于民国5年排基石,民国10年完工。)   1958年,山东自然村发生大火灾,瓦片房屋被烧成灰烬,20多户人家无家可归,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灾。   1966年,0。   1967年,修建九间头(大会堂)用于开会;1972年,修建五间头(制茶厂);1975年修建四间头(加工厂)用于加工年糕、稻谷等。   1968年村里开始计划生育。   1976年—1977年,由章家畈、山东、较车岭、曹波塘共-建泯塘江水库(永丰水库)用于灌溉。   1977年,修建章家畈第一所小学,于2007年卖给个人建房。   1979年,章家畈自然村将家宅院发生大火灾,造成16户人家无家可归;隔年小文宅院发生火灾,造成17户人家无家可归。   1981年,落实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同年拆除蔡家祠堂修建供销社。   1981年,调换土地开始修建琅哥到章家畈的马路,于1987年完工。   2003年,完成高山亩水库的溢洪道与灌溉渠道的修砌。   2004年,章家畈、山东、黄芝岭三个行政村合并,命名为章黄山村。   2005年,章黄山村被县政府命名为首批县级“民主管理示范村”。同年开始实行医疗改革,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村务公约制度。   2006年,完成20多亩宅基地整理和完成非标准农田的建造。新建前西屋至少塘和前山门口的村路,硬化了澄儒线至山东自然村的公路。   2007年,完成章黄山、康庄的自来水联合工程和全村村路的硬化工程;受乡中心学校委托拍卖了章家畈村小学。   2008年3月,完成大圹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包括溢洪道的修砌);完成全村的电网改造,新建村老年活动中心并通过县验收,同年被县政府评为县级“村庄整治先进村”。   2009年2月,完成高山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   


章黄山村特产大全




章黄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