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雷村位于巧英乡北侧,与沙溪镇、奉化市交界,乡道路唐石线穿村而过。因为海拔高,气候特别,雷雨天较多,打雷较响,大雷村名由此而得。至今仍为独立行政村。全村有山林面积5864亩,其中毛竹山面积亩,旱地319亩,水田441亩,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6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48万元,人均收入7574元。
大雷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属石灰岩,香灰土质,海拔750米,山林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茭白、高山蔬菜、茶叶,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骡子运输、外出打工、花木种植,其中骡子运输运输全村年收入达100多万,2008年全村花木产值100多万元,已成为全村又一主要经济收入。
大雷村设置有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以及团、妇、民、调节治保组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24206 | 312000 | -- | 查看 大雷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巧英村 |
巧英村位于新昌的东部、巧英乡的西北部,距离县城4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2004年5月行政村调整撤并,由原来的吴家山和巧英2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3平方公里,共有5个村民小组,140户,383人,耕地面积274亩,其中水田235亩,茶叶面积65亩,山林面积3307亩,其中毛竹山960亩。 巧英村地处山区,土壤以沙质土为主,土地较肥沃,梯田占90%,森林资源丰富,主要以毛竹山、松树杂木山,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西瓜、大豆、玉米、花生、高山蔬菜、茶叶,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外出打工和经营第三产业,在家的劳动力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短期外出采杨桐、骡子运输。 近年来,巧英村在乡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建设为重点,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大力构建“幸福巧英”。 |
溪竹村 |
溪竹村位于新昌县城东50公里左右的山区,山高连绵起伏,山清水秀,环境优美。2004年由溪竹、彭潭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到2014年底,全村139户,404人,村总支部共有党员26人,村两委成员8人,全村共有水田165亩,旱地40亩,山林1034亩。 溪竹村集体经济主要是依靠山林承包,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以及农业收入。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种植、花生、毛竹及养猪业为主,杨桐叶的采摘也是村民经济的补充来源。 近年来,溪竹村重视发展建设,响应上级领导号召,开展“五水共治”“清洁家园”“控违拆违”等工作,以“五水共治”为抓手,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给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
莒根村 |
莒根村由后岗岭、榔头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121户,362人,党员27名,3个村民小组,21个村民代表。201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16.4万元,人均年收入15037元。原先位置在巧英水库底,1974年建巧英水库的时候整村后靠,形成了现在的村落布局。 莒根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先后获得了市级森林休闲旅游特色村、市级生态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文化特色村、县级消防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县“清洁家园”十佳先进村。 近年来,莒根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快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步伐。先后建成百果园、樒树园、环库游步道、偃王亭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推动了民宿居和农家乐发展,在省内外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10年的农特产品展销会、2011“新田园风光之旅——魅力竹乡行”及2012年“新田园风光之旅——绿色巧英”等都在莒根村举办。2013年丰岛集团投资300万元建成的莒根村休闲旅游集散中心,集散中心设有标房4个,总统套房1个,加上民宿居的床位,目前莒根村有民宿居床位31个。在莒根村,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土特产熬土豆、连娘麦糕、青麻糍等,亲自体验摘水果、挖番薯、种蔬菜等传统农事活动。 |
溪口村 |
溪口村坐落于省道象西线路侧,巧英水库尾部。一溪从中溪村流出贯溪口村而过,另有两溪秀溪、三坑溪从秀溪坑、三坑村蜿蜒而下,三溪汇聚,形成巧英水库一支长长的拖尾。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43户,436人。现有正式党员25人,预备党员1人,两委干部7人。全村共有山林面积2491亩,毛竹山面积1364亩,水田198亩。主要以农业为主,为此村民人均收入不是很高,集体经济收入更少。近几年来,主要靠扶贫结对来发展。2010年至2013年与新昌县宣传部结对,每年结对资金为50000元。2014年开始与绍兴市行政服务中心结对,共同创建梅渚物业联建项目,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011年进行了村中整治工作,对村中的危房、倒房及其他连片房屋进行了拆旧,共拆旧1012平方米。2012年,在拆旧的基础上对腾出的土地进行进一步利用,投如35万元完成了环村道路硬化。2013年,对村中机耕路进行了硬化,总投资30万元。饮水安全工程于2013年8月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9月20日全面竣工。该工程项目总投资112204.51元。 |
中溪村 |
中溪村位于巧英乡西南部,由中溪、长元、上岙、三井四个自然村撤并而成,现有630户,1879人,党员77名(预备党员3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199亩,水田1053亩,山林10089亩,其中竹山6519亩,杉木250亩,茶叶240亩。 中溪村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人均面积达3亩以上。2012年联姻诸暨市光裕竹业有限公司,成立了新昌县中裕竹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股份按光裕竹业25%、合作社其他管理人员25%、全体村民50%的比例进行分配,其中村民50%股份里拿出5%的股份给予中溪村低收入农户,帮助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合作社建成后,日消耗毛竹3万斤以上,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村集体收入增加了5万元,并保证了当地至少有13人每月有2500左右的固定工资收入,实现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中溪村在致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规划总投资90万元,拆旧1100平方米,建设休闲健身场所1000平方米,文化中心大楼1207平方米,已竣工完成。 |
三坑村 |
三坑村,原称三泾,位于新昌县东部,是乡政府所在地,有东田、庙前、里坞坑、外坞坑四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90户,1391人,全村共有水田867亩,旱地103亩,山林6079亩。三坑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村民主要收入来自笋竹、茶叶、苗木等农业收入及五金、轴承等劳务收入。 村居创建于北宋绍圣年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三坑由刘氏家族兴家而起,据刘氏家谱《三泾刘氏宗谱》记载,三泾刘氏为中山靖王之后,三泾第一代刘氏始祖为仁忠,仕至尚书兼太师俸府。仁忠在北宋为官时,前来大佛寺游览,在去宁海途中,见三泾山环水丽,后有纱帽山,前有狮子白象山管门,是九龙抢珠之宝地,就隐居了下来,成为三泾刘氏第一代世祖。 民国时,三泾改称为三坑,现存古迹众多,有首建于明朝的三坑真君殿、三坑风雨桥,有历时数百年的精致古民居群,有相传宰相刘墉的祖坟,三坑绚丽的山野风光,映衬着古朴典雅的古建筑,这是一片迷人的山野村落。 三坑自然景色与古朴景观同样美丽。满山翠竹遍布,山风拂过翠竹,竹海波涛起伏,无边无际。虎双坑双龙瀑布,两龙泉从石崖同跌一潭。数百年金钱松、白果树,与小溪流淌发出的清脆击石声交相呼应,形成优美的协奏曲。 |
唐家村 |
唐家村位于巧英乡东侧,东与上三坑村、西与三坑村相邻,四周青山环抱,省道象西线穿村而过,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236户,690人,其中党员37人。土地较肥沃,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水田355亩,旱地77亩,山林面积1461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毛竹、苗木,本地企业和外出打工,运输业,畜牧养殖。2013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080元。 近几年在结对单位、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唐家村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是投资20万元硬化村中道路1200平方米,使全村的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二是投入3万余元拆除露天粪坑150只,投入10余万元新建公共厕所3座,农户生活污水处理。三是投资近10万元改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增添娱乐设施,使其成为农民学习、娱乐、交流的场所。四是投资2万元建垃圾房8只,购买流动垃圾箱10只。五是投入3万元安装路灯58盏,实现全村亮化。六是投资48万元完成了“一事一议”自来水改造工程。七是落实保洁员1名,落实保洁责任,每天打扫村中道路1次,做到无暴露垃圾。全面清理了村内水渠,水面漂浮物,实施河道长年保洁。 |
上三坑村 |
上三坑村位于巧英乡政府驻地东南二千米山岙,村因坐落三条山坑汇合处的上游得名,位于新昌县东部,与宁海接壤。全村307户,895人口,有自然村平砚。山地面积3888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838亩。清属善政乡二十七都,宣统二年属东区沃洲镇。民国二十四年属五中乡,三十六年属五中乡六保。1950年属三坑乡,1956年属联盟乡,1958年为小将人民公社三坑大队上三坑生产队,1961年为三坑人民公社上三坑大队,1983年属三坑乡,1992年属巧英乡。俞,刘二姓居多,据《三径刘氏宗谱》记载;三径刘氏始祖刘仁忠,南宋初官至尚书兼太师,致仕后,因海盗拢攘,自宁海县顶岙卜居此地,俞氏迁自县城静安坊。 位于巧英乡上三坑村的风雨桥,是旧时三泾至宁海的交通要道,现存建筑系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前,新昌有关部门投入专项资金15万元对其进行全面修缮,修缮后的古桥面貌将焕然一新。 |
细心坑村 |
细心坑村位于新昌县东部,全村227户,640人口,上一年度农民人均收入82084元, 一直以来环境面貌以及道路设施都比较差。2011年4月换届以来,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投入、大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他们首先实行村容、村貌大整治,硬化了村内道路,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建设;新建了公共厕所;积极绿化美化环境,村庄绿化率达70%。投资5万元改造了村办公楼,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了硬件设施。创办了“星光老年之家” 满足了村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求。 |
联防村 |
联防村 联防村座落于巧英水库边,省道象西线穿村而过,四面环山,景色秀丽。全村137户455人,由防山、将山坑、店前三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39亩。山林面积3296亩。主要特色产品为毛竹、笋。村有大会堂九间,面积280平方,建有老年活动室,有彩电、麻将牌、象棋等设施设备,使全村老年人老有所乐。村还建有无害化公厕两个,村中道路已全面硬化。2010年,又硬化了青坑通村道路,方便了村民出行和生产生活。拆粪坑、户厕改造、公共厕所和垃圾房等“四改一拆”活动,使村庄环境越来越整洁。建设中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将为村民文化活动提供场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
大雷村 |
大雷村位于巧英乡北侧,与沙溪镇、奉化市交界,乡道路唐石线穿村而过。因为海拔高,气候特别,雷雨天较多,打雷较响,大雷村名由此而得。至今仍为独立行政村。全村有山林面积5864亩,其中毛竹山面积亩,旱地319亩,水田441亩,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6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48万元,人均收入7574元。 大雷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属石灰岩,香灰土质,海拔750米,山林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茭白、高山蔬菜、茶叶,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骡子运输、外出打工、花木种植,其中骡子运输运输全村年收入达100多万,2008年全村花木产值100多万元,已成为全村又一主要经济收入。 大雷村设置有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以及团、妇、民、调节治保组织。 |
桥下村 |
桥下村 桥下村是离乡政府最近的一个行政村,行政村最近的一个行政村,总面积7929亩,全村266户,891人口,有耕地543亩,其中水田486亩,旱地57亩,山林总面积4610亩,其中毛竹山2200余亩,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2万余元,主要是茶叶、山林等项目承包收入。2005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31元。 一是山林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毛竹资源较多,全村具有2200亩毛竹山的有利条件,村干部结合实际,带来群众外出进行实地考察,发动群众因地制宜,进行开发整理“竹笋”两用山,提高山林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
五星村 |
巧英乡五星村位于新昌东部,离省道象西线约10公里,离县城50公里,距宁波市100公里,北纬29°21′至29°24′,东经121°3′至121°11′之间,海拔高度在500-600米之间,与奉化、宁海交界。于2003年由原来的新龙、飞天蜈蚣、石研坑、五公岙、石棋盘等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366户,1111人。水田707亩 |
尖坑村 |
尖坑村260户人家,724人口,村两委班子7人组成,有党员32名。全村有耕地面积580亩,山林面积2902亩,其中毛竹面积1592亩。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人均收入7053元。由于尖坑村距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虽然自然条件尚可,资源丰富,但许多产品开发一直处于粗加工状态,效益不高。 尖坑村两委班子团结,主职干部年纪轻、文化程度高,具有创新思想,能团结广大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任务,为民办实事。 |
雪头村 |
{村情村貌} 雪头村位于新昌县东部,离省道象西线约10公里,距宁波市100公里,海拔高度在500-600米之间,由上雪头、下雪头、同坑、马坑、安头五个村于2003年12月撤并而成。现有农户748户,2051人口,有水田1481亩,旱地397亩,山林10080亩,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844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9.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707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红壤两大类,大部分山地表土由于自然植被枯枝败叶腐殖质沉淀,土质肥沃。 巧英乡雪头村设党总支,支委4人,村委5人,团、妇、计生、会计、出纳等各组织配备齐全,作用发挥良好。全村共有党员86人。 {村史沿革} 据记载,雪头有一座大山,山名为鳌坑,因山高寒冷,积雪较多,雪水沿溪而下经过村庄,是雪水下来的第一个村庄,古称为"泄头庄"。古以龙潭坑为界,龙潭坑有一瀑布,名称为"泄岩",就以泄岩为界,上面通称为"泄头",下面为"泄下",后来将"泄头庄"改名为"雪头村",其村又分为上、下堡,解放后分为雪头上、下村,也就是后来的上雪头、下雪头村。 {经济发展} 村主要特色经济有杨桐采摘、红豆杉种植 工业经济主要有羊毛衫加工和轴承及配件加工 农业特产有竹笋(包括咸糖笋、羊尾笋、笋干、笋丝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