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村 三江口村位于店口镇区西南面,东接沥山湖村与江东社区,西南接鲁戈村,西为南联村,背临湄池,由三江口、下陈、郑应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距镇中心5公里。三江口村位于店口镇区西南面,东接沥山湖村与江东社区,西南接鲁戈村,西为南联村,背临湄池,由三江口、下陈、郑应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距镇中心5公里。,因驻地坐落在浦阳江、枫桥江、西江三江之口而得名。全村共有农户892户,总人口2483人,耕地面积1780亩,其中水田1662亩,旱地118亩,2011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6216.27万元,其农业2256.62万元,工业66746.9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18.20万元, 人均纯收入29622元,
三江口村的村名源自于它的地理位置。远在明代,三江口村被称为丫江口,顾名思义就是三江之岔口,东面是源于嵊县的枫桥江,俗称东江;西面是源于浦江的浦阳江,俗称西江,两江会聚入流浦阳江至钱塘江的,俗称下江。三江之水的汇合处即为三江口。
三江口是出入南北,横穿诸绍的水路要道,其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伐战争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都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因而三江口村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这也造就了三江口人顽强执着的革命斗争精神。
近年来,三江口村经济发展迅速,村级经济主要以五金加工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养殖珍珠、淡水鱼类为主。2009年三江口村人均纯收入为24452元。2006年来村内已陆续实现了道路硬化,饮水净化,村容整齐化。三江口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三江口村都会组织一年一度的水灯节,村民们将一只只手工制作的荷花灯放于浦阳江上,以纪念美女西施娘娘。
目前,三江口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村”的战略,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努力把三江口村建设成为“村美、户富、风正、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江口村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诸北小城市”建设为第一目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争创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和谐发展的先导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模范区。三江口村是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诸暨店口镇,由于浦阳江、枫桥江、湄池江三条江汇合于此,故而得名三江口。与三江口村传承千年的古老历史相映成趣的是,该村传承千年的民俗活动“三江口水灯节”。
农历七月十五对于三江口的人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春节。鸣礼炮、做祭祀、演戏剧、放水灯,这些都成了三江口必不可少的庆典环节。夜幕低沉,潮水渐退,碧水涟涟的三江口上,摇曳的波光水影,映衬着点点水灯,勾勒出一道跨越千年、充满梦幻色彩的亮丽风景线。
古老水灯的动人传说
三江口的百姓放水灯礼送西施
摇曳在三江口上的水灯,虽飘逸雅致、隽永工巧,却承载千年历史的厚重,记录着古越国人的心愿和希冀,刻录着一份浓浓的爱国情怀。
旧时,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又叫“盂兰盆会”,每逢这一天佛教徒都要进行诵经布施,以使众生免予倒悬之苦。后来逐渐演化出了“放水灯”的习俗,以祭祀先人和意外亡死者。
民间习俗的传承,往往会融入当地相关的人情风物,在三江口“中元节”就与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挂起了钩。相传2000年前诸暨美人西施由越入吴时,走的就是三江口这条水道。七月十五那天二更,去吴国的西施用竹筏划到了三江口换船,当时的三江口族长鸣锣唤起了村民,用灯笼火把在两岸送别这位为国赴吴的奇志美女。西施换船北去时,村民又点燃禾草,投于江面。燃着的成堆稻草,随船而去,以礼送西施。并从此相沿成习,每年的这一天,三江口的村民必携灯点烛,放于水面,任其游弋。
曾经水灯的抗日血泪史
满江水灯,为激励人们“勿忘国耻”
到了近代,三江口的水灯里更浸润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坚毅不屈、保家卫国的牺牲壮志。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至年底浙赣铁路中断,三江口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军在沿江设路障,架浮桥;第79师后勤部、红十字会在此地樟树下治疗伤员;第3战区支前派出所派人员送粮送弹在三江口宿营。
1940年2月17日,丧心病狂的日军在三江口实施野蛮的空袭,掷下炸弹,机枪横扫,焚火烧毁民房,无恶不作。日军进犯扫荡三江口三天,血腥地-我抗日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江口惨案”。在当年农历七月十五那天夜里,村民放出满江水灯,以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军民,并激励人们“勿忘国耻”。
如今水灯的诗情画意
缅怀祈愿,美丽快乐的水灯节
远去了历史的争锋相对,少却了流血杀戮。现在三江口的水灯,更多寄托的是人们对先祖的缅怀思念,以及祈求现实的安康太平。农历七月十五,点亮水灯,许下心中心愿,水灯带着人们的各种愿想流淌到远处。
去年农历七月十五,三江口人又办了一场热闹喜庆的水灯会,规模为近年来之最。上万盏水灯映红了三江口两岸,赶来观看的人群和车辆差点把诸湄公路给封堵了。
水灯节当天,依水而搭的台上,老人们在念诵着祈愿平安的祭文。江岸两边人声沸腾,鼓乐喧天。空中礼花盛放,映亮了擦黑的天幕。江面上,一艘大船停泊江心,身着华服的演员们,演出着生旦净末的越剧。环绕大船周边的10艘小舟,每条舟上都有3人,一人撑桨把舵,两人点放水灯。
40多分钟后,偌大的江面已铺满了水灯,点点水灯依退潮的水势向着钱塘江方向流去,满江璀璨的光点,各式水灯,大如小舟,小似莲花,摇曳在水波上,恰如流动的星河。热闹的水灯节,也在众人祈愿中达到了巅峰。
水灯是怎样制成的?
看上去简单其实很有门道
每年漂流三江口的水灯都是由村里上年纪的长辈亲自监工督作,用纸张折捏糊制而成。去年,时髦的年轻村民买了300来只的现成水灯赶盛会,想与老传统一较高下,却一齐败下阵来。购置的水灯,不是容易熄灭,就是很快烧干了主体。看来这简单的流传千年的制灯老手法,还是颇有门道的。
今年84岁的田章福就是熟谙此法的老前辈,历年的水灯节里他都是督阵教头之一。老田告诉记者,水灯在他孩提时代的记忆里就占了相当比重,那时村里以户为单位发纸张,让大家自己制作,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就统一去放,而灯的制作技法也是代代相传的。
据老田介绍,做三江口的水灯,说容易也容易。拿一张10厘米见方的正方形大红纸(农村写春联时用的纸张),对角折起,然后根据自己喜好,可折成方形的碗状,也可做成别致的荷花形。然后剪一小片桃花纸,捻成火柴棍大小,一头扯开两三毫米,用做灯芯。再将灯芯粘在灯中间,一只水灯就初具模样了。
可要让水灯点得亮堂、燃得时间长却有窍门。灯制成后,在放灯的前一天晚上,得拿毛笔沾上煤油涂抹灯芯,次日便能引燃。之后用调羹舀取香油倒入灯肚中,做燃料,一般8厘米大小一盏灯,放两勺香油即可。“香油放少了,灯会烧着,放多了也浪费。”老田说,放香油时得特别仔细,不能沾到灯芯,不然第二天就不易引燃。
到了放灯那日,村里挨家挨户人赶制灯,会有专人收集聚拢,分装在大的竹制簸箩中。“去年,有一万多只,村里的老人小孩统共做了近10天才完成,做好后,足足装了30多只大簸箩,分了10只船才放光。”老田告诉记者。
放水灯有啥讲究?
放的人要“考试”放的时间也要掐准
“村里的河灯,基本都统一由专人放的,岸边的人自发放的基本都是外面来人。”村民田勇告诉,在三江口看水灯,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但放水灯在三江口却是极其讲究的事。
在三江口,能上小舟放水灯的人,除了得满足“本村户口”的首要条件,还得通得过村民的“考试”,考试的项目就是水性、驾船技巧、平衡性以及临时的应变能力。“三江口以前是个渡口,老一辈的村民基本都会水,能驾船,但现在交通便利了,摆船的人少了。小船比较难驾驭,放水灯时晃荡起来平衡性控制不好,很容易翻船。”该村田书记说,之所以会有如此苛刻的准入条件,当然也是从安全角度出发。
除了选放灯人很有讲究,放灯的时间也要掐得到位,放灯前还得有懂行的老人看天时和水文。原来三江口临近钱塘江出海口,农历七月十五又有潮汐。涨潮时放灯不仅流向不畅,灯极易被江水打翻。退潮时水流太快,灯也容易一下被冲跑。所以要选择在潮水将退,而又未完全退尽之时,水波较平缓,水流速度也适中之时才为最佳。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81104 | 312000 | -- | 查看 三江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鲁戈村 |
鲁戈村 鲁戈村位于水清秀丽的浦阳江畔,店口镇西南部,浦阳江支流东江、西江流经村庄两侧,公路、水路交通便捷,环境秀美,物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村庄背靠鲁戈山,面临下四湖,由原金戈、白埭两个自然村合并组成,村庄区域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农户367户,总人口987人,有水田734亩,山地221亩。2011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807.50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325.37万元,工业总收入14387.1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9.5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9371元。改革开放以来,鲁戈村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重视五金、轻纺、养蚌等产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2003、2004年度被店口镇评为先进村委,2005年度被评为诸暨市卫生村、诸暨市民主法治村,2006年度被店口镇评为先进村务工作小组,新农村建设、财务管理、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 近年来,我村为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创强村,争五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把村的规划设计和硬件投入放到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对村庄公共设施、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做到更明确完善,力求创新务实的新型农村,着力抓好投入,积极筹集资金,到今年止,村投入资金320多万元,完善公共设施,美化环境,使我村有了崭新的面貌,为创建新农村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本村目前基本上达到“住宅靓化、道路硬化、四周绿化、村庄亮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的要求,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 “告别了茅房住洋房,脱去了布衣穿西装……”拨通诸暨市店口镇鲁戈村任何一位村民家里的电话,都会传来这首旋律优美的村歌——《今朝农民》。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鲁戈村村民的生活正如村歌中所唱的那样,村民们的腰包鼓了,气也壮了,生活不再是从前的那副模样。 鲁戈村背靠鲁戈山,诸湄公路傍村而过,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近年来,该村共投入资金160余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全面硬化长1.5公里的村级公路,在路两旁绿化带种上了桂花树,把穿村公路建成优美整洁的桂花大道。路灯亮化了村里的各条弄堂,全村的基础设施基本达到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 和大多数村庄一样,在完成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后,鲁戈村也把发展重点放在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2006年,鲁戈村建造了村级活动中心,中心设有百姓议事厅、民情调解室、农家影院,在村中央建了两处健身公园和3个灯光 篮球场,帮助成立女子文体队。每天清晨,村里的老人都会在健身公园锻炼身体,收听广播。村民金乃昌是村活动中心的管理员,他说,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农家影院,每天都会有许多村民来这里观看电影。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便成了年轻人的活动场所,篮球赛、交谊舞……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城市的公园。 “村庄的建设搞好了,但要拥有一个优美、整洁、和谐的居住环境,需要每位村民树立责任意识,参与村庄环境的管理。”村委主任钱建荣告诉记者,去年8月份,村里向全体村民和外来建设者发出《倡导文明新风,建设和谐鲁戈》的倡议书,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老年人自发组建了老年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协助村干部管理村务工作,引导村民爱护环境。村民们自发捐钱捐物,设立老年活动室,成立残疾人协会,给予村里老人和残疾人一定的生活补助。 |
中里村 |
中里村 中里村,全村共有农户674户,总人口2001人,耕地面积932.3亩,其中水田883.3亩,旱地49亩,2007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85544万元,其中农业1347万元,工业849250万元,三产3380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41.02万元,人均纯收入24469元.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诸北小城市”建设为第一目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争创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和谐发展的先导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模范区。 |
渔村村 |
渔村村 店口镇渔村村位于浦阳江湄池段,属店口镇的边界村,与萧山毗邻。由渔村和大坞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距店口镇1.5公里。全村现有农户496户,总人口1440人,外来人口56人,本村常年外出人员118人,新近外出人员27人。区域面积2.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2亩,其中水田620.2亩,旱地93亩。山林面积1997亩。山塘水库12个,消防泵2个。液化气公司是本村的经济支柱,个体私营以小五金、水暖管业为主。年人均收入26500元。全村现有党员67人,村民代表35人,团、妇、老龄、财务监督等各项村级配套组织设置完备。2010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0368万元,其中农业77.5万元,工业247876万元,三产238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4.50万元,人均纯收入26555元。 店口镇渔村村位于风景秀美的浦阳江畔,属于店口镇的边界村,与萧山毗邻。由渔村和大坞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距店口镇1.5公里。全村现有农户491户,总人口1409人,外来人口116人,其中持证残疾人10人,区域面积2.4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382亩,旱地50亩,山林面积1997亩。山塘水库12个,消防泵2个。液化气公司是本村的经济支柱,个体私营以小五金、水暖业、商业为主。 近年来,渔村按照“规划要超前合理、设计要求乡村特色、建设要快捷便利”的思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6955万元,其中农业48万元,工业204260万元,三产198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09.23万元,人均纯收入24028元。改革开放以来,渔村村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重视五金、轻纺、养蚌等产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从2002年度到2007年度,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村、市民主治示范村、绍兴市奔小康示范村、诸暨市新农村建设强村、诸暨市百强村、诸暨市卫生村等近20项省、市、镇级荣誉。 渔村村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创强村,争五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把村的规划设计和硬件投入放到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对村庄公共设施、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做到更明确完善,力求创新务实的新型农村,着力抓好投入,积极筹集资金。投入12万元,引通完成村主干道小晒场——大晒场沟渠道路拓宽硬化工程、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投入48万元,引通完成渔村电排站——渔村大坞的沟渠开通工程,为下渔村坞、下神堂坞几百亩良田的旱涝保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投入15万元,开通枫山坞鸿里新农村规划区主干大路一条,投入1.8万元建造中转垃圾站一只,投入1.4万元购入垃圾桶一批,投入55万元对河道池塘进行整治,投资28多万元对全村道路两侧和公共空地进行绿化,投资15万元建设村公共卫生设施投资180万对村内线路进行全面整网,投资近10万对渔村铁路桥洞——渔村原学校的大路整修拓宽工程,2007年整治全村零星空地,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绿化或整平硬化,整治全村范围内的赤膊屋、赤膊围墙,修补和粉刷破旧老房的外墙,清理村内排污沟并进行三面光处理,建造垃圾收集站和公厕,配齐保洁人员。到今年为止,村投入资金近三、四百万多万元,完善公共设施,美化环境,使该村有了崭新的面貌,为创建新农村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本村目前基本上达到“住宅靓化、道路硬化、四周绿化、村庄亮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的要求,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 近年来,渔村两委会在搞好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变村貌,建设村内灯光篮球场,组织村民篮球赛,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高。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村内多年来无-、封建迷信活动,无-伤害等安全事故,群众思想健康向上,民风淳朴,安居乐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多年来连续多次受到地县镇表彰奖励,2006年被浙江省评为文明村。 渔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引导下,在村二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村组织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该村充分利用全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活动载体,村党支部先后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共同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渔村两委会重视新型村委会建设工作,对于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渔村村务大楼是村级组织重要的活动场所。新型村部之新,在于把以前那种集中开会、下达任务的场所,转变为农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和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场所,成为农民群众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神圣职责的阵地。 |
俞姚村 |
俞姚村 俞姚村位于店口镇南端,毗邻山下湖镇和江藻镇,由姚家和紫俞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区域面积2.8平方公里,现有农户417户,总人口1170人,其中党员34人,村民小组9个,村民代表。村民以五金生产加工和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800元。村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村”,“绍兴市卫生村”,“绍兴市五好基层党组织”,“诸暨市十佳基层党组织”,“诸暨市环境整治村”,“诸暨市先进妇代会”等一系列荣誉。 这几年来,俞姚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在08年成功通过了诸暨市新农村验收。俞姚村自创建新农村以来,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精神,结合创建新农村的要求,村两委班子人员按照“-”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强农村交通、文化、环境卫生等基础建设为重点,积极依靠群众,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营造优美、文明有序整洁的农村新形象。 俞姚村“四化”建设已经全面完成;投资30万完成“中心塘”治理工程;投资30万完成污水处理工程;投资25万完成绿化工作;投资25万完成亮化工作;投资6万完成村级规范化;投资6万完成健身器材配置;投资2万完成生态墓改建。全村自来水普及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自创建新农村以来,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级组织得到加强,村党支部先后获得“绍兴市五好基层党组织”和“诸暨市十佳示范基层党组织”殊荣。村班子始终坚持民主、团结的原则,两委班子内部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两委会以团结务实的精神面貌,以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贯彻“创业创新、富民惠民”的精神,积极投身到俞姚村的发展中去,以“创业发展,富民强村;惠民便民、创新样板;管理民主、社会和谐”为目标,力争把俞姚村建设成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侠父村 |
侠父村 侠父村,村名源于革命烈士宣侠父。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西部,东临浦阳江,西靠杭坞山,南接直埠镇,北望次坞镇,茅湄公路穿村而过。由长澜、姚家墩、陈姜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农户1283户,总人口3625人,耕地面积2929亩,其中水田2547亩,旱地382亩.2011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0957.76万元,其中农业3645.70万元,工业182310.18万元,三产14282.4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816.39万元,人均纯收入29780元。 侠父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记录宣侠父光辉一生的宣侠父故居、宣家祠堂。长澜长弄堂见证了曾经的繁华;杭坞山上记载着越王勾践、清皇康熙之遗迹,山上坑坞寺香火旺。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1923年在杭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0员。宣侠父曾为“左联”秘密盟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宣侠父奉-电召到西安,任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专门从事-上层人士的-工作。1938年7月,被-军统局特务组织秘密杀害于西安。 杭坞山。或作坑坞山。杭乌山位于诸暨市北部。海拔583.8米。为湄池镇与次坞镇之界山,更为诸暨北部之屏障。《康熙诸暨县志》中记载:“诸暨为县,左浣江,右长山……由五泄而鸡冠诸山,亘五十馀里,又当渔橹山之北,复参天而起,是曰抗乌山,实为县之后屏。抗乌之后,西则道林诸山,东则紫岩诸山,犬牙鸾翥,而大江出其中。大抵县治坐渔橹,外屏抗乌,面白岩(巢句),内案苎萝诸山。”《乾隆诸暨县志》称杭乌“绵亘花山、义安、紫岩三乡。山势雄峻,县北之镇”。 杭坞山上的“坑坞寺”于2008年开始重新修建。建成后将更名为“三德寺”。该工程总建筑面积约2425平米,总造价约1800万元,为2008年诸暨市市级工程。建成后将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僧聊房、火房、方太办公室、会议室、左右厢房、钟鼓楼、客房及配电房。 近年来,侠父村依托本村资源,重点发展农业和针织业,涌现出了姚汉江等种粮大户和远洋服装有限公司、力源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村两委会班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开展道路亮化和硬化工程、自来水接入工程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致力于将侠父打造成生态村、宜居村、文化村。 |
亭凉树下村 |
亭凉树下村 店口镇亭凉树下村位于素有“渔都”、“粮仓”之称的白塔湖畔,距绍兴城区35公里,诸暨城区33公里,离杭金衢高速公路临浦互通立交口10公里,萧山国际机场35公里,交通便捷。总户数1127户,总人口3005人,2011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88278.62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1739.92万元,工业总收入:271301.7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86.2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9560元。先后荣获“诸暨市先进新农村”、“诸暨市文明村”、“绍兴市卫生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亭凉树下村围绕科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富民、强民”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推广杨梅“断枝增产”技术,提高白梅产出率,建设规模更大、效益更好的杨梅种植地,打响“西何白梅”品牌,打造诸暨北部的休闲旅游胜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整治村容环境,进一步改善村容面貌,发动广大群众改善人居环境,以“住宅靓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庄亮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的标准,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完善村用水、垃圾集中处理、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营造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家园。2007年,将投入500多万元,用于“U型沟”灌溉工程、饮用水工程、新村联网公路建设、变压器增容等项目。村级集体经济中切出资金,用于村民素质技能培训,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加大老年活动室投入,加强外来建设者的管理和就业技能培训,建设文化体育设施,成立文艺宣传队,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营造和谐文明乡风。2007年,投入120多万元,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灯光球场建设、素质培训、老年活动室物品添置、文艺活动等社会事业。 |
上畈村 |
上畈村 上畈村,全村共有农户1110户,总人口3289人,耕地面积2424.4亩,其中水田1821亩,旱地603.4亩,2007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90333万元,其中农业278万元,工业253622万元,三产3344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42.9万元,人均纯收入21547元. 上畈村与鲁戈村、中里村、渔村村、俞姚村、侠父村、亭凉树下村、三江口村、七里村、祝家坞村、湄池村、金湖社区、沥山湖村、湖西村、斗门村、白沥畈村、店口社区、牛皋社区、镇北社区、湄东社区、江东社区、南联村相邻。 |
三江口村 |
三江口村 三江口村位于店口镇区西南面,东接沥山湖村与江东社区,西南接鲁戈村,西为南联村,背临湄池,由三江口、下陈、郑应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距镇中心5公里。三江口村位于店口镇区西南面,东接沥山湖村与江东社区,西南接鲁戈村,西为南联村,背临湄池,由三江口、下陈、郑应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距镇中心5公里。,因驻地坐落在浦阳江、枫桥江、西江三江之口而得名。全村共有农户892户,总人口2483人,耕地面积1780亩,其中水田1662亩,旱地118亩,2011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6216.27万元,其农业2256.62万元,工业66746.9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18.20万元, 人均纯收入29622元, 三江口村的村名源自于它的地理位置。远在明代,三江口村被称为丫江口,顾名思义就是三江之岔口,东面是源于嵊县的枫桥江,俗称东江;西面是源于浦江的浦阳江,俗称西江,两江会聚入流浦阳江至钱塘江的,俗称下江。三江之水的汇合处即为三江口。 三江口是出入南北,横穿诸绍的水路要道,其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伐战争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都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因而三江口村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这也造就了三江口人顽强执着的革命斗争精神。 近年来,三江口村经济发展迅速,村级经济主要以五金加工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养殖珍珠、淡水鱼类为主。2009年三江口村人均纯收入为24452元。2006年来村内已陆续实现了道路硬化,饮水净化,村容整齐化。三江口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三江口村都会组织一年一度的水灯节,村民们将一只只手工制作的荷花灯放于浦阳江上,以纪念美女西施娘娘。 目前,三江口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村”的战略,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努力把三江口村建设成为“村美、户富、风正、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江口村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诸北小城市”建设为第一目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争创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和谐发展的先导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模范区。三江口村是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诸暨店口镇,由于浦阳江、枫桥江、湄池江三条江汇合于此,故而得名三江口。与三江口村传承千年的古老历史相映成趣的是,该村传承千年的民俗活动“三江口水灯节”。 农历七月十五对于三江口的人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春节。鸣礼炮、做祭祀、演戏剧、放水灯,这些都成了三江口必不可少的庆典环节。夜幕低沉,潮水渐退,碧水涟涟的三江口上,摇曳的波光水影,映衬着点点水灯,勾勒出一道跨越千年、充满梦幻色彩的亮丽风景线。 古老水灯的动人传说 三江口的百姓放水灯礼送西施 摇曳在三江口上的水灯,虽飘逸雅致、隽永工巧,却承载千年历史的厚重,记录着古越国人的心愿和希冀,刻录着一份浓浓的爱国情怀。 旧时,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又叫“盂兰盆会”,每逢这一天佛教徒都要进行诵经布施,以使众生免予倒悬之苦。后来逐渐演化出了“放水灯”的习俗,以祭祀先人和意外亡死者。 民间习俗的传承,往往会融入当地相关的人情风物,在三江口“中元节”就与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挂起了钩。相传2000年前诸暨美人西施由越入吴时,走的就是三江口这条水道。七月十五那天二更,去吴国的西施用竹筏划到了三江口换船,当时的三江口族长鸣锣唤起了村民,用灯笼火把在两岸送别这位为国赴吴的奇志美女。西施换船北去时,村民又点燃禾草,投于江面。燃着的成堆稻草,随船而去,以礼送西施。并从此相沿成习,每年的这一天,三江口的村民必携灯点烛,放于水面,任其游弋。 曾经水灯的抗日血泪史 满江水灯,为激励人们“勿忘国耻” 到了近代,三江口的水灯里更浸润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坚毅不屈、保家卫国的牺牲壮志。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至年底浙赣铁路中断,三江口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军在沿江设路障,架浮桥;第79师后勤部、红十字会在此地樟树下治疗伤员;第3战区支前派出所派人员送粮送弹在三江口宿营。 1940年2月17日,丧心病狂的日军在三江口实施野蛮的空袭,掷下炸弹,机枪横扫,焚火烧毁民房,无恶不作。日军进犯扫荡三江口三天,血腥地-我抗日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江口惨案”。在当年农历七月十五那天夜里,村民放出满江水灯,以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军民,并激励人们“勿忘国耻”。 如今水灯的诗情画意 缅怀祈愿,美丽快乐的水灯节 远去了历史的争锋相对,少却了流血杀戮。现在三江口的水灯,更多寄托的是人们对先祖的缅怀思念,以及祈求现实的安康太平。农历七月十五,点亮水灯,许下心中心愿,水灯带着人们的各种愿想流淌到远处。 去年农历七月十五,三江口人又办了一场热闹喜庆的水灯会,规模为近年来之最。上万盏水灯映红了三江口两岸,赶来观看的人群和车辆差点把诸湄公路给封堵了。 水灯节当天,依水而搭的台上,老人们在念诵着祈愿平安的祭文。江岸两边人声沸腾,鼓乐喧天。空中礼花盛放,映亮了擦黑的天幕。江面上,一艘大船停泊江心,身着华服的演员们,演出着生旦净末的越剧。环绕大船周边的10艘小舟,每条舟上都有3人,一人撑桨把舵,两人点放水灯。 40多分钟后,偌大的江面已铺满了水灯,点点水灯依退潮的水势向着钱塘江方向流去,满江璀璨的光点,各式水灯,大如小舟,小似莲花,摇曳在水波上,恰如流动的星河。热闹的水灯节,也在众人祈愿中达到了巅峰。 水灯是怎样制成的? 看上去简单其实很有门道 每年漂流三江口的水灯都是由村里上年纪的长辈亲自监工督作,用纸张折捏糊制而成。去年,时髦的年轻村民买了300来只的现成水灯赶盛会,想与老传统一较高下,却一齐败下阵来。购置的水灯,不是容易熄灭,就是很快烧干了主体。看来这简单的流传千年的制灯老手法,还是颇有门道的。 今年84岁的田章福就是熟谙此法的老前辈,历年的水灯节里他都是督阵教头之一。老田告诉记者,水灯在他孩提时代的记忆里就占了相当比重,那时村里以户为单位发纸张,让大家自己制作,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就统一去放,而灯的制作技法也是代代相传的。 据老田介绍,做三江口的水灯,说容易也容易。拿一张10厘米见方的正方形大红纸(农村写春联时用的纸张),对角折起,然后根据自己喜好,可折成方形的碗状,也可做成别致的荷花形。然后剪一小片桃花纸,捻成火柴棍大小,一头扯开两三毫米,用做灯芯。再将灯芯粘在灯中间,一只水灯就初具模样了。 可要让水灯点得亮堂、燃得时间长却有窍门。灯制成后,在放灯的前一天晚上,得拿毛笔沾上煤油涂抹灯芯,次日便能引燃。之后用调羹舀取香油倒入灯肚中,做燃料,一般8厘米大小一盏灯,放两勺香油即可。“香油放少了,灯会烧着,放多了也浪费。”老田说,放香油时得特别仔细,不能沾到灯芯,不然第二天就不易引燃。 到了放灯那日,村里挨家挨户人赶制灯,会有专人收集聚拢,分装在大的竹制簸箩中。“去年,有一万多只,村里的老人小孩统共做了近10天才完成,做好后,足足装了30多只大簸箩,分了10只船才放光。”老田告诉记者。 放水灯有啥讲究? 放的人要“考试”放的时间也要掐准 “村里的河灯,基本都统一由专人放的,岸边的人自发放的基本都是外面来人。”村民田勇告诉,在三江口看水灯,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但放水灯在三江口却是极其讲究的事。 在三江口,能上小舟放水灯的人,除了得满足“本村户口”的首要条件,还得通得过村民的“考试”,考试的项目就是水性、驾船技巧、平衡性以及临时的应变能力。“三江口以前是个渡口,老一辈的村民基本都会水,能驾船,但现在交通便利了,摆船的人少了。小船比较难驾驭,放水灯时晃荡起来平衡性控制不好,很容易翻船。”该村田书记说,之所以会有如此苛刻的准入条件,当然也是从安全角度出发。 除了选放灯人很有讲究,放灯的时间也要掐得到位,放灯前还得有懂行的老人看天时和水文。原来三江口临近钱塘江出海口,农历七月十五又有潮汐。涨潮时放灯不仅流向不畅,灯极易被江水打翻。退潮时水流太快,灯也容易一下被冲跑。所以要选择在潮水将退,而又未完全退尽之时,水波较平缓,水流速度也适中之时才为最佳。 |
七里村 |
七里村 七里村,全村共有农户1065户,总人口2731人,耕地面积3157亩,其中水田3066亩,旱地91亩,2007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9766万元,其中农业270万元,工业132490万元,三产1371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1.32万元,人均纯收入20503元。 |
祝家坞村 |
祝家坞村 祝家坞村,全村共有农户793户,总人口2200人,耕地面积1312.2亩,其中水田1210.2亩,旱地102亩.2007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0942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2772万元,工业总收入211929万元,三产总收入5411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99.68万元,人均纯收入22428元. |
湄池村 |
湄池村 湄池村,全村共有农户679户,总人口1737人,耕地面积1183.4亩,其中水田1059.1亩,旱地124.3亩,2007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5489万元,其中农业116万元,工业61844万元,三产1286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34.01万元,人均纯收入20427元.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诸北小城市”建设为第一目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争创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和谐发展的先导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模范区。 |
金湖社区 |
金湖社区位于诸暨市店口镇北部,属城中片,交通便利,由四村、小山坞2个自然村组成。 区域面积5.7平方公里,全村有927户,共余2620人,中共党员90名,村民小组11组。 现有水田755.4亩,旱地48亩,山林面积4646亩,到目前为止,共有大小企业300余家,外出经商户50多家,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5790.95万元,其中农业885.51万元,工业451470.38万元,人均纯收入42584元。 |
沥山湖村 |
沥山湖村 沥山湖村,全村共有农户1169户,总人口2856人,耕地面积3016亩。其中水田2775亩,旱地241亩 沥山湖村与鲁戈村、中里村、渔村村、俞姚村、侠父村、亭凉树下村、上畈村、三江口村、七里村、祝家坞村、湄池村、金湖社区、湖西村、斗门村、白沥畈村、店口社区、牛皋社区、镇北社区、湄东社区、江东社区、南联村相邻。 |
湖西村 |
湖西村 湖西村位于横山湖西南面,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独特。村共有农户871户,总人口2463人,耕地面积972亩,其中水田882亩,旱地90亩,2011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650824.39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670.87万元,工业总收入1638311.06万元,三产总收入11677.89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329.85万元,人均纯收入31880元..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诸北小城市”建设为第一目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争创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和谐发展的先导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模范区。 湖西村有着浓厚的革命历史,曾出现过冯文彬等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冯文彬 湖西村个体、私营经济发达,全村有三分之一人口从事管材管件、小五金生产加工,初步形成以PPR管材管件、汽车配件、铜套加工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22.75亿元,各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市农村前列。 村级领导班子换届后,新一届村两委会班子成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店口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建设诸北小城市”的号召,-远瞩、团结协作,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要求,着力做好村庄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级道路硬化工程、饮用水工程等关系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实事工程相继实施完成。同时,投入80多万元重新修缮村祠堂。 农村党支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带领群众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实现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历史使命。湖西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支委班子成员带头加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团结带领广大党员为广大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切实提高村民经营致富的能力。在湖西村,广大党员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尊重,各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党员活动丰富多彩。村党支部在立项目、做决策时,充分听取广大党员的意见建议,真正实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湖西村科教、文体、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卓有成效。2009年,村和店口镇第四人民医院合作,积极争取第四人民医院到村里开设村卫生服务站,从而使广大村民就地就近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今年,湖西村民纷纷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村里60岁以上老年人,除了每月领取国家补贴,村里也按年龄段发补贴,此外,高中阶段学费全免,数字电视转换费、农村医保参保费等等也全部由村集体埋单。 湖西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利用现有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优化第一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提高群众的安全指数,为“建设诸北小城市”,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
斗门村 |
斗门村 斗门村,全村共有农户962户,总人口2558人,耕地面积2339.7亩,其中水田2159.7亩,旱地180亩,2007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4350万元,其中农业301万元,工业167527万元,三产514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802.27万元,人均纯收入20802元. |
白沥畈村 |
白沥畈村 白沥畈村(下畈自然村)位于诸北小城市店口镇,距店口集镇约3公里,诸湄公路直达,交通便捷。白沥畈村,全村共有农户875户,总人口2270人,耕地面积1952.9亩,其中水田1816.9亩,旱地136亩,2007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22281万元,其中农业310万元,工业200540万元 |
店口社区 |
店口社区 店口社区是浙江省绍兴诸暨市店口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306811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681。邮政编码为31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75 ,车牌号码为浙D。与鲁戈村、中里村、渔村村、俞姚村、侠父村、亭凉树下村、上畈村、三江口村、七里村、祝家坞村、湄池村、金湖社区、沥山湖村、湖西村、斗门村、白沥畈村、牛皋社区、镇北社区、湄东社区、江东社区、南联村相邻。 |
牛皋社区 |
牛皋社区 牛皋社区是浙江省绍兴诸暨市店口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306811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681。邮政编码为31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75 ,车牌号码为浙D。与鲁戈村、中里村、渔村村、俞姚村、侠父村、亭凉树下村、上畈村、三江口村、七里村、祝家坞村、湄池村、金湖社区、沥山湖村、湖西村、斗门村、白沥畈村、店口社区、镇北社区、湄东社区、江东社区、南联村相邻。 |
镇北社区 |
镇北社区 镇北社区,社区共有居民962户,总人口2722人,耕地面积389.5亩,其中水田325.5亩,旱地64亩,2007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63618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298万元,工业总收入241757万元,三产总收入2089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23.53万元,人均纯收入22950元. |
湄东社区 |
湄东社区 湄东社区,社区共有居民1084户,总人口2788人,耕地面积835.5亩,其中水田753.5亩,旱地82亩,2007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5444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373万元,工业总收入156044万元,三产总收入49149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24.04万元,人均纯收入21019元. 湄东社区的金浦桥自然村,传说在南宋时,为抵御南犯之金兵,诸暨境内军事活动也颇频繁。相传岳飞率军欲过金湖江(在今店口镇境内,系浦阳江支流),其先锋杨再兴抵江畔,见江水急且深,无路可通,命速架桥。因桥系日夜急铺而成,当时附近百姓称“急铺桥”。后因桥架于金湖江上,故又称作“金浦桥”。旁有村落,亦随之定名为金浦桥村(今属店口镇湄东社区)。 |
江东社区 |
江东社区 江东社区,社区共有居民944户,总人口4401人,耕地面积1188.4亩,其中水田1062.4亩,旱地126亩,2007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2565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317万元,工业总收入88605万元,三产总收入299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28.97万元,人均纯收入20912元. |
南联村 |
南联村 店口镇南联村总面积4.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46人,村总户数917户,总人口2456人。2007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7322 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350.35万元,人均纯收入21299元。先后被评为“诸暨市文明村”、“诸暨市卫生村”、“诸暨市新农村建设强村”等荣誉。南联村背靠杭坞山,面临浦阳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走进村子,不仅看到漂亮的住房,整洁的道路,更有着几千亩葱郁的公益生态林和完备的体育休闲娱乐设施。 近年来,南联村按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以创建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目标,以“科技强村、科技兴村”为抓手,通过科技示范和科技服务的联动和互动,强村富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南联村积极引导村民创办的东大水业、明盛机械、华信弹簧机械、佳华机械等公司走循环经济道路,投入资金,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深入实施节能降耗减污。2006年,全村工业经济总收入达73404万元,实现了生产发展与环境优化的齐头并进。 南联村的珍珠养殖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2500亩养殖面积的规模(包括外省市)。今后,联坞村将进一步利用地域优势,依托山下湖市场,创新思维,借势借力,加大步伐,争取三年内珍珠养殖面积扩大一倍,并促进珍珠加工业发展,改变单一养殖的经营模式,走产、加、销一体化道路。 南联村的效益农业现已初成规模,呈多样性态势。将在现有种养大户的基础上,扶持有经营理念、发展潜力的大户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示范基地,进一步发展效益农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