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迪陈村由巽溪、迪宅坞、陈卜坞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距镇2.5公里,全村共1424人,506户,党员70人,面积6.825平方公里,水田934.20亩,旱地366.4亩,山林8047亩,我村茶叶、轻纺、服装是支柱产业,2007年村工农产值6800多元,人均收入6708元。本村共投入建设资金120万元,新建村公共服务中心大楼一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村内道路全面硬化,新建3个灯光球场,安装4处健身器材场所。曾被评为绍兴市二级平安村、绍兴市生育文化特色村、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关心下一代“四好”先进村等。
2012年,我村按照“村美、户实、班子强”的要求,确立了“立足工业、改造旧村、整治环境”全面建设新巽迪陈的思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村各项工作的总抓手。过去的一年,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部署,我村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环境整治的动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努力做好道路道地硬化、河塘整治、环境绿化、村居净化等事实工程,彻底改变本村脏、乱、差的环境,我们按照硬化、净化、美化、绿化的总体要求,成功创建了诸暨市级环境整治村、绍兴市级环境整治村、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等。
今年,为了加快建设新农村,村二委会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始终将本村的发展、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统一全村人民的思想认识,决定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新农村创建工作,包括污水处理工程、村庄绿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联网公路建设、饮用水安装入户工程、生态公墓建设等,力将巽迪陈村建设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81112 | 312000 | -- | 查看 巽迪陈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罗村 |
大罗村位于陈宅镇东北部,诸东公路沿村经过,距永金高速陈宅互通口仅2公里,交通便捷。距诸暨市区25公里,距陈宅镇政府2公里,由原大罗、周宅二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1.932平方公里。 现有总户数450户,总人口1242人,现分为11个村民小组,党员51人,村民代表50人。有水田1100余亩,旱地335亩,山林面积2040亩。大罗村现以纺织业、机械制造为主,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5万元,人均纯收入21828元。近年来,通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各项实事惠民工程,村庄得到美化、靓化。 先后获得市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东蔡村 |
东蔡村位于陈宅镇东面,是永金高速陈宅互通口出口处,交通便捷。距诸暨市区28公里,距陈宅镇政府1公里,由原东蔡、羡塘、大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6.78平方公里。 现有总户数814户,总人口2170人,现分为13个村民小组,党员116人,村民代表45人。有水田1637余亩,旱地350.3亩,山林面积7192亩。东蔡村现已初步形成以服装为主体,并积极发展农家乐等经济主题,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5万元,人均纯收入16550元。近年来,通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各项实事惠民工程,村庄得到美化、靓化。 先后获得市基层组织星级管理三星级等荣誉称号。 |
棠里坞村 |
棠里坞村位于陈宅镇西北部,村东面诸东公路沿线经过,距永金高速陈宅互通口3公里,交通便捷。距诸暨市区24公里,距陈宅镇政府3公里,由原岩头下、棠里、棠一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 现有总户数527户,总人口1445人,现分为10个村民小组,党员64人,村民代表51人。有水田813.4余亩,旱地197.3亩。棠里坞村以种植业等为主,猕猴桃种植发展迅速。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45万元,人均纯收入10605.8元。 近年来,通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各项实事惠民工程,村庄得到美化、靓化。 |
枫树头村 |
枫树头村位于陈宅镇东南部,南面与东阳市交界。距诸暨市区37公里,距陈宅镇政府10公里,由原枫山、高田、南庄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4.83平方公里。 现有总户数475户,总人口1383人,现分为15个村民小组,党员43人,村民代表50人。有水田398余亩,旱地95亩,山林面积5267亩。枫树头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9万元,人均纯收入11042.3元。近年来,通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各项实事惠民工程,村庄得到美化、靓化。 获得市基层组织星级管理一星级。 |
陈宅村 |
陈宅村位于镇中心,是陈宅镇人民政府的驻地。由陈宅、方家两个自然村组成,诸永高速双省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全村2506人,占全镇人口七分之一。982户农户,区域面积13.6平方公里,水田1603亩,山林10769亩。纺织、服装、茶叶是本村的主导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00元,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团结有战斗力。陈宅镇陈宅村属于远郊生态型边远山村,集体经济薄弱。但各项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植业、纺织和服装加工. 陈宅镇陈宅村属于远郊生态型边远山村,集体经济薄弱。但各项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植业、纺织和服装加工。面对严格要求的新农村创建目标和村民强烈要求改变村容村貌的呼声,村党支部、村委会紧抓财政奖励的契机,用足用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政策。村两委会提出,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决定对村的道路工程项目进行建设,力争在2012年10月月底前完成。这项工程的投入可以极大的提高我村地位。道路建设工程的投入可以让全村群众改善交通,提高生活质量,道路建设项目的完成将极大的激发村民参与村公益事业的建设热情,能使2506人受益,受益面积13.67平方公里。 我村按照“村美、户实、班子强”的要求,确立了“立足工业、改造旧村、整治环境”全面建设新巽迪陈的思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村各项工作的总抓手。过去的一年,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部署,我村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环境整治的动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努力做好道路道地硬化、河塘整治、环境绿化、村居净化等事实工程,彻底改变本村脏、乱、差的环境,我们按照硬化、净化、美化、绿化的总体要求,成功创建了诸暨市级环境整治村、绍兴市级环境整治村、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等。 今年,为了加快建设新农村,村二委会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始终将本村的发展、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统一全村人民的思想认识,决定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新农村创建工作,包括污水处理工程、村庄绿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联网公路建设、饮用水安装入户工程、生态公墓建设等,力将巽迪陈村建设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巽迪陈村 |
巽迪陈村由巽溪、迪宅坞、陈卜坞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距镇2.5公里,全村共1424人,506户,党员70人,面积6.825平方公里,水田934.20亩,旱地366.4亩,山林8047亩,我村茶叶、轻纺、服装是支柱产业,2007年村工农产值6800多元,人均收入6708元。本村共投入建设资金120万元,新建村公共服务中心大楼一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村内道路全面硬化,新建3个灯光球场,安装4处健身器材场所。曾被评为绍兴市二级平安村、绍兴市生育文化特色村、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关心下一代“四好”先进村等。 2012年,我村按照“村美、户实、班子强”的要求,确立了“立足工业、改造旧村、整治环境”全面建设新巽迪陈的思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村各项工作的总抓手。过去的一年,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部署,我村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环境整治的动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努力做好道路道地硬化、河塘整治、环境绿化、村居净化等事实工程,彻底改变本村脏、乱、差的环境,我们按照硬化、净化、美化、绿化的总体要求,成功创建了诸暨市级环境整治村、绍兴市级环境整治村、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等。 今年,为了加快建设新农村,村二委会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始终将本村的发展、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统一全村人民的思想认识,决定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新农村创建工作,包括污水处理工程、村庄绿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联网公路建设、饮用水安装入户工程、生态公墓建设等,力将巽迪陈村建设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湖田村 |
陈宅镇湖田村地处诸暨市东南部,距诸暨市区25公里,省道诸东线穿村而过,诸永高速公路在村区设有互通口,交通便捷,区位优越。2006年9月份经过行政村撤并,新湖田村和吴宅村两个自然村撤并而成,区域面积4.7778平方公里,现总户数651户,总人口1906人,共青团、妇联、民兵、老年协会等组织健全。 |
石壁湖村 |
石壁湖村 石壁湖村位于陈宅镇南部,由石壁脚、新联、理家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478户,1036人,党员49名,面积105平方公里,水田569.31亩,旱地92亩,山林6838亩,全村以个私经济纺织业、机械业、运输业为主。石壁水库环绕左右,由石壁脚、新联、理家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对外交通方便,村内道路全部硬化,自然村之间以联网公路相连,交通便捷。近年来,我村按照“村美、户实、班子强”的要求,确立了“立足工业、改造旧村、整治环境”全面建设新石壁的思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村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年初以来,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部署,我村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环境整治的动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几年,在石壁湖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动作用,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村各项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速期,村容村貌快速改善,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基本到位自2008年并村以来,在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精心配合和努力发掘下,先后争创了诸暨市环境整治村,诸暨市体育特色村、诸暨市五星级文化阵地、诸暨市卫生村,为石壁湖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村内设立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农技培训室等,村里有中老年妇女组织的腰鼓队、锣鼓队等,每天晚上都有不少村民参加健身等文娱活动。 石壁湖村紧紧围绕石壁水库,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大自然造就了石壁水库的美,石壁水库滋润了石壁湖人民的美。本村人民勤劳致富,纺织经济较为发达。 |
绿化村 |
绿化村 绿化村位于陈宅镇东南部,由擂鼓山、陈川二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距镇5公里,诸东公路、诸永高速从村中穿过,全村总户有535户,总人口1239人,党员44名,面积2.54平方公里,水田265.5亩,旱地83.7亩,山林11077亩,茶果230亩,人均收入为7687元。全村现有个体家庭私营企业80多户,诸暨市伟达机械厂500万元年产值以上一家。 绿化村党支部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一心,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进取、狠抓落实,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
开化村 |
开化村 开化村位于陈宅镇东部,北与东白湖镇毗邻,东靠东白山峰,与嵊州相连,距陈宅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东阳市40公里、璜山镇20公里,与诸(暨)永(嘉)高速公里紧邻,交通运输便捷,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也是防控战略要地。开化村由岭后、下吴、金竹坞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14个村民组,人口有2526人,935户。区域面积21.84平方公里,位居诸暨市行政村第二。现有水田841亩,旱地125亩,山地面积19620亩。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板栗等,并盛产桃、李、葡萄等水果。森林覆盖率70%。个体经济以家庭纺织为主,全村拥有剑杆织布机200余台,有萤石矿一个、金兴石粉厂一个,土壤肥沃,植被良好,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雨热同季,交通便利,水电方便,地理气候得天独厚,是大部分畜禽和水果的无公害生长理想地区之一。 村以开发农业为主导产业,经商务农为辅,外出建筑业收入在村民的经济收入占主要地位,农业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 为了让全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村两委计划种植象牙笋300亩,板栗300亩,充分利用荒山发展经果林基地500亩。让全场的群众通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年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另外,计划投资300万元对黄家培水库进行加固修复,在原有两级电站的基础上发展三级电站,以巩固集体经济,预计此工程的完工投产将为集体提供每年50万元的收入。同时计划消除全村的危房,完成危房改造,让群众真正的过上幸福、安全的生活 |
东升村 |
东升村位于陈宅镇北部,交通便捷,诸东公路沿村经过,到永金高速陈宅互通口仅3公里。距诸暨市区24公里,距陈宅镇政府3公里,由原吕村、沙塔、茅岭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2.90平方公里。 现有总户数525户,总人口1305人,现分为10个村民小组,党员53人,村民代表50人。有水田1205余亩,旱地242亩,山林面积2552亩。东升村现以纺织业、种植业等为主,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48万元,人均纯收入21828元。人均收入10824元。近年来,通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各项实事惠民工程,村庄得到美化、靓化。 先后获得市“五好”基础党组织,先进党组织,卫生村,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29个。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