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街道高南村位于嵊州市城南新区。由原下南田村和高村合并而成,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高南村抓住机遇,积极有为,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近两年来,高南村投资20多万元,对村布局进行了优化,拆除了乱建乱搭建筑物。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使村面貌焕然一新,给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83002 | 312000 | -- | 查看 高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越社区 |
嵊州市城南新区(三江街道)新越社区成立于2013年8月,位于领带园三路10号。辖区范围东至嵊州大道南,南至甬金高速,西至官河南路,北以兴盛街与官河南路交叉点向东沿兴盛街至仙湖路、仙湖路向南至领带园一路、领带园一路向东至嵊州大道南。社区住宅区分为两个小区,分别为中大·剡溪花园和锦绣嘉园,共有楼群28幢,71个单元,别墅51幢,排屋22幢,现有住户1395户,人口5000多人(包括流动人口)。市府大楼、企业总部大楼、领带园厂区划归新越社区管理。 新越社区办公大楼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设有“一站式”服务办事大厅、党员活动室、大会议室和小会议室等。目前配备工作人员5人,根据工作需要划分文书、综合、社保、组纪宣、党建、人武、民政、老龄、综治、计生、妇女、卫生、档案等职务。社区党总支下设13个党支部,在职党员98人,其中社区第-支部1个,企业联合第三党支部1个,企业党支部11个。 新越社区以“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共建和谐”为宗旨,以创建“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服务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为奋斗目标。 |
上东潭村 |
上东潭村位于市区南端,新昌江西岸,毗邻104国道,甬金高速公路通村而过。全村现有农户411户,人口1028人。由原上岛村、东胜塘村和潭遏村合并而成。上东潭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42名党员,有耕地601亩,山林400亩,茶园50亩,果园80亩,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上东潭人却创造了不小的成绩,上东潭村先后被评为“嵊州市小康建设示范村”、“绍兴市级文明村”、“绍兴市小康百强村”。 上东潭村办公楼院子内矗立着一幅巨大的鸟瞰图,这是一副上东潭人构建自己美好家园的蓝图,也是对上东潭人在过去和未来一直追求和谐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西湖村 |
三江街道西湖村由原来的西港村与爱湖村合并而成,地处城交,位于104国道边,经济发达,该村居民以房屋租赁收入为主,该村共有585户,1472人口,总区域面积1.9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西港村。现在有土地500多亩,其中有300多亩已列入征收范围。全村群众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安居乐业。 |
高南村 |
三江街道高南村位于嵊州市城南新区。由原下南田村和高村合并而成,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高南村抓住机遇,积极有为,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近两年来,高南村投资20多万元,对村布局进行了优化,拆除了乱建乱搭建筑物。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使村面貌焕然一新,给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
下元塘社区 |
三江街道下元塘社区成立于2002年11月4日,地处嵊州市城东南新区,东临上三高速,南接嵊义线,西连剡兴路104国道,北傍曹娥江大堤,辖区总面积为11.3万平方米,辖区居民2989户,在册人口8985人,外来流动人口近2万人。辖区内有企业、商场、医院、学校、农贸市场,经济繁荣,人气鼎盛。 社区居委会组织机构健全,领导班子团结,班子成员有较强的凝聚力,作风正派,工作求真务实,并且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热心为社区居民办好每一件事。社区总支下属有13个支部,215名党员,各个支部组织健全,党组织活动正常、规范,各名党员同志都能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的政策和文件精神。 历年来,在街道党委和政府领导的指导下,社区领导的带领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获得了一下荣誉: 2003年度被嵊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社区 2003年度被嵊州市民政局评为示范社区 2004年度被省民政厅、省老龄工作委员会评为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2005年度我社区选送“携手同行”歌曲在绍兴市“社区之歌”大奖赛中荣获银奖,2006年度被嵊州市残联评为先进集体,2007年度被嵊州市爱国卫生委员会评为卫生单位。 社区紧紧抓住居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加大力度,落实责任,耐心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呼声,及时解决居民的要求和困难。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培养更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摸索出一条既实际,又实用更实效的建设和谐社区的道路。社区工作是一项基层工作,是一项服务千家万户的事业,相信在全社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进! |
上宇村 |
廿里镇上宇村位于廿里镇西方向,距离镇政府4公里,新村由原上宇村、川前村组合而成,全村耕地面积1556亩,水塘面积35亩,全村现有农户451户,人口1511人。上宇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农民收入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以柑桔、水稻、蔬菜为主,养殖业以养猪为主。 |
彭家村 |
廿里镇彭家村位于廿里集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2010年5月村规模调整后,彭家村由原彭家村、大胡村组合而成。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4亩,山地面积3814亩,水塘363余亩。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为粮田和山塘水库承包款。彭家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全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是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柑桔是我村的支柱产业,养殖业分布全村,其中养猪专业户21余家,养鱼专业户5家,养殖收入达到106万元。 |
里珠村 |
里珠村位于廿里镇正北方向,距离镇政府2.5公里,2010年村规模调整后,里珠村由原里珠村和杨家坎头村组合而成。新村全村国土面积2.2938平方公里,全村现有489户人口,1584人。 |
白马新村 |
白马新村位于衢江区廿里镇白马街南北两侧。白马街以北面积为107亩,以南面积为83亩,总面积0.13平方公里。该村是以乌溪江库区湖南镇、举村、岭洋、黄坛口三乡一镇的下山脱贫群众迁建组成。2005年,省委、省政府为解决乌溪江库区群众行路、用电、喝水、通讯、上学、就医、娶亲、发展经济等八大难题,决策实施异地脱贫工程,由政府投资征地并配套基础设施,于2007年完成迁建工作。 白马新村现有农户602户,1759人,分为第一期(2005年开始建房)和第二期(2006年开始建房)两个居民小区。全村劳动力人数956人,外出务工人数650人。 由于是无土安置,迁至白马新村的村民没有土地,农民收入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为了使库区群众能下得来、住得牢、富得快,区政府各级干部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白马新村的就业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白马新村已成为一个来料加工专业村,现有来料加工企业11家,加工产品有串珠、手提袋、帽子、服装、雨伞等多个方面。至2008年,这些企业已为我村解决了5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全村现有卫生室1个,幼儿园2家,小商店6家,老年活动室1个。 |
六二村 |
六二村距离镇政府约4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0亩,水塘面积10亩,辖2个自然村,分别是川前自然村和窑里自然村,全村现有农户191户,人口601人。200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0.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291元,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大田承包款,承包的规模为14亩,年收入1400元。 六二村与新越社区、上东潭村、西湖村、高南村、下元塘社区、上宇村、彭家村、里珠村、白马新村、茶坊村、忠铨村、桥南社区、周家坂村、章村路村相邻。 |
茶坊村 |
茶坊村位于嵊州市三江街道,茶坊村地处嵊新交界处。2007年9月,由原茶坊村、墩头村、任家湾村合并而成。全村863户,2243人。土地肥沃,物产远近闻名。三江工业功能区B区紧邻该村,在建中的市重点建设项目嵊新连接线工程沿村而过,发展空间和潜在优势明显。2008年,投资40多万元将原茶坊小学改建成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社,内设文化活动室、电视室、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信息共享室等,并对操场进行了平整绿化。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为茶坊乃至周边村的村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娱乐的好去处。 我村风景秀丽,是典型的浙东丘陵风景,可谓山清水秀,乡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村中自然村分布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古风尤存。现各自然村之间又有村级联网公路贯通,交通便利。 现如今通过村两委的努力,村容村貌更是有了质的提高,以合理规划为依托,以环境保护为导向,正努力向着花园式现代化的新农村迈进。 |
忠铨村 |
城南新区(三江街道)忠铨村由原忠铨自然村和小山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嵊州市区东南面,天章塔脚下,区域交通便捷畅通,环城南路沿村而过,上三高速和甬金高速依村而卧。该村有个私集聚区一个,企业近20家,现有农户625户,人口1606人,党员53人,农田1116亩,山林214亩,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余万元,农民人居收入达到12329元。近年来,先后多次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嵊州市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三等奖”等荣誉。 忠铨村三委会团结一心,齐抓共干,开拓创新,紧扣“兴办一批实事、构筑一批网格、优化一批机制”这一主题,通过抓稳定、抓经济、抓实事,稳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构建和谐乡村。一是抓稳定。加快了忠铨警务室建设,聘任5名工作人员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日常事务;组建了一支由党员、村民代表、各线负责人组成的义务巡逻队,分组分区开展轮流巡逻。二是抓经济。2009年,投资2万多元,更新维修了出租厂房的自来水管道和危旧电线,保障了各企业的用水用电需求,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同时,合理配置村里现有的厂房、土地、山林、茶园等资源,广开门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壮大了村级经济。三是抓实事。2009年,投资近万元改善了老党员谈心室、老年活动室等场所的硬件设施,新接了两台空调,添置了影碟机和音响,彻底改变了老年活动场所设施不全、老无所乐的局面;2010年,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一条通村公路,不但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还为有效利用原忠铨砖瓦厂土地创造了条件;2011年,又投资30多万元,对环村路进行全面硬化,加快了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完成了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稳步推进;加强了村里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规范了管理制度,明确了责任人员,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
桥南社区 |
桥南村紧邻市中心,由原来的马桥、高家、芭弄、宓家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农户871户,2260人,人口多,事情多,任务重。近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村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工作思路,村民收入稳步上升,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村民业余生活不断丰富,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45.8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76元。荣获嵊州市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目前,根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和《嵊州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的总体布局,在嵊州老城区与新昌城区的中间地带将建立一个无缝对接、经济融合的现代化城市核心,城南新区规划建设范围也将扩大,而桥南村正好位于这个重要区域中,村三委会以此为契机,坚决拥护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结合村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努力使桥南村的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村庄更加美丽,经济更加强。 一是做好农村社区化。桥南村是三江街道农村社区试点村,村委会将以此为载体,把城市的观念引入农村,创新农村工作思路,促进村到社区的过度和融合,积极创建城郊特色的农村新社区。 二是做到干部办事制度化。首先是民主决策制度化。对涉及村建规划、宅基地审批、村集体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问题,采用两委会讨论、村民代表会议环境、表决的方式进行,以争取得到极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是干部上班制度化。严格执行目前的值班制度,并增设村干部集体办事日,努力做到群众有事能找到人,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搪塞,不拖拉。同时增加对离岗老干部、贫困户、政策钉子户的联系,通过经常性的走访,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消除误会。 三是村庄建设规划化。到目前为止,桥南村已经实现了村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并针对村里的脏、乱、差现象,新建公厕4座,垃圾房10座。接下来,在努力做到卫生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同时,将针对实际,根据规划图进行村庄建设,做到房屋整齐,道路通畅。 四是群众活动多样化。第一,要用好现有资源,如文化长廊、农家书社、文化活动中心等场地,加强对村民科普知识、健康教育知识、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引导;为干部群众学习技能、了解政策,丰富知识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广大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广大的戏迷提供活动场所。二是继续修建、筹建一批集体设施,为群众提供免费的健康大餐,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倡导文明生活,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目前,桥南村的喷泉公园正在建设中,村老年活动中心也在筹建中。 五是经济强化。一方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桥南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村三委会将充分利用桥南村的地理优势,引进项目,引进企业,为桥南村的集体经济创收,为桥南村的老百姓提供就业机会。我们村干部也将做好带头作用,自己创业,带领群众创业,共同走向富裕,努力建设文明和谐农村新社区。 |
周家坂村 |
周家坂村地处三江街道三塘东北面,东与黄泽镇相联,北接黄泽镇工业功能区,与花田村、下洋棚村和马鞍桥村相邻,是一个依山而立的山区村。全村共有294户,887人口,下设8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000亩,其中水田500亩,山地600亩。村级固定资产60893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20元。2005年被评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市级卫生村。 |
章村路村 |
章村路村位于嵊州市三江街道,地处经济发达的郊区,是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642户农户(其中原章村路472户,周塘沿170户)总人口1671人.百姓大部分姓章。 村里风景秀丽,乡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村中自然村分布错落有致、干净整洁且自然村之间又有村级联网公路贯通,交通便利。现如今通过村两委的努力,村容村貌更是有了质的提高,以合理规划为依托,以环境保护为导向,正努力向着花园式现代化的新农村迈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