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绍兴 >> 嵊州市 >> 甘霖镇 >> 白泥墩村

白泥墩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白泥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泥墩村简介

  甘霖第一大村——白泥墩, 地处嵊州,崇仁,石璜三地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37省道,嵊松公路贯穿其中,交通十分方便。全村共有750户,2133个人口,其中包括自然村1个(黄山岗头),有水田1526亩,旱地148亩。  白泥墩村与西叶家村、大砩口村、桃源村、甘霖新村、后史村、下沙地村、东王村、孔村村、江田村、大王庙村、东张村、下路西村、上路西村、上蔡村、前王村、蛟镇村、郑庄村、求杓湾村、桂山村、苍岩村、丽湖村、施家岙村、和尚田村、长安村、上高村、大小坑村、黄箭坂村、毫岭村、甲秀坂村、求家坎村、东湖村、查村村、东雅后俞村、西叶村、石坪村相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683100 312000 -- 查看 白泥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泥墩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白泥墩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叶家村

  西叶家村地处嵊州市甘霖镇东南方,嵊义线以南半里路左右,地势平坦,交通相当便捷。2007年全市开展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本村由原叶家、西王2个村合并组成。全村共有村民小组14个,总户数539户,总计人口1395人,耕地1317亩(其中:水田1267亩),山林地600亩,茶桑果园地129亩,土地总面积合计2046亩,家庭经营人均收入7947元。   近年来,本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指导方针,积极努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为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全面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政府引导、自愿参与、互利共赢、注重实效”的原则,决定在全市开展市级100家重点骨干企业与10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结对共建活动。此次活动中,本村与“浙江冠东印染有限公司”联系。  

白泥墩村

  甘霖第一大村——白泥墩, 地处嵊州,崇仁,石璜三地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37省道,嵊松公路贯穿其中,交通十分方便。全村共有750户,2133个人口,其中包括自然村1个(黄山岗头),有水田1526亩,旱地148亩。  白泥墩村与西叶家村、大砩口村、桃源村、甘霖新村、后史村、下沙地村、东王村、孔村村、江田村、大王庙村、东张村、下路西村、上路西村、上蔡村、前王村、蛟镇村、郑庄村、求杓湾村、桂山村、苍岩村、丽湖村、施家岙村、和尚田村、长安村、上高村、大小坑村、黄箭坂村、毫岭村、甲秀坂村、求家坎村、东湖村、查村村、东雅后俞村、西叶村、石坪村相邻。  

大砩口村

  大砩口村地处长乐江南岸,嵊长公路旁,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是甘霖镇的一大交通要塞。    甘霖大砩口村村风文明,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村人们齐心协力共同致富,并在搞好生产的同时积极参与村容村貌建设。   搞好村领导班子建设。一、抓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坚持用-理论和“-”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从-做起,每名班子成员都认真做读书笔记,结合分管工作深入基层加强调研。二、抓民主建设,维护团结统一,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来民主讨论村内的事宜,每月十五定期在会议室讨论、总结村内情况。三、抓勤政为民,树立公仆形象,坚持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利益摆在从政的第一位并建立健全了党员领导干部包村联户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抓廉洁自律,规范从政行为,-坚持以身作则,不谋私利,以廉树威。并成立村民委员会,加强监督,注重政务公开。   

桃源村

  嵊州市甘霖镇桃源村位于甘霖镇镇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共有农户153户,总人口417人,有耕地92亩,山森170亩。2011年度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611元。桃源村设有党支部1个,团支部、村民委员会、妇代会、民兵组织等村级组织健全。今年该村完成了对红寺桥弄和湖笔弄道路硬化,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甘霖新村

  甘霖新村地处长乐江南岸,嵊长公路旁,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是甘霖镇的一大交通要塞,其中包括自然村3个(甘二村、东泉村、童家村)。   甘霖新村村风文明,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村人们齐心协力共同致富,并在搞好生产的同时积极参与村容村貌建设。  

后史村

  嵊州市甘霖镇后史村位于甘霖镇西面,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后史村由原后史、郑家、冯家潭3个村合并组成,村委会驻原后史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31名村名代表,全村目前共有341户人家,总人口941人,外出务工人员60人,党员49人;总区域面积3.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65亩,其中水稻田面积1093亩;村经济总收入950万元,人均收入10156元。   生态环境良好,物产丰富,在稳定粮食生产下大力发展雷竹、花木等产业。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自农业承包款,为5万元/年。后史村的个私企业有7户人家,主要是家庭式的织机加工企业,共有80多台织机在加工工业用布。平均每台织机一年能得到加工费1.5万元左右,全村农民织布一项就有总计130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后史村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庄环境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协作,狠抓村庄环境卫生,制定保洁制度,通过组织发动、舆论宣传、健康教育,推进环境卫生建设,村庄绿化、公共卫生、生态保护相统一的新农村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文化队伍,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按照“就地取材、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的原则,修缮了古戏台和“史氏家庙”,创建了农家书社、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书画室、培训室、影视室、乒乓球室、棋类活动室、灯光篮球场以及村广播室等融文化、体育、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   

下沙地村

  下沙地村由原下沙地、宅根、水路坂3个村合并组成。村委会驻原下沙地村。全村分7个小组,共计354户,总人口为907人,耕地745亩,茶桑果园地10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97.4万元,家庭经营人均收入7689元。   下沙地村主要有花木种植、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   近年来,下沙地村“两委班子”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发展经济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大干苦干的工作作风,带领全村人民正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   

东王村

  东王村是百年越剧的诞生地,交通地理位置优越,紧邻甘霖集镇,37省道绕村而过,又是甬金高速公路甘霖入口处。全村人口916人,由东王、梅涧桥两村合并而成,村级经济底子相对较薄,2007年人均收入仅为6954元。针对地理位置优越,村级经济薄弱的现状,变压力为动力,寻找发展的亮点,致富奔小康是新两委会班子的共同心声。   东王村以种植马铃薯和冬瓜著称,产品销往市区和周边乡镇,可以说是甘霖镇名副其实的“菜篮子村”。但由于种植业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进行,品种较为单一,比较效益相对也不是很明显。换届结束,新班子,新思路,新气象,今年东王村着手推出实施“百千万工程”新举措。这个“百”是指百年越剧发源地;“千”是千亩樱桃基地,每亩樱桃收入万元以上;“万”是争取人均收入超万元。   村庄建设是新农村的亮名片。东王村今年争取资金对村祠堂进行修缮,增加文化娱乐场所,让老年人学乐融融;实施自来水改造工程,让村民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硬化村庄内的道路,增加路灯,在路房、屋前屋后栽种花草,真正实现村庄硬化、亮化、绿化。  

孔村村

  孔村地处嵊州市甘霖镇西北方,南临嵊义线,北靠长乐江,交通比较便捷。2007年全市开展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由原孔村、渭沙、花桥3个村合并组成。全村共有村民小组26个,总户数712户,总计人口1805人,耕地2216亩(其中:水田2155亩),山林地200亩,茶桑果园地259亩,土地总面积合计2675亩,家庭经营人均收入8243元。   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多年承担了省级或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任务,村支委带领村民努力提高产量和种粮效益,粮食单产多次获得全省第一,发挥了较好的战斗堡垒作用。座谈中,双方就当前形势下如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农村发展、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等进行了探讨,并就通过结对联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粮食生产发展达成共识。村支部黄书记认为,孔村通过承担国家、省级的新品种展示示范任务,优先应用了新品种,采用了节工省本的新技术,示范户增产又增收,也使全村推广新品种速度加快,种植效益不断提高,深受村民的欢迎和支持。省站书记在座谈中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机关党组织有各自的特点,但宗旨是一致的,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民服务,就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孔村支部务实的工作作风值得省站学习,省站职工要到多到孔村走走,多了解农村情况,多为孔村发展提供产业政策指导和产品销路的牵线搭桥。多年来,孔村在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做出明显成效,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合作,省站继续发挥新品种信息、技术等方面优势,积极帮助孔村引试新品种;要利用孔村基地、示范经验等优势,共同努力,使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工作上新台阶,为周边村、户提供可看可学的示范现场,引导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省种子站授予孔村为“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基地村”牌子,并为改善示范条件,向孔村赠送15KW水泵一套,担负式喷雾器二台。  

江田村

  甘霖镇江田村地处甘霖中心位置,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水质优良,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村风文明。全村共有村民小组24个,全村总户数695户,总人口2185人;近两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江田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提出的“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口号,以“亲民、便民、安民、富民”为特色,不断提升西叶村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大王庙村

  大王庙坐落在嵊义线上,东距嵊州市区十七公里,离甘霖五公里;西距长乐十公里。大王庙又名博济镇,村以庙命名,镇以桥命名。现全村335户,833人,土地总面积806亩,耕地456亩,山林地300亩,茶桑果园地50亩,村个私集聚区1个,内有企业50多家。2006年人均纯收入8600元。    近几年来,大王庙村以“努力谋发展,共同奔小康”为主题,以推进家庭个私企业发展为重点,以文化乐园建设为抓手,加强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注重兴办实事,创建文明环境。大王庙村曾先后被评为绍兴市文明村、绍兴市体育特色村、绍兴市文明建设示范村、绍兴市科普村、嵊州市环境整治示范村、嵊州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解放前大王庙村就已初步形成了行业齐全的小集镇,现在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一百多家经营户,可以说大王庙在周边几十个村子中,似众星拱月般位于其中,是这一片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东张村

  东张村全村共605户,1555口人,村民小组10个,村民代表39人,党员73人;村面积达3029亩,其中耕地1132亩(水田1116亩),山林1690亩,茶桑果园地204亩;人均收入为7947元,在全镇属于中等收入村,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和打工。   

下路西村

  下路西村土地总面积有1.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80亩,山林804亩,茶桑果213亩。全村共378户,总人口1061人;有5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有31人;4个党小组,党员有5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0142元。我村注重发展经济,大力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获得市级“五好”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环境整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上路西村

     一、  地理位置。   上路西村位于甘霖镇西南方向7公里,距本市区19公里,东邻下路西,南邻甬金高速,西靠下蔡,北连嵊义线。   二、  历史沿革与文化遗存。   1、   村名来历,主要姓氏。   因村址在从前嵊县至东阳南大路的西侧,俗称路西,居上的叫上路西。随小康王泥马渡河,即金兵攻中原时由绍兴迁到下路西。(仙桃太公儿子,再建于上路西,历时至今为17代,距今大约为600年。)   主要姓氏为张、裘、周。   陈家:据陈家家谱记载,陈姓先祖元代三兄弟从天台县迁入定居,繁衍后代。明朝陈姓出了个翰林,先祠堂里翰林立牌匾,陈姓族。清乾隆年间一家三兄弟出三个秀才。(陈雪庆,陈兰庆,陈长庆)村名一直以陈姓命名至今。   

上蔡村

  上蔡村全村有农户460户,人口1119人,18个村民小组,由原来的上蔡村,朝日山村,里塘底村合并而成。全村耕地面积885亩,山林面积1700亩,园地面积(茶桑果园)599亩,并于2006年成立草莓基地,在农技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农民的草莓种植十分成功。近年来,村委围绕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渴盼,以村庄整治为重点,扎扎实实推动新农村建设。    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积极发展个私集聚区建设,已初步形成电声、丝织、茶叶加工等几大特色产业,家庭个私经济已经成为上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村容村貌日益改观。及时制订《上蔡村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总体规划》,以全面小康示范村为目标,对村庄人居环境进行集中整治。拆迁村老房危房,拓宽硬化村中道路,绿化亮化村主要干道,规划建设村绿化中心,集中整治村中池塘,彻底改善村中环境,初步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优化、家庭美化”的目标。    文化生活丰富活跃。发挥老协、团妇等群众团体的主体作用,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塘边、树下,吹拉弹唱,戏曲歌声,时起时落。文体娱乐活动既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又营造了文明乡风。    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上蔡村全体村民群策群力,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正在积极争创绍兴市级文明村,力求使全村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前王村

  前王村全村有农户450户,人口1093人。耕地面积736亩,山林面积2500亩,园地面积(茶桑果园)745亩。近年来,村委围绕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渴盼,以村庄整治为重点,扎扎实实推动新农村建设。    前王村对村庄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来抓新农村整体建设。包括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创业规划等等。    农业生产方面,内部在现有农业基础上提高水平,调整内部结构,重点搞项目工程,抓一批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在农业外部,抓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创业,进行资本积累。农业投入单靠政府是不行的,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前王村村民深知这个道理,把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结合起来,以生产发展带动生活富裕。    村民深刻知道,要和谐发展农村就要用先进文化来凝聚,统一村民的思想,在富了口袋的同时还要富村民的脑袋.村民们自筹资金,在村里建起了篮球场阅览室等,添置了一些基础设施.即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也使得乡风更加文明.   

蛟镇村

  蛟镇村地处长乐江南岸,嵊长公路旁,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是甘霖镇的一大交通要塞,全村共441户,1240口人, 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其中包括自然村3个(蛟镇村、金家沿村、倪家渡村),有耕地833亩,水田520亩,旱地313亩,园林200亩。 蛟镇村村风文明,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村人们齐心协力共同致富,并在搞好生产的同时积极参与村容村貌建设。在2003年非典期间,积极配合上级作好全村的预防治疗工作,被授予嵊州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并在2004、2005年度被两次评为嵊州市卫生村及嵊州市文明村。 搞好村领导班子建设: 一、抓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坚持用-理论和“-”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从-做起,每名班子成员都认真做读书笔记,结合分管工作深入基层加强调研。 二、抓民主建设,维护团结统一,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来民主讨论村内的事宜,每月十五定期在会议室讨论、总结村内情况。 三、抓勤政为民,树立公仆形象,坚持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利益摆在从政的第一位并建立健全了党员领导干部包村联户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抓廉洁自律,规范从政行为,-坚持以身作则,不谋私利,以廉树威。并成立村民委员会,加强监督,注重政务公开。在2002、2004、20006及2007年度均被授予先进党组织、先进党支部的荣誉称号。  

郑庄村

  郑庄村地处嵊州市甘霖镇西北方,嵊义线以北1里路左右,地势平坦,交通相当便捷。2007年全市开展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本村规模和村名不变。全村共有村民小组6个,总户数198户,总计人口515人,耕地746亩(其中:水田746亩),山林地200亩,茶桑果园地34亩,土地总面积合计980亩,家庭经营人均收入8988元。2006年度被评为嵊州市级文明村,嵊州市级小康示范村。   近年来,本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指导方针,积极努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体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使村容整洁,村貌优美,改善生活条件,也是村级领导在农民富裕后,要为村民办的大事儿。因此,本村着重在拆旧建新、村庄规划、环境整洁等方面下功夫,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为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全面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政府引导、自愿参与、互利共赢、注重实效”的原则,2006年在全市开展市级100家重点骨干企业与10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结对共建活动。此次活动中,本村与“嵊州市全盛色丝厂”联系。   

求杓湾村

  求杓湾村由道步湾、求杓湾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总人口650人,220户,耕地面积402亩,山林3500亩、村民小组10组,农村经济收入576万元,人均收入5250元。村民收入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   求杓湾村与西叶家村、白泥墩村、大砩口村、桃源村、甘霖新村、后史村、下沙地村、东王村、孔村村、江田村、大王庙村、东张村、下路西村、上路西村、上蔡村、前王村、蛟镇村、郑庄村、桂山村、苍岩村、丽湖村、施家岙村、和尚田村、长安村、上高村、大小坑村、黄箭坂村、毫岭村、甲秀坂村、求家坎村、东湖村、查村村、东雅后俞村、西叶村、石坪村相邻。  

桂山村

  桂山村位于长乐江甘霖段东半段的北岸地带,由原来的上杜山、下杜山、后宅园三村合并而来,共有616户,1520名村民,耕地1275亩。全村地势平坦开阔,西临省道,交通十分便利。桂山村主要产业有花木种植,花盆烧制,机械、电声配件制造和纺织业等,近年来,其炉具制造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颇具竞争实力的炉具工厂,为桂山村的家庭个私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桂山村共有花盆厂三个,位于村内的炉具厂,产品涵盖了炉子和炉芯等大多数的炉具制品,年利润在20万左右。家庭个体私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显著   1、发达的家庭个私经济对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桂山村而言家庭个私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比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2、财政和农民双增收,并且推动了镇里特色经济的发展。调查发现,农村家庭个体私营经济大多是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这个村的个体私营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比较快,实践证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推动了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3、拓宽了就业门路,使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家庭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新增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之一。   

苍岩村

  苍岩村是地处澄潭江和小乌溪江的交汇之处5.3平方公里的美丽村庄,是拥有1350户人家的甘霖镇第一大村。   以前是远近闻名的明清古镇,有明清一条街,葛仙翁古迹,望午春耕,狮山独钓,石壁晚霞,明觉钟晓......等苍岩八景。   如今,苍岩村正在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新的村级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大踏步的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前进。   

丽湖村

  丽湖村全村402户,常住人口1078人,村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1025亩,果园800亩,山林1500亩。村庄座落在剡溪漂流风景区、澄潭江畔,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007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80%农民住上了宽敞的新楼房,村庄绿化覆盖率26%,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村庄美化、环境洁化。培育了以水蜜桃为主的优质绿色水果基地500亩。农村经济形成了产业特色化,村镇建设逐步走向城市化,基本实现了村庄生态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小康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区域特色,着力引领优势产业,以丝织、电声为龙头的个私工业集聚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个私工业。目前,全村拥有电声企业4家,丝织机160多台,已成为工业强村农民致富之路。    丽湖村现有党员35名,设一个党支部,2007年度被评为嵊州市先进党组织。村党支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稳步规划发展新农村建设,2007年度丽湖村被评为绍兴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嵊州市文明村、生态村。   

施家岙村

  甘霖镇施家岙村坐落于嵊州市西南面,靠山面水,风景秀丽,是女子越剧的发源地。现有人口1268多人,458户,村庄规划面积6.86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864亩。2009年,村民人均收入9696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4万元。村逐渐形成了以水稻、茶叶、果园为主的第一产业和旅游、丝织、商贸等为主的二三产业。获得浙江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浙江省卫生示范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浙江省07年度美丽乡村综合奖、绍兴市生态村、绍兴市文明村、绍兴市文化特色村、绍兴市级五好基层党组织、嵊州市学习型社区(村)、嵊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示范村、嵊州市小康体育村、嵊州市“种文化”活动先进村等一系列称号。   1、人口等现状: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位于嵊州市西南面,交通便利,全村共462户,1258人,现有4个居住点,分别为施家岙、娄盛、下岙、黄泥岗。其中最大居住点为施家岙,有246户,700人,建村区面积132亩。   2、经济现状:2009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为5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9618元,负债20万元,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58万元。村逐渐形成了以水稻、茶叶、果园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乡村旅游、丝织、商贸等为主的二三产业。09年第一产业327万元、第二产业5302万元,第三产业429万元。   3、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施家岙村已经投入资金500万元,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污水处理方面,建造集中式污水处理池容积100立方米;公共卫生方面,配置垃圾箱12个,改厕324户,建造生态卫生公共厕所3个,;道路改造方面,施家岙村通村主干道硬化9公里;村庄绿化方面,村内绿化苗木800株。公共设施方面,建设活动室、卫生室、远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用房面积360平方米。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施家岙村有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社、体育健身场所、篮球场、文化活动场所、乒乓球室、放心店、休闲公园、党员远程教育站等。   

和尚田村

  和尚田村全村273户,常住人口820人,村庄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010年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村庄美化、环境洁化,基本实现了村庄生态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小康化。    和尚田村现有党员17名,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稳步规划发展新农村建设。  

长安村

  长安村位于嵊州市西南部,距市区约20公里,由原长安村、后村、梨头嘴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共计535户,1490人口,村民小组20个。该村生态环境良好,青山怀抱,风景秀丽,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交通条件优越,蛟澄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全村土地总面积为4545亩,其中耕地面积1728亩,山林2000亩,茶桑果园地817亩。近年来,该村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收入不断提高,村庄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改善,实现了村中道路的硬化、绿化和亮化,为村民的生活、出行提供了方便,2007年村级集体可用资金1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060元,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全村设有可移动的垃圾箱,并有专人负责清运,使村里的垃圾得到了统一集中处理,洁化了村庄,为村民提供了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被甘霖镇评为先进党支部、和谐村等荣誉称号。   

上高村

  甘霖镇上高村位于风景秀丽的独秀山脚下,现辖村域由原来的上高、横山坂、茶场三个村合并而成。村址紧临嵊义线和甬金高速,交通便捷。全村现有农户521户,人口1472人,水田673亩、山林1200亩、茶叶果园560亩。2007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000元,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兴办个私工业、外出务工以及经济作物种植。   近几年来,上高村两委会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团结全村群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盘整盘活集体资产,不断强化投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是村级集体经济还是村庄建设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大力发展个私工业。上高村个私工业起步较早,从事个私加工的农户有100多户。2005年底开始规划建设个私集聚区,已先后建成两期60亩,共有入区企业35家,累计完成投入2500万元,年产值达8000万元,第三期23亩正在建设之中。   二是做活做优农业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从事水果、蔬菜、畜禽等种养植业,全村新发展脐橙、桃梨等果木种植300余亩,特别是“秀山牌”脐橙以其优良品质远近闻名,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是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利用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推进独秀山大明寺的开发建设,累计投入1500万元,现已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是量力推进村庄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依靠自身积累资金和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先后投入100万元对全村自来水进行了改造,对村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并修缮了老年活动室、健身场等公共设施,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大小坑村

  大小坑有5个自然村合并而来,包括大坑,小坑,金横,罗家山,王树坪。地处嵊州与新昌交界山区,群山环抱,民风淳朴。内有凤凰水库,风景宜人,是广大驴友,山地车爱好者的首选之地。   

黄箭坂村

  黄箭坂村从从抓早、抓小、抓苗头着手,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在开展创建“平安村”活动中,成效显著,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村私营经济发达,创建个私集聚区三个,私营企业170多家,年产值2.1亿元, 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21905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   推荐理由:黄箭坂村按照创建平安村要求,一是结合实际制定了《黄箭坂村创建平安村规划》和年度安排,加强领导,明确责,建立健全各类组织,签订责任状。二是以创建“平安村”活动为重点,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组织作用,从抓早、抓小、抓苗头着手,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同时建立维护社会稳定预案和预警机制,完善处置方法,责任到人。   三是强化措施,确保实效,深入创建“平安村”的一系列活动,治安巡防成效显著,禁毒宣传常抓不懈,办事公正规范,做到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五是认真分析研究民社情,做好平安台账。  

毫岭村

  毫岭村由原毫岭、菜子湾、后门湾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95户,1076人口,总区域面积3.68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毫岭村。  

甲秀坂村

  甲秀坂村:由原甲秀坂、新桥头、新溪滩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78户,1292人口,总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甲秀坂村。  

求家坎村

  求家坎村位于新嵊盆地西部,长乐江下游北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289户,855人,分为上八洋和求家坎两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657亩,园地250亩,人均经济收入8237元。    求家坎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越剧演唱、民间艺术、琴棋书画、健身体育富有传统,村内风景秀丽,如诗如画,先后被评为绍兴市级文明村,绍兴市级兴林富民村,浙江省级文明村,绍兴市级科普示范村等。  

东湖村

  东湖村位于甘霖镇西北部,嵊松公路、南山书库北干渠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现在的东湖村由原东湖村和西京村合并而成,2010年共有311户,832人。总区域面积为1.1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为749亩,耕地722亩,其中水田701亩,茶桑果园16亩,山林地5亩。  

查村村

  在甘霖镇的东北面,有一个村子,叫做查村,因为最早定居的是查姓人,故以姓氏为据,起名“查村”。后来“查村”曾一度改称“渣村”,直到1981年地名普查时,考虑到“渣”字含义不雅,所以又恢复旧称——“查村”。   查村人为什么要如此来回折腾呢?说来还真事出有因。原来在古代,“查”字念zhā(渣)而不念chá(茶),这可以拿“查”作偏旁的形声字来作证,如“喳、猹、楂”等字,都念zh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查”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而作为姓氏和地名的查”字,仍保留着古音。如此这般,问题就来了:查村或附近人一以贯之,继续念“渣村”,可是外地人却按字面念作“茶村”,这样就形成了一村两名的现象。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查村人-采取保音而舍形的办法,干脆把村名改为“渣村”。于是就出现了上面所介绍的、来回折腾的情景。   其实作为姓氏或地名的“查”字,《辞海》《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注音为zhā,1983年编著的《嵊县地名志》所规范的标准音,也采取同一注法。由此可见,查村的“查”,不论是普通话,还是嵊州话,都应该念“渣”而不应该念“茶”。可是非当地人,他们不理会你“标准音”不“标准音”,他们照念“茶村”不误,结果造成了口头上村名的音歧。   一个地名的古今音变,引起了如此的麻烦,实在令人称奇。   

东雅后俞村

  东雅后俞村位于嵊松线北侧,距甘霖镇中心7公里,嵊州市区15公里。由原东山楼、雅境、后庄、俞家4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现有农户602户,总人口1652人,其中农业人口1622人,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7亩,山林35亩,果园390亩。全村共计党员92人,村民小组13个,村民代表40人。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为8890元,在甘霖镇属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水果种植。   

西叶村

  甘霖镇西叶村由西山楼、叶家圳2个行政村撤并而成,村域面积达2.2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西山楼村,地处绍干线附近,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水质优良,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村风文明。全村共有村民小组22个,全村总户数724户,总人口1852人;全村耕地面积1605亩,山林面积700亩,其中茶园面积31亩,蚕桑面积35亩,花卉果园面积500亩,蔬菜面积182亩。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782万元,家庭经济人均收入为9625元。近两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西叶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提出的“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口号,以“亲民、便民、安民、富民”为特色,不断提升西叶村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石坪村

  石坪村是甘霖镇的偏远山区村,坐落在靠近新昌交界相距甘霖镇15公里的山坡山,由原外坪、石岱山、石溪坂但各村合并组成一个行政村,全村448户,人口1222人,总面积为5.5平方公里。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纺织为主,是村民们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白泥墩村特产大全




白泥墩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