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家村:由原楼一、楼二、楼三、溪东、溪口、金盘6个村合并组成,30个村民小组共计914户,2447人口,劳动力1631人,耕地面积2113.2亩,花木面积750亩,茶叶面积525亩,蚕桑面积109亩,山林面积5247.85亩,水果面积376亩,总区域面积19.0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楼二村。在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9670元.
楼家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的作用,调动党员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更快地促进农业高效、农民增效。以发展观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稳定持续的发展经济。其主要特色产业为大葱,生姜.还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走种养结合之路。经村民委员会议讨论通过,将旱地承包合同从20年延长到30年,引进新型的桂园大李,"白凤"桃,、"寒露"蜜桃,樱桃等多样品种,开始水果种植。提高种植业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种植业产业的科学发展之路。
大力实施以“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等五大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同时,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确保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健全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农村保洁员工作制度等,促进长效管理制度的落实。注重结合提升实效,把推进村庄整治工程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改善了农民住房条件,加强治安管理,积极开展团结友爱的爱心活动,帮助困难,建立结对帮互机制,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对-生活有了新的保障,全村正朝着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方向健康发展,从而加快了农村城镇化步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83105 | 312000 | -- | 查看 楼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朱村村 |
朱村位于石璜镇西面,由原朱村、天星两个自然村撤并而成。全村总住户数410户,总人口1330人,其中党员52人,村民代表5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名。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3.1平方公里。朱村农业以蔬菜种植和花木销售为主,朱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群众意愿为出发点,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沈村村 |
石璜镇沈村党委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党的-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要求,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为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沈村成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文明、富裕、和谐的小康新村。 |
白竹村 |
白竹村:由原前白竹、后白竹、前家坑、相家亭、袁家5个村合并组成,全村党员117名,39个村民小组,共计796户,2439人口,劳动力1347人,耕地面积2445亩,花木面积1023亩,茶叶面积116亩,蚕桑面积106亩,山林面积37.47亩,水果面积34亩,总区域面积2.57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前白竹村。主要农业产业结构为花木、越乡龙井茶、蛋鸭、放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9546元。在党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村共同努力,向新农村进军。“既然当了村干部,就要为村民办实事,努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让百姓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白竹村党支部书记裘蔡安在上任时是这样说到的。 裘蔡安党支部书记,已担任了本村五届村党支部书记;本村村民有的发展苗木种植业、家庭加工业,有的种蔬菜,有的养鸡、养鸭。经济条件不错;但由于村集体经济较薄弱,每年村集体经济只有5000元的收入。好在村两委班子很团结,也会办事,有为百姓服务办实事的心。去年,村两委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办实事,重新修了水池,安装了自来水,浇筑了长3500米的通村公路。裘书记感慨地说,既然当了村干部,总想做点实事。但由于缺乏资金,村两委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裘蔡安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由5个自然村行政村撤并后,要尽快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加快村民集聚,以便综合建设。今年村级班子换届选举,裘蔡安又以高票当选为白竹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裘蔡安书记心里总想为村民办一点实事,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 |
寺新村 |
寺新村:由原寺根、新塘、新沃、张家山4个村合并组成,全村党员89名,22个村民小组,共计610户,1599人口,劳动力1067人,耕地面积1833.8亩,花木面积1184亩,茶叶面积50亩,蚕桑面积125亩,山林面积18亩,水果面积160亩,总区域面积1.94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新沃村。交通便利,花木种殖曾荣获“省级花木示范村”,四面苗木重叠环绕,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景色怡人。村民主要收入依靠苗木,纺织加工、领带等,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6858元。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度的加快,抓住城乡拓宽的机遇,进行了村庄整治,旧村改造,使村庄焕然一貌,新房林立,完善会议室、老年活动中心、村民休闲场所等设施,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新发展,同时还以环境整治、道路建设等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完成自然村的道路建设硬化,改善了自然村村民的日常生活条件。落实卫生保洁制度,新建垃圾站房,实行垃圾集中处理。目前村民经济主要收入依靠苗木为主,一方面,寺新村积极开展传统优势产业花木和新品种优势信息的引导,多数苗木大户种殖花木在市场上十分-,使得这个村的种植业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另外加强业务知识培训,让党员干部进行远程继续教育,开展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多项并举积极鼓励村民参加农技知识培训,让村民成为现代型新型的农民。 在上级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全村党员,干部、村民的努力拼搏下,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提升建设新农村的品位,和谐发展,经济增长大进步,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
徐家培村 |
徐家培村:由原徐家培、宣家岗、葛村3个村合并组成,16个村民小组,共计469户,1358人口,劳动力785人,耕地面积482亩,茶叶面积2665亩,山林面积8943亩,总区域面积9.86平方千米,主要产业为毛竹, 越乡龙井,香榧.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8151元.村委会驻原徐家培村,是一个治安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生活方式健康向上、居住环境舒适、管理规范有序、村民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干部廉政意识强了”、“村里的财务透明化了”、“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更加支持拥护了”。近日,徐家培村在学习贯彻-精神、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干部民主读书会上,村干部都这样说。“廉政文化进农村是我县培养高效、廉洁、自律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工作开展半年以来,成效 显著,营造出了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徐家培村 两委在村老年活动中心设立了一个廉政书柜,购置了100多本廉政书籍,党员有时间就经常到那看廉政书籍。徐家培村村还为党员、干部学习廉政理论创造了很多平台,如在村务公开栏上开辟反腐倡廉专栏,邀请讲师讲廉政课等。他们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里不定期演出融生活情趣与廉政文化于一体的文艺节目,丰富了群众的廉政文化生活,并在党的-期间,举办了一场廉政专场文艺汇演,吸引了1000余名村民前往观看,这支宣传队还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网点,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 近日,徐家培村村还及时出台了,集村务公开监督、财务清理等民主细则于一体,该村还组织群众对村的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徐家培村村民对该村党员、干部的表现,他们的满意度达到100%。 在村两委会的带领下,徐家培村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新发展,同时还以环境整治、道路建设等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完成徐家培自然村的道路建设硬化,改善了自然村村民的日常生活条件。落实卫生保洁制度,新建垃圾箱,实行垃圾集中处理。 |
三溪村 |
三溪村:由原三溪、下三溪、梅溪、大湾山、俞八路、方潭、白岭7个村合并组成,全村党员84名,22个村民小组,农户共计619户,1612人口,劳动力1113人,耕地面积787亩,花木面积40亩,茶叶面积1327亩,山林面积9793.1亩,总区域面积10.8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三溪村,地处旅游景点百丈飞瀑月亮湖边,山山重叠环绕,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与王院乡交界.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8122元,特色产业是浙江名茶越乡龙井,现在家家户户会炒制越乡龙井名茶,不少村民已成了炒制越乡龙井茶的行家。近年仅名茶炒制一项,户均达6000多元, 茶树真正成了该村农人致富的“钱树子”。 近年来,三溪村在上级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全村党员,干部、村民的努力拼搏下,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使一个土地贫瘠,生活穷困的村庄.通过村庄整治,村容村貌唤然一新,美化村庄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去年,村两委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办实事,投资75万元重新修了水池,安装了自来水。进行了村庄整治,旧村改造,使村庄焕然一貌,新房林立,完善会议室、老年活动中心、村民休闲场所等设施,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新发展,同时还以环境整治、道路建设等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投资130万元完成三溪村和7个自然村的道路建设硬化,改善了自然村村民的日常生活条件。落实卫生保洁制度,新建垃圾箱,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提升建设新农村的品位,和谐发展,经济增长大进步,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
雅宅村 |
雅宅村:由原赵宅、雅城2个村合并组成,19个村民小组,共计693户,1993人口,劳动力1225人,耕地面积2506亩,花木面积750亩,茶叶面积130亩,蚕桑面积14.1亩,山林面积67亩,总区域面积2.39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赵宅村,雅宅村本着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
堰底村 |
堰底村:地处嵊西长乐江畔,由原堰底、下方山2个村合并组成,全村党员49名,20个村民小组,共计417户,1150人口,劳动力772人,耕地面积1898.8亩,花木面积420亩,茶叶面积87亩,蚕桑面积340亩,山林面积67亩,水果面积122亩,总区域面积1.98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堰底村,主要产业结构为花木、蚕桑、水果, 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525元。 2007年堰底村经村二委会提议,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进行宅基地整治,为堰底村整理出一个新农村来。在上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支持下,该村投资200多万元,新建造一个占地面积为2583平方米标准厂房的个私集聚区,把分散在全村各处的小企业都集中起来,有利于企业做强做大;投资100万元对村中主要道路路面进行了全部硬化;投资24万元,一个占地2400平方米的村口公园已建成,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娱乐休闲的场所;投资7万元,对全村主要道路上的路灯进行了亮化,大大方便了村民生活;投资5万元,堰底村房前屋后及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近年来,党的政策铺就创业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确立了“工业兴村”的思路,加快发展了堰底村工业化区块,家户经营领带业加工,丝织业加工。为新农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促使了我村社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广大村民广开思路,锐意进取,原来“破旧老屋多、露天粪坑多、河道漂浮物多、生活垃圾多”的落后状况现在彻底解脱,变成了一个“村庄美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的新农村。全村的自来水入户率百分之百,在道路旁种上了花卉苗木。村聘用一名卫生保洁员,对村民的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卫生管理做到规范化运作,使整个村庄的环境变得更美了。 |
向阳村 |
石璜镇向阳村是一个山林资源丰富、环境秀丽的小山村,背靠大山,石璜江水穿村而过。由于历史等原因,村民居住相当分散,自然村多等特点;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阳村在上级政府和国土部门的支持下,从改变村容村貌抓起,从2003年起,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声势较大的宅基地整治和退宅还耕的大动作。对于这件冲破传统观念变革,对多少年来旧传统旧习惯束缚的村民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少人不愿意离开久住的老房,在村级领导班子成员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村民进一步明确整治旧村、退宅还耕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从不理解到积极主动参与,仅花了一年多时间,搬迁了自然村四个,集中到中心村居住,退宅还耕面积达到20多亩;同时对中心村百分之九以上的老房进行拆旧改造。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新村建设布局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老宅地基建新房,既节约了土地,又美化了村庄。 |
罗松村 |
罗松村:由原罗松、廿亩头2个村合并组成,6个村民小组,共计316户,895人口,劳动力557人,耕地面积1354亩,花木面积450亩,茶叶面积217亩,蚕桑面积80亩,山林面积278.55亩,水果面积142亩,总区域面积2.1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罗松村.罗松村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村。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726元.近年来,他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发展开发优质水果等经济林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采用延长水果承包期、定期不定期组织科技培训等方法,提高村民科学种果水平。目前除柑桔外,还引进增加了黄花梨、翠冠李、桃子等优质水果150余亩,还在房前屋后栽种了大量的早竹、毛竹、大青梅、枣、李、樱桃、文旦、栗子、柿子及花草,使一年四季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良好的生态环境,除自然形成外,主要得益于党支部村委会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他们根据沿山居住等特点,鼓励村民开发庭院经济,在房前屋后划出一定数量的荒山荒地,让村民栽竹植树,种花种草,绿化庭院,并做到谁种谁有,较好地调动了村民绿化造林的积极性,前几年种下的果木,已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靠果木致富,使80%的村民住上了新房。为调优果木品种,对原柑桔采用高位嫁接胡柚等名优品种、逐步淘汰老品种的方法,使老桔树焕发生机。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不但错开了水果收获和销售时间,而且经济效益也有较大幅度上升,果树成为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种上了各种各样的四季水果,每当成熟时期,沉甸甸的水果让人陶醉。由于这里的民风淳朴,尽管没有护果人,也不会发生随意乱摘水果的现象。好民风,使这里的村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为把优美环境建设得更好,罗松村村在镇政府支持下,对茶园、果园都进行了全面整理,拓宽了机耕道路,解决了多年来未解决的上山运输难的问题,为培育更多更好的无公害绿色水果打下了基础。 为打造靓丽的新农村环境,罗松村村党支部、村委会目前还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30万元,硬化村主通道1.6公里,接壤上竹线。这将大大方便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为稳农兴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党的政策铺就创业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确立了“工业兴村”的思路,加快发展了罗松村工业化区块,家户经营领带业加工,丝织业加工。为新农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促使了社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广大村民广开思路,锐意进取,原来“破旧老屋多、露天粪坑多、河道漂浮物多、生活垃圾多”的落后状况现在彻底解脱,变成了一个“村庄美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的新农村。全村的自来水入户率百分之百,在道路旁种上了花卉苗木。村聘用一名卫生保洁员,对村民的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卫生管理做到规范化运作。 |
石璜村 |
石璜村:由原石一、石二、石三、石四4个村合并组成,20个村民小组,共计987户、2537人口,劳动力13666人,耕地面积1667.4亩,花木面积642亩,茶叶面积221亩,蚕桑面积50亩,山林面积87亩,水果面积106亩,蔬菜面积1222亩,总区域面积1.78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石二村,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281元。主要产业为苗木,品种有桂花,杜英,广玉兰,红枫等。畜禽养殖产业结构方面:禽业专业合作社一个,15000羽蛋鸡养殖场一个,100头母猪以上养猪场一个,建立沼气池设施一个,实现养殖业,种殖业规模化,生态化的产业结构。 石璜村近年来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累计投入1000万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其中投入资金600万元,对全村所有道路实现了路面硬化,硬化率达100%。全面完成改水改厕——农户自来水已全部改水,改水率达100%。拆除了原散布全村的800只露天茅坑和简易棚厕,新建了新颖美观、卫生达标的公厕2座;按嵊州市爱卫办要求建造封闭式道路垃圾箱80只,全村生活垃圾实行市场化动作,每年投入10万元,来清理河道、清扫道路,清运垃圾,实现了定点收集,日产日清。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完成了村中江河道清淤、砌坎施工,清洁美化了沿河环境;以绿治脏、见缝插绿,道路绿化面积已达9000平方米。沿村主要道路安装了景观灯,村庄内安装了路灯,实现了夜晚亮化。 为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近年又投入400万元资金,新建老年活动室一个,休闲健身点1处,在沿江岸边建立休闲景观平台1处,进一步改善广大群众的居住环境,更好地提供村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活动场所。 |
丁家村 |
丁家村位于石璜镇东北部,由原东范、丁家、夏兴、蔡墅4个村合并组成,20个村民小组,共计530户,1566人口。劳动力1001人,耕地面积1396亩,花木面积355亩,茶叶面积314亩,蚕桑面积21亩,山林面积106.8亩,水果面积48亩,总区域面积1.73平方千米。 |
范油车村 |
范油车村地处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石璜镇。全村295户人家,总人口790人。范油车村文化历史悠久,特色产业发达,民风淳朴,村庄整洁,村民生活富足。 一、文化历史悠久。据考证,范姓村民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 二、特色产业发达。范油车是绍兴市辖区内唯一的渔网纱窗专业村,家庭个私企业达到146家,织机达到400余台,整经机18台,村个私集聚区内,机声隆隆。 三、村庄建设稳步推进。2008年在村公共服务中心创建了“农家书社”,内设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教育培训室、宣传文化长廊,建成了占地3500平方米的“同仁园”文化公园,现在又新建环村景观堤护栏、健身中心、文化礼堂。 四、村民生活富足。村民收入高,对业余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村里培育了以球类、田径、健身舞为主体的三支文体骨干队伍,同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余,到村农家书社、文化礼堂、健身公园等场所休闲娱乐锻炼,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送戏下乡”等活动也在村文化礼堂开展,受到村民朋友的欢迎。 范油车村在今后发展中将以“村民富、村庄好、村风正”为指导方针,进一步抓好村庄建设。完成硬件、软件同步创建,努力呈现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
夏相村 |
夏相村:由原上村、下村、相家、张范4个村合并组成,23个村民小组,共计594户,1463人口,劳动力1019人,耕地面积1397亩,花木面积507亩,茶叶面积90亩,蚕桑面积119亩,山林面积55亩,水果面积269亩,总区域面积1.97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上村。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150元.近年来,夏相村以效益农业开发为重点,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规划效益农业示范区,规划产业化项目。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家庭个私经济的发展格局。制订了一套文明公约,增设公共阅览室,倡导文明新风,全面营造和谐、文明、安宁、稳定的氛围,同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全村提高村民素质.主要农业特色:花木、蔬菜,工业有:丝织加工企业. 近年来夏相村积极开展传统优势产业花木信息的引导,多数苗木大户种殖花木广玉兰,杜英,红枫等在市场上十分-,蔬菜种植以大棚生姜,大葱为主,使得这个村的种植业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夏国江书记说:“由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很重要,以往靠天吃饭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个人发展的需要,只有勇敢的走出去,在立足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向经济作物等现代农业转型,做到创收、增收,实现富裕。我们村努力发展的方向:一.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进一步改善了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水质净化和村庄绿化;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议事、决策、就医、健身、求知的理想场所。三.倡导文明,提高村民素质。村制订了一套文明公约,增设公共阅览室,倡导文明新风,全面营造和谐、文明、安宁、稳定的氛围,同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全村提高村民素质.进一步改善广大群众的居住环境,更好地提供村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活动场所.如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竞争能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这正是我们的目标.” |
楼家村 |
楼家村:由原楼一、楼二、楼三、溪东、溪口、金盘6个村合并组成,30个村民小组共计914户,2447人口,劳动力1631人,耕地面积2113.2亩,花木面积750亩,茶叶面积525亩,蚕桑面积109亩,山林面积5247.85亩,水果面积376亩,总区域面积19.0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楼二村。在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9670元. 楼家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的作用,调动党员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更快地促进农业高效、农民增效。以发展观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稳定持续的发展经济。其主要特色产业为大葱,生姜.还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走种养结合之路。经村民委员会议讨论通过,将旱地承包合同从20年延长到30年,引进新型的桂园大李,"白凤"桃,、"寒露"蜜桃,樱桃等多样品种,开始水果种植。提高种植业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种植业产业的科学发展之路。 大力实施以“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等五大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同时,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确保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健全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农村保洁员工作制度等,促进长效管理制度的落实。注重结合提升实效,把推进村庄整治工程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改善了农民住房条件,加强治安管理,积极开展团结友爱的爱心活动,帮助困难,建立结对帮互机制,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对-生活有了新的保障,全村正朝着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方向健康发展,从而加快了农村城镇化步伐。 |
溪西村 |
溪西村位于石璜镇西面,由原溪西、庙下坂两个自然村撤并而成。全村总住户数590户,总人口1570人,其中党员81人,村民代表40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名。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6810亩,有水田1226亩,茶园417亩,果园252亩,种植花木450亩。农业以花木生产销售为主,溪西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群众意愿为出发点,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何王村 |
何王村:由原何家庄、王仪堂2个村合并组成,12个村民小组,共计458户,1230人口,劳动力764人,耕地面积1039亩,花木面积391亩,茶叶面积49亩,山林面积94亩,总区域面积1.0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何王村,在村庄主、次干道两侧种植绿化苗木,绿化布局合理、美观,花木种类繁多,村庄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生活舒适,村民生活日新月异。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