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头村位于雅畈镇东面,离雅畈镇政府3.7公里,下山头村总人口566人,户数178户,8个生产队,全村60%左右种植蔬菜、水果、苗木,40%左右从事第三产业、经商办厂、种养业、手工业。村级班子健全,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下山头村于2008年在市、区、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完成了康庄工程,2008年完成了沙畈饮用水工程、2009年村庄整治工作、申报文化示范村、文明村。党员干部听党的话,遵纪守法,团结奋斗,在建设新农村中,共同克服困难,使下山头村建设成为现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83107 | 312000 | -- | 查看 下山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仙岩村 |
仙岩村现有247户、627人。耕地面积158.8亩,其中水田138.8亩、旱地20亩、林地1812亩、水果面积10.5亩。这几年,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提升村民综合素质。2008年,村级可支配资金收入达50.8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5.3元,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嵊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集体。 |
大东村 |
村级经济稳中求进。大东村无工业经济基础,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薄弱。近年来,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通过退宅还耕、园地整理等项目的实施,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推进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007年至 2008年,村分期实施园地整理100多亩,既改善土地种植条件,也很大程度上为村级集体经济“开源”。 社会事业日益发展。投资2万元,对村级办公用房进行修缮,并设立老年活动室、会议室、计生服务室等,为开展各项服务活动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投资8万元,改造全村自来水运输管网,扩大水源,保证旱季自来水供应的畅通。投资3万元,新建村公共卫生设施,建立公厕1只,垃圾收集站房(箱)5只,并配备保洁员1名,负责定期打扫清运垃圾。投资5万元,在市航管站的指导和帮助下,及时更新埠头的轮渡船只,在提供村民出行便利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其出行的安全。 新一届村级班子成立后,根据本村实际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清村庄发展思路,制定一系列实事工程,将新建村级办公用房,继续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农家书社”,完善远程教育网络,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贤家村 |
贤家村 贤家村共298户人家,人口772人,人均收入6330元,土地面积598亩,茶叶面积255亩,产量51.9吨,蚕茧129张,产量4.87吨,山林面积4693亩,村经济总收入570万元。 全村村民正在为新农村建设而努力 贤家村与仙岩村、大东村、禹山村、严坑村、下山头村、桥石头村、仁村村、王树村相邻。 |
禹山村 |
禹山村位于仙岩镇东北面,距离城区18公里。新村是由原吴家店、床角岙、高坎爿、火铣湾、白泥孔和禹山茶场六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425户,人口1166人。水田589亩、旱地852亩、茶园1298亩、山林3224亩,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66元。禹山村,相传曾是禹扎寨之地,故称“禹山”。禹山附近有块黄泥坪,相传是禹治水民工安营之地,曾建有“禹亭”。西侧的小山岙下,据传是禹登岸出入的船埠,又是锤打铁器工具的地方,山岙甚奇,白皑皑雪花落地即溶化,相传是沉积余薪所致。此地曾是禹登岸宝地,在唐时建有“宝积寺”,香火盛旺,但今已废。北侧有座拔地而起的车骑山,晋时称“甄山”,山峰是附近的最高处,是禹指挥民工插旗为号之地,旧时也称“插旗山”。山间有块形如倒状如铁锅的圆巨石,传是大铁锅化成;山峰上有块似鼓的圆巨石,传是大鼓化成,用脚猛蹬,会发出“咚咚……”的鼓声,人称“响石岭”。禹山村地处相对比较偏僻,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普遍较低。为提高村民收入,村干部和群众群策群力,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村容村貌来有了相当大的改观。投资150万元完成主干道路的硬化工程,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增加了与外界的联系。禹山村主要以茶桑为主导产业,人均拥有茶园1.1亩、蚕茧1.2张。因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管理粗放,规模化程度低,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薄弱。茶桑又无自己品牌,市场竞争能力差,村民收入仍然较低。为改变这些问题,村领导班子多次研究对策,着力加快村民致富步伐。为提高村民农技水平,多次邀请市农业局专家为村民辅导种养殖技术,解答疑难问题。同时合理利用远程教育、电脑、电视等渠道,不断提高村民农技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为实现规模化生产,村建立了茶桑专业合作社,加强贩销队伍培育,拓宽销售渠道。引导茶农桑农经营户合作创业,统一标准,按质论价,拉大差价,以市场的杠杆从根本上改变茶桑农粗采滥制格局,提升名茶质量,打响禹山品牌,扩大禹山农作物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同时通过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施肥,探索专业队治虫,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
严坑村 |
仙岩镇严坑村有300余人口、82户本村农户。2003年12月,为了配合绍兴市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即在严坑村建造占地300余亩的“嵊新污水处理厂”,严坑村整村迁移。新村位于剡湖街道里坂村和八里洋村之间,由市建设局和市小康办统一规划设计,于2005年8月份开始动工建设。新村占地78亩,规划新建农居房92套,24958平方米,老年公寓楼92套,9200平方米,公共服务中心一幢,2400平方米,加上硬化、亮化、绿化工程,总投资为3000余万元. 目前,全村92套农居房主体工程和砌岸、围墙的建造等工程已全部完工;挖土、放置排污管、雨水管等附属工程已接近尾声;于今年7月5日动工的第一幢老年公寓已结顶,预计于12月底全面完工;新村水泥路支路的浇筑已完成约60%;变电房、电缆沟等工程正在进行中。计划于年底分配已建房屋。 |
下山头村 |
下山头村位于雅畈镇东面,离雅畈镇政府3.7公里,下山头村总人口566人,户数178户,8个生产队,全村60%左右种植蔬菜、水果、苗木,40%左右从事第三产业、经商办厂、种养业、手工业。村级班子健全,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下山头村于2008年在市、区、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完成了康庄工程,2008年完成了沙畈饮用水工程、2009年村庄整治工作、申报文化示范村、文明村。党员干部听党的话,遵纪守法,团结奋斗,在建设新农村中,共同克服困难,使下山头村建设成为现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
桥石头村 |
桥石头村共482户人家,人口1476人,人均收入6321元,土地面积1035亩,茶叶面积586亩,产量32.9吨,蚕茧378张,产量17.6吨,山林面积8356亩,水果面积23亩,村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 |
仁村村 |
仁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落,全村以农业发展为主。投资70万元修建农田机耕路和水库,共完成机耕路1300米,兴修水库5个,保障农田灌水和抗洪需要,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投资250万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内主干道路面实现硬化,道路两边都种植花草,实现绿化,并在村内安置35个路灯。修建公厕2个,安置垃圾桶8个,并请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该村干部以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有利于农民的政策。上面各项政策,村干部都在第一时间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宣传窗通知大家,确保家家户户了解政策,对于有疑问的村民,村干部也会耐心的解释。该村现已顺利完成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田补贴、种粮直补、油菜补贴等工作。 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该村花大力气修建宣传窗,完善村内广播系统,为村民宣传和播放国内外新闻和-精神。在村办公室安装远程教育设备,不定时为村民播放各种农业技术,休闲之时为村民播放各种爱国主义影片。村内设置老年活动室,并安放电视机、麻将、象棋、围棋等娱乐工具。经常为老年人举办活动,使老年生活丰富多彩。 仁村在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和村民的支持下,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相信仁村必将成为一个充满欢笑、人人羡慕的小康新村。 |
王树村 |
王树村是在104国道边上、由4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由于本身的地理位置加上村民对现代化生活的美好向往,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从刚开始的总体规划到现在的具体实施,已经形成了大概的雏形。 在上半年中,该村主要投资13万元用于路灯亮化工程、投资17万元用于道路硬化美化工程、8万5千元用于排污工程,另外,在梓树已建23间新农村住房并开始分户落实。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建设发展,该村的村容村貌正在逐渐变好,村民的生活条件也在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