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联村:由原吴家湾、联丰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61户,1135人口,总区域面积8.23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联丰村新纸厂。
联丰村 合作化时曾组织联丰高级社,寓意联合办社,年年丰收,故大队亦以联丰为名。
吴家湾村 据传,约600多年前,由吴、李两姓定居于此,因地处山湾,故称呈家湾。
吴联村与白雁坑村、松明培村、西三村、通益村、通源村相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683205 | 312000 | -- | 查看 吴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白雁坑村 |
白雁坑村据传,约250多年前,钱氏祖先路过此地,见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可安居乐业,就建宅定居.因当时坑边白雁成群,故名白雁坑。白雁坑村在市区28公里处的西白山主峰北侧,村周榧子成林,村西有条溪坑,向东北流至岗下。白雁坑一带是会稽山革命根据地之一,有光荣的斗争历史。面积6.03平方公里。270户,786人。 白雁坑村与松明培村、西三村、吴联村、通益村、通源村相邻。 |
松明培村 |
松明培村据传,约1000多年前,邢氏祖先从江西迁徙于此,村周竹木荫翳,故称松荫培。为象征光明,后改称松明培。松明培村在市区西29公里处,坐落在白玉尖峰东北面,村南榧树成林,村西通与诸暨市相邻的姆岭,村北临溪坑,有公路通嵊州市区。面积4.62平方公里。238户,738人。 松明培村与白雁坑村、西三村、吴联村、通益村、通源村相邻。 |
西三村 |
西三村:由原三王堂、里大坑、茶培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62户,1239人口,总区域面积7.56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三王堂村。 里大坑村 据《戴氏宗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先祖国佐公与兄弟避难徙此,见此清泉活壤,山明水秀,就在大坑边定居,又地处山里,故名里大坑。 茶培村 据紫竹村《徐氏宗谱》记载,清雍正年间,就有茶培其名。因这里适宜培植叶,并盛产茶叶,故名为茶培。 王三堂村 据《操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已名三王堂。相传嵊县有南山、北山、西山、三山之中以西山高大为魁。因村子处于西山之东北,北属子向,子乃十二宫中之首,即王也,故称为三王堂。 |
吴联村 |
吴联村:由原吴家湾、联丰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61户,1135人口,总区域面积8.23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联丰村新纸厂。 联丰村 合作化时曾组织联丰高级社,寓意联合办社,年年丰收,故大队亦以联丰为名。 吴家湾村 据传,约600多年前,由吴、李两姓定居于此,因地处山湾,故称呈家湾。 吴联村与白雁坑村、松明培村、西三村、通益村、通源村相邻。 |
通益村 |
通益村:由原茶坊、新东坑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259户、759人口,总区域面积6.98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茶坊村。 茶坊村 相传,宋末元初,先祖永青公,由西白仙乡(即今水口)来此筑室定居,种茶为业,故名茶坑村。 新东坑村 据《沈氏宗谱》记载,明末清初,沈、张两氏先后从福建迁徙至此,因在坑的东边建宅,故取名东坑。解放放前村民靠砍柴度日,解放后生活日益改善,家家户户经济富裕,故于1981年地名普查时随着大队的更名易名为新东坑。 |
通源村 |
一、概况 通源村位于嵊州市西区29公里的西白山北麓,是全乡的中心村,为通源乡政府座村,由原岗下村、董家坑村、道场村和荷岭村合并而成。全村共505户1329人口,17个村民小组。全村居住本村的966人人,外出务工363人。全村地域面积8.99平方公里,有耕地841亩,园地3200亩,林地8692亩。 近年来,该村无论在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个文明、富裕美丽的通源村正在逐步形成。 二、经济发展情况 农户主要收入以茶叶、毛竹及外出务工为主,村集体建有小水电站一座。 三、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全村共有0员66名,两委会班子9名成员组成:支部班子由黄用明、郭伯乐、朱光初、钱江、王生军等同志组成,黄用明同志为书记;村委班子由王成军、黄生苗、周伟良、王海英等同志组成,王成军同志为主任。村其他配套组织健全,班子成员团结协调,工作积极性高,运行情况正常。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