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金华 >> 婺城区 >> 雅畈镇 >> 雅畈一村

雅畈一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雅畈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雅畈一村简介

  雅畈一村人口约为1560左右,村内有后街和下街500余米明清古街,有古建筑约十余处,现都有待修缮。后溪穿村而过,宽20余米,长1000多米,流入武义江,村庄内主要古建筑为吴氏祠堂、将军殿、四面厅、大厅、高厅等。将军殿建于明末,结构式冬瓜形模深,伞状型中厅内顶,具有典型的明代寺庙建筑特点,建筑面积75平方米,据考证是明末朱大典在金华的点将台历史名人:叶景生(1742——1818),太学生,家谱记载:“南山之原,梅溪之滨,卓哉叶翁,实惟先民,其仪抑抑,其貌恂恂,孝亲友悌,睦族恤邻,学以致用,德以润身,多谙艺事,雅尚儒珍,评高月旦,望重成均,贻谋世泽,永庇后人”。
  雅畈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朝万历年间起一直是金华以南区域的中心;雅畈镇核心地区的街巷格局、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仍保留有大量的明清及民国初期的古建筑,现存明清建筑36处,基本保存完好的宅第府院、祠堂、殿厅、古井等明清建筑19处,建筑面积共计11397平方米,其中明代建筑七家厅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军殿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雅畈历史文化村镇范围内现存重要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白墙黛瓦,院落式庭院,集建筑、雕刻、绘画于一体,典型地体现了浙中民居的独特风格。结构格调接近徽派,唯“三雕”比徽建更精美。在101幢传统建筑中有明清建筑36处,集于4条街中,堪称江南之最。雅畈古镇地灵人杰,千百年来人才荟萃,与雅畈兴盛紧密相关。重要人物有:历史方面有:叶衡、叶云枳、叶智;军事方面有:朱联夫、叶绍书;文化方面有:叶绥、叶慈丰。
  信息来源:金华市旅游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702101 321000 -- 查看 雅畈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雅畈一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雅畈一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三村村

  雅畈镇三村位于雅畈集镇中心,古街建筑就在三村。民间把雅畈古街拟为一条头朝东、尾向西的龙。由于过往商客颇多,叶姓、章姓、程姓等人士纷纷开设店铺,从东跨进石桥,形成上街、下街、后街、长街。到了明朝中叶,古镇商业十分兴旺,厅堂建筑风格突出,传说大规模的厅堂就有72处,如“鱼门厅”、“后龙厅”、“七家厅”等。现基本保存完好的宅院府第、祠堂、殿庙、古井等明清建筑就有19处。  三村村与吴畈村、汉灶村、下山头村、雅处村、雅叶村、车坞村、白杜塘村、南干村、殿后村、雅畈一村、西大路村、张麻车村、新畈村相邻。  

吴畈村

  吴畈村概况   吴畈村位于雅畈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3公里,全村235户,635人,分4个自然村,属于安地水库移民安置村。全村现有耕地607亩,人均住房30平方米,2009年人均纯收入3900元。   多年来紧紧抓住稳定与发展不放松,坚持三个文明共同发展,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吴畈村与三村村、汉灶村、下山头村、雅处村、雅叶村、车坞村、白杜塘村、南干村、殿后村、雅畈一村、西大路村、张麻车村、新畈村相邻。

汉灶村

  汉灶村概况   汉灶村属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管辖,位于金华市东南部,距市区15公里,对汉灶村的民间传说进行整理发现,汉灶村最早建村是在西汉年间,距今两千两百多年了。汉灶村目前共有460户,人口1260人,耕地面积1280亩,山林约有8000余亩。   汉灶村子西汉初建村,迄今已有2200年之久,其村烧制婺州窑亦有2200年之久。村中古迹不少,“香樟娘娘”亦是一处也。“香樟娘娘”乃村中央的香樟树是也,此树枝横斜逸出,树干粗不可抱,种于千年之前。谁人之种已不可考,据传乃是为了当时婺州窑窑工而载种。   汉灶村烧窑闻名于世,村中窑厂遍地,窑工亦多,时酷暑难耐,有一村民便栽种香樟树一棵,千年已过,物是人非,唯有香樟树依旧挺立诉说古老的故事。村民敬之,逢年过节更是以神灵之礼祭拜之,故日其“香樟娘娘”。   婺州窑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窑之一。作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的一脉,婺州窑陶器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上山遗址。瓷器的烧制则可追溯到汉代,之后鼎盛于唐、宋年间,没落于元末明初。2007年,《婺州窑传统烧造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上婺州窑享誉海内外,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区之一。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这样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之,婺州次,岳州次”,其意是婺州窑所产陶瓷排例第三位。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角的新安海域发掘了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中国陶瓷、漆器等文物,其中部分陶瓷是乳浊釉的,这批陶瓷经国家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确认产自婺州窑。自此,金华的婺州窑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而汉灶村的婺州古窑址,也因其历史的久远,考察价值的重大,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意在保护文物,传承文化。   根据金华县志记载:”汉代婺州古窑址坐落在今雅畈镇汉灶村”。   汉灶村建于西汉初,迄今为止已有2200多年,因闻名于世的婺州窑而得名。   相传汉灶村古时有三十六座龙窑,遍布汉灶村的”钻龙山、堂楼山、窑山、三十六虎头山”上,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两座龙窑,至今还保存着古龙窑高高的窑口和隆起窑背。   近年来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来自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等地陶瓷方面的专家与学者,慕名前来我们汉灶村对婺州古窑址进行考察和研究,并提出很多保护和开发措施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汉灶村属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管辖,位于金华市东南部,距市区15公里。全村目前有460户,人口1260人,耕地面积1280亩,山林2000余亩。辖汉灶、宅底山、王村、白杜龙四个自然村,汀杨公路线依村而过。村民主要从事农作物和花卉苗木种植,村风文明,勤劳朴实,社会治安稳定。   为了开发和传承婺州的历史,发掘婺州窑古文化,汉灶村民将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发古窑旅游、生态观光农业,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特色发展之路,进一步搞好汉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汉灶村开创灿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山头村

  下山头村简介   下山头村位于雅畈镇东面,离雅畈镇政府3.7公里,下山头村总人口566人,户数178户,8个生产队,全村60%左右种植蔬菜、水果、苗木,40%左右从事第三产业、经商办厂、种养业、手工业。村级班子健全,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下山头村于2008年在市、区、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完成了康庄工程,2008年完成了沙畈饮用水工程、2009年村庄整治工作、申报文化示范村、文明村。党员干部听党的话,遵纪守法,团结奋斗,在建设新农村中,共同克服困难,使下山头村建设成为现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下山头村位于雅畈镇东面,离雅畈镇政府3.7公里,下山头村总人口566人,户数178户,8个生产队,全村60%左右种植蔬菜、水果、苗木,40%左右从事第三产业、经商办厂、种养业、手工业。村级班子健全,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下山头村于2008年在市、区、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完成了康庄工程,2008年完成了沙畈饮用水工程、2009年村庄整治工作、申报文化示范村、文明村。党员干部听党的话,遵纪守法,团结奋斗,在建设新农村中,共同克服困难,使下山头村建设成为现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雅处村

  雅处村概况   雅处村位于雅畈镇华南片区,全村共470余人。   雅畈自始祖由叶村蓬迁至雅畈高台门建房造村。由于周边村屋星棋罗布是中心地段,加上芳田埠,孟宅埠,姚车埠船只往返歇宿,雅畈就成了商品集散的瓦市,开始人们叫瓦畈,之后文人改称雅畈,近边姚车本来是水陆交通方便的商埠,几经水旱灾害,市场凋落,西边的后陈村,南边的芦村同样受水旱灾害及瘟疫相侵,村庄调零破落,迁到雅畈居住,村居逐渐扩大形成集市乡镇,曾设为南华乡,凡靠南部分改设双善乡。后将金华出南门加上原南华乡合并建成南屏乡,日伪时期按其侵略势力所及变称雅畈乡,其他乡居雅畈区范围,光复后雅畈镇建镇政府。1949年解放雅畈,建雅畈区人民政府,下设清湖乡,安地乡,外畈乡,箬阳乡,铜山乡,雅畈乡,东湄乡7个乡,后曾改为安地区,区政府设在安地,不久区公所又迁回雅畈镇来,改铜山乡为华南乡,后拆撤并时将清湖乡从雅畈区划出,改为苏孟乡,列入市开发区,把东湄乡从雅畈区划出并入金东区。   雅畈镇自古人文荟萃,商铺林立。儒道文化交相辉映,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雅畈古镇是古代永康、武义到金华府必经大路。余杭下三府的船只在芳田埠、孟宅埠、雅畈埠上下停靠。周围各县所产农作物、材炭、木材、竹制品等,都通过雅畈古镇的水陆两路,运到金华府。宋绍定四年,松阳括苍山系卯山人叶敬甫在雅畈叶村蓬居住。后因每年河水泛滥,选择定居雅畈高台门,始建雅畈村,繁衍子孙,建厅堂,扩街道,发展族群。并根据水、陆两路的走向,建成雅畈古街,民间把雅畈古街拟为一条头朝东、尾向西的龙。由于过往商客颇多,叶姓、章姓、程姓等人士纷纷开设店铺,从东跨进石桥,形成上街、下街、后街、长街。到了明朝中叶,古镇商业十分兴旺,厅堂建筑风格突出,传说大规模的厅堂就有72处,如“鱼门厅”、“后龙厅”、“七家厅”等。现基本保存完好的宅院府第、祠堂、殿庙、古井等明清建筑就有19处。故民间流传一句话:“雅畈不算乡,安地不算山”。   

雅叶村

  雅畈镇雅叶村位于二环南路南侧,距镇政府2公里,人口600余人,以种植苗木为主业,主要包括桂花、红叶石楠等。  雅叶村与三村村、吴畈村、汉灶村、下山头村、雅处村、车坞村、白杜塘村、南干村、殿后村、雅畈一村、西大路村、张麻车村、新畈村相邻。

车坞村

  车坞村位于雅畈镇以南,与安地镇交界。全村共220余人,大多以种植苗木为主,包括桂花、红叶石楠等。  车坞村与三村村、吴畈村、汉灶村、下山头村、雅处村、雅叶村、白杜塘村、南干村、殿后村、雅畈一村、西大路村、张麻车村、新畈村相邻。  

白杜塘村

  白杜塘村,位于雅畈镇政府东南角,距镇政府约5公里。东毗石南塘村,南邻西大路村,西接上岭殿村,北与加全塘村交接。村域总面积124.63公顷其中耕地38.44公顷,园地17.96公顷,林地40.99公顷,村庄建设用地6.21公顷,交通用地1.48公顷,水域8.25公顷,未利用地11.3公顷。总户数151户,总人口415人。70岁以上28人,90岁以上2人。  白杜塘村与三村村、吴畈村、汉灶村、下山头村、雅处村、雅叶村、车坞村、南干村、殿后村、雅畈一村、西大路村、张麻车村、新畈村相邻。  

南干村

  南干村位于雅畈镇华南片,东临汉灶村,西靠汪家村。离金华市区约2.7公里左右。全村约1200余人,500余户。村民大多种植苗木为主,包括桂花,红叶石楠等。  南干村与三村村、吴畈村、汉灶村、下山头村、雅处村、雅叶村、车坞村、白杜塘村、殿后村、雅畈一村、西大路村、张麻车村、新畈村相邻。  

殿后村

  殿后村位于雅畈镇华南片中部,全村共61户,约120余人。为雅畈镇唯一一个少于200人以下的行政村。殿后村民风淳朴,村民善良,村庄宁静。  殿后村与三村村、吴畈村、汉灶村、下山头村、雅处村、雅叶村、车坞村、白杜塘村、南干村、雅畈一村、西大路村、张麻车村、新畈村相邻。  

雅畈一村

  雅畈一村人口约为1560左右,村内有后街和下街500余米明清古街,有古建筑约十余处,现都有待修缮。后溪穿村而过,宽20余米,长1000多米,流入武义江,村庄内主要古建筑为吴氏祠堂、将军殿、四面厅、大厅、高厅等。将军殿建于明末,结构式冬瓜形模深,伞状型中厅内顶,具有典型的明代寺庙建筑特点,建筑面积75平方米,据考证是明末朱大典在金华的点将台历史名人:叶景生(1742——1818),太学生,家谱记载:“南山之原,梅溪之滨,卓哉叶翁,实惟先民,其仪抑抑,其貌恂恂,孝亲友悌,睦族恤邻,学以致用,德以润身,多谙艺事,雅尚儒珍,评高月旦,望重成均,贻谋世泽,永庇后人”。   雅畈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朝万历年间起一直是金华以南区域的中心;雅畈镇核心地区的街巷格局、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仍保留有大量的明清及民国初期的古建筑,现存明清建筑36处,基本保存完好的宅第府院、祠堂、殿厅、古井等明清建筑19处,建筑面积共计11397平方米,其中明代建筑七家厅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军殿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雅畈历史文化村镇范围内现存重要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白墙黛瓦,院落式庭院,集建筑、雕刻、绘画于一体,典型地体现了浙中民居的独特风格。结构格调接近徽派,唯“三雕”比徽建更精美。在101幢传统建筑中有明清建筑36处,集于4条街中,堪称江南之最。雅畈古镇地灵人杰,千百年来人才荟萃,与雅畈兴盛紧密相关。重要人物有:历史方面有:叶衡、叶云枳、叶智;军事方面有:朱联夫、叶绍书;文化方面有:叶绥、叶慈丰。   信息来源:金华市旅游局  

西大路村

  西大路村位于雅畈镇东面,离雅畈镇政府3.7公里,西大路村总人口566人,户数178户,8个生产队,全村60%左右种植蔬菜、水果、苗木,40%左右从事第三产业、经商办厂、种养业、手工业。村级班子健全,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西大路村于2008年在市、区、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完成了康庄工程,2008年完成了沙畈饮用水工程、2009年村庄整治工作、申报文化示范村、文明村。党员干部听党的话,遵纪守法,团结奋斗,在建设新农村中,共同克服困难,使西大路村建设成为现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张麻车村

  张麻车村位于雅畈镇东面,毗邻武义江边,离雅畈镇政府3.7公里,张麻车村总人口452人,户数162户,2个生产队,全村60%左右种植蔬菜、水果、苗木,40%左右从事第三产业、经商办厂、种养业、手工业。村级班子健全,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张麻车村于2008年在市、区、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完成了康庄工程,2008年完成了沙畈饮用水工程   

新畈村

  新畈村位于雅畈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3公里,全村235户,635人,分4个自然村,属于安地水库移民安置村。全村现有耕地607亩,人均住房30平方米,2009年人均纯收入3900元。多年来我村紧紧抓住稳定与发展不放松,坚持三个文明共同发展,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雅畈一村特产大全




雅畈一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