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溪村 洞溪村从1999年开始旧村改造,至今已有五期,成绩显著,投资300余万,道路硬化修建双十公路;投资120万元建立两个公园,并配套绿化、健身设施;投资60万建立两个污水处理池,美化村容村貌,改善投资环境,引进企业126家。投资100余万进行饮用水改造,投资20余万修建公墓,投资30万建立两个老年活动室,投资30余万建立办公大楼并增加娱乐设施,为村民新建别墅300余幢。五期的旧村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全村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多次被表彰为党建和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县级工业强村和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702103 | 321000 | -- | 查看 洞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郑岗山村 |
郑岗山村 郑岗山村位于金华城西,虹戴公路以北,330国道以西,长杭线贯穿,距金华市区10公里,距白龙桥镇2.3公里,现有人口2086人,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余亩。行政村由郑岗山,上新屋,李家3个自然村组成,下辖24个村民小组,765户农户,是白龙桥第二大行政村,也是省级中心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岗山村经历了从互助社,低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转变;改革开放后,撤乡并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各个阶段,全村人民始终跟党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区,镇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下,村两委在书记郑善喜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紧密配合,于2009年初进行村庄整治,环境卫生治理工程,经过近四年的努力,上述工程已顺利竣工。全村人民昂首阔步走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污水处理,道路拓宽等建设改造始终走在全镇前列,全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综合型的工作,既要建基础设施,又要发展产业经济,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下一步,郑岗山村将积极响应婺城区政府“开展文化大礼堂”的号召,将开展“两堂五廊”建设,弘扬正能量,转民风,种文化,倡国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 |
择住邻村 |
择住邻村位于白龙桥镇中心的西北边,东靠虹路村,离330国道500米左右,西边下窑村公路传村内而过,南边与郑岗山、尤力2村毗邻,西边与本村黄土山坡相望,是一个历史悠久、政治文明、经济富裕、人杰地灵、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片有志之士发展的好热土。全村总耕地面积1200多亩,丘陵面积1000余亩,总人口1012人,总户数380多户,有各种品牌水果种植基地800多亩。 本村文化特色鲜明,拥有文物保护单位——侍郎庙 本村于2005年开展村庄整治项目。村庄整治共拆除危房18户,面积2200多平方米,兑现资金26.5万元,外墙粉刷1287户,粉刷面积3800多平方米,兑换资金22.8万元。美化整治池塘5口,面积7200平方米,兑现资金31万元,新建垃圾抗12处,新建健身场所1处,篮球场1处,面积464平方米,更新装修了老年活动中心及村办公大楼等兑换资金18.2万元,全村周围全面绿化植树2000根,活动场所绿化面积约1330平方米,村中道路硬化5500平方米,安装路灯38盏,改造水沟350米,清楚垃圾60吨等等,本次村庄整治共耗去资金120万元。 主要农产品:羽衣甘蓝,青豆,柚子 村内资源:金,锌,珍珠岩,铝,方解石,黑钨矿 企事业单位:金华县赛斯特精机制造厂 |
西园村 |
婺城区白龙桥镇西园行政村,原名西畈,于1981年改为西园大队,1984年称西园行政村,驻地西畈自然村。下辖西园、西畈、毛畈、乌村垅四个自然村。全村有耕地1054亩,山林地700亩,主产稻谷、大小麦。 (一)基本情况 1、区位情况 西园村位于宾虹西路以北,330国道以西,虹戴公路两侧,距白龙桥镇5公里,距金华市区仅17公里,交通便利。虹戴公路以南为西园和西畈两个自然村,虹戴公路以北为乌村垅和毛畈自然村。 2、 村庄人口及社会经济情况 西园村全村由西园、西畈、毛畈、乌村垅四个自然村组成,共分六个生产队,人口608人,251户,其中西园村191人,86户,西畈村231人,85户,毛畈96人,42户,乌村垅90人,38户。其中党员23名,村干部6人。村集体收入薄弱,主要来自承包山、机动田租金,全年固定收入仅8500元;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和外出经商、打工,人均年收入5300元。 3、自然资源条件 西园村村域地形属平原地貌,总体地势基本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以农用地居多,拥有良好的生态林地,植被条件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村域范围内水资源丰富,渠道纵横,拥有多处池塘。 (二)西园村2012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推进村庄综合整治工程,在完成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及村庄绿化的基础上,推进垃圾清运、危旧房改造及旧村改造等工程,改善村庄环境。 2、西畈至大队山上道路硬化,道路总长2.6公里,计划投入资金80万元。 3、西园至西畈渠道“三面光”工程,渠道全长1公里,涉及灌溉农田1000余亩,计划投入资金30万元。 4、西园自然村村中河道“三面光”工程,该河道总长近1000米,计划投入资金45万元。 |
古方二村 |
古方二村是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的一个行政村,常住户数为454户,总共人数为1124人,其中男性536人,女性588人。共有生产小组12支。拥有耕地面积1787亩地。目前,在敬老院生活的老人有四名,分别是李风田,朱宏森,朱兆易,倪顺生。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7户,总共27人。分别是朱根银、朱卸奶、范海之、章义刚、王建新、朱明道、朱国华、朱茂有、朱启森、徐启华、朱国胜、郑维生、朱佰根、宋志春、朱寿定、朱世琳、许炳泉。享有市区重度残疾(精神)人经济补贴的有杨秋花一人。助医村民有三人,熊爱桂,朱爱娇,陈美娇。 |
古方一村 |
古方一村位于婺城区中部偏北,辖白龙桥镇古方管理处古方自然村的东半部和窑岗自然村。解放前后,为历届乡、管理区、人民公社、管理处驻地。古方一村有田1740亩,尚待开发的荒滩地和黄土丘陵300亩,现有631户1659人,村民小组19个,主姓朱,另有其他姓氏33个。古方朱氏至今繁衍了28世,历约640年。 古时,白沙溪的潮涨潮落,筏子工的进进出出,哺育着百里南山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古方是一个重要埠口,南山的竹、木、炭,城里的布、绸、百货,都在这里频繁交易。每年古历三月十六的玄坛庙会,山里的、山外的人纷纷集聚在这个古老的集市上。玄坛老爷的善意,南溪人民的好客,促进着白沙乡人民的繁荣、进步。 1932年,浙赣线的诞生,古方火车站的始建,吸引了各县市商贾名流的青睐驻足。解放初年,白沙庙遗址他用,传统的古历九月十三白沙庙会会址又花落古方。一年二度的交流盛会,古方人民敞开宽厚的怀抱,清马路,腾闲基,搭台唱戏,供人吃喝,成为金华西南地区人民和谐交易互通有无,起舞腾飞的美丽舞台。 解放初年,在朱茂得、朱永堂等为核心的村级党政负责人带领下,人民分得了土地,从初级灶、高级灶一步一步走向人民公社。此后,土地归集体所有,祝长生、吴增林等人接过大队重任,率领社员们筑堰引流,新开地田200亩,为防洪水侵害,车推人挑,筑垒了白沙溪两沿溪坝,全长计3公里。为方便机耕,实行田化改造800余亩,为现代化操作打下基础。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绿遍祖国大地,方炳良、蔡新安、吴增富纷纷接过老一辈村政接力棒,开阔视野,走出田地,走出村庄,朝小康致富道路孜孜迈进。开发九背山,与乡政府合办砖瓦厂,发包空闲荒山,出租沿街店面及有闲场基,架起七孔古方大桥------等等,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夯实了集体、村民经济基础。 九十年代初,党政新鲜血液杨桂生、陈森跃纷纷挑起村级重担,对村里的各项事业进行进一步梳理,使其更加合理完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1993年,集体、村民投资80万元,浇筑了环村南路、小康巷、南市街等共计长3400米水泥路面,基本硬化村中道路。2000年,投资15万元,进行全村电网改造。2001年至2002年,政府、集体投资7万元,改造白水畈:新建三面光渠道5800米,整修机耕路700米,改善良田400亩。2004年7月开始,经过仔细筹划,拉开史无前例的村庄整治工作------浇筑了从风炉堰至兰里三面光渠道2.5公里,投资168万元,拆除危旧房104户,计7145平方米,硬化所有通道6250米,开辟村中轴主干道190米,新装路灯50盏,硬化三面光水渠990米,改造菜市场360平方米,新建公厕一所,修建、购置垃圾池箱52处,建造运动场所一处、健身场所一处、休闲活动场所一处共计1200平方米。祠堂前配置青石凉亭一个,新建绿化带1400平方米。 2008年3月,新一届班子诞生,书记盛招芳、主任陈庆军、支委方剑、叶艳妃、吴禄谊等新老干部团结一致,朝着既定目标奋勇拼搏!2008年5月,开展饮用水改造工程,并于年底全部完成。2008年6月,为改善村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室拥挤不堪现象,修缮原供销社大楼为村办公大楼。2008年7月,提出村电网改造方案,并逐步实施。2009年,因白沙公路修建,对白沙公路沿路房屋进行拆迁,并对拆迁户进行安置,并对相关安置地块进行征用。 生活在古方是美丽的。 清晨,古方桥下,宁静的白沙溪中,鱼翔浅底,溪水钻出丛丛油绿的芦苇,冒出朵朵白色的浪花,形同若干银色的飘带,一路欢歌,往东奔去------ 生活在古方是幸福的。 村两委一直把老人放在心上。对外,他们常常在春节前探望从村中走出去的老干部。对内,他们年年千方百计给予老人物质上的关怀、慰问。佳节期间,常常有一些老人被感动地哭了,他们深知,这是村干部们的一片厚意!他们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孙,为祖国、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构造和谐社会、美丽家乡而添砖加瓦! |
洞溪村 |
洞溪村 洞溪村从1999年开始旧村改造,至今已有五期,成绩显著,投资300余万,道路硬化修建双十公路;投资120万元建立两个公园,并配套绿化、健身设施;投资60万建立两个污水处理池,美化村容村貌,改善投资环境,引进企业126家。投资100余万进行饮用水改造,投资20余万修建公墓,投资30万建立两个老年活动室,投资30余万建立办公大楼并增加娱乐设施,为村民新建别墅300余幢。五期的旧村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全村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多次被表彰为党建和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县级工业强村和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
高桥村 |
高桥村 高桥村坐落在婺城经济中心镇白龙桥镇与市区秋高街道的交界处,北靠婺江,南临宾虹路,交通便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典型农村。该村由高桥、季家、雅村、邵家埠头四个自然村组成,目前有8个生产小组,农村常住户数378户,农村常住人口928人,其中外来人口98人。90%村民住上楼房,自来水进户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农民参保合作医疗率98%。我村一直致力于新农村建设,自村庄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水泥化道路10公里,安装感应路灯28盏,新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健身广场,种植景观行道树800棵,并添置封闭式垃圾池15个以及1辆垃圾清运车,配备4名保洁员,实行垃圾袋装化、门前卫生绿化“三包”制度,并于今年11月份完成了农电网改造工程。我村治安状况良好,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理优势较好,有利于发展经济建设,是经商办厂的理想之地。随着婺城区行政中心的迁移,给本村带来了又一个发展机遇,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
黄堰头村 |
黄堰头村 黄堰头村位于白龙桥集镇西片,是一个历史悠久、政治文明、经济富裕、人杰地灵、社会和谐的好环境,是一个有志之士发展的好热土。黄堰头村地理位置处于婺城区区政府的西面,西临汽车客运站,交通便捷,经济发展潜力好。 |
马海地村 |
白龙桥镇马海地村的党员干部参加了“打扫卫生、党员先行”活动,马海地新村、老村中的多处卫生死角得到了清理。据了解,马海地村在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下,围绕年初制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把美化村庄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做到创先争优“五好五带头”。 |
叶店村 |
叶店村 叶店村位于金华市区西南,是婺城新城区及浙中重镇白龙桥镇政府所在地,属文化、政治、经济交流中心。村处“玉山拱南,金河横北,东临马海(畈),西绕龙溪(白沙溪)”的冲击平原,聚落呈块状分布,330国道与03省道绕村而过。村域面积2.7平方公里,全村635户,总人口1668人,其中:55岁以上老人360人,未成年人209人,在外读书(高中大学生)60人,务工人员502人,经商人员225人。村所有耕地都已被征用,村民通过各类技术培训,选择不同的就业门路,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2010年村集体固定资产5420万元,固定收入90余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民主法制村、浙江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社区(村)等多项荣誉。村现在干部8人,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社区服务中心,四块牌子,一套班子,领导全村发家致富,建设新农村,跨步奔小康。 叶店是个典型的江南小村,叶店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的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叶店老一辈村干部-远瞩,无偿出让土地,引进了医院、供销社、电信营业厅、银行等家单位,为叶店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叶店村集体早期通过村办企业(金华县溶解乙炔厂)、停车场、旅馆等,为村集体攒下了第一桶金。1999年叶兆寅担任叶店村党支部书记,他利用村里地理环境优势,多方筹集资金,将原先公路边破旧的仓库改建成玉山大楼,叶店大楼,引来众多商家入住其中,投资近三百余万元在集镇繁华地段修建多处店铺、商品房,大大发展了集体经济。叶店村集体经济发展从此进入了快车道,截止2008年叶店村已投入630多万元资金建立5栋商铺大楼,每年仅租金收入达80余万元,并且逐年递增。 “农户把自己的旧房拆除,空出来的土地进行集中建设,用来造多层住宅。建设完成后,村民们不仅能住进全新的高档住宅,还能出租剩余的房间收取丰厚的租金。”从规划进行旧村改造之初叶兆寅便这样设想,“因为叶店村是集镇所在地,机关单位多,工业企业多,外来打工者也多,比较适合发展物业经济。出租带来的收益,众口难调的旧村改造,在我们村取得了村民的一致同意。”随即叶店村旧村改造工作便轰轰烈烈开展了起来。 2005年经多次现场踏勘和方案讨论,叶店村村委出台了本村旧村改造建设规划。规划以注重地方特色、尊重本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及提高土地利用率为重点,为叶店村创造一个环境宜人,富有活力和展现叶店村特色的绿色生态家园。 《叶店村旧村改造实施细则》于2006年6月3日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旧村改造正式开始。在旧村改造过程中,村两委从科学规划的角度出发,坚持符合国家法律与政策的精神,充分研究相关法律文件;从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了旧村改造民主决策;从合情合理的角度出发,《叶店村旧村改造实施细则》一共十九条,一条扣一条,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先拆先挑,杜绝“一户多宅、一宅多基”现象,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率,保证了公开性和公平性;最后是道路硬化、亮化、绿化、通电、排污、通水等各项配套设施同时跟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旧村改造的进程。截止目前,叶店村旧村改造拆除旧房面积25912M2,拆除农户288户,新建农房面积21810M2,新建农户251户,已完成旧村改造的95%。 “住着高楼收租金”是目前叶店人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旧村改造,叶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村庄变新颜。过去的矮房、平房、泥土房变成了水电设施配套齐全的小别墅,村内娱乐休闲广场、体育健身设施配套齐全;二是村民变富。村民每年仅通过房屋出租的收入就达上万元,同时一些小型加工企业不断入驻叶店村,不但为叶店村引来了商机,同是也提高了村民的就业率;三是道路变宽。过去的泥路、小道,已经全部脱胎换骨,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将集镇主干道长安街、府临街改造拓宽成长600米,宽16米的通衢大道,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四是环境变美。道路两边绿树成荫,休闲广场鸟语花香。 叶店村两委的工作目标就是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使村民不仅有充实的物质基础,还能生活在愉悦的氛围中。基于这个理念,村两委把整治脏、乱、差,改变生活环境与提高村民素质,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村党支部遵循的原则,建造和购置10多个垃圾箱,并指定专人每月定期清理,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出资邀请金华市青年婺剧团为村民演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投资八十万元新建白龙桥小广场、前街广场两个广场;投资五十余万元改建老年活动室;投资160余万元新建集办公、青少年培训中心、妇联活动室,影视厅,图书室于一体的中心楼,使得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由村里出资为全体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此外,还于去年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有困难的村民提供救助。 如今,叶店村发展成了“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少有所教、困有所济、病有所医”的温馨家园。据统计,从2000到现在,叶店村村民犯罪率为零,村民上诉率为零,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天道酬勤!叶店村两委在设计好的宏伟蓝图上,挥洒着智慧,抛洒着青春,迈着坚实的步伐,举全村之力,构建了叶店村和谐幸福大道。 |
金竹园村 |
金竹园村位于白龙桥镇西片,与东俞、黄堰头、白龙桥村相连,交通便捷,村庄规划强,已实行五化工程。是一个美丽的新农村。 金竹园村与郑岗山村、择住邻村、西园村、古方二村、古方一村、洞溪村、高桥村、黄堰头村、马海地村、叶店村、黄碧塘村、潘村垅村、上邵村、下邵村相邻。 |
黄碧塘村 |
黄碧塘村基本情况 黄碧塘村位于婺城区白龙桥镇让长管理处的东南,近邻南二环线西段,北面和开发区秋滨街道相连,东南与长山乡交接。全村有四个生产小组,户数184户,总人口469人,耕地面积1100亩。农户主要从事苗木种植、畜牧养殖(以奶牛、生猪为主),人均纯收入5500元,村集体收入以承包山地和机动田为主。 黄碧塘村与郑岗山村、择住邻村、西园村、古方二村、古方一村、洞溪村、高桥村、黄堰头村、马海地村、叶店村、金竹园村、潘村垅村、上邵村、下邵村相邻。 |
潘村垅村 |
白龙桥镇潘城村常住人口462人,总户数172。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共有耕地680亩、林地200亩,原地100亩。2008年3月村庄整治通过市级验收,2009年村通虹戴公路,出村道路硬化工程完工,村民生活环境很大改观, |
上邵村 |
上邵村位于白龙桥镇西部,白汤下线沿侧,可乘坐502、503直达。村民主要以水稻,蔬菜,苗木种植为主,村民收入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 上邵村与郑岗山村、择住邻村、西园村、古方二村、古方一村、洞溪村、高桥村、黄堰头村、马海地村、叶店村、金竹园村、黄碧塘村、潘村垅村、下邵村相邻。 |
下邵村 |
下邵村地处白龙桥镇西侧,紧邻蒋堂镇,白汤下线沿侧,可乘坐502、503至上邵步行到达,地处平原地带,村里主要以种植水稻,蔬菜,苗木为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