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下座落在金华和义乌交界处,杭金公路南面,潜溪东侧。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名叫“蝴蝶形”的小山坡上。山头下为“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明景泰七年,沈约三十一世孙由义乌沈宅迁居山头下。
沈约之三十六代孙沈文杰为五个儿子造了五座厅堂住宅,使该建筑群具备了整体的格局.以后的建筑就依此而发展:该建筑群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2幢,民间仿西洋民居4幢,其中绝大多数是清代建筑;除规模宏大的民居群外,村东南有一棵栽于公元1456年前后的古樟,村西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三孔石梁桥,村南油一座宗祠及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的本保庙,都保存完好。
山头下座落在金华和义乌交界处,杭金公路南面,潜溪东侧。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名叫“蝴蝶形”的小山坡上。山头下为“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明景泰七年,沈约三十一世孙由义乌沈宅迁居山头下。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村子的背后有一座小山,村子建在山下,所以叫做山头下村。
翻开山头下村沈氏家谱的地形图,八口池塘组成外八卦图形,双溪合汇形成内聚宝盆,关闭村中五道门即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城堡,山头下村有550多年的历史,2007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10年国际级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山头下村,有狭窄的石子路,整齐的排水沟,规划错落有致的老房子,仿佛进入民国、清朝、明朝的历史。山头下村现存着很好的村落原始形态与结构,核心区面积2.69公顷,保持着民清古建筑48幢,可谓是婺州大地唯一的一部原汁原味的历史古民居实物教科书,也可以说是一座袖珍版的城市。
山头下村是历史名相、科技伟人、皇亲国戚聚居地,追溯先祖至今已有1500余年,其后裔生生不息,繁衍50余代,雄才辈出,对中国对世界很有影响的沈氏族人。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精神文化的象征,山下头寸的祠堂分为三进三间,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是古人建造祠堂的基本要求。在这里还有一张家谱家谱,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第一位居然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
先祖沈约是浙江湖州德清人,擅长诗文,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臣,被后人誉为历史著名宰相,隆昌元年,出任东阳郡太守,建造婺州八咏楼,曾经写下《登元畅楼》八首诗,盛极一时,后人就把元畅楼改名八咏楼,现在成为金华大地上的历史名楼。沈约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是唐宋诗词的奠基人,沈约对后裔的教育十分重视,在沈氏家谱中就有记载如何认真学习,如何孝敬父母,严禁嫖赌等等。沈氏家族不光出了著名的宰相沈约,还有天文地理音乐医药文学卜算无不精通的沈括,他是沈约的第十八世孙,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才之一,他的巨作《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学术宝库。
沈约的第31代沈永进三兄弟,在距今555年,经神仙吕洞宾指点后,从义乌迁徙到这个村子,数百年来,沈家果然门庭兴旺,财源广进,人才辈出。发源于双尖山的这条潜溪流经这里数百年里哺育了不少的文人和武人。
山头下村整体建筑也是因地制宜,地形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建村的时候在道路格局方面就考虑到这一点。村内五道村门连接五道街巷,这五个大门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只要关上这五道门,外人就进不来,而村民就在村里畅通无阻。此外,在每扇门旁,各有一个眼洞,就相当于我们现代门的猫眼,可以看到来者是谁,起到了防御作用。对外街道的拐弯处设有枪眼,以防外地入侵,有的交叉路上建有过楼,好比现在城市的天桥,每幢房子都有马头墙,又很好起到了防火防盗的作用。村子里所有的街、路、弄堂,一律铺设鹅软石,并且利用高低的差距设置台阶,成为了步行系统。村子里的排水系统也是非常完善的,不管是房子里的天井也好,还是路边设置的排水沟,都是一环一扣,衔接非常紧密,即使是江南的梅雨时节,这里也丝毫不会产生水漫金山的景象。这就是山头下村的第一个神奇之处。
第二神奇之处,是整个村子里连起来形成一个开字,如果我们站的高空往下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把通道建为开字呢?这是因为开字的布局含有开明、打开、开怀的含义,也有开放的意义。同时说明:山头下村建于明代,那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反映了经营之道的沈约后裔,具有靠扩创新的精神,最可贵的是500年了古人当初规划设计代代相传的开字结构道路一直保持不变,到现在还是全村人的骄傲。
第三个神奇之处呢是,古村落的建筑地形就像是一直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的谐音在当地就是无敌,反映了先民渴望生活安定、天下无敌的愿望。
三益堂始建于清代,位置是在蝴蝶的右边的翅膀上,巧妙的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结合在了一起,寓意子孙展翅高飞。三益堂正门砌基,青砖叠墙,青石门框下雕有如意元宝的图案,门上的横匾:积厚流光,依稀可见。堂前有两个天井,寓意是双阳永照,彩光非常明亮。厅堂及厢房上的牛腿、楼樑雕刻都非常精美,以戏曲人物图为主,吉祥花草为辅,充分体现了东阳木雕的分格。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703102 | 321000 | -- | 查看 山头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田塘背村 |
田塘背村村情概况 田塘背村位于金东区傅村镇北面,杭金衢高速公路从村南通过东连下柳家村,西邻艾青故居畈田蒋村。据《畈田蒋蒋氏宗谱》记载,明朝年间,寸祖蒋世伦从义乌迁居于此。村坐落在一山背上,村前有池塘称作田塘,村名以塘名和地理方位而得,称田塘背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系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全村村民小组4个,农户88户,人口244人,村域面积0.2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0亩、旱地15亩、水面30亩,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现主要种植蔬果为主,富裕劳力外出打工,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
溪口村 |
溪口村村貌 溪口村地处傅村镇正北,与义乌毗邻,地理位置优越。村内共有居民619户,人口1546人,党员40人,其中女党员9人,村民代表41人。共有土地面积727亩,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及养殖业、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6818元。溪口村自然条件优越,马铃薯种植业发达,村两委积极引导该产业发展,已在村里建立马铃薯基地,为村民提供统一供种及营销服务。该基地已通过农业认证批准,“潜溪”牌商标已完成注册并投放市场。 在上级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村两委的积极努力下,溪口村于1997年成立了村老年协会,同年设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共有建筑面积650多平方,结构古朴雅观,环境整洁舒适。设有办公室、棋牌厅、聊天斋、图书阁、健身房、电视录像室、乒乓球室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供老年人学习、休闲、聊天、健身、玩乐之用。老年协会设有桌椅26套,供老年学员使用,学习政治时事、文化、科技、健康、法律知识。老年活动中心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
江沿山村 |
江沿山村位于傅村镇北5公里处,双尖山山脚下,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现有村民372人,党员14名,村民代表12名。 江沿山村与田塘背村、溪口村、后畈村、上叶家村、山头下村、畈田蒋村、水阁村、下柳家村相邻。 |
后畈村 |
金东区傅村镇后畈村,现有农户136户,全村人口346人,耕地面积230亩,人均收入9500元。 后畈村与田塘背村、溪口村、江沿山村、上叶家村、山头下村、畈田蒋村、水阁村、下柳家村相邻。 |
上叶家村 |
上叶家村现有农户63户,人口138人,耕地面积82亩,人均收入8964元。 上叶家村与田塘背村、溪口村、江沿山村、后畈村、山头下村、畈田蒋村、水阁村、下柳家村相邻。 |
山头下村 |
山头下座落在金华和义乌交界处,杭金公路南面,潜溪东侧。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名叫“蝴蝶形”的小山坡上。山头下为“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明景泰七年,沈约三十一世孙由义乌沈宅迁居山头下。 沈约之三十六代孙沈文杰为五个儿子造了五座厅堂住宅,使该建筑群具备了整体的格局.以后的建筑就依此而发展:该建筑群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2幢,民间仿西洋民居4幢,其中绝大多数是清代建筑;除规模宏大的民居群外,村东南有一棵栽于公元1456年前后的古樟,村西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三孔石梁桥,村南油一座宗祠及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的本保庙,都保存完好。 山头下座落在金华和义乌交界处,杭金公路南面,潜溪东侧。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名叫“蝴蝶形”的小山坡上。山头下为“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明景泰七年,沈约三十一世孙由义乌沈宅迁居山头下。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村子的背后有一座小山,村子建在山下,所以叫做山头下村。 翻开山头下村沈氏家谱的地形图,八口池塘组成外八卦图形,双溪合汇形成内聚宝盆,关闭村中五道门即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城堡,山头下村有550多年的历史,2007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10年国际级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山头下村,有狭窄的石子路,整齐的排水沟,规划错落有致的老房子,仿佛进入民国、清朝、明朝的历史。山头下村现存着很好的村落原始形态与结构,核心区面积2.69公顷,保持着民清古建筑48幢,可谓是婺州大地唯一的一部原汁原味的历史古民居实物教科书,也可以说是一座袖珍版的城市。 山头下村是历史名相、科技伟人、皇亲国戚聚居地,追溯先祖至今已有1500余年,其后裔生生不息,繁衍50余代,雄才辈出,对中国对世界很有影响的沈氏族人。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精神文化的象征,山下头寸的祠堂分为三进三间,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是古人建造祠堂的基本要求。在这里还有一张家谱家谱,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第一位居然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 先祖沈约是浙江湖州德清人,擅长诗文,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臣,被后人誉为历史著名宰相,隆昌元年,出任东阳郡太守,建造婺州八咏楼,曾经写下《登元畅楼》八首诗,盛极一时,后人就把元畅楼改名八咏楼,现在成为金华大地上的历史名楼。沈约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是唐宋诗词的奠基人,沈约对后裔的教育十分重视,在沈氏家谱中就有记载如何认真学习,如何孝敬父母,严禁嫖赌等等。沈氏家族不光出了著名的宰相沈约,还有天文地理音乐医药文学卜算无不精通的沈括,他是沈约的第十八世孙,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才之一,他的巨作《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学术宝库。 沈约的第31代沈永进三兄弟,在距今555年,经神仙吕洞宾指点后,从义乌迁徙到这个村子,数百年来,沈家果然门庭兴旺,财源广进,人才辈出。发源于双尖山的这条潜溪流经这里数百年里哺育了不少的文人和武人。 山头下村整体建筑也是因地制宜,地形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建村的时候在道路格局方面就考虑到这一点。村内五道村门连接五道街巷,这五个大门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只要关上这五道门,外人就进不来,而村民就在村里畅通无阻。此外,在每扇门旁,各有一个眼洞,就相当于我们现代门的猫眼,可以看到来者是谁,起到了防御作用。对外街道的拐弯处设有枪眼,以防外地入侵,有的交叉路上建有过楼,好比现在城市的天桥,每幢房子都有马头墙,又很好起到了防火防盗的作用。村子里所有的街、路、弄堂,一律铺设鹅软石,并且利用高低的差距设置台阶,成为了步行系统。村子里的排水系统也是非常完善的,不管是房子里的天井也好,还是路边设置的排水沟,都是一环一扣,衔接非常紧密,即使是江南的梅雨时节,这里也丝毫不会产生水漫金山的景象。这就是山头下村的第一个神奇之处。 第二神奇之处,是整个村子里连起来形成一个开字,如果我们站的高空往下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把通道建为开字呢?这是因为开字的布局含有开明、打开、开怀的含义,也有开放的意义。同时说明:山头下村建于明代,那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反映了经营之道的沈约后裔,具有靠扩创新的精神,最可贵的是500年了古人当初规划设计代代相传的开字结构道路一直保持不变,到现在还是全村人的骄傲。 第三个神奇之处呢是,古村落的建筑地形就像是一直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的谐音在当地就是无敌,反映了先民渴望生活安定、天下无敌的愿望。 三益堂始建于清代,位置是在蝴蝶的右边的翅膀上,巧妙的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结合在了一起,寓意子孙展翅高飞。三益堂正门砌基,青砖叠墙,青石门框下雕有如意元宝的图案,门上的横匾:积厚流光,依稀可见。堂前有两个天井,寓意是双阳永照,彩光非常明亮。厅堂及厢房上的牛腿、楼樑雕刻都非常精美,以戏曲人物图为主,吉祥花草为辅,充分体现了东阳木雕的分格。 |
畈田蒋村 |
畈田蒋村 畈田蒋村位于金东区傅村镇北部,距傅村镇驻地1.5公里,全村建成区总面积8.37公顷,现有农户520户,人口1230人,耕地面积1500亩,工农业总产值1500多万元,人均收入12000元。 畈田蒋村历史悠久,村祖蒋伯成于明朝初年由义乌山塘村择居此地,以地形和姓氏为村名——畈田蒋,系诗坛泰斗艾青的出生地。村内共有明清特色古建筑群36幢。建筑群中广泛应用木雕艺术,梁、枋、牛腿、雀替、天花、门窗等所见之处无处不雕,在我国古建筑中独树一帜,极具保护利用价值。艾青故居于2006年3月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以来,畈田蒋村进行了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等新农村建设。投资1300多万元,完成了村庄环境“小五化”整治,修复了具有保护价值古建筑4000多平方米,其中明朝建筑1160平方米,明清建筑700平方米,清代建筑1830平方米,民国初期建筑300平方米。充分挖掘名人文化遗产,重修蒋氏祠堂、艾青故居,积极开展村庄文化普及与建设,展现名人故居浓厚的文化氛围。 下一步,畈田蒋继续以艾青遗址为中心,投资1000多万元,修缮2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强化名人文化建设,展现文化古迹。积极开展农房改造项目,列入2012年度省农房改造示范村,共计拆除旧房危房10000多平方,建造了120套120平方小别墅。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畈田蒋村先后获得了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重点培育中心示范村等称号。 得分97分。 畈田蒋村位于傅村镇北部双尖山脚下,全村共有560户,127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00多人,以“蒋”姓为主,自古具有崇尚教育的传统。 该村蒋氏祖先在明朝洪武年间由义乌一带迁徙而来,畈田蒋村所在地是个风水宝地,东面潜溪环绕,南面大道穿过,西面良田万亩,北面乔山为屏。畈田蒋村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勤劳聪慧,到清光绪年间,有富余大户三十多家,村民置田产方圆二十里,染坊、酱坊林立,当时被称为“财主村”。由于财主较多,生活殷实,一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至今。现存的有近20处,已修复或正在修复的8处,总占地4千多平方米。修复工作全面启动于2002年,先后投入资金1千余万元。已修复或正在修复的古建筑包括:蒋氏宗祠、鹿鹤堂、艾青故居、礼耕堂、红屋、十八间、九间等。 【蒋氏宗祠】 蒋氏宗祠始建于康熙4年,但在1974年毁于文革浩劫。现在的宗祠由蒋氏族人集资180万元在原址上重建,占地640平方米,坐南朝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为三进五开间,天井格局,宗祠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徽派建筑。 【鹿鹤堂】 鹿鹤堂是畈田蒋村幸免于战火和动荡的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该建筑有150多年的历史。大门内正对的墙体上写着福字,因为礻部结构像一头鹿,而右边田字以上部分则是一只仙鹤,合起来称“鹤鹿同福”,“鹿鹤堂”由此而来。 【艾青故居】 艾青故居建于光绪年间,坐北朝南,是一座五开两厢的楼屋,日军侵华期间大部分建筑被焚毁,抗战胜利后得以修复,艾青故居牌匾由原浙江省生长刘枫题写,2005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文保单位。 【礼耕堂】 礼耕堂由艾青祖父蒋文蓬排行第三的兄弟蒋文采建于光绪年间,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占地面积720平方米。中间是半露天开放式的厅堂,两边各三房,楼上有粮仓、储物间、杂物间、长工房。蒋文采取厅堂名为礼,又选其一子名字中的耕字,叫礼耕堂,也应了艾青故居门口“耕读家风”之意。 【红屋】 红屋,又名中龙堂,有艾青堂兄弟蒋祖义建于民国时期,分为上下两层,楼底为中堂和天井,二楼为起居室和东西厢房,占地面积540平方米。 【十八间】 十八间建于明末清初,目前保存完好,是由艾青祖父的堂兄弟蒋景考建成。蒋景考是当时孝顺一带最大酱坊股东,富甲一方。【九间】 九间是一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坐东朝西,占地271.8平方米。三合院式,呈长方形,左右厢房,屋顶硬山顶。正屋七间。门口上方书有“榆桑丽景”字样。 【吴晗和艾青】 艾青和吴晗童年相伴,两人一起在畈田蒋的乔山小学就读。吴晗外婆家与艾青家紧邻,他经常到艾青家借书,二人经常探讨文学,有很多共同语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水阁村 |
水阁村位于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路,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三面近山,半丘陵地带,气候温和,降雨充沛。 水阁村用地面积3.68公顷,农户185户,人口507人,工农业年总产值400万,人均年收入5000元,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经济收入。 我村村庄整治工作在市委、区委、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村全体党员、村民和村民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村庄整治的标准要求,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道路的硬化,四面环村路,还完成了道路绿化、污水处理池的建设等,电路改造和自然水改建工程还正在进行中,水阁俨然形成了一座崭新的村庄。休闲广场给人们提供健身、娱乐活动场地,党员活动室、村民仪事中心、会议室、垃圾房,村中有五处经过整治池塘,清澈透明,山清水秀,绿化秀丽,体现生态画面展现在人们眼前。环境的优美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使村民更加珍爱生活,注重卫生。 |
下柳家村 |
下柳家村位于金东区傅村镇东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与义乌市上溪镇吴店相邻,杭金衢高速公路紧靠村南而过,交通便利,潜溪顺村东而下。全村有290户,人口721人,村庄占地面积0.25平方公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