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金华 >> 金东区 >> 澧浦镇 >> 汪宅前村

汪宅前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汪宅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汪宅前村简介

  汪宅前村地处澧浦镇东南方,位于原金佛公路穿村而过,金义南线公路南侧之间两条路相夹之处,距金东新城区10公里。下设前店、上屋、汪宅和杨宅4个自然村,全村现有农户227户,总人口572人,下设村民小组9个,党员20人,村委2人,支委3人,村民代表17人,全村村域面积约562420㎡,建成区面积约4.39公顷,全村耕地面积448余亩,山林306亩。全村副业比较多,因此人民生活水平较前几年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里现有年糕加工厂3家,水泥预制场1家,预制砖场1家,锯板厂1家,塑粉厂2家,煤饼厂和牛奶瓶厂各1家,另有沿街餐饮店若干家。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绿化苗木、外出打工、搞运输、承包苗木工程、来料加工等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年人均收入为8350元。2007年汪宅前村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完成了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绿灯亮化、建筑美化等工程,并通过了07年区级村庄整治验收,使村庄面貌和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703104 321000 -- 查看 汪宅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汪宅前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汪宅前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小雅畈村

  小雅畈村位于澧浦镇以东。下全村现有农户261户,总人口624人,下设村民小组8个,党员21人,村两委6人,村民代表18人,全村耕地面积553余亩。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苗木、水果为主要的来源,年人均收入6000元,集体收入为30000元。2007年该村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并通过验收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琐元村

  琐元村位于澧浦镇东北侧1公里处,东与宋宅村相邻,南靠王姆山,北临东阳江,金义东快速通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现全村有人口482户,1224人,耕地面积995亩,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07年人均年收入5200元。琐元村位于澧浦镇东北侧1公里处,东与宋宅村相邻,南靠王姆山,北临东阳江,金义东快速通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现全村有人口482户,1224人,耕地面积995亩,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07年人均年收入5200元。  

下徐村

  下徐村人口227人,户数90户,是东湖片较小的村庄。该村在2008年已经进行全村的村庄整治,整治后的该村面貌已焕然一新。村已安装自来水,村与户之间都灌溉了水泥路。下徐村村民小组2个,村党员数11人,村民代表8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健全,团结。村两委龚工作正常开展,村书记是养猪专业户,给外面的客户联系苗木,一年的苗木收入不错。村民淳朴、邻里和谐、村民勤劳,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农村。  下徐村与小雅畈村、琐元村、宋宅村、洪村村、汪宅前村、蒲塘村、宅树塘村、下宅村、杨宅村、山口村、澧浦村、湖湾村、赵村村、湾塘村、南王埠村、宅山村、口溪坑村、上金村、长庚村、山南村、方山村、郡塘下村、王柴头村、朱坎头村相邻。  

宋宅村

  宋宅村位于澧浦镇以东。全村现有农户256户,总人口643人,下设村民小组10个,党员23人,村两委6人,村民代表21人,全村耕地面积428余亩。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苗木、水果为主要的来源.该村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并通过区市级村庄整治示范村的验收,村庄整治后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洪村村

  洪村位于澧浦集镇以西1公里。全村现有农户508户,总人口1230人,下设村民小组12个,村民代表36人,党员45人,两委成员10人。全村共有耕地872亩,山林253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788元,村集体年收入2.3万元,主要靠出售苗木及湖塘承包。2006年进行了村庄整治,并通过市区两级验收。  

汪宅前村

  汪宅前村地处澧浦镇东南方,位于原金佛公路穿村而过,金义南线公路南侧之间两条路相夹之处,距金东新城区10公里。下设前店、上屋、汪宅和杨宅4个自然村,全村现有农户227户,总人口572人,下设村民小组9个,党员20人,村委2人,支委3人,村民代表17人,全村村域面积约562420㎡,建成区面积约4.39公顷,全村耕地面积448余亩,山林306亩。全村副业比较多,因此人民生活水平较前几年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里现有年糕加工厂3家,水泥预制场1家,预制砖场1家,锯板厂1家,塑粉厂2家,煤饼厂和牛奶瓶厂各1家,另有沿街餐饮店若干家。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绿化苗木、外出打工、搞运输、承包苗木工程、来料加工等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年人均收入为8350元。2007年汪宅前村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完成了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绿灯亮化、建筑美化等工程,并通过了07年区级村庄整治验收,使村庄面貌和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蒲塘村

  一、历程回顾:   从2007年村庄整治开始,蒲塘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我村投入400多万元进行了村庄整治,全村34个生产组630户农户,户户墙体粉刷,并通上了水泥路。并成立了卫生保洁队伍,保证农户生活垃圾的正常清运,确保村庄卫生环境整洁。在2008年进行污水整治,使得渠道通畅,塘水清澈、塘岸绿美。在村庄整治的基础上,对全村主要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给予植树。目前全村绿色覆盖率达到70%。   另外,村级经济收入稳定。 1、在发展村级经济的同时,积极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了公益事业的投入。在经济建设项目上严格实行预决算制度,以及民主决策制度,重大项目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进行实施,项目建设全部进行公开招投标,并邀请村民代表进行全过程监督。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几年来,我村村级经济收入来源比较稳定,全年村级经济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其中:房屋出租收入1万元;水塘承包收入3万元;山林、荒地承包收入4.6万元;建房设施配套收入2万元;近年另有外界、村民集资80万元,用于王氏祠堂、族谱、自来水等的修建。   二、主要成就与经验:   1、按照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相继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并设立了村务财务公开栏,每月10日按时公开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其他公开内容还有村级年度收支预算、年终收支结算、村民缴纳公益事业资金、村干部报酬、每月财务收支明细、土地管理、计划生育、重大工程建设情况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以制度管人、规范运作。同时在财务操作上,严格按照各项制度来执行,从而没有发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初见成效,村级资产得到保值增值。    2、服务功能齐全,农民收入增长。蒲塘村主要以种植苗木、葡萄、养殖业、来料加工为主要经济来源,09年配合政策成立了山河溪水稻经济合作社,促使村民更好的利用农田,促进经济发展,当年人均收入7200元。同时,公益事业稳步发展,近年来,水泥道路硬化2公里,建立了村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了健身休闲娱乐场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3、蒲塘村有两委干部10名,班子主要成员都是有多年任职经验、勤劳能干的农村基层干部,这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基础。发挥班子带动作用,多方搜集了解发展农村经济的各种致富信息,从中甄选出适合本村实际的可行项目;通过加强与外出打工村民的联系,了解经济发展地区农民致富的门路,探寻外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可行经验,并积极尝试把这些可行项目和可行经验应用于蒲塘村的经济发展实践之中。   4、努力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通过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来提高村干部带头致富的技能,通过市场考察调研来开阔村干部的眼界,不断增强农村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本领。我们要强化科技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让农民增收,最直接的就是让农田增产,利用本村与镇农机站结对挂钩这个优势,派村干部到农机站学习新的农业知识,也请了农机站的工作人员到我们村宣传和推广农业技术,并对我村村民进行培训,让农民科技种田,帮助农民增加农田产量。不断投入新的农业技术,继续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三、未来发展计划与前景   1、构建古村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我村文化底蕴丰厚,有文昌阁、王氏宗词、三省堂、九如堂等著名古建筑,有上、下泉古井、棋盘观山等景点。在开发旅游经济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循序渐进,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启动工作: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引导村民看到本地的资源优势,宣传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二是成立村级文物保护协会等群众性组织,加强对该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创造条件吸纳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其中,推进和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三是积极争取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2、充分发挥传统优势,打造蒲塘苗木“生态”品牌。蒲塘村的经济要发展,离不开苗木种植这个产业。发展蒲塘种植业,要加快引进新的苗木品种,结合自身优势,逐步建立成规模化的苗木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品牌苗木和特色产品。当前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是实现与市场的对接,尝试发展“订单”农业,使村集体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中增加集体收入。    我村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产业不断提升,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民主管理不断加强,公益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环境不断改变。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努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健康发展蒲塘集体经济  

宅树塘村

  宅树塘村地处澧浦镇以南,离镇政府大约4公里。全村现有农户148户,总人口416人,下设村民小组4个,党员14人,村两委6人,村民代表13人,全村耕地面积310余亩。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苗木为主要的来源,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收入薄弱。2004年该村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后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宅村

  金东区澧浦镇下宅社区位于澧浦镇以南离金华市区不到8公里,金义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曾为东湖乡政府驻地,现为东湖片周围15个村的集镇所在地。全村现有农户409户,总人口1036人,下设村民小组8个,党员45人,村两委8人,村民代表23人,全村耕地面积947余亩,山林面积532亩。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苗木,养殖业为,来料加工为主要的来源,年人均收入6000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   

杨宅村

  杨宅村位于澧浦镇的南面,距镇政府7公里,在“长庚外垅”深处,东北与澧浦镇南宅村相邻,南与岭下镇桥头村交界;占地面积3.97公顷,村前有一条宽5米的溪流,蜿蜒地自北向南环绕村庄,是个山清水秀之村。原武义至义乌公路穿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   该村现有农户136户,总人口340人,村两委成员5名,0党员15人,村民代表8人,拥有耕地面积268亩,山林面积1995亩,果园5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村民以种植苗木、水果为其主要收入,农民人均收入4073元。   

山口村

  山口村位于澧浦镇东侧,距澧浦镇政府大约6公里路程,与孝顺镇相邻,金义东快速通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农户323户,总人口761人,下设村民小组8个, 党员33人,村两委5人,村民代表24人,全村耕地面积692余亩。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苗木、水果为主要经济来源,年人均收入7000余元,村集体收入40000余元。2005年以来本村通过扎实的村庄整治工作,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并成为了澧浦镇七个通过区、市两级验收村之一。  

澧浦村

  澧浦镇澧浦村位于金东区东部,金义南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距金华市区8公里。一片片绿色的树苗使澧浦成了天然的氧吧。    澧浦镇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苗木之乡,有着2823人,1113户,土地面积1619亩的澧浦村,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紧紧抓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民种植苗木,有着产购销一条龙的服务,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走向义乌市场,发展来料加工行业,连续几年被评为金东区“来料加工特色村”,有链珠加工、小五金加工、饰品、服装加工等等,给闲散在家的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拥有上百万的资金。2005年开始村庄整治以来,澧浦村有着明显的变化,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靓丽的农家小院,漂亮的“泉山公园”和健身广场等,到处可以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澧浦村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明代天顺五年(即1461年)山西太原王文三公赴婺州任州判,看中李铺风光秀丽,与弟王文四迁居此,原叫李铺今改澧浦,惟王姓人丁兴盛。数百米的一条长街,成了商贩闹市,每逢一、四、七之日,周边村民都云集在这条街上变卖,在金东义西成了素有盛名的“澧浦街”,考之“澧浦街”的文化古迹,据王氏宗谱记载,姓王的家族出过一位儒林郎的大官,名叫王朝模老爷,是孔孟文苑的名秀,官居极品在朝伴君。现还保存好文化古迹有“王氏祠堂”、“小祠堂”、“和乐堂”、“积槐堂”、“做戏厅”、“赫灵庙”等。    澧浦村的传统文化有:    一、赫灵庙的“庙会”,每年九月初六这一天,上午在操场上看斗牛,下午看戏,客商云集,人流如潮。    二、正月十三日,是澧浦迎蜡烛的传统节日,现改迎“桥板橙龙灯”,十二日晚上称作蜡烛夜,王氏祠堂内灯火辉煌,锣鼓喧天,丝竹管弦音乐悠扬。迎蜡烛相传发源于东汉时期,真命天子刘秀,被王莽兵马赶至金华,刘秀躲藏在蜡烛架内,由村民抬出重围,其功盖过,延袭至今,正月十三日迎蜡烛不仅是澧浦村,澧浦同边一些较大的村子,都要举行。    三、道情是澧浦村的传统民间曲艺,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道情出现在几种场合,一种是在“茶馆”给茶客讲故事,说身边人,身边事;一种是穷苦人利用道情这一道具进行要饭。现在澧浦村还有 一位被评为浙江省民间老艺人的道情说唱家叫朱顺根,现年66岁,说唱道情已有40多年,他是金华市曲艺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利用说道情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澧浦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澧浦村村民有着传统的文化素养,对文化活动有着一股满腔的热情,现在的澧浦文化气氛更加浓厚,有着多支活动在金华土地上的文艺队伍:文艺表演队、健身操队、腰鼓队、民乐队、灯会、道情说唱场等,特别是健身操队在2007年金东区村民广场健身操大赛上一举夺冠,参加市妇联庆三八健身操比赛中荣获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和谐之风拂面中,乡村新景入画来”澧浦村展现在人们眼前不仅是一年四季的乐园,更是一幅“小康、生态、文明、卫生、民主、和谐”的新画卷。   

湖湾村

  湖湾村是澧浦镇63个行政村中的一个小村,村位于澧浦镇东北角,离镇政府9公里,距市区30公里,北邻东阳江,南连三角塘村,交通便利,沿靠金义南线。全村现有农户143户,321人,村两委成员6人,党员14人,村民代表20人,村民小组4组。劳动力约230人,以外出打工居多,全村有耕地202亩,山林20余亩,多以种植各种苗木(红叶石楠、香樟、桂花树)等为主,另有种植花生等,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2005年通过金华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赵村村

  澧浦镇赵村村地处澧浦镇西,距市区约6公里,全村71户,171人。0党员7人,,耕地面积148亩,村民主要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及苗木产业为主,农业产业初具规模,现有大棚面积40余亩。赵村村两委班子团结,在书记赵群棋,村主任吕协成带领下,先后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污水改造等。   

湾塘村

  湾塘村地处澧浦镇以西,距镇政府五公里处。全村现有农户111户共计338人,下设村民小组3个,党员17人,村两委6人,村民代表9人,全村耕地面积240余亩。农民以苗木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收入薄弱。2004年该村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后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王埠村

  南王埠村地处澧浦镇西,距市区约8公里,全村210户,520人。0党员17人,,耕地面积496.3亩,村民主要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及苗木产业为主,农业产业初具规模,现有大棚面积280余亩。南王埠村两委班子团结,在书记朱志春,村主任朱荣成带领下,先后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污水改造等。  

宅山村

  宅山村位于澧浦镇以东9公里,所辖岩背、宅山、舍下三个自然村,三面环山,全村有农户280户,11个村民小组,村两委6名成员,党员25名,村民代表21人,特困户5户,低保户13户,全村山林面积7000多亩,耕地面积400余亩。宅山是一个苗木专业村,该村有95%的土地种植苗木。树种以香樟、桂花、广玉兰、杜英、乐昌等30多个品种,有77%的农户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苗木,2009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薄弱,年均收入1万元左右。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质量,美化村庄,2007年、2008年在村集体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130万元进行村庄整治和生活污水处理。村庄整治已通过区级验收,污水处理已通过市级验收,2009年又通过了市级科普示范村的验收。   

口溪坑村

  金东区澧浦镇口溪坑村位于金东区澧浦镇东南角7公里,原名“巧溪”,据许氏家谱记载,元末许公名骥,自东阳许宅入赘义乌来山外婆家,后迁居婺东巧溪而居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当时曾有“巧溪六景”的美称。全村90%以上姓许。建国后,口溪坑设行政村,下辖金村自然村,共计农户223户550人。区域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2亩,山林面积4750亩,村庄面积5.9公顷。全村100%农户种植绿化苗木,人均收入12000多元。2005年通过区市两级村庄整治验收,06年通过省级验收,08年完成社区申报工作。  

上金村

  上金村是澧浦镇一个小山村,有农户75户,人口178人,党员11人,村民代表7人,土地面积250亩,耕地面积200亩,山林面积727亩,主产业是苗木,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在国家财政奖补政策的支持和村民的努力下,上金村的道路进行了整治和硬化。上金人说:我们要在农村修建一个环境优美的农村公园,目前的变化只是全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  

长庚村

  长庚村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东南部,距澧浦镇政府驻地3公里。村庄布局狭长,南北上下千余米,占地面积约200亩,傍山依水,景色宜人。鉄堰溪流和曹上县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曾为西溪乡、长庚乡政府驻地。   目前,长庚村有1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72户,1256人,现有耕地面积980亩,山林面积万余亩,山地水果4000多亩。村中有社区医院一处,幼儿园二个,8家民营企业,6家经销店,4家饮食店。2009年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   

山南村

  山南村地处金华市金东区东部,积道山脚,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东与山河溪水库相邻,村西有座“孙氏宗祠”,面积600㎡,距今已有二百四十余年历史。现有农户210户,人口497人,党员23名,现有耕地面积520亩,山林面积856亩,村民主要靠种植苗木、水果等为主,其中葡萄为支柱产业。   

方山村

  方山村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集镇以南,距澧浦镇政府驻地4公里。全村现有农户396户,人口1020人,党员44名,现有耕地面积2561亩,山林面积4925亩,村民主要靠种植水果,苗木为主,村里水果产品丰富,尤其以香瓜、草莓、橘子最为出名,远销省内外。  

郡塘下村

  郡塘下地处澧浦镇西南,坐落于郡塘水库下,故名郡塘下。现有农户215户,489人,村小组6人,村民代表12明名,党员15名,两委成员12名,60岁以上老人84名,低保户5名,特困户2名,残疾人7名。耕地477亩,山林180亩。农户以种植苗木为主,农民人均收入5320元,村集体年收入以山林、山塘水库为主,年收入1万元左右。  

王柴头村

  王柴头村地处澧浦镇西,距市区二环约1公里,全村144户,331人。村民代表12人,0党员13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耕地面积271亩,村民主要从事苗木产业为主。王柴头村两委班子团结,在书记程三婵,村主任胡卫东的带领下,先后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农村饮用水改造和污水改造、村办公楼建设以及星光老年人之家建设等。   

朱坎头村

  朱坎头村辖朱坎头自然村,地处澧浦镇东北方,该村主姓朱,村祖从岭下朱发族,因村建在一个山勘上头,村名以姓氏的地形走势而得,称朱坎头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中等村落。2010年,全村260户,666人。   


汪宅前村特产大全




汪宅前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