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金华 >> 金东区 >> 赤松镇 >> 山口冯村

山口冯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山口冯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口冯村简介

  山口冯村位于金华城东北,距市区8 公里,离镇所在地二仙桥村2 公里,东与桥里方村毗邻,南与石耕背村连接,西连紫岩殿,北依卧羊山,赤松溪从村北往村西蜿蜒流过。村西北有1958 年动工兴建、1979 年竣工,库容量达525 万立方米的山口冯水库。水库之水源自金华山(又名赤松山)腹地大盘山,水流经洞殿下与盘前之水一道相汇入水库。库区集雨面积20.1 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
  明、清时期,山口冯村属赤松乡三都四图。民国年间先后隶属羊石乡、玉壶乡。1949年5 月,隶属龙山乡。1955年,龙山乡、山石乡、桥塘乡三乡合并称山桥乡,山口冯村隶属山桥乡。1958 年隶属双龙人民公社山桥管理处。1961 年隶属山桥人民公社。1984 年隶属山桥乡。1992 年,原山桥乡改名赤松乡,山口冯村隶属赤松乡。2000年,金华县建制撤销,设立金东区,赤松乡与原婺城区仙桥乡合并改称赤松镇,山口冯村隶属赤松镇。
  山口冯行政村辖山口冯和吴宅两个自然村。至2006 年年底,全村共有689户,1709 人。成立了党总支,下设第一、第二、第三党支部,党员78名。全村土地总面积5736 亩,其中水田909 亩,旱地83 亩,山林4744 亩。山口冯村交通便捷, 浙江电气化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从村南通过。2000 年新建的赤松大道与03 省道相通。游9路旅游专线往来经过山口冯,通往景区的道路进行了白加黑改造,交通便利。
  山口冯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势自南向北渐次升高呈阶梯形。向北15 里即是金华山主山脉大盘山(海拔1312 米),村北卧羊山是黄大仙(黄初平)登真之地,炼丹山、圣石山、丹灶、丹井、遇仙石等古迹至今尚存。卧羊山脚在晋代时就建有赤松子庙,五代吴越钱武肃王和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先后对庙进行了重修,重修后庙之气势壮观宏伟,被称为“江南道观之冠”。赤松山以美丽多姿的山光水色和黄大仙修道成仙之优美传说而享有盛誉。域内峰峦挺秀,林木葱郁,清泉清澈,胜景广布,鸟语花香,野趣浓郁。炼丹山挺拔神秀,峰顶流光溢彩,景象迷人。大仙湖晶莹透彻,清山脆林,静影沉壁,山光如画。二皇君黄初起、黄初平登仙羽化的升天洞,幽密险峭,洞中叠洞,堪称绝景。赤松黄大仙叱石成羊,扶正祛邪,乐于施善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仙风雅韵的二皇君祠、赤松宫、三清宫、太清殿、六仙庙、云学巢庵等古建筑古遗迹遍布境内,溶洞、宫、湖、峰、岩为一体,具有“神、古、幽、秀、灵、绝”之特色。秀丽的山川风光与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浑然一体,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相传冯氏先人见这一方风水宝地适合发子祥孙,故而从繁华的金华城区游宅街析出,于明朝洪武初年定居于此,至今已有630 年历史。因处赤松山出口,故村名山口冯。以后数百年间,汪、吴、叶、方等姓氏先后因各种原因迁入,繁衍成如今已有24 姓1711 人的大村落。
  随着工业企业的创办,村集体经济逐步状大,社会福利事业也日益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村集体已投资300 多万元,将村内街道、居住环境实施了全面改造。根据上级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和要求村领导班子从2004 年开始对全村进行了全面规划,在国家对村庄整治资金补助支持下,于2006 年村庄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全村铺设了水泥路面,村民吃上了由金华市区自来水公司供给的“放心水”,还建了麻车园休闲广场和老年公园(村民健身娱乐中心),如今一个道路宽敞整洁,房屋排列有序的花园式新农村已展现在人们面前。
  山口冯历史上人才辈出,先贤无论出仕朝廷或者身处江湖,都刚正不阿,心忧天下黎民,其事迹载入史书传下佳话。明代祖辈冯杰、冯亮得中进士,嘉靖十五年给山口冯冯亮妻钱氏之勅命(现还保存完好)。清末时期的汪海水等历史名人萃出不穷、石碑坊、匾牌题词,则见证山口冯村历史不凡。
  山口冯村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清乾隆年间,村观音阁房舍曾设立蒙馆。光绪年间,开设私立小学堂。民国元年,在冯氏宗祠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到1949 年6 月,已发展为有四个年级的小学校。1983 年建造了小学校舍,到2006 年为止已有6 个班级的完全小学,教师4 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现有村幼儿园1 所,入园儿童100 余人。
  山口冯村民风纯朴,村民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百年来,冯、汪两姓互相尊重,相安无事,情同手足,历史上,无论何人何姓,无论因兵灾或其他变故落魄而来投居,山口冯一律接纳,一视同仁,因此被乡邻传为佳话。山口冯人重公德,村民有行善事的传统习惯。
  山口冯村人文历史淀积深厚。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就在赤松山炼丹,他著的《神仙传》,记叙了黄初平兄弟修道成仙的故事。两晋南北朝,赤松山有道教宫观赤松子庙,朝拜者络绎不绝,一时香火鼎盛。五代十国时,吴越王将赤松子庙重修,改建成赤松宫,并扩建了太清宫、清宇堂、会仙阁等道观。明成化《金华府志》载:“殿宇建筑宏伟,为江南道观之冠”,赤松山成为中国道教第三十六洞天。特别是宋代,宋王朝将道教视为神明,先后有宋真宗、宋神宗、宋哲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宁宗和宋理宗等七位皇帝为赤松山赐匾额、颁封诰,赤松山成了帝王官宦、僧人道士和文人墨客朝拜、隐居、讲学和游历之胜地。如北宋第三十代张天师张虚静、宋朝诗人黄庭坚、女词人李清照、理学家吕祖谦、陈亮等名人都曾莅临赤松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迹。女词人李清照,五十三岁时因战乱避难于金华,莅临赤松山。元明清时,名人涉足赤松山更是比比皆是,如明太祖朱元璋、戏曲家李渔、文学家谢翱都曾游历赤松山并有诗文传世(见赤松山诗咏辑存)。1958 年建造山口冯水库,赤松宫被淹没和拆毁。1992年移址水库之尾重建赤松宫,使道教文化恢复了生机。黄大仙道教文化,吸收了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特别是香港游客到赤松山朝圣,并借此洽谈商务,投资热土。随着赤松山风景区的开发,原本湮没的许多景点重新设置,重现其光彩夺目之景象。旅游业将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必将影响着山口冯村的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703108 321000 -- 查看 山口冯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口冯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山口冯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塘村

  赤松镇东塘村有五个自然村,农户175户,村民476人,土地1200余亩,是金华市重点蔬菜种植基地,浙江省整治项目村,现在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  东塘村与高塘村、月塘村、双门村、石桥村、岩塘村、上汪村、钟头村、下钱村、石下村、双塘村、桥里方村、山口冯村相邻。  

高塘村

  赤松镇高塘村共有人口42户,168人,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87亩,现村集体存款80余万元,高塘村共有正式党员22名,其中女党员3名。  高塘村与东塘村、月塘村、双门村、石桥村、岩塘村、上汪村、钟头村、下钱村、石下村、双塘村、桥里方村、山口冯村相邻。  

月塘村

  月塘村位于赤松镇金义快速通道以南2公里处,杭长高铁沿村东西横贯,三塘片区域党委所在地。共有95户,237人。其中村两委成员7名,中共党员12名,村民代表24名。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5亩,村容整洁,村风纯朴,多数村民已参加失地农民保险。村集体资金近二百万元。  月塘村与东塘村、高塘村、双门村、石桥村、岩塘村、上汪村、钟头村、下钱村、石下村、双塘村、桥里方村、山口冯村相邻。

双门村

  双门村距赤松镇政府4.3公里,东邻上汪村,南毗卧羊山、山口冯水库和黄大仙景区,西连钟头村,北接北山林场和婺城区盘前村。因山林地势,自然村众多,共有双门、清潭、朱丝了、陈山、洞殿下、西山、殿山、塘面、马管、杨岗、邵村、无头樟树、千丈岭13各自然村。全村现有人口1096人,有438户,党员42名。村民多以外出务工、种植高山蔬菜为主。全村面积7.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9亩,山林面积3551亩。  

石桥村

  赤松镇石桥村是赤松镇40个行政村中是最小村之一,全村197人,80户,三个村民小组,党员10名,村级班子7名。全村土地面积1300多亩,几乎都是山地,耕地面积极少。2000年之前属于山区村,后迁移至项村山背,属于下山脱贫村。  石桥村与东塘村、高塘村、月塘村、双门村、岩塘村、上汪村、钟头村、下钱村、石下村、双塘村、桥里方村、山口冯村相邻。  

岩塘村

  岩塘村位于赤松镇仙桥立交桥以北,村域面积410亩,村庄面积60亩,以种植经商为主,人口392人,165户,6个村民小组,党员15名,预备党员2名,农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村集体经济无收入。  

上汪村

  金东区赤松镇上汪村,位于赤松镇北山脚下,距市区北16公里,西接黄大仙风景区,东与曹宅镇鹤山风景区接壤,三面环山,空气清新,风景怡人。上汪村充分发挥地位优势,因地制宜,建成千亩樱桃杨梅基地。同时不断完善水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进村有停车场、生态公厕,上山有游步路、休息亭,下山有农家乐,现已初步形成集旅游观光、水果实地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地。原滋原味的野菜、土生土养的鲫鱼泥鳅、山上放养的土鸡……尝一颗樱桃美美容,品一顿农家饭爽爽胃,吸一口新鲜空气清清肺,爬爬山、钓钓鱼,来上汪村就是独一不二的绝佳选择!  

钟头村

  金东区赤松镇钟头村,辖钟头、人家畈、松道家等15个自然村,环境依山傍水,风景这边独好,是著名侨仙-黄大仙得道成仙、羽化升天之地,是黄大仙文化的精华浓缩之处。因此钟头村也以拥有著名的赤松黄大仙景区而成名。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黄大仙学会的积极组织和大力推动下,倾力投资,以旅游失去经济发展,把赤松山建成一个集文化、宗教、旅游、慈善休闲为一体的人间仙境。同时,钟头村两委根据钟头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村集体、村民入股的形式开发建设了赤松涧景区,使钟头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村。当地村民依托自然生态和旅游业,利用自身的房屋,大力发展餐馆、住宿、娱乐、休闲等各种具有农家特色的服务业,特别近几年村集体刚投资300多万元建造的钟头村烧烤场基地,在金华市赫赫有名,游人络绎不绝,这大大地增加了钟头村村民的收入。  

下钱村

  美丽的下钱村位于仙桥以南2公里,全村299户,701人,耕地面积248亩,村集体收入5万元,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5500元。村有党员23名,两委班子成员10人,村班子团结干事,全村约50%的土地已被金东新区征用,现村民以种葡萄,蔬菜为主。村有企业一个,小车近10部,电脑50多台,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为全村致富提供了信息。今年村庄已进行全面整治待上级有关部门验收。近年来,下钱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下钱村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正确引导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科学合理规划,确保村容整洁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和谐文明新风四、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实现村务民主管理五、坚持以人为本现在村里到处都呈现出一片和谐文明新农村的喜人景象。美丽的下钱村位于仙桥以南2公里,全村299户,701人,耕地面积248亩,村集体收入5万元,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5500元。村有党员23名,两委班子成员10人,村班子团结干事,全村约50%的土地已被金东新区征用,现村民以种葡萄,蔬菜为主。村有企业一个,小车近10部,电脑50多台,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为全村致富提供了信息。今年村庄已进行全面整治待上级有关部门验收。近年来,下钱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下钱村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正确引导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科学合理规划,确保村容整洁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和谐文明新风四、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实现村务民主管理五、坚持以人为本现在村里到处都呈现出一片和谐文明新农村的喜人景象。  

石下村

  金东区赤松镇石下村现有427户,总人口1102人,土地面积428亩,党员37名,村两委班子9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517元,已完成村庄整治工程。  

双塘村

  赤松镇双塘村位于仙桥集镇以北0.5公里,全村158户,404人,耕地面积296亩,2009年村集体收入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127元。村有党员22名,两委成员6名,村名以种植蔬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几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为实现文明、繁荣、富强的小康村庄不懈地努力。今年,双塘村以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为契机,结合年度工作计划,加快“六化一配套”建设,开展村庄整治活动和污水改造处理。  

桥里方村

  桥里方村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6个;共有603户、1539人。外出人员50余人,外来人口50余人,年人均收入7800元。本村共有耕地1515亩,林地3723.84亩。   本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2名,其中正式党员42名,女党员7名,支委1名;村民委员会共有成员5名。      

山口冯村

  山口冯村位于金华城东北,距市区8 公里,离镇所在地二仙桥村2 公里,东与桥里方村毗邻,南与石耕背村连接,西连紫岩殿,北依卧羊山,赤松溪从村北往村西蜿蜒流过。村西北有1958 年动工兴建、1979 年竣工,库容量达525 万立方米的山口冯水库。水库之水源自金华山(又名赤松山)腹地大盘山,水流经洞殿下与盘前之水一道相汇入水库。库区集雨面积20.1 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   明、清时期,山口冯村属赤松乡三都四图。民国年间先后隶属羊石乡、玉壶乡。1949年5 月,隶属龙山乡。1955年,龙山乡、山石乡、桥塘乡三乡合并称山桥乡,山口冯村隶属山桥乡。1958 年隶属双龙人民公社山桥管理处。1961 年隶属山桥人民公社。1984 年隶属山桥乡。1992 年,原山桥乡改名赤松乡,山口冯村隶属赤松乡。2000年,金华县建制撤销,设立金东区,赤松乡与原婺城区仙桥乡合并改称赤松镇,山口冯村隶属赤松镇。   山口冯行政村辖山口冯和吴宅两个自然村。至2006 年年底,全村共有689户,1709 人。成立了党总支,下设第一、第二、第三党支部,党员78名。全村土地总面积5736 亩,其中水田909 亩,旱地83 亩,山林4744 亩。山口冯村交通便捷, 浙江电气化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从村南通过。2000 年新建的赤松大道与03 省道相通。游9路旅游专线往来经过山口冯,通往景区的道路进行了白加黑改造,交通便利。   山口冯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势自南向北渐次升高呈阶梯形。向北15 里即是金华山主山脉大盘山(海拔1312 米),村北卧羊山是黄大仙(黄初平)登真之地,炼丹山、圣石山、丹灶、丹井、遇仙石等古迹至今尚存。卧羊山脚在晋代时就建有赤松子庙,五代吴越钱武肃王和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先后对庙进行了重修,重修后庙之气势壮观宏伟,被称为“江南道观之冠”。赤松山以美丽多姿的山光水色和黄大仙修道成仙之优美传说而享有盛誉。域内峰峦挺秀,林木葱郁,清泉清澈,胜景广布,鸟语花香,野趣浓郁。炼丹山挺拔神秀,峰顶流光溢彩,景象迷人。大仙湖晶莹透彻,清山脆林,静影沉壁,山光如画。二皇君黄初起、黄初平登仙羽化的升天洞,幽密险峭,洞中叠洞,堪称绝景。赤松黄大仙叱石成羊,扶正祛邪,乐于施善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仙风雅韵的二皇君祠、赤松宫、三清宫、太清殿、六仙庙、云学巢庵等古建筑古遗迹遍布境内,溶洞、宫、湖、峰、岩为一体,具有“神、古、幽、秀、灵、绝”之特色。秀丽的山川风光与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浑然一体,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相传冯氏先人见这一方风水宝地适合发子祥孙,故而从繁华的金华城区游宅街析出,于明朝洪武初年定居于此,至今已有630 年历史。因处赤松山出口,故村名山口冯。以后数百年间,汪、吴、叶、方等姓氏先后因各种原因迁入,繁衍成如今已有24 姓1711 人的大村落。   随着工业企业的创办,村集体经济逐步状大,社会福利事业也日益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村集体已投资300 多万元,将村内街道、居住环境实施了全面改造。根据上级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和要求村领导班子从2004 年开始对全村进行了全面规划,在国家对村庄整治资金补助支持下,于2006 年村庄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全村铺设了水泥路面,村民吃上了由金华市区自来水公司供给的“放心水”,还建了麻车园休闲广场和老年公园(村民健身娱乐中心),如今一个道路宽敞整洁,房屋排列有序的花园式新农村已展现在人们面前。   山口冯历史上人才辈出,先贤无论出仕朝廷或者身处江湖,都刚正不阿,心忧天下黎民,其事迹载入史书传下佳话。明代祖辈冯杰、冯亮得中进士,嘉靖十五年给山口冯冯亮妻钱氏之勅命(现还保存完好)。清末时期的汪海水等历史名人萃出不穷、石碑坊、匾牌题词,则见证山口冯村历史不凡。   山口冯村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清乾隆年间,村观音阁房舍曾设立蒙馆。光绪年间,开设私立小学堂。民国元年,在冯氏宗祠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到1949 年6 月,已发展为有四个年级的小学校。1983 年建造了小学校舍,到2006 年为止已有6 个班级的完全小学,教师4 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现有村幼儿园1 所,入园儿童100 余人。   山口冯村民风纯朴,村民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百年来,冯、汪两姓互相尊重,相安无事,情同手足,历史上,无论何人何姓,无论因兵灾或其他变故落魄而来投居,山口冯一律接纳,一视同仁,因此被乡邻传为佳话。山口冯人重公德,村民有行善事的传统习惯。   山口冯村人文历史淀积深厚。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就在赤松山炼丹,他著的《神仙传》,记叙了黄初平兄弟修道成仙的故事。两晋南北朝,赤松山有道教宫观赤松子庙,朝拜者络绎不绝,一时香火鼎盛。五代十国时,吴越王将赤松子庙重修,改建成赤松宫,并扩建了太清宫、清宇堂、会仙阁等道观。明成化《金华府志》载:“殿宇建筑宏伟,为江南道观之冠”,赤松山成为中国道教第三十六洞天。特别是宋代,宋王朝将道教视为神明,先后有宋真宗、宋神宗、宋哲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宁宗和宋理宗等七位皇帝为赤松山赐匾额、颁封诰,赤松山成了帝王官宦、僧人道士和文人墨客朝拜、隐居、讲学和游历之胜地。如北宋第三十代张天师张虚静、宋朝诗人黄庭坚、女词人李清照、理学家吕祖谦、陈亮等名人都曾莅临赤松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迹。女词人李清照,五十三岁时因战乱避难于金华,莅临赤松山。元明清时,名人涉足赤松山更是比比皆是,如明太祖朱元璋、戏曲家李渔、文学家谢翱都曾游历赤松山并有诗文传世(见赤松山诗咏辑存)。1958 年建造山口冯水库,赤松宫被淹没和拆毁。1992年移址水库之尾重建赤松宫,使道教文化恢复了生机。黄大仙道教文化,吸收了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特别是香港游客到赤松山朝圣,并借此洽谈商务,投资热土。随着赤松山风景区的开发,原本湮没的许多景点重新设置,重现其光彩夺目之景象。旅游业将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必将影响着山口冯村的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   


山口冯村特产大全




山口冯村景点大全